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
整理唐县令翻了翻包袱里的东西,他没去看那些账本和信件,而是拿着那几张官衙的契书看。
满宝三个目光炯炯的盯着他,就等着他解惑。
唐县令看了眼杨县令,杨县令微微颔首,唐县令这才点了手中的纸道:“这是山契,知道什么是山契吗?”
满宝道:“顾名思义,就是山的地契呗。”
唐县令顿了一下后点头道:“没错,但这山契是留存在衙门的那部分,”他指着右下角一个小小的符号道:“知道这是什么吗?”
三人一起摇头。
“这是山中有铁矿的意思。”
杨县令也点头,“应该是后发现的,白县令在此做记号,应该是想把山赎回来,由朝廷来开矿。”
“据我《大晋律令》,除朝廷外,任何人不得私自开矿,私人名下的产业有矿,也应该上报朝廷,由衙门颁下许采的文书,双方同开,我刚才翻了一下,没看到有这类文书的存根。”
唐县令这才去翻其他的东西,越看心越沉,他将册子转交给杨县令看,这才去打开那些信件。
满宝和白善立即凑上去同看。
唐县令看了他们一眼倒是没有阻拦。
信足有十九封,来往的人身份却各异,有朝中的大臣,也有宗室子,甚至还有些大商人。
唐县令全都细细看过,见一旁三人都炯炯有神的看着他,他便将手中看过的信一递,三人立即接过看。
唐县令摇了摇头,和杨县令一起整理起这些册子来。
东西这么多,一时半会儿是看不完的,他们只能大致的翻一遍,然后仔细看前面的,分出这本是益州王勾连的名册,这本是益州王贪墨河工的账册,而这本则是采下来的铁矿账册,那一本是他购买粮食的册子……
他们才将这些分出来,那边三个孩子也把十九封信细细的看过了一遍,还拿了白纸出来列了不少的东西,将通信人,通信的主要内容提炼了出来,让人一眼就看明白。
白二郎将这些纸直接贴在信的背面,这样他们便知道哪封信主要讲的是什么。
唐县令看着心中一动,立即把桌子上摆好了的账本往他们跟前一放,笑道:“来来来,我教你们看账册,知道这些是什么?”
三人刚看完信,还在震惊于信上的内容,一脸懵的摇头。
唐县令就笑得像村子里哄他们帮忙捆木柴的老太太,声音轻柔的道:“没关系,我教你们呀。”
杨县令看了他一眼,摇了摇头后看向窗外,这才发现天色已经暗了下来,他扭了扭脖子,站起来道:“行了,先出去走走醒醒眼睛吧,你就是用人,也不急在这一时半会儿。”
唐县令觉得他说的有道理,把东西一收就要出去,满宝和白善却很急,“不然还是先说吧,我们一点儿也不累。”
杨县令都忍不住感叹,“这还有上赶着找活儿干的呢。”
他教俩人道:“做事不能急,十几年都过来了,何必急于这一时?越急越容易出错,走吧,我们先出去走走。”
万田留下看守书房,他们才出院子就碰上了崔氏。
崔氏笑道:“正要去请你们呢,该吃晚食了。”
他们竟在书房里呆了一整个下午,杨县令笑着点了点头,带着他们去吃饭。
晚食很丰盛,崔氏还给准备了酒,显然是要给唐县令接风洗尘。
周四郎今天一整天都跟万田明理一起蹲在书房外面,无聊得很,他看了看唐县令,又看了看自家幺妹,问道:“满宝,你们决定什么时候回家?”
满宝想了想,那么多东西要整理出来恐怕需要不短的时间,也有些不确定的看向白善:“五天?”
周四郎便道:“那我明天回家去了,得回去和爹娘说一声免得他们担心,家里农忙,大嫂关了店回家帮忙,要不然直接告诉大嫂就行。对了,你们要不要我告诉家里?”
扭头看着白善和白二郎。
白二郎怂怂的点头,“周四哥能去告诉我爹最好不过了。”
就连白善都点了点头,“有劳周四哥了。”
周四郎毫不在意的应下,一点儿也不觉得这有什么为难的,反正他就是个听吩咐做事的,最后回到家里,被罚的也是他们。
唐县令便也和杨县令道:“我后日午时过后就走。”
杨县令点了点头,便看向崔氏,“晚上让厨房准备些易克化的宵夜,稍晚些给我们送去。”
崔氏不明白他们跟三个少年少女能有什么事需要连夜做的,但还是点了点头。
大家便吃了晚食,也没耽误,直接回了书房。
唐县令和杨县令觉得时间有限,干脆一人拿了一本账册,一人抓了一个过去教。
唐县令抓了白善,道:“这是一本关于铁矿开采的账册,里面有日期,开采量,库存量,以及运出的时间,但这应该是私自记的,有些混乱,中间还有遗漏的时间,我需要你算出每日平均的产量,再算出记录的月总量,补上若是全月开采的总量……”
白善明白,“这是在算他们到底炼了多少兵器是吗?”
唐县令顿了顿后拍了一下他的脑袋,“问题那么多,先把册子整理出来。”
杨县令则是抓了满宝,拿了三本购买粮食的册子与她道:“这三本册子虽然都是购买粮食的,但记得很混乱,你看中间还有笔记,此笔是给家山坳的,这一笔则是给安山的,我需要你重新列出来,哪一笔是给家山坳的,哪一笔是给安山的,中间隔了多久,最好能算出他们每地每天大概费去多少粮食。”
满宝秒懂,“这样可以算出家山坳里有多少人,安山里有多少人是吗?”
杨县令顿了顿后点头,“不错,你这几本册子都很杂,自己要分清楚来,别算错了。开矿的人和兵士可是不一样的。”
满宝郑重的点头。
杨县令这才拿了一本厚厚的册子给白二郎,道:“这是益州王贪墨河工银子的册子,这应该是原始册子,不怎么乱,但经过谁的手也要列出来,你帮我列出来。”
白二郎战战兢兢,“我,我不懂呀。”
杨县令就冲他温和的一笑,安抚他道:“别怕,我给你打个样儿,你就照着列就行。”
第891章
端倪
等给三人说好账册要怎么整理,看他们都上手后,唐县令便和杨县令拎了一壶茶在窗边坐下,俩人推开窗看了眼外面的院子。
院子里点起了灯笼,朦胧的红色灯光照在院子里,有种温馨的感觉。
周四郎正拉着万田、明理和大吉在院子里玩牌,其余的下人一个也没有。
唐县令就舒心的呼出一口气道:“还是你这儿好,说些什么也不怕过了第三人的耳朵。”
“嫂子治理内宅一向严格,在家也不安全吗?”
唐县令摇了摇头后叹息道:“华阳县不比罗江县,我总觉得最近怪怪的,也有可能是我在查的这个案子让我想多了,今年益州王府春宴就办了七场,全都是春游宴,宴请来蜀的各地才子,张大人几乎次次都被邀请出席。”
杨和书也微微坐直了些,问道:“不是在王府办的?”
唐县令摇头,“不是,没有女眷,说是春游宴,但更像选才宴,大家吟诗颂词和谈道,你也知道,张大人喜欢清谈,我去过两次,他们清谈搞得很好。”
杨和书沉默了一下,许久后道:“这次我回京,陛下,”他压低了声音道:“陛下和太子的关系越来越紧张,我父亲说,陛下甚至朝会上说出了废太子的话。”
唐县令头疼的扶额,问道:“太子还是没有子嗣吗?”
杨和书摇头。
俩人沉默下来,所以近来益州王动作频频是不是也有这个原因?
唐县令扭头看了一眼正在埋头工作的三孩子,道:“让他们整理出来,我们自己再抄录一份留下,原本送回京中吧。”
杨和书问:“给谁?”
唐县令沉思片刻,最后道:“给我父亲。”
杨和书点头,“我和魏大人见过面,此事若坐实,他不会不管。但我父亲……”
唐县令知道杨大人一向滑溜,恐怕不乐意沾这摊浑水,他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道:“不要紧,你在水中,杨世伯还能置身事外吗?”
杨和书可是家里唯一的嫡子,且还是最优秀的一个,杨大人可不会舍得。
唐县令想到嘴里笑了笑,杨和书横了他一眼,将他的手拍下后道:“你什么时候把嫂子和侄子送走?总不能还把人留在益州城吧?”
唐县令头疼道:“得找个不引人注意的借口呀。”
虽然他只是个小小县令,但奈何家世摆在那里,益州城中有个什么事都会想起请他家,所以家眷突然离开,除非有合情合理的借口,不然还真会引人怀疑。
杨县令想了想道:“要不然我让崔氏下帖子请嫂子和侄子来家里住一段时间,然后你让京城来一封信把人接回去?”
唐县令:“侍疾?可我爹好着呢。”
他继母又太年轻,根本用不着侍疾。
杨县令就轻咳一声道:“你岳母呢?”
唐县令认真的想了想,觉得虽然不太好,但还是点了一下头,“我回去和她商量商量。”
俩人低声商量着这案子接下来要怎么查,十二年前的东西是到手了,但十二年后的东西呢?
从他们刚才翻的账册来看,十二年前益州王就养了不少的私兵,开始私自开矿铸造兵器,这都过去十二年了,现在有了多少,那些兵在哪儿,兵器又在哪儿?
他是已经放弃了造反,还是在静待时机?
这些都要查。
等把这些商量出来,外面已经敲响三更的钟声了,周四郎他们已经从院子里移到了侧屋,就坐在门槛那里围着火炉看守,昏昏欲睡起来。
正院里,崔氏也没睡下,而是在等杨和书。
红雪将手中提着的灯交给下人,进来低声道:“书房的灯还亮着呢,白少爷和满小姐他们都没出来,似乎还在忙,大奶奶,不如您先歇下吧。”
崔氏很好奇,“他们在忙什么?”
红雪摇了摇头,“不过奴婢打听到了,原来善少爷是府学的二级学生了,这次他们是被大爷召回处理公务的。应该是公事。”
崔氏却是懂得些政务的,摇头道:“又不是服役的时候,也没什么突发之事,怎么会需要召几个学生回来帮忙?”
“可奴婢看今晚大爷可能不回来了,说不定就歇在书房了。大奶奶还是先歇下吧,明儿起早些,您过去看看,不然悄悄的问问满小姐就是了。”
崔氏只能点头。
外面敲了三更,杨县令看了眼已经在打哈欠的三人,出声道:“行了,今晚先到这儿吧,明天早上再来。”
满宝也没勉强,放下笔起身,看了眼桌上摆着的东西,问道:“东西怎么办?”
“就这么留着吧,”杨和书有洁癖,府里伺候的人,尤其是书房附近伺候的人都是他绝对信得过的人,所以道:“有万田和明理看着呢,不怕。”
唐县令就邀请杨和书,“秉烛夜谈?”
杨和书点头,“行,我正巧有些事要与你说。”
要说的则是最机密的事,不适合在三个孩子面前说的了。
满宝和白善白二郎告辞。
周四郎打着哈欠跟在大吉身后,见他一点儿困意都不显,不由嘟囔道:“你是怎么做到不困的?”
大吉笑了笑没说话。
回到他们的客院,满宝要进自个的房间,白善紧随其后,白二郎见了,也跟着挤了进去,本来都要转身回自个房间睡觉的周四郎见了也立刻跟着挤进去,一脸戒备的盯着白善和白二郎看,“大晚上的不睡觉,你们跑我妹妹的房间来干啥?”
白二郎就看白善,“大晚上的不睡觉,你找她说什么悄悄话?”
白善:……
他想了想,转身便要出去。
白二郎却一把拉住他道:“你没话说是吧,我有话说,刚才杨县令他们说话我都听到了,原来这里头还有这么多事啊,原来益州王不只是贪墨河工的银子,还造反呀,你们瞒着我干什么?”
满宝好奇的问他,“你不怕吗?”
白二郎一脸的莫名其妙,“我怕什么,又不是我要造反。”
他盯着俩人问,“说,除了这事你们还有什么事儿瞒着我?”
连最大的秘密造反都被他知道了,那似乎是没有什么用得着特意瞒他的了,满宝道:“也没有什么了,就是还有一件,我不是我爹我娘的闺女……”
白二郎一脸惊悚,然后唰的一下盯着白善惊叫道:“不是吧,你俩是兄妹?你们不是要定亲的吗?”
一旁的周四郎跳脚了,问道:“谁要定亲了,谁要定亲了?你把话说清楚,善少爷,你是不是背着我跟满宝说什么了?”
第892章
商量逃命
白善的脸大红,忍不住踢了白二郎一脚,“你平日里都看的什么书?以后你再看外面淘换来的话本我就告诉先生。”
满宝也无语的看着他,“我怎么可能是白善的妹妹?你能不能长点儿脑子,我是我小叔的女儿,我爹的侄女!!!”
被打的白二郎愣了好一会儿,“啊,这么复杂?”
“这不比你想的我是白善的妹妹简单多了?”
“当然不比,唉,我还以为堂叔逃命的时候带着一个女儿呢,还有一个小妾什么的,结果他们被杀了,婴儿就流落在外被你爹给捡到了……”
周四郎也半响无语,扭头看向他妹妹道:“满宝,亏得你是师姐。”
这要是师妹,被师兄教蠢了怎么办?
满宝真是他爹捡回来的,他爹能养那么好吗?
也不用脑瓜子想一想,养个孩子得费多少钱呀,还是满宝这样的孩子,不是自家的孩子,他爹舍得吗?
周四郎鄙视的看了一眼白二郎,然后虎视眈眈的看着俩人问,“那定亲是怎么回事?”
白善红着脸道:“他自己瞎想的。”
白二郎这下不甘愿了,叫道:“怎么是我瞎想的?上次我问先生,先生都没否认呢。”
周四郎张大了嘴巴,如果是庄先生做媒的话……
他扭头去打量白善,怎么看他怎么不顺眼。
白善眨眨眼,轻咳一声道:“婚姻之事还是要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
周四郎略微满意了点儿,满宝则一头雾水的看着他们,“我们现在为什么要说这个?”
周四郎怀疑的目光就在俩人中滑动,问道:“那你们本来要说什么?”
“当然是要说益州王的事了,你没看到唐县令和杨县令都秉烛夜谈了吗?”满宝道:“他们一定要说些不给我们知道的事,这些我也不关心啦,我主要是想要和白善讨论一下,万一益州王狗急跳墙就造反了呢?”
周四郎一脸迷茫,问道:“这不是好事吗?他要是造反了,我们连证据都不用找了,直接就可以翻案了。”
白二郎连连点头,“是啊,是啊。”
满宝:“……他要是直接造反了,他会不会被平反我不知道,但我们这波人一定会被他当成反平了的,咱家这么多人呢,咱村这么多人呢。”
白善也点头,“不错,我们能躲在七里村里安全无虞,一是依仗杨县令,二就是笃定他不敢轻易造反,他只要不造反就不能明目张胆的对我们做什么,可要是造了反,别说我们这几个,就是唐县令和杨县令,不听他的,恐怕也会被杀。”
周四郎愣愣,问道:“那,那怎么办,我们提前逃走吗?”
满宝道:“我们又不像唐县令和杨县令,家里只有一两个人,我们家这么多人呢,能逃到哪儿去?而且我们也不能丢下乡亲们不管吧?”
白善点头,“事情毕竟是因我们而起,我们不能自己逃了丢下他们。”
连白二郎都懵了,问道:“那怎么办?”
满宝道:“七里村的位置不好,正好在罗江县城到益州城之间,所以益州发兵,罗江县恐怕还没收到消息,兵就先到了我们村。不过刚才我也想到了,我们既然可以通过大虎山出来,村子里的人当然也可以。”
白善点头,他将之前他们绘制的那幅大虎山的地图拿出来道:“山高林密是很难行军的,但对我们却很有好处,便是不逃到县城,躲在里面,他们也很难捉到我们。”
白善分析道:“真到了造反的那一步,我们反而无关紧要的,最多是被他拿来泄愤而已,所以前来的士兵一定不怎么精良,不会太过执着,我们在山里躲一段时间就行。”
“还有一个办法,”白善道:“你们找人守着路口,只要有人看到大批兵马就燃狼烟,我们可以直接走小道到罗江县,错开他们,进了县城和杨县令一起守城。”
“只要紧跟杨县令,城门真的守不住了,我们可以往外逃,到那时候大家混杂在一起,他们还会特意捕杀七里村的人吗?”
周四郎和白二郎愣愣的摇头。
白善:“这就是了,周四哥,明天你回家了对村子里的人什么都不要说,这事知道的人越少越好,你只告诉堂伯父,我祖母和您父母就行,其他人都不要说,包括你兄弟们。”
周四郎就看向满宝。
满宝点头,“你就只告诉爹娘,然后听娘的。”
周四郎这才咽了咽口水点头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