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司南项目组宣告失败,而隔壁的“指南车”更惨,方术士们和工匠鼓捣了半天,就是做不出不管转向何方,都能自动指南的神器,只能尴尬作罢。最终,还是黑夫指定的“指南针”有了些成效。
普通的缝衣针,用天然磁石反复摩擦,便能使针带上磁性,虽然这其中原理方术士们也琢磨不明白,但不妨碍他们使用。
徐福让人为黑夫展示了两种用法:将磁化的细针穿几根灯心草,浮在木盘水面上,或涂一些蜡,粘一根蚕丝,挂在没有风的地方……
却见指针锐处受某种“神秘力量”指引,微微转动,锐处常指南,亦有指北者。
徐福解释道:“此恐石性不同,致使南北相反,理应有异,未深考耳……”
“这大概是N极和S极的区别?”
黑夫虽然对这简陋至极的指南针、指北针还不太满意,但他们要做的毕竟不是跨越数千里的远洋航行,只是跨越数百里的短暂出海,指南针只作为牵星术的辅助,以备不时之需。
这样的指南针没法和后世相比,但没什么东西,是一开始就能做到完美的。
两种方法里,徐福比较推荐缕悬法,因为水浮法的最大缺点,便是水面容易晃动影响测量结果,而海上的船只,晃动可不是一般大。
徐福还说,他特地在白天夜晚,依照太阳、北辰方位做过对比,发现这指南针、指北针的指向,虽然大体上是南北,但依旧有少许偏差,且无论如何更改,都无法消弭。
“些许偏差,无伤大雅。”
黑夫知道这是地磁偏角,但他一时半会,也跟徐福解释不清楚,这种理论上的东西,还是交给大科学家张苍去钻研吧。
“足够了,多制备些磁针,让每艘船上都有数枚,再教楼船之吏使用,相比于牵星之术,此物简单,不管识字不识字,都能学会!”
……
巡视完方术士们的项目后,黑夫到了外面,这座他亲自命名的青岛港,已不复昔日渔村景象,日积月累,变成了繁华海港。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吹着海风,黑夫不由嗟叹,他现在做的,不过是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的过程。
季风、洋流、指南针、纬度、天文航海术,这些方术士藏着掖着的知识,如今都被黑夫掏了出来,公之于众。而第一批具备以上知识的海员,也正在接受培训……
远洋航行必须的物质基础,正在一一补全,还差什么呢?
还差最关键,最核心的东西。
“利益!”
无法给世人,起码是胶东人带来利益的远航,与方术士花费巨资海外求仙,有什么区别?一旦那股劲头过了,再庞大的船队,也会搁浅生锈,他们曾探索过何处,最远抵达了哪里,都没了意义,只剩下后人遗憾叹息。
“如果能再远一些,如果那振奋人心的西洋远航,能一直持续下去……如果……”
历史没有如果,唯有利益,能驱使人不断探索。
但黑夫的确是没看出,此时远航海外,除了满足秦始皇的虚荣心,满足黑夫玩梗的恶趣味外,能让中原捞到什么油水。
“或许这次跨海远征后,能找到它呢?”
现如今,舟师已训练多时,粮食已囤积完毕,青岛建造的大木船挤满港口,如今又搞定了“导航系统”,真是万事俱备,只欠……
黑夫正思索之际,他身边的“示风器”上,长条的旗帜高高扬起飘拂,系在其上的风铃叮当作响,发出好听的声音!
“仲父!”
在外看守示风器的尉阳面露喜色,他朝黑夫高呼道:
“起风了!是季风,是南风!”
……
PS:太乙九宫占盘是1977年在安徽阜阳县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出土,可能是夏侯婴或者其子嗣算命用的。
第0596章
起风了
秦始皇三十三年,五月中旬,烟台港人头攒动,包括郡守黑夫在内的众多胶东大员齐聚此地,都在遮阳的屋檐下,翘首以盼。
黑夫坐于正中,陈平站在他旁边,凑在耳边低声说着什么,黑夫看似面容淡定,可他心里,仍是有几分焦虑。
“我还是不该让尉阳冒险出海啊……”
事得从半个月前讲起,在做好好牵星术、指南针等一系列技术准备后,恰逢时间进入五月,一如徐福所言,来自南方的季风准时吹起。
“胶东外海之风,随四季变化,10月到3月,北风为多。四月,季风交替,风向不稳,不可贸然远航。到了5月,风转为偏南,六到八月间,在胶东沿海,更有从西南吹向东北的大风!”
五到八月,是乘风远航,前往朝鲜的最佳时机,黑夫自然不会错过。只数日时间,第一支开辟新航路的官方船队便准备妥当,一艘大船,两艘小船,伪装成商船的模样,共有船员四百。
在挑选军吏时,需要一名五百主,两名百主,身为百主的尉阳主动请求,参加这次远航。
黑夫一开始还有些迟疑,私下里对侄儿道:“海上风浪莫测,你若有什么闪失,我如何向汝父,汝大母交待?”
尉阳是家里的长孙,也是母亲的心头肉,黑夫可不希望他出什么意外。
尉阳却有几分志气,他挺胸道:“张伯父(张苍)与我说过一个故事,触龙说赵太后,其中一段话,侄儿至今尤记。”
他背诵道:“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已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仲父让我做楼船之吏,是希望尉阳能在其中立足,可军中最服的是勇气,是胆量,若我一直只能荫仲父之威,岂能长久?洋流、季风、纬度、牵星、指南,还有改好的大帆船,仲父为这次远航,做了如此多准备,如今南风吹起,何不如让侄儿来试一试!”
尉阳力请,最后,黑夫拗不过他,只能答应让他负责其中一艘三百斛小船,又让徐福也随船而行。
五月初,三艘船离开了烟台。它们最初沿着海岸线行驶,在成山角过夜,一日后,成山角雾散之际,伴随着桅杆顶端,指向北方的相风鸟,三艘船彻底离开了大陆,渐渐远去,直到消失在海平线上……
按照徐福的计划,大船顺风而航,就算航速只有五节,也可日行两百里,只需短短两日,便能抵达箕子朝鲜外海,在其津港“列口”停靠。稍事休憩,便能继续北上,抵达秦朝最边缘的障塞,满番汗。
从那里开始,便是胶东舟师顺时针探索过的航路了,船只再顺着洋流经辽南返回胶东,速度也会很快,不过十来天,就能回到烟台。
今日是船队归来的日期,但从早上等到中午,海上舟船时有穿梭,却都是过客,而非归人。
“莫不是出了事?”
“我就知道那方术士不可靠……”
任嚣手下的楼船之吏们,没少窃窃私语,他们的方略被黑夫否定,改用徐福的方案,虽然道理上徐福说得头头是道,但众人心里难免有些不服。
当然,这些不服,都被黑夫让他的亲侄儿尉阳随第一批船出海这件事堵住了。
就在黑夫有些揪心之际,港口远眺的小吏,却升起了一面火红色的旗!
而后,叮叮当当金声被敲响!
这是脱胎于军中的金鼓旗号,预示着军队回营!
众人大喜,纷纷站起来,翘首以盼,却见远处夕阳映照的海面上,两艘船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靠港口靠来。
“两艘?”
陈平听闻后,心中一跳,这时候他们也看清了,是一艘五百斛大船,一艘三百斛小船……
比去时的三艘,少了一艘!
而尉阳所在的,恰恰是小船!
黑夫幕僚们的心再度提了起来,但黑夫却是镇定,面无表情,注视着两艘船停泊靠岸,船上之人陆续下船,朝他们走来。
他没有第一时间询问自家侄儿是否在里面,可还安好?而是淡然下令道:“奏恺歌。”
对这数百冒死出海的勇士,值得用恺歌来迎接他们!
岸上爆发了一阵欢呼,鼓乐齐鸣,士卒簇拥在街道两旁,欢迎横跨大海的袍泽们!
他们近了,管着大船的五百主迈步在前,旁边是谈笑自若的徐福,而一个熟悉的青年身影紧随后,正是负责小船的尉阳!
三人穿过夹道欢迎的同僚,走到郡守黑夫和郡尉任嚣面前,下拜行礼。
“郡守、郡尉,下吏等不辱使命!”
黑夫颔首,扶起了五百主和徐福,又看向侄儿,他经过十数日海风吹打,烈日暴晒,脸上红扑扑的,还有些脱皮,目光中有点哀伤,却也多了几分神采。
黑夫有些欣慰,那个十多年前他服役归家时,用脏兮兮小手拽着他衣裳要糖吃的熊孩子。那个他经历远征,讲述见闻时,捏紧拳头,睁大了眼睛满是向往的小少年。
如今,他长大了。
“仲……郡尉阳躬身,献上了此番远航所画的地图、在不同地点观测到的北辰与地距离,算出的“纬度”数据,以及黑夫在尉阳走时,嘱咐他一定要写的《航海日志》。
黑夫接过来后,也不看其他,先打开地图,扫了两眼后,便连连叫好,指着三人,还有那三百名化妆成商贾、水手的楼船之士大声道:
“一年前,陛下在成山角时,将天尽头,改成了天无尽头!以此勉励楼船之士跨海寻路,让大秦疆域,东有东海。而今,汝等巡海归来,这相当于让大秦凭空多出了数百里海疆!如此壮举,我必向陛下请功!”
……
是夜,在烟台港,徐福、尉阳向黑夫汇报了这次远航的所见所闻,以及那消失的一艘三百斛船去向。
尉阳有些难过地说道:“横跨大海时,第一天还算顺利,可到了次日,却遇到了暴雨,风浪极大,不少人被甩到船外,等风雨过后,那艘船便与吾等失散了,也不知漂到了何处……”
那艘船上的百主是他同僚袍泽,这几个月一起航海,一起学习牵星术,关系不错,他和一百名船员生死不明,这让尉阳有些难过。
徐福补充道:“吾等在列口多等了一日,却迟迟未见那艘船归队,只能先行归来。”
去了三艘,回来时却仅剩两艘,这是不小的代价,也让郡尉官署里有了些异样的声音,认为直接跨海还是太危险了。
但徐福却保证说,这只是意外,而且时间越到秋冬,风浪的天气也会越少,这条航线会越来越安全。
“当真?”
黑夫只能在理论上装装逼,吓唬吓唬徐福,可实打实地出海,如何应付风浪,他却毫无概念,这都得靠老船家水手十年几十年的经验,外行人没法指手画脚。而且哪怕是到了两千年后,就算是极其先进的轮船遇上大浪,也讨不到好。
他看了一眼尉阳,风浪无情,也不认贤愚贵贱,只差一点,自家侄儿就要成为这次探索的殉品了,这也是世人对大海恐惧的原因。
“这或许就是探索必须付出的代价吧……”
黑夫有些无奈,但立刻就重新硬起心肠道:
“立刻再派五艘船出海,乘着西南风出海,一样的路线,这次不必追求速度,要缓缓而行,测好箕子朝鲜沿岸纬度,探明沿途暗礁,以确保万无一失!顺便,再沿着海岸找找那艘失散的船只、吏卒!告诉楼船之士,本吏绝不会弃任何一人于不顾!”
……
新航线还有待探索和完善,但时间不等人,在陆续派遣出几批船舶跨海远航的同时,另一边,在舟师艨艟的护送下,十余艘粮船也从烟台港起航北上,它们会逆洋流而行,走花费时间更长,但也较为安全,没有大风浪的旧航线。
郡守长史陈平作为黑夫的全权代表,也在船上,这支船队的目的地,是鸭绿江口,一个叫“西安平”(丹东)的滨海小邑,他们必须在公子扶苏大军抵达前,将第一批粮食送去那儿囤积,并利用舟师的便利,为扶苏搭建渡江浮桥……
“郡守放心。”
临别前,陈平笑容可掬:“下臣,一定会按照主君吩咐,好好督管粮秣,协助公子渡河!”
这句话却让黑夫皱起眉来,陈平虽然对他忠诚,办事也很得力,但近来想法似乎有点多……
可眼下也没有更好的人选了,黑夫不想送萧何、曹参去见扶苏,陈平在北地时也是长史,与扶苏打过照面,打交道起来比较方便。
思虑再三后,他还是让陈平去,但却招了招手,让陈平过来,在他耳边警告道:
“无我允许,不准搞事!”
“平亦算个秦吏,为国效力,尽心尽责还不够,岂敢胡来?”
陈平似是被吓到了,唯唯应诺,只是在登船之后,回头看着朝他们挥手送别的黑夫,深深作揖后,直起身来,看着渐渐远去的海岸,负手笑道:
“君上之君,非我之第0597章
仗不能白打
“陈长史,瞧啊,那就是老铁山,看到此山,便是到辽东了。”
船员好心提醒,说甲板摇晃,让陈平去舱内,立在船头的陈平却摇了摇头,只戴上了一面斗笠,披上蓑衣,避免海水打湿全身。
离开沙门岛一日后,他们的船队从一阵短暂的阴雨里冲出,云开雾散之际,就看到了远方的陆地。
那是一个整齐清晰的尖端,黑褐色的险峻峭壁,像是一把未开刃的剑尖,横亘在海天之间,也将海分成了两半——一半海水较蓝,一半则偏黄,此处便是少海和东海(黄海)的分界线,两色浪潮由海角两边涌来,交汇在此,颇似关中的奇景“泾渭分明”。
但水手们却顾不上欣赏景色,这附近,也是航线最为凶险、涌急的水道。陈平甚至能看到,老铁山悬崖下方,狭窄的白色海滩上,一些沉没船只的残骸被冲到上面,它们都死于急流和尖锐的暗礁!
好在,这艘旗舰的船长经验丰富,小心翼翼地绕开老铁山下的急流,大船桅杆上,硬帆微微调整方向,带领身后十余艘吃水很深的粮船,在南风推动下,逆着看不见的洋流,掠过辽东海岸,继续向北驶去。
绕过老铁山的急流后,已是傍晚,赶在夜幕降临前,船队加快速度,抵达了一处风平浪静的绝妙海湾,烽火台充当的灯塔在闪烁火光,指引船队靠岸停泊……
这便是辽南为数不多的城邑,沓氏,被黑夫改为“旅顺”,因途径此地船只旅途一帆风顺。
这里也是陈平他们在辽东的第一站逆旅。
“陈长史慢点。”
在奉命驻守此地的五百主眼里,郡守长史,已经是了不得的大官了,他得知消息后,亲自带来来迎,还欲搀扶陈平下船,毕竟他看上去很是文弱。
陈平却拒绝了,灵活地跳下船帮,站在坚实的陆地上。
“别看我现在这样。”
陈平也不拿架子,举起宽宽的衣袖,对楼船之士们笑道:“我年少无形时,亦曾脱了上衣,在家乡的河上,帮人划船混口饭吃,与二三子一样,也算是在水上讨生活的。”
此言惹得众士卒哈哈大笑,别看陈平貌似文士,说话却很接地气,气氛不那么尴尬了。
粮船不仅只为迎接扶苏,也会给沿途各港口亭障带来补给,粮食、蔬菜、衣裳,所以驻军对船队十分欢迎,旅顺口的五百主亦热络地张罗饭食,与陈平分享他们打到的鱼和野味。
饭食是有些粗陋,但在饭后,五百主却又点着火把,带着陈平,打开了狭小的仓库。
刚开门,一股浓烈的皮毛味便传了出来,让陈平忍不住捂住了口鼻。
五百主却习以为常,拎起一根草草处理过的貂尾道:“奉郡守之命,吾等驻守当地之余,也派人向周边岛夷、濊貊收貂鼠之皮,请长史过目清点。”
陈平进去转了一圈,看到仓库里堆着扎在一起的貂尾、貂皮,有数百之多,亦有一捆捆的海狸皮,还有几张有破损的狐皮,乃至稀有的白鼬皮,这便是旅顺口治下方圆数百里土地,为数不多的特产了,多是本地渔猎部落提供的。
“可这些本地常见的物产,运到中原,价格却能翻百倍啊!”陈平看罢,两眼放光。
辽东郡治襄平远在千里之外,没有从陆路管制辽南沿海的可能性,黑夫跨海经营辽南,将这里变成胶东的县,已经板上钉钉的事,陈平作为幕僚,自然有责任了解此地情形。
通过典籍上的寥寥数语,以及商贾见闻,陈平注意到辽东的一种特产:
“貂!”
陈平知道,貂皮、貂尾,在中原,那就是身份地位的标志!
秦朝官方,武官戴的是“武弁冠”,共敖、曹参等人头上便是,这种冠据说是从赵国传入的,附蝉为文,貂尾为饰。秦以军功爵立国,朝野上下,有多少个武官,又需要多少貂尾?
而貂尾的主要入贡来源,便是辽东,乃至于辽东更外围的朝鲜、夫余、肃慎。
而在民间,虽然明文规定,不允许商贾穿丝帛文绣,但没规定不准穿皮草啊!于是穿不穿得起貂裘、狐裘,就成了财富的标志。昔日苏秦未发迹时,家中富裕,为了显得自己不是穷士,特地置办了一件“黑貂之裘”去游历各国,最后貂裘穿蔽,混不下去,这才灰溜溜地回家,悬梁刺股。
眼下,一件普通的貂皮大衣,在咸阳价值数十金!上好的紫貂裘,更值百余金!
中原北方山林虽然也常见貂,但不论是数量还是皮毛的成色,都远不如辽东紫貂出名。
更何况,辽东的土著蛮夷淳朴好哄骗,随便一点中原的布帛铁器,就能换一大捆貂皮回来……
这是极其暴利的生意,陈平可以想见,此业前景不可限量。
陈平这次来,除了督运粮草外,亦是得了黑夫的指派,实地考察一番,看以胶东为基地经营海外,到底有哪些利益可图?
“何止有利,且是巨利!”
才到第一站旅顺,陈平却已如此笃定。
光旅顺附近的夷人部落,就能换得如此之多皮毛,若胶东能在辽南广立据点城邑,又能获得多少?更别说一海之隔的朝鲜、沧海等地,也盛产此物啊。
……
六月初二这天,离开旅顺后,船队沿着辽南人烟稀少的辽南海岸前进。陈平看到,左前方岸边满是松柏交错组成的森林,林间冒出许多青葱的圆岭、许多长着茂盛花朵的土丘和许多尖尖的山峰,间或看到麋鹿、獐子在林间跳跃。
而他们的右前方,则是一连串小岛,海域中有大群的海豹和“海大鱼”在游戏,海大鱼便是鲸鱼,体型巨大,隔着数里,就可以看到它们喷出的高高水柱。
果然如徐福所言,此地有洋流,颇如逆水行舟,船速快不起,他们在一座名为“长山岛”的岛上休息时,却见白色的海鸟迎风而飞,海滩上趴着一大群圆滚滚的斑海豹,那是船员们很喜欢的美食。
这群海豹没怎么见过人,全副武装的兵卒走过去也不跑,就呆呆地看着,结果被长矛刺穿了身体,鲜血染红海岸。
陈平目睹了船员们收拾海豹的过程,这软绵绵的海兽全身是肉,割成条形,用盐一腌,放火上一烤,便是一道美味,船长请陈平吃了一些,感觉像兔子肉。
海豹那肥厚的油脂也有妙用,稍微提炼一下,居然能直接拿来点灯。
“海大鱼的油脂更好。”有人如此对陈平说,只是鲸太过庞大,难以捕获,其鲸膏也更加珍贵,只有宫室里才用得起。
待他们抵达西安平时,有了这一路的见闻,陈平对辽东也大体了解透彻了。
此地寒冷,比北地郡更甚,冬天尤其可怕,没有皮裘毛衣便无法忍耐,宿麦也无法越冬,不太适合生活和耕作,故人口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