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62章

    “不如这样,近来大梁王将军处,以及阳武县城都传来不少公文,需从秦字翻译成魏字,张贴在城内告知乡人。但我营内,恰好缺一个会写魏字的人……”

    陈平听仲鸣转述后,感觉不妙,然而不等他拒绝,黑夫就拍了拍他的肩膀,以命令的口吻道:“事情便这么说定了,从明日起,你便来营内做文书,帮忙译字,我每月给你三魏石粟米的报酬!”

    ……

    “每月三石粮食!这可是好事啊!”

    陈平回到家将事情一说,陈伯十分高兴,他们家的地只有三十亩,而且还是200步见方的魏亩,每年产粮也就60石,除去缴纳的租税,勉强够一家三口活下来,一年到头,想添件新衣都难。

    但陈平这差事,一个月却能挣三石!相当于他们兄弟二人一个月的口粮。而且,只需要去秦军营地里写写字,不用干重活,虽然不知道能做多久,但的确是个好差事。

    已经扭扭捏捏跟着陈伯回家的陈嫂,也难得对陈平露出了好脸色:“你若能得此差事,也算自食其力了!这么多年来,我可就盼着这天!虽说那些秦人满面凶相,说话又难懂,但总比你整天在家吃白饭好。”

    陈伯一拍桌子,瞪大了眼睛:“你这悍妇!说什么呢。”

    陈嫂则掐着腰与他针锋相对:“我说错了?”

    眼看这对冤家又要吵起来,陈平连忙劝下了二人,笑道:“兄嫂不要争执,这的确是好差事,既然秦吏已经说了,我也无法拒绝,去就是了,兄嫂就等着我背粮回来罢。”

    然而,在笑容满面之下,陈平却有隐隐的担忧。

    秦国的文字,和魏国文字虽同出一源,都是周室金文大篆,但几百年并行使用下来,已有不少差异。所以秦字的公告,若想让乡人知晓,非得译成魏字才行,不然识字的人也会读一点就卡壳。

    这年头可不比后世,段落句子简洁,错了一个字,或许整句话的意思就全错了。

    再者,去秦营里做文书,对陈平是有很大好处的。

    近的好处,便是黑夫答应的三石粮食酬劳。

    远的好处,则是陈平学会了秦国文字,今后秦人在本乡正式建立统治,他就会比其他人有更大优势,有更多机会被选拔,去做人上人……

    这是陈平读书多年,孜孜以求的东西。

    但问题又来了,那秦吏与他非亲非故,为何对陈平这么好?又是帮他洗清污名,又送他饭碗前程。

    陈平今日在乡校表现堪称完美,所以他很好地隐藏了自己真实的一面……

    其实,除了对知之甚深的兄嫂外,他也是个不吝以最大恶意,去揣摩别人意图的人!

    天道芸芸,各复归于其根。

    他学的是黄老,相信这世上一切事物,都有因果关系,不会有无缘无故的爱,也不会有无缘无故的恨。

    所以在兄嫂一边吵着嘴,一边去做饭时,陈平收起了笑容,他走到水缸前,看着自己俊美的脸庞倒影,思索片刻,突然间面露惊骇。

    “那秦吏,怕不是与先任魏王一样,有龙阳之好吧!”

    第0144章

    起于微末

    “库上里里民陈平,奉游徼之令,前来应命。”

    次日清晨,晨雾还未完全散去,陈平就来到了秦军驻防营地辕门之外,他大声道明来意后,努力仰起头,好让上面看门的秦卒看清自己的脸。

    陈平穿着洗干净的粗布麻衣,背着一个背篓,里面放着一支秃笔,一块劣墨,这都是平日里自己用的。虽然营地里肯定会给他备齐,但还是带上,有备无患。里面还装着他的早晚饭食,捏成一团的粟米饭,虽然陈平觉得他肯定是和营内兵卒一起用食,但伯嫂还是做了让他带着。

    守门的秦卒很谨慎,因为听不懂陈平说啥,也不知道他是谁,所以就让人去通报。乘着这个间隙,陈平也仔细观察起秦军营地来。这是半个多月来,户牖乡民眼中最为神秘的地方,不但防备甚严,不许人进,连里面的秦卒也很少出来。

    却见辕门高大,整个营地虽然占地不广,但都用高七尺的木桩好好围上了,抬眼望去,站岗的秦卒肃穆,没有偷偷开小差。陈平到的时候,正巧他们换岗,甲胄上满是露珠的秦卒打着哈欠离开,换上睡了一夜精神抖擞的同袍。

    里面没让陈平等多久,不多时,营门便开了,河内郡人仲鸣走了出来,对陈平道:“陈平,不曾想,你来的如此之早。”

    如今才刚过日出,未至时食,陈平的确来的挺早,他只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故意掐着时间来的,想试试看,能不能混上秦军的朝食。

    他家里穷,没办法,一餐一饭都得计较,陈平不是那种死要面子宁可挨饿的人,他是很变通的。

    仲鸣没让陈平失望,他说游徼也才刚起,正带着兵卒们出早操,训练完毕后,就可以用飨了。

    “出早操?”

    陈平没听说过这词,但跟随仲鸣入营后,隐隐能听到营内传来的吆喝声。

    二人走到这座里闾改成的军营空地上时,昨日见过的游徼黑夫正站在此处,他未披甲胄,背着手,观看数十名秦卒站成数行,手持剑、盾操练。

    黑夫也瞧见了陈平,但只是朝他点了点头,没有过来。

    陈平也就乘机观察着眼前这一幕,他过去没有过军营生活的经历,所以看着还算新鲜。更何况,眼前这些看上去质朴强悍的士兵,可是让魏人恐惧了几代的最大敌人:秦军。

    他出生在魏安釐王死去的那年,那几年间,秦魏几乎无岁不战。

    景湣王元年(公元前242年),秦拔魏二十城,以为秦东郡,魏国遭到了秦国三面包围,有亡国之危。

    二年(公元前241年),在唐雎的游说下,最后一次合纵达成,楚考烈王为纵长,以庞煖为将,帅韩、魏、赵、燕、楚共击秦,取寿陵,秦出兵,五国兵罢而还。秦国乘机夺取刚被魏国取回的朝歌,还将魏国的小附庸卫国,迁到了野王。

    三年(公元前240年),秦拔汲。五年(公元前238年),秦拔垣、蒲阳、衍等城,魏国屈辱求和。

    那一年,陈平才6岁,因为魏王求和及时,战火并未烧到他的家乡来。

    自那以后,魏国彻底投靠了秦国,魏王两次朝秦,俨然成了秦国的附庸,每年贡献不断,对秦攻灭韩、赵,北击燕国,南破楚国,都袖手旁观。

    没办法,魏国已经没了信陵君,也就丢了脊梁骨,被秦国打怕了,捂着脸再也不敢说半句不是。

    所以除了最初的几年外,陈平的少年和青年时光,战争还是比较稀少的。故而,像他这个年纪的魏国庶民,根本没机会见到秦人,对秦军的印象,主要来自昔日老卒的讲述……

    陈平记得,自己小时候,在库上里,就有一位残疾的老武卒,喜欢在井边的青石板上举着断掉的胳膊晒太阳,他有时候会对陈平他们讲十多年前经历的,那场五国伐秦的战争。

    那老武卒絮絮叨叨话很多,因为当时年纪尚小,所以陈平只记住了让他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吾等山东之士,被甲胄以会战,然对面的秦人,竟捐甲徒以趋敌,左携人头,右挟生虏,如饿虎恶狼……”

    他依然记得,说这句话时,那名无畏的老武卒眼中,竟充满了恐惧!

    魏国对秦的恐惧,就好比人对猛兽的天然畏惧一般,深深刻在他们的骨髓里,一代代人流传下来。上到魏王,下到兵卒,无处不在。

    于是魏国的大王贵族们便想,若是跪着能免打,那就跪吧。只可惜跪到最后,也避不开秦人大军调头给魏国来一刀,看这场战争的架势,秦是铁了心要灭掉魏国了。

    亡国在即,朝堂权贵得跪在社稷前哭泣,后悔自己的愚蠢短视,但像陈平这样的在野庶民,却要在秦军的新秩序里,思考今后该何去何从了。

    回忆往事,陈平不由有些出神,却发现秦卒们的训练,已经在声冲霄汉的号令中结束了。

    黑夫接过季婴递过来的布,擦了擦额头的汗,对陈平也没显示出过多的热情,只是让他与众人一起用朝食。

    ……

    吃饭是在一间大屋的院子里,这里原本是一户富裕人家,如今被改成了专门的厨房。

    黑夫安排了五个人专门负责洗菜、做饭,相当于炊事班,米用的是张氏给的那百五十石,新鲜菜蔬、肉类则从乡邑的集市购买。

    这时候,黑夫安排了交给陈平的第一件工作。

    “陈平,今后你每隔一日,便随此处的伍长去乡市购买菜蔬,要购买何物,每样多少,都会写在木牍上,兵卒不通本地乡言,卖菜的人又不识字,秦国钱币也无法在本地通用,只能以布帛交换,故十分不便。你来协助,便轻松多了。”

    黑夫这么做,倒不是出于“让未来大汉丞相帮我买菜”的恶趣味。而是因为,如今的陈平本就是微末小民,而且是个厮混了十八年,依然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穷书生,很像后世那些刚毕业走进社会,心比天高却啥都干不了的大学生,他这小营地,手里也没什么大事交给陈平,还是先从小事锻炼起吧。

    他也正好想看看,陈平除了能言善辩,善于抓机会外,能不能做实事。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平未来的路,还长着呢。黑夫作为同样起于微末,当然现在依然微末的过来人,遇上一个尚且稚嫩的名人后,很想教他一点人生经验……

    黑夫用夹杂着南郡口音的本地方言磕磕绊绊地说完,陈平算是明白了,原来自己要做的不仅是文书,还有不少杂事。

    他也不觉得这是羞辱,反而爽快地答应了下来。

    别人家办丧事,他都要早出晚归去帮忙给死人化妆、铲土埋棺材忙得不亦乐乎,只为了一口吃的,不就是帮秦军买个菜么,这算得了什么。反正自己只需要动动嘴皮子,体力活交给精壮的秦卒即可。

    魏地的蔬菜,和南郡还是有些区别的,但主要的几种都在,例如韭菜、芸菜、王瓜、葵菜、葱,都是这时代各国常见的。秦人在此驻扎,可不能总是光吃米饭,黑夫偶尔还会为他们加餐,买点肉来熬一大釜汤。

    很快,一阵食物香气飘来,几个秦卒扛着大木桶上来了,里面是煮好的粟饭,黄橙橙的。

    这时候,陈平算是第一次见识到了秦军爵位等级的严明,黑夫没有像一般的军官那样,故意搞“与士卒同衣食”,而是在众人羡慕的目光下,领了半斗精米,盛了一碟黑乎乎的豆酱,还有飘着葵菜叶和肉丁的菜羹,甚至还能要几根翠绿的小葱下饭。

    “因为游徼的爵位是不更,与吾等自然不同。”

    仲鸣对陈平解释了何为爵位,然后颇有些骄傲地走到专供爵者的精米旁,指了指另一头,让陈平拿着陶碗和一个竹筒,过去和发髻上没有装饰的士伍一起排队。

    陈平最后领到了三分之一斗糙米饭,还有一竹筒淡淡飘着点油花的菽菜汤,与他们家的伙食相差无几。

    好歹,是能吃饱的,对陈平这种苦出身而言,能混口饭也算不错了。

    “若是在大梁军营内,军法更严,你不是兵卒,连这些粮都不能供给。”

    仲鸣神秘兮兮地对陈平如是说,而后才大笑起来:“不过游徼说了,反正吾等吃的也是张氏送来的粮,多你一个也无妨。”

    陈平配合着一起笑,心里却有些怪怪的,他身上“魏人”的身份认同,还未完全抹去。

    第一次,陈平近距离体会到了秦国森严的爵位等级制度,想要改变身份待遇必需立功,立功意味着需要杀死更多的敌人获取军功爵位,这样的军队战斗力可想而知。

    “捐甲徒以趋敌,左携人头,右挟生虏……”

    陈平吞下了最后一口粟米饭,不知为何,又回想起那位老武卒的话,暗道:“魏国重视武卒,招募勇士,使之衣三属之甲,操数石之弩,负服矢五十,置戈带剑。魏武卒堪称精锐,可日行百里,国家给予田宅,让百姓终生供养。”

    “故而在魏国,战争往往只是属于君王、贵族和武卒的战争,与吾等庶民关系不大,得功无赏,有过却罚,谁人愿意效死?但武卒往往过了壮年,便渐渐衰老,其子孙又不可能人人都与父、祖一样强健。且战争越打越大,那少数的武卒,往往无法改变战局。”

    “而秦国则不同。”

    他看着眼前这些孤身位于他乡,却依旧秩序井然,每日操练的秦人,还有统帅他们的黑夫,心道:

    “其百姓谋生的途径狭窄,生活穷窘,君王使用民众也残酷严厉,以爵位利益诱惑,以律令刑罚恐吓,使得秦国的战争关乎每个人,故而能众强长久,难怪秦军能无敌于天下。”

    “我游学时,夫子的一位赵国好友,曾经对我提及过荀子和临武君在邯郸的议兵。荀子说的没错啊,魏之武卒,不可遇秦之锐士。如此看来,魏国败的不冤!”

    一时间,陈平的目光,变得热切起来。

    对魏国的贵族而言,魏的覆灭,是一个时代的沦亡。

    但对于他这样的微末穷士来说,又何尝不是新的开始呢?

    第0145章

    钱文异形

    “游徼,以布易物,还是太过麻烦了。”

    来到秦营做文书的第三天,陈平带着“炊事班”的伍长去购置蔬菜肉类,刚回来后,便向黑夫说了自己的看法,只要各自说话慢一点,二人已能进行简略的交流。

    “布帛只可适合用于大宗贸易,否则,将致使买卖双方皆不方便,且营中布帛也不算多,还是要以钱易物,方为长远之法。”

    黑夫点了点头,他们手里的布帛,多是在外黄缴获的,像这些战利品,并不需要归公,杨熊便给每个屯长都分了点。黑夫不欲私吞,给缺少夏裳的兵卒做了衣服后,如今已所剩不多。

    反倒是陈留、外黄两战之后赏赐的半两钱,还剩下好几千。

    于是他便对陈平道:“我已有一想法,只是要一个本乡人为我查漏补缺。”

    说着黑夫让陈平、仲鸣、利咸等人入内,又将一枚秦国半两钱,以及一枚魏国“釿(jīn)布钱”,一枚魏国“圜(huán)钱”放到案几上。

    “陈平,你来说说,这些钱币,都是何种形制。”

    作为本地人,陈平当然知道,他应诺后,开始侃侃而谈。

    原来,这魏国钱币系统,是由魏文侯时的李悝制定,魏惠王时的大商人白圭加以补全而形成的,在种类、形制上比秦国要更复杂一些。

    最常见的就是釿布钱,这是一种平肩空首布钱,有“二釿、一釿、半釿”三等币制,魏国的一釿,约为后世的30克。大概一百釿,可以换算成更大的称量单位“寽”。比如案上这枚釿布钱,是大梁铸造的,正面就用魏字写着“梁正一百当寽”,意思是这是价值一釿的钱,一百枚相当于一寽铜。

    魏国钱币最明显的标志,便是正面的字是正写,背面还有一个“梁”字,则是倒书,这大概是为了防伪。

    但在黑夫看来,这防伪措施用意虽然不错,但实际上却没有什么卵用。因为与严禁私铸货币的秦国不同,魏国的货币私铸泛滥,所以市面上的钱良劣不全,有的空首布明明是二釿,实际上却单薄如纸,真实重量连半釿都达不到……

    陈平无奈地说道:“有的劣钱也不是地方私铸,魏国虽富,但魏王公子奢靡,每年还要花大笔钱帛为秦王贺寿,内库几度耗尽,故而,大梁也常铸劣钱牟利。”

    这些内情,都是陈平告诉他们的,除了黑夫外,利咸感觉有些不可思议,因为在秦国,私铸劣币,可是要判刑做城旦的,官府更不可能带头铸劣币,因为那会大大打击信用。

    由此可见,魏国的经济,早就在崩溃边缘了。

    陈平还说,除了空首布外,魏国尚有一种钱币,就是案上的另一枚钱币:圜钱。酷似半两,但空间却是圆的穿孔,颇似圆圜。

    “圜钱专门用于与秦国贸易,标明的重量,大致为半两,或者一两,其实不然……”

    陈平一说,大家才明白,原来不仅是釿布多是劣币,圜钱也一样,早年铸造的圜钱还好,近年来市面上的圜钱,所铸穿口越来越大,这也意味着,重量越来越轻。

    “也就是说,原本一枚半两圜钱可兑一枚秦半两,实际上,两枚圜钱才有一枚半两钱重。”

    陈平这么一解释,接下来的工作就好办了,黑夫早就打算拿出一个秦钱和魏钱的兑换比例来,让秦钱也可以在乡市上买东西,减少本地驻军和商贩的麻烦。

    只是当地商贩在秦人拿出半两钱时,坚持要按照钱币上面单位来交换,一半两换一圜钱,或者四枚半两换一枚重一釿的平肩釿布。

    这样一来,商贩倒是赚了,秦卒不是亏了么?

    “不如以一半两换两圜钱,一半两换半釿布何如?”利咸言道,这个兑换比例,将对秦军大为有益,可以让他们驻防期间省出来不少钱。

    陈平却连忙劝阻道:“切不可如此。”

    “魏钱重量不一,若是不论轻重,一概按此法兑换,则于本地商贩将大受损失,恐怕到时候,市井将怨声载道,于游徼声名,于本乡安稳不利啊。”

    他虽然在帮秦军做事,但好歹是本乡人,遇上有损害本乡人利益的事,陈平当然会据理力争。

    “那你说该如何?”利咸有些不满陈平的“吃里扒外”。

    “我倒是有个主意。”黑夫略一思索,对众人道:“可使秦军与本乡都不必受损,驻防期间可以公平买卖,且能遗益于后来者……”

    ……

    次日一早,在熙熙攘攘的户牖乡市门口,一块木板被钉在了市门上,识字的人挤过去一看,却见上面是一手写的很漂亮的魏字。大体意思就是,经乡中三吏商议,今后秦国半两钱将在市面上,与魏国钱币并行流通,且将作为标准官方货币,商贩不得拒收!

    市面上常见的物品,如蔬菜肉食、粮食、布匹等,都按照半两钱给出了一个标准物价,上下浮动不得超过十分之一!

    乡市商贩们倒是没有太多怨言,虽然这么做他们没办法赚取更多的钱,但也没对他们产生损害。

    这是黑夫昨天了解魏国钱币形制,优劣后,拜访张宅,与张氏兄弟商量定下的。

    张博本来还不太乐意答应,却被黑夫一席话吓到了。

    “且不说魏钱劣而秦钱良,就说如今本乡归秦,大行秦钱乃是应有之事。”

    “此事在陈留已实行,户牖乡也是迟早的,看在二君与本吏共事良久的份上,我便偷偷告知二位。再过几年,非但秦钱将大行于魏地,恐怕连本地魏钱,都会被统统禁止!”

    “我奉劝二君,待大梁城破,魏地安定后,尽快将家中的魏钱,统统换成秦钱,不然,悔之晚矣!”

    ……

    在解决买卖问题后,陈平也开始做自己的本职工作:为秦军书写一些需要译成魏字的公告文书——昨日在乡市那篇公告,便是他亲笔所书。

    但首先,陈平得先把秦字也熟练掌握了,好在他为人聪慧,学的很快。

    说起来,自从平王东迁后,天下开始进入长达五百多年的分裂,延续几百年的战乱不仅带来了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就连文化也开始“各自为政”。

    前几天给秦人在当地生活造成大麻烦的钱币就是其中一个例子,除此之外,文字异形也是滞后列国往来交流的一大阻碍。

    各国文化相对独立发展,文字也带上了浓厚的地方色彩,必然使地区间文字异形现象突出,因而形成异体字。

    公族落,士人起,书写的简捷和文字应用的广泛,也导致字形书写的简化和草率,从而形成省变字。

    学问代代相传,但都是以笔和简牍传抄,便难免写错字形,以讹传讹,就形成讹变字。

    这便是七国文字出现差异的原因了。

    陈平没有张苍那么好的家庭条件,直到十岁才开始学魏字,成年后,去邻县游学期间,又接触过几个来自韩、赵的士人,见过赵字和韩字。

    这三国的文字,其实相差不大,因为赵魏韩直到两百年前才分家,先前都同属于晋国。

    但除了三晋文字外,尚有秦、齐、燕、楚四个文字体系,这四个国家远离中原,位于边角,在地域上都比较独立,文化也大相径庭。虽然源头都是周朝的金文大篆,但根据不同的地域文化,已经露出了渐行渐远的端倪。

    齐字和燕字,中原人尚能辩识,但楚国帛书上龙飞凤舞的鸟虫体,他们就只能瞪大眼睛,无能为力了。

    不过在陈平眼里,秦字却是很特殊,或许是因为秦国继承了宗周故地,吸收了大量周人文化。或许是秦人保守古板,数百年来,竟墨守周室正统文字的字形,仅在书写风格上渐趋规整匀称,向小篆过渡。

    所以看懂秦字,倒不是很难。

    黑夫有时候也会来视察一下他的工作,询问陈平进展如何,当听陈平说,他只花了两三天,就把与魏字不同的秦字学得七七八八,不由面露惊异。

    “为何竟神速若此?”

    陈平拱手道:“游徼也不必奇怪,这秦字与魏字,其实差距并不大,一百个字中,大概有一半笔画基本相同,只是书写字形有区别。又有四分之一的笔画不同,但形制相似,仔细分辨便能知之。看上去完全不同者,仅有四分之一是大相径庭的异体字,需要重学。”

    “原来如此。”

    黑夫颔首,却听陈平又感慨道:“诸侯力政不统于往,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经过这几日,我方知晓,钱币、言语、文字、度量,竟能给两国人士往来交游贸易,平白构筑如此大的沟壑阻碍。”

    “放心罢,以邻为壑的时代,就要过去了。”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