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163章

    钱三郎就不说话了。

    周大郎冲他们憨憨一笑,缩在一旁不敢说话。

    钱大舅母本来还没啥,听小儿子算了一遍后也心痛起来,她看了一眼落在院子里的那两袋麦子,最后一咬牙,对钱大嫂道:“你去再拿两个袋子来,我们分开了一块儿挑着去。”

    钱大舅:“……你这不是胡闹吗?”

    “胡闹啥,我们的力气是小了点儿,但家里谁没扛过挑过东西?家里的水还都是我们女人挑的呢,把两袋麦子分成四袋,也没多少。”

    钱大舅母最后还是把麦子分出来了,然后叮嘱了两个儿媳妇一声,便和大儿媳一起挑了担子跟上。

    村里静悄悄的,也没谁家养狗,只要动作轻点儿,正睡得熟的人自然不会知道外头正有人举着火把走过。

    到了村口停下等了一会儿,没多久,钱二舅和钱三舅也带着周二郎及儿子们出来了。

    三家人里,钱大舅家的人最多,挑着的麦子也最多。

    钱三郎羡慕不已,以前总觉得儿子生多了累赘,这会儿才感觉到,儿子生多了也是有好处的。

    钱三舅挑着粮袋抽空看了自个两儿子一眼,有些闷闷不乐。

    人一齐,大家便挑起粮袋一起上路,因为路途还远,他们乾脆熄了三个火把,只用余下的照亮,决定等中途休息时再把这三个也点亮。

    因为是挑着粮袋,所以半个多时辰的路程他们走了一个时辰才到,中间还休息了一会儿。

    到七里村时已经五更天了,村子各处开始鸡鸣。

    老周头和钱氏在鸡鸣时就清醒了些,一边闭目睡觉,一边竖起耳朵听外头的声响。

    所以外头一有声他们就爬起来,而小钱氏比他们还更快一点儿,她合衣而睡,大门才有响声就爬起来去开门。

    门外是乌压压的娘家人。

    小钱氏看到大舅母时愣了一下,忍不住惊叫道:“娘,你怎么也来了?”

    大舅母对她笑笑,弯腰就要把担子挑进去,小钱氏连忙去接手,低声道:“我来,我来。”

    老周家的人基本上都惊醒了,除了孩子。

    满宝就一点儿都没醒,她甚至都没听到动静,正仰着小肚子呼呼大睡,白乎乎的小胖手伸到了床边,小嘴巴还嚼了嚼,也不知道是梦到什么好吃的了。

    等天边的一抹亮光从窗户那里照进床边,她屋子后头的鸡又喔喔的叫起来时,她才打了一个哈欠,伸了一个懒腰从床上爬起来。

    她揉着眼睛看向外面,见天有些亮了,便爬下床跑到院子里洗漱。

    为了方便小院儿这边的人洗漱,也是为了分流,免得一大清楚一大帮人在大院那边挤着洗洗涮涮,所以老周头花钱买了一个大缸放在小院这边。

    满宝涑口,洗脸后跑进屋里梳了梳头髮,简单的绑了两个小揪,让头髮垂下来后就跑了出去。

    当然,顺带带着她的小书箱。

    一跑到大院儿,便见一群人坐在院子里打盹,说话。

    小钱氏正在厨房忙活儿,听到动静出来一看,便笑着和她招手,“愣着干啥,不认得舅舅们了,快叫舅舅。”

    满宝和钱大舅钱三舅最熟,熟稔的和俩人打了招呼,钻进厨房里才看到钱大舅母,发现她娘也在。

    第421章

    客满院

    钱大舅母看见她就笑开了,伸手拉过她仔细的看了看,和大姑子笑道:“这孩子长得真好,看着比以前还白了。”

    钱氏忍不住乐,“您就夸她吧,哪儿白了,今年她跑去下地,晒黑了一点儿。”

    “哪儿黑了,明明还是这么白。”钱大舅母越看越喜欢,笑道:“你别说,这孩子不像咱家人,一晒就黑,这小脸,等长开了不知道多俊呐。”

    钱氏深以为然的点头,笑道:“像她爹。”

    钱大舅母也点头,“其实还是像她奶奶,我记着以前她奶奶的皮肤就好,不容易晒黑。”

    钱氏点了点头,看了一眼她的书箱问道:“一会儿你还要去上学,那什么时候回来看?”

    “等我们弄完了善宝家里的麦子就回来,”满宝道:“今天先生可能不上课,会带着我们一起去看称重。”

    “那你还背着书箱去?”

    满宝就歎气,“先生才教了我们算筹,称重的时候一定会让我们用算筹做作业的,唉,我才学了几天,还不怎么会呢。”

    钱大舅母惊讶得不行,“满宝学算筹了?”

    钱氏笑着点头,脸上忍不住带出了两分得意,“不仅学了算筹,连记账都开始学了,以前给家里记账都是胡乱记的,哪像现在,写的账本我都快要看不懂了。”

    钱大舅母喃喃,“那不是要当账房先生了?”

    钱氏笑道:“这种事谁说得一定?她现在还小呢,等过几年再说。”

    但名声可以先打出去。

    院子里的三个舅舅也在问满宝的事,“我听有人回村说,大娘的身体全好了,是因为满宝?”

    老周头点头,“大娘说她梦见了天尊老爷,说满宝是他座下的仙子,她抚育有功,所以让她的身体变好了。”

    钱三舅稀奇得不行,“就果真好了?”

    老周头点头。

    “姐夫,你不会是骗我们的吧?是不是大姐偷偷地吃了啥药?”

    老周头对钱三舅一点儿也不客气,翻了个白眼道:“她的药都是大郎他们去买的,我还能不知道,都是和以前的药,都是从老大夫那儿抓的,八文钱一副,就一个晚上,她说她做梦了,然后就出了许多的汗,又臭又腥,胃口还大。”

    老周头道:“她一顿吃的比我和大郎加在一块儿的都多,然后三四天后胃口就开始变小,身子也越来越好,脸还越发红润,为了这事她还去道观上还愿了呢。”

    老周头现在对小闺女是仙子转世的事已经深信不疑了,道:“这事村里的人都知道。你们说,满宝要不是仙子转世,怎么从年前开始,我家的运气就这么好呢?”

    钱三舅忍不住喃喃,“这也不可能啊,满宝都快八岁了,咋这天尊老爷才找来?”

    “不兴人家有事办啊,”老周头理所当然的道:“不都说了吗,天上一天,地上一年,说不定前儿天尊老爷出门做客,去了六七天,直到第七天上才想起我家满宝来的。”

    “那大娘这身子好了有半年了吧?”钱大舅问。

    老周头就有些心虚,小声道:“孩子他娘病好以后有些忙。”

    其实是他们忘了亲去岳家说一声,毕竟岳父岳母也不在了,钱氏也好几年没回娘家了,基本上都是小钱氏和周大郎回去……

    所以老周头是没想起来。

    而钱氏,她当时全副心神都在满宝身上,等过完了年,春耕连着春种,更想不起这事儿来。

    村子和村子间的资讯流通也有些慢。

    钱大舅没再深问,只是瞥了周大郎一眼。

    上次回去过年,周大郎倒是说过他娘身子好了,却没说这么好。

    他刚才看着,脚步如飞,脸色红润,气息平稳,提着半桶水都不带喘一下的。

    这在别人身上或许很正常,但在钱氏身上就太难得了。

    钱大舅看着老周头抽烟,就忍不住皱了皱眉,道:“我隐约记着满宝说过抽烟不好,你咋还抽?”

    老周头身子一僵,大舅兄发话,他不敢不听,于是将烟杆拿下来撚熄,悄悄把一直不离手的烟杆交给大孙子,让他给拿回房间里去放好。

    钱大舅看着满意,点了点头,看到满宝出来,便招手笑道:“满宝过来。”

    满宝颠颠的跑过去,脆声叫道:“大舅!”

    “好,哈哈哈哈,比年前又长高了一点儿,腿酸不酸呀?”

    过年的时候,小钱氏回娘家是带着满宝的,基本上她回娘家都会带着满宝。

    满宝也喜欢去钱家,晃一圈就能拿到很多压岁钱,她最喜欢和大头一起去钱家村串门了。

    “不酸。”

    钱三舅这才想起来,他怀里还放着几个烙饼呢,他连忙拿出来递给满宝,道:“你大嫂做饭还需要些时间呢,来,先吃点饼填填肚子。”

    满宝高兴的接过,转身就拿着跑进厨房交给小钱氏,眼睛亮闪闪的道:“大嫂,这是三舅给的。”

    小钱氏一看就明白,接过后笑道:“行了,出去玩儿吧,我给你重新烙一遍。”

    满宝这才跑出去继续蹲在三个舅舅边听他们说话,钱三舅回过味儿来,“嫌弃你三舅妈做的不好吃呀。”

    满宝嘿嘿一笑,道:“大嫂做的特别好吃。”

    钱三舅就点着她的脑袋笑骂,“真是个机灵鬼。”

    因为客人多,小钱氏要做的东西便多,好在几个妯娌帮忙,揉面这些事可以帮她做了。

    但她还是先把满宝的早食给做出来。

    钱大舅抽空问老周头,“我们留这儿没问题?要不我们回家去等。”

    老周头看向满宝。

    满宝道:“不用,不用,大舅你们就留这儿,没事的。”

    老周头便也点头,“没事,大哥你还没见过我们村的白老爷吧,等他来了也见见。”

    钱大舅就没再说话。

    厨房里很快响起小钱氏的声音,让满宝进去吃早食。

    小钱氏依然给她冲了一碗鸡蛋水,主要是今天有好汤。

    她给了她一张烙饼,道:“吃完了赶紧上学去,可别说着话忘了时间。”

    满宝应下。

    第422章

    斗量

    等满宝背着小书箱和众人告别,颠颠的跑了,钱大舅这才收回目光,问老周头,“刚才四郎说的农庄是咋回事?”

    “哦,满宝跟她两个同窗弄得,我们家出了二十亩地和一座山给他们经营。”老周头顿了顿道:“白老爷家的小公子拿出来了一百亩的地。”

    钱大舅:“那这次卖麦种的事也是满宝定下的?”

    老周头点头,没有告诉钱大舅,三孩子还把村里的麦子都给收了。

    钱大舅忍不住感慨,“这孩子可真像她爹呀。”

    满宝名义上的爹:……

    钱三舅却道:“比她爹可厉害多了,她爹这时候最多上树摸鸟蛋,下河摸鱼,咋可能弄来这么大一笔生意?”

    满宝的身世在七里村不是秘密,在钱家也不是秘密。

    自家的姑奶奶怀没怀孕他们能不知道吗?

    不过钱家村却没人知道,毕竟当时周银回来得突然,时间也短,钱家还没来得及宣扬出去呢。

    今天,不仅老周家和钱家人心思浮动,三个孩子更是像屁股底下有针扎一样的坐立不安。

    端坐在书桌前,总也忍不住朝外探头张望。

    庄先生拿着本书坐在一旁看得津津有味,似乎没发觉三个孩子的走神。

    三人看了庄先生一眼,又看了庄先生一眼,见他还是没动静,不由都嘟了嘟嘴。

    满宝一低头就看到自己有些变形的字,心情更不好了。

    她将写糊了的字丢到一边,闷闷不乐的磨了一会儿墨,这才提了笔继续练字。

    写了好几个都不尽如人意,但她的心却慢慢平静了下来,不再总想着麦种的事了。

    心一平静,脸上的表情便也平静了下来,眼睛越发的明亮,手上的动作也越发的沉稳,字也慢慢好了起来。

    一旁的白善宝比她更心浮气躁,晚了好久才慢慢平静下来,相比之下,白二郎就显得正常多了。

    他一向有些坐不住,今天也不例外,但在发现先生如往常一样不理他们,显然是写不好字不给上早课,也不给出门后,他就以跟以往差不多的速度入定,慢慢写起字来。

    半响,庄先生才放下了书,看着已经沉浸在写字中的三孩子不住点头。

    不错,不错,庄先生满意的重新拿起书。

    等三个孩子完成了今天的练字任务,庄先生才道:“你们读早课吧,一会儿我检查你们的背诵,今儿便不上新课了,早课结束后就带着纸笔和算筹去白宅,你们今天就试着用算筹做这笔生意。”

    三人一起起身应是,这才坐下摸出课本。

    一篇课文,不仅要在庄先生开讲前预习过,上课的时候也是反覆诵读及理解其意,课后还有相关的作业,还要复习。

    所以基本上,课上完了,白善宝和满宝基本上也能把课文给背下来了,一般吃过晚食后再自己读几遍就差不多了。

    白善宝还兼顾着看许多课外读物,偶尔还要偷偷摸摸的看一看从县城里偷买回来的话本;

    而满宝则是临睡前要进教学室里学习医术,将时间安排得满满的。

    但背诵对他们不难。

    庄先生也知道这一点儿,所以每次都只听他们背诵一遍就放过,相比之下白二郎就比较惨了。

    他不仅要背诵,庄先生偶尔还会打断他抽一些释义,等他回答上来了再继续背诵。

    这对白二郎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折磨。

    因为一本书,你背着背着就被打断了,要再往下背,很困难啊!!!

    但自从开设了小课堂后,这种事时有发生,白二郎已经习惯了。

    虽然每次被点名站起来的时候心依然会提得老高,但他已经不如一开始那么害怕了。

    答不上来就答不上来吧,背不下去就背不下去吧,大不了过后偷偷的哭两声呗。

    白善宝和满宝都对他表示很同情,于是课下没少帮着他补课,俩人还友情提供了不少快速记诵的好方法。

    当然,这个是满宝做的,因为白善宝说了:“多读几遍就背下来了。”

    满宝虽然也是这么认为的,但她有科科在,在百科馆内一搜索便出来很多这样的资讯,显然,有如此困扰的不止白二郎一人。

    所以满宝非常贴心的花了几点积分借阅,然后用笔抄下来。

    她觉得这些内容挺通俗易懂的,没必要为此买下整本书,十来个积分呢,很贵的。

    白善宝也看过满宝抄下来的快速记诵的各种方法,由此琢磨出了好几个类似或新的办法。

    三人一起试验了三个来月,发现还真有点儿效果。

    对白二郎有没有用俩人不知道,反正他们觉着他们背东西更快了一点儿呢。

    虽然是只快了一点点。

    抽查(并不)完白二郎,庄先生便大方的一挥手道:“带上你们的算筹,走吧。”

    三人低低的欢呼了一声,将课本和笔墨纸砚收到小书箱里便走。

    一行人到了白宅的时候,白老爷已经提前到了,白庄头也在,他正带着两个长工和白家的下人一起把屋子里的麦子给搬出来。

    白老爷问三孩子,“你们是直接称斤呢,还是开启粮袋用斗量呢?”

    三人齐声道:“我们听您的。”

    白老爷一笑,道:“要是跟别人做的这笔生意,我自然是用斗量了,不过跟你们,行了,我今儿就大方一回,一半称一半斗量吧,方便许多。”

    三孩子不明白这怎么方便了?

    白二郎更是迷糊,“爹,昨晚上你不是说用斗量麻烦,答应我们用称称的吗?”

    白老爷笑道:“是吗,我怎么不记得了,文书上有写吗?”

    三个孩子一呆,文书上是没有写,但昨天晚上他们不就是这么商量的吗?

    三人都迷糊起来了,难道他们还能一起记错了?

    庄先生看了他们一眼,道:“这就是你们今儿的第一个作业,你们的文书上写了一斤十二文半,后头也备注了一斗为一百五十文,那到底是用斗量,还是称称?”

    三孩子挠了挠脑袋,不解的问道:“这有什么不同吗?”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