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92章

    刘氏思绪翻滚,半响才挥了挥手让大吉退下。

    郑氏要给白善宝送羹汤,正好路过,远远的,看见婆婆和大吉站在花园中间说话,忍不住一愣,“怎么站在太阳底下说话?”

    郑氏说着就要过去,却被自己的大丫头拦住,“太太,老夫人估计是有事吩咐大吉,我们先去看小少爷吧。”

    大丫头道:“今天满宝小姐也来了,两个孩子凑在一起,说不定又偷偷吃东西了,您得去看看。”

    郑氏一想也是,最后看了一眼花园便往白善宝的书房那边去。

    第242章

    一口锅

    老周头一路揣着荷包回去,到了家门口就和村长挥手告别,进屋门一关就把荷包掏出来。

    刚才白老爷把荷包往他手里塞的时候他就觉得手感不对,打开倒出来一看,一块十两管制的银元宝就落在了手掌上。

    正把院子里的杂物给清理出去的周四郎看见,嘴巴张得老大,第一感觉是:“爹,你路上捡了白家的钱袋?”

    整个七里村,除了白家,谁家拿得出一块十两的银元宝?

    老周头横了他一眼,“你爹我是那样的人吗?这是白家给咱家的补偿。”

    周四郎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问道:“为啥?”

    老周头没理他,直接往正屋里去,周四郎连忙把手上的东西扔了跟上。

    老周头将白老爷告诉他的话原封不动的告诉了家里人,心情愉悦轻松的道:“所以这事跟咱没关系,也不知道白家的老夫人在老家得罪了什么人,竟然费这么大的劲儿来找人。”

    钱氏疑惑的问,“真的不是冲着二郎来的?”

    周银在家里排老二,以前钱氏都是二郎二郎的叫着的。

    老周头点头,“不是,白家没理由骗我们,而且他们是审过人了的。”

    钱氏就松了一口气,这才看向他手里的钱。

    老周头就笑眯眯的荷包和银元宝一起给她,“这下好了,出去的钱都赚回来了,这屋顶也能修了。”

    钱氏点了下头,“让几个孩子歇一歇,过两天就让他们去把瓦片买回来。”

    “行!”

    周五郎听说家里有钱了,立即奔过来问,“娘,那我们凑的钱能不能还给我们?”

    “不能。”钱氏面无表情的把银元宝收起来,道:“送出去的礼没有收回来的道理,公中的钱也是一样的。反正那些钱最后也是花在家里的。”

    周五郎有些失望,其他兄弟也是,不过虽然失望,但大家的心情都不错,毕竟悬在头上的利刃消失了。

    于是周四郎提议,“娘,这么好的事,我们要不要买点肉庆祝一下?”

    钱氏一想也对,于是打开钱盒拿了一把铜板给他,道:“去吧,多买点儿。”

    周四郎高兴起来,接了钱就丢下院子里的活儿去大梨村,当然,带着他媳妇一起。

    方氏其实有些好奇,小声问他,“是不是家里的小叔出了什么事?”

    周四郎一僵,这才想起他们说这些事会下意识的避开满宝,却没避开方氏。

    他挠了挠脑袋,这事太大,肯定不能乱说,但媳妇是自家人,也不可能瞒着她。

    想了想,他便道:“以后我再告诉你,对了,这事你可别告诉你爹娘,要是知道有人在我们家里打架,他们肯定担心你,而且这是白家的事,我们不好多嘴。”

    方氏点头。

    周四郎就说起肉来,“你说是去你家买羊肉好,还是去买豚肉好?”

    方氏瞥他,“你说呢?”

    周四郎立即讨好的笑,“当然是买羊肉好,对了,你也好久没回娘家了,刚才娘让你带一些鸡蛋回去呢,你家不养鸡,吃鸡蛋都靠买……”

    方氏心情愉悦起来,轻轻地应了一声。

    这事是白家的锅,不是周家的,这件事村长自然不会瞒着,于是回去后去见了几个老人和一些户主,也是让他们放心的缘故。

    来人不是冲着周银,而是白家,跟他们关系都不大。

    这锅一确定,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似乎悬在头顶的那把刀落到了地上。

    周银可不止是周金的弟弟,也是七里村的一员,周氏宗族的人,当年的事,村里有一个算一个,全都跟着瞒下去了。

    所以这事他们都沾一点关系,能不担心才怪呢。

    现在这口锅被白家拿走了,大家心一松,就发现他们今天收了两份礼,白家的一份,周家的一份。

    就有人琢磨着是不是把周家的那一份还回去,周大柱就有些犹豫,不说那篮子米和鸡蛋,只那两百文就不少,这事既然跟老周家无关,白家也给了慰问的钱,那他们得还回去吧?

    毕竟谁家也不容易。

    村长却摇手道:“别想了,你送回去,他们家也不会收的,而且受伤的不止你,你送了,其他人没送算怎么回事?这事就这么着吧,错有错着,等过两天让你两个弟弟跟二郎他们去买瓦片,把他家的屋顶收拾好来。”

    钱氏也在教几个儿子和儿媳,“送出去的东西,不论谁送回来,一律不准收,虽说他们是冲着白家来的,但架是在我们家里打的,而且他们都是冲着我们家才动手的。”

    钱氏道:“也是我们心虚,所以这事我们还是得付一半的责任,给出去的东西没有再收回来的道理。”

    周大郎和小钱氏等人低声应下。

    钱氏说完才发现满宝不在,扭头问小钱氏,“满宝呢?”

    “和白家小公子去白家了,家里乱,我想着她去白家玩一下也好。”

    钱氏点头,周三郎,“满宝的屋顶修好了吗?虽说是夏日,但深夜也有些凉,屋顶漏着,冷风一吹,生病了怎么办?”

    周三郎:“……老四把满宝的茅草都用完了。”

    钱氏瞪眼。

    周五郎就笑嘻嘻的道:“是满宝说的,说她就喜欢屋顶露着,晚上还能看星星看月亮。”

    钱氏无奈的挥手,“算了,也就两天的功夫,这两天让她和我住。”

    满宝对此一无所知,看了半个时辰的书,不懂的问科科,科科能理解的就告诉她,不能理解的就代为搜索,从数据库中寻找最合适的答案告诉她。

    学了大半个时辰,满宝的专注力就下降了,她开始左右摇动,坐立不安起来。

    白善宝也在悄悄的摸鱼。

    突然两个孩子的目光碰在一起,然后齐齐一乐,丢下书就跳下椅子。

    白善宝道:“我觉得有点口渴。”

    满宝:“我觉得肚子有点饿。”

    白善宝:“那我们休息一下吧?”

    满宝欣然同意。

    于是倒了水,又摸出点心来吃,两个孩子开始天南地北的聊起天来,满宝还邀请白善宝晚上去她家住,“你可以和我睡,然后就可以一起看星星了,我昨晚睡得太快了,都没有数清楚能看到几颗星星。”

    白善宝很意动,但他比满宝大一些,已经知道男女有别了,于是摇头,“你娘不会给的。”

    第243章

    为了

    “我娘很好客的。”满宝觉得她邀请朋友去家里住是很正常的。

    白善宝一时不知道该怎么说,想了想,他放下点心跑到书架那里开始找书,不一会儿把一本薄薄的书找出来,悄声道:“这是我爹小时候的日记,你可别告诉别人。”

    满宝呀了一声,探头去看,这才发现封面是空的,只是糊了一层厚厚的纸皮,打开一看,里面是装订的裁剪纸,上面的字很稚嫩。

    白善宝道:“这是我在一本杂书里找到的,叫《前朝秘史》,祖母说那是民间有些人乱写的,九分假,一分真,不足为信,但我觉得当故事看还是很有趣的。”

    其实是刘氏不给他看这样的书,怕他移了性情,像注重各地风俗,地理的杂记,刘氏还容许他看。

    但这种明显是杜撰出来的故事,还都是些爱恨情仇在里面,她是不允许他看的,为此还搜检了一番书房,把遗漏的这种书搜出来塞回书箱里去。

    但这一本白善宝看了开头,一直心里痒痒,于是没忍住,趁着祖母去隔壁白二郎家串门时又搜出来,这一搜,就把夹在最后的这本笔记给找出来了。

    那本书很厚,很宽,而这本笔记显然是自己装订的,所有有点小,夹在后面根本看不出来。

    白善宝一发现这本笔记就对那本书不好奇了,抱着那本笔记就跑了。

    这本来是自己的秘密,笔记这是他爹的笔记,还是小时候的,他连祖母和母亲都没告诉,但这会儿却拿出来给满宝看,小声道:“你看。”

    白善宝那么顽皮,而郑氏那么温柔,所以很大概率上,他爹白启一定也是个调皮的人。

    事实也如此,白启小时候可比白善宝还闹。

    他七岁的时候去别人家里做客,就敢学着大人亲漂亮的女孩子,当然,最后他被刘氏揍了一顿,而且揍得有点惨。

    “我爹说,亲女孩子会被祖母揍的,《礼记》上还说,男女有别,应该有所距离。”

    当然,这不是白善宝说的,他还看不懂《礼记》这种深奥的书籍,这是笔记上的一行小字写的,看那工整的小字,显然是白启长大后看到这本日记,重新写的点评。

    俩人的小脑袋凑在一起偷看先人的日记,嘴里说着要有距离,但显然并没有往心里去。

    日记里涉及到东西很多,这是白启从七岁到十岁时的日记,记载的东西很多,当然不可能每日都记,基本上只有发生对他来说很大的事时才写。

    比如,他被刘氏打了;比如他得了先生的夸奖,再比如,他在学堂里跟人打群架,把先生的书桌推翻了……

    白老爷踱步走到这儿时,便看见两个孩子凑在一起看书,一边悄悄说话,一边哈哈大笑,也不知道那书有什么有趣的,竟然看得这么开心。

    白老爷目不转睛的看着白善宝。

    其实他和白启很像,长得比他爹还要好一些,也更顽皮一点儿,但也更聪明。

    因为父辈关系好,两家关系虽然有点远,但他和白启很要好。

    他们年纪相仿,因此上学也是一起的,当时白立一家也是住在陇州,他爹为了他,特意从绵州搬回去,想着让他进族学读书,好出人头地。

    他还是挺喜欢读书的,就是成绩不太好。

    而白启正好相反,他小时候并不怎么爱读书,更顽皮一些,但他很聪明,同样是背书,他需要读上十几遍才能记住,白启却是念三四遍就记住了。

    只是他懒,所以小时候他们都不是先生喜欢的学生,一直到他们的父亲相继离世。

    俩人在族学里念书时总是会被欺负,于是白启就慢慢地不懒了,他认真起来还是很可怕的,从十岁开始,他的进度突飞猛进,带着白老爷都更进了一步。

    而白善宝显然比他爹更厉害一点儿,因为他是真喜欢看书。

    白老爷看得出来,至少就没哪个孩子在没有大人压着的情况下能够在书房里一呆就是一整天。

    这样的良才美玉,若不能更进一步就太可惜了。

    白老爷站了许久,最后转身去找刘氏,问道:“婶娘可考虑好了?”

    刘氏看向他,“你呢?”

    “侄儿愿亲往县中走一趟,亲自见一见魏大人。”

    刘氏手中的佛珠快速的滑动,半响才道:“好,你去吧。”

    这是同意把人交给魏知了。

    白老爷松了一口气,行礼后退下。

    等白老爷一走,刘氏便起身往关押那三人的院子去。

    大吉也在那里。

    那两个被电晕过去的人从清醒后就没再见过一个人,他们能听到外面走动的声音,还能看见走过来晃过去的人影,但就是没人进屋理他们。

    俩人被分开关押,一醒来,整个屋子里就只有自己,手脚被绑着,嘴巴被堵着,没有吃的,更没有水,一天下来俩人虚弱得不行,这种未知让他们很崩溃。

    所以当房门被打开时,倒在地上的人眼中就迸射出亮光,努力的抬起头去看站在门口的人。

    不管是杀时剐,好歹有个人理他们。

    逆着光,倒在地上的人看到刘氏,微愣,然后瞬间反应过来,他们这是行迹败露了。

    屋子里空荡荡的,什么也没有,大吉从屋外搬来一张椅子给刘氏坐下。

    刘氏坐在椅子上,居高临下的看着倒在地上的人,接过大吉奉上来的茶喝了一口,看到对方眼冒红光,喉咙动了好几下,这才握着茶杯问,“想喝水吗?”

    对方狠点头。

    “那我问你一个问题,”刘氏微微向前倾,盯着他的眼睛问,“谁派你来的?”

    对方立即往地上一倒,没反应了。

    刘氏见状,便回身坐好,喝了一口水后道:“看来你不想说,那就算了,再渴一天就是了。”

    说罢起身要离开。

    他没想到她说走就走,剧烈的挣扎起来,呜呜的叫着。

    刘氏回身冷冷地看着他。

    大吉道:“你觉得我们会让你活下去吗?”

    对方瞳孔一缩。

    大吉道:“活着有很多方式,死也有很多方式,一刀砍了自然痛快,但如果是活活的饿死渴死的呢?”

    第244章

    招供

    倒在地上的人浑身冰冷,大吉蹲下去,对上他的眼睛道:“而且,你能忍住,你想,关在你两边的那两个人能不能忍住不说?”

    刘氏转身道:“走吧,我们去另一边。”

    “你……”声音沙哑,几乎发不出来,但刘氏还是听到了,她停下脚步,微微侧头看他。

    他咽了一下口水,让干得冒火的喉咙微微缓解,“杀我,你们付得起这个代价吗?”

    刘氏坐回了椅子上,道:“不杀你们,那个代价我才付不起,放你们离开,然后让你们带来更多的人杀我全家吗?”

    那人没说话。

    刘氏问,“你叫什么名字?”

    他没回答。

    刘氏也没有打破砂锅问到底,只是道:“要想我不杀你,除非你拿出足够的筹码来。”

    “你的问题……”

    “回答我的问题只是可以让你选择死法而已,是死得轻松点儿,体面点儿,还是死得痛苦点儿。”刘氏道:“你怕什么呢,反正你们已经失踪了,在你主子那里,你就跟个死人差不多。我是不可能放你回去的,而如果我传出话去,说你在我说了些话,你猜他们会不会对你家人动手。”

    那人瞪圆了眼睛,既怨恨,又恐惧的看着刘氏。

    刘氏道:“我不是恶人,但为了我孙儿,为了我仅剩的家人,我愿意成为一个恶魔,所以你不要逼我。”

    放屁,明明是你一直在逼我!

    但这句话他骂不出口,因为他不敢激怒了刘氏,这对他没有一点儿好处。

    刘氏很有耐心,陪着他沉默。

    许久,许久,他才哑着声音道:“我想喝口水。”

    刘氏对大吉微微点头,大吉便拿起地上的水壶,给他喂了口水。

    他贪婪的喝了好几口,倒在地上缓了好几口气才道:“我的主子是益州刺史闫大人。”

    刘氏眯起眼睛,“不是益州王吗?”

    他嗤笑道:“要是益州王的人,你们早没命了。”

    此话一出,屋里的三人都沉默了下来。

    刘氏后退两步坐到了椅子上,静静地看着他。

    已经开了头,下面也就没什么不好说的了。

    “益州王的人去了陇州,知道你们搬到了绵州,这才让我们三人先来查探一下,其实还是要找六年前的那对夫妻的身份。”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