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白善宝却笑道:“我们用的新麦种,所以比别的地收成要高一些。”本来小农庄和老周家用的麦种就是最好的一批,而后每一季收成都会挑选最健壮,麦穗最好的留作麦种。
不知道它们是不是适应了这个时代的环境,麦种的优良性能开始慢慢的被激发出来,或是调整过来,反正这两年的收成都还不错。
而且比老周家的亩产还要高。
每年收成的时候,就是满宝的仙子转世的故事更为广为流传的时候。
因为村民们一致认为,满宝他们都没怎么管地里的活儿,每年的收成竟然比他们还高。
那能是什么原因呢?
大岭的那片地他们是知道的,并不是非常的肥沃,所以能有这个收成,只能是神仙保佑了。
村民们这样认为,白善宝却不会这样想,对农庄里的活儿,他们只是不下地干活儿而已,但决策都是他们做的。
只有他们自己知道,每年他们要请多少人来沤肥,每年撒下去的肥料有多少,更知道每年从大渠里挑水浇灌要请去多少人力……
他觉得,这份高收成是应得的,并不是靠神仙保佑。
奈何村民们虽然也听他们说话,却依旧更相信是神仙保佑。
这会儿他说起农事来,便不由多问了农夫几句,“你们只种春小麦吗,抽穗时都能赶上雨水吗?”
“老天爷哪有那么商量,总是会差几天或十来天的,不过问题不大。”
“问题还是很大的,”白善宝道:“若雨水能赶上抽穗时,那不仅麦粒饱满,麦穗也会更长一些。”
“可咱也不能让老天爷下雨就下雨不是?”
白善宝:“所以要浇灌。”
李二郎忍不住看白善宝。
农夫哎呦一声,道:“那么多的地,哪儿浇得过来呀,而且麦子灌浆的时候正是地里草茂盛的时候,这会儿不给地里除草,那收成更没有。”
满宝道:“说到底还是人力的问题,不能精耕细作,若是家里多几头牛就好了。”
“还多几头牛呢,我们村有一头牛的人家满打满算也才一户,”农夫看了眼满宝他们身上的穿着,看着似乎很普通,但看了一眼外头栓着的马,农夫笑道:“小公子和小娘子家中富贵,哪里知道我们外头的苦呀。”
“我知道呀,我家也很穷的。”
农夫才不信呢,“穷人能读得起书?还是个女娃娃。”
“那是因为我们先生好,我读书不要钱,而且女娃娃怎么了,我们家就是我先读的书,我侄子侄女们才去读的。”满宝道:“既然人力一时没有,畜力也不够,那你们就换新麦种吧。”
第526章
建议
满宝是真心给他们建议,道:“麦种换了,每年重阳过后再种一季冬小麦,虽会累些,但多了一季收入,倒也不值得。而且冬小麦的面粉比春小麦的好吃。”
“种冬小麦,那就是一年两季,地力要跟不上了。”
“多沤些肥,换着轮种,并不是一年两季,而是两年三季,”满宝道:“我们村已试过的,地力是跟得上的。”
“还有犁具也可以换,”白善宝也道:“我们罗江县现用的犁具就更省力一些,你们既然买不起牛,那不如换一副犁具吧,好歹能让人轻松些许。”
白善宝想了想,问农夫,“你们都是怎么沤肥的?”
静室里人见他们说农事说得兴起,也纷纷围了过来,七嘴八舌的说了起来,然后有人问俩人,“小公子和小娘子看着年少,竟还会种地吗?”
见大家脸上都是怀疑,白善宝就微微骄傲的仰着脑袋道:“那是自然,农桑一事,书上有写,况且我们自己也有地,耕种经年,自然就会了。”
有人大笑道:“小公子,我还种了二十来年的地呢,若从六七岁算起,至今已近三十年了,我不是比你们更会?”
“然而我们农庄的出产比你家的高,”白善宝道:“做事,不是做得越久就越会的。土地是这世上最不会说谎的存在,同一片土地上,你付出了多少,对了多少,便能收获多少。”
满宝连连点头,“罗江县据此不远,两地差不了多少的,既然新麦种在我们县,在其他地方也能丰收,对你们自然也是可行的。”
“从没听说过什么新麦种,你们的麦种是哪来的?”围上来的农夫挤进来,把李二郎挤到了一旁。
李二郎看了一眼白善宝和满宝,默默地挪了一下,坐到他们身旁去了。
满宝却惊讶了,“咦”了一声道:“你们没去粮铺找过吗?里面没有挂牌的新麦种吗?”
“自家留的麦种就够用了,干嘛还去粮铺找麦种?那里头的麦种也未必比我们的好,却贵得不行。”
“没错,种子一般都会比粮食贵上三四倍这样,粮铺要是直接用麦子当麦种卖,那我们也看不出来啊。”
“我也从没在粮铺买过麦种……”
“我倒是买过,但也只一两斗这样,先种上一块地试试产量。”
满宝就点头,“就是如此啊,你们怎么能不买种子呢?这外头的种子和自家留的是很不一样的,还是应该多试一试的,万一有更合适自家土地的种子呢?”
买过粮种的人便道:“可我也没在粮铺中看到你说的那种麦种啊。”
满宝和白善宝便对视一眼,都有些疑惑,“罗江县据此不远,吴粮商他们从我们那儿运出麦种来,按说应该会卖到这儿来呀。”
“小娘子,你们说新麦种是从你们县出来的,但不知你们县的新麦种又是打哪儿来的?”
“从我家来的。”满宝道:“新麦种最先是我家种出来的。”
众人一听,忍不住嘘了一声,各自散去。
满宝也不介意,耸了耸肩后摇头道:“可惜了。”
李二郎却没走,他兴致勃勃的坐在满宝的对面,问道:“新麦种是你家种出来的?但不知你家是怎么种出来的?”
“就是因为益州水患,那一年地里粮食减产,我家的麦子虽然也受灾了,却是村里长得最好的,村子里的人说是神仙眷顾,我觉着是因为环境改变变异了。”
这是满宝经过学习以后总结出来的最好的借口,觉着比神仙眷顾啥的靠谱多了。
但除了他们这几个人,村里没人接受她的说法。
“那一年村子里的人要种冬小麦,就和我家换了麦种,然后新麦种就种出来了,就连我们县令都有跟我们买麦种,如今那新麦种在陇州,益州一带都能种得很好,所以我觉得在茂州应该也可以。”
白老爷和刘氏都有将新麦种给家里的农庄种植,而他们的农庄分布在各地,种过两季后发现,虽然产量有差异,但比旧麦种的确更好。
所以这新麦种其实早就传出去了,并不止有一个吴粮商和杨和书在购买和倒卖传播而已,在罗江县以外,还有很多地方在扩散这些新麦种,以各种各样的方式。
而茂州距离罗江县不远,所以满宝他们理所应当的认为这里也应该是有新麦种的。
白二郎给先生泡了茶,也跑过去凑热闹,农庄的事他也有管的,所以也知道不少。
李二郎见他们说得头头是道,显然是对农事很了解,就忍不住问,“你们说的新犁具,是不是曲辕犁?”
“是啊,因为改直为曲,所以叫这个名字,李二先生知道?”
“知道,今年司农寺广告天下的犁具,听闻就是罗江县的县令杨和书上献的。”李二郎笑问,“你们似乎和杨和书很熟?”
三个少年一起点头道:“一般一般吧。”
“哦?怎么个一般法?”
满宝歪头想了想道:“一年也就见过几次面。”
白善宝:“每次见面吃吃饭,喝喝茶。”
白二郎:“也就说说话而已,所以说交情一般。”
听着是挺交情一般的,但看三人还年少,杨和书一年能跟他们见几次面,吃几顿饭,且还说话,这就算关系不错了。
李二郎往后一靠,靠在了墙壁上,曲起一条腿笑问,“那你们觉得杨和书为官如何?”
“还行。”
“还行?”李二郎哈哈大笑起来,乐道:“你们说这话,不怕你们的朋友怪你们?”
“他为什么要怪我们?”
李二郎没有回答,反而是问道:“杨和书出身世家,世家子弟骄矜,他下到一个下品县中,能适应得过来吗?”
“是有些困难,”满宝道:“好在他有钱。”
白善宝却道:“正是因为他有钱才有困难的好不好。”
“有钱还不好啊,我觉着杨大人花钱花得挺开心的,然后我们也开心,这不是好事吗?”
白善宝道:“是好事,但此风不可长,这世上这么多的官儿,不是谁都能这么做的,他开了先例,也仅此一例而已,谁舍得拿自家的钱贴补县衙?”
第527章
邀请
李二郎立即问:“这是怎么说?”
白善宝想了想,觉着这也不是什么坏事,便把杨和书当了县令后先是贴钱买牛赊牛的事说了,又贴钱买粮种、农具分发给农户们的事说了。
杨县令财大气粗,这是如今罗江县上下所有百姓的共同认知。
前年的粮价大战,他虽然被弹劾了,但结果却是他赢了。
白善宝和满宝跟他相处得来,有些话他不好跟县衙里的人说,万田又是下人,所以遇见他们两个时就会跟他们说。
那一场粮价之争,最后是他胜了。
虽然被参了一本,等杨和书又不是毫无根基的傅县令,他根本不怕人参,所以收了公文后,辩折照常写,县衙旁边小屋子的粮食照样卖。
辩折上去,再下来,一个月就过去了,再参,再辩,一来一回两三月就过去了。
直把县城的粮商没折腾得没了脾气,最后他们没办法,也只能将粮价落了下去,服了软,这事才算完。
因为据说,当时刚收了秋税的杨县令已经向上具表,想要留下一部分秋粮充实府库,以备将来的天灾。
粮商乡绅们通过各种途径知道这一消息时,吓得不轻,生怕他把那部分粮食全部拿出来卖,那样一来,未来半年内他们都不用做生意了。
被逼无奈,他们就只能让步。
杨和书说起这事时很得意,白善宝他们也觉着很解气。
但三人心底都知道,不是谁都有底气,且能够这么做的。
就连李二郎都没想到杨和书在罗江县是这么干的,忍不住乐得哈哈大笑起来。
满宝趁机问道:“李二先生,你既然认识杨大人,那这么不顺道去一趟罗江县拜访旧友呢?”
李二郎大笑道:“现在我是有些后悔了,应该拐个弯去一趟罗江县城的,哈哈哈……”
李二郎对农事很关注,见三人都对农事很了解,且不像一般农夫一般只会说,还会与他商议着怎么把地种得更好,怎样推广各种办法,便与他们说起农事来。
庄先生并不约束他们,看了他们一眼后微微一笑,继续低头喝着自己的茶,敲着自己的拍子。
李二郎少有能说得如此尽兴的时候,直与三人说到了深夜,还是三人年纪小,哈欠连连要睡觉了这才停下。
李二郎意犹未尽的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坐下,闭目休息。
第二天满宝一醒来就开始找水洗漱,然后就跑进大殿里去,竟然自己找了个蒲团坐下,跟着里面的道士做早课。
道士们:……
做完了早课,满宝便恭恭敬敬的跪到前面给太清道德天尊磕头,一旁的道长等她磕完了头起身才问:“小居士怎么一早就来上香?”
“我不是来上香的,我昨晚住在静室里,所以今儿一早来给天尊道谢,见你们在做早课,就跟着一起做了。”
道士:“小居士还会念《道德经》?”
“我娘特别喜欢天尊老爷,所以我给我娘念过,念着念着就背下来了。”
道士忍不住摸着胡子笑起来,“不错,不错,既已读过《道德经》,那就可以再看看《庄经》了。”
李二郎扶着腰与人进殿参观时,看到的就是满宝正与道士谈论经文,说得是津津有味。
周四郎见她久不回来就找了过来,他对太上老君的塑像也很亲切,对道士也很亲切,因此这个大殿虽然看着比他们那山上的道观气派多了。
但他还是熟门熟路的先给老君跪下磕了头才起身说满宝,“你说过来磕头,原来是在这边说闲话的。”
他对道士歉意的道:“道长,我家幺妹打扰您了。”
“无量天尊,居士客气了,小居士并没有打扰我等,与小居士交谈反而还获益良多。”
李二郎昨晚便知道满宝读过《道德经》了,毕竟,他考校白善时,他却是通过她的提示才想起来的。
他笑着上前,问她,“你很喜欢老庄?”
“是呀,我娘说,我小时候身体不好,能活下来,一半要靠天尊老爷保佑呢。”
李二郎便哈哈大笑起来,点头道:“心诚则灵。”
白善宝在外面喊了他们一声,要启程了。
兄妹俩立即和道士及李二郎告别,李二郎没想到他们这么快就走,忍不住道:“我们都是去益州,不如我们一同走?”
满宝摇头,“路是我们先生选的,我们可不知道下一趟要拐到哪里去,你们不是要去做生意吗?耽搁了可不好。”
李二郎:……早知道应该找个游历的借口才对。
满宝才不想和他们一起呢,既不知他们是好人,还是坏人,他们还不诚实,一见面就说谎,所以萍水相逢说说话就行了,不必深交。
满宝将这事和庄先生说了,庄先生夸她,“做得好,出门在外,害人之心不可有,但防人之心不可无,更不要想着天上掉馅饼的事。”
满宝深以为然的点头,“我娘说了,天上不会掉馅饼的,真掉,也有可能是带着毒的馅饼,我们不能接,做人就要脚踏实地的往前走,这样才稳。”
白善宝则悄悄道:“我怀疑他是微服私访的御史一类的,是为了纠察百官才出来的。”
庄先生便道:“不管他们是谁,你们都还是孩子,官场的事不要掺和。在其位,谋其政,等你们长大后参政再说。”
三人一并应下,周四郎和大吉一起把马车赶到城中,他们在城中吃了早饭,又买了午食,这才继续上路。
他们并没有把昨天晚上教农户的那些事放在心上,昨天晚上静室中留宿的大部分农夫也只把三个孩子的话当笑话一样听,但也有人放进了心里,然后开始打听新麦种的事。
同样入心的还有李二郎,他扭头与随从道:“早前杨长博便上书说发现了新麦种和新犁具,我还以为杨氏的这个孩子争功太过,如今看来,折中是实情了。”
长博是杨和书的字。
随从低头道:“二郎,那三小儿说的也未必就是真的,这亩产五石的麦子也太高了些。”
李二郎便笑道:“杨长博折中倒没说是亩产五石,只说亩产有达到四石的,也有三石半的,却比现在的麦种要好一些。”
他想了想道:“心中有疑虑,待回程,我们就去罗江县看一看。”
“是。”
“记下几个孩子的名字了吗,以后说不定还要再见的。”
随从便笑道,“已经记下了。”
第528章
寻宅
走了两天,马车总算是进入益州境内,进了主官道,路上的行人和车辆就多了起来。
车马走过,扬起灰尘无数,庄先生将车帘放了下来,后头一辆车的三人却一点儿也不介意,推开窗便挤在两个窗口那里看着外面。
但路上行人匆匆,他们看了一会儿就没太大的兴趣了,反倒是过往的车辆更有看头。
到了益州城外,两侧的小门供行人出入,而中间供来往车辆进出,行人只是简单的查验,但车辆却是要详细的检查。
他们带的东西不多,且又是三个年岁小的少年少女,所以很快就被放行。
进了益州城,白善宝和白二郎就叽叽喳喳的和满宝介绍起来,他们已经来过一次益州城了。
“不过,”白善宝左右看了看后道:“如今益州城看着比上次热闹多了。”
“对对,上次我们来,益州城外好多流民,城内也好多乞丐,虽然也热闹,但感觉怪怪的,现在好多了。”白二郎高兴道:“上次来只留了两天,好多地方都还没玩呢,这次我们可要好好的玩一玩了。”
周四郎看着街上这么多人也很兴奋,他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么繁华的城市。
一行人找了一家客栈停下,庄先生却没让他们把行李搬下来,而是道:“先吃饭吧,吃了饭后再去找住处。”
满宝问:“先生,我们不住客栈吗?”
“我们要在这儿停留很长一段时间,这么多人住客栈得花多少钱?”庄先生道:“我们去租个小院子住下。”
庄先生在益州呆过不短的时间,虽然多年未来,可益州的大街小巷也并未改变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