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明军喊过几遍后,就向岸边抛过来铺天盖地的羽箭,有一些落到的清军营地前。立刻就有士兵跑过去拾起,带回来交到军官手中,这些军官不敢耽搁,立刻让传令兵以最快的速度把这些信件送入城中。很快第一封信件就被呈递到川陕总督手中,李国英神情严肃地打开书信看起来,里面称高明瞻、谭诣在江油被明军击败,进攻川西的清兵全军覆灭,这两人也都已经落到明军手中。接着又有更多的书信被其他的传令兵送来,一部分和第一封信内容一致,李国英匆匆扫了一眼就扔到一边。还有些则送来了明军的嘲笑,称四川提督邓名早已识破李国英奸计,正是邓名亲自带领一旅赶去江油消灭的高明瞻,现在邓名已经分遣一个偏将取广元、汉中、西安等地,本人则赶来重庆与李国英一会。
看过这些信的内容后,李国英身边的众人无不脸色剧变,川陕总督抽调保宁、汉中等地的主力前来重庆,后方已经非常空虚。如果邓名真派遣一支数万的大军出剑阁,广元根本没有一丝一毫的机会,就是汉中估计也会被明军一举拿下,甚至西安都会受到严重威胁——现在陕西既无精兵,也无大员坐镇。
即西安挡住了明军的攻势,这对重庆的危局也没有丝毫益处,一旦明军掐断嘉陵江航运,从保宁到重庆的数万清军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这一带以前张献忠和川军就征战多年,最近几年来刘文秀、吴三桂又多次拉锯,早已经没有任何给军队提供粮草的能力,失去了与关中的联系这支清军就会落得和高明瞻军一个下场。
或早或晚,川陕总督周围的人都想明白了眼下自己的处境,顿时人人脸色发白。位于他们中间的李国英虽然仍强自支撑,但他心中此时也是惊涛骇浪,受到的震动一点不比幕僚和部将少。和手下不同,他们对后方空虚的情况知道的并不全面,对各地驻军的具体数字也不是处处清楚,但李国英很明白后方到底空虚到了什么地步。保宁、汉中是洪承畴五千里防线的最北端,有大量的堡垒和工事,但没有充足的守军再坚固的防线也发挥不出威力。若是几万明军从剑阁杀出,那这条清廷苦心经营多年的防线眼下根本就是纸糊的,一捅就破。
“呵呵。”李国英强自镇定:“此乃贼人虚张声势,定然是他们知道了高巡抚已经攻破了成都,邓贼不得前进,就想乱我军心罢了。”
这时又有城外快报,有一些认识高明瞻的军官靠到岸边去看,觉得被明军绑在船上的人好像确实是高明瞻本人。
刚刚被李国英安抚得稍稳的人心,顿时又都提起来了。
看到周围的人都直愣愣地看着自己,李国英只好派几个手下出城去江边,把明军船上的人看个清楚然后回来报告。
几个幕僚、部将领命而去后,城头上的人纷纷交头接耳,李国英虽然一言不发,但心里也急切地想知道真假。
“若是高明瞻、谭诣真的战败被俘,那么重庆大军就已经陷入险地,如果立刻弃城撤退,也不知道来不来得及逃出险地。”李国英在心里琢磨着,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亲自全速赶回保宁坐镇,同时把水师和标营带回去:“贼人在嘉陵江上没有水师,很难让几万大军迅速渡江,辎重运输也不容易,只要我急行返回,维持住军心士气,再加上水师巡江,标营驰援,还是很可能保住广元、保宁一线的。这样大军也可以徐徐退回,不至于全军覆灭。”
不过李国英也知道,现在清军深入四川腹地,已经成为悬军,若是不留下足够分量的大将断后,恐怕自己一走重庆这里的军队就会崩溃。那样就算李国英能手守住广元、保宁,川陕的主力也会覆灭在从重庆撤回保宁的这一路上。
想到这里李国英看了一眼王明德,在心里想到:“上次高明瞻弃城脱逃,王将军独力守孤城、力抗强敌,没有动摇投降,这份胆色很难得了;这些日子来他指挥军队进退有度,看起来军略也很了得……嗯,若高明瞻兵败一事为真,我就立刻带标营和水师回师,让王将军主持重庆大局,想必他能把这些甘陕绿营妥善地带回去的。”
重庆城头上的人目送着那几个前去分辨真伪的人疾驰出城,向着江边奔去,只见那几个人在江边停留了一会儿,就拨转马头,飞也似地向重庆赶回来。
“见到这几个人来后,贼人又把船只驶近北岸一些,显得有恃无恐,船上的人多半是高明瞻不假。”看到江面上明军的动作后,李国英的心渐渐地沉了下去,等看到探子全速赶回后,他心中已经明了,明军手中的那人定是高明瞻无疑,不然手下的动作也不会这么慌乱。
派去查看的人满头大汗地跑上城头,不等冲到李国英近前,就大声哀嚎道:“总督大人,大事不好啊,高巡抚真的被俘了啊。”
“嗯。”李国英虽然仍是一脸沉着,对这个消息也早有心理准备,但真等他听到噩耗后,胸口仍好像是挨了重重地一锤,板着的脸孔也神经质地抽动了一下。
高明瞻进入剑阁的时间李国英很清楚,对高明瞻大概什么时候能到江油也心里有数:“高明瞻兵败了这么久,竟然我还没有得到消息,那肯定是被贼人一网打尽,没有一个士兵能够逃脱。天啊,一万多步骑,竟然没有一人一马能逃回广元报信……邓名的大军到底是什么时候从重庆过去的?我怎么全然不晓?”
已经有一个经略、两个总督死在邓名手里,清廷这边私下流传着一个说法,说邓名是高官的克星,对此李国英虽然斥为无稽之谈,但心里也难免有个疙瘩。
“这次邓名是找上我了吗?难道我要步洪经略、胡总督、郎总督的后尘了吗?”李国英心中闪过这样一个念头,没有更多的时间耽搁了,李国英目光一闪,就望向王明德,打算把稳固军心,带领重庆大军脱险的重任交给此人。
“啊。”正在川陕总督张口**言的时候,被他寄予厚望的王明德突然发出一声惨叫,刚才听说广元遇险后,王明德就感到一阵阵天旋地转,绝望感铺天盖地地涌来,差点将王明德当场击倒。贼人撒谎!贼人在撒谎!这是支撑着王明德没有立刻倒下的唯一信念,当这个最后的指望也被无情地击破后,王明德再也坚持不下去了。
这次形势比一年前独守重庆还要险恶,那次王明德还能不停地安慰自己,说川陕总督和平西王随时回来增援自己,只要再多坚持几天就能盼来援军了。但这次王明德是与川陕总督一起被套进了罗网,而邓名甲士兵数万,这样强大的兵力除非调集周围数省兵力根本无法给重庆解围,但调集几省兵力那要到猴年马月了?
“退兵吧。”王明德腿一软,一个踉跄竟然差点跌倒在地,等他反应过来后,立刻扑向李国英:“总督大人,火速退兵!”
在确认高明瞻被俘后,周围的人也都目瞪口呆,一个个如堕梦中都说不出话来,他们都被王明德的这句话从噩梦中惊醒,一起涌上来劝李国英火速回师。
没有回答周围人的求告,李国英死死地盯着王明德看了一会儿,感到心里有什么东西碎掉了,那是他对此人的殷切期望:“不能把军队交给此人,否则我一走,军队就会立刻瓦解。”
城头上闹成一团,大家都忘记阻止消息扩散,很快各种谣言就在清军中传播开,很快就演变成广元已经丢失,现在大家都已经陷入死地。这些谣言传出城外,一直蔓延到江岸边上的清军中,在明军射来大批羽箭后,个别识字的军官就读了其中的内容,见到城内的乱象后,军中的不安逐渐演变成恐惧。
李国英在长江北岸的营地中也隐藏了大炮和火铳,本来他们都全神贯注地等待着命令,随时准备迎头痛击登陆的明军。但现在无论是这些火器兵,还是弓箭手,都变得惶恐不安,有人甚至离开了自己的岗位。
……
“清军好像有点乱。”邓名和袁宗第一直在岸的另一边观察清军的动作,他们等了大半个时辰,也没有见到清军采取措施消除明军宣传的影响,而是听凭明军在船上不停地劝降。
“好像江边的清军在乱动。”邓名努力地在马背上站得更高一些,想把对岸的情况看的更清楚一些,他心里突然一动:“这是不是我们突然登陆的机会?”
“提督不可莽撞。”袁宗第急忙阻拦:“李国英乃是宿将,虽然事出突然,但他不至于手足无措。”
“那怎么清军看起来正骚动不安?”邓名遥指着对岸的敌军:“而且李国英也不说击鼓,就这样由着我们不停地劝降,他是不是吓坏了,已经不知如何是好了?”
袁宗第眯着眼又看了一会儿,微微点头:“鞑子是有些奇怪。”
“袁将军也觉得如此吗?”邓名有些期待地问道:“我们是不是登陆,打一下试试看。”
“不可,不可。”袁宗第琢磨了一下,说道:“李国英不至于此,事有反常。嗯,定然有诈。”
“有诈?”
“是啊。”袁宗第和李国英交手多次,觉得对方是个沉着的统帅,不会因为一个高明瞻被俘就失去自制力:“多半是想诱我们登陆吧。”
“是吗?”邓名没有和李国英碰过面,既然袁宗第说李国英不至于此,那他自然没法反对。
但袁宗第并不知道现在汉中、广元到底空虚到什么地步——虽然他和邓名猜想清军后方的留守部队不会很多,但绝对没有想到已经接近一座座空城——所以袁宗第也无法想像他和邓名随口一说,给李国英造成了多大的震动。
“看不清楚。”邓名虽然无法反驳袁宗第的看法,但他还是感觉对面的清军似乎不太正常,也还没有彻底放弃发动一场突然登陆作战,趁着清军混乱予以突袭的念头:“叫一条船来,我到前面去看看。”
邓名打算去江中的战舰上,近距离看看清军营地那边的形势。
但这次卫士们纷纷出言阻止:“我们不知道鞑子把火炮藏在哪里了,提督不可轻身犯险。”
“我又不是第一次靠近敌兵了。”邓名有些不以为然:“你们有什么不放心的?”
“船上可和陆战不同。”李星汉叫起来:“陆战我们可以护卫在提督左右,可在江面上就完全不一样了,要是提督的坐船被贼人的火炮集中了该如何是好?”
“哪有那么巧?”邓名觉得这风险明显比持剑冲锋要小得多,再说对面清军火炮既没有这么高的命中率,威力也绝没大到能把船只一炮就轰沉的地步。
“提督,以前都是兵马有限,或是情况危急。”赵天霸也不同意邓名离开安如泰山的陆地,去存在风险的江船上:“现在提督身边有数万大军,怎么还好总是和游侠一样呢?”
“赵千户他们这是忠言啊,”袁宗第也在边上劝道:“提督现在身为万众之主,不要再做这种冒险的事了,若是提督的安危有所动摇,大军就危矣。”
总之,没有人去给邓名叫渡船,见大家都这般想,邓名也不好坚持,只能留在岸边继续向模糊不清的对岸张望。
又过了约莫半个时辰,重庆城头突然响起两声炮响,接着就是一阵鼓声大作。
李国英此时已经从震惊中恢复过来一些,看到众将都围在自己身边劝自己退兵而不去操控部队后,梦醒过来的李国英勃然大怒:“你们都在这里做什么?要是贼人突然登陆,岂不是要被打个措手不及?”
从城头上望下去,李国英看到营边的秩序也垮,不少官兵在阵后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议论,顿时惊出了一身冷汗:“这下面是怎么了?贼人杀上岸不就完了吗?”
李国英当即命令开炮、击鼓,把城内外的官兵都唤醒。
“马上炮击敌船!”李国英指着江上的明船喝道:“不许他们再继续蛊惑人心。”
为了尽快恢复秩序,李国英毫不犹豫地把他的标营派了出去,城外的军队回到了岗位上,炮手也纷纷从隐藏的炮位开始向江面上进行射击。这些射击并没有给明军造成任何损失,不过见到清军炮铳大作后,明军也后退到更江面的另一侧。
明军退去后,李国英当众宣布他不会从重庆撤退,接着不顾众人的劝告,返回自己的书房,独自坐在桌后思考对策。
“撤兵是一定的,但不能太急了。”王明德的表现让李国英意识到,现在能够坐镇重庆,带着甘陕绿营安全离开的只有他一人而已:“我决不能走,否则官兵就会以为我和高明瞻一样,是抛弃军队独自逃生了。”
除了王明德以外,其他部将的表现也让李国英很不满意:“精兵强将都去贵州了,剩下的都是洪经略挑剩的二流将官,若是赵良栋、张勇、王进宝在,断不至此。”
斟酌了一番后,李国英决定再等两天:“邓名能够把高明瞻一鼓聚歼,兵力定然非常雄厚。但高明瞻也不知道我已经把保宁、汉中的兵力都掉空了,邓名也不会知道,他的偏将出剑阁后也会小心翼翼地进兵,所以我还有时间。”
“等两天后,等重庆这里人心稍定,就派王明德带领水师返回和标营,所有火炮都用来封锁嘉陵江,我亲自带着军队缓缓后退。”李国英觉得这是挽救重庆清军的最好办法:“而且平西王还说会派援兵来重庆,我再等两天吧,要是这两天他们到了就带他们一起撤兵,我也算是仁至义尽了。”
第40节困境
李国英打算等两天,军心稍微稳定一些再开始有步骤地撤兵,可是邓名和袁宗第并不知道李国英的想法,他们看到的是清军安如磐石,哪怕连一支上千人的军队都不见撤退。
“大概是广元一带还有不少清军的留守部队,”等了两天不见动静后,邓名和袁宗第分析道:“所以李国英并不太担心后路,只要派几个使者回去报警就够了。”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们就没有办法把李国英吓跑。”袁宗第承认这个分析有道理,但袁宗第觉得李国英坚守不退也许还有其它的原因:“或许是李国英根本不信我们的话,认为我们在虚张声势。”
“要是那样的话,他们就不会撤兵,一旦他们识破了我们是在虚张声势,就更会死守重庆。”
“末将以为,提督不妨在几天后大张旗鼓地来到军中。”袁宗第提出一个新的建议,邓名虽然带着卫士和俘虏抵达明军营中两天了,但一直没有亮出旗号,这个消息还没有完全公开,袁宗第认为可以继续吓唬李国英:“李贼现在可能心存侥幸,认为我们在欺骗他,或者认为提督打败了高明瞻但也损失不小,一时无力攻打广元。所以提督不妨突然打出旗号来,李贼看见提督果然到来,就会认为提督的大军随时可能抵达,他此时再不走就来不及了。”
“嗯,那就试一试吧。”邓名知道,如果重庆的清军不担心后路的话,是不会被吓跑的,现在只能指望袁宗第的判断正确,李国英只是心存侥幸罢了。不过邓名认为没有必要等到几天以后:“事不宜迟,这就安排一下,我明天就把旗号打出来。”
“也好。”袁宗第点点头:“如果鞑子确实是故作镇定的话,趁着他们惊魂未定再吓他们一下,自然是最好不过。”
“还有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我们不能误了农时。”成都平原的无霜期长,庄稼可以一年两熟,而开垦荒地、首次种植需要的时间更长:“已经二月了,我们赶快把李国英吓跑,拿下重庆,然后我还要带人赶回都府去开荒、播种。今年必须抓紧时间种粮食,起码得收获自己的口粮。早一天拿下重庆,就可以早一天开始种地了,要是拖得太久,农活就要耽误了。”
转天,李国英早早登上城头,认真地观察明军阵地,这两天他已经部署好分批撤退的任务,火炮也秘密转移到后方用来封锁嘉陵江,以防水师撤走后明军船只趁虚而入。第一个走的是当然是王明德,得到这个任务后他本人当然非常高兴,而不满的人大有人在,不少人都要求和王明德一起行动,李国英费了好大工夫才说服他们留下。
今天又有一批明军船只从下游开来,又是一万多浙兵和楚兵抵达,现在对岸的明军人数已经超过三万五千,一眼望过去营地连天接地。不得不留下的清军将领望着对岸的明军阵地,一个个都心情沉重,站在李国英身边默然不语。
李国英观察着明军的旗帜,揣摩着袁宗第各种部署背后的用意,他感觉明军似乎没有太好的追击机会,也未必能够第一时间察觉到清军的撤退行动。当然,李国英也不认为在袁宗第面前可以长期地隐藏自己的调动,不过明军察觉的越晚,他们作出反应的时间就会越长。等王明德走后,李国英就会开始一批批地把清军向上游撤去,彼此交替掩护以防明军追击,他本人当然会在最后一批,李国英觉得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清军拒绝服从轮替坚守的命令、而是争先恐后的逃回保宁。
可是明军那边又有了新的动静,好像有无数人开始高声呐喊,这喊声是如此的响亮,一直从明军最西面的营地飘过长江,直达重庆城头。
“贼人这是怎么了?”李国英有些不解地望向西方,那里的明军好像发生了骚动。
这骚动快速地沿着明军营地向东蔓延过来,江对岸士兵的喊声也越来越响亮,很快李国英就做出了判断:“这是贼人在欢呼,他们正发狂了一般地欢呼,为什么?”
左右没有人能回答李国英的疑问,重庆城头所有的目光都被骚动的源头吸引过去,那是一面高高的将旗,好像有一小队骑兵正擎着这面旗帜检阅明军营地。
旗帜越来越近,不久就有江边的军官派人来报:“总督大人,好象是邓名邓贼到了,江对面的贼人正在狂喊着‘提督’二字。”
“嗯。”李国英脸色沉重,轻轻点了点头,很快重庆城头也可以清晰地明军那热烈的欢呼声。
“果然是邓名到了啊。”李国英对着突然冒出来的年轻人想但忌惮,当初此人领着一群重庆城下的溃兵,就击溃了严阵以待的谭弘,还全歼了追击的谭诣,让川陕总督在朝廷面前大大地出丑;幸好后来吴三桂、赵良栋的拙劣表现盖过了李国英,替他消除了笑柄的形象;等到胡全才战败身亡后,就再也没有人认为败在邓名手下还是件可笑的事情;南京的消息传来后,川陕绿营中彻底改变了对谭弘、谭诣的看法,认为他们二人不败才是奇怪的事。
如果邓名只是野战出色的话,或许李国英和部下对他还不会这么畏惧,但邓名摧枯拉朽般地席卷湖北,让众人意识到此人的攻城能力也非常强悍。反正李国英扪心自问,是绝对办法用袁宗第、刘体纯等四个人的那些手下如此轻易地突破湖北防线的。
在尽情享受了士兵的欢呼声后,邓名下令水师再次出动,把他带来的那些从高明瞻手中缴获的旗号都打出来,一些小的仪仗用品、还有川陕绿营的小队绿旗,干脆用船上的劲弩射过江去——虽然清军已经知道高明瞻全军覆灭,不过邓名觉得他们或许还心存幻想,希望是明军夸大其辞,现在把这些证据亮出来后,想必能够打破清军最后的侥幸心理。
这些证据也确实达到了邓名希望的效果,看到高明瞻所部的旗号仪仗后,本来就士气低落的清军变得更加丧气,这两天来满营流传着后路被断,重庆已经成为孤城的谣言。当这些铁一般的证据出现在眼前后,有些绝望的士兵甚至哭了起来,认为一切都已经完了。
看到手下送来的清军旗帜后,李国英脸色变得无比阴沉,一言不发地走下城头,回到重庆城中的衙门中。
王明德等了很久,也没有等到川陕总督开始撤退的命令,最后终于忍不住了,就跑去总督的临时衙门求见。王明德进去的时候,不少清军将领也眼巴巴地等在外面,不少人都打算再去向李国英哀求一遍,同意他们与王明德和水师一同行动。
过了一会儿,王明德红着脸从衙门里窜了出来,一见到门外的众人就气急败坏地大叫起来:“总督大人又说不撤了!”
“什么?”众人闻言无不大惊失色。
“总督大人说要死守重庆。”王明德恨恨地叫道:“贼人又来援军了,邓名也来了,总督大人却改变主意了。”
众人愣了一会儿,情绪一起爆发了出来,集体涌到衙门前,冲着卫兵嚷嚷:“我们要见总督大人!”
见到这么多武将气势汹汹地跑来,就是门口的标营卫士也心中畏惧,他硬着头皮拦住众将:“诸位将军少安毋躁,标下这就去通报总督大人。”
“快,快!”众人不耐烦地催促道。
一个标营卫士一溜烟地跑进去,没有让大家等多久,就又从里面飞奔了出来:“总督大人请大家都进去。”
众人等的就是这句话,毫不犹豫地一拥而入,进去后看到李国英端坐在大堂的桌子后面。
看到一脸严肃的川陕总督后,众人心中那股因为焦急而生出的怒火也被压下了几分,纷纷向刘国英行礼:“总督大人。”
“你们打算撤兵,对吧?”李国英环顾着涌进来的众将,口气平和地问道。
“是啊,总督大人,邓名已经到了,他的大军肯定会在近日抵达,再不走就来不及了。”
李国英挥手示意众人上前,大家走上去后,看到李国英在宽大的桌面上铺开了一张地图,旁边还摞着一叠手令,无论是地图还是手令都是墨迹未干,显然是李国英刚刚写完的。李国英没有立刻开始说话,而是让卫兵去把还没来的将领也都召到衙门中,一直等到人来齐后,李国英才开始缓缓发言。
“这是交替撤退的部署和手令,”李国英给大家仔细讲解了一遍他的计划,但大部分人都没有太听进去,众人关心的只是什么时候轮到自己走。
虽然李国英把众人的不耐烦都看在眼里,但他还是耐心地讲下去,他的计划里还包括一些反击手段,以应付明军可能的追击。
全部说完后,李国英把地图和手令统统推到了一边,冷静地说道:“但我不打算让你们执行这些部署。”
刚才大家听李国英陈述的时候,还以为川陕总督同意撤兵了,现在李国英的话无疑于一桶冷水泼下来,把众人的希望之火一下子统统浇灭。
“我觉得你们根本不会按计划行事,绝不会有人肯按我的命令留下来坚守,而是能有多快就多快地跑回保宁、汉中。”李国英冷冷地说道:“眼下的形势,让我想起太宗和洪经略的松山大战,当年太宗皇帝能把洪经略十三万大军转眼间就杀得溃不成军,就是因为因为洪经略同意撤兵了。”
李国英这番话让在场的人都无言以对。
“当年洪经略的大军从松山撤退时,短短几天就被太宗皇帝杀了个干干净净,反倒是没有撤退的人还在松山坚持了半年。”李国英停顿了片刻后,又继续说下去:“除了最先开始逃跑的平西王,几乎没有人能活着回到宁远。从重庆到汉中,我们要走的路比从松山到宁远还要长,路上完全没有居民,你们谁觉得自己有平西王那个运气?能够活着回去?如果你们的部队丢光了,你们以为朝廷不会问罪么?”
“可呆在这里也是必死啊。”终于有人忍不住反驳起来。
“但至少可以晚死几天,而且能够杀几个贼人为自己报仇,而且只要军队不混乱,我们还有机会一起撤退。”李国英摇头道:“刚才营中的情况你们难道没有看到?若是我现在让你们走,你们敢说士兵还会老老实实地听令,还能控制住你们的手下吗?”
“那……那总督大人给我们看这个干什么?”王明德指了一下桌子上的地图,还有那些李国英刚刚写好的手令。
刚才下定决心继续坚守后,李国英就意识到军心已经极度不稳,部将也到了发生哗变的边缘,他并不知道现在自己的情况和胡全才曾经遇到的很相近,不过李国英比胡全才强的是,他马上就想好了应对的策略。
“我认为此时撤兵和自杀无异,但只要我们坚守重庆,就还有活下去的机会,城内有三个月的存粮,我们控制着很大一片地区,我们可以捕鱼、可以打猎,粮食再节省着吃,坚持半年应该没有问题。这半年可能会发生很多事,朝廷也有机会调集援兵来给我们解围。甚至我们还有自救的机会,敌人或许军粮也不够,会放松警惕,给我们突围的机会。”李国英先是给众人一些希望,然后脸色一沉:“我统兵多年,断然不会自寻死路,所以只要我还活着,就不会下令撤兵。”说着李国英就拔出佩剑,重重地搁在桌子上:“如果你们决心要跑,就杀了我吧,然后向朝廷报一个我死于乱军之中。”
“总督言重了。”将领们都吓了一跳,纷纷推开两步:“末将们怎么敢有这种歹心?”
“如果你们一定要撤,那在杀了我之后就按照我这些部署行动,你们逃出去的机会就会大很多,”李国英像是没有听到众人的话,仍自顾自地说下去:“但我觉得你们肯定无法互助,而是各自逃命,最后都像狗一样地被贼人追上砍死在路边。那个时候,我敢断定你们一定会后悔的,后悔为什么不留在重庆,至少还能杀两个贼人给自己垫背!”
大堂上陷入了沉默,等了一会儿后,李国英沉声喝道:“王明德!”
“末将在。”沉思中的王明德打了一个哆嗦,急忙应声道:“总督大人有何吩咐?”
“你打算扔下本官、还有兄弟们,率先独自逃生吗?”
“末将……”王明德感到一股怒气涌上来,压倒了心中的恐惧,猛地一挺胸膛:“末将愿意与总督大人同生共死。”
“好。”李国英点点头,转过头点了另外一个武将的姓名,问了他和王明德同样的问题。
“末将是陕西的好男儿,我们西北汉子断不会丢下兄弟逃生!”
“好。”就这样,李国英把所有的人一个一个地问了一遍,所有的人都给了李国英满意的答案。
“本官并没有说一定要死守,只是眼下军心不稳,绝对不能离开重庆。”李国英让众人离去前,再次重申道:“只要你们能收拢军心,让士兵们不再这么惶恐不安,而到时候假如后路还没有断的话,本官依旧会下令撤退。但这个撤兵一定要井然有序,绝对不能重蹈洪经略的覆辙。”
……
又等了几天,见重庆依旧没有动静,邓名和袁宗第沉吟再三,都拿不出更好的办法来。
“李国英为什么会这么稳当?”袁宗第疑惑地说道:“他根本不可能知道提督你没有派兵出剑阁啊。”
“或许就是我说的,他在广元和保宁还有大军,他根本不怕。”邓名现在越想越觉得这种可能性很大,也能解释清军的举动。
“重庆坚城,若是强攻恐怕损失会很大。”袁宗第想了一会儿,只好再次搬出最初的计划:“我们的军队马上就要到齐了,等最后一批兵马赶到后,我们就分头行动吧,提督坐镇此地,末将带兵包抄嘉陵江上游。”
“李国英如果在保宁还有大军的话,袁将军可能会被他两面夹击。”现在邓名怀疑李国英后方还有相当的实力,那么分兵就会变得非常危险。
“就算有,他也不敢动用吧,李国英总要防备提督的偏师出剑阁的。”袁宗第觉得这个计谋就算不能把李国英吓跑,也不会是完全白费。
“可如果嘉陵江眼看就要被掐断,剑阁那边还没有看到我军出来,李国英难道会为了防备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有的危险,就置眼前的危机而不顾吗?”邓名摇摇头:“我要是他,肯定会调兵来夹击袁将军,先度过眼前的难关再说以后。”
“唉。”袁宗第叹了口气,不再坚持分兵的打算:“李国英怎么会有这么多兵?”
又过了一会儿,袁宗第突然灵光一闪:“提督,您说会不会是我们压得太紧了?所以李国英不敢走?”
“袁将军有何高见?”
“末将的意思就是,李国英不是不想走,而是不敢走……”袁宗第急忙分析了一番,然后建议退兵数里,也不要让水师聚集在江口摆出一副咄咄逼人的架势:“我们稍稍放松一下压力看看,如何?”
第41节占卜
伐清41_伐清全文免费_来自
“如果我们撤退数里,岂不是会被李国英看出破绽?”现在邓名有种感觉,就是袁宗第似乎对李国英防守的城市有种畏难感。
“末将有一计。我们可以假装营地失火,然后再撤。失火后撤是完全正常的对策,鞑子应该不会起疑,若是李国英心虚,就一定会借此机会撤兵。我们尾随追击,一定要击溃他们,将甘陕绿营的主力消灭,这样以后就没有北顾之忧了。”袁宗第沉思了一下:“若是李国英率前军先退,我们击溃鞑子就会容易很多,不过李国英多半会亲自断后,就是追击的时候我们也要小心。”
邓名对李国英并没有什么了解,对他前世的这段历史更是一无所知。在邓名先前那个世界的历史上,正是李国英最终消灭了夔东明军——在清军组织的四面围剿中,李来亨、刘体纯先后击溃了其它方向的清军主力,只剩下川军一路;李国英亲自带领少量兵马坚守刚刚夺取的巫山县,对抗夔东军主力。李来亨、刘体纯、郝摇旗等人率领大军围城,轮番攻打都拿他无可奈何;李国英借此耗尽了夔东军的粮草、休养生息的时间以及大量的兵力;其它方向上的清军也借此机会重振旗鼓,并趁着夔东军主力被李国英吸引再次步步紧逼,导致了夔东明军的彻底失败。
到了重庆城下后,邓名多日来天天观察清军的阵地,但李国英的营地布置得很复杂,充分地利用了地形的掩护,就是暴露在前的营地也使用了很多虚实难辨的旗帜。不用说刚刚赶到的邓名,就是袁宗第来了这么久,也对清军的具体部署没有什么把握,也因此对强攻更加谨慎小心。
虽然感到重庆不好攻打,不过邓名觉得自己的畏难心理似乎还比不上袁宗第,就问道:“袁将军和李国英打过很多次交道了吧,给我讲一讲吧。”
袁宗第最早遇到李国英时,李国英还是左良玉手下的总兵。不过那时左良玉是进攻方,袁宗第并不觉得李国英有何特异之处,野战的水平并不比其他的明军将领强,也没有什么名气。等轮到袁宗第向左良玉发起进攻后,左良玉屡次望风而逃,李国英也跟着一起跑。当时袁宗第对这个手下败将十分蔑视。一片石大战后清军入关,李国英跟着左梦庚投降了满清,调到陕西效力。
李国英到陕西的时候,明清的主要战场已经转移到江南,对北京来说陕西变成了次要战场,李国英一直负责防守,从此李国英就让闯营旧部吃尽了苦头。再后来,西营大军从云贵开出来,向湖广、江西、甘陕发起了全面进攻。李国英的工作就是防御、防御、再防御,不可否认的是,李国英把这个任务完成得很出色。
“……李国英不但善守,而且有胆色,几年前蜀王和孙可望屡次调动大军,誓要攻陷汉中,进兵关中。当时虏廷一度认为汉中不一定要坚守,以集中全力保卫西安为要务。保宁作为汉中的前哨,在大家眼里就好像是个烽火台罢了。但李国英一直呆在保宁,在蜀王和孙可望大军的围攻下坚守,等到磨得官兵疲惫了,吴三桂就从汉中杀出来。”袁宗第给邓名很详细地介绍了一番李国英,虽然是敌人,但袁宗第并没有贬低他的意思,反而很认真地对邓名说:“末将来到重庆,看到是李国英在守城后,就想若不是到了万不得已,最好不要强攻。”
边上的赵天霸轻轻地哼了一声,低声嘟哝了一句:“那是因为李贼没有遇到过晋王。”不过这句话也就是赵天霸为西营找借口而已,对于李国英展示出来的防守能力,赵天霸同样无法否认。
“甘陕的两个汉军旗鞑将,李国英善守,赵良栋善攻。”因为多年来对闯、西两营的防守功绩,李国英已经被清廷抬旗。袁宗第又对邓名说道:“洪承畴进攻云贵,把善攻的赵良栋等人都调走了,现在甘陕绿营守有余而攻不足。就是进攻都府,李国英能派给高明瞻的也只有谭诣这样的降将,要是赵良栋、张勇等人在,提督就不容易赢得这么轻松了。李国英虽然擅长守城,但是他不善于进攻,不善于打野战,我们只要小心不要在他的坚城前撞个头破血流就好。”
……
当夜川陕总督正在休息的时候,突然有卫士进来报告,说是对岸的明军营地火起。闻言李国英急忙披上袍子,匆匆赶去城头观望。
只见对岸果然是火光熊熊,明亮的火光甚至驱散了一些江面的雾气。在红彤彤的江雾下,似乎有大批的明军士兵正奔波往返于长江和营地之间,忙着提水救火。在这些失火的营地两边,明军阵地上也是灯火通明,无数的士兵并没有去帮助灭火,而是高举着火把列在营地前,显然是防备清军趁乱渡江偷袭。
确定明军营地意外失火后,李国英心中猛地升起一个念头:“天无绝人之路!”
李国英估计,明军一时半刻无法判断清楚他们到底是意外失火,还是有清军细作潜入营中纵火,在两军对垒这种高度紧张的时候,对方肯定是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思路,一边全神戒备,一边排查细作。
“机会到了!”李国英立刻意识到这是给了清军一个绝好的撤退良机。在营地被焚后,明军可能会紧张一夜,天明后为了安全,多半还要后退扎营。如果清兵能够把握住机会迅速突围,就可以在敌人还没有反应过来前就拉开与明军的距离。
一系列互相呼应的撤退手段从脑海里自动冒了出来,李国英紧接着就问了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我是邓名会怎么做?”
李国英打算预测一下邓名的行动,然后再针对性地开始部署撤退行动。几乎在问自己的问题的同时,李国英就给出了一批答案,除了后退扎营、甄别营兵、检查哨所这些必要的措施外,还需要把始终堵在嘉陵江口的水师调出来,沿着长江巡逻以免清军潜渡——现在明军的当务之急显然不是追击可能撤退的清军,而是防备重庆守军逆袭——如果这场火是清军细作点起来的话。
但这些答案并没有能够长时间地占据李国英的大脑,他也没有拿出任何的针对性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