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234章

    他说道:“《书》《诗》上记载了上古圣王的治世理念,各国的史书里,则记载了各自的历史。看到这些,士人就会明白,相比于如今的残暴苛刻,原来古时候有三代之治,圣天子垂拱,无为而治。”

    “而齐楚燕韩赵魏,在被暴秦统治前,皆有单独之史,让人记得,自己是哪国之人。这些便是书中蕴藏的无影之箭,多一个人掌握,多一个人散播,就相当于多了一个对秦反戈一击的人,故而必须禁绝!”

    “更让秦始皇恐惧的是,秦没有能与之为敌的东西,秦上首功而弃礼义,他们的史书粗陋,诗书早已毁尽,关东士人嗤之以鼻,视之如戎狄。秦官府只能用律令强行约束,但人皆是好宽厌严的,于是,为了显得自己功高三皇,德迈五帝,为了显得他的朝廷胜过三代之治,皇帝便欲厚今乃焚古……”

    力士听得张大了嘴,他第一次知道,原来不起眼的书简,竟能起到这么大的作用,胜过了锋镝兵中原人的想法,真是奇怪。”他摇了摇头,想不通如此复杂的逻辑。

    “你想不明白,却有人想得明白。”

    张良笑道:“在我想来,对待这些无形的兵器,皇帝和丞相李斯,大概会像收天下兵器销毁一样,一把火烧了,由此引发士人惊怒,离心离德。但谁料,有个聪明的秦吏阻止了此事,虽然换汤不换药,书仍然要缴,私藏依旧犯法,但却从焚书变成了修书,官府修的是书么?不,他们修的,是能与关东诗书礼乐,与六国之史对抗的利器!”

    想到这,张良的心就变得迫切起来:“若他奸计得逞,十年二十年后,等到下一代人长大时,恐怕都会被官府所愚,只知秦而不知韩了!”

    就力士这三年的观察,这个张良,已经是中原最聪明的人。明明身为逃犯,做的是谋刺皇帝的事,却十分从容。从燕地走到赵地,期间回了一趟韩地,再来到齐地,一路上大摇大摆地行走,用假的验传住店,不管到哪,都有任侠朋友暗中相助,还有人在朝廷里给他传递消息。

    这还是力士第一次听张良赞人聪明,这是一种极为难得的认可,力士不由好奇:“那个聪明的秦吏在哪?”

    但下一句却是:“你要我去杀了他么?”

    “我已试过一次,却未能成功,一击不中,此人已心生警惕,能帮我的人也被株连殆尽,靠你我二人,已经没机会了。”

    张良摇了摇头,眼看天色不早了,便起身道:“吃饱喝足了,便走吧,吾等要走的路,还长着呢!”

    秦始皇很快就要经过此地,但张良不觉得剧县是个动手的好地方,这里人口稠密,却一马平川,没有任何可容他二人隐匿的地方,更没办法全身而退。

    力士推起辇车,看向东方,但张良却指点他往南。

    “你不是说,有人来信,要你去胶东,说那边有人接应么?”力士大奇。

    “那个方士不怀好意,我今后不会再与他联络了。”

    张良冷笑:“张良刺秦,只求为国,为家复仇,却不愿像聂政那样,做了别人手里的剑,遭到利用,徒费性命!你不是问我,那聪慧的秦吏在哪么?他叫黑夫,正是胶东郡守!张良今后,会避开他走,我不做莽夫,隐忍一时,趋利避害,方能使天下缟素!”

    ……

    三天后,秦始皇庞大的东巡车队途经剧县,渡过潍水后,正式进入胶东郡地界,这里果然有郡尉亲自率领的郡兵三千,沿途防守严密,对闲杂人等的排查十分仔细。

    方士韩终一直胆战心惊,进入胶东后,车队行进时,每每有一点风吹草动,他都会探出头来查探,生怕真是张良信了他的话,带人来行刺了,但最大的意外,就是有百姓家的牛羊跑到路上,被胶东郡兵驱散,几天下来,有惊无险,但韩终心里的石头,却依然没放下来。

    但直到抵达海滨,依旧不见刺客身影,反倒是黑夫布置的防备越来越严密了。

    卢生似乎对这种情况有所意料,听韩终说他派去的人,已经找不到那死士踪迹后,哈哈大笑起来:“韩先生,你找的死士,是个聪明人啊,此刻恐怕人已不在胶东了。”

    既然如此,他们“寻仙”一派方士的计划,只能在黑夫在场,且拥有巨大的话语权的情况下进行了……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也罢也罢,既然那死士隐而不发,韩终便能再受此事挟持,为我所用一段时间。”

    卢生叹了,心中暗道:“看来在抵达芝罘前,老夫须得与那黑夫,好好谈谈了。”

    这时候,韩终得知那“死士”很大概率不会行刺皇帝了,才松了口气,心里那颗石头落地后,也发现了一个关键的问题,不由说道:

    “齐人好议论,方士尤甚,故在济北、临淄,听闻皇帝驾到,常有方士欲见之,谈论神怪和奇异方术,希望能被相中,一朝富贵。为何到胶东数日了,却一个方士都没见到?”

    “你想知道?”卢生嘿然,这就是他对黑夫郡守这么忌惮的原因啊!知道这厮对胶东方士做了什么时,他也是既惊且怒!

    他有些恨恨地说道:“到了海边,你自然就明白了!黑夫郡守,在那儿摆了好大阵仗,打算给陛下看呢!”

    ……

    张良口中的“聪明人”黑夫对这些事并不知情,只是他根据自己遇刺的经验,知道防备严密没有坏处。

    若是百密一疏出了事,身为胶东郡守,他难辞其咎,鬼知道没能如期发生的“博浪沙”会转移到哪?

    “爱哪哪,别是在我地盘上就行……”黑夫如此想道。

    他一路上小心翼翼,让郡尉、共敖、曹参等在御驾抵达前,清扫当地轻侠势力,故而一路无事,十月初三这天,秦始皇的车驾,总算抵达了下密县以北的海边……

    “这是陛下第一次到海边罢?”

    在前开道时,黑夫忽然问一旁的张苍。

    张苍一愣:“然,不止是陛下,右丞相、廷尉,列侯诸卿,大部分人,都没见过海。”

    他指了指自己,笑道:“我也一样。”

    不过,张苍现在毕竟是在少府管度支的,对海最感兴趣的不是风景,不是阳光沙滩老船长,更不是飘渺难寻的仙岛,而是海边的某种特产……

    眼看海岸线遥遥在望,张苍兴奋地说道:“早听闻齐乃山海之国,每年产盐数十万钟,潍水入海之处,更是煮海日夜不息,浓烟遮天蔽日,今日终于能得见了!”

    “哈哈哈哈。”

    孰料,黑夫却在一旁大笑起来,张苍不明所以,黑夫则指着天上道:“子瓠兄,你且看。”

    “看什么?”

    张苍胖脸上满是疑惑,但随即反应过来:

    今日天色正好,蓝天白云,阳光灿烂,哪里有“煮海”时产生的滚滚浓烟!?

    第0522章

    治大国如烹小鲜

    黑夫作为胶东郡守,在前方安排行程,秦始皇的大部队,则在其后二十里外,就在张苍为第一次看到的大海而嗟叹时,秦始皇正在海滨最后一个亭舍处,吃着御厨临时烹饪出的食物。

    秦始皇并不像齐桓公那样,是个吃货,这或许与他肠胃不好有关。天下的事千头万绪,秦始皇每日时间都很紧张,习惯一边吃一边工作,最后因为批阅入神,羹菜皆凉,却没吃上几口。加上人到中年,肠胃渐渐不行了,故每餐都只食少许,也不求奢华齐全,对近几年关中流行的花里胡哨的各种食物更不感兴趣,依然保持传统,简单的六道荤素羹饭即可。

    谒者侍从用银针和自己的性命两次试毒完毕后,秦始皇才操持着筷箸,挑起一条烹熟的鲜鱼入口,却又皱起了眉。

    “盐重了。”

    负责御膳的雍人如临大祸,连忙跪倒在地,庖厨也被提溜来请罪,说虽然餐具鼎簋都是从咸阳带来的,但用的却是本地海鱼,海鱼肉里自有盐分,故而略重。

    秦始皇倒也没大发雷霆,让庖厨起来,问他道:“所用之盐,是少府之盐还是本地盐?”

    “是少府的盐。”庖厨很爱惜自己的性命,哪敢用来历不明的盐啊!

    他补充道:“少府有两种盐,北地花马池青盐,和安邑白盐,都是少府亲自派人去当地取得,运回咸阳储藏的……”

    “天下之盐三分,两分出于齐,但少府为何不用齐地之盐?卿等可知?”秦始皇偏过头,问了群臣这个尖锐的问题。

    群臣面面相觑,倒是小时候过惯了苦日子的中车府令赵高笑道:“陛下,花马池青盐出于边疆,色泽最佳,味道最正。而安邑古称大夏,大夏之盐,和之美也。此两二,最适王者调味。而齐产盐虽多,但多数味涩,若是煎煮不当,还有一股焦苦味,这是庶人黔首之盐,岂能入于陛下之口?”

    “虽是黔首之食,却是天下巨利。”

    秦始皇环视左右:“少府的张苍何在?他不是博学么,还管着朝廷度支,且来与朕说说天下盐政。”

    “陛下,张苍随胶东郡守先行去了海滨。”廷尉叶腾站出来拱手道,李斯被秦始皇留在临淄主持齐地收书修书一事,叶腾就成了随行朝臣之首,也有人说,这是李丞相故意不来胶东观政。

    “要他时他不在,用不到他时声音却挺大。”

    秦始皇有些不悦,看向叶腾:“我曾听卿说过,你当年为小吏时,也管过盐粮,那便由廷尉与朕略说一二。”

    他也不挑人,一挥手,让叶腾在自己吃饭时在旁讲述。

    叶腾笑道:“陛下,这盐看似寻常,天天都吃。但实际上,却足以决定人之生死,国家强弱!”

    “哦?”秦始皇来了兴趣,让叶腾细细道来。

    叶腾是搞实政起家的,很懂底层冷暖,便从他日常所见讲起。这人天天吃盐,贵族习以为常,有时候还会觉得盐重,但对于贫穷的黔首而言,吃不吃盐,那可是生死攸关的!

    “无盐则无力,别说下地干活,连走路都觉得没气力,故人离不了盐。”

    除了日常需要外,保存菜、肉、鱼等物,也是要靠盐来腌制,叶腾拿秦地最常见的两种食物“酱”和“菹”来打比方。

    这两种东西,一个是菽豆捣碎腌制,乃秦军出征必不可少的食物,咸得齁人,但一顿只需一小碟,干巴巴的粟米饭就能吃得有滋有味,也能补充秦兵所需的盐,让他们扛得动矛戟。“菹”也一样,就是腌制的蔬菜,主要是冬葵菜,这是农家常见的下饭菜。甚至还有齐地的海鱼,也是靠了就近用盐腌制,才能广销于内地,成了不少人一年到头唯一能吃上的肉食……

    盐如此重要,人人都离不开他,可最大的问题是,并非每个地区都产盐。

    农户多是自给自足,粮食可以自己种自己吃,布可以自己种了麻褐,由妇人搓线纺织,不论温饱,都能靠自己解绝,但盐不行啊!地里也种不出这玩意来,这就使得,盐成了百姓唯一需要购买交换的商品。

    这天下最早的商贾,就是盐商!从安邑附近的大盐池向其他地方运盐。

    叶腾道:“故天下货殖,唯粮、盐、布、铁、铜、畜最重!”

    他将盐排在了第二位,甚至比布都重要!

    “于是这齐地,便靠海盐称富?”秦始皇停下了筷箸。

    叶腾道:“然,这齐地营丘一带,八百年前多是盐卤之地,地广人稀,但齐太公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遂为大国。至于齐桓公时,人民已众,又用管仲之策,官山海,使官府专营盐铁,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

    他也投皇帝所好,撇去了齐国富强中重要的“重商主义”这一关键点,只强调盐铁官营。

    叶腾以为,齐桓公则通过砍柴煮盐,得到大量食盐,再以高价卖给无盐的中原诸侯,由此赚取了巨额利润。

    “管夷吾言,君伐薪煮泲水,以籍于天下!这意思便是,通过煮海卖盐,全天下人都在向齐国交盐税,齐因此而富。”

    拥有充足财政收入的齐,这才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没有盐带来的贸易系统提供财政支持,齐桓公哪有钱去组织多国维和部队、哪有钱年年开诸侯峰会、怎么维护周天下太平、又如何建立春秋国际新秩序呢?

    到了田氏当家时,齐也一向以奢靡闻名于世,宫殿比秦好了几倍,不仅养了日益壮大的诸田,还能斥巨资,修建巨防和齐长城,而且大量对外用兵,还常花钱雇佣人打仗,这种情况下,居然还只对农民收十一税,国内百姓日子也还过得不错……

    这一切,都是海盐外售带来的红利!

    但现在,天变了,齐国已灭,秦朝控制了海滨盐场,这个聚宝盆,到了秦吏手中。

    “治大国如烹小鲜,诚哉斯言。”

    秦始皇看着没吃完的那盘鱼,若有所悟地说道:“而这道小鲜里,除了要加点粮外,最不可获缺的,就是盐了,上关国之富强,下涉百姓之食,有了此物,天下方能和味!”

    ……

    秦始皇之所以抽空来这儿瞧一眼,原因很简单:现在帝国财政,已经捉襟见肘,不管是皇帝的私人小金库少府,还是国家财政治粟内史,都穷得叮当响,六年以来,几乎无岁不战,骊山陵、宫殿、直道、驰道、五尺道、长城、塞外屯田、巡狩封禅……

    总之,要用到钱的地方太多了!朝廷已经困难到几次追加口赋,引发了民间怨声载道,租税已经收到每亩1.5石,不可能加了,于是乎,前几年大手大脚花钱的皇帝,也不得不开始睁大眼睛四处寻找,看哪儿还能开辟新的财源,来维持自己的野心,以及庞大的帝国。

    既然齐国时,依靠海盐创造了巨量的财富,那为什么秦不可以?

    在皇帝眼中,盐已经不是盐了,而是白色的黄金!

    为此,在咸阳时,秦始皇专门让少府给自己查了查齐地济北、临淄、胶东、琅琊诸郡的盐产量,结果差点没气炸!

    田齐时,每年煮海得盐十多万钟。

    但到了秦朝管理这些盐场时,产量居然缩水一半,只有五六万钟!

    这里面的原因很复杂,几句话也说不清楚,总之秦朝的盐税,距离皇帝预想中的差很多。从去年起,秦始皇已经数次勒令海滨诸郡整改,但效果差强人意。他派遣黑夫来胶东,除了这是他东巡的必经之路外,让黑夫想办法管管当地盐政,也是目的之一。

    而今日,便是皇帝检查成果的时候了,虽然也听说过一些传闻,黑夫也提了一嘴,说是成果可观,明年产量倍增云云,但有些事情,还是要眼见为实的好。

    如此想着,秦始皇也三下五除二结束了朝食,正准备让车队再度启程,去潍水入海口的盐场,黑夫已经张罗好了一切,只等他的视察……

    只是,还未登车,负责警戒的郎官赵成,也就是赵高的弟弟来回报,说在亭驿数里外,发现胶东郡兵正在与几个人起争执。

    赵成跪地道:“臣见那几人形迹可疑,还以为是刺客,便过去问了问,一通审讯后,他们却说,自己是胶东郡方士,有冤情要禀报陛下……”

    “有何冤情,自有地方令、丞处理,来找朕有何用?”

    秦始皇冷冷扫视赵成,在秦朝,案情都是逐级审理,除非案犯乞鞠,否则便不能越级上报!皇帝对重要案件复审其爰书,偶尔才干涉一下司法,比如秦始皇释赵高不杀……

    赵成连忙道:“但那群方士说,自己本欲献方术,使陛下致长生,却为胶东郡守所阻!”

    “哦?”

    致长生,这是秦始皇的一个心结,闻言后,他眉头一皱,却仍没有出面,而是看向廷尉叶腾。

    “廷尉,你与本县令、丞前去听听看,再将爰书交给朕过目。”

    叶腾凛然领命而去,过了半刻,便与下密县丞一起,将爰书送回了。

    秦始皇却不打开,问道:“那群方士所告何事?”

    叶腾无奈地笑道:“三个方士告胶东郡守假传陛下旨意,欺骗他们。”

    “他们说,胶东郡守黑夫,前几个月在各县张贴告示,说欲招胶东方术士,修奇异方术,献予陛下,希望方士们来郡府报到。”

    “众方士信以为真,便去了即墨,谁料,胶东郡守却将他们以囚徒隶臣待之,要么分去山坳里寻矿索脉,要么发配到海滨,整日风吹日晒,做些苦役的活……直到前几日,这几个方士才得被放归,已被晒褪了一层皮,他们觉得自己被胶东郡守所骗,听闻圣天子东巡,故来喊冤……”

    群臣面面相觑,赵成有些得意,若没有他多问一嘴,那三个胶东方士,就被郡兵所阻了,本想向兄长赵高眨眨眼邀功,却被赵高狠狠瞪了一下!

    “愚蠢!”这是赵高的心里话。

    而卢生、韩终等方士,则目光相视,有几个不明真相的方士想说话,却被卢生摇头制止……

    秦始皇先是一愣,忽哈哈大笑起来,这件事,黑夫前些天曾提及,但当时秦始皇不甚在意,没想到在那几个方士口中,居然变成了这样。

    “好啊,朕的胶东郡守,居然做如此行径,且将那几个方术士拘起来,一起带去海滨,待朕好好看看,黑夫究竟让他们鼓捣出了什么‘奇异方术’!”

    第0523章

    挖坑

    一个时辰后,潍水入海口的盐场,这是秦始皇第一次见到海,带着海草腥味的风吹拂他的须发,放目望去,青蓝色的汪洋占据了视野大半,洪波涌起,仿佛日月星辰尽出其中,初见此景,只觉得蔚为壮观,一扫胸中块垒!

    但他的目光却没有久久停留在海面,很快,秦始皇就被海滩上那些阡陌相连,一块块被分割如田的盐场吸引过去了。

    “说说罢。”秦始皇看向黑夫,指着这些盐田:“这是怎么回事?”

    黑夫禀道:“臣奉陛下之命,整治胶东盐政,发现胶东产盐,竟不如田齐时一半!其原因有二。”

    他开始一条条指出那些问题:“一是海寇袭扰,使得海滨不宁,盐场工匠隶臣离散,规模大不如前。”

    “二是齐人近千年来不断煮海制盐,使得沿海柴木耗尽,需得从更远的丘陵运柴木过来,成本奇高……”

    黑夫说的没错,这年头的海盐,基本都是靠煎煮得来的,据说最早发明此事的人叫“夙沙氏”,乃是一个莱夷君长。

    就黑夫脑补,夙沙氏应该是个吃货,在海边用陶罐煮蛤螺时,不小心将水熬干,结果却在罐底,得到了一层结晶海盐,伸手一尝,从此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当地人祭拜他为“盐宗”,成了咸党的至高神。

    黑夫依然记得,几个月前,他在平定夜邑田氏之乱后,第一次来到海边盐场见到的情形:有沟渠将潮汐时的海水引入挖好的大池中,隶臣妾们挑着木桶,将海水一桶桶挑到煎卤灶房,里面有埋地的两排炉灶,灶上架着陶釜,不断有人将木柴运来,日夜不息地烧火煮海,整个海边都冒着滚滚浓烟……

    方法和熬糖差不多,先在大釜里煮得高浓度卤水,再转移到小釜中,最后得到白色半球体,这就是煎好的锅盐,再敲碎打散,就成了散卖的海盐。

    煮盐的黄金时段,是每年十月至一月间,这段时期是农闲,几乎全齐地海滨的百姓,都会被发动起来,伐薪挑水,煮海为盐,三个月,便能得盐三万六千钟!

    这个数字,到田齐时翻了三倍,每年产十万钟,胶东的产量大概是五万,但价格却越来越贵,因为消耗的木材实在太多。

    黑夫继续道:“盐乃官营,除去本钱,再课以重税,于是产出的官盐之价,贵若糖蜜!”

    南郡的红糖,如今仍然算奢侈品,这比喻,足见海盐之贵了。当然,之所以这么贵,朝廷沉重的盐税是要背锅的,同样的方法,私盐价格却是官盐的三分之一甚至五分之一,老百姓又不傻,肯定是宁可偷偷买私盐了。

    成本日益提高,销路也被私盐挤兑,胶东官盐扩大再生产自然成了空谈,这也是胶东产官盐越来越不景气的原因。

    秦始皇颔首,黑夫的分析切中时弊,不仅胶东,其余近海各郡,多多少少也有这样的问题,秦朝的盐铁官营制度,在这些地方撞了一头包。

    黑夫给出的解决方案有两个,其一是加大对海寇、私盐的打击;其二,便是降低官盐的成本,使它价格稍降些,方能有利可图。

    “于是臣便想到北地郡花马池制盐的法子,不必煎煮,直接以阳光与风吹晒而得……”

    在黑夫想象中,盐本就是溶于水的,海水一干,不就析出一层层的盐了么?这便是后世广泛使用的晒盐法。

    但想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古人又不是傻子,岂会放着简单易行的晒盐法不用,却用煮成1钟盐,约耗木柴400斤的煮盐法呢?

    黑夫经过实地考察,询问工匠后,才知道,原来海盐用煮,实在是逼不得已。海水的盐度,远不如安邑盐池、花马池的卤水,晒盐需要花费的时间太长,且农闲的冬天太阳强度低,无法实行。

    打听之后,他发现,其实胶东一些盐场,因为海边木材日益吃紧的缘故,已经采用半晒半煮了:效仿巴蜀的井盐,秋后先将卤水储存晒上一道,增加浓度,入冬再进行煎煮,以此减少燃料,降低成本。

    但要全程指望太阳?海边天气变化无常,也许就在卤水已浓,大功即将告成时,天上忽然下了场雨,那不就前功尽弃了么。

    黑夫需要找到最有效也最快速的法子,来开创晒盐法,他前世学的不是理工,对这些东西一窍不通。于是便一张告示,将专门研究阴阳变化,天天跟丹砂等物打交道,提纯露水,炼制丹丸,搞物理化学实验的方士骗来。但却将大多数人,提溜到海滨,让他们和工匠一起想办法。

    方士们顿时傻了眼,本想为皇帝求“长生不老之道”,如今却与低贱的匠人隶臣为伍,整天和海水泥沙打交道,当然不高兴了,但随着几个抗议者被黑夫以不遵命为由拘了起来,他们只能老老实实做事。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经过几个月钻研,方士和工匠们,还真想出了个好办法!

    “陛下,请这边走。”

    黑夫在前引路,将秦始皇往海边的盐田深处带去,他们最先靠近的,是一个个坑洼,但却不是用来晒盐的,而是制泥的……

    这些在海滩上挖的坑,此时正蓄满了上次涨潮留下的海水,一群隶臣妾光着脚站在田中,用带齿的木耙纵横交错地耙地,将海水与泥沙混合,使之在太阳暴晒下,变成了板结的块状物,再一块块送去后方。

    黑夫道:“这是制盐第一步。”

    群臣不明所以,因为看上去,那些板结得黑乎乎的泥块,与白花花的盐有何关系?

    黑夫接下来又将他们引到了数条平行的沟渠处,指着道:“这是姜齐时就已修筑的,历经数百年,为的是利用海潮,使海水经沟渠灌入蓄水塘,好方便取水煎煮。”

    一行人顺着沟渠,走到巨大的积水塘边前,这里的海水被分到较浅的盐池里,经过数日太阳暴晒,水位略有降低。

    “这是制盐第二步。”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