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579章

    住在宫里就这点儿好处,省了许多路上的时间,满宝可以起得不是特别早,偏能在所有人到之前先到地方。

    满宝在自己的位置上坐下,从书篮里把东西取出来,继续昨天晚上的工作。

    等萧院正处理完太医院的事务过来时已经是巳时了。

    宫中的人找太医的规律正好与外面的人相反,外面的人都喜欢上午去找大夫,下午很少有病人;

    宫中却正好喜欢下午和晚上找太医,上午基本上没什么事情,所以萧院正才能每天上午带着刘太医和郑太医过来崇文馆看书,哦,不,是找资料。

    才一进入崇文馆,萧院正便翻出昨天看到一半的医经继续看,满宝轻咳一声,成功的吸引了三人的目光后道:“昨日太子殿下问我,我们的书修得怎么样了。”

    刘太医和郑太医沉默了一下,齐齐扭头看向萧院正。

    天塌了有高个子顶着,而此时萧院正就是那个个高的人。

    满宝也看向萧院正,将手中的稿子递给他看,轻咳一声道:“书要看,但也要修,太子说,他已经打算在太医院后劈出一块地方来,到时候专门做医署教学所用,所以这教学所用的医书得抓紧时间了。”

    这是太子这个主事人亲自透露给满宝的消息,萧院正如今还什么都不知道呢。

    他看了无知无觉便丢了两个大雷的满宝一眼,如临大敌,周满如此得天独厚,他果真能因为她是女子便更胜一筹把握住重整的太医署吗?

    满宝见他看着她发呆,便伸手在他眼前招了招,问道:“您想什么呢?”

    萧院正回神,不动声色的低头拿过她手中的资料,“没什么,听周小大人这么说,你是已经想好这书要怎么修了?”

    满宝道:“之前您不是说医术难学,若要学全须得不下十五年之功吗?所以建议分科,我觉得您说的有理,这就是我计划分的科目。”

    前朝太医署教导学员也分学科的,只是分的不是很细,满宝觉得他们可以在此基础上分得更细一些。

    这其中有些参考未来的医学发展,当然,这是不能与萧院正他们说的,总不能说她是和百科馆内出来的书学的吧?

    好在因为有先例在,虽然分得比较细了,但萧院正他们都能很快接受,

    三人看了看满宝写的分科,讨论了一下后点头,“倒也可以,如此便要分开修书了,这需要的教材可不少。”

    满宝道:“针灸科我自己便能独立修订,其他科,我觉着可以多请几位太医来帮忙,或是请民间的大夫也行,我们先把每一科需要的大纲都列下来,照着大纲来写错处就不大。”

    第1513章

    分科

    前朝的太医署只存在了十二年不到的时间,非常的短暂,可虽然短暂,在某些方面的制度却已经完备了不少,除了地方医署部分还有许多不足之外。

    其中,京中太医署的教学部分就具体分为了医学、药学、行政三个部分,满宝在这一方面便照抄了前朝的这一制度,因为有先例在,萧院正也没表示有意见。

    但她把教学内容更细分了,其中医学分为医、针灸、按摩和药膳;而其中医又再次细分为体疗、疮肿、少小、耳目口齿、角法、疡医……

    萧院正知道周满的针灸术有多厉害,知道她自己一个人完全负担得起这个,于是在针灸上打了一个勾,然后目光落在疡医上,忍不住道:“这与疮肿是差不多的吧?”

    满宝轻咳一声道:“其实我还想在疡医中教学正骨,输血,甚至是剖腹取子的课程,但是……”

    萧院正立即在上面打了一个叉,道:“小周大人,不是我不愿意放权,而是这个在太医署中不好教学,到时候我上哪儿给你找这样的病人去?”

    满宝略微有些失望,“可以先立项的。”

    “立项之后就要招生了,你招了学生却没有资源和病人来给他学,那不是耽误学生吗?”

    满宝头脑却没昏,坚持道:“那就将疡医与疮肿合并在一起教习,郑太医是见识过疡医的止血手段的,必要时候,开刀也是可以救人命的。”

    萧院正迟疑了一下,到底没再反对,而是将二者合为一,“这一项谁来负责呢?”

    满宝一人肯定是不行的,因为许多疮肿的病例她还没接触过呢,刘太医想了一下后道:“我和小周大人来吧,于疮肿治疗上,我勉强算有些心得。”

    于是四人开始讨论起来,谁负责哪一项,或共同负责哪一项,其中体疗和少小为他们所有人共同负责。

    特别是体疗,萧院正为总负责人,将由他与大家商量出大纲来再想着写书的事。

    “全部医书修好了才开始教学是不可能的,先修出最基本的来吧。”萧院正道:“体疗一科倒也简单,要学医,得先学药,其他科先不论,体疗却是不能不懂药,所以先背药书吧。”

    “那药学呢?”刘太医问,“若体疗都将药都学了,那还分药学做什么?”

    满宝道:“药学还要学炮制呢,或还可分出种植来,反正不用学体疗。”

    她道:“体疗一术,少说也要八年以上的功力,若单学药学,可不必如此。”

    萧院正点头,“不错,像针灸、药学、按摩、疮肿、少儿及五官,少则三年,多则五年足以出师,体疗上的时间却不能太短。”

    郑太医道:“前朝定为七年。”

    萧院正皱了皱眉,“那我们也暂定为七年吧,其他科则暂定为三年,每年考核,是升,是降,或是平都依照考核标准来,只有全过者方能结业离开。”

    这一点儿没人有意见。

    因为大多有前朝的先例在,在这一方面他们倒没多纠葛,只是避着人时,萧院正和满宝道:“前朝的太医署仅存在十二年而已,小周大夫觉得我们本朝整修的太医署能存在多少年?”

    满宝严肃的道:“前朝太医署存在时间短是因为前朝本就短命,我朝千秋万代,只要有心,太医署自然也可以千秋万代。”

    她道:“朝廷提倡寡妇再嫁,男女十二岁上便结亲,为的不就是繁衍人口吗?可你我都知道,男子及冠后成人,女子亦要长成后才好育子,这样对孩子,对寿命才是最好的,但如今民间普遍早婚,女子多十三四便出嫁生子……我们本可以不如此的,若各地有医署,可以更大概率的保证婴儿的存活率,那人就不必如此早婚,寿命便可往后推一大截。”

    萧院正目瞪口呆,他从未想过这种。

    愣了半响,他回过神来,“这,这谁与你说的,朝廷这些举措是为了繁衍人口?”

    满宝道:“不是为了繁衍人口吗?”

    她道:“开疆扩土要人,打仗要人,前朝之间混战了百多年,前朝到我朝又战乱了十数年,损失无数人口,这些人口不需要补贴上吗?”

    满宝道:“本朝建国后,予民每人永业田二十亩,口分田八十亩,哪儿来的这么多地分给人?还不是前面战乱死的人太多了,到处都是荒地和露地,这才有的田地分人?”

    这有点儿出乎萧院正的思考范围,他愣愣的想了半天,回过神来,“我们不是在说太医署的事吗,为何会扯到田地的事儿上来?”

    满宝理所当然的道:“这两者不就是相关的吗?”

    “哪儿相关了?”

    “哪儿不相关了?”满宝道:“医与寿命、与人相关,而人与田地相关,这三项哪儿不是息息相关之事?”

    她怀疑的看着萧院正,“您作为太医院的院正就没想过这些吗?”

    要知道,庄先生在她提起各地建设医署可大大延长人的寿命时便第一时想到了田地。

    她和白善白二郎还暗戳戳的计算过,等他们将来长大还能不能分到二十亩的永业田和八十亩的口分田呢。

    若是他们两个还可以,那轮到他们的子孙时还行不行,若是不行,大概能分多少,分到的田地,不靠其他,仅靠分得的田产能否养活自己以及一家三口?

    因为,女子是不能分得田地的,所以,自己成年后分到的永业田和口分田不仅要能养活自己,还得养活妻儿,直到儿子长大成年再分得田地……

    满宝不可置信的看着萧院正,“您这么大年纪了,都不想这些事的吗?”

    萧院正:……他年纪大就是他的问题吗?

    他们不就是太医吗?

    不就是要给皇帝皇后皇子皇孙们看病,再顺带给京中的权贵们看看病的吗?

    为什么还要想这种事情?

    看着比他女儿还要小的周满,萧院正受到了很大的惊吓,半响才扯了扯僵硬的脸颊问道:“小周大夫平日里都会想这些问题吗?”

    第1514章

    听进去

    满宝想了想后摇头,“也不是啦,我也很少想的,更多的想的还是医术上的问题,但这种事也与医学息息相关,因此偶尔也会想。”

    主要是庄先生提出来了,她当然得想,然后越想越多,还有白善和白二郎在呢,大家都有问题,那想的问题自然也就比较多了。

    萧院正本来是担心这个太医署不能长久,毕竟前朝的例子在那儿摆着呢。

    但前朝的寿命也短,所以似乎不能以前朝太医署来论本朝的太医署,可是他也没想到能从满宝这里得到这么一箩筐的话呀。

    他最后都忘了自己本来的问题,稀里糊涂的出宫去了。

    满宝也没在意,耸了耸肩后就去琢磨她针灸的医书去了。

    但俩人说话时并没有很避着人,这番话还是很快传到了帝后耳中。

    皇帝听说这番话时半响说不出话来,不过却勾起了魏知的心事,于是他趁机道:“陛下,川府人少,因此现在还能满足均田之策,但其他地狭之地早已减半,尤其陇西一带,听闻有些地方新成之丁不过才分得五亩露地为永业田,太少了,几不能供应自身,何况抚养妻儿?”

    皇帝微微回神,问道:“那爱卿是什么意思,让百姓活短点儿,少生一些?”

    魏知一脸无言的看着皇帝。

    皇帝差点忍不住打自己的嘴巴,他这一定是被周满给影响了,他抚了抚额,连忙起身对着魏知拱手作揖,“爱卿勿怪,朕这是没缓过神来。”

    魏知慢吞吞的回了一礼,原谅了皇帝,略过他的无理取闹,继续他的话题,“陛下,大晋幅员辽阔,现有耕地六百七十万顷,人三百二十万户,东江南、南岭南、西凉州、北幽州一带皆地广人稀,都还有许多耕作之地。”

    皇帝明白他的意思,淡淡的道:“故乡难离,你想迁民,百姓怕是不愿。”

    魏知就反问他,“是普通百姓不愿迁往,还是世家豪族不愿他们迁往?”

    皇帝皱眉。

    魏知见他皱眉,便知道他听进去了,只是这事不是一时半会儿能解决的。

    皇帝要重修一本氏族志都劳累了两年呢。

    皇帝看了一眼魏知,也默契的没再开口,君臣两个略过此事继续他们先前的政事。

    等皇帝回到皇后宫中时,却见周满坐在皇后身边呢,看到皇帝,她立即把手里的糕点都丢进了嘴里,然后起身给皇帝行礼。

    皇帝一脸的一言难尽,挥挥手免了她的礼,坐到皇后身边后问,“她怎么来了?”

    周满:……

    皇后笑道:“我召她过来的,有些事情想问她。”

    满宝和皇帝大眼看小眼,皇后便笑着让满宝先退下。

    满宝还不乐意在这儿和皇帝说话呢,她是才从偏殿里教完弟子出来便被带到太极殿的,这会儿已是傍晚,就快要吃晚食了呢。

    满宝行礼后告退,乐颠颠的回崇文馆吃饭去了,没怎么把这事放在心上,因为皇后刚才找她说的也是一些闲话而已。

    等满宝走了,皇后便道:“我今日听到了一番话。”

    皇帝问,“什么话?”

    “周满和萧院正已经议定了医书的大纲,我听人说,论起太医署时,周满说了一番话。”

    皇帝便笑道:“巧了,也有人传到了朕耳中。”

    他的手指忍不住敲了敲桌子道:“看来,这崇文馆中的耳目还是挺多的,上午说的话,下午皆传到了你我耳中。”

    皇后自然不怀疑皇帝这话是在敲打她,东宫的耳目一直都很多,而这也是皇帝的行为导致的。

    他希望百官能够像监督他一样监督太子,只要太子行为不端就能够被及时的发现和纠正,加上先前太子处境不是很好,所以东宫里喜欢和他们打小报告的人不少。

    因为这个历史原因,此时皇后就瞥了他一眼没说话。

    皇帝自己有些心虚,他摸了摸鼻子,转开话题:“你找她来问什么?”

    皇后顿了顿后道:“我听见这些话时心中很是复杂,长豫前两天正与我说呢,她还不想成亲。”

    皇帝就皱了皱眉,“不是看中了程爱卿家的五郎吗?”

    皇后道:“前儿有空,我让宿国公夫人带着他们家的五郎进宫来玩了一趟,两个孩子见着面都没怎么说话,人一走,长豫就说她不想出嫁,还想侍奉在父母左右。”

    “她已经及笄了,女孩子不都要出嫁的吗?”皇帝不太在意的笑道:“等她嫁了人就长大了。”

    这就跟太子不听话时他说的话一样,等他娶了媳妇就长大了,结果太子成亲以后也没长大,反而更混了。

    皇后懒得与他打机锋,直接开门见山的道:“周满说女孩子长成后再生育于寿命有益,我问她几岁算长成,她说,女子十八最好,成亲的最小年龄也不该低于十六去。”

    皇帝一呆。

    皇后直接道:“我的意思,长豫定亲的事不急,不如再留两年,等她长大些,心智也成熟了,也懂些事了再定亲。”

    皇帝问道:“到时候还有好女婿吗?”

    皇后笑道:“这还不简单吗?回头我宣几位夫人进宫来坐一坐,透出想要多留长豫、明达几年的话风,自然会有人家把好女婿给我们留着。”

    什么是上行下效,这就是上行下效了。

    皇室早婚早育,世家和权贵便也跟着普遍早婚早育,民间便跟风一起,当皇室反着来时,世家和权贵自然也会跟着反过来了。

    本来皇后想着自己时日无多,所以想把几个孩子的亲事都尽早定下来,这样她走得也安心些。

    但今年她感觉自己的身体还行,加上太子妃也有孕了,她想着,就算她真有什么事了,大郎应该也会安排好他几个妹妹的。

    加上周满的“寿命论”,皇后就不是很想这时候给几个小姑娘定下亲事了。

    皇帝想了想,点头答应了,“也行,不过云凤快要出嫁了吧?她那边……”

    皇后笑道:“放心,周满说的那些话不会传出去的,我已经给她准备好了添妆,陛下要不要给她添些东西?”

    皇帝点点头道:“你看着帮我添一些吧。”

    皇后:……

    她忍不住推了他一把,笑道:“你倒是会使唤我。”

    第1515章

    师

    宫人们开始准备晚膳,皇帝拉着皇后坐在饭桌边,有些好奇,“都是医,别说萧院正了,朝中可没几个大臣想过周满这些问题,也就魏知那个老头喜欢瞎琢磨,她是怎么想到的?”

    皇后给他夹了一块肉后道:“我问过她了,是她的先生考校他们的,似乎是因为她给她家里算她几个侄子成年后家里能分得多少永业田,所以他们先生让他们算一算七里村的荒地可够他们成年后所分,这才越说越多的。”

    皇帝就好奇,“她有几个侄子来着?”

    皇后就乐,“听说现在已有八个了。”

    皇帝:“……还是一户吗?”

    皇后笑着点头。

    皇帝有些不甘愿,“这是占了朝廷多大的便宜呀,难道罗江县县令没劝过他们家分家?”

    皇后乐道:“哪有县太爷上门劝人分家的?她父母还在呢,这不是不孝吗?”

    说的自然是老周头和钱氏,虽然他们不是周满的亲生父母,但因为周满言语间当他们是父母,皇后也就习惯了如此称呼。

    皇帝道:“还是分家好,不然家业大了容易闹矛盾。”

    皇后笑着摇了摇头,没把这话放在心上,皇帝也就是过过嘴瘾,作为一国之君,他总不能真下令去让臣子分家。

    所以皇帝也就是提了一句,然后就问,“周满的先生叫什么名字?”

    “听说姓庄,字洵美。”

    皇帝用力的想了想,总算是在一堆记忆里翻出他来,说起来当年他们在庙里借宿时相谈得还算欢快。

    皇后看了皇帝一眼,没有再提此事。

    皇帝边吃饭边思考,虽然周满会思考这些是意外,源于她家里那么多的子侄,可有和她一样问题的人家可不少,甚至世家官宦子弟都有,怎么不见他们想过?

    显然还是老师的原因,因为没有老师问过他们这一个问题。

    均田制的问题其实从建国之初就有了,各地情况皆不一样,一部分地方是完全遵照国策来分了田地,但还有一部分不能施行,甚至,连百姓都不闻此策。

    他干了十多年皇帝,也只是让情况好转一些而已。下一任皇帝肯定还要继续干的,但怎么干却是一个问题。

    像大郎这样脾气暴躁,一言不合就打架肯定不行,还是得如他一样徐徐图之。

    皇帝心想着,晚上直接睡在了书房,第二天就找了空晃荡去了东宫。

    到了崇文馆外,正巧今日是魏知给太子讲课,因此白善他们跟着一起听课。

    皇帝站在了窗外,悄悄的看向坐在最前面的太子。

    今天魏知讲的是《氏族志》,当然,不是照着《氏族志》念上面的排行和内容,而是告诉他们各世家目前在各地区的影响力。

    本来,魏知今天要讲的是律书,但昨天他跟皇帝谈了一场后勾起了心中的忧思,今天就换了内容。

    平衡世家的力量,这也是未来国君需要做的事,现在的皇帝都在做,皇帝没觉得这门课程有什么不对。

    听了一会儿后,他便转身离开,到了下一进,正好听到周满在和人争辩,“怎么就不能在体疗中加入针灸之术,我给刘医女他们写的医册你们不也说好用吗?”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