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可以说,宦官势力的崛起,本身就是士大夫阶层自己的责任。而如果没有宦官维护皇权,‘东汉’早就重蹈了‘西汉’末年的覆辙,被外戚篡夺了。而这些功大于过的宦官们之所以背上了崩坏大汉的罪名,一切的原因不过是胯下少了二两肉而已。
对于这一切,如今已经坐上了帝位的刘备自然不可能不明白。毕竟他可是从一介平民打拼起来的,对于世家大族与宦官谁才是真正的国家大害,那可是比谁都清楚。
不然,他又怎么会同意支持刘禅全力打压、肢解世家大族的政策。
“哈哈,既如此,那阿斗为何还要对这宦官防范得如此之严?”
看到刘禅那一脸戏谑的笑容,同样面带笑容的刘备,却是并未结束这场考校。
“父皇,虽说宦官之中也不乏忠臣,将大汉崩坏的罪名全推到他们头上,也确实是有些冤枉了他们,但他们也并不是毫无责任的。”
面对自家老爹的考校,刘禅却是再次摇了摇头。
“且宦官终究不过是皇家之家奴而已!既是家奴,那便自有家奴的用法,非到万不得已之时,又岂能以之参与国家大事或是掌控兵权?否则一旦尾大不掉,出现家奴欺主的情况,那这玩笑可就开大了……”
说起来,虽然有着后世的灵魂,但刘禅可没有后世多数人一提起宦官制度,就立马满脑子的‘残忍、封建’想法。
在他看来,任何抛开时代背景讲道德的行为,那都是在耍流氓。
毕竟宦官制度的诞生,可不仅仅只是为了保证皇室的血统。在华夏这个讲究‘后继香火’的世界,没有后代,只能依附于皇权的宦官,却是皇家的最后一道保障。
因此,‘圣母心’泛滥,直接废除宦官制度这种穿越里才会出现的情况,刘禅也就只能说声呵呵了。
只不过,虽说对宦官并没什么大的恶感,但鉴于原历史上唐朝宦官专权,连皇帝的生死与废立都被其掌控的教训,这严密的防范那也仍是必不可少的。
“哦?家奴自有家奴的用法,那不知吾儿打算如何使用这些家奴啊,哈哈哈哈!”
听到刘禅那句‘家奴自有家奴的用法’,再看到他那满脸自信的表情,刘备也是不禁来了兴趣。
“呵呵,宦官虽说不可参与国家政务决策之事,更不可以之掌兵,但毕竟也是天家之奴,代表了天家颜面不是?”
看到皇帝老爹那一脸好奇的表情,刘禅却是反而习惯性的卖起了关子来。
“你这竖子,跟你老子还卖关子来了?有何办法快快说来!”
或许是因为当了皇帝之后‘脾气’见涨,更或许是因为父子关系的亲密,面对刘禅这卖关子的行为,刘备这个当老子的很显然不是个好听众,比起和他配合默契的庞统来却是差远了。
“嘿嘿,那不知父皇对孝武皇帝始设之绣衣使者是何看法?”
第189章
绣衣使者,也称绣衣御史、绣衣直指、直指绣衣使者等,始设于武帝元鼎二年。
其最初职责乃是奉命讨奸、治狱,督察官员、亲贵奢侈、逾制、不法等事。后来,随着形势变化,绣衣使者又增加了‘捕盗’也就是镇压叛乱的职责,有了调动军队的权力。
自元鼎二年设立之日起,一直到王莽时期,整个‘西汉’年间,绣衣使者都十分活跃。
其实说起来,作为御史的一种,绣衣使者的官位并不高,且并非常设官员。
但因为这些人乃是武帝为办理专案而专门挑选特设,直接听命于皇帝,也只对皇帝负责,所以其权力却是十分巨大。
不仅权力大,其影响更是深远。后世武周时的‘内卫’、威名赫赫的大明厂卫,全都是脱胎于此,身上都有着绣衣使者的影子。
“绣衣使者?吾儿莫非是想以宦官来充任重建这绣衣之制?”
听到刘禅在这个时候提起大名鼎鼎的绣衣使者,刘备又怎么可能不知道他的打算。
“只是绣衣使者虽然名声不佳,然其毕竟乃是朝廷御史。若是以宦官来充任朝廷御史,怕是……”
以为刘禅是准备让宦官来充当绣衣使者,刘备却是不禁皱了皱眉头。
没办法,谁叫此时宦官被士族在夫们早就黑出翔来了呢。
所以,即便现在身处皇帝位置的刘备对宦官的印象并不算差,但为了维护皇帝的名声形象,却也不好公然将这国家公器交到这些阉宦手中的。
“呵呵,父皇放心,儿臣并未打算让宦官直接充任绣衣使者,只是准备用宦官来组建控制厂卫而已。”
看着老爹那皱眉担忧的表情,微笑着摇了摇头,刘禅却是从嘴里蹦出了一个刘备从未听地的新词,厂卫!
“何为厂卫?吾儿与为父详细说说!”
虽然只是第一次听到这‘厂卫’二字,但结合刘禅先前所说的,出于皇帝的本能,刘备却是有些模糊的了解到了一些其中的意思。
“回禀父皇,所谓厂卫,乃是直属皇帝的内廷监察机构,其职能主要是集监察天下官僚、士绅之贪腐、违法之事。同时,也负责国家内外情报的收集……”
看着老爹那郑重的表情,刘禅也是随即将这个源自武帝所创绣衣使者,被后世洪武大帝所完善的特务监察机构,为其作了一个详细的介绍。
正所谓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走路,在刘禅看来,对于宦官管理利用最成功的,莫过于大明了。
不同于掌握了皇帝生杀废立大权的的唐朝权宦,在大明,即便如‘立皇帝’刘瑾、‘九千岁’魏忠贤这样的所谓‘权宦’,在皇帝的一张小小纸条下,那也得照样伏首。
可以说,大明的宦官,那是真正将皇家‘家奴’的本份尽到了家。所以有着如此好的现成例子,刘禅怎么可能不去借鉴利用?
当然了,作为一个后世九年义务教育流水线生产出来的注水货,对于厂卫权力仍是过大的弊端也仍是十分清楚的。
所以,在大明厂卫尽掌侦缉、抓捕、审判大权的基础上,刘禅准备设立的大汉厂卫,却是只有独立的侦缉、抓捕之权。至于最重要的审判大权,却是仍需要与三法司共同掌握的。
因此,比起明朝完全独立于三省门部之外的厂卫来说,刘禅所规划中的厂卫,只能算是半独立于正常的国家行政机构之外。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却是要远远小于大明厂卫的。
“如此一来,既能最大程度的限制了宦官直接参与国家政事、军务的可能,又能利用其天家之奴的超然身份起到监察百官、天下的作用,又何乐而不为?”
末了,在老爹那惊讶、恍然的表情中,如同科举制一样,刘禅却是提前千多年,把威名赫赫的大明厂卫制度也给搬了过来。
别说什么特务统治损害了国家司法,也别说什么历史倒退啥的。仍是那句话,抛开历史背景谈道德都是耍流氓。这是‘封建社会’,皇帝即国家,不加强皇权难道要搞‘滋油皿煮’?
所以,对于这在后世饱受公知大咖诟病的大明厂卫制度,刘禅却是借鉴得心安理得,毫无心理压力。
“吾儿此法尽得绣衣之利,却无绣衣之弊,且一举解决了宦官乱政的后顾之忧,真乃万世不易之良法也!只是若想达到监察整个大汉天下之目的,恐非易事吧?”
半晌之后,终于回过神来的刘备,对于刘禅这完善的‘厂卫’之法称赞不已的同时,却是不禁又皱起了眉头来。
毕竟监察天下说起来容易,但若想要编织出一个覆盖天下的严密大网,又岂是那么容易?不说要耗费的钱粮,单是人手的培养就不是短时间能够做到的。
“父皇过奖了,这世上哪有万世不易的良法,不过是因时因地制宜罢了。至于如何达到监察天下的目的,其实此事易耳!”
看着老爹那皱眉不已的表情,刘禅却是再次胸有成竹的笑了起来。
“眼下我大汉所辖之地不比从前,中书令与尚书令等人身为国家宰辅,国事繁重,再兼掌军议司和天网却是太过辛苦了……儿臣打算直接以军议司跟天网为基础,改组为军情司与绣衣卫,全部由内廷直接掌控。”
这一次,刘禅倒是没有卖关子,在老爹开口前便提出了解决之法,收回军议司跟天网两大情报机构的掌控权。
“收回军议司跟天网?呃,这……”
听到刘禅给出的解决之法后,刘备却是不禁有些为难了。
天网倒还好说,毕竟其原本就是刘禅自己在掌控。同时天网的组建也是刘禅所主导,即便他要从庞统与赵云手中收回也不会有什么为难的地方。
但军议司却向来是由诸葛亮与法正在统领,就这么贸然收回,若是有损君臣之谊,却不是向来仁厚的刘备愿意看到的。
“呵呵,父皇无须为此事担心。眼下父皇才登基不久,一切规章制度尚在草创阶段,收回军议司与天网也不急于一时……眼下最为重要的,其实倒是确定上番宿卫之事!”
看着自家老爹那一脸为难的表情,刘禅又哪会不知道其中的原因。
只不过,正如他所说,眼下一切尚在草创阶段,即便把军议司和天网马上收回,内廷也没有接手之人,所以却是并不急于一时。
第190章
“上番宿卫?吾儿所说莫非是轮戍之制?”
原本还在为收回军议司之事为难的刘备,在听到禅嘴里又蹦出来的新词后,果然很快便被转移了注意力。
而且与先前听到‘厂卫’时一样,虽然同样是第一次听到‘上番宿卫’的说法,但却并不妨碍刘备大致了解其中的意思。
没办法,汉字的伟大就在于此。即便只是第一次听到的新事物,但只是根据字面意思,也是很容易猜出个大概的。
更何况,这轮戍之制也不是新玩意儿。虽然因为光武帝废除了正卒、戍卒的原因,‘东汉’没了轮戍制,但这玩意自春秋战国时就已经有了,所以刘备自然能够猜得出来。
“父皇英明,儿臣所说正是轮戍制。只是与以往的郡兵轮戍不同,儿臣所说上番宿卫乃是各地战兵轮流分批驻防京师,同时京军亦要分批前往各处轮驻之事。毕竟眼下战事未平尚还好说,若是日后天下太平,京军一直驻守京师,缺少实战,其战力必定下降……”
见老爹已经猜出了大概的意思,刘禅也不再卖关子,随即便详细说起了这有别于以往‘轮戍制’的上番宿卫之事。
然而事实上,保持京军战力的理由,只不过是刘禅制定上番宿卫制的表面原因而已。真正的目的,其实却是为了加强军队的‘中央化’与‘禁卫化’。
而之所以选择在此时便将这个制度确定规范下来,而不是等到日后一统全国后再实行,除了有利用自家老爹这个‘季汉’开国之君的威望外,也是为了日后自己接手这个国家后,不用把精力放在处理这些‘小事’上面。
只不过,这些理由他虽然没说,但能够在这军阀混战的乱世,从一介平民一步步登上皇帝之位,刘备又岂会看不出这其中的门道?
所以,在听完刘禅的解释后,没有任何犹豫,刘备当即便拍板将此事给定了下来。
毕竟大汉之所以崩溃,除了其它各种本质上的原因外,黄巾之乱后,地方坐大导致军阀割据却是最为直接的导火索。
“吾儿放心,为父虽然在内政之事上并不擅长,但为吾儿将军队之事处理妥当却是没问题!”
末了,原本准备如同之前一样又当‘甩手掌柜’的刘备,这一次却是准备自己亲自动手了。
“多谢父亲!不过儿臣可不是担心日后镇不住这些骄兵悍将,儿臣只是不想日后把精力浪费在这些小事上,这才提前将此事处理了而已,父亲倒是多虑了,哈哈……”
看到老爹那一脸郑重的表情,心中一暖的同时,刘禅也是不禁满脸自信的开口笑道。
说起来,虽然刘备才是这‘季汉’的开国之君,但不管是在军中还是地方、民间,刘禅这个太子的威望可并不比自家老爹差。
要知道,眼下大汉的半壁江山,除了夺益州没有他什么事儿外,不管是收复荆州故土还是夺取交扬,甚至占据雍凉西域之地,可都有着他不可磨灭之战功的。
因此,哪怕他现在只是‘季汉’的太子爷,但称之为一句‘开国太子’,那可是丝毫没有夸大之处。
所以,他又哪会和其它‘君二代’一样,会有担心镇不住骄兵悍将的担忧。
“哈哈,吾儿乃汉家之龙,自然不会为这些小事所担忧。不过为父能为你做的不多,此次整军之事便还是让为父来吧!”
拍了拍刘禅那已经开始渐渐宽厚起来的肩膀,自豪的笑容也是不禁爬上了刘备的面庞。
说起来,刘禅也算是幸运的了,没有穿越到兄弟相争厉害的曹家或是父子相疑的孙家。否则这个时候,说不定早就倒在父子、兄弟相疑相争的权谋斗争中了。
……
“天子制诏:凡我汉军功民、战死将士子,年满十四者,皆可前往南郑陪都参选羽林郎……以为天子羽翼!”
章武元年三月,就在第二轮汉军整编如火如荼之际,一道甄选羽林郎的天子诏命也是自南郑发往了荆益交扬并雍凉各地。
和武帝最初设置羽林卫时从战死将士遗孤中甄选一样,这一次甄选对象同样也是汉军战死将士和功民子嗣,而非以往那不设任何门槛,直接从良家子中选择。
至于为何将年龄放宽到了十四岁,目的却是再明显不过了,因为刘禅这个太子也才刚好十四岁。
说起来,虽然刘禅重建羽林的目的是为了加强皇宫宿卫力量,但很显然,老爹刘备却是把这羽林卫的扩充,当成了给刘禅这个太子培养下一代班底的‘培训班’。
“天子制诏:自章武二年起,凡我大汉各军士卒,以一年为期,分批前往南郑陪都轮流驻防……另,战兵凡年满四十、郡国兵年满四十五岁之士卒,即可以功民身份退役返乡,并赐予以土地……”
继选拔羽林的诏命后不久,章武元年五月初,随着汉军第二轮整编完成,各地驻军分批前往南郑陪都上番宿卫的诏命也是随之颁布。
不仅如此,随着这道上番宿卫的命令而下的,还有士卒退役的年龄也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从此以后,‘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景象却是再也不会出现了。
且更为重要的是,随着这些有着功民身份的士卒回乡,国家对于地方和世家大族的掌控力度,也是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而随着这种掌控力度的加强,先前法正所提出的全面实行‘荫佃客’制度的时机,也是随之逐渐成熟了起来。
只不过,在此之前,还有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需要先行完成,那就是与三省六部相配套的九品官制。
毕竟这三省六部都给整出来了,那这相应的官员品级也该制定出来了。不然若是还按以往的俸禄来划分官员等级的话,却是显得有些混乱了。
而且有了明确的官员品级,这划分制定荫佃客等级,不也更为简单明了不是?
第191章
“天子制诏:君子思不出其位……为明确各级官吏职权职责,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今以九品官制授各级官吏。如太尉、司徒、司空皆为一品,服紫色,佩金玉带……”
章武元年六月,就在上番宿卫与士卒退役年龄诏书颁布之后不久,继曹魏之后,大汉也紧随着实行了九品官制。
与曹魏一样,在这份大汉的九品官制中,文官中太尉、司徒、司空这三公与丞相、大将军自然也是位居一品。另外二十级爵位中最高的县侯,同样也属于一品行列。
而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这太子‘三师’,以及征东、征西、征南、征背这四征将军,则是被划分到了从一品的等级。爵位中属于从一品的,则是其中的乡侯。
正二品的官职则是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这太子‘三少’,以及镇东、镇西、镇南、镇北这四镇将军。爵位中的乡侯,同样属于正二品
至于从二品的官职中,则是重号将军中的平东、平西、平南、平北等四平将军。爵位属于从二品者,则是包括都亭侯在内的亭侯。
而从三品开始,对应的官员则是三省主副官这一级别的了。爵位自然也是递减少到了关内侯这一级别。
至于后面的四品至九品,也是直接从六部到最下面的县丞县尉什么的,都有对照。
其中一二品除军职外,文职皆为虚职、加官。行丞相事的三省跟御史台主官虽然有着丞相的权力,却并没有正式的丞相衔,算是被武将从品级上先天性的压了一头。
没办法,谁叫在和平时期文官有着天然的发展优势呢。所以为了避免出现和后世大明朝一样文武失调的局面,刘禅却是直接在这官制品级上‘偏心’了。
总之,比起曹魏的九品官制,大汉所实行的九品官制却是完善了很多。没办法。
……
“太子所制九品官制,无‘中正官’之弊,却是与三省六部之制更加相得益彰也!”
‘行宫’南门外不远处,集中建于此地的三省六部公26内,诸诸葛、庞统、法正等一众三省六部的头头脑脑,此刻各自看着手中的官职等级对照表,纷纷不禁颔首称赞不已。
不出意料,这有别于曹魏且更加完善的九品官制,自然是出自刘禅这个‘开国太子’之手。
与曹丕那为了称帝而不得不与世家大族妥协的产物相比,刘禅所制定的这份九品官制,除了因为有后世的参考借鉴而更加完善外,两者最大的区别之处就在于其中的‘中正官’。
因为在刘禅的干预下,大汉的基本国策便是打压世家大族,所以不用与之妥协的情况下,自然也就不会有为了维护世家大族利益的什么‘中正官’了。
有着刘禅的早早布局,且已经开始实行的科举制,大汉对于官吏的选拔,却是不知比‘中正制’强了多少。
“不用说品级划分,单只这服色划分,就远胜从前以印绶区分要直观明了多矣……”
品评比较完刘禅所制定的九品官制与曹魏九品官人法的优劣后,随后众人的注意力双被对照表中的官员服色发表起了看法来。
与原本汉官主要依靠冠带和印绶来区别等级大小不同,在制定了九品官制的同时,刘禅也‘借鉴’唐朝的官员服色,对不同等级的官员服色也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其中,三品以上官员服紫色,佩金玉带;四、五品官员服色则分别是深绯、浅绯色,佩金带;
六、七品官员服绿色,同样分为深浅两色。腰带则是降为了银带。同理,八、九品官员的青色官服也是分深浅两色的。其腰带则是踰石带。
至于无官无品的老百姓,不好意思,那自然则是只能素衣佩铜铁带了。
不仅如此,各级文武官服的花纹样式,刘禅也是同样借鉴唐代官服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其中文官服饰中,一品,径五寸独科花;二品,径二寸的独科花;三品,无枝叶散答花。四至七品绣纹,均是径一寸的小朵花;八至九品无绣纹,至于‘白身’的庶人黎民嘛,自然只能衣白布。
说起来,刘禅之所以要借着这次确定官吏品级制定出如此详尽的服色制度,倒不是为了什么面子工程。
正所谓汉官自有汉官威仪,不同的服色,除了能够更简单明了的区别等级高低外,规范严整的服饰制度,却是更能体现出一个政权的正统性、合法性。
否则,官吏服饰都穿得乱七八糟的,在百姓眼中那不成了草台班子了?
……
“呵呵,诸位同僚可曾觉得,这官职品级对照表上是否还缺了些什么?”
就在一众三省六部官吏正在为这九品官制的品级、服色等讨论之时,身为门下省‘老大’的法正,此刻却是意味深长的弹了弹手中的官职对照表开口笑道。
“呵呵,看孝直如此迫不及待,想必已是成稿在手……”
看到法正那意味深长的笑容,身为中书令的诸葛大神哪会不知道他的意思。所以说话间,却是直接向他伸出了手去。
“好你个孔明,此事本该是你中书省之责,如今却反过来向我门下省要,岂非颠倒职能?”
看着诸葛亮伸出的手掌,法正顿时不由得一脸佯怒的笑骂起来。
不过说归说,面对诸葛亮的‘惫懒’,一份早已拟好的表章最终还是从法正手中落到了对方那温润的手掌之上。
“此事乃是孝直所首倡,即便是我中书省,自然也得以你是建议为本不是,哈哈!”
没有丝毫的不好意思,接过法正那道表章的同时,诸葛亮也是不禁得意大笑起来。
……
“一品官所荫食客不得超过三人,佃客五十户、土地五十顷;二品荫食客三人,四十五户,土地四十五顷;三品四十户……无官无品者,不得荫蒙食客、佃户。嗯,诸卿所拟此法倒也还算详尽可行,只是其中的荫食客之事,依孤之见还是免了吧,不合时宜!”
看着手中法正等人所递来的表章中,那按官品高所制定的低递减荫佃客数目,满意的点了点头的同时,刘禅却是直接强硬的否决了其中关于‘荫食客’这一项。
开玩笑,还当这是春秋战国时候呢,正大光明的养门客死士?想得美!
“太子英明!”
出乎刘禅意料的是,面对他这只有一句‘不合时宜’的敷衍否决理由,众人不但没有任何质疑,却是反而一脸笑意的向法正望了过去。
但不管如何,随着刘禅这个‘监国太子’的点头,薅世家大族羊毛的荫佃客之事,却是就这么定了下来。
只不过,让刘禅和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比起荆扬两州那世家大族的‘识趣懂事’不同,就在这荫佃客之制颁布后不久,益州的土著士族们,竟然不自量力的还想要和朝廷掰掰手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