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除了利用器械外,采用集团冲锋也是突破这种简陋防线的办法,木栅栏组成的防线既无法提供太强的掩护效果,也禁不起破坏,只要明军兵力不足,那清军就能很快地在防线上捅出几个突破口。不过依旧是因为登陆作战,清军想要在这里派出几千士兵就需要用小船把他们一趟趟地运上去,这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在这期间,明军可以从防线的其他位置抽调部队过来,在栅栏后面严阵以待——固然这回削弱其他地方的防御,若是常规的陆战,清军可以趁机向明军兵力被调离的地段发起突击,形成突破。但眼下清军却侦察不到到底明军哪里才是薄弱环节,就算想发起试探进攻也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把士兵先送上岸。最关键的是,就算在某处侥幸取得了突破口,想把重兵转移到突破口都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各个适合登陆的地点之间被峭壁和险滩隔绝开,部队从一个登陆点赶去另外一处需要先上船,然后再下船。达素的清军并不是二战的美军,他们没有登陆艇,从事这种机动的难度极大,远不可能同依托内陆进行机动的明军相比。
施琅对此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在他本来的构想中,郑成功的水师会出来同清军的五省水师交战,一旦判明郑成功的水师主力的位置并将其被拖住,那清军就可以沿着海岸线广泛登陆,利用兵力优势全面攻打明军的防线,总有一些地方能取得突破。
但现在郑成功的水师仍隐藏在暗处,清军如果广泛登陆就会把水师在漫长的海岸线上摊薄,到时候郑成功集中水师发起突袭,清军就会变得非常被动。
苦思再三,施琅还是不敢冒险行事,而是建议达素增派部队,再次尝试强攻。
更多的清军登上小船,向海岸边驶去,还有一些巨木和车辆也被吊下海船,一起运到岸边,登陆的清军士兵喊着号子,齐心合力把这些沉重的装备卸下小船,从滩涂上拖上岸。组装成简易的冲车后,大批的清军甲兵举着一人高的盾牌,吃力地把它推过乱石滩,再次向明军的防线攻去。
轰,轰!
清军的几辆冲车才靠近木栅栏,施琅就听到岛内响起了隆隆的炮声,刚才发现清军开始增派援军后,明军就开始向这条防线集结,在清军吊车下船的时候,明军也拖过来了两门炮。早在清军装配好冲车之前,明军就已经把这两门火炮妥善安置在了附近的高坡上,缓缓推过来的冲车正是最好的靶子,它们向着木栅栏靠近的这一路上,明军就用炮弹不停地招呼着它们,没有一辆车能够靠近明军的防线,很快簇拥在冲车边的清兵大盾兵就被炮弹砸倒了一地。
见到木栅栏后的明军密密麻麻,比刚才多出了数倍后,失去冲车的清军也没有冒着炮火强行发起进攻的信心。军官带着士兵退回海滩后,再次向达素的旗舰发出求援的要求,要求把军舰上的火炮卸下几门,送到岸上轰击明军的栅栏。
不过装卸火炮的难度比装卸冲车还要大,毕竟冲车不怕水,而火炮则不同,一旦在海水从浸泡过,那就什么用都没有了。清军没有登陆艇只有小船,更没有能够抬着沉重火炮从水面上走过去的超人,施琅想也不想地拒绝了登陆部队的要求。
明军依旧躲在岸深处的防线后,没有任何出击的意图,看着海滩上进退维谷的登陆部队,施琅也是一阵阵犯难。若是明军出击,清军水师的火炮就能发挥作用,但像现在这样,清军空有强大的水师却发挥不出作用来。
“郑逆大约只有不到两万老兵了,他难道沿着海岸部署了一万多吗?难道他完全不想和我们打海战吗?”施琅感到有些摸不透郑成功的思路,时间却是一分一秒地流逝。
“大帅,先把部队撤下来,然后我们直接进攻厦门港吧。”迟迟不出现的郑成功水师导致施琅束手缚脚,本来他认为自己的计划没有什么问题,现在才发现还是有很大的漏洞的。
对厦门港发起直接攻击看起来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了,如果郑成功真的分散了他的全部兵力到整条海岸线上,那清军就可以击败明军水师,夺取厦门港。拿下这个港口后,清军的海船就可以直接靠上岸,快速地把部队、马匹和火炮等装备送上岸。不过施琅并不认为郑成功真会把厦门港和胜利拱手相让,那他就需要出动水师和清军交战。
“只要能够让郑成功把水师派出来交战,我就可以分散兵力全面登陆了。”施琅心里琢磨了一番,觉得这确实可以完美解决目前的困境,不,是麻烦——施琅想不出郑成功除了出动水师主力以外还能有什么好办法,而只要明军水师出现,那战争就仍驶在施琅预定的轨道上,明军的一切抵抗,不过是清军在取胜前遇到的一些麻烦而已。
“而且现在进攻厦门港,洋流也很有利,说不定能一举击败他的水师。”施琅想着、想着,再次充满了胜利的信息,在清军登陆部队开始撤回海上时,施琅又望了北方一眼:“等郑成功为了保卫厦门港无暇分身时,奇袭高崎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第41节阻击
笔者按:以前考虑不周,文章里的时间感觉太紧了,修改了下,本书厦门之战的时间改为八月十日。
……
明军与清军在厦门展开决战的时候,邓名在镇江见到了张煌言和马逢知,以及他们已经控制崇明岛的好消息。
马逢知是第一次见到邓名,举止显得有些局促,而张煌言显然兴致很好,说起收复崇明岛一事时更是兴致勃勃:“上次延平郡王就想拿下此岛,苦战多日仍未能取胜,想不到这次居然得来全不费工夫。”
上次张煌言和郑成功并肩离开南京时,郑成功就说起过建立长江水师的念头,如果能够夺取崇明岛,就可以此为基地,不断骚扰清军的漕运。张煌言还不知道邓名此次前来的起因是想垄断食盐生意,打击四川盐商的竞争对手,而是以为邓名和郑成功想到一块去了:“说起来,提督与延平郡王在这点上,倒是不谋而合啊。”
“是,漕运乃是虏廷的命脉,延平郡王的眼光当真了得。”邓名也不好意思一上来就告诉对方,自己来江南只是因为应了一个吃鸡差点撑死的家伙的要求,在邓名看来,漕运无疑非常重要,但是他同样担心对漕运的攻击会遭到清廷的猛烈反击,而现在明军是否能够在江南展开一场围绕漕运的消耗战是个疑问:“若是虏廷发现漕运遇到危险,他们势必会集中力量南下,就是吴三桂等西南三藩恐怕也都会调回来,我军能够在江南这里击败鞑虏的主力吗?”
张煌言要比邓名乐观的多:“鞑虏需要江南每年一千多万两的银子、还有数百万石的粮食,才能驱使北方的绿营,收买那些背弃祖宗的人为他们效力,若是鞑子没有了漕运,他们就没几天蹦头了。”
不过邓名却没有张煌言这么乐观,因为他记得太平天国也曾卡断了漕运,但满清还是挺过去了,他怀疑没有了漕运或许会让清廷变得困难许多,但如果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导致明军实力严重消耗,那邓名就必须要进行权衡了,毕竟现在明军的力量更宝贵,比清廷更难以获得补充。
如果漕运受到长期断绝的严重威胁,邓名怀疑清军就会向江南派来更多的军队,导致他无法像现在这样利用手中少量的兵力进行敲诈勒索。这当然会极大地影响邓名在四川的重建工作,他的欠条是以明天的繁荣为担保、提供资金来渡过今天的难关,如果明天没有出现繁荣景象,那经济会变得多么恶劣实难预料。
“而且若是虏廷调三藩回救,晋王就可以出贵州了。”张煌言随口说道,受到邓名的影响,闽浙明军对闯、西两军的看法也变得越来越好,至少现在再出兵,张煌言和郑成功是绝对不会把“李贼倡乱”这种东西拿出来当檄文的开头了。
听到这话后,邓名楞住了,他之前一直在琢磨此事对四川的好处,在好不容易和江南官员建立了一些默契后,邓名就开始倾向于保守,潜意识里希望维持现状,让他能够长期地从长江流域吸取力量,增强四川的实力。
因此张煌言这句无心之语后,在邓名听来却像是对他的一种责备,对于云南方向,邓名的态度就是不主动进行接触。
一开始邓名是觉得麻烦,因为他本人的身世实在是一个大问题,而假黄钺的晋王若是认真问起,邓名还没有什么理由不做任何回答。据邓名所知,之前一直是文安之在帮他分担这个压力,对李定国的多次询问含糊其辞。虽然邓名心中感激,但他肯定不会在文安之面前提这件事,因为他既不愿意撒谎,也无法给出一个合理解释——既然如此干脆让文督师继续误会下去好了——在几次尝试解释都宣告失败后,在身世问题上邓名一直是这种鸵鸟心理,装看不见这个悬而未决的难题。
随着邓名在成都的权势日重,他对云南的感情也变得越来越微妙起来,对于建昌和昆明之间的敌意,邓名也不是一无所知。上次狄三喜驰援成都的时候,还向邓名夸了一番功,表示建昌坚决服从邓名的领导——这话当然有水分,建昌和成都的关系目前也是盟友关系,甚至还不如邓名与李来亨的同盟关系更牢固。但至少冯双礼一派是邓名的盟友,若是永历追究邓名的冒称宗室的罪名,邓名知道冯双礼多半也会和李来亨、刘体纯、郝摇旗、贺珍他们一样站在自己的这边,而李定国则不同。
因此邓名自然对昆明有疏远感,身份问题更导致他心虚,心虚带来畏惧,而这种畏惧甚至在邓名心中造成了一些若有若无地对昆明的敌意。
邓名从来不会承认自己对大英雄李定国有敌意,可现在他认真反思了一会儿,忍不住在心中叹道:“其实我对晋王是充满戒心的,和对延平郡王不同,因为我廷穆谭说过他误以为我是少唐王,所以我就很自然地对延平郡王推心置腹,会主动地想如何与延平郡王配合,如何互助、互利。但我从来没有设身处地的替晋王想过什么事,晋王以一个残破的云南,对抗吴三桂的压力,还要忍受与建昌之间的矛盾摩擦……唉,我确实从来没有考虑过,该如何为云南的将士们出一份力啊。”
“张尚书所言即是。”自责过后,邓名就认真地与张煌言讨论起彻底截断漕运的可行性问题来,若是清廷不得不从西南调回吴三桂等三藩兵力,虽然邓名可能会因此承担更多的压力,但是李定国无疑可以松一口气,争取到休养生息的机会。用不了几年,李定国就可以再次威胁两广,分摊邓名和郑成功的压力:“若是我们坚守崇明岛,清廷势必集中周围四、五省兵马来攻,尚书觉得胜算如何?”
“提督高看虏廷了,延平能够为我们分散鞑子不少兵力。”张煌言认为机会不小,上次邓名建议骚扰漕运他不反对,乃是因为明军在长江这里没有一个稳固的根据地,现在有了崇明岛自然要更进一步:“延平威胁着虏廷万里海防,浙江、山东不但无法支援两江,还需要虏廷派兵协助防守呢。”
说着张煌言又告诉邓名,满清已经集中五省水师去攻打厦门了,听说要与郑成功进行决战:“等延平把虏廷水师一扫而空,他们还如何能够攻打崇明?”
邓名并不记得历史上的厦门之战的胜负,虽然他认为郑成功多半不会在收复台湾之前失败,但又担心这是因为自己到来而导致的以外变故:“虏廷集中五省水师进攻厦门,延平郡王不会有什么困难吧?”
“提督如此信不过延平吗?”虽然和郑成功之间有些不快,但张煌言对闽军还是充满信心的:“虏师不去则已,去则必败无疑。”
邓名仍有些不放心:“听说达素带去了很多南北绿营精兵。”
“便是登陆也不怕,上次南京之战,延平实在是失常了。”张煌言知道邓名为何担忧,因为邓名并不了解郑成功的真正实力,他用当年郑成功与金砺交战于海澄举例。那时郑监生已经起兵两年,开始懂得如何如何打仗和练兵——虽然依旧在执行马耳等同首级功这条规矩。但是金砺也是带着几省联军而来,一开始郑成功因为年轻加上连胜几场有些骄傲轻敌,就主动出击与金砺的十倍兵力交战,一万明军虽然把十万清军包围住了,还是因为兵力不足而无法歼灭,被金砺溃围而出,明军反倒大败。不得不退守海澄后,郑成功咬紧牙关坚守城池以消磨清军的锐气,等粮草全部耗尽后,郑成功以此鼓舞军队奋勇出城反击,一举打垮了金砺的十万绿营,其人因此被免职:“因为南京失利,或许达素以为延平陆战非其所长,以前败给延平的鞑子都是因为无能,所以竟然想渡海去攻打延平!不过是自蹈死路罢了。”
在邓名的前世,张举人对郑监生也一直抱有很大的期望,两人因为鲁王等分道扬镳后,张举人虽然抨击了郑监生一通,但依旧希望有一天能冰释前嫌,直到得知郑监生在台湾去世。张举人感觉独木难支,对局面彻底绝望,解散了舟山义军,让他们设法活下去,自己慷慨就义。
张煌言的信心也感染到了邓名:“若是延平能重创虏廷的五省水师,那确实对我们这里大有助益。”
……
黄梧统帅着水师主力绕过南岸,向鼓浪屿方向进发,遇到了严阵以待的周瑞、陈尧策二人。
“鞑子来了!”见到清军的舰船陆续出现在面前后,周瑞让自己指挥的十条战舰列成整齐的一排,然后大声下令道:“下锚!落帆!”
周瑞的坐舰率先完成了这个动作,和他列成一排的另外九艘明军战舰也一起做出了这个动作。风帆是海船的弱点之一,不但失火会导致战舰失去动力,更会让火势蔓延到战舰上,周瑞没有进行任何机动的打算,因此他不需要风帆了,当然没有必要还摆着这个靶子。
清军的船只越逼越近,开始向明军开炮。而明军就这样一动不动地停在海上,忍受着清军的炮击。
“这是等死吗?”看到对面明军的动作,指挥作战的黄梧也有些迷惑,明军落帆下锚,那就是海面上的固定靶,只能忍受清军炮火的蹂躏。虽然没有风帆,想让明军舰船升起熊熊大火不那么容易,但这样挨打只能拖延沉没的时间,覆灭不过是迟早的事情。
炮弹从四面八方向这十条明军战舰射来,甲板上木屑横飞,虽然周瑞和士兵都躲避在掩体后,但仍不时有人被击中。
“掏水,掏水!”在船舱里,一个明军军官用尽全力大声吆喝着,连续不断的炮击终于让船体出现了裂痕,海水从其中涌入,明军的水手一面竭力用木料把水线下的缺口堵住,一面组成队列,把舱底的水舀起来,送上甲板倒掉。木制的海船,可以靠着这种修补和舀水的手段长期地坚持下去,只要船体不起火,想靠火炮将一条海船击沉是极其困难的事情。
不停地有士兵被飞溅的木屑击中,周瑞仍坚守在甲板的观察岗位上,他伏下身,瞪着眼睛望着不远处的清军舰队,等待着还击的机会。
面前的十条明军船只被清军的火炮打得桅杆纷纷断折,看着那一支支的桅杆跌落入海黄梧仍没有发现对方任何还击的迹象,下面的桨区也没有船桨探出——对方距离海岸并不远,船体已然重创,失去了主要的机动能力,却依旧没有脱离战场的意思。
正常情况下,这种桅杆都被摧毁的敌船不会再是第一攻击目标,海战优先攻击那些完好的敌舰,这种失去机动能力的敌船没有威胁,也可能等到战后去迫降。可今天不同,这十艘明军战舰挡在清军前去厦门港的路上,而且由于早早降下风帆还一直没有起火。
“这要打到什么时候?”黄梧没有耐心继续耗下去,就下令快船出击,攻击这十条明军战舰。
见到清军船只靠近后,周瑞的舰队终于开始发炮还击,不过由于无法调整船位,清军的快船很快就绕过他们的炮火密集区,靠近了周瑞的坐舰。
“杀!”见到无数铁索从对面的船上抛过来后,周瑞大喝一声,抽出腰刀跳上甲板,他身后的明军士兵也学着他的样子,呼喊着冲到了船舷边,与跳帮过来的清军厮杀在了一起。
围攻这十条明军战舰的同时,清军也一直警惕地看着位于周瑞舰队背后的另外十条明军战舰,他们距离战区并不远,清军需要提防他们冲上来施展撞击,或是增援苦战中的周瑞部。
可后面的明军船只仿佛没有见到眼前的激战,他们就呆在远处,纹丝不动地旁观着战局,小半个时辰之后,先后有两条明军船只上的厮杀声止歇了,绿色的旗帜被升到残缺不全的桅杆尽头。围拢在这两条明军战舰旁的清军船只调头,向仍在战斗的明军战舰旁驶去。
“杀,杀!”周瑞一边大吼着,一边加倍用力地挥动着手中的大刀,他左手上的四根手指已经失去了,刚才他用手挡住一柄来不及躲开的匕首,在失去左手半只手掌的同时,他把刀子捅进了敌人的肚子。
没有时间去包扎一下伤口,更多的敌人跳帮而来,而周瑞身边的同伴越来越少,不知不觉,他身上又添了几道伤口,而敌人也在他四周围成了一圈……
周瑞怒睁着双眼,无力地摔倒在鲜血横流的甲板上时,最后几个明军士兵也被逼到了船尾部。又有一个明军士兵受到了致命伤,他坐倒在地,背靠着船舷,绝望地向身后海面上望了一眼——陈尧策的舰队就在不远处,看上去好像也就是两、三箭的距离,这个垂死的士兵忍不住嘟囔道:“你们就不能来帮帮我们吗?”
失陷的友军战舰两侧探出了船桨,陈尧策知道敌人想用缴获到的船桨把船只驶离航道,为后面的清军舰队腾出进攻通道。
“好样的!”陈尧策望着那曾经是周瑞的坐舰,轻声地说了一声,他看了看天色,太阳已经升到了头顶的位置。坐舰下面的洋流虽然还是自南向北,但速度已经变得比较缓慢,陈尧策又喃喃自语了一声:“还有一个时辰,就该退潮了。”
带领舰队稍微退开了一小段距离,调整好船只彼此间的距离后,陈尧策下达了和周瑞刚才一样的命令,不过他又追加了两条:“把所有的船桨都抛进海里,破坏船舵。”
命令被不折不扣地执行了。
眼前那十条堵路的船只都被清军驶离,向着东面冲滩,陈尧策知道敌人对自己的攻击已经是迫在眉睫。他回头望了一眼背后,那时陈辉的舰队,奉命呆在陈尧策的背后预备:“你没机会上了,留着力气给我们报仇吧。”
……
高崎。
听到南边的炮声后,施琅断定黄梧已经与郑成功的水师主力发生激战,短期内郑成功肯定无暇他顾,就发出信号,要北面的清军发动奇袭。
部署在这里的十条郑军战舰上都部署了陈鹏的心腹,见到信号后,他们就暴起发难,挟持战舰向对岸的清军投降。尽管事出突然,仍有两条明军战舰拒绝投降,船上的水兵击败了陈鹏的心腹,匆匆向厦门港方向驶去。
不过陈鹏对此并不担心,因为对岸的清军转眼就能渡过海峡,郑成功来不及做出反应。
等待在岸边的清军见到升起绿旗的八条战舰后,都发出了欢呼声,等清军登上战舰,从投降的陈鹏部下手中取得战舰的控制权后。五千清军就纷纷登上岸边的渡船,叫嚷着向高崎海岸驶来。
高崎这边的清军发起强渡的时候,施琅也开始在漫长的海岸线上发起大规模登陆,这次不但有绿营,还有劲旅八旗的人马。
“东西两边都在战斗,官兵正在努力登陆。”陈鹏望着那片开过来的清军船只,在心里琢磨着:“等官兵上岸,我是带他们直扑厦门港呢?还是领着他们先去夹击甘辉或者余新?”
第42节反击
很快就有三千披甲在高崎完成登陆,本应防守整条防线的明军仍呆在营中没有出来摆开战斗队形。早在得到明军的战舰后,清军对陈鹏的投降诚意就更无怀疑,登陆完成后更是彻底放心下来,等见到一直没有动静的明军营地上连红旗都降了下去后,登陆的清军急忙点燃烽火,向海上的友军报告奇袭成功的好消息。
在高崎的明军营地中,一千多明军披甲和两千辅兵都默默看着那逐渐升上旗杆的绿旗,被郑成功授予北线攻守全权的指挥官陈鹏站在将台上,身后站满心腹亲兵。
“天下已定,伪明大势已去,此番朝廷派了五省水师,二十万大军。胜负一目了然,就算跟着郑家顽抗到底,最终还不是死路一条?”陈鹏得意洋洋地环顾着周围的部下,拍着胸脯说道:“兄弟们跟着本将这么多年,本将早就为大家把前途安排好了,征南大将军、施将军都已经向本将保证,今天反正后,官兵人人晋升一级。”
“好啊!”
“好啊!”
陈鹏背后的亲兵纷纷挥舞着刀枪,按照事先嘱咐的那样,发出欢呼声。
给亲兵的欢呼声停歇后,陈鹏再次对着官兵们大叫道:“兄弟们,跟本将去取厦门港,共富贵吧!”
背后的亲兵中,又是一片欢呼声响起:“共富贵,共富贵,共富贵……”
不过台下士兵中却没有几个人附和,大部分都保持沉默,有几个人凑热闹的喊了两嗓子后,见周围的同伴都不出声,也讪讪地停了下来。
“这个富贵,卑职是没法和将军一起共了。”在长久的沉默之后,突然前排有一个孤单的声音响起。
发出这个声音的是陈鹏军的一个部下,名叫陈蟒。听到这个反对声后,陈鹏脸色顿时沉了下来。
“陈蟒!”陈鹏身旁的一个亲兵指着他叫道:“你的良心被狗吃了吗?没有将军会有你今天吗?你不记得是谁把你从小兵提拔上来的了吗?”
陈蟒无法回答这一连串的质问,陈鹏是他的恩主和上司,在场的众人无人不知他能有今天的官职全凭陈鹏在郑成功那里保举他,以往的功劳陈鹏也一次没有落下过他,次次都会为陈蟒向延平郡王请功。
无言以对的陈蟒默默地抽出了腰间的佩剑,见到他这个举动后,陈鹏周围的亲兵又惊又怒,纷纷拔出武器准备保护将军的同时,不少人都指着陈蟒骂道:“你这个狼心狗肺的东西,要恩将仇报吗?”
“卑职不是金、厦人,背井离乡,偷越了大半个福建来投奔郡王——自从离家那一天起,就再没把生死放在心上,为了就是驱逐鞑虏。”陈鹏垂下头,抚摸着手中的大刀,但声音确实洪亮有力:“虽然卑职日日夜夜都想有一天能返回家乡,但卑职宁可做一个异乡之鬼,也绝不会剃了头发、变成一个鞑子兵回乡。”
说道这里陈蟒抬起了头,无所畏惧地与陈鹏对视:“恩将仇报的事,卑职是断然做不出的,卑职只是不能与将军共这场富贵罢了,卑职誓与鞑子血战到底。”说完陈蟒刀身下垂,冲着台上的陈蟒一拱手:“卑职告退。”
行礼完毕后,陈蟒就转身,分开众人向营门口走去。
几个与陈蟒关系不错的人,也抽出武器,向他们的将军草草行礼:“卑职告辞,卑职也无法与将军共富贵了。”
大批的明军士兵跟着一起转身,义无反顾地跟着陈蟒的背影而去,他们中有不少也都有和陈蟒一样的经历,有些人的家乡更远在广西、湖南。这些士兵千里迢迢投奔闽军,绝不是为了倒戈一击,把郑成功出卖给清军的,现在已经是永历十五年,闽军的士兵和浙军一样,留下来的绝大部分都是坚定不移的抵抗者——有了陈蟒这个榜样,他们都很清楚自己该跟着谁走。
越来越多的明军转身离开,本来还密密麻麻的军营里,转眼间就变得空空荡荡的,陈鹏竭力向着部下的背影后呼喊着,但却徒劳无功,离去的人没有人回头望他一眼。
看着空无一人的台前,陈鹏失魂落魄,说不出话来,这一千多本部战兵就是他的资本,是他向达素邀功请赏的功绩。
“大人。”
呆若木鸡的陈鹏又听到背后传来一个亲兵的声音,这个亲兵和陈蟒一样,都受过陈鹏的恩惠,他的效忠链是牢牢拴在陈鹏身上的,因此陈鹏既然说投降,这个亲兵也不会反对而是不假思索地执行命令。刚才见到陈蟒居然对恩人拔刀后,这个亲兵立刻义愤填膺地上前指责,当时亲兵认为陈蟒要对恩人上司行凶,他的愤怒也是发自内心的——如果陈蟒胆敢向着陈鹏走前一步,这个亲兵就会第一个扑过去,把这个恩将仇报的小人当场斩杀。
“大人,小人对不起您。”这个亲兵本是龙岩人,和陈蟒一样不辞辛苦地赶来厦门投军,然后被分配到陈鹏营中:“小人改主意了,小人不能与大人共富贵了。”
满脸羞愧地快速说完这几句话后,亲兵快步跑下将台,拔足急奔追赶大部分而去。听到陈鹏呼唤自己的名字时,这个背叛恩主的亲兵惭愧地无地自容,只有加倍地用力奔跑,以便尽快逃离军营。
陈鹏右手的另外两个亲兵对视一眼,突然同时跪下,对着恩主重重地磕了三个响头,然后无声地站起身,一前一后飞身而下,落地后就向营门方向跑去……
陈蟒一马当先,握着大刀来到了岸边,他看到第二批清军已经来到了岸边,还有一些战马正在被牵下船只。陈蟒回头望了一眼,只见背后都是跟着一起来的明军同袍,战兵、辅兵都有,但就是没有带来旗帜和金鼓。陈蟒把手中的大刀用力一挥,就再次带头向岸边奔去,其后的明军也默默地跟上——没有鼓声,暂时也没有杀喊声。
陈蟒他们跑过来的时候,三百劲旅八旗刚带着马匹和绿营一起登岸,看到大批明军跑过来的时候,清军的将领显得十分迷惑,不知道这些人要干什么。
肯定不会是向清军发起进攻,这点清军将领非常确定,之前陈鹏已经表现出了足够的诚意,而且这批明军没有打着红旗,没有擂动战鼓,更没有任何阵型,就这样一窝蜂地向岸边跑来。
“大概是来给我们带路的吧,”清军从上倒下冒出了这个念头,在他们看来,这大概是新投诚的明军忙着立功表现,还有很多明军明显是无甲的辅兵,也和战兵掺杂在一起向岸边跑来,而清军这边都是披甲兵,看到有很多没有盔甲的明军士兵时还有种喜悦感:“着都是来帮我们背盔甲的吧?”
“杀!”一直跑到了近前,陈蟒等人才突然发出震耳欲聋的喊声。
“这帮散兵游勇是要进攻我们吗?”直到明军冲过来的时候,清军的军官们仍是不敢置信,对面的明军看上去人不少,但披甲看上去也就是几百的样子,而登陆的清军有五千,其中五百骑兵;明军没有一条可以依托的防线,没有严整的队形和统一的指挥,可他们就这样莽撞地向清军发起了进攻。
……
“降帆,下锚。”看到陈尧策的十条战舰全部覆灭后,位于其后的陈彩不动声色地下令道,刚才陈尧策遭到攻击的时候,陈菜也没有派出任何增援。陈彩亲自带领十条船组成了防线,在下令防线上的战舰落锚后,陈彩还命令紧随其后的战舰也落锚——紧随其后的那些战舰上大多也都是陈彩的部下,陈彩怕他们沉不住气上来增援自己。
不过陈彩并没有下达抛弃船桨这样的命令,因为陈尧策一直抵抗到了**时刻,洋流已经趋向平静,接下来就要开始退潮了,郑成功的反击随时可能发生。陈彩估计他需要抵挡的时间不会很久,等洋流开始加快后,明军的主力就会开始反击。陈彩估计留给敌人的攻击时间不会超过半个时辰,坚持到这么一段时间看上去并不是很难。
而实际上比陈彩想像的还要简单,从昨天晚上开始,清军就陆续从泉州启程,今天天明后清军水师一直在从事各种战斗任务,对清军水兵来说,这种紧张状态已经保持了至少六个小时。因此在击败陈尧策后,清军迟迟没有发起对陈彩防线的攻击。见到对方动作迟缓,而且也意识到本方反击在即,陈彩就命令向清军船只全力开炮。明军进行猛烈炮击后,清军的疲态变得更加明显,那些前排试探陈彩防线的清军战舰纷纷后退避让,从炮手到水手都显得力气不济。
此时坐镇厦门港的郑成功下令全军登船,他已经听到了陈彩舰队那边传来的炮声,这已经距离厦门港很近了。
“这里不留守军了吗?”尽管得到了郑成功明确命令,但身边的军官还是忍不住确认到。
高崎方向的烽火厦门港这里也有所注意,并导致很多人心中不安,当即就有不少军官建议派出尽快派人察清高崎方向的动静,同时尽快派出一支预防性的援兵。但郑成功拒绝了这个提议,而是下令厦门港周围的全部军队都登上战舰,准备参与海战。
“是的。”郑成功微微点头,他知道不少部下都对北方忧心忡忡,因为认为清军没有强渡的能力,所以高崎那边的兵马也没放太多,只有陈鹏的一千人,如果清军真的以数千甚至上万军队强渡高崎,那他们很可能击败陈鹏,然后进入厦门岛腹地,甚至威胁到厦门港。郑成功下令全军出击之后,就对部下解释了一句:“若是此处有失,我们消灭了虏丑的水师再回来便是。”
差不多在得知陈尧策阵亡的时候,明军开始进行最后的决战准备,而在陈彩那边响起猛烈的炮声的时候,明军的已经是万事俱备,只等郑成功一声令下。
“鞑子已经到了门口,”郑成功大声问周围的军官们:“是不是已经开始退潮了?”
“正是!”周围的军官们齐声答道。
“鞑子是不是已经到了门口?”
“不错!”大家再次大声应是。
郑成功点点头,他先用只有自己才能听到的声音自言自语了一声:“我不会忘记你们的。”然后用周围翘首以盼的官兵都能听到的声音喝道:“出击,我们去把鞑子都杀光。”
“遵命!”
明军舰队尽数从厦门港中杀出,见到郑成功带着主力来援后,陈彩也下令所有的战舰升帆,配合主力一起冲向清军舰队。趁着北风和退潮,郑军的战舰速度飞快,转眼间就与迎面驶来的清军舰队碰到了一起。
双方还在远距离上的时候就在用火炮互射,大批的弓箭手聚集在甲板上,敌对的战舰交错而过的时候,弓箭手就一拥而上,把火箭向敌人的船只上洒过去。
……
此时施琅仍和达素在一起,指挥清军的登陆行动,刚才清军一直能能听到从西面传来的炮声,这让施琅心里相当安稳,知道黄梧一直在与郑军水师交战;看到高崎方向升起烽火时,施琅更是认为胜利在望。同时,全线登陆似乎也把陆地上明军兵力不足的弱点暴露出来,一些地区被好像已经被明军放弃。
在步兵占据了一些明军主动弃守的战线的同时,清军的骑兵部队也大举登上厦门,现在清军真忙着把战马都送上岸,这虽然需要一些时间,但是达素和施琅都深信,但大批的骑兵出现在郑军面前时,一定能够给他们以极大的震慑感。
就在这时,西面的炮声好像突然密集了很多——刚才施琅一直认为这是因为距离遥远,所以只有极少几声炮响能够传到这边——确实,犹豫距离问题,大部分炮声都未必听得到,但明显这火炮的密集程度一下子多了很多倍。
“哎哟。”施琅先是一愣,然后大叫了一声,他猛然注意到,现在已经开始退潮了,洋流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开始从北流向南方。而这个时候西面的战事突然变得剧烈起来,怎么看都不像是吉兆。
……
而在郑成功带领的明军水师撞上黄梧的大批战舰的时候,高崎这边的战局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陈蟒离开军营,冲向清军阵地时,怀着的是奋战到底、宁死不降的决心,因此在发起冲锋前,也没有仔细考虑过统一指挥和阵型的问题。跟着陈蟒一起冲过去的,无论是战兵还是辅兵,大都和他有着相近的念头,都没有过多地考虑自身的安危——在陈鹏宣布投降后,大部分明军士兵确实认为已经输定了,现在他们只想着要尽快遭到一个清兵敌手,为自己拉一个垫背的。
明军的阵型也确实是太松散了,完全没有形成战斗队形,在陈蟒等人把大刀向清军头上砍去时,有一些明军才刚刚离开军营,向海滩方向跑去。
但清军同样没有做好应战准备,不少清军一直等到明军冲近时,还认为这些乱哄哄的明军是来接应他们的。在遭到陈蟒等人的攻击后,清军将领终于断定这是明军发起的反击,就试图指挥清军与其厮杀,可清军在海岸边行动迟缓,和明军一样迟迟无法结成阵型。至于那数百名骑兵,更是发挥不出丝毫的作用,遭到明军攻击的时候,大部分骑兵还在忙于让坐骑跳入海水中登陆;那些已经完成登陆的马匹,也正行走在海水中,或是松软的海滩上。
在明军的猛烈攻击下,登陆的清军节节败退,后退的清军挡住了身后同伴走出海滩的道路,然后又继续后退,随着战线不断地向海岸线推移,数千清军的滩头阵地就变得越来越拥挤,可供腾挪的空间也越来越小。
这批在高崎登陆的清军,大部分人之前都没有与郑军交战的经验,从未见过能够在人数相当的情况下和清军打成平手的明军,更不用说敢于和超过他们数倍的清军对攻,并且能够占据上风的对手。
仅仅登陆了一刻钟而已,高崎的清军只是稍微窥视了内陆一眼,就被赶回了他们下船的地方,后面的清军站在没过膝盖的海水中,感到裤子和靴子都被海水灌得越来越沉,而前面的同伴还在继续向后挤来,要把他们推倒更深的海水区里去。
在清军的对面,明军仍在进攻,他们把清军赶下海滩,然后又从敌人手中夺取了大部分的海滩,现在最前面的陈蟒等人也快要踏入水中——这一路上每一个试图站稳脚跟抵抗的清兵都被明军砍倒在地,现在对面的哦敌人已经快要失去抵抗的勇气,他们一边招架着明军的刀刃,一面步步后退,用尽力气想挤到身后的其他清兵的空隙里去。
在高崎的明军军营中,陈鹏默默地看着不远处的战场,兵力雄厚的敌人,被甲兵只有他们五分之一的明军压缩成了一团,已经是败像毕露,最远处的一些清军士兵,竟然已经开始登上小船,似乎是想逃离这个战场了。
第43节轻取
西面厦门港附近的海战、东面和东南的登陆、反登陆作战,再加上高崎这里,明军在四条战线长都爆发了激战。高崎方面是其中规模最小、爆发最晚,清军优势也最大的一面,可这里也是最快结束的一场战斗。
仅仅半个时辰,登陆清军就被彻底击溃,但陈蟒和同伴们冲到海边,看着丢盔弃甲、挣扎着向海内游去的敌人时,都对如此轻易地取得胜利感到难以置信。
在明军发起反击,把清军打得节节败退时,清军就命令刚落入手中的八条战舰参与作战,炮击在海岸上作战的明军。没有战舰掩护,陈蟒等人冲上毫无掩护的近海岸无疑是非常鲁莽的举动,不过他们当时也没有想得太多,只是单纯地向找一个清军厮杀。
可看到披甲数量只有对方五分之一的明军勇敢地发起反击后,八条投降明军战舰中有五条迟疑着不肯向明军开火。而在另外两条在督战清军催促下驶近海岸时,又有两条明军战舰上的水手发动了起义,夺回了战舰的控制权,与那三条靠近海岸的船只打了起来。很快清军就败局已定,三条旁观的战舰也加入明军一方作战,而清军依旧控制的三条战船任务也变成掩护败军从高崎撤离,其中还有一条不顾一切地从战场上逃离。
在明军的追赶下,超过三千清军士兵跳入海中,水性好的清兵爬上了船只,水性不好、或是运气不好的就在海中浮沉。而水性最差的当属三百禁旅八旗,作为最后一批登陆的督战队,只有极少量带着马匹通过海滩,禁旅八旗大都没有机会骑上马就被明军砍死在海水中,更不要说组成战斗阵型或是发挥督战作用。
一开始抱着死战念头而来的明军既然没有想到最终能取胜,也就根本没有考虑过接受投降问题,普通清军官兵即使求饶也会被无情地杀死,绿营士兵和禁旅八旗一样无法逃脱性命。等陈蟒他们意识到胜利后,只有几十个运气非常好的绿营士兵得以幸存,而禁旅八旗仍没得到宽恕,只有统帅禁旅八旗的指挥官、兼这路清军的统帅吕哈喇没有在投降后被明军立刻处死,而是捆起来准备献俘给延平郡王。
在五条重新回到明军序列中的战舰的打击下,另外两艘清军战舰也先后负伤,这两条船虽然已经难以回头,但却也没有什么为掩护清军士兵撤退奋战到底的意愿。为了避免被重创而无法撤离,两条清军战舰也先后脱离了战场,向同安方向撤去。
而明军的船只就开始掉头攻击撤退中的清军渡船,不时有清军的渡船被撞翻,或是风帆在明军的攻击下起火。陈蟒看着不时有清军士兵从失去机动力的船只上再次跃入海中,竭力向北方游去,他们或许能抵达、或许会被退潮的海水卷入深海。若不是明军的战舰只剩下一半,而且还拖延了很长的时间,这些撤退的清军虽然逃脱了陈蟒他们手中的大刀,但却难以从追杀的明军水师手下逃生。
逃走的三千多清军有一半被杀死在海上,这时陈蟒他们也清点出一千六百具首级,其中包括三百名禁旅八旗的人头。参战的近一千明军甲兵几乎人人都有斩获,而辅兵也取得了大量的战果,有几个位置靠前的明军辅兵甚至还拿到了两具以上的斩首功——就是对甲兵来说,这也是足以夸耀的战绩。而与一千七百名官兵被毙俘、统帅被生擒,超过一千五百人在撤退途中被淹死相比,明军损失只有少的可怜的五十余人而已。
战斗结束后不久,前来询问战况的使者就抵达现场,他们被郑成功派来侦察高崎为何突然生气烽火,见到的却是堆积如山的敌兵首级和满山遍野的缴获装备。
“陈鹏打算叛变投鞑吗?”这个消息得到大批士兵的确认后,郑成功的使者脸色阴沉下来,对陈鹏也再没有丝毫的敬称,为首的军官来到陈蟒面前——他已经从众多士兵口中得知前者就是高崎一战形势逆转的关键:“麻烦陈千总先把逆贼陈鹏看起来,我们这就回去禀告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