第50章
虽然与庞统的赌约中自己是赌曹操不会轻易退兵的一方,但若是真能如庞统所说,以这三千斛稻种为契机给曹操一个台阶下,结束两军的对峙,刘禅还是十分乐于看到的。毕竟且不说江东之地还没有全部拿下,单是现在已经拿下的地方,那也仅仅只是拿下了土地而已。
至于安定收拢人心,将这些新打下的地盘真正消化,没个几年时间那却是根本不可能的。
所以,虽然在与曹操的这场对峙中并不落下风,但若是能够结束这场对峙,从而把精力转移到后方的内政整合上,那自然是更好不过了。
只不过从眼下曹操的嚣张态度来看,想要短时间内结束这场对峙,刘禅却是不作指望了。
“既如此,那阿斗可敢与孤三日后阵战一场,以定输赢?”
让刘禅没想到的是,面对他的戏谑调侃,曹操却是有些突兀的向他发出了阵战决胜负的邀战。
“既然曹公如此有信心,本公子又岂会畏惧?阵战便阵战,三日后本公子与曹公在些一决胜负!”
面对曹操的邀战,对荆州兵战力信心十足的刘禅想都没想,当即便应下了这场阵战的邀请。
“公子,此必曹操缓兵之计也。若统所料不错,不出两日,曹操必撤兵矣!”
当刘禅带着和曹操三日后阵战对决的消息回到宛城时,没想到庞统却是对曹操撤军的事更有把握了。
“这不可能吧?曹操虽说奸诈,但南阳毕竟乃是中原门户之他,他岂能如此轻易放弃?”
看着庞统自信无比的样子,刘禅仍是有些不敢相信曹操会放弃这中原版的‘汉中’。
“呵呵,南阳虽为中原之门户重地,然曹操非是计较一城一地得失之人。加之眼下曹军师老兵疲,想要再从我军手中夺取已是希望渺茫,所以他又岂会久顿兵马于坚城之下?”
听到刘禅的质疑,庞统却是始终对曹操撤军之事信心十足。
“另外,公子可曾想过,虽然曹操失去了南阳这个中原的门户重地,但他却并非没有翻盘的机会,只要他拿下此处,嘿嘿……”
末了,庞统更是一脸坏笑的指向了地图上的一处地方。
“什么?军师何不早些提醒我!这若是让曹操得逞了,那咱不是白忙活了一场?来人,传令……”
看向庞统所指的地方,刘禅顿时便急了。
原来,庞统此刻所指的地方正是由淮南进入江东的门户所在,历史上曹操、曹丕父子两人都从未拿下过的濡须口。
但此时孙权正是最为虚弱之时,这个时候曹操若真的出兵抢夺这里,改变历史那也是极为可能的。
所以,为了防止自己最后的胜利果实被曹操所抢,刘禅也顾不得曹操不会从宛城撤军的事了,当即便打算下令从宛城派兵增援赵云,抢在曹操之前先把丹阳郡拿下。
“公子无须着着急,让曹操先去打着便是。以江东水军的实力,曹操想要拿下此处,又哪有那么容易!”
只不过,还没等他把话说完,却是被一脸轻松的庞统开口阻止了。
“军师不可大意,如今孙权的实力早已不复当初,万一被曹操拿下了濡须口……”
虽然对庞统的分析十分有信心,但凡事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不是。所以在如今孙权实力大损的情况下,刘禅可不敢冒这个险。
“公子,孙权如今虽然实力大损,但先前除了蒋钦的水军偏师外,江东水军却是并无什么损失。如今倒是正好借曹操之手将其拖住,公子只需要让子龙他们稍微‘收敛’几分便可。”
摇了摇头,信心十足的庞统对于刘禅的担心却是并未太过在意。
“呃,军师之言虽有道理,只是届时孙权万一若是真降了曹操,那时我们失去的可就不单是一个濡须口了。”
虽然在庞统的分析下,对于孙权是否有能力守住濡须口刘禅稍稍放下了心来,但鉴于孙权已经‘投降’过曹操一次的经历,刘禅却是对他抵抗曹操的决心表示了怀疑。
“呵呵,公子放心。只要孙权还有‘成大业’之心,他便绝计不会真正投降曹操。”
……
“启禀公子,斥候回报,城外曹军大营已空无一人,现只余数十头悬羊击鼓发声而已!”
让刘禅没想到的是,根本就没等到庞统所预测的两天,只隔了一晚而已,他便得到了曹操弃营撤军的消息。
“果不出军师所料,没相到曹操竟真会如此果断舍弃南阳!”
原本因为在庞统的阻拦下,并未立即给赵云、邓艾派出援兵而有些担忧的刘禅,在听到曹操撤军的消息后,这下却是完全放下了心来。
“哈哈哈哈,公子就放心前往汉中参加主公晋爵称王大典便是。等公子回来之际,或许孙权早已在江陵等候参拜世子也说不定矣!”
第141章
“未曾想到,吾父子这一别竟是一晃七载矣!”
建安二十三年腊月中旬,南郑城外,在一众文武簇拥下,一名年约五十许,面容刚毅、留着八字胡与山羊须的男子,看着眼前这名刚刚被自己扶起来的半大少年,感慨不已的同时,一行浊泪却是忍不住顺着面颊淌了下来。
“儿子未能膝前尽孝,反让父亲担忧,实乃儿子之过,还望父亲见谅!”
面对眼前真情流露的鬓角带霜男子,原本内心之中还有些别扭的刘禅,此刻也是不由得心中一暖,刹那间便被这股亲情冲淡了那丝别扭与尴尬。
不用说,能够与他父子相称的,除了这一世的老爹刘备之外,又能有何人?
“哈哈哈哈,吾儿以冲龄之年统御一州,更是做成了为父都未做成之大事,何过之有?”
听到刘禅的‘请罪’之言,原本还有些伤感的刘备,转眼间却是又自豪无比的放声大笑了起来。
说起来,即便来到这个时空已经数年,但对这位老爹的印象,除了原本那个‘阿斗’留下的模糊影像外,刘禅心中更多的还是那个‘耳大垂肩、双手过膝’的形象。
只不过,当他真正见到这位被曹操称赞为‘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的老爹后才发现,除了一双有点儿招风耳的大耳朵外,什么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那都是鬼扯。
而且与演义中那个哭出江山来的刘备形象不同,眼前的老爹虽然面上还带着泪痕,但却丝毫不影响其刚毅的形象。
“父亲过誉了,若是没有父亲打下的基础,再加上二叔与庞军师他们的全力相助,儿子即便是有千般想法,那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正所谓君不争臣功,面对老爹的夸奖,正一边拿老爹与演义中对比的刘禅,却是毫不在意的便将这些功劳都推到了别人身上。
“我说大哥、阿斗,都是一家人说什么客气话?这城外天寒地冻的,咱还是回城再叙吧,哈哈哈哈!”
就在刘禅谦逊之际,忽然之间,伴随着一道声如洪钟的大笑传来,只见一名豹头环眼,身如铁塔似的黑脸壮汉却是忍不住在刘备身后转了出来。
得,这相貌特征都长得如此明显了,除了三爷之外又还能有何人?
“侄儿见过三叔!”
看着从老爹身后转出来的三爷,刘禅赶紧规规矩矩的再次躬身行礼。
“一家人哪来的如此多规矩,真要有那个心,倒不如给三叔多送几瓮好酒来得实在,哈哈哈哈!”
伸出如同铁钳似的大手一把扶起刘禅,三爷那声如洪钟的大笑声却是再次在他耳边震响了起来。
“翼德你……”
看到三爷与刘禅见面第一件事便是惦记着好酒,刘备也是不禁一脸无奈的摇头苦笑起来。
只不过,有了三爷的打岔,刘备总算是暂时放下了叙父子亲情之事,开始给刘禅介绍起一众前来迎接的文武来。
“诸葛军师你已认识,为父便不与你介绍了。此乃法正法孝直、黄忠黄汉升……”
“属下等见过公子!”
……
“此次为父原本只是想着借天网之便,于陛下手中取得一道册封密诏而已,阿斗却为何与那曹操做此交易?须知一个不慎,于你日后之名声将有大妨矣!”
南郑城中,当迎接刘禅的酒宴结束,一众文武都离去之后,只剩下刘备与刘禅父子二人的书房内,刘备却是不禁收起了面上的欢喜,忽然变得面色凝重了起来。
“父亲放心,儿子此次与曹操名为交易,但实则顺水推舟而已。且不说林邑稻之事本就难以长久保密,单是能够让我大汉子民少受一日饥馑之苦,儿子以为受些委屈便值了。”
看到老爹首先想到的便是自己今后的名声,一股暖烘烘的感觉却是再次于刘禅心中升了起来。
“至于那个雕版印刷的制书之法,除了比荆州书局的活字印刷成本更高外,更为重要的是,儿子乃是想借曹操之手,将那些吸我大汉之血的‘毒瘤’”先清扫一遍……儿子以为,凡事有舍才有得。相比于让大汉受益,区区名声之事,儿子并不在乎!”
面对自家老子,刘禅没有丝毫保留,毫不掩饰的表达了自己对那些世族门阀的恶感。
“唉,为父惯于沙场上的金戈铁马,于这些政务案牍之道却是并不擅长!既然你认为此事于我大汉有利,那便放手去做便是!”
末了,在听到刘禅这一番分析解释之后,虽然还是有些担心,但对于刘禅的决定,刘备却是完全给予了无条件的支持。
“哈哈,父亲眼下即将正式称王,日后这案牍劳形之事却是免不了的……”
有些不太习惯眼前这凝重氛围的刘禅,趁着老爹自嘲之际,却是‘幸灾乐祸’的开口笑了起来。
“呵呵,为父虽不擅长政务,然见你对于政务处理却是极为熟练。不如这次就别走了,留下来总领国中政务,为父也好专心于军务之事如何?”
让刘禅没想到的是,就在他‘幸灾乐祸’之时,没想到老爹却是一脸戏谑的想要甩锅‘坑儿子’。
“呃,父亲,眼下荆州各郡新复,再加上江东新取之地,那边还有一大摊子的事呢。这国中政务之事,还是交由父亲您劳累一下吧,嘿嘿嘿!”
一听老爹要让自己总领国政之事,刘禅赶紧摇头拒绝起来。
倒不是说出于避嫌什么的,只是正如他所说,荆州、江东那边还有一大摊子事等着他处理呢。
要知道,荆州与江东之地,可不只是单单把地盘抢过来,然后简单的安民了事就行了的。
在他的规划中,整个荆州与江东之地,那可是要作为‘样板’来打造,以便日后为‘新大汉’的治理作为榜样的。
因此,他又哪会安安心心的在汉中做个‘清闲世子’帮老爹处理政务之事。
“为父让你总领全国政务,并非局限汉中、巴、蜀、广汉、犍为等汉中国之地。荆州、江东、交州之地自然亦在其中,并不妨碍你处理荆州、江东之事吧?”
见刘禅拿荆州、江东之事为借口拒绝,刘备却是并不准备就此放弃‘坑儿子’的打算。
“父亲,这不一样。儿子是想以荆州、江东为‘试验田’,为大汉打造出一个‘榜样’之地,避免我大汉日后再次为世家大族所把持……”
摇了摇头,刘禅随即便一五一十的把自己的规划打算和盘托出。
“世家大族,阿斗,你可知晓此事之艰难凶险?且一个不慎,日后青史之上,你之声名必将毁誉参半矣!”
听完刘禅的规划打算,刘备也是收起了戏谑之意,脸色再次变得凝重了起来。
“哈哈,父亲放心,且不说他们有没有那个本事,就算日后青史之上毁誉参半又如何?如始皇、孝武般,自古以来,成大事者何人不是毁誉兼有?”
摇了摇头,对于老爹的担忧,刘禅不但没有丝毫在意,反而是颇感自豪的放声大笑起来。
“吾儿志向之高远,为父不及也!”
虽然对刘禅想要做的事情有所担忧,但作为一个从草根崛起的一方英雄,又岂会真的遇事畏缩?
所以看着眼前自信豪迈,以秦皇、汉武为例自比的刘禅,除了自豪之外,刘备此刻也是不由得豪气顿生。
“既如此,吾儿放手去做便是,一切有为父。吾倒要看看,有何人胆敢为难吾刘备之子!”
这一刻,一向内敛的刘备,同样也是霸气十足!
至此,这场确对日后大汉各个时期‘变法’影响深远的‘试验田’制度,就这么在刘备正式进位汉中王前,父子间的第一次相见中被确定了下来。
“多谢父亲!”
眼见‘试验田’之事得到老爹的全力支持,这次前来汉中参加老爹进位大典主要便是为了此事的刘禅也是彻底放心下了下来。
“你我父子间何必言谢,只是你这一走,为父倒是又要为那些案牍政务之事伤神了,哈哈!”
末了,在提到政务之事的时候,刘备却是不禁再次无奈的摇了摇头。
“呵呵,诸葛军师和法孝直他们能力卓越,有他们相助,父亲其实也不必太过担心。”
看着老爹那说到政务之事时一脸无奈的样子,刘禅赶紧开口宽慰道。
“吾儿所说倒也不错,只是孔明、孝直等人虽然忠心无虑,然若是一味放权,怕是日后……”
正所谓不谋万者不足谋一时,虽然于政务之道上并不擅长,但自古以来王权与相权的冲突之事,刘备又岂会不知晓。
“父亲放心,此事解决起来其实简单得很。多设几个丞相,来个‘群相’制不就行了,嘿嘿!”
第142章
“丞相乃百官之首,上承天子,下统百官。若多设几个宰相,岂非容易造成职权混淆,遇事互相推诿之事?”
听到刘禅给出的‘群相制’建议,眼前一亮的同时,刘备却也不禁有些疑惑起来
“呵呵,既然是设立‘群相’,那自然不能单纯的只是增加几个丞相。父亲何不顺势更改一下官制,明确其职权范围。如此一来,既能最大限度的避免职权混淆,亦能有效预防一相独大之事发生。另外,儿子所说的‘群相’,其实亦非真正意义上的丞相。”
看着一脸疑惑与不解的老爹,刘却却是又给出了一个让他更加头大的解决之法来。
“更改官制?这……看你的样子似乎早已成竹在胸,跟为父仔细说说。”
听到刘禅这更改官制的建议后,原本还对此感到无从下手的刘备,在看到他那满脸自信的模样后,又岂会不知其早已有了腹稿。
“父亲,借纸笔一用!”
看到老爹那一脸疑惑与迫切的眼神,刘禅也不啰嗦,直接就从案桌上抽出了一张光洁雪白的冰肌纸,开始在上面写写画画起来。
……
“三省六部制?”
看着雪白的纸张上抬头处那醒目的几个‘鸡爪文’,刘备顿时忍不住好奇的轻声念了出来。
“没错,正是三省六部制!”
一边继续在纸张上画着三省六部制的架构图,刘禅头也没抬的开口为都比爹解释起来。
“所谓三省,乃是皇帝……呃,国主之下所设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中书省掌诏敕、政令之立案起草,而门下省则是掌封驳,负责审议中书省所起草的诏敕、政令之草案,以决定实行与否。至于尚书省,则是行政官署,负责执行中书、门下省所制定之政令。”
指着架构图上皇帝下面的三省,刘禅分别将其职责跟刘备详细介绍了起来。
“三省长官分别为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再各置佐官中书侍郎、门下侍郎、尚书省左右仆射。三省之主副官皆为宰相之衔,但不再行开府之权!”
在介绍完这三省的详细职责后,刘禅也将这‘群相’最为关键之处说了出来,不再行开府之权。
“只予丞相之名与权,不予开府之权,那这国家的具体事务?”
当听到刘禅说出这‘群相’不再行开府之权后,眼前一亮的同时,刘备却是又有些疑惑了起来。
“父亲别急啊,这不是才说完三省吗,接下来还有六部呢,嘿嘿!”
看到老爹那欣喜与疑惑神情,刘禅紧接着又在构架图上的尚书省下分别列出了六个部门来。
“尚书省下再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置尚书与左右侍郎。各部之下再分置四司,用以替代以往丞相府十三曹之职责。如吏部之吏部、司封、司勋、考功,户部之户部、度支、金部、仓部……其中各部第一司以本部命名,称之为‘本部司’……”
在老爹那逐渐变得目瞪口呆的表情中,刘禅很快便这六部的划分与职能也添加到了架构图上。
“这只是国家最为主要的政务官僚架构,另外,监察百官之御史台与三省平级,其长官御史中丞同样授予宰相衔;其下再设置监察各州、郡、县御史,用以替代以往可转为地方大吏之刺史。”
“另再设太常、光39、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九寺,国子、少府、军器、将作、都水五监作为六部之补充……”
随后,在三省六部的‘主体构架’完成后,刘禅随即又分别添上了主管监察的御史台,以及作为六部补充的九寺五监等等机构。
当然了,像传达诏旨、守御宫门、洒扫内廷等管理宫廷事务的内侍省自然也是必不可少的,毕竟这可是‘封建王朝’不是?
“至于武官方面,儿子觉得眼下的毕竟是用武之时,仍用我大汉旧制即可,倒是没有什么更改的需要……”
“阿斗,这……这些都是你所想出来的?”
看着刘禅在这副三省六部的构架图上又添上了武官系统后,一旁早已震惊得目瞪口呆的老爹刘备,此刻终于是忍不住心中的疑惑,满脸难以置信的向他望了过来。
没办法,相比于汉廷数百年来不断以‘打补丁’方式发展起来的混乱官僚机构,刘禅给出的这个三省六部制不但更为简单明了,而且其各项功能职责也是不知比以前完善了多少。
可以说,自从秦始皇称皇帝以来,这是他见过的有史以来最为完善的一套国家官僚机构了。
“呵呵,莫非父亲在别处也听过这三省六部制?亦或是说这三省六部制有什么不妥之处?”
看着满脸震惊与难以置信的老爹,刘禅却是并未直接回答,而是自信无比的开起了玩笑来。
“不妥之处?哈哈哈哈,吾儿所拟之制乃为父所知最为完善之国家制度矣,又岂有不妥之处?”
直接就认定了这‘三省六部制’就是刘禅所发明的刘备,此时那叫一个欣喜与自豪。
开玩笑,这三省六部制虽然是自汉代逐渐发展而来,但真正成型却是要到几百年后的隋唐了。而且自其成型之后,历朝历代可是一直在沿用,直到猪尾巴王朝灭亡时都未有过大改动的。
现在刘禅提前数百年把这么一套完全成熟的先进制度搬了出来,可以产说是既满足了社会的需要,还不会因为步子跨得太大扯着蛋。
因此,除了震惊欣喜之外,刘备又哪能挑得出什么毛病来。别说刘备了,哪怕就是把‘龙凤组合’搬来,那也照样挑不出丝毫毛病。
“来人,速请孔明、孝直、子仲等人前来议事!”
虽然对刘禅拟定的这三省六部制十分满意,但这毕竟乃是事关国家的大事。所以刘备自然也不可能在这事上搞什么‘乾纳独断’,而是立马让人去将诸葛亮、法正等心腹重臣请来商议。
第143章
“天子诏命: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玄孙刘备,为大汉平定荆益交扬,扫灭凶逆……功莫大焉!依汉制,今封其为汉中王,其子刘禅为汉中王世子。以南郑为都,统汉中、巴、蜀、广汉、犍为诸郡为国,所署置依汉制故典。另拜汉中王为大司马,董齐六军,纠合同盟,扫灭迎逆……”
建安二十四年正月,南郑,一座按五方分布、各设旌旗仪仗的受封坛上,伴随着天子册封诏书的宣读,比原历史提前了了半年多的时间,刘备正式进爵王位,受封汉中王!
“臣等拜见汉中王、拜见世子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