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71章

    她把窗户缝隙开小一些,回身打开衣柜穿上大嫂和二嫂帮忙新做好的夹袄,薄薄一层蓬松软和的棉花覆盖上身,寒气瞬间消散。

    秦瑶走出房门到后院做晨练,没一会儿大郎就过来了。

    二郎年纪确实还小些,在不感兴趣的事物上,意志力薄弱很难坚持,秦瑶也不为难他,由着他冬日睡懒觉去。

    养足了精神,好好读书也可以。

    大郎就不同,他已经在习武这件事上感受到乐趣,不用秦瑶督促,每日晨练,除非下雨刮风,都不曾落下。

    母子俩对视一眼,便各练各的,秦瑶主要是做力量练习,保持身体的灵敏度。

    大郎则更侧重基础,早起一套军体拳,而后便蹲起了马步。

    这一扎,能蹲小半个时辰。

    如果有闲心,还能顺便背下书,或是放空,什么也不想,九岁的孩子,本就因为过于懂事而显得老成,现在是越发稳重了。

    秦瑶先结束锻炼,洗漱干净后生火把早上吃的养胃小米粥煮上,又拿出托人从镇上买的新炭,烧了一炉放在堂屋里,掩好屋门,好把冷冰冰的屋子暖一暖。

    这是初冬第一炉炭,要不是早上打喷嚏,秦瑶还想过几天再烧炭。

    但今天早上的寒气她都受不了,几个小孩就更别提,反正现在家里也不缺这几个炭火钱,早烧早享受。

    果不然,随后起床的那三个,捂着被冻得红扑扑的脸出被窝,察觉到堂屋有热气,立马推门冲进去,先是发出惊喜的一声哇,随后围坐在炭炉边,烤烤小手,又烘一下小脚,安逸得很。

    一家五口吃过早饭后,出门前秦瑶特地嘱咐:“记得别把窗户关死,时不时出来透透气,免得中毒了。”

    兄妹四人已经在秦瑶的科普下知道碳中毒这件事,齐声应:“知道!”

    如此,秦瑶这才拿上账本和装碎银的袋子往村口行去。

    今日十月十五日,是与白善约定好要交付首批货的时间。

    同时,也是发放工钱的日子。

    昨夜秦瑶和刘木匠就已经把今天要交出去的货提前检查好,确保万无一失后二人才各自家去。

    而后一批货,也已经完成了百分之八十,余下半个月时间,完全足够,一定可以准时完成交货。

    是以,秦瑶今早起来不慌不忙,跟平时没两样。

    倒是制造厂里的工人们颇为忐忑,因为这是他们第一次完成生产任务交货的日子。

    客人是否满意,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毕竟谁不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够得到回馈呢?

    半上午,白善带着他的车队来了,整整五辆。

    小小的山村除了每年缴纳粮时,很少会一下子见到这么多马车,也极少有这样的热闹时候。

    特别是征调令一来,村中老少爷们走了大半,低迷的氛围在今日终于有所好转。

    村里闲着没事的大娘小媳妇还有孩童们都围了过来,好奇的看看这个,又摸摸那个。

    都是石料和木料,倒也不怕碰坏,由得她们去了。

    寒冷的冬日似乎也在这股喧闹中,渐渐暖和起来。

    三十套超小型水磨,由秦瑶亲自送上马车,白善一一检查过后,满意的点点头,留下两个学习安装和修缮的年轻机灵小伙,便拉着这批货先行南下。

    走前,白善付了二期款,六十两,还余下尾款二十两,下次提货时一次性结清。

    眼看那白花花银子被秦瑶接到手中,制造厂的工人一个个都笑开了花。

    秦瑶一回头,就对上一双双期待的眼睛,笑着说:“我这就去算账,下午给你们结月钱!”

    众人齐声笑着应:“好嘞!”

    秦瑶目送工人们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自己和刘木匠两人亲自带着白善留下来的两名小伙儿,教他们如何安装,又如何预防问题出现,如果出现问题,该如何修缮。

    这些秦瑶也早有准备,和刘木匠一起得闲的时候做了个售后手绘本。

    如白善这样的大客户,可以赠送一套。

    售后本上有图有字,除了安装步骤外,常见的问题和不常见的问题都有写。

    秦瑶先带两个小伙到自家水磨坊观摩半日,才把售后手绘本给他们,让他们看图学习。

    有不会的再来找她或是刘木匠。

    对了,两人家在开阳县另外一个镇子上,离刘家村很远,往来不方便,这半个月要住在刘家村。

    刘木匠家里房间排得满满当当,住不下,秦瑶只得把两人领回自己家。

    打开堂屋隔壁那间锁了一个月的小房间,一股久久无人居住的灰尘味儿扑面而来。

    秦瑶后退两步,抬手扇了扇,等了一会儿才进去。

    窗户打开,昏暗的小卧室里有了光亮,小小一间,里面有一张床,一套桌椅,和两个木箱垒起来的衣柜,简简单单,整整齐齐。

    “你们进来啊。”秦瑶冲外头两个小伙招招手,让他们进来看看新宿舍。

    两个小伙也就十八九岁的样子,身材属于瘦高形,屋里一张一米三宽的小床,两人挤一挤完全没问题。

    两人转了一圈,很满意,感激的冲秦瑶说,家里有什么打水砍柴的活儿都可以交给他们做。

    秦瑶也不客气,立马把大郎和二郎叫过来,让他们领着这两位大哥哥去砍柴。

    天一日比一日冷,冬日又废柴,柴火是多多益善,绝不嫌多。

    院内柴棚里已经堆满三分之二,再打几日的柴火堆满它,够烧到明年春天。

    有了两个大哥哥的加入,柴棚提前堆满,二郎和大郎暗暗开心,终于得空去采板栗啦。

    他们要是再晚一点,山上的板栗都快要被村里小孩们采光了。

    村东头那片矮坡上,有一片板栗林,原先也不知道是谁家种的,后来没人伺候,野蛮生长,成了村里小孩们初冬最爱逛的地方。

    157

    有马车啦

    大清早,秦瑶还在后院晨练呢,大郎和二郎就拿起竹筐跑出门去了。

    三郎和四娘在屋子里扯着嗓子干嚎,哥哥们嫌他俩碍事,背着他们就跑,四娘气得小脸鼓了一天,嘴巴撅着,秦瑶抬手刮一刮,“这都能挂个油壶了吧?”

    小姑娘嗷一声张嘴要咬她的手,没咬着,又粘上来,让秦瑶晚上不要理大郎和二郎。

    “为什么?”秦瑶故意问。

    四娘哼道:“他们不带我和小哥玩!”

    秦瑶看着她这气鼓鼓的样子,再看看三郎坐在门槛上顶着冷风巴巴望着村东头的样子,一本正经的点点头,“好,那我们不跟他们玩了,我们自己去县城玩好不好?”

    三郎刷的就看了过来,眼睛亮得像灶孔里燃烧旺盛的火苗。

    四娘也是愣了一下,不敢相信的追问:“阿娘要带我们去县城吗?”

    秦瑶颔首,看一眼天色,时间还早呢,家家刚吃完早饭,剩下大半天,骑马去,傍晚就能回来。

    上次订做的马车车厢,还有托范掌柜弄的虎头标本,都已经做好,她得去拿回来。

    顺便进城里买点生活日用品回来囤着,之后气温更低,能不出门就不出门。

    猫冬猫冬,不猫着怎么叫过冬?

    惊喜来得太突然,三郎和四娘在秦瑶的催促下,进屋加衣,免得路上被冻着。

    秦瑶也准备了一张薄被,到时候给两人小的披上可以御寒,回程有车厢,铺在车厢里坐着也舒适点。

    借住在家的两个售后小伙早早就出门去水磨厂了,秦瑶套好马鞍,锁上屋门,把龙凤胎抱上马背,牵着马先去水磨厂告知二人,给他们留了钥匙。

    交代完毕,翻身上马,把薄被往身前两个激动的小人身上一盖,一抖缰绳,轻喝一声“驾!”,多日不曾撒欢的老黄立马就冲了出去。

    刺激的速度,惊得马上两个小孩嗷嗷大叫出声。

    秦瑶把脖子上的布巾抬起挡在脸上,也遮住了她嘴角扬起的笑。

    母子三人,一路打马疾驰来到开阳县,出发时兴奋的三郎和四娘,这会儿更加兴奋。

    秦瑶低头看了看被子里露出来的两张粉嘟嘟脸蛋,两双黑葡萄似的大眼睛望着她,似乎还觉得刺激不够。

    “屁股还没颠散?”秦瑶好笑问。

    兄妹两摇头,就差嚷一声:“还要还要!”

    秦瑶嘱咐两人坐好,翻身下马,牵马入城。

    到了停放车马的地方,才把兄妹两个小短腿抱下来,一左一右牵着,往做车厢的木匠铺子走去。

    车厢果然已经做好,用的是最扎实的木料,所以还挺沉。

    三郎趁着大人们谈事的空挡,试探着伸出小手抬了一下车厢边缘,吃奶的劲都使出来了,还嘿的喊了一声给自己加油,都没能撼动车厢一分。

    四娘惊奇的瞪大眼睛,也要试试,兄妹两一起使劲,车厢纹丝不动。

    两人以为自己的小动作没人知道,殊不知,大人们早看见了,只觉得可爱又好笑,但并未点破。

    秦瑶和店铺老板谈妥,便让小学徒帮忙把车厢拉到停车的城门下,把车厢装了上去。

    老黄很不习惯,躁动的踩着马蹄,不喜欢身上多一个这样沉甸甸的大家伙。

    不过最后还是在秦瑶的安抚下,安静下来,老实配合小学徒给他上驮架。

    秦瑶看着全新的马车,连连点头,“不错不错。”

    小学徒完成任务,先走一步。

    秦瑶带着三郎和四娘上马车坐了一下,车厢内空间很小,还不到两个平方。

    三面都做了坐位,背面坐位固定,且带了收纳空间,左右两侧座位不固定,两块直角板可以收纳起来固定在车臂上,这样显得车厢空间更大。

    如果人多,铺一张席子能盘腿坐下更多人。

    车厢中间是秦瑶特别要求的固定收纳小桌。

    和左右两侧的直角板一样可以收起来,车厢中部只会往上凸五公分,不影响整个大平面的使用。

    如果立起来,就是一张方形小桌,长宽三十厘米,顶部盖板打开,里面可以容纳不少小物件。

    工匠师傅还送了一个底托,放置碳炉也可以,四面立板是镂空雕花,方便散热,也保证了一定的用火安全。

    秦瑶越看越爱,又把中间的镂空小桌和左右两侧座位都收起来,整个人躺下,如果算上车辕的长度,刚好够她一个人平躺下来。

    “三郎、四娘,怎么样?喜欢吗?”秦瑶笑着问。

    两人也学她,在铺了薄被的车厢底板上滚了两圈,激动的“嗯嗯”点头,太喜欢了!

    听到秦瑶说明年就要用这辆车送哥哥们去上学,四娘羡慕不已,抱着阿娘的胳膊,嘟着嘴小大人一样叹气,“为什么四娘不能去学堂呢?”

    秦瑶面上笑容一滞。

    是啊,为什么女子不能考科举呢?

    “咳咳!”秦瑶咳嗽两声转移小姑娘的注意力,“走吧,咱们去拿虎头去,你们不是一直嚷着要看吗。”

    小孩注意力就是转移得快,四娘立马又来了兴致,牵起小哥哥的手,跟着阿娘去拿虎头。

    秦瑶没见过这个时代的动物标本是什么样子,也不敢抱太大期望。

    但没想到,范掌柜给了她一个惊喜。

    当初她递给范掌柜的虎头是什么模样,这会儿范掌柜还给她的就是什么模样,简直不像是标本,倒像是刚砍下来的虎头,栩栩如生。

    只除了脖子和脑袋断口处,标本用特质的蜡封了起来,底部又加了木托,可以直接立在平面上。

    三郎和四娘第一次看到比自己两个脑袋加起来还大的老虎头,又害怕又吃惊,躲在秦瑶背后不敢靠近。

    秦瑶鼓励他们上来摸摸看,三郎抗拒的把脑袋摇成拨浪鼓,差点哭出来。

    四娘胆子稍大一点,但也只敢靠近看一下,不敢触碰。

    范掌柜这‘坏心眼’的,故意出声,把小姑娘吓得浑身一激灵,爆退到阿娘身后,把脸抵在她屁股后头,瑟瑟发抖。

    秦瑶顿时没好气的瞅了范掌柜一眼,范掌柜讪讪摸了摸鼻子,“我给你找个袋子套上,免得路上吓着路人。”

    不过转身之前,还是没忍住问一遍,“这虎头你真不打算卖?有人出高价,你要不松松手?”

    秦瑶一脸坚定,“不卖。”

    范掌柜遗憾的叹了一声:“行吧。”

    158

    采板栗

    秦瑶取了虎头,又在酒楼里打包了两个菜,打算带回家解解馋。

    三郎和四娘期待得直咽口水,毕竟自从阿爹离开后,家里已经许久没吃到一顿色香味俱全的饭菜。

    偶尔秦瑶馋得受不了了,直接买好肉,母子五人厚着脸皮提到老宅去蹭饭。

    想到这,三郎和四娘突然想起阿爹来,边跟在秦瑶身后走,边问她:

    “阿娘,爹爹什么时候才回来啊?”

    秦瑶一怔,什么爹?谁家爹?

    回头一看两个小孩,哦,刘季啊,他还活着吗?

    “等粮食运到边关,应该就回来了吧。”秦瑶心想,要不要提前给他备张裹尸席?

    三郎和四娘对视一眼,不说话了,情绪有点低落。

    秦瑶领着两人在城里各家店铺转了一遍,笔墨纸砚得添一些,日常调味的酱醋也要买上一缸。

    路过贩卖私盐的,偷偷摸摸低于市场价买五斤留着用。

    听说今年腊月村里人打算凑钱共买一头猪回来杀,热闹热闹,庆祝一下丰收。

    鲜肉不好保存,秦瑶觉得还是要提前腌些肉,保存好了,能吃一整年呢。

    不过腌肉就不是何氏和张氏的强项了,秦瑶打算去找周嫂子,她腌的腊肉那叫一个绝。

    到时候切来煮火锅下菜吃,或者伴着别的野菜一起炒,都很香。

    想到这些好东西,加上手上提着的菜包一直散发出香味儿来,秦瑶都忍不住咽了几次口水。

    东西都买齐,放在马车上,母子三人驾着新马车,欢欢喜喜回家去。

    三郎和四娘手里一人拿了两根糖葫芦,时不时嗅上一口,既期待又满足。

    虽然嘴里嚷着再也不要理两个哥哥,但买零食的时候却没忘记他们。

    路过下河村,秦瑶在打铁匠家门口停了一脚。

    上次砍虎把刀砍卷边不能用了,只得拿回来让铁匠重新融掉再锻造一把。

    付了五百文钱,秦瑶拿回一把全新的刀,用布条把刀刃包好放在车辕上,赶着马车慢悠悠回家。

    因为是马车,速度远比不了从前,一路赶回来,花了两个时辰,就比步行快那么一点点。

    龙凤胎在车上都睡了一觉,幸亏秦瑶有先见之明带了薄被,要不然肯定冻感冒。

    马车入村时,引起了大家伙的围观,毕竟村子里平日里难得新鲜事,各家各户稍有点动静,就能吸引所有人的目光。

    等秦瑶一一跟前来看马车的村民们打过招呼回到家时,天已经暗下来。

    大郎和二郎已经回来了,两人跑了两趟,采回来四篓子的板栗。

    因为大郎爬树十分厉害,村里小孩都抢不过两人,虽然去得比较晚,但收获仍然丰厚。

    采回来的毛栗子全部倒在堂屋地上,两人一边烤着火,一边用夹炭的铁钳把板栗带刺的外壳翘掉。

    外壳留着,烧火的时候特别好用。

    两个暂住在秦瑶家的小伙也在帮忙,四人弄出来一大盆的栗子,边吃边扒壳。

    生板栗很甜,咬一口嘣嘎脆。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