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7章
没错,她没有写折子,而是写信。她觉得宣传自己成为神仙是一件很羞耻的事,她已经不是小孩子了,小时候乡邻说的多了,她自己会有一种自己就是仙子转世的错觉,但她现在已经长大,她明确的知道自己不是太白,但她现在要去冒充太白。
不过科科说了,那是一颗星星,它不是人,上面也没有人,所以她接受的还挺快。
信是随着明达的信一起送回京城的,她写信回去报平安,顺便告诉帝后太子已经启程离开青州,她和驸马会留在青州避暑,不会和太子继续南下。
信很快送到京城,皇帝先拆开了宝贝女儿的信,看完了思念过女儿后才拿起周满的信拆开。
第2994章
维护
皇帝一目十行的扫过,然后震惊的瞪大了眼睛,便是脸皮厚如他,也不由道:“无耻啊~~”
伺候他茶水的古忠手微抖,忍不住抬头快速的看了他一眼,觉得他的脸色还好,便放下心来,一边将茶奉上去,一边笑问,“周大人这是说了什么好玩儿的事?”
皇帝撇了撇嘴,将手中的信来回看了两遍,然后就拿起信封看了看后道:“幸亏她还知羞,没写折子,知道让朕不外传。”
话是这么说,但他却特别顺的将信递给古忠,示意他看。
古忠觉得皇帝的脸色还不错,虽然一脸嫌弃,所以便笑着躬身接过,展开信看。
看过信后的古忠:……
他憋了半天,总算憋出一句话来,“周大人还真是……奇思妙想。”
皇帝就哼了一声,“这是奇思妙想吗?这是懒的,想走捷径呢。”
古忠便问,“那陛下的意思是……”
“他们想做就做,有捷径走为何不走?”皇帝敲了敲桌子,“写信,让驸马写一本奇闻志怪的……杂书,其中太白就描摹成周满的样子便是,让她司疾病寿命。密宗能写书,难道他们自己就不能写书吗?”
神仙的形象都是会变化的,连男女都可变,还有什么不能变的呢?
以前太白是主刀兵肃杀,为大将军形象,但现在民间多传为女子,司虚灾疾病,既然可变,那干脆变得彻底一点儿。
皇帝敲了敲桌子,“除了疾病寿命外,让驸马再写一些太白防治疫病的事,周满不是一直想要在京城之外的地方种痘吗?若真有人相信她是太白,之后让他们种痘就要容易许多了。”
古忠都应下,开始研墨,自己代笔写了信,交给皇帝看过以后就盖上了私印。
皇帝想了想,没让他将信封上,而是在信后添了一句话,让周满他们悠着些,流言若是太甚,朝中大臣们要是问起来,他是不会为她保密的。
皇帝自觉不会向外传,但这事儿实在是太可乐,他忍了一天,晚上还是忍不住去找皇后说悄悄话。
“这世上想当神仙的不知有多少,但他们也只敢悄悄的来,别说告诉别人,连心思都不会显露出来,她倒好,直接写信来问朕,”皇帝啧啧道:“起居郎就跪坐在一旁,也不知将来太史令要怎么写她,哈哈哈……”
皇后也忍不住笑,推了皇帝一把,“陛下也太促狭了些,既知道,看完信后何必说出口?”
他不说,难道起居郎还能将他的信拿过去拆了看不成?
皇帝哈哈大笑道:“总要让后人知道这周太白是怎么来的吧?”
这样的有迹可循,将凡人成仙的最后一点隐患也消除了。
皇后也只是嗔怪了一下,并没有很责怪皇帝。
起居郎所做的起居注在记录后就会被封存,等皇帝驾崩,换了一个皇帝才有可能被打开修史。
所以这件事被起居郎知道并不要紧,能做起居郎,嘴紧是第一要素,皇帝都有可能往外泄密,但起居郎一般不可能。
所以皇后叮嘱皇帝,“您可不能再告诉他人了。”
皇帝:“放心吧,朕不会再说此事的。”
因为说得自信,所以第二天小朝会结束,大家坐着休息时,皇帝就看着魏知几个大臣欲言又止,生生忍住了分享的冲动。
惹得魏知看了他好几眼,见他欲言又止后收回目光竟然不啃声,他就不免主动开口询问,“陛下是有事和臣说吗?”
“没有,”皇帝否认得特别快,顿了顿后转开话题,“杨和书到江南了吧,可有折子回来?”
吏部李尚书便道:“是,有弹劾他的折子,说他才到扬州便大肆饮宴,虽是监察使,却未行使监察使之责。”
李尚书顿了顿后问,“陛下,可要着他上辩折?”
皇帝不在意的挥手道:“不必,暂且压下去。”
杨和书刚过去,只怕屁股还没坐热呢,这时候的弹劾都是试水,皇帝不想杨和书将太多精力放在争辩上。
他对老唐大人道:“他现在也算是你的人了,你多看着一点儿折子,这段时间先把弹劾的折子压下去。”
淮南道是御史台辖下,杨和书这个监察使现在是老唐大人的手下,但皇帝给他的权力很大,他不仅可以监察淮南道辖下官员,还能插手民政,皇帝还将淮南的一支军队交给了他……
朝中的大臣只要不是傻子都看得出来,皇帝给杨和书这么大的权力是为了什么。
所以杨和书人还没到扬州,淮南道上下的官员就都紧张了起来。
要不是他出身杨氏,杨氏又在江南还算有名望和权势,他恐怕连扬州都到不了。
在路上遇到个山匪,生个病什么的最是正常不过了。
当然,杨和书也不是一点儿意外没遇到的,只不过他也带了不少人,意外就显得不是很重要了。
皇帝点了点桌子,沉思道:“白善想在北海县建个渡口,户部那边可有盈余的钱?”
刘尚书认真想了想,没吭声。
果然,魏知先表示了反对,“陛下,臣一直不同意在北海县再建渡口,莱州的渡口便可用。”
白善作为北海县的县令为北海县谋利没错,但他是大晋的宰相,想的却得是整个大晋,因此道:“再建渡口花费很大,从北海县到莱州渡口并不是很远。”
皇帝想了想,觉得他说的有道理,于是不再提这件事,道:“等太子回来再谈此事吧。”
但白善显然是等不起的,他一回到北海县就开始让人去寻找可以造渡口的匠人,当然,不是那么好找的,会画图纸的匠人,还得是会造渡口画纸的匠人,白善打听了一下,整个青州都没有。
他只能给京城的先生同学们写信,请他们帮忙寻找。
庄先生收到他们信的时候已经快到中元节了。
周家的人正齐聚一堂,他们早在一个月前就收到了周满的信,然后就开始写信让所有儿子来京城,他们要商量家里的财产要怎么办,是照着满宝的主意来,还是分家……
第2995章
家宴
老周头坐在小凳子上切药,切到一半就叹气。
钱氏没管他,她也在切药,老周头就又叹息一声。
钱氏掀起眼皮看了他一眼,问道:“你又怎么了,老五媳妇说了,这些药都是急用的,回头还要拿去碾成粉末做药膏呢。”
老周头这才加快了切药的动作,但还是忍不住话,“你说我们真要分家?”
钱氏没说话。
老周头心里是不愿意的,他嘟囔道:“我们都还活着呢……”
总觉得分家以后家就散了,现在没分家,老四他们用满宝的官帖天经地义,满宝每年分账也天经地义,多一点少一点都是一家人,大家糊弄着过就行,没谁放在心上。
可要是分家,这些事情就都要重新论了,不然,东西分得多了,心里难免有些疙瘩。
老周头知道自己不如老妻聪明,因此问她,“别的不说,要是分家,做药膏这门生意就是老四、老五家的和满宝立君她们几个了,我们两个天天在家里给她们切药,日子长了他们能没有意见?”
所以村里的老人只要还在就不分家,最主要的原因是服役纳税,次一等的理由就是老人难做了。
分了家,兄弟几个,老人是帮老大家干活儿,还是帮老二家?那老三家怎么办?
尤其他们家可是有六个儿子呢。
他倒是可以两手一摊说以后跟着闺女过,可他也不能这会儿跑去青州跟着满宝啊,所以同样的,帮了这家帮不了那家,也太难了。
而且……老周头嘟囔道:“我就想切切药……”
像老大家的,厨房里的活儿他做不来,老二老三他们都在里干农活,他倒是可以帮的,但他不想干,太累了,他都这把年纪了,可以享福,为什么又要到地里去劳作?
所以不分家多好,每年依旧一个劳役,家里有闲人就送去服役,没有就交钱。
他不管干的什么活儿,最后都是给所有儿女干的,因为最后赚的钱都有一部分交到公中给大家分账。
钱氏见他说得这么委屈便道:“先问问孩子们。”
“做什么要问他们?”老周头道:“我们还活着呢,我们拿主意就是了,就听满宝的,把家里的生意都记在立君名下,现在家里那几个铺子不也记在她名下吗?”
钱氏道:“现在家里有钱了,孩子们也各有营生,我不知他们是怎么想的,总要问一问,我也觉得不分家好,但总要他们心甘情愿才好。”
她道:“这么多的产业一下就都交给立君,他们要是心不甘情不愿,那才是坏事。”
老周头就嘟囔道:“以前你不也撒泼说不许分家吗?”
钱氏就生气了,哐的一下将刀插在了案板上,问道:“我什么时候撒泼了?家里说过分家吗?那会儿是什么时候,这会儿是什么时候?那会儿家里什么都没有,分家等于找死,现在就算分家了,他们各自也能过得好……”
“好好好,你说的都是对的。”老周头觉得满宝总是忘事这一点儿就是跟她学的。
周四郎收到信说家里出了大事,让他回来商量大事,于是将商队交给了三子,让他们继续在夏州等着西域来的人,他就带了两个人就赶忙跑回来了。
周二郎和周三郎则是把家里的事情托给了村长,然后找了上京的商队一起走。
两方人马是一前一后到京城的,只是他们到京城两天了,老周头也没说是什么事。
当然了,老周家也没什么秘密,他们很快就从各自的妻儿那里知道了原因。
这两天他们心就跟火烧似的,都有主意,却不知道其他兄弟是什么主意。
钱氏觉得人既然已经到齐,那就没必要拖着,等他们休息了两天,缓过劲儿来了,各自的小家也商量过以后,她就让小钱氏早些做饭,还把出嫁的周立信、周立君和周立如三姐妹给叫回家,一起商量这件事。
老周家人多,包括小的孩子们,整整坐了三桌。
钱氏坐在首座上,看他们都吃得差不多了,便扭头看向老周头。
老周头就放下筷子,擦了擦嘴巴。
小辈们见状,便也纷纷放下碗筷。
老周头看到几个小的孙子,直接挥手道:“他们也坐不住,让他们自己出去玩吧,今儿既然大家都在家里,孙女婿们也来了,那就一块儿说说话。”
方氏立即让六头把弟弟和外甥侄女们都带出去玩儿。
六头便绷紧了小脸,一脸严肃的把一群孩子往外领,“别吵,爷爷他们要说大事儿,我们去花园里玩儿。”
“那我能去找郑奶奶玩吗?”郑氏很喜欢孩子,总是会给他们点心吃,周家的小孩儿以前最喜欢小姑,现在则最喜欢郑氏。
六头也喜欢郑氏,于是点头,“走,我带你们去。”
屋里,老周头道:“你们应该也都知道家里为啥叫你们回京城了。”
当初信是当着周大郎和周五郎周六郎的面念的,老周头这话主要是和周二郎周三郎和周四郎说,他道:“你们妹妹说了,现在她和你们妹夫做的是得罪人的事,家里的生意越做越大,不定什么时候就出事了。所以得想个办法避开。”
“老大家里呢,三娘是官儿,立重以后也要回罗江县去考县衙,立学更是已经补官,那就不能跟商沾上关系,老二家呢,立如出嫁了,这件事对她没影响,但以后立威的孩子总要念书考官吧?”
现在老周头出了两个当官的孙子,还有当官的孙女和孙媳妇,心早就养大了,他觉得他现在家里有钱了,供得起孩子读书,将来重孙子肯定也要读书考官的。
“而且满宝来信说了,立威现在跟着他姑父,将来说不定有造化,所以二郎家里也要注意一些,”老周头道:“老三家更不必说,立固当了官儿,现在他弟弟还在识字,以后要跟着满宝学医术的。”
老周头说完看向五头,问道:“五头,爷爷说的对吧?”
五头愣愣的点头,“对呀。”
老周头就满意了,看向剩下的三个儿子,“你们的孩子都还小,但现在肯定也都要打算起来了,老四,现在家里的生意主要是你做,你说,你是要落商户,还是咋的?”
周四郎立即道:“那当然是不能落商户啊。”
第2996章
不分
他生怕他爹让他落商户,连忙道:“爹,我觉得满宝说的不错,就把生意记在立君名下呗,一家子骨肉,立君还能坑我们?”
周立周五郎和周六郎连连点头,他们也不想分家,要是分了家,生意主要是他们这三个小的家里在经营,他们都有被落商籍的风险。
虽然满宝说过商籍也能考科举当官,但限制颇多,而且想要更进一步难上加难,有的人就因为是商籍,纵是才识不俗,一生也难上五品。
虽然他们觉得五品就很厉害了,但孩子们能更上一层楼,他们为什么要在底下呆着?
他们不说多厉害,至少户籍上不能拖孩子的后腿不是?
听满宝说,家里要是商户,当了官儿,那御史的眼睛就跟门上的两个灯笼似的,恨不得你吃一顿饭都要扒拉出你是不是违制了。
这么憋屈,还不如不当官呢。
当然,这是远的,他们就说近的,虽然这些年他们三个小的算是独自在外闯荡,自己做生意算熟练了,但家里的事还是主要听几个哥哥的,尤其是大哥的。
周四郎能一出门小半年,完全不担心家里,不就是因为家里有大哥大嫂他们,他可以后顾无忧吗?
要是分家,家里就他媳妇带着几个孩子了,那是在外头睡觉都不能安稳啊。
所以三人齐刷刷的扭头看向周大郎,问他,“大哥,你说呢?”
周大郎:“……我听爹的。”
老周头就飞快的接了一句,“那就不分!”
说完了看向老妻,声音低了一些,问道:“你觉得呢?”
钱氏也放下心来,笑道:“既然你们都不想分,那就不分吧。”
她看向周立爷奶早和周立君向铭学商量过这事儿,她也和向铭学商量了许久,早已拿出章程来,颔首道:“我同意把家里的生意都放在我名下。”
大家都呼出了一口气。
周立君道:“我和爷奶商量过,既然要放到我名下,那就放干净一些。”
她扭头看了一眼向铭学,道:“铭学说,商铺这些东西可以记在你们名下,只是生意不可以而已。”
商铺田地都算固产,只要不是自己经营,那就不算在内。
于是大家商量过后,决定将所有铺面放在老周头名下,他是户主,放在他名下是没什么问题的。
当初买的时候也是用的公中的钱,只是生意的投入不一样而已,当时就分好的,现在这一部分并没有改变,该是大家的多少就还是多少。
只是需要补充一些东西。
比如把铺子都转到老周头名下,然后周立君再和老周头签订租赁的合同,回头拿到衙门里入档,这笔生意名义上就算是她的,只是私底下他们家里再另外签好契约,分好各自的份额就行。
京城的饭馆、雍州的商铺都记在了她名下,饭馆她只是担一个名,因为是周五郎和周六郎管着的,她还得与他们签订用人的契约,每月他们都从饭馆里支取工钱……
雍州的商铺和面膏的生意本就一直是周立君管着的,现在也不改,只不过周立君也不是白干活儿的,每年她都能从铺子里多分半成,之前也是这样的,所以没怎么改变。
至于周四郎和周二郎现在做的生意,全都记在了她名下,她与他们都签订了用人的契约,商队归属于她。
不分家,这些只不过就是换个形式存在而已,需要改变的东西不多,向铭学带着周立君和周四郎跑两趟衙门就能办好。
不过这是明天的事了,老周头见儿子们还算齐心,心中高兴,一高兴就难得大方起来,“立君也不能白给你们管着这些东西,每年从公中拿出一笔钱来给她。”
但是给多少呢?
老周头纠结了一下后看向老妻,迟疑道:“给十吊?”
钱氏:……
众人:……
周四郎觉得他爹太小气了,道:“爹,一个月最少给个两吊钱吧?”
老周头:“那一年是多少?”
“二十四吊。”
老周头一脸的肉疼。
周立君本想说不要的,毕竟她的生意本来就一直和娘家这边扯在一起的,她不过多担了一些名,最多一年多跑几趟衙门罢了,但见爷爷这么心疼的样子,她立即不反对了。
老周头挪了挪身子,见大家都不反对,只能点头道:“行吧,那就这么多。”
向铭学眼中都忍不住闪过笑意,和周立君回自己的家时就问,“这点钱并不多,你也不是非得要,何不拒绝呢?”
周立君道:“拿就拿了,回头用这些钱给爷爷买些东西他就高兴起来了。”
向铭学笑着摇头,“你呀,就是喜欢逗祖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