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她怎么可能睡得着?明明几个小时前两个人才见过,年夜饭的饭桌上多么喜气洋洋、温暖和睦。沈望还记得分别时,方宜的脸热得红红的,笑起来眉眼弯弯。
如今,身旁的女孩蜷缩着身子,满眼的疲惫与担忧,长发已经乱得不成样子,发梢打了结贴在耳侧。手术室门口没有暖气,深夜更是寒凉,方宜紧攥的双手都冻得发红。
沈望后悔自己出门太匆忙,连一副手套都给她没有带。
他轻轻抬手,揽住了方宜的肩膀:“你靠着我吧,休息一下。”
或许是这样漫长的担忧太难熬、太绝望,方宜感受到沈望轻柔的动作,心头升起了一丝温暖。她露出难得的脆弱,顺着他的力气,缓缓将头靠在了他的肩膀上。
平日里看似不着调的男人,此时的肩膀却是如此可靠。
“沈望。”方宜微微闭上眼睛,轻声说,“谢谢你。”
她指的不只是今夜,还有过去的四年,无数次拍摄艰难中相互扶持的瞬间。
沈望的手稍稍用力,紧紧地搂住了方宜,让她更稳地靠着自己,心酸与柔软在胸腔泛滥。如果方宜此时注视着他的眼睛,就会发现他眼里满是爱意。
沈望安慰地抚了抚她的肩,带着他独有的故作轻快,笑说:“你永远都不用对我说谢谢。”
他们的关系是如此紧密,是异国他乡唯一的陪伴,是艺术中最心有灵犀的知己,是工作上最彼此信任的搭档……
“沈望,你知道我为什么不想放弃苗月吗?”方宜喃喃自语道,“因为我觉得,她就像小时候的我一样……我答应过她,会陪她慢慢好起来,我一定不能食言。”
这一夜,新年到来的第一天,在寒冷的手术室门口,他们彼此依靠着,直到天色泛白。
“手术中”的字骤然暗下。
门缓缓打开,郑淮明走出手术室,第一眼看到的,就是相互依偎的两个人,目光蓦地黯淡下来。
即使已经等到麻木,几乎是听到脚步声的瞬间,方宜就站了起来,急切地上前。她坐得太久,起来时踉跄了一下,沈望连忙扶住她,让她借力靠在自己身上。
“苗月怎么样?”方宜心力交瘁,已经顾不上其他,一双通红的眼睛注视着郑淮明。话音未落,眼泪已经开始打转。
郑淮明的手术服上仍有斑驳的血迹,浅蓝色的医用口罩上,双眼布满血丝。
“手术很成功。”他身上的衣服几乎湿透了,向来挺拔的身姿此时有几分虚晃,声音却依旧沉稳,“苗月先转到ICU了,暂时不能探望,你们回去吧。”
郑淮明没有告诉她,手术中苗月两次心脏停跳、命悬一线,现在只能暂时保住性命。他看着她憔悴的神情,怕她承受不起这样的打击。
听到“手术成功”四个字,高悬着的心落地,方宜终于忍不住后怕地掩面哭泣。她的肩头耸动着,不愿让面前的男人看到自己的失态,她本能地转过头去。
沈望顺势将方宜搂进怀里,轻轻地拍着她的肩,柔声安抚道:“没事了,没事了……你太累了,我们先回去,好不好?”
方宜的身体已经疲惫到了临界,她尚有一丝理智,知道自己这样等待不是办法,只有先回去休息,等苗月醒来才能看到自己。她闷闷地点头,没有再看郑淮明一眼,在沈望的搀扶下离开。
郑淮明久久伫立原地,自虐般地看着两个人的背影渐渐远去。
强撑的精神陡然松懈,强效镇痛剂的副作用逐渐显现,他连走回办公室的力气都全然丧失,高大的身体微微颤抖,颓然地顺着墙壁滑坐在地上。
-
大年初一下午三点,二院立即进行了多学科专家会诊。方宜回家洗漱换衣,听闻要进行病情讨论,就立刻驱车回到医院参会。
庄严肃穆的会议室里,郑淮明坐在中央,气场依旧强大,即使坐在一众年长的专家学者当中也毫不违和。他逻辑清晰、表达流畅,将苗月的特殊病情一一阐述,并提出了几种治疗方案。
一身整洁的白大褂,郑淮明全程神情温和、淡然,全然看不出昨夜通宵手术的惊心动魄,偶尔对上方宜的视线,后者都飞快地移开。
各科专家就苗月的病情进行探讨:她的情况太过特殊,一方面,她的先心病严重,伴有并发症,年纪尚小,非常凶险;另一方面,她的外婆已经去世,父母不知所踪,虽然账户上尚留有的余额,但心脏手术费用高昂,后续的费用是一个未知的难题。
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讨论,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一是保守治疗,维持生命,尽量保障孩子生命最后两个月的生活质量;二是引进美国的临床技术,选择更为先进的手术治疗,有相当可观的五年存活率,但这项技术尚不成熟,有很大的风险。
原本,听到苗月只有两个月的生命,方宜已经绝望到了极点。
第二个方案一经提出,听到尚有手术治疗的可能,方宜心中瞬间燃起了一丝希望,尽管非常渺小,却紧紧掐住了她的心头。
然而,却听一个低沉的男声打断了某位专家滔滔不绝的阐述——
会议桌的正中,郑淮明眉目微沉,坚决道:“这个手术不能做。”
第19章
他从没说过这么直接残忍的字眼。
(不会因为手术方案吵架的大家放心~)
会诊结束后,
各科专家离场,方宜在电梯口找到了刚刚提出手术方案的吴教授。
“吴教授,关于苗月的治疗方案,
我可以耽误您五分钟吗?”她满脸诚恳,
礼貌地询问。
“当然,
我们到里边聊吧。”吴教授年近六十,一头银发,气质儒雅,十分客气地将她请到一间小会议室。方宜听说,他近几年都在美国参与先心病的手术治疗研究,年末才刚刚回国。
“这项技术现在确实在国内大面积推广。”吴教授耐心地介绍,
并从手提包中拿出一沓资料,
递给方宜,
“如果选择手术治疗,政策上会有部分杂费的减免,
但从费用依然在十到十五万左右,这还是手术和康复顺利的情况……”
离开会议室,
与吴教授告别后,方宜心里五味杂陈。她连外套都忘了穿,
走出好一段路,
才后知后觉感到寒冷,
返回去取。
吴教授说的很委婉,
但方宜明白他的意思,
苗月年纪小,
如果手术成功,
通过长期干预,她或许能和普通孩子一样长大。然而,
从现实层面考虑,未来的治疗费用将会是无底洞。
窗外是茫茫大雪,方宜站在冷风迎面的窗口,内心也如同这场雪一样茫然、纠结。
行政楼这一侧对着医院后街,此时正是走亲访友的时候,街边的店铺旁,几个孩子在嬉笑地玩闹着,从地上搓起雪球,相互打雪仗。每个孩子脸上都洋溢着生动的笑容,有大人过来给他们戴上手套,弯腰叮嘱着什么。
昨夜的温馨历历在目,苗月小小的手里攥着烟花棒,明亮的火花映出天真的笑容,她雀跃地看向方宜:“姐姐,你快看!”
然而,这画面又被会议上表情严峻的男人所取代,他如此坚定地否认了这个会带来一线生机的治疗方案。
方宜思索了一会儿,转身朝电梯口走去。
十分钟后,站在心外办公室门口,她几乎没有犹豫,直接抬手敲门。
很快,里面就传来一声熟悉的“请进”。
推开门,只见郑淮明侧身站在材料柜旁,正将一个厚厚的蓝色文件夹取下。抬眼看到方宜进门,他眼里丝毫没有惊讶,像是早就料到了她会找来,淡淡道:“稍等。”
方宜没和他客气,转身坐在了会客的沙发上。
这样的场景有些熟悉,记得她第一次来郑淮明办公室,是为了找他理论拍摄项目的事,也是坐在这张沙发上。只是那时还不知道这间办公室的主人是他。
郑淮明背对方宜而站,正微微低头,翻看一份文件。和昨晚不同,他换了一套稍正式的衣服,修身的黑色高领毛衣,利落笔挺的西裤和皮鞋,宽肩窄腰,显得愈发成熟干练。
深色大衣搭在椅背上,这身装扮,看似是要参加什么正式活动。
随着他一本、一本查找资料的动作,方宜的大脑不经意放空,许多回忆不禁浮现……
大学时每逢重要场合或主持晚会,郑淮明也会穿西装。那时他实在是太过耀眼,每次上台,各个角度的照片都会发遍论坛和群聊。
某年新年晚会,后台单人化妆间里,方宜从里锁了门,故意借着替他整理西装领口凑过去,坐在了郑淮明的腿上。
一墙之隔,是热闹的晚会节目和观众的掌声。
郑淮明一身深灰色西装,翩翩风度间带着一丝禁欲的气息,衬衫的领口半敞着。只一眼,方宜的心都快化了,柔声撒娇道:“我不舍得你穿这么好看给别人看……”
她微凉的指尖摩挲着他的脖颈,恶作剧般地将气息喷在他的耳朵上,殊不知自己的动作有多让坐着的男人浮想联翩。
郑淮明的耳垂瞬间红透了,他难耐地抓住她作乱的手,轻声哄道:“别闹,我快要上台了。”
西装的面料被她蹭得微微褶皱。
这时,门把手被从外转动,锁芯卡住。
有工作人员的喊声:“主席,你在里面吗?要准备致辞了。”
“稍等——”
郑淮明话音未落,方宜偏头吻上了他的唇。蜻蜓点水后拉开了距离,眼带笑意注视着他说:“以后能不能只穿给我一个人看?答应了才让你走……”
回应她的,却是郑淮明紧抓着她手腕,更热烈的一个吻。
无数不该有的画面涌入脑海,或许是屋里的太热,方宜的脸颊有些微红。她抬手,用冰凉的手背紧贴皮肤,迫使自己停止这些有些羞耻的回忆。
此时,郑淮明似乎察觉到她的注视,回过头来,方宜连忙垂下眼帘,装作翻看手机。
过了好一会儿,她听到柜门闭合的声音,连忙起身:
“苗月的事,我想再和你聊聊。”
郑淮明缓步走向办公桌,皮鞋坚硬的底踩在地板上,发出利落的声响。他按掉了桌上的台灯,房间骤然昏暗。
他转了转腕表,抬眼平静道:
“我已经说得很明白了,这个手术不合适她。”
郑淮明说话一向委婉,方宜没想到他会拒绝得这么直白:“但吴教授说这个手术……”
他打断她,拿上大衣往外走去:“我送你回去,路上说吧。”
男人没有给她再回旋的余地,关了灯一手握着门把,站在门外。方宜只好将话咽回去,走出办公室。
两个人沉默着来到地下车库,这是方宜第二次坐在副驾驶的位置,却是全然不同的心境。
郑淮明利落地发动轿车,驶入飘扬的大雪中。
方宜率先打破了寂静:“如果你有事,你就把我带到要去的地方吧,我自己回去。”
“不急。”他惜字如金,“顺路。”
连续一天一夜没有休息,车内的空气渐渐暖和,方宜靠在椅背上,疲倦汹涌而至。她不想再和郑淮明纠缠这些细枝末节,便默认了他的话,转而言简意赅道:
“你不建议这个治疗方案,是因为钱吗?”
狭小的密闭空间里只剩空调运作的声音,郑淮明没有说话,只是抬手将空调风速调低,车里蓦地安静下来。
方宜语气坚定:“我知道你们会考虑到这一点——但是没关系,我会为她承担所有的手术费用。”
几年的工作下来,她有一定的积蓄,可以负担得起这笔手术费。
郑淮明目视前方,没有任何反应,似乎对于她做这个决定并不意外。
“我知道你们会觉得我疯了……”他的沉默让方宜有些不安,她接着说道,“但我刚刚找吴教授聊了一会儿,他说这个技术的风险主要来自于临床数据不足,其实安全性没有想象得那么低。苗月她还小,熬过这一段,日后说不定会有更好的治疗方案,但是如果她保守治疗……”
“两个月。”郑淮明突然冷冷出言,“或者直接死在手术台上。”
方宜怔了一下,半天没能接话。
作为医生,郑淮明说话一直比较委婉温和,她从没有听到他说过像“死”这样直接、残忍的字眼。
车窗外,狂风裹挟着雪粒,冲刷着这个寒冷的城市,也同样扫空了方宜身上最后一丝温度,她的眼眶不自觉有些湿润。
感受到身边女孩的低沉,郑淮明握着方向盘的手紧了紧,最终还是放缓了语气:“苗月的情况很特殊,普通的临床数据对她没有参考价值。”
接着,他解释了一些手术当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夹杂着术语。方宜没能完全理解,但她明白了郑淮明的意思,那就是他不建议做这个手术。
“吴教授现在确实在国内推广这个技术,所以他很有可能会对一些潜在的隐患避而不谈,来博取更多的临床机会。”郑淮明语气十分温和,说出的话却是字字如刀,带着与平日全然不同的尖锐犀利,“苗月对于他来说,只是一个新技术的数据。”
方宜侧眼看向开车的男人,黑色在他身上显得如此凌冽、阴沉,竟让她感到有点陌生。
“我知道了……”
她的心完全沉了下去,如同一颗渺小的石子,逐渐下陷进冰冷的汪洋。
轿车在高架上迎雪飞驰,一路上,再没有人开口。
这样的沉默有些窒息,方宜松了松围巾,以此来减轻不自在的束缚感。
行驶到小区门口,她提出在这里下车,伸手却拉不动车门。
郑淮明没有按下解锁键的意思,方宜只好报了楼栋号。经过保安亭时,驾驶位降下车窗,寒冷清新的风涌进了闷滞的空间,又重新闭合。
重逢后遇到郑淮明,方宜时常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他表面的温柔和平静下,似乎带着一股难以撼动的强硬和固执。有时回忆起往事,她后知后觉,他从前也是如此,只是她被年少的满心爱慕蒙住了双眼。
下车关上车门的瞬间,郑淮明忽然开口:“好好休息,苗月醒来我会告诉你。”
方宜的动作一滞,“嗯”了一声,转身冒雪小跑进了楼栋。
回到家,时间已经临近傍晚,方宜洗了个热水澡,终于驱散了身上入骨的寒意。她已经三十多个小时没有合眼,此时却没有一点困意,呆呆地望着黑屏的电视机。
过了很久,她才拿起手机,给沈望打了一个电话,简单地告诉他今天专家会诊的结果。
末了,方宜犹豫着开口:“你在北川有认识的亲戚或者朋友,也是心外科方面的医生吗?”能不能介绍我认识一下?”
她在北川无亲无故,或许好友作为本地人会有人脉。
沈望疑惑道:“你觉得郑淮明说的话不可信吗?”
窗外是白茫茫的雪,没有一丝阳光,暗无天日。
从一开始就隐隐藏在心底的一种可能性呼之欲出,方宜紧攥手机的指尖微微发红。
郑淮明对于这件事的回应太反常了,不像是他平时的作风。
“我不是不信任他的医术,我只是害怕……”她将心中的顾虑倾吐而出,“怕他是考虑我,才否定手术治疗的方案。毕竟,苗月如果选择手术,会是一大笔费用。”
电话那头陷入了沉默。久久,沈望才缓声问:
“在你的潜意识里,他还是和你站在一边的,对吗?”
此话一出,方宜愣住了,仿佛有什么东西,轻轻地刺中了她的内心最隐秘的角落,疼得她周身一颤。
连她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这个想法有多奇怪,却被沈望一语中的。
哪怕她和郑淮明吵得多么激烈、多么剑拔弩张,哪怕她多么怨恨郑淮明,用多少恶毒的话伤害彼此……
从十六岁初遇,郑淮明将她从湍急的河流中救起;二十岁相恋,郑淮明一次又一次将她从家庭与生活的沼泽中拉出来,给予她无限的温柔与救赎,是她生命里关于爱的所有体验。悸动、欢笑、泪水、痛苦,通通与他有关,早已深入骨髓。
如今面对郑淮明的拒绝,她本能想到的,竟是他在为自己考虑。
“只是……”方宜下意识地否认,别扭道,“只是因为,吴教授也是这方面知名的专家,他和郑淮明说得不太一样,我想再找人问问。”
沈望没再问什么,轻轻说:“好,我帮你问问。”
挂了电话,方宜心里五味杂陈,可屏幕还未熄灭,又一通电话就打了进来。
她以为是沈望回拨,没有看就按了接听。
没想到,对面传来陌生的男声:
“喂,方小姐,我是门卫室保安小李。”
方宜有些惊讶地看了一眼号码,确实是门卫室。
小李礼貌道:“实在不好意思啊,方小姐,咱们小区外来车辆六点前要驶离的。地面车位紧张,现在有业主要开进来,麻烦您朋友的车尽快驶离,可以吗?”
傍晚进小区时,门卫室是将车牌登记在了方宜名下。她租住的是一个高档小区,临停车辆不得过夜停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