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4章
白善颔首,“你不觉得咸鱼和他们很配吗?”他道:“那边缺盐,每次做菜时只要撕下一些咸鱼放菜里就有味儿了,盐不能多卖往草原,但咸鱼的限制要少很多。”
周满,“那可得小心有人接着咸鱼走私盐。”
白善颔首,“我也有此顾虑,但不能因噎废食,当下最要紧的是将咸鱼卖出去,还不能压低价。”
他有心让渔民们的日子好过一些,所以想提高一下咸鱼的价格,他道:“除了草原和西域,还有一些少盐,盐贵的内陆之地也是好地方,可惜我所知地方还是太少,回头等见到了唐学兄请教请教他。”
周满点头,一边写信一边问:“这会儿唐学兄他们到哪里了?”
白善想了想道:“还在登州吧?”
他预估的不错,此时太子就站在登州的海边望着远方,唐鹤和夏御史走到他身边,提醒道:“殿下,时间不早,我们该走了。”
太子却没动,而是指着一眼看不到边的大海问,“对面就是新罗和百济?”
唐鹤道:“理论上来说,对面是的。”
太子瞥了他一眼,转身下了这块大石头,回到路上后上马,“走吧,我们快马回去。”
说是快马就是快马,他们一路过来时不说慢悠悠,但绝对是到了城池就停下巡察一下,但回去时,他们几乎不多做停留。
等他们回到青州城时也才六月十八。
太子换了衣服梳洗过后就问来请安的郭刺史,“白善将官盐上交了吗?”
郭刺史愣了一下后摇头,“没有。”
他解释道:“六月过去前都在时间允许范围内。”
不过太子不提他都还没留意,虽说七月之前都不算误时,但那届县令会在有足够官盐的情况下还一直拖着不给?
现在已经过了六月十五了呀,白善一点儿都不着急吗?
郭刺史不由看向太子。
太子不知道想到了什么,哼笑了一下,吩咐道:“派人召他来青州城吧,就说孤回来了,要见他。”
郭刺史应下。
白善收到刺史府的信,立即派人去大家洼传话,“让周立威将盐运来,”他强调道:“亲自运来!”
白善将崔瑗派过去帮忙。
涉及官盐的事就没有小事,崔瑗精神一振,问道:“要运多少?”
白善想了想后道:“能运多少就运多少。”
崔瑗一听,将县衙里能抽调出来的车都带去了大家洼。
周立威将库房里大半的盐都装上了,由士兵和衙役们一起押送着往县城去,罗巡检则带着剩下的士兵看守盐场。
周满看到这么多盐,便猜出太子估计要离开,于是道:“我也要去一趟青州城。”
就医署的事和太子说说话,顺便送送人。
明达和白二郎就更要去了,于是第二天一行人就浩浩荡荡的出发了。
殷或看了眼跟在后面的长长车队,收回视线后问白善,“你想好怎样出手剩下的官盐了吗?”
白善道:“既然去了青州城,自然是卖给青州各县了。”
太子来的时候是悄悄来的,但他这段时间去了青州不少地方,又去了莱州和登州,再要离开时动静就大了。
郭刺史见这么多县令都想亲自来送太子,他也不厚此薄彼,直接给所有县令送信,让他们来送信,顺便表达一下对太子的重视。
除了给刺史府的官盐外,剩下的盐是给其他县的。
和北海县不一样,也就县要么产盐量不高,要么干脆就不产盐。
那些县衙每年都要从外地调拨官盐的,说是调拨,其实也是要给钱的,相当于购买。
各地官盐要由官府出面和盐场或其他官衙购买,然后放到盐铺里售卖。
不由官府控制的盐在市面上悄悄流通,那便是私盐了。
官盐,即便是官衙之间买卖,那也是不便宜的,他可是指望着这笔钱充盈县衙的库房,还得支付和宋老爷赎买土地的钱呢。
第2987章
讨价还价
车队浩浩荡荡的进了青州城,白善没将官盐运去刺史府,反而住进了驿站里,他们的车占满了驿站的空间还不够,董县尉只能跑上驿站二楼找白善,“大人,驿站放不下啊。”
白善探头往下看了一眼便道:“将该给刺史府的那一份带上,走,我们去刺史府。”
明达和白二郎已经直接去刺史府里找太子了,白善他们押送盐要慢一点儿,到了之后直接找的郭刺史。
郭刺史便也去看官盐交接。
本来这是小事,不足以让郭刺史亲自出面的,但这一批官盐有些特殊,加上太子此时就住在刺史府里,他就亲自来看了。
郭刺史站在一旁看着书记员打开盐袋检查质量,记了一个上等后便称重让人扛进库房。
因为运输途中会有损耗,所以白善特意多装了十几斤的盐,称到最后,还余下九斤多的盐,差役们盛在布袋里还给北海县的人。
北海县的衙役看向白善,白善微微颔首,冲他们道:“拿回去交给崔先生入账。”
衙役应下。
郭刺史微微挑眉,和白善笑道:“白县令倒是规矩森严。”
白善恭敬的道:“涉及盐税,下官不敢轻忽。”
郭刺史便看向院中的差役,敲打道:“听到白县令的话了,盐税大事不得轻忽,以后我们便是不亲自盯着,也要账目清晰,不得糊弄。”
差役们连忙应下。
等他们将官盐入库,郭刺史这才问白善,“听人说你这次带了许多官盐过来?”
“是,”白善道:“北海县贫穷,既要修路也要修水利,又缺田地,因此需要很多钱,刺史大人也知道,北海县除了盐,现在也没别的能拿得出手,所以下官只能在这上面找补回来。”
郭刺史不管心里信不信,反正是点头了,还提醒了一句,“寿光县县令也到了,他也住在驿站中吧?”
白善低头笑道:“臣还没来得及去拜访其他同僚。”
这就是他喜欢住在驿站里的原因了,难道白善没钱在青州城买房子吗?
不过是因为住在驿站里行事更方便罢了。
他先去求见了一下太子,太子正忙着,所以没空见他,他就高兴的回驿站去了,顺便在路上拎了一壶酒。
周满看见酒就盯着他看。
白善立即道:“不是我喝,是要请其他县令喝。”
除了路县令外,也就博昌的孙县令在青州城里有住处,不过或许是考虑到其他同僚都住在驿站里,消息更灵通,所以孙县令也不住到自家的别院,而是也挤进了驿站。
这倒是方便了白善。
白善叫人搬出一袋官盐来请他们品鉴。
衙役用盘子挖了一盘官盐就端上来放在桌子的正中央,六人就一起看着桌子上的这盘白花花的盐。
孙县令用拇指和食指搓了搓,颗粒很均匀,看颗粒大小,可排在中上,他问道:“这就是晒盐法晒出来的盐?”
白善颔首,问道:“农忙在即,正是卖力气的时候,诸位大人不趁机进一些官盐吗?”
几位县令对视一眼,问道:“你们北海县能供的上这么多盐?我记得以前你们北海县的产出只够本县和临淄县千乘县吧?”
白善道:“盐场扩大了,虽说有些紧张,但你们要,我挤一挤还是能挤出来的。”
其他五位县令怀疑的看着他,迟疑了一下后问道:“都是这样的质量?”
白善道:“不敢保证一定一样,但能保证一定合格,就是下等盐,质量也在以前的上面。”
博昌县令沉吟,“作价几何?”
白善微微一笑道:“价格还和以前一样。”
便有人看向千乘的县令,道:“这样不妥吧,以前你制盐还需要烧火,消耗木柴,但现在可是直接晒出来的。”
白善便一脸严肃的道:“现在是不需要消耗木柴了,但耗费的人力也更高了,而且我们还要开垦盐田,挖沟渠,耗费的材料也不少,又占去了不少土地……”
“两下一抵充,其实成本是差不多的。”
当时郭刺史只带了路县令去北海县,虽然其他各县县令早听说过北海县的盐场现在不是煮盐,而是晒盐了,却不知道具体要怎么操作,所以白善这样说,他们虽然有所怀疑,但找不到证据。
白善提醒道:“你们从别的地方进盐也是这样的价钱,还要自己运输,我们同为青州人,路途短,花费不更低?”
“不,”寿光孙县令道:“寿光从齐州购盐不仅路途更近,官道也更好走。”
白善略一想还真是,北海县近海,太偏了,好似离寿光县还挺远。
白善一脸纠结的样子,沉默了半天后咬牙道:“行,那我就便宜些。”
大家一起坐直了身体,问他,“便宜多少?”
白善道:“一斗,我给你们少算两文钱。”
孙县令便往后一靠,“白县令,你这也太小气了。”
其他县令也歇了那口气,应和道:“就是,就是,一斗才两文钱。”
白善道:“现在刺史府并没有让降低盐价,我现在少的可都是诸位赚到的。”
“那也太少了,从寿光到北海县要走好长的路呢。”
白善道:“积少成多,谁家县衙去进官盐不是用车拉着的,这都多少斗了?”
其他县令一口咬定,“不行,太少了。”
白善就问,“那你们说多少?”
五位县令你看我,我看你,最后还是脸皮最厚的博昌县令道:“一斗少十文!”
白善:“……您抢劫呢?这不行,我最多给你们三文。”
孙县令:“十文不算多了,白县令,你想想你以前只能供两个县的官盐,现在一下提供六个县,这就多赚了多少,你吃了肉,也得给我们喝汤不是?”
“你们也不能光看着我赚钱,看不到我花钱啊,”白善道:“为了建盐田我花费了这么多人力和地力,不得往回买粮食?到时候你们粮食能少我吗?”
“哎呀,粮食和盐不一样,盐是官盐,粮食却是要和粮商们买的。”
“是啊,是啊。”
“所以诸位大人也体谅体谅我,一斗少十文钱,那可都是盐场长工们的血。”
“罢了罢了,大家都各退一步,一斗少七文如何?”
白善:“五文!”
大家为了那两文钱磨了半天,最后还是孙县令他们退了一步,主要白善砍价的时候表现得一点儿也不像是世家公子,不就两文钱吗,用得着那么墨迹?
第2988章
悄悄话
白善让人去拿了笔墨纸砚来写合约,“诸位看何时支付定金和尾款?”
孙县令问,“这一次白县令带了多少盐来?”
白善笑道:“不多,但也足够几位的第一批货了。”
几位县令私底下商量了一下,和他道:“等我们下次派人来拿货时交货款。”
白善并不怕他们赖账,盐这东西每天都要用的,各县官衙每隔三月就要进货一次,一次不给,难道他不能卖给别的县衙吗?
除了必须提供给刺史府的官盐外,和其他县衙的交易都是自愿的。
孙县令他们也没想赖账,和白善定好合约后便笑道:“我看这天色也不早了,不如我们出去一起用个晚饭?”
驿站的饭菜不香吗?
他还从外面买酒了,就不能在驿站吃吗?
几位县令已经道:“白大人,我们今日都是大出血,只有你赚了钱,这饭资……”
大家正撺掇着让白善请客,一个侍卫蹬蹬的找上来,冲着白善抱拳道:“白县令,殿下召见。”
县令们立即严肃起来,和白善道:“白县令先忙去吧,我们回头再聊。”
白善也连忙起身,和大家团团行礼过后便要和侍卫离开。
侍卫道:“还有周大人和殷公子,殿下在等着呢。”
白善便去楼上请周满和殷或下来。
孙县令等人目送他们离开驿站,眼中有些羡慕,“应该是好事吧?”
“总不会是坏事吧?”
“但那侍卫看着很严肃啊。”
周满也觉得侍卫很严肃,于是问他,“太子心情如何?”
侍卫瞥了她一眼后道:“殿下在酒楼里等你们。”
那就不是坏事了,她送了一口气,因他是东宫侍卫,俩人也算熟悉,便道:“那你何故板着一张脸?”
侍卫脸色更冷了,“我本就如此,废话少说,赶紧的吧,殿下要等急了。”
说罢打头走在了前面,将他们领到酒楼就指了楼上道:“三楼。”
不用他亲自带人,掌柜的知道他们是太子的客人,立即弯着腰来请人。
包房里,白二郎和公主也都在,但唐鹤和两位御史都不在,也不知道太子这请客的人选是怎么选的。
三人进去后和众人行礼,在剩下的三个位置上坐下。
太子道:“孤后日一早便启程离开,盐场上的事你们多费心。”
他并不拐弯抹角,在他看来,坐在这房间里的都是自己人,殷或算半个自己人,但他父亲是殷礼,是皇帝的心腹,他现在做的事并不惧皇帝知道,所以不必隐瞒他。
虽然白善和周满从不觉得自己是太子党,奈何太子不这么认为,他对白善道:“晒盐法对江南盐税很重要,如今适合大规模晒盐的地方,除了青州便是莱州和登州一带了,孤去看过,两州的吏治还算清明,过一段时间他们会派一些人过来北海县,到时候你教他们怎样晒盐。”
他道:“一旦江南盐场震动,所需的盐不是北海县一地能出产的。”
白善应下,问道:“臣是要免费教吗?”
太子就看向他,“你可以要东西,自己去谈。”
白善就有些兴奋,然后压低了声音问,“他们知道江南盐场会有变吗?”
“孤没有露过口风。”
白善就明白了,他们估计不知道,这就是信息的不对等了。
太子不知道他心里在憋着什么坏主意,也不想知道。他只要不知道,那这件事就跟他没有关系。
所以叮嘱完白善,他直接就扭头和周满道:“明达留在此处,你多关照她的身体。”
周满拍着胸脯表示没问题。
太子感受了一下青州的夏天,心里其实是很有意见的,但这会儿天气更热了,再让明达赶路回京城只会更折腾,因此他对明达道:“回头让白善他们给你寻摸些山里的好地方,看有没有现成的避暑别院,买一栋,这青州太热,你别来避暑反而中暑了。”
明达抿嘴一笑道:“不会的,太子哥哥放心。”
太子一点儿也不放心,但明达坚持留在此处,他也没别的办法。
他还要去别的地方巡察呢,并不能带着她。
既然已经交代了要照顾明达,太子干脆就又多叮嘱了一句,让周满多照顾一下殷或。
白二郎就抬起脑袋来眼巴巴的看着太子,太子看见了,顿了顿,还是道:“也多照顾一下驸马。”
白善和周满就一起扭头去看白二郎,眼中有些嫌弃,但还是应了下来,还安慰太子,“殿下您就放心吧,白二是我们的师弟,我们还能不照顾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