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694章

    这话要是别人说,白珩一定觉得对方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或是在冷嘲热讽,可是向铭学说的,结合他的人生经历,白珩便只能跟着点头微笑,心中微微叹息,竟是忍不住认同起来。

    或许是真的讲究时运吧。

    看向铭学,本也是个翩翩佳公子,从小读书,小小年纪就自己考进了府学,要不是突生变故,恐怕他如今也正在国子监里读书呢。

    可现在,他孑然一身,父母亲人全然不在了,身边只有三五族人,凭他之前读了多少书,将来都不可能走仕途这一条道了。

    再看白善。

    白珩忍不住微微扭头看了白善一眼,他们父子祖孙三辈才是真正的恰逢了这时运二字啊。

    四叔过世的时候恰逢乱世,只留下一个年幼的白启,大家都觉得四房估计也就是这样了。

    可刘老夫人不仅养大了白启,还让他在新朝建立之后先考进了县学,后又考进了府学,一路到国子监中读书。

    他们这一辈,白启读书最好,他考进国子监时,他大哥也才比他先一年考进去。

    但他大哥比白启大六岁。

    所有人都觉得白启怕是他们这一辈中最出息的,那时候,大房还特意拉着刘氏入股族中的生意,当时两房关系和睦,他父母有空就叮嘱他多和白启来往。

    谁也没想到,白启外放益州会一去不回,只留下一个才出生不久的白善。

    族中,包括他,都觉得四房没指望了,但刘老夫人却又一次将孙子抚养了起来,而且,白善走的比白启还要高,还要远。

    白启在他这个年纪时还在府学里上学呢,可他现在已经在崇文馆里读书,不仅可以时常见到太子和孔祭酒,甚至还有机会见到皇帝。

    他比白氏任何一个子弟都要走得远,走得高。

    白景和白辰都十八九了,却还没考进国子监呢。

    这就是时运吧。

    四房有这个时运,是他们抢也抢不来的。

    白珩心中微微叹息,笑着勉励了白善和白诚两句,让他们好好读书,为国为君尽忠。

    三少年为了红包陪坐了一会儿,估摸着时间差不多后便起身找借口先跑了,连八头都没带。

    八头坐在他爹的腿上也安然得很,不断的扒拉东西又不断的被扯开手,和他爹玩得不亦乐乎,也不想和他小姑走。

    等周四郎回归神来时,想把儿子扔到一边不管又不舍得,只能叹息一声继续抱着他和白珩说话。

    满宝三人跑出去,她便拿出红包来打开,看到里面非常好看的金裸子,很高兴,“你们的呢?”

    白二郎道:“谁还把红包随身带着呀,我都放回屋里了。”

    白善则从袖袋里取出自己的,也倒开来给她看,发现他们俩的一样大小不说,连上面的图案都是一样的,便高兴起来,“你五叔真大方,随便一个红包都是金裸子。我只打算串铜板,到时候出门去,遇见同僚家里比我小的小孩儿就给一个红包。”

    白善听她还限定了年纪,便忍不住笑起来,“比你小的可不多,正好,明天就有两个。”

    说的是唐鹤的儿子和杨和书的儿子。

    白善和白二郎想起了什么,怔了一下后道:“等一下,你要给他们红包,那我们岂不是也要给?”

    满宝也怔了一下,片刻后乐得连连点头,“是呀,我们可是同门师姐弟,我年纪还比你们小,我都给了,你们好意思不给吗?”

    白善:“……可我们还没挣钱呢,也没有工作。”

    “就是啊,”白二郎纠结道:“我们家里的规矩,成家了才要给红包的,我们既没成家也没立业,为什么要给?”

    满宝瞪着眼看他们,“我不管,既然我要给,你们也得给。”

    白善想了想后道:“这样吧,我陪你一起给了,二郎的那份钱则存起来,回头我们可以出去买吃的。”

    满宝略一想便答应了,然后看向白二郎。

    给他们三个花总好过给别人花,白二郎也点了点头,但总觉得有什么不对。

    他往前又走了一段后才想起来,“你们都给了就我不给算怎么回事?关键是我还出钱了,不行,我也要给!”

    不然总觉得他小了一辈似的。

    满宝和白善不想他竟然反应过来了,只能一边惋惜,一边哈哈大笑起来。

    第1826章

    鸡汤

    白善并没有带满宝去见他那两位族兄,别说她,就是他和对方都不太熟,属于那种在大街上迎面见到都认不出的那种。

    他们也并没有让白善感到很高兴,他对本家的人都不太喜欢,所以直接和满宝一起到西一院去吃小钱氏给满宝准备的晚午餐。

    家里人都吃过午食了,只有满宝和周立君周立如没吃,她本想在厨房里给她们支个小桌子就差不多了。

    见白善白二郎也过来了,便干脆让他们坐在饭厅里吃。

    她领着周立君和周立如把做好的饭菜端上来,见白善和白二郎都坐下了,便拉了满宝出门,小声问道:“你惹你们上官生气了?”

    满宝惊诧,“大嫂怎么知道的?”

    小钱氏点了一下她额头道:“你当别人是傻子不成?哪有上门拜年不留客吃饭的?”

    满宝一听是这个理由就立即分辩道:“大嫂,你不知道,这就是官场的规矩,下属到上官家里拜年可以,但上官留不留下属吃饭就要看缘分了。”

    小钱氏表示怀疑,“哪有提着礼物上门却不留饭的?”

    满宝道:“还有提着礼物上门连主人的面都没见着的呢,远的我们不说,就说季相家,他是宰相,满朝文武除了另一个宰相,谁都在他之下,要是提着礼物上门就可以见到他,还能跟他吃顿饭,你看他家的门槛是不是要被踏坏了。”

    满宝自信满满的道:“所以啊,不是谁都会留下属用饭的,不过您放心,明儿我去见另一个上官,他肯定会给我留饭的。”

    “是杨大人吗?”

    “是呀。”

    小钱氏就道:“我记得杨大人喜欢吃我们家的鸡汤,不如我明儿熬一锅,你带去给他尝尝?”

    哪有上门拜年带一锅鸡汤的?

    但满宝咽了咽口水后连连点头,“好呀,好呀。”

    反正杨学兄和唐学兄也不是外人,带一锅汤上门也没什么的。

    小钱氏就笑道:“那我今晚就把鸡杀了明儿一早就炖上。”

    满宝就觉着好饿呀,她就想转身回去吃饭,却还是被小钱氏给抓住拉了回来,继续原来的问题,“所以你还是得罪了上官?”

    满宝:“……大嫂,萧院正年纪大了,忘性也大,您就放心吧,过两天就好了,不信你问立君,她和立如今天在萧家是不是收了好多红包?”

    小钱氏:“……”

    她没告诉满宝,她得罪萧院正的这个事实就是立君猜出来,然后刚才给她烧火煮菜时不小心说漏了嘴,她这才知道的。

    小钱氏仔细的打量了一下满宝,见她脸上一点儿忧愁都不见,便知道这事儿应该不是很要紧,这才放下心来。

    但还是叮嘱了两句,“别和上官闹意见,知道吗?”

    满宝连连点头,摸着肚子问,“大嫂,饿了。”

    小钱氏这才让她去吃饭。

    小钱氏炖的鸡汤鲜美得很,虽然用罐子装了,盖子也盖得很严实,但用篮子提了带上车的满宝三人还是觉得香味扑鼻而来。

    三人同时咽了咽口水,然后白二郎摸了摸才吃过早食的肚子,小声道:“好像又饿了。”

    满宝就伸手按住了竹篮,白善道:“再等等,等到了唐学兄家就能吃了。”

    杨家现在门庭冷落,家庭氛围也不太好,杨和书不太想他的朋友去他家里感受这份不美好,所以早早和他们约好了在唐家见面。

    他们到唐家大门口的时候正巧杨和书的马车也到了侧门。

    大吉拉住马车先让杨家的进去,他这才赶了马车跟上。

    唐家的下人早知道杨和书和白善他们要来拜访,因此看见两家的马车便拆了门槛让他们进门,一边还让人去通知大爷。

    杨和书在侧院里下车,转身扶了一下崔氏,突然闻到了什么,回头看向白善他们的马车。

    白二郎和白善已经一前一后的从车上跳了下来,一人转身接过一个大竹篮,一人则转身扶住周满。

    杨和书的目光便落在白二郎提着的竹篮上,忍不住翘起嘴角笑,扶着崔氏上前,“这是你们带来的礼物?”

    崔氏惊讶的看了杨和书一眼,哪有当面问人送的礼的?

    白二郎已经点头,挡住嘴巴小声的道:“是周大嫂熬的鸡汤,给我们在午饭上喝的。”

    满宝道:“明明是特意给杨学兄熬的。”

    杨和书就笑出声来,和满宝道:“没想到周大嫂还记着这事儿,我们进去吧。”

    大吉和跟车的护卫从车上抱下来好几个盒子,那是给唐家的年礼,还有一份在车上,是给杨和书的,不过得等他们做客出来后再给。

    不,应该是再交换,因为杨和书也给他们准备了年礼。

    奶娘抱了孩子上来,有丫鬟撑开了斗篷给他挡风。

    满宝好奇的凑上去看了一眼,正对上他滴溜溜的黑眼睛。

    满宝“呀”了一声后道:“才百日没多久吧,看着好聪明呀。”

    崔氏高兴起来,立即点头道:“我也觉得他比别的孩子要聪明一些,现在似乎都会认人了。”

    几人一边说话一边往里去,才走了一段就迎上来迎接他们的唐鹤和唐夫人。

    大家笑着见礼便往后院去,走了几步,唐鹤忍不住吸了吸鼻子,扭头问唐夫人,“这是什么地方在熬汤,香味儿还传到前面来了?”

    唐夫人当然也不知道,就随口回了一句,“是厨房吧?”

    唐鹤却停下了脚步,眉头一皱道:“不对,我怎么觉得这味儿没变多少?大厨房的味道能飘到前面这里来吗?”

    满宝干脆跑到白二郎身后,扯过身后的斗篷冲着篮子就扇了扇,问唐鹤:“唐学兄,这会儿是不是觉得更香了?”

    唐鹤目光就落在了白二郎提着的篮子上,他:“……”

    其他人看着满宝也半响说不出话来。

    唐夫人最先反应过来,笑问:“你们上门怎么还提着汤?怎么,怕我不给你们喝汤不成?”

    唐鹤却也有幸喝过小钱氏做的鸡汤,他闻了闻后问道:“是你大嫂做的?”

    满宝骄傲的点头。

    唐鹤就露出笑容,笑哈哈的道:“来就来了,你们怎么还这么客气?”

    杨和书淡淡的笑道:“大概是因为周大嫂知道我爱喝她炖的鸡汤吧。”

    满宝点头,小声道:“我大嫂一直记着呢。”

    唐鹤:……

    他也夸过周大嫂汤熬得好好不好,为什么就记得杨和书不记得他?

    第1827章

    消磨时间

    唐夫人和杨夫人都对这罐汤很感兴趣,想知道它到底有多好喝,竟得了唐大人和杨大人的一致好评。

    所以她们都不等到午饭,到了后院的客厅后,大家才盘腿坐下唐夫人就让下人取碗筷来。

    她道:“趁热喝吧,不然留到午时冷了再热,到底觉得味道变了。”

    她的这个理由得到了大家一致的认同。

    于是满宝打开罐子,鸡汤的香味扑鼻而来。

    没喝过的唐夫人和杨夫人闻了闻后喝了一口,笑道:“是比平时家里的好一些。”

    但也没多少差别啊。

    杨和书和唐鹤就笑了笑,让她们道:“你们多喝些。”

    唐夫人和杨夫人就搅动着汤勺,慢慢的喝了一碗,觉得滋味儿还不错,便又喝了一碗,直到这一碗快要喝尽她们才有些反应过来,以往喝鸡汤,再香再好喝一碗也是喝不完的,可这会儿她们都第二碗了。

    杨夫人垂眸看了眼碗底的汤,微微一笑道:“这汤不仅清香,还不油腻,她是不是把油撇去了?”

    “不是,”满宝道:“熬出来的汤油撇去能有什么用?我大嫂是在杀鸡以后就把带黄油的那些皮下都切了出来炼油,这样炒菜也能放,剩下的才拿来熬汤呢。”

    本来小钱氏这样做是为了给家里多存些油,这样杀一只鸡,家里可以多用三四天的油呢。

    而老周家人多,为了能够每人都可以喝一碗汤,她可是很费心机的每一只鸡都熬了一大锅汤。

    这样熬出来的汤肉就不是很好吃了。

    但老周头和钱氏一点儿也不介意,肉嘛,哪有难吃的?

    而老周家人太多了,好肉基本上就让给了几个孩子,他们吃了肉,总得让其他人喝点汤不是?

    所以对小钱氏的这个做法没人表示反对。

    谁知道这样做出来的鸡汤却正合了杨和书的胃口,自第一次在周家用饭恰巧喝过一碗汤以后他就一直念念不忘。

    后来,每一年去七里村,他都会在周家留一顿饭。

    老周头也很开心的招待杨和书,因为他每次来,或许是因为在他家用饭的缘故,杨和书都给周家提了好些肉。

    在他看来,猪肉和羊肉可比鸡肉好多了,尤其是那种肥肥的肉。

    自觉赚了的老周头每次在杨和书上门时都要叮嘱小钱氏好好熬汤。

    唐夫人也回味了一下,微微点头,“汤挺浓的,却又不油腻,的确好喝。”

    白善很有经验的道:“里面的配菜也好吃,除了鸡肉。”

    大家捞出里面的山药,一人几块的分吃了。

    唐大人吃得微微出汗,干脆放松的往后一靠,笑道:“每日这样半日悠闲,再来一碗这样的鸡汤,可真是神仙生活了。”

    满宝也惬意的靠在椅子上,高兴的点头。

    杨和书微微一笑,吃完了碗里的东西也放下了碗休息。

    吃饱喝足,几人便慢悠悠的移到另一处去休息,这边屋里布置要更雅致一些,唐夫人拉了杨夫人和满宝占据最好的位置——木榻,顺便还带上了两个孩子。

    不过她对孩子不太有兴趣,所以看了一下杨夫人的儿子后就对她儿子道:“带弟弟到一旁玩去吧。”

    杨夫人的儿子才百日过后不久,自然是不可能玩的,所以奶娘抱了他坐到另一边榻上,和唐家的小少爷一块儿玩。

    唐大人看了一眼后问杨和书,“你什么时候离京?”

    杨和书道:“年前已经定下了夏州那边,等过完十五就要准备启程了。”

    “崇文馆和户部的事儿……”

    “都交接好了,暂由我们户部的安侍郎代替。”

    满宝正喝茶呢,闻言抬头道:“安侍郎很抠门的。”

    杨和书就忍不住一乐,和她道:“安侍郎还是很讲道理的,你们太医署若要申请款项,只要有理有据,且能说服他,我想他会给你们拨款的。”

    但到底没有自己人来得方便,最主要的是,她也不知道安侍郎是否认同太医署。

    她可是知道的,朝中很多官员都反对再开办太医署,他们前期工作能那么顺利,一是有赖太子撑腰,二则是户部这边接手的是杨和书,他认同他们,所以才能这么快速的把太医署建造起来。

    说到底,他们太医署还是不太有话语权,所以都得看上面的脸色过日子。

    满宝在心里想得特别惨,然后和杨和书打探一下安侍郎的为人及品性。

    杨和书也有心提醒她,便细细地说了一些。

    唐大人等他们说完了才接过话头,“到了夏州记得来信报平安,那边寒苦,若是遇到难事一定要来信。”

    杨和书便笑问:“你既不是户部的官员,也不是吏部的官员,我遇见了难事,你一个长安县县令又能奈何?”

    唐大人噎了一下后道:“我是没办事,但不是还有你爹和我爹吗?”

    “对了,你和杨世叔……”

    杨和书微微摇头,脸上的笑意收了一些,他道:“杨氏吃了这么大一个亏,就算是为了平息族中的火气,我父亲此时也不好对我脸色太好,过一段时间就好了。”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