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65章

    所以,总不能在明知其活着的情况下,还是如同原历史上那样直接给他上谥号吧?

    “呵呵,父王何须为此小事所扰?照搬昔日高皇帝尊太公之事即可矣!”

    第185章

    “惟建安二十六年正月丙午,皇帝臣备,敢用玄牝,昭告皇天上帝、后土神祇:汉有天下,历数无疆。曩者,王莽篡盗,光武皇帝震怒致诛,社稷复存享……

    佥曰天命不可以不答、祖业不可以久替、四海不可以无主。率土式望,在备一人!备畏天明命,又惧高、光之业将坠于地,谨择元日,与百僚登坛告祭,受皇帝玺绶,尊前帝协曰太上皇。修燔瘗,告类于大神。惟大神尚飨,祚于汉家,永绥历服!”

    建安二十六年正月元朔,丙午巳时正,汉中南郑,两年前接受天子册封,进位称王的受封坛,身着汉中王冠服的刘备,再次缓步登上了这座重新加高增加了规制的坛场,郑重虔诚的宣读起了告天祭文。

    随后,在祭文宣读完毕、为刘协上了太上皇尊号后,刘备随即脱去了九旒王冠与汉中王袍服,换上了十二旒的皇帝冠冕袍服,接受了诸葛亮率众官恭上的玉玺,正式即位称帝,改元章武!

    “臣等参见吾皇陛下,陛下万岁!”

    随着刘备接过玉玺,包括刘禅在内,一众文武百官也是随即正式以帝王礼仪参拜了起来。

    至此,十几年前还无寸土安身,只能被人追得到处逃跑,四处投靠的刘使君,这一次却是比原历史上提前了四个月的时间,成为了大汉至尊无上的皇帝。

    “天子制诏:朕闻天地不变,不成施化;阴阳不变,物不畅茂……王妃孙氏,貌和德嘉。宜奉宗庙,为天下母。其赦天下,与民更始!”

    与上一次进位王爵时一直没有册封后宫不同,这一次称帝后,老爹最先封的却是皇后之位。

    只不过,与原历史上的吴氏为后不同,这一次,因为刘禅的‘掺和’,这皇后之位却是落到了娘家势力已经瓦解的孙尚香身上。

    “天子制诏:朕遭汉运艰难,贼臣篡盗。社稷无主,格人群正,以天明命,朕继大统。皇长子禅,丰姿峻嶷,仁孝纯深。业履昭茂,早闻睿哲……今以皇长子禅为皇太子,以承宗庙,祇肃社稷!自即日起,军国之事,无论大小,皆付于太子先行议处,而后报于朕知!”

    继孙尚香的封后诏书后,紧接着便是刘禅这个皇太子的册立了。只不过让刘禅无语的是,原本好端端的一道册立太子诏书,却是被为了‘偷懒’的老爹弄成了册立‘监国太子’的诏书。

    “另封吴氏为贵人;皇子刘永为鲁王、刘理为梁王……”

    就在刘禅还在为这个‘监国太子’无语之时,老爹紧接着又册封了吴氏为贵人,刘永、刘理两个幼子也是同样被封了王爵。

    只是比起孙尚香的皇后册立以及刘禅的皇太子册立诏书来,吴氏与刘永、刘理的册封就要显得简单敷衍多了。

    没办法,这毕竟是万恶的‘封建社会’,讲究的就是个长幼尊卑有序嘛!

    “陛下有令,糜竺上前听封!”

    册封完了后宫与子嗣,接下来自然也就轮到文武百官了。与当初进位王爵时的封赏顺序不同,这一次,第一个受封的却是糜竺这个位在百官之上的安汉将军。

    “陛下诏命,封安汉将军糜竺为太尉,仍为百官之首!”

    随着糜竺的出列,三公之一的太尉头衔便落到了糜竺头上。只不过,与之前的王傅头衔一样,在刘禅所制定出的三省六部制中,如今太尉、司徒、司空这三公同样也只是个‘荣誉称号’的虚职而已。

    “臣叩谢陛下天恩!”

    虽然这不管是这个太尉的虚职,还是那个‘百官之首’都只是一个虚职,但糜竺却是并未有半分不满,而是心满意足的拜倒叩谢。

    “陛下诏命:封王傅许靖为司徒……”

    继糜竺这个位在百官之首的太尉后,许靖这个原汉中王傅也是更进一步,同被封为了三公之一的司徒。

    “臣叩谢大王厚恩!”

    与糜竺一样,同样对自己定位十分准确的请靖,同样也是高高兴兴的拜倒叩谢起来。

    “陛下诏命:命诸葛亮为中书令,掌中书省,赐开府仪同三司;法正为侍中,掌门下省,赐开府仪同三司;庞统为尚书令,掌尚书省,赐开府仪同三司;张昭为御史中丞,掌御史台,赐开府仪同三司;刘巴迁尚书省右仆射,陆逊为中书省右侍郎,诸葛瑾为尚书省左仆射……三省主副长官与御史中丞皆为丞相衔,行丞相事!”

    继三公这些虚职之后,接下来自然就是诸葛亮、法正、庞统这些有着实权的文官大佬了。

    与原剧情中一样,诸葛在神依然还是丞相。只不过,因为刘禅提前把完整的三省六部制给整了出来,因此在这个‘群相制’下,诸葛大神的丞相却不再是唯一。

    随着三省主、副长官的‘满编’,再加上一个御史中丞,眼下的大汉却是一下就拥有了十位‘丞相’。

    而这十名丞相中,又是分为了荆州、益州和扬州三个派系。其中,诸葛亮、庞统、自然便是‘荆州派’的代表。法正、刘巴则是代表了‘益州派’。

    至于张昭、陆逊和诸葛瑾几人,那自然便是扬州或者说‘江东派’的代表。

    如此一来,这开了历史先河的‘群相制’,既平衡了手下各方势力,防止了‘独相’的出现,同时又保证了皇权与相权的平衡,可谓是一举数得!

    “陛下诏命,封关羽为大将军,赐爵汉寿乡侯,假节钺;马超为骠骑将军,赐爵斄乡侯,假节;张飞为车骑将军,赐爵西乡侯,假节;黄忠为卫将军,赐爵都亭侯;魏延为征北将军,赐爵关内侯;赵云为征东将军,赐爵永昌亭侯,假节;甘宁为仍为伏波将军,赐爵关内侯,假节……”

    继文官之后,武将一系的封赏也是随之而来。不出意料,与文官一样,武将中除了赵云在爵位上连越两级外,其余人在职位和爵位上也都是顺理成章的各自升了一级。

    当然,与文官大佬中提拔了江东一系的人进中枢相同,武将中以甘宁为首的江东系,也是同样得到了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如同马谡最终还是死在街亭之战一般,之前一直被刻意忽视的原江东之主‘孙十万’,这一次也终于是出现在了大众视野之中,获得了孙家命中注定的‘归命侯’爵位。

    至此,就在曹丕自刘协手中篡夺了大汉社稷两月之后,第二次崩断的炎汉国祚,随着刘备的登基却是再一次被延续上,只等着再一次涅槃腾飞!

    第186章

    “朕自平黄巾起兵以来,上为报效国家,下为安抚黎民,矢志兴复大汉。今曹丕篡汉,神人共怒。朕忝居帝位,不可不伐。朕欲起倾国之兵,剪伐曹魏,生擒逆贼,以复大汉江山社稷,众卿以为如何?”

    就在登基为帝的次日,‘季汉’的第一次大朝会上,身为皇帝的刘备也是正式发表了北伐曹魏的‘政治纲领’。

    “启禀陛下,若陛下北伐中原以讨凶逆,中原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然曹魏实力雄厚,非一战可下……正所谓‘攘外必先安内’,眼下我荆益交扬并雍凉、西域初定,尚需要休养生息、积蓄实力。还请陛下稍耐,待国力稍有恢复,而后北伐,一举克复我大汉疆土!”

    就在刘备这个皇帝话音刚落之际,中书令诸葛亮便站了出来,先是对讨伐曹魏、恢复大汉江山社稷的政治纲领表示了拥护,随后却是话锋一转,同样以‘攘外必先安内’为由,提出了先休养生息、积蓄实力,而后北伐的建议!

    “陛下,中书令所言甚是。眼下南方初定、国力不足,此时北伐,战事必将陷入拉锯之中,届时受苦的仍是我大汉百姓……”

    继诸葛亮这个中书令后,侍中法正、尚书令庞统等一众三省丞相们亦是纷纷附议,并不赞同此时北伐。

    “诸卿之言虽有道理,然曹丕篡我汉家江山……不知太子以为如何?”

    面对三省丞相的‘群起反对’,身为皇帝的刘备先是一脸的为难与不甘,随后却是转头望向了宝座一侧正襟跪坐的刘禅。

    “启禀父皇,诸卿所言俱为实情,眼下确非北伐之机。不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北伐中原、征讨凶逆之事,亦可先统筹安排。待时机成熟之际,只需父皇一声令下大军即可出动……”

    面对自家老爹的询问,根本就不用思索,刘禅这个新鲜出炉的太子那也是张口便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既如此,那朕便再稍作忍耐,让逆贼曹丕再逍遥几年便是!”

    见到从丞相到自家太子都不同意此时北伐,刘备这个皇帝也是从善如流,一脸‘不甘’的按下了立即北伐的想法。

    事实上,如今的‘季汉’可不比原历史上的‘蜀汉’,只能依靠不断的北伐来确立政权的正统性。

    所以,积蓄实力,而后一举克复中原、恢复旧土便成了举朝上下的共同认识,并不急于一时。

    只不过北伐毕竟乃是属于‘政治正确’,却是不得不提。

    因此,在这‘季汉’开国的第一次朝会上,提出这件注定不会通过的朝议自然也是题中应有之意。

    “传朕诏命,这的预作统筹讨伐曹魏之事,便交由太子全权总领!”

    末了,不出刘禅预料,越来越习惯当甩手掌柜的老爹,却是习惯性的就将这北伐的准备统筹之事又甩给了他。

    “儿臣……儿臣领命!”

    面对自家老爹的‘怠政’,原本还想再‘挣扎’一下的刘禅,最终还是只能无语的又接下了这个任务。

    正所谓虱子多了痒,债多了不愁。反正都已经是总领军国政事的‘监国太子’了,也不差再多这一件事儿。

    ……

    “启禀陛下,前时太子于荆扬两州所行之新政,尤其是这‘荫佃客’之制更是效果显著。臣以为,此新政当可推行全国……”

    让刘禅有些没想到的是,在解决了本就是走过场的北伐曹魏议题后,法正这个门下省侍中,却是看上了刘禅为赚‘快钱’所实行的那个薅世家大族羊毛的法子,准备在全国施行。

    要知道,现在‘季汉’所控制的‘全国’,除开荆扬两州外,真正需要重点整治的也就是益州了。

    至于雍凉及西域都护府,本就是地广人稀的‘贫瘠’之地,再加之世家大族比不上‘内地’,所以整治起来的难度却是并不大。

    而法正所代表的却正是益州派,所以他这举动倒是确实让他刘禅没有想到。

    “嗯,荆扬两州自实行新政以来,确是效果显著。只是若以之推行全国……太子以为如何?”

    听到法正提起‘荫佃客’几个字后,即便对内政之事并不擅长,刘备也仍是不由得眼前一亮。

    只不过,对此事还有些拿不准的他,最终还是又干起了‘甩锅’之事,瞄向了刘禅这个‘荆扬新政’的主导人。

    ‘喵的,我只是太子、太子,你才是皇帝好不好!’

    见老爹又开始甩锅,刘禅顿时不由得在心中一阵无语。

    “回父皇,儿臣以为,若要在全国推行荆扬新政亦无不可。只是在此之前,是不是先把功民制与军功爵之制先落实为好?”

    无语归无语,作为‘荆扬新政’幕后的制定者,这事儿他还真就不能不管。

    只不过荆扬新政,特别是‘荫佃制’之所以能够顺利实行,却是离不开军功爵与功民制的支持,离不开大军的威慑。否则,那些世家大族又岂会如此乖宝宝一样听话?

    因此,想要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此法,首先要做的还是先把这功民制与军功爵制度先落实才行。

    “陛下,太子所言甚是!这军功爵与功民制早就应该一体实行了。还有这大军整编之事,也该一并做了!”

    听到刘禅那带着些许无语的反问,还没等刘备这个老子开口呢,身为车骑将军的三爷却是率先站了出来,开口支持起了刘禅这个准女婿的提议来。

    说起来,随着刘禅这个太子‘回京’,身为大将军的二爷又要驻守南阳以震慑荆州、曹魏,朝中的武将自然也就是以三爷为首。

    至于名位仅次于二爷这个大将军,排名还在三爷之上的骠骑将军马超,呵呵,马超能比得过三爷受信重的程度?

    “陛下,臣附议!”

    所以,继三爷之后,马超这个骠骑将军也是随即站了出来,表示了对这功民制、军功爵以及大军整编的支持与拥护。

    “嗯,这功民与军功爵制乃是我汉军之基石,确实也是该一视同仁、一体实行了。待此事落实之后,再全面推行荆扬两州新政之事!”

    好在这一次刘备没有再‘甩锅’给刘禅,在三爷与马超这两名在朝的军方大佬开口后,这先落实功民与军功爵,同时全面整编益州、汉中大军的事就这么被定了下来。

    “陛下英明!”

    虽然分了文武,但都是枪林箭雨中闯过来的,对于‘枪杆子’的重要性,一众文武自然清楚得很。

    所以,对于刘备父子这先整军、再理政的步骤,一众文武大臣自然也不会有异议。

    第187章

    “天子制诏:自黄巾以来,百姓连遭战乱疾苦。今江南诸州、郡已定,为稍解百姓疾苦与民生息,自章武元年起,凡大汉治下百姓,一如荆扬两地赋税口算之法;凡大汉治下,皆恢复二十级军功爵旧制;凡我汉军退役之军,皆赐‘功民’之身……”

    章武元年二月,随着大汉新天子刘备一纸诏令颁下,如今大汉所辖之地,全都实行起了先前荆扬两州所实行的赋税口算、功民及军功爵等新政来。

    而这一切,除了减轻百姓负责、与民休息恢复民力之外,更为重要的自然便是为了给后面准备全面实行的‘荫佃客’制度作准备。

    “皇叔还是与从前仁厚啊,这做了皇帝也还是没忘了咱们这些黔首百姓……”

    “陛下真乃仁厚之君也!”

    “陛下万岁……”

    随着诏令的颁下,不管是荆益交扬四州,还是刚刚收复的雍凉等地,全都是欢呼赞誉一片。当然了,这其中肯定不包括那些世家大族。

    只不过,即便因为有荆扬两州的例子在那摆着,这些世家大族清楚明白的知道在这些新政后,接下来迎接他们的会是什么,但那有如何?

    人在屋檐下,那就不得不低头。正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没看到刘备父子眼下正整编磨砺着‘时务’呢嘛!

    ……

    “父皇,儿臣这几日察看了汉中、雍凉与益州各营统计,不算无当飞军和上次增援街亭的两千陌刀军,加上父皇西征时所收降军,眼下汉中、益州、雍凉总兵力加起来大致有十三万左右,刚好与荆扬两州陆上战兵总数持平。”

    只是将称呼从王宫换成了‘行宫’,并未进行增修扩建的原汉中国王宫内,在将手中的整军方案递给自己老爹的同时,刘禅也是开口说起了此次大军的整编之事来。

    “儿臣打算保留将这十三万兵额编制不变,在淘汰老弱退役或是转为郡国兵后,将其全部整编为战兵,步骑名额各半……”

    就在刘备审看这份整军方案时,刘禅也是在一旁为其作起了讲解。

    随着南方的一统,不管是日后的北伐中原还是征讨那些游牧蛮夷,骑兵的重要性都不可或缺。

    所以,借着这次整编之机,刘禅却是大幅度提高了骑兵在军中的份额比例,反正现在也不缺战马不是?

    “阿斗,雍凉跟西域长史府之地蛮夷众多,民风野蛮彪悍,只驻军四万是否有些少了?”

    看到刘禅这份整军方案中,负责震慑整个雍凉、西域长史府的陇右驻军只有四万人,刘备却是不禁有些疑惑的向他望了过来。

    没办法,谁叫羌人问题一直是‘东汉’的老大难呢。

    要知道,如果说‘西汉’最大的边患是匈奴,那‘东汉’最大的边患就是羌人。

    可以说,羌人的叛乱几乎是伴随了整个‘东汉’王朝。不但对关中地区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不说,还对这个关中这个‘西汉’时期的政治经济重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但在刘备、刘禅父子俩的规划中,日后‘季汉’可是要还于长安旧都的。所以对于关中地区,自然乃是十分重视的。

    “父皇,四万大军其实不少了,这可是整改后的精锐战兵。且这陇右驻军的任务,其实主要还是为了作为日后讨伐曹魏的西路大军之用。至于那些蛮夷,呵呵,攘外必先安内嘛,先收复中原再说!”

    摇了摇头,对于老爹的担心,信心十足的刘禅却是并未将这些羌人胡人什么的太过放在眼里。

    毕竟先不说现在的羌人实力不比从前,就算是敢炸刺儿又能如何,咱炎汉老刘家可不是那被胡人欺负的司马家。

    事实上,相比起这些羌人来,在刘禅眼里,眼下真正威胁最大的,还是那些不得不低头的世家大族。

    因此,在他的规划中,仅仅是成都一地,就被他预留了三万的驻军,用以镇守、威慑。

    至于其余的六万人以及前次救援街亭时,作为后续援军赶到汉中的无当飞军,在他的规划中自然是准备将其全部编为‘京军’的。

    ……

    “父皇,省殿宿卫之事责任重大,然白毦兵只两千余人,数量却是太少了。儿臣打算从全军战死将士遗孤中,择优选取三千人以恢复羽林旧制。另外父皇已经登基,这皇宫宿卫制度也该完善了……”

    所谓‘京军’,乃是宿卫皇宫与拱卫京师之军的总称。而京军之中,负责宿卫皇宫的‘御林军’,自然便是这京军的重中之重了。

    只不过,眼下老爹虽然已经登基为帝,但却并未来得及制定规范完善的皇宫宿卫制度。

    眼下负责‘行宫’宿卫的,只有一个由白毦兵充任的‘虎贲卫’而已。与这‘行宫’一样,除了称呼换成了一下之外,一切却是与之前当汉中王时并没太大的区别。

    所以,借着这次整编之机,刘禅却是准备将这负责皇宫宿卫的‘御林军’也同样规范完善下来。

    因此,除了增选烈士遗孤恢复羽林卫,用以增强属于光39勋的省殿卫军实力之外,像另外负责宿卫皇宫宫城的卫尉军、负责皇宫外围的执金吾军两大‘御林军’系统也是被其暂时制定划分了下来。

    而其中负责宫城的卫尉军,则是被他暂时定为了前次随其救援街亭的两千陌刀军充任。

    至于其中人数最多的执金吾,也就是中尉军,刘禅也并没有打算从此次整编的大军中挑选,而是准备将其交由无当飞军充任。

    毕竟不管是深受刘备、刘禅父子信重的赵云,还是已经完全归心、汉化的武陵人,其忠诚度都是毋庸置疑的。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眼下可不是‘和平时期’,皇宫宿卫军也是要上阵打仗的。百作为京军中的精锐,其战力自然是要能够拿得出手,能够作为全军表率与典范的。

    “嗯,吾儿所虑周到、长远,让无当飞军与陌刀军充任执金吾与卫尉军的确十分合适。只是为何却是单单少了这文属少府,莫非阿斗你也认为我大汉先前真是坏在这些宦官手中?”

    在刘禅的介绍下仔细看了看手中这份整军方案,发现整个皇宫宿卫系统中,唯独却是少了文属少府这一环节后,刘备也是不禁带着考校的目光的向他看了过来。

    原来,比起‘东汉’由外到内分别由执金吾、卫尉、光39勋和文属少府所组成的四级宿卫制,刘禅所制定的这份宿卫系统中,却是直接砍掉了‘大内’由宦官执掌的‘文属少府’这一级,根本没给宦官任何染指军权的机会。

    第188章

    “大汉坏在宦官手中?父皇说笑了,宦官乱政固然有罪,但把大汉崩坏的罪责完全推到宦官头上,这跟把夏商周的灭亡归咎于妹喜、妲己和褒姒这些女人头上有何区别?”

    看着老爹那带着考校的揶揄微笑,刘禅却是不禁一脸戏谑的摇头笑了起来。

    “在儿臣看来,比起宦官来,那些‘高风亮节’的士族大夫,才是让我大汉崩坏的罪魁祸首!”

    末了,说到那些士族大夫之时,刘禅更是不由得一脸的嘲讽与不屑。

    说起来,‘东汉’亡于宦官乱政是这个时候很多人的固有印象。自从桓、灵二帝之后,多数人都把时局的混乱归咎于宦官乱政。各种反叛、政变行动也都是打着诛杀宦官的口号,但事实真的就是如此吗?

    但在刘禅看来,如同后世大明的‘阉党’一样,这‘东汉’的宦官们,更多的时候也不过是替皇帝背锅的‘背锅侠’而已。

    虽然‘东汉’的宦官确实做了许多贪赃枉法、欺压百姓的坏事,但那些事情难道士族大夫就没做过?比起宦官来,那些出身世家大族的士族大夫恐怕做得更甚吧?

    只不过如同被文官集团掌控了舆论的大明一样,操控了大汉舆论权的‘东汉’士人,也是同样对士族大夫的恶行隐晦不提,只宣扬宦官的罪行罢了。

    比如汉初官至大司徒的名儒欧阳歙,因为贪污了上千万被判死刑,不但死前有上千名太学生为其求情甚至代死,就连被处死后,也被士族大夫们大肆营造舆论,逼得光武帝都只能为其赐棺木和丧葬费,还得追赠官职。

    由此可见,自古以来的士族大夫,在道德舆论方面,和后世的‘白皮’们一样,都是具有双重标准的。

    至于桓、灵期间的两次党锢之祸,在刘禅看来,那也不过是依附于外戚的士族,与宦官所扶植的寒门士人间的利益争夺而已。

    而这个利益争夺的本质,其实说到底还是皇权与世家大族的利益争夺,宦官只不过是皇权的代言人而已。

    而且与那些耍嘴皮子、笔杆子的士人不同,宦官势力的崛起,靠的可不是阿谀奉承,而是真正为君主、为国家立下了巨大功劳的。

    要知道,自‘东汉’中后期开始,很多皇帝都是年幼儿继位,然后就是熟悉的太后临朝、外戚专政。

    而皇帝长大后,不肯放弃手中权力的外戚,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做的恶事更是不胜枚举,就连数位皇帝也都是死于外戚之手。

    而对于这一切,士族大夫们又是个什么态度?除了极少数人能够与之据理力争外,绝大多数的所谓士人却是要么依附于外戚为虎作伥,要么保持沉默不作为。

    所以,在士人靠不住的情况下,皇帝也就只能依靠宦官夺权。而这些宦官也不负皇帝所望,多次以弱胜强,帮助皇帝扳倒了权倾天下的外戚,从外在权臣手里夺回了权力,让朝政重回正轨。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