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144章

    介绍

    满宝第二天起床时就听到大院里一片热闹,她洗漱好后背着小书箱好奇的走过去。

    站了二十来个妇人的大院安静了一瞬,然后巨眼熟的大柱媳妇就上前一把握住满宝的手,乐道:“满宝姑你醒来,你快来看,这些都是来干活儿的,你看能留下吗?”

    大家都目光炯炯的看着满宝。

    满宝吓了一跳,看到里面眼熟的大圆媳妇,就问道:“大圆媳妇,你也要来小农庄干活儿?”

    “不不不,”大圆媳妇连忙摇手道:“我家的地够多的了,要来的不是我,是我婶儿。”

    她拉了一个瘦小的妇人上前一步,笑道:“满宝姑,您别看我婶儿长得小,其实她力气大着呢,活儿乾的也利索,您不信,这半天只管使唤,不好您再退。”

    “我嫂子也不错,从小就下地,谁还不会种地……”

    “我姨也不错……”

    院子里一下就闹哄哄起来,满宝这才知道,这二十来个人里只有十二个是来干活儿的,只是有本村的亲戚领着而已。

    满宝鬆了一口气,这人也不是很多。

    钱氏连忙拦住大家的话头,笑道:“这事满宝一人也拿不定主意,不如这样,让满宝带你们去白家见白老夫人。你们不知道,这请人的事是白老夫人做主,工钱也是从那儿出多。”

    小钱氏闻言便去厨房里包了一张烙饼,又打了一个鸡蛋进碗,撒了一把葱花和盐后用开水沖了鸡蛋水,直接倒在竹筒里。

    小钱氏把两样东西放进满宝的书箱里,道:“去了学堂在吃,别进小院,在门外吃完了再进去,免得熏着先生。”

    满宝“哦”了一声,便直接领着大家去白家。

    大家都是第一次出来打工的,心里很忐忑,就是领着他们来的七里村的村民都很忐忑,于是忍不住挤到满宝身边问她,“满宝姑,这僱工有啥特别的要求吗?”

    “没有,”满宝道:“就是要会种地,勤奋,还得听话。”

    她想了想道:“就跟种自家的地一样,只是庄头不叫休息的时候不能偷懒,到了中午白家会提供午食,躲过了最热的午时就开始干活儿,等吃了晚食再干半个时辰左右就可以回家了。”

    满宝好奇的问她们,“你们是要回家住,还是在这儿住?”

    妇人们紧张起来,“还得在这儿住?”

    “当然是回自个家住比较好啦,”满宝也觉得她们人太多了,房子可能装不下这么多人,于是道:“就是怕你们家太远,来回不便,所以可以住在这里,但我们只有一间泥房,你们得许多人挤在一起,所以能回家住就回家住吧。”

    大家一听,放心下来了,大柱媳妇笑道:“满宝姑不用操心这个,大不了让她们住亲戚家,这也不是很难的。”

    过了河再往前走一段就是白家了。

    满宝直接敲开门,白善宝刚好要出门,碰见她惊奇了一下,“一大早,你来我家干嘛?”

    满宝指着身后的人道:“他们是来应聘的,快让刘奶奶出来看看能不能雇。”

    白善宝这才注意到她后面还站了一群人,他扭头对门房道:“去告诉老夫人吧。”

    门房应声而去。

    一群妇人看到白善宝,一时动也不敢动,场面立时安静下来,大家都静静地站着。

    白善宝站在一旁和满宝说话,“昨晚先生布置的作业你做完了吗?”

    满宝苦恼的点头,“我都困死了,掐了自己好几下才写完的。”

    白善宝就鬆了一口气,“我还以为只有我是这样的呢,不知道先生今晚还会不会布置作业。”

    “那中午回我家拜一下天尊老爷?”

    白善宝道:“子不语怪力乱神。”

    “有所寄託还是好的,别的不说,心里舒坦了不是?”

    “你愿意走上两三刻钟回来,再走两三刻钟去地里,就为了拜神那就去吧。”

    满宝想了想后道:“天尊老爷无处不在,我在野外拜他也是可以的。”

    白善宝:……“

    刘嬷嬷很快出来了,看见两小孩儿还背着书箱站在门口,就笑道:“少爷,满小姐,你们上学去吧,这些人交给我就好。”

    满宝便和白善宝一起走,妇人们脸上都有些不安,大柱媳妇忍不住小声的叫住满宝,“满宝姑,这……”

    满宝安抚她们,“你们放心吧,刘奶奶很好的,只要合适,自然会把你们留下来。”

    刘嬷嬷对她们露出和善的笑容,道:“大家不必忧心,我们老夫人想见一见你们,只要是会种地,又不懒的,合适的我们都会留下,你们跟我进去吧。”

    妇人们微微放了一点儿心,忐忑的跟着刘嬷嬷进门。

    而满宝则跟着白善宝去学堂。

    到了学堂外,满宝没进小院,而是找了块乾净的石阶坐下,把她的早食拿出来。

    白善宝也不急着进去,坐在她的身边看她,“你怎么不吃早饭?”

    “她们来得太早了,我刚起床呢,她们就在院子里等着了。”

    满宝将竹筒开启,喝了一口还热乎乎的鸡蛋水,这才把荷叶包着的温热烙饼拿出啃了一口。

    白善宝看着她吃,忍不住咽了一下口水。

    满宝便扯了一半给他。

    白善宝就坐在她身边一起吃,一边吃一边道:“你大嫂的手艺真好,自从学堂不开以后就再也吃不到她做的饭菜了。”

    满宝道:“你晚上来我家吃饭呗,晚上我嫂子肯定也是烙饼,还会煮鸡蛋。”

    白善宝想了想便点头,“好,我去你家吃晚食。”

    白善宝从自己书箱里取出一包点心,和满宝分享了好几块,等大家吃饱喝足,又坐着休息了一下,白二郎这才打着哈欠萎靡的走过来。

    他背着书箱,一直走到学堂跟前才看到排排坐在石阶上的人,他努力的睁开眼睛,问道:“你们干嘛呢?”

    满宝道:“我们说在等你,你信吗?”

    白二郎面无表情的道:“不信。”

    白善宝就和满宝一起拍拍屁股起身,“那还说什么,我们进去吧。”

    第373章

    路过

    十二个人,刘氏全部留下了。

    有胆量这时候找来的,刘氏便多高看了她们一眼,所以只要她们没有过分的要求,为人又还老实,肯干活儿她就留下。

    至于种地,那是根本不用考察的,随便在里头抽一个问,谁没种过十几二十年的地?

    都是小小年纪便下地,出嫁后也管过家里的地的,所以对种地,对农时,大家都熟得很。

    所以等满宝他们早课结束,将自己写好的字上交后,到地里一看,田间地头就多了十二个妇人,她们正在积极的撒肥,撒种子。

    三头牛开的行一下就被抢光了。

    白庄头不知道从哪儿拖出一把犁具来,点了三个大男人去拉犁和扶犁,这才勉强够大家种。

    犁出来的地都不够他们种,满宝他们当然不会再去凑热闹了,一起坐在四处敞开的草棚里看着。

    春风吹着,前面是给他们种地的僱工,白善宝觉得惬意得很,于是从书箱里摸出书来看。

    白二郎已经躺在木板床上睡上回笼觉了,跟来的下人从一个竹筐里拿出小被子来盖在他身上,也蹲在草棚边上打瞌睡。

    满宝则是靠着床闭目逛了一圈系统,这才将意识拔出来,见白善宝在看书,便也从自己的书箱里摸出书来看。

    杨和书满头大汗的提着长袍走到附近时,看到的就是一个孩子四仰八叉的躺在木板上睡觉,另外两个孩子一人捧着一本书坐在一旁,或盘着单腿,或晃着两条腿的看得津津有味。

    杨和书就忍不住停下了脚步,乾脆走过去,到了跟前才看到蹲在草棚外的大吉和已经靠着门口木桩子呼呼大睡的家丁。

    大吉站了起来,戒备的看着杨和书。

    杨和书顿了一下,然后对他笑着点点头,这才看向正侧对着看书的俩人,“两位小友怎么在这儿看书?”

    满宝和白善宝一起看过去,咦了一声,见他一身书生打扮,便好奇的看着杨和书问,“先生从哪里来的?”

    杨和书顺势走进草棚,笑道:“在下是要从白马关镇回县城,听说这边有小路走着比较快,所以就过来了,谁知路上迷路,不知不觉就走到了这里,请问两位小友,这是哪儿?”

    “这是七里村。”满宝和白善宝对视一眼,都有些怀疑的打量他。

    杨和书任由他们打量,好奇的看了一眼他们手上的书后笑问,“你们怎么在这儿读书?”

    他的目光扫了一眼他们身上的衣服,发现白善宝和白二郎身上的衣服好一些,是细棉布,家里条件应该还可以,主要是能念书。

    满宝身上的衣服差一些,但也是棉麻,家境应该也不差,主要是女孩儿也能读书吗?

    这一会儿,杨和书已经看到放在一旁的三个书箱了,看那大小,很显然是属于三个孩子的。

    白善宝和满宝还是很知礼的,虽然对杨和书的说法表示怀疑,但还是请他坐下。

    主要是,从白马关镇抄近道去县城,怎么走也走不到他们这儿吧?

    杨和书坐在木板的另一边,笑吟吟的看着俩人,态度很和善,跟在他们后面走进来,靠在白善宝不远处的大吉便没说话。

    满宝指了外面正在劳作的人道:“我们的地在耕种,所以我们来看着。”

    杨和书一呆,显然没想到是这个答案,他问道:“你们家的大人呢?”

    “也在地里劳作呢,可忙啦。”满宝道:“而且这是我们自己的地,总不能老是让家里帮忙。”

    白善宝深以为然的点头,虽然他们不请老周家的人,但只要他们有问题回去问他们,他们就会哗啦啦的来帮忙,又不要工钱,次数多了,白善宝也很不好意思的。

    本来便说好了,人力是他出的。

    杨和书挑眉,“你们的地?这是家里分给你们的?”

    白善宝点头,“家里让我们经营看看,或许能有大收穫呢。”

    这样的教育方式杨和书并不陌生,但用地来培养弟子的,还让家中弟子到地里监工的还是第一次看到。

    杨和书哈哈大笑起来,道:“你们家的大人倒是想得开,竟也放心把地交给你们,就算要历练,也应当再等你们长几岁吧?”

    白二郎被杨和书的笑声惊醒了,从床上蹦起来,眼睛还紧闭着,手却挥舞道:“我种地,我种地,你们别追我……”

    满宝和白善宝扭头去看白二郎,都目露同情,一个去拍他的背,一个去抓他的手,特别温和的安抚道:“师弟别怕,没有妖怪追你。”

    一个则道:“师弟别担心,回去我就和堂伯说你今天可勤奋啦。”

    白二郎这才勉强睁开眼睛来,看见俩人,又听到他们的话,反应过来后就怒了,一把推开他们的手道:“梦里就是你们这两个大坏人在追我。”

    满宝和白善宝不高兴了,“我可是你的师姐(师兄),怎么会是坏人?”

    白二郎哼哼的扭过头去,看到坐在一边的杨和书,吓了一跳,问道:“这是谁,看着也不像是来打工的呀。”

    “是路过的,”满宝这才想起来问,“还不曾问过先生名姓呢。”

    杨和书笑道:“在下姓杨,二字和书,不知道三位小友叫什么?”

    “我叫周满!”

    “我叫白善!”

    白二郎也连忙跟上,“我叫白诚!”

    杨和书惊讶了一下,看了一眼满宝后笑道:“你们不是一家的呀。”

    满宝点头。

    “那这地是谁家的?”

    “现在是我们三个的,”满宝道:“要是不小心亏本,还亏得很厉害了,那就是我家的和他家的。”

    满宝指了指白诚。

    杨和书便知道了,这个爱睡觉的小胖子便是白老爷的二儿子了。

    不过周家?

    他记得七里村很多人家都姓周,家境最好的应该是村长一家,肯让女孩子读书,还大方的拿出地来教养女子,看来是一开明之家呀。

    杨和书高兴的一笑,正要问话,满宝已经先他开口了,“杨先生,你是做什么的?”

    白善宝和白二郎也好奇的看着他。

    杨和书微微一笑道:“我是读书人,来此历练的。”

    满宝和白善宝又对视一眼,齐声道:“那你是不是想问我们民情呀。”

    还未来得及开口的杨和书:……

    第374章

    考察民情

    杨和书僵硬的点头,挤出笑容道:“考察民情,这也是先生给我布置的课业之一。”

    满宝和白善宝都殷勤的点头,表示理解,然后就表示,他随便问,他们肯定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虽然进行得很顺利,应该说他一路走来就没这么顺利过,但心里还是觉得有些不对劲怎么办?

    唯一正常的应该是白二郎了。

    他有些无聊的听着他们说话,爬到自己的书箱边,从里面拿出两包点心,开启来自己拿了一块,然后放在中间让大家吃。

    杨和书问了去年的收成,本来还以为三个孩子不会知道,毕竟这是大人才知道的事,而且就是大人,大多也只有一个大概的印象,以他走过的村子来看,大家最多能说出“最好的一块地比去年略差些,收了两袋子的水稻,差的,那是颗粒无收”这样的话。

    但满宝和白善宝不是,俩人竟然能说出具体的数量,比如,去年夏收时,七里村麦子收穫最高的一块地是老周家的,一共收了两石半,最差的,嗯,收了一束麦子,打下来连种子都没回来。

    水稻最惨,收穫最高的一块地是村长家的,有两石,最差的也是颗粒无收,大家都不稀罕去地里收割的那种,但想到来年可能的艰难日子,还是去带着稻壳的给割了回去,碾成糠也好呀。

    满宝甚至还有前年的数据,俩人在书箱里翻找了一下,还把做好的平均亩产给杨和书看。

    当然,这只是七里村里满宝暂时收集到的数据,不包括白老爷家的。

    但白老爷家的数据白二郎有啊,当然,本来白二郎是没有的。

    但白善宝和满宝一起逼着他去问他爹,他爹不知道就去问家里的管事,于是他便也知道了。

    当然,他是不会记得这么多数字的,他就记住了一个最大的数字。

    因为满宝和白善宝说了,他们今年的目标就是超越这个最大数字。

    杨和书愣愣的听着他们说,半响才问道:“你们不是在上学吗,怎么有空做这样的事?”

    “我们先生听说我们要做这样的事就给我们时间,还指点我们要多问些人,多记数字,再算成均和呢。”

    白善宝点头,“这均和就是先生给我们算的,数字太多了,满宝总是算错。”

    “明明你也算错了。”

    白二郎生怕俩人又打起来,他们打架,他要是拦着违背本心,要是不拦,回头还得被老爹教训,于是连忙把手伸到中间道:“行了,别吵了,我们术数学得慢,这么长的数字,本来就很难算。”

    满宝道:“一点都不难,都是粗心闹的。”

    白二郎不想理她了,自庄先生在他们面前算过一次均和以后,满宝和白善宝就学会了,只有白二郎学不会,加倒是没什么,可是均和,好难啊……

    杨和书低头看着那些数字,暗暗将数字记在心上后问,“这样一来,村里岂不是很缺粮?”

    “是啊,”满宝忧愁的道:“好多人家就是农忙的时候也只能吃稀的,村里有几乎已经开始吃七分糠,三分面了。我爹说,我们要是不节省粮食,等冬小麦收前,也给我们吃米糠。”

    杨和书看着满宝,“你家都读得起书了,竟然还如此艰难吗?”

    满宝点头,“可不是吗,我家很穷的,不过比我的同窗们好一点儿,他们年前就被家里人领回家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来上学呢。”

    白二郎插嘴道:“我想他们了,他们好久都没来找我玩儿了。”

    白善宝:“他们也是要下地干活的好不好,现在是农忙呢。”

    杨和书张嘴正要继续问,结果白二郎问道:“我看我们的麦子快种完了,再有两天就差不多了,我爹说,过两天恐怕天气会冷,种下去的麦子得经过一次寒潮才能长得好,那我们的豆子啥时候种?”

    “不知道,看我爹,”满宝道:“我家要是开始种了,我们就开始种。”

    三个孩子虽然看了两三本农书,但对农时的把握还是不好,所以只能看村里种什么他们就种什么。

    尤其是老周家,满宝觉得,种地这种事跟着老爹做是不会有错的。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