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看来我是把明朝人想得太复杂了,这个时代的人质朴,骗子应该很少,你说什么他们就信什么,不懂得怀疑别人,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古风吧?我昨天慌里慌张地应付他们的问题,自己想来都是漏洞百出,这些人居然都深信不疑!嗯,他们对读书人果然很尊重,我一觉睡到这时候,他们也没有叫醒我。”走出营帐后,邓名发现门口居然配属了两个卫兵,见到他起床后这两个卫士笑着说道:“邓先生睡得好吗?靖国公有请。”
此时袁宗第正在巡查清军设置在重庆城前的阵地。对于邓名,他已经毫不客气地给对方一个纨绔子弟的评价——居然能一口气睡到近午,显然是享福惯了,没有干过什么活。
卫兵把邓名带到袁宗第面前,旁边站着周开荒和李天霸。李天霸是永历朝廷派来的使臣,袁宗第有意让他获得第一手资料,以便将来向朝廷汇报。一个可能是显贵国戚的人凭空出现,将来天子和朝中肯定会询问详细的情况。
袁宗第给邓名讲解眼前的形势,一心要让这个宗室子弟见识自己的满腹锦绣。
重庆城位于长江和嘉陵江的交汇处,袁宗第领着军队沿长江而上,而与他汇合的谭文则将舟师沿嘉陵江而上,两支明军碰头以后,各自在重庆城背后的岸边扎营。
“如此安排,我们便可以彻底切断城内外的联络,而且可以预先防备虏师的船只偷袭。”袁宗第道:“若是我们驻扎在重庆下游,则重庆城内可以观察到我军的虚实,一旦有虏舟在上游出现,从上游顺流而下,对我军就是很大的威胁。”
重庆城前有很多明军士兵在活动,邓名远远望去,看到他们举着盾牌、挥舞着斧子正在破坏一些立在地上的木桩。重庆城墙的外面密密麻麻地插满了这种木桩,就好像一片小树林。
“这些木桩是什么?”邓名奇怪地问道。
“这叫梅花桩。”周开荒替袁宗第解释道:“层层交错布置,立在城前面,可以防止云梯、冲车、梯车靠近城墙。文督师和几位将军的大军已经在路上,就快要到了,我们要在他们赶到前扫清这些木桩,如此重庆便可一鼓而下。”周开荒所说的文督师就是永历朝廷任命的督师文安之。
面对明军的扫桩队,重庆城头不停地传来铳炮声。邓名望着城下那大片的木桩,有些吃惊地问道:“这么多的木桩,他们到底花了多少工夫才埋好的啊?”
又是周开荒解开了邓名的疑问:“今年七月得知吴贼进犯云南,我军就前来围攻重庆。正在旦夕可以攻破重庆的时候,吴贼却回师给重庆解围,我军交战不利只好退回夔州。但是吴贼南犯之心不死,他为了保证后路无忧,就日夜加固重庆这里的城防,吴贼的十八万大军,从七月一直折腾到十月底,这些木桩都是他们埋的。直到十一月吴贼才又离开重庆。”
从这些人口中邓名了解到,吴三桂这次出兵,手中几乎握有清廷所有的机动兵力,不要说陕西、山西一带的精锐,就连湖广的清军野战部队本归洪承畴指挥,目前也一概归吴三桂节制,清廷显然是想毕其功于一役,一举歼灭云南的永历政权。为了这次出征,清廷还从江南大量抽调水师和舟船,沿着长江源源不断地把下游的兵力和补给运输到重庆,给吴三桂的大军使用。
“若是放在从前,吴贼这十几万大军进犯云南,虏廷是不敢仅仅依靠长江来运送军队、供应补给的。”说到这次规模空前的进攻,西军出身的赵天霸也面露忧色:“孙可望投敌叛变,他深知我们明军的内情,哪里人口稠密,哪里有粮仓,哪条道路良好,哪些城池要塞年久失修,他都知道得一清二楚,他肯定给吴贼提供了许多消息,帮着吴贼选择进攻的路线。”
孙可望原本是西营旧部,多年来在云南负责具体的内政建设工作。以前满清对云贵、四川一带的明军部署两眼一抹黑,所以清军不敢贸然进入明军的领地。但是孙可望和李定国发生内讧,随后孙可望投降满清,这样清军就对西南明军大后方的道路、仓储、防御了如指掌。更为致命的是,很多地方官吏和西南明军将领都是孙可望提拔任命的,孙可望投敌后,李定国对孙的旧部进行了清洗,这些人心怀怨恨已非一日。满清此番进攻明廷,携带着大量孙可望写给西南官吏军官的书信,仅贵州就有五个县和三万多军队因为这些书信不战而降,导致明军东部防线迅速崩溃。
赵天霸深信晋王定能击退吴三桂的进攻,但是他也深知其中的困难,不然朝廷和晋王也不会命他护送几位太监天使到夔州。这些代表朝廷的太监和代表晋王的赵天霸的目的是一致的——要想尽一切办法,就算软硬兼施,也要让四川、湖广的友军全力支援云南方面的作战。
七月那一次,袁宗第、刘体纯配合攻打重庆收到了不错的效果,迫使吴三桂不得不中途折返,让晋王李定国多了几个月的准备部署时间,驻扎在广西一带的部队在这期间纷纷返回云南准备参战。这次得知吴三桂又一次统帅大军出发后,永历朝廷的督师文安之立刻飞檄给刘体纯、袁宗第、郝摇旗、李来亨,以及驻扎在万县的三谭——谭文、谭弘、谭诣,让他们马上再次聚合起来围攻重庆。
有些事情赵天霸会在心里想,但口头上却是绝对不会说出来,这两次动员川、鄂明军的情况他看得很清楚:川、鄂明军不得不独抗吴三桂的大军,为的并不是他们自己的安危,而是远在昆明的朝廷。上次攻打重庆,此地的明军损兵折将,这次虽然再次集合前来,但若是吴三桂又一次回师,势必这些友军还会遭到很大损失。
“一次,两次,三次,这里距离朝廷遥远,除了赏赐官爵以外朝廷很难予以支援,他们这样一次次地给朝廷解围却什么都得不到,恐怕不是长久之计。”赵天霸心中有些忧虑,不禁想起自己临行前,赵王刘文秀给朝廷的建议——以云南的明军主力进入四川,将成都作为基地。刘文秀的看法是:这样万一清军南侵云南,明军有嫡系部队参战打头阵,川、鄂一带的友军也不至于有什么怨言,而且可以御敌于云南之外,不让对方接近云南这个最重要的物资生产基地。只是李定国担心军队远离朝廷又会出现事变,而且认为吴三桂不敢不顾川、鄂明军就侵入云南,所以没有采纳刘文秀的意见,依旧留在昆明。
这次吴三桂不顾侧面明军的威胁,长驱直入云南,形势立刻就如刘文秀所说的那样变得十分急迫。由于路途遥远,消息传递不便,赵天霸他们还不知道,李定国此时已经节节败退,清军逼近了昆明。
和袁宗第等人接触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他们提供的信息对邓名来说至关重要,让他对眼前的局势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现在邓名毫不怀疑他看到的正是明末清初汉人抵抗的最后时刻。面对清军的步步进逼,闯营、西营这些曾经的“反贼”正在为明朝的存续进行最后的挣扎。面前这些不愿做亡国奴的汉人,他们顾不得曾经属于不同的阵营、甚至是敌对的阵营,为反抗外族入侵而并肩对敌。经过这么多年明、清双方的反复拉锯,以及不久前西部明军曾经一度大规模反攻湖广,袁宗第等闯营将领仍对战局抱有幻想,觉得眼下的形势尚可。但邓名知道抗清战争将迅速急转直下,这不能不让他暗暗思考自己下一步应该怎么做。
在嘉陵江上游的谭文部,也正在做着和袁宗第部一样的工作,袁宗第虽然支支吾吾,但邓名已经听明白,驻扎在万县的谭文、谭弘、谭诣都是明军的嫡系——说实在的,邓名一直没有想通袁宗第跟自己提这个干什么。
尽管双方有着共同的目标,但是邓名也注意到谭文所部和袁宗第所部泾渭分明,他们的战线并没有连贯起来,两军中有着一个明显的缺口。重庆的清军对此似乎视而不见,看得出来城墙上面对袁、谭结合部的地方只有很少的监视部队,好像完全不担心他们汇合起来并力进攻。
“邓先生要不要过去那边看看?”虽然袁宗第心里很不情愿,但是他早就告诉邓名,谭文和自己不一样,是苗红根正的官军嫡系,无论是永历朝廷派到川鄂一带的督师文安之,还是逃难而来的韩王之类的宗室子弟,对这些朝廷嫡系总是更看重些,不,准确地说是偏心很多。既然判断邓名可能是大有来头的宗室子弟,袁宗第自然不能把他扣在自己营里。
“我?”邓名对这个问题感到异常惊讶。他给自己的定位就是投军的书生,他在心里琢磨着:“如果按照二十一世纪的说法,我只是一个向袁宗第投简历的应聘人员吧?虽说简历随便投,不过去面试的时候流露出想跳槽、货比三家的念头似乎不好。再说这又不是未来,古人再淳朴厚道也不可能像未来那么看得开吧?这时候不是讲究士为知己者死么?袁宗第这问话是啥意思?”
睡眠充足的邓名脑子飞快地转,得出自己的结论:“是了,这肯定是袁宗第在试探我。古人比较直白,不太懂得心理学、语言的艺术以及人性的弱点,袁宗第对我礼遇有加,表现出尊敬和信任,还给我提供食物和住处,他现在就是在考验我,看我是不是朝三暮四之辈。”
既然想明白这个,邓名就斩钉截铁地说道:“晚生愿为国公效力,怎么会另投他处?”
无论是邓名的态度还是他说话的内容都让袁宗第一愣,愕然想到:“你如果真是一个宗室,那么谁敢让你效力?你又怎么会为某个臣子效力?哦,是了,虽然我知道他是宗室,而且多半就是烈皇三太子,但他不知道我已经知道了,所以还在这里装蒜。嗯,昨天我把那串珠子原封不动地放回去了,三太子多半还以为我没看见。”
恍然大悟的袁宗第念头一转,立刻又意识到:“虽然西营那一伙人以前也都是反贼,但说到底,烈皇不是他们逼死的。而这位殿下如果是烈皇的骨肉至亲,虽然过去了这么多年,但他心里还不定把闯王恨成什么样,我可得赶快解释一下,当年北京的那些事情我没搀乎。而且现在解释更好,殿下还不明白我已经猜到了他的真实身份,现在解释可以显得更诚恳而不是见人下菜碟。”
袁宗第想到就做,悠悠一声长叹:“本公当年跟着闯王,心里存着的念头是清除先帝身边的小人,辅佐烈皇讨伐北虏。心里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和闯王定的约。后来闯王派本公南下襄阳,闯王进京的时候受了牛金星那个奸邪小人的蛊惑,竟然有了不臣之心。可惜本公当时不在闯王左右,不然一定能劝得闯王悬崖勒马。”
邓名听得惊奇不已,盯着袁宗第那张脸看了好一会,都没意识到自己的失礼,心里转瞬间已经闪过了无数的念头:“你忠于崇祯?袁宗第你骗鬼哦……看他这副诚恳的样子,难道真有不为人所知的秘密?不,我差点被他骗了,他这么说是因为现在他接受了明朝的爵位,所以在外人面前要显得赤胆忠心。正好李自成进北京的时候他没去,现在就使劲洗刷自己,我应该称赞他几句罢?……不过顺着他的意思说也未必好,他肯定完全没有这个意思,我要是顺着他的话说,多半他也知道我言不由衷,如果我用词不当他说不定还会以为我是在挖苦他。嗯,反正周围也没有什么外人,我应该称赞闯营的义举,这才是他真正爱听的,而且也显得我确实和他一条心。现在是我投奔他,我可不能把上下尊卑搞错了。”
“国公所说的话,学生不以为然。”过了片刻,袁宗第停住话头观察邓名的反应,后者觉得对方是要考察他的倾向,当即说道:“崇祯年间,民不聊生,百姓易子而食……顺王是上应天时,下应民情。再说这神器无主,顺王就是取了又有什么不可以?可叹的是吴三桂那个贼子引敌兵进了山海关,坏了我汉家的大好河山。”
邓名的话让袁宗第、还有他背后的周开荒和赵天霸都骇然不已。现在他们已经不是当年李自成的部下,都是明兵明将,这种造反有理的言论当然是提也不能提。尤其是从邓名这种宗室子弟口中吐出,显然是说明他根本不打算原谅这些曾经的反贼,所以一听袁宗第的自辩就出言反讽挖苦。
“当年确实是糊涂了,不晓得烈皇一片爱民如子之情,而且烈皇身边也确实有几个小人……”袁宗第大惊之下连忙继续辩解,而且提出一个邓名也不能反驳的理由——崇祯皇帝周围有奸臣。
“我听说,先有尧舜之君,然后才有尧舜之臣。”邓名先是不明白为何袁宗第会这样死心塌地为崇祯辩解,接着就想:也许是因为自己和对方还没有深交,对方担心说崇祯的坏话不符合袁宗第现在明朝国公的身份,哪怕仅仅是赞同邓名的说法也不可以。为了进一步取信于人,邓名也豁出去了,接着又说道:“崇祯年间,贪官污吏层出不穷,天子对这些臣子却仍旧信任、重用,朝廷上下简直是无官不贪,而且官员们对百姓非常狠毒……就好像一个无恶不作的土匪窝子里,他们的山大王倒是个圣人,这可能吗?”
这回轮到赵天霸和周开荒听的眼睛都快瞪出来了。周开荒对邓名说的话是很赞同的,但是关键问题在于这不该是一个大明臣民该说出口的话,也不该是对一个大明兵将说的话,尤其邓名还可能是个宗室子弟,可能是崇祯的三皇子——有这样骂老子的儿子么?周开荒看向邓名的眼色越来越充满怀疑:“这人真的是烈皇的遗孤吗?”
赵天霸在最初的震惊后渐渐平静下来,在心里暗叹一声:“这位邓先生果然是烈皇的皇子啊,昨天我还不信呐。烈皇既然殉了社稷,其他的宗亲,谁还能说一句烈皇的坏话?除了他嫡亲的儿子外,哪个宗室要是敢说这样的话,那还不得被戳烂了脊梁骨?”
袁宗第此时也恢复了平静,邓名毫无疑问就是崇祯的嫡亲皇子,其他明朝亲藩没有资格批评一位殉国的皇帝,不是嫡亲的宗室又有谁敢对皇帝说三道四?虽然儿子责备老子是一种很大的失礼,但这是一种态度,一种很明确的不予追究的态度,也只有崇祯的皇子可以表现出这种态度。袁宗第忍不住想到,如果将来邓名依然保持这样的态度,那朝廷多半不会追究闯营旧将的罪过。对方大概已经意识到自己洞悉了他的身份,所以这样不加掩饰地表明态度——崇祯遗孤对闯营将士不予追究的态度。
“子不言父过。”袁宗第轻声说了一句,这既是表示他对邓名的感激,也是暗示自己已经明白对方的态度,不需要继续讨论过去的是非了。
袁宗第的话让邓名顿时又是愕然,他在心里琢磨着:“子不言父过?这意思是儿子不该说老子的坏话吧?但袁宗第明明不是崇祯的儿子,这话啥意思?为啥听不得……哦,我明白了,是臣子不该听别人说君父的坏话,现在毕竟他是大明的臣子,我呢,理论上也算是大明的臣子。”
“嗯,国公说的是,我们做臣子的是不该议论先皇。”邓名到底不是很有把握,就试探性地说道。
“不错。”袁宗第点点头。
“这都是怎么回事啊?”邓名见对方果然是这个意思,心里不禁对袁宗第看轻了不少:“怪不得他对读书人这么尊敬,果然是没有什么见识啊。臣子评价皇帝的话多了,尤其是明朝,官员骂皇帝的事那是太多了,连廷杖——皇帝打板子都不怕。”
袁宗第却在心里想:“三太子真当我一点见识都没有吗?国朝敢于骂皇上的臣子当然是很多了,可是他怎么这样解释‘子不言父过’这句话呢?嗯,想必三太子这是一种态度,说明他虽然猜出来我很清楚他的身份,但是他依旧不愿意暴露,要我继续称呼他为邓先生。而且三太子坚持不去谭文的营里,也正是向我表示他对我的信任吧。”
第003章
援军
随后的十天里,明军一直忙着清除重庆城下的障碍物。随着越来越接近城墙,明清两军的交战也愈发激烈,袁宗第忙于一线监督进度、指挥作战,没有空余时间再和这个宗室子弟闲聊。赵天霸和周开荒时常陪陪他,这两个人已经算是邓名的熟人了。对这样的安排邓名也感到十分满意,在这个世界上他也就认识这么几个人。他感到其他明军士兵对自己的态度显得有些古怪——尊敬,但是保持距离。
在明军中暂时不用考虑剃头问题,邓名对此很高兴,但一想到未来满清势必席卷全国,就难免忧心忡忡。如果开玩笑的外星人或是未来人不把自己送回去的话,邓名觉得自己算得上是朝不保夕了,不过一时他也想不出什么脱险的办法,这种苦恼也无法与任何人商量。
今天中午时分,邓名看到从下游开来一队船只,顿时有些紧张,不过看到身边的赵天霸倒是一脸的轻松。想起这两天一直听袁宗第他们介绍下游乃是明军的势力范围,邓名暗暗骂了自己一声胆小鬼,伸长脖子向那船队眺望。果然,来船上打着的都是红旗,是明军的援军。
这支新的明军没有沿着长江开到袁宗第的营地,而是驶入嘉陵江,到谭文那里去了。
“是仁寿侯的军队。”赵天霸张口说道。
“哦?”邓名不知道仁寿侯是谁。
“邓先生。”赵天霸听出邓名的回答里颇有犹豫之意,就转头看着他:“邓先生知晓仁寿侯是谁吗?”
邓名面皮发红,摇头答道:“孤陋寡闻。”
赵天霸并没有如邓名猜测的那般露出疑色或是讥讽他无知,而是立刻答道:“谭侯讳诣,和涪侯一样都是万县的守将。”
涪侯就是谭文,这个邓名已经听袁宗第说过。他明白了新到的是“三谭”中的另一位——谭诣,就点点头:“多谢赵兄赐教。”
“来的真晚啊。”周开荒忍不住埋怨了一声。
袁宗第从大昌赶来都已经十天了,和谭诣同在万县驻扎的谭文已经到了十二天。根据事先明军各部的计划,万县一带的明军和袁宗第要争取赶在大军抵达前把重庆城外的清军工事尽数摧毁,等明军主力一到就立刻全面攻城。明军的物资储备非常有限,大军难以旷日持久地呆在重庆城下,而且还要防备吴三桂再次回师。明军的时间如此紧张,谭诣姗姗来迟让袁宗第的部下们心中相当不满。
“能来就不错了,新津侯还不知道要多久才能到。”对这些官兵赵天霸其实也是有成见的,当年西营曾经和这些川军苦战多年,现在虽然都打着明廷的旗号,但是隔阂仍在。赵天霸接着给邓名解释,新津侯就是谭弘:“新津侯姓谭,讳弘。”
重庆城上不时传来隆隆的炮声,这是邓名第一次亲眼看到战争和死亡,望见又有一些明军士兵倒下后,他不禁发出一声叹息。
周开荒知道邓名心中不忍,袁宗第曾经悄悄告诉过他,一个心软的宗室子弟很容易被感动,也更可能帮着说好话,这样也不错。
周开荒说道:“眼前这点伤亡并不算大,等我军扫清梅花桩,填平壕沟,我们的大军也就该到了,那时将士们攻打城池才是决战,若是心存怕死的念头就无法成功。”
邓名微微点头,又是一声轻叹。
……
此时在重庆城中,清军守将王明德坐立不安。
原先城下袁宗第和谭文的两路明军各有七、八千之数,满清任命的四川巡抚高明瞻见才来了两路就有这许多人马,知道后续军队更是众多,于是当机立断,借口去向川陕总督李国英讨援军就从袁宗第和谭文两军的结合部窜出围去,临走时命令总兵王明德死守待援。王明德明知高明瞻弃城潜逃,却敢怒不敢言,只好留在城中抵抗。
“总督远在保宁,见到巡抚以后,问明情况、召集兵马都需要时日,恐怕这时还没有出发罢。”四川总督的驻地虽然定在成都,但是成都目前在明军手中,吴三桂把精兵良将都带去打云南,李国英剩下的部队无力攻克成都,只好暂时呆在保宁,终日写信给成都的明将劝降。
眼看着城下又来了一支新的明军,王明德更是愁眉不展,他一个劲地抱怨着吴三桂:“吴帅说什么闯贼和明廷宿有旧怨,互相猜疑,上次来重庆没讨好,所以这次绝不会再出力,吴帅这次可是看走眼了啊,这回来的怕是比七月那次还要多。”
王明德暗自揣测,总督李国英那里对守备相对薄弱的成都尚且穷于应付,不像是能发兵来给自己解围的样子。十天来明军一直在向城墙进攻,虽然他们砍木桩的速度不快,但由于城内的守军短缺无法出城逆袭,所以明军一直在推进。今天有好几处城墙守兵向王明德告急,他登上城墙,看到明军在这几处已经接近墙下。尤其是来得最早的谭文部,他们已经开始填壕沟了。袁宗第那边的进度虽然慢一点,但看起来抵达壕沟也就是一两天内的事情。
王明德心知局面已经非常危急,一旦让明军在多处填平壕沟,等明军主力抵达后他们就能全线攻城。此时重庆城中的清军人心不稳,有人向王明德请求突围——这当然不可以;还有人请战,力主趁着明军主力还未抵达,杀出去与城外明军决一死战,与其坐以待毙,还不如拼死一战。王明德也不能同意这个计划,城外的明军比守军强大得多,一旦战败,重庆就会立刻失守。
站在重庆城头的王明德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谭诣的军队与谭文汇合——看上去新来的明军又有五千之多。很快,谭诣接替了谭文的阵地,而谭文则移营到中间,这样明军的战线就合拢起来了。现在,王明德就算想效法高明瞻弃城脱逃也没有出路了。
“唉,吴帅这次真是看走眼了。”王明德悲哀地想道。一个念头猛地浮现出来:“趁着我手里还有近万人马,加上这么一个重庆,若是降过去应该能保住性命吧?”
但也就是一转眼,王明德摇摇头把这个念头给压了下去:“如今朝廷几乎已经统一天下,残明只剩下四川、云贵这么一点地盘了,投降过去也不过就是早死、晚死的事,说不定总督大人真能给我解围呢!”
又琢磨了片刻,王明德咬咬牙,给自己鼓劲道:“就是战死了,朝廷总会抚恤我的儿子们。投过去最终还是难逃一死,还连累了全族,何必呢?”
抱定这个念头后,王明德决心死守重庆,能拖一天是一天。
……
与王明德相反,袁宗第今天回营的时候显得兴致很高,请邓名过去吃饭,席间还有说有笑。虽然邓名对这个时代的礼节不是很清楚,但他感到袁宗第对自己的态度绝对不同寻常。邓名以为自己如果运气好,顶多也就是充当一个幕僚,但袁宗第却不与自己商量事情,不需要自己的帮助分析。此外,袁宗第对自己的礼貌远超过了上司对待部下,即使是如周开荒这样的心腹也不会受到这样客气的对待,更别说其他的部下了。
“仁寿侯带来消息,文督师两日前越过万县,现在估计已经到了丰都。”袁宗第笑呵呵的说。
文安之是永历皇帝派到四川的督师,驻地在奉节,主要工作就是安抚、节制云集在川东、湖广北部一带的闯营余部。文安之的大军走陆路,会比谭诣的水师晚到两、三天。现在袁宗第和谭文的营地已经稳固,而且储备了足够数万军队所需的粮草,重庆外围的工事也扫荡得差不多了。今天谭文和袁宗第都开始试探性地进攻城门和城墙以摸清守军虚实,等大军一到就可以强攻重庆。
赵天霸不动声色,心里对谭诣却十分鄙夷。
不像赵天霸,周开荒一听到这消息立刻大声说道:“怪不得仁寿侯来了,督师快则三天、慢则五天就能抵达重庆了,他要是再不来,这功劳不就没他的份了嘛。”
“话不能这么说,都是为国出力,而且仁寿侯也有仁寿侯的难处。”袁宗第对这些明军嫡系不是没有想法,不然也不会和谭文把营地分开。要是平时,对周开荒这种不加掩饰的挖苦,袁宗第多半会点头赞许,至少也是笑而不语,但今天邓名这个宗室子弟在边上,袁宗第就留有余地了。
“能有什么难处……”周开荒还在争辩。
周开荒打开了话匣子就停不下来,越说越激动,赵天霸根据以往的经验,知道这家伙很快就要开始痛骂明廷了——这几天周开荒在邓名身边,不能随便说话,应该也快憋坏了。同时赵天霸注意到袁宗第在打量邓名的表情,估计靖国公心里也开始不安。
“拿下重庆就是切断了吴贼的退路。听说城中积蓄颇多,足以支持数万大军行动。”按说赵天霸不该在袁宗第面前谈论川鄂明军该如何行动,毕竟他的身份只是一个使者,但他还是把话题岔开:“若是吴贼不肯回师,说不定还要劳烦督师大人统帅三军南征哪。”
“理所应当。”袁宗第立刻点头道:“等拿下重庆隔绝川南、川北,就是晋王不说,我们也要上书朝廷让我们去会会吴贼,他可是欠了我们不少血债啊。”
这个话题邓名非常有兴趣,正好可以解答他心里的疑问,于是就询问起袁宗第的看法,同时竖着耳朵听对方的回答。
袁宗第是个老军伍,对打仗的事情相当清楚,说起来头头是道。
在他看来,仅靠长江运输的粮食肯定不足以供应吴三桂那支规模庞大的军队,吴三桂还是需要在行军途中从百姓手中大量地征粮。袁宗第认为,既然有孙可望指路,那么吴三桂选择的进滇路线肯定有足够稠密的人口供他利用。但是吴三桂以前中途回师过一次,然后又再次出兵,就算人口稠密,两次大军过境也必定把老百姓折腾得颗粒无存。袁宗第觉得,等到明军获得重庆粮草后,四川派去云南的援军可以取道建昌,那里由刘文秀经营了很长一段时间,估计有不少粮草积蓄,也有足够的壮丁人口能够为援军所用。当闯营和西营这两大系统的明军会师后,就是对付吴三桂也不会落下风。
总之,袁宗第对拿下重庆后的战局相当乐观,认定吴三桂已经成为悬师。进攻云南的清兵越是数量庞大,越会因为物资匮乏而难以持久,退路又被明军堵住,下场可想而知。
赵天霸听得频频点头,显然是非常赞同。
邓名一边听着,一边感到阵阵疑惑。这些天来,在袁宗第营中,听他们反复说起若能攻下重庆就能逆转西南战局,邓名渐渐也觉得他们说得有道理。现在重庆外围的梅花桩接近扫清,城墙、城门都已经裸露出来,两天后闯营精锐都将跟着文安之一起赶来,至少又有数万兵马,那么重庆眼看就要落入明军手中。可是邓名知道历史上西南战局最终并没有被逆转,那么重庆应该没有被攻克,清军确实彻底击败了李定国……
袁宗第对夺取重庆后的战局越是乐观,邓名越感到紧张和不安。
因为距离遥远,通讯不便,无论袁宗第、赵天霸、周开荒还是邓名,都不知道此时云南的战局与他们乐观的预料相去十万八千里。实际上,吴三桂带着清军南下逼近昆明后,永历皇帝闻风仓皇出逃。广西的明军主力奉命向昆明返回,汉奸耿精忠趁机发动攻势,夺取了明军大片领土,而洪承畴也从湖广出发,参与对云南的进攻。
晚上回营的时候,邓名辗转反侧无法入睡:“若是明军进攻重庆失败,那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袁宗第讲过几次,以四川现在的人口,根本经不起大军来回折腾,所以不认为清军还能从陕西派来大批的人马援军。再者,陕西清军已经没有什么像样的部队了,就是有时间也来不及。
邓名判断,可能是因为重庆城池坚固难以攻破,将会导致明军无功而返,那么他就跟着袁宗第一起回到明军的基地,往后再考虑下一步怎么办。但是明明再有两天文安之的主力就要抵达了,凭着明军的优势,重庆难以支撑,估计很快就会陷落。
“一定是发生了什么意外的变故!会不会有一支清军突然赶到,给重庆解围了?”邓名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但他无法想象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如果袁宗第说得对,陕西和四川已经没有一支清军能够击败明军主力的话,只能是还有另一支清军援军突然抵达了,而且数量极其众多!那这支突然抵达的清军就应该是……”
想到这里邓名感到自己全身的寒毛都竖起来了,这支清军应该赶在文安之主力到达前出现,所以也就是这两、三天内的事了。
“我该如何提醒袁宗第呢?要他多派探马侦查?可是如果他问我凭什么得出这个判断,我又该如何回答呢?这支清兵从何而来,走哪条路,在哪个方向上出现?我对行军打仗一无所知,对这个时代没有任何了解,四川哪里有清军驻扎也不知道,我怎么能够说服袁宗第相信会有一支清军突然出现?”
邓名苦苦思索,但是一无所获。他感到狂风暴雨即将从天而降,巨大的危险就潜伏在身边。茫茫黑夜中隐藏着野兽,虽然你现在看不到它眼中的凶光,听不到它饥渴的喘息,不知道它会从哪个方向扑过来,但是无疑它正在某个附近角落窥视着你,向你步步逼近。
突然传来一阵嘈杂的呐喊,接着就有一个清兵装束的人撩开帐子,举着火把冲进来,二话不说对着邓名挥刀就砍。
面对着刀光邓名猛地坐起身,才发现是南柯一梦,自己刚才不知不觉睡着了。心中咚咚地跳个不停,邓名擦去额头上的汗水,摸黑起身,轻轻地走出帐外。月光洒满明军的营地,四周静悄悄的,能够听到附近帐篷里传来的鼾声。远处营墙上挺拔的哨兵身影清晰可见,他们正警惕地保卫着营地的安全。
邓名望着满天的星斗——这个世界危机四伏,唯一让他感觉平静、安心的就是这满天的繁星,他以前从未发现星空这么美丽。邓名默默地叹气。命运对其他人来说是未知的,但对他来说却是可知的,甚至是可怕的。邓名知道自己,还有这些天来善待他的这些明军将士走上了一条不归路,等待他们的是毋庸置疑的灭亡。但邓名却不知道该如何改变这一切。
“很可能有一支敌军已经逼近我们身边,明军会被彻底消灭,但我却无法帮助袁将军。我怎么忍心告诉他们——他们为之奋战一生的事业,最终还是会一场空。”
其实邓名并没有猜错,他担忧的那支清军已经顺利抵达重庆城下了。
第004章
生变
十二月十四日晚,谭文怒气冲冲地来到谭诣的营帐,一见面就大声责问道:“为何不出力攻城?”
这么多天以来,谭文和袁宗第部下的明军不停地攻击,就是要让重庆守军成为疲兵。但是谭诣接过谭文的阵地已经两天了,却一直按兵不动。眼看同僚莫名其妙地给敌人以喘息之机,谭文忍无可忍地跑来催促谭诣赶快出战,他估计对方心里肯定存着保存实力的念头,多半也会找一些将士需要休息之类的借口。
可现在天下的形势如此危急,哪里还能保存实力!谭文打定主意不让谭诣蒙混过去。
对着谭文面上不加掩饰的怒色,谭诣却是一点也不紧张,慢悠悠地开口了:“我们真能打下重庆么?”
“怎么不能?”出乎谭文的意料,对方竟然没有用他猜测的借口,谭文不假思索地答道:“我们眼下的兵力是重庆守贼的两倍多,文督师的大军更是旦夕就能抵达,岂有攻不下重庆的道理?”
“是啊,一旦拿下重庆就隔绝了南北,即使朝廷在云南战事不利,最坏的情况下,起码朝廷也能转战四川。那帮闯营余孽也能南下和西营余孽合流,声势大张。”
谭文、谭诣以前都是明廷的川军,和西营的李定国打过不少仗,和闯营的袁宗第也有过不少摩擦。谭文心想,谭诣大概是不愿意看着这些以前的叛军立功,心里不痛快所以不愿意出力,就好言劝说道:“唉,现在社稷危急,暂时和他们联合起来勉力图存吧,等大明中兴之后,再把这些乱贼千刀万剐也不迟啊。”
“顶多就是勉力图存罢了,就算打下重庆,中兴恐怕也是无望。”谭诣仍是一副不紧不慢的模样:“我觉得,趁着我们还能打下重庆,手中还有能隔绝长江的兵力,不如就降了吧……”
“这是什么胡言乱语!”谭文重重地一拍桌面,厉声喝道。
“清廷那边一贯是不改原爵,在大明这边的侯爵投过去还是侯爵,伯爵投过去还是伯爵,孙可望在大明这边原来是一字王,投过去以后也还是一字王。我们当个大清的侯爷,总比大明的强吧?”谭诣似乎完全没有看到谭文激动的表现,语速仍保持不变:“就算过去以后清廷给我们降了级,当个大清的伯爵也比这朝不保夕的大明侯爵强吧?哪怕是男爵、子爵,也比在这边强多了啊。”
“这还是人话么?”谭文震惊中更加愤怒:“我们绝不能降虏!”
“当真?”谭诣随即拍拍手,顿时一大群甲士涌了进来,人人刀剑出鞘,把中军帐挤得满满的,谭文和他带来的几个随身卫士被围在一个难以转身的小圈子里。谭诣趁着谭文吃惊的一瞬间,迅速退开两步,躲到甲兵的身后去了。
谭文脸色变得十分苍白,对方显然已经打定了主意,若是自己不赞同谭诣的主张,恐怕片刻后就要被乱刀分尸。身边的几个卫士呼吸也变得十分急促,这几个人都是谭文的近卫壮士,但凭着几个人的力量肯定是不能杀出重围的。
“我生是大明人,死是大明鬼。”谭文终于还是把决心说出了口。
“人各有志,我不强求,就如你所愿吧。”躲在甲士身后的谭诣哈哈一笑:“不过,做鬼要人头也没用,就送给我吧。”
……
王明德愣愣地看着眼前的信使,他听了对方的话,好一阵子才从震惊中明白过来。眼看重庆城下的明军越来越多,两日前在城外合围后他就没想过还能活下去,只是抱着拖一天便多一天的念头在抵抗。今天入夜后,城门守卫报告城外有使者前来,王明德心中经历了一通天人交战,他估计对方多半是来劝降的。虽然他自认为打定了一死的念头,但到了节骨眼上又有些迟疑了。最后盘算着不如暂时虚与委蛇,看看能不能拖上些时间,起码也不要彻底断了投降的路。
但使者被吊篮拉上城后,一见到王明德就摘掉帽子,乌青发亮的脑壳一看就是刚剃的发。这使者是谭诣的亲兵,声称他的老爷已经诛杀了明廷的涪侯谭文,全军剃发请降。
“这重庆城旦夕就要攻破,他怎么反倒投降我了?”王明德心里一阵嘀咕。不过此事若是真的,那就是绝处逢生了。王明德再三盘问,渐渐猜到对方有可能就是趁这个时机来投降,以便立功谋一场富贵。
“将军若是不信,可派人跟随小的去营中看看,谭文的首级就在我家侯爷的帐中。”那个使者竭力解释。
王明德虽然极其希望是真的,但生怕对方是为了骗开城门而来诈降,就把两个亲信和来人一起吊下城去。过了一个多时辰,派去的亲信总算是回来了,他们亲眼看见了谭文的首级。
“哎呀,天不绝我王某啊。”王明德狂喜之下欢呼起来,又急忙加了一句:“朝廷洪福!”
在等待期间王明德又仔细想了一遍,不得不承认对方投降的时机掌握得极好,现在四川兵力空虚,清廷的川陕总督李国英得知此事必然大喜,肯定会替谭诣向北京重重请功。
又有几个谭诣的部下跟着王明德那两个心腹一起回来,见王明德已经相信自己,为首的就把谭诣的打算和盘托出:“大队贼寇在伪督师文安之的带领下正向重庆赶来,跟着一起来的有巨寇李来亨(李自成侄孙)、刘体纯、郝摇旗(都是前大顺将军)等……”
听到这一串人名,王明德的脊梁顿时发凉。这些都是闯营余部的精锐,他们尽数赶来,为的是攻克重庆后可以继续出击,若是这些人马到达,就算有谭诣的几千兵马助战,王明德多半还是守不住城。
“贼寇已经将各个巢穴的存粮都运到城下的营寨中了,现在四成已经在我家侯爷手中,剩下的都在袁宗第那贼的营中,只要攻破他的大营,贼寇就没有粮草了。”谭诣的部下把明军的虚实尽数报告。若是击败袁宗第,文安之就是来到重庆城下也没有坚持的能力,而且此番出击重庆,川鄂明军总动员,这些粮食几乎是他们全部的储备,一旦战败,在明年收获粮食前明军就再也没有出击的能力:“谭文的手下一个也不曾走脱,明日我家侯爷与将军前后夹击,定能大破贼人。”
“嗯,破贼必矣。”既然谭文被杀而且消息还未走漏,那明天他的军队就是群龙无首。
王明德估计袁宗第照旧会以主力来攻打城池,营寨里多半没有什么防备,谭诣若是从背后偷袭袁宗第,得手的可能性也是极大:“只是袁宗第还有水师,估计贼人还是能逃走不少。”
“此事我家侯爷也有一个安排,命小的与将军商议一下……”
袁宗第的水师停泊在长江里,而谭诣的船只停泊在嘉陵江,隔着一个重庆城。袁宗第看不到嘉陵江里的动静,但是重庆城头上可是把他的情况看得一清二楚。谭诣计划让自己的使者在重庆城头用旗号与自己联络,明军兵败后势必撤退,等袁宗第的水师撤到半路时他的水师突然从嘉陵江中冲出,把袁宗第的水师一分为二。
“此计大妙。”王明德抚掌笑道,立刻就同意了这个计划。
更让王明德高兴的是,来人还报告谭弘也打算投降满清,现在正在长江下游数十里外安营扎寨,阻挡文安之的先锋。等明日击败了袁宗第的水师后,谭弘要拦路截杀由陆路退兵的明军败兵,把他们一网打尽。
“久闻谭侯足智多谋,果不其然啊。本将定为谭侯,不,定为两位谭侯向川陕总督衙门请功。”
王明德听到谭诣和谭弘的毒计一个接着一个,心想不知道这两个人商议多久了,明日有心算无心,袁宗第大半的船只要损失在重庆城下了。那些来不及上船的部队自然逃生无门,袁宗第本人就算能够逃生,以后也不会再是四川清军的心腹大患。而没有船只和兵粮,又有谭弘在前面挡着,文安之估计连重庆的城墙也看不到。
……
十五日清晨,邓名望着初升的朝阳,心里愈发地不安:“过了整整两日两夜,没有丝毫动静,更没有听说有哪路清军前来增援重庆,文督师的大军估计就要到了啊。”
这两天来,邓名旁敲侧击地提醒袁宗第要防备清军来援,但对方根本没拿他的话当回事。也不怪袁宗第不把邓名的警告放在心上,邓名对于四川清军的部署、可用的道路以及粮食仓库都毫无概念,袁宗第在四川这么多年,对清军的情况相当了解,那些可能被清军使用的道路他早都派遣了探马,根本用不着邓名班门弄斧。
攻城已经到了紧要的时候,袁宗第今天早早就去一线督战,照例让周开荒和赵天霸在后方陪着邓名。这几天邓名不停地请教各种军事问题,两人也是有问必答。只是邓名心里沉甸甸的,变得沉默寡言起来,二人都有些奇怪,不明白邓名为何在局面越来越好的时候流露出忧愁。
“填平壕沟是攻城前必须做的事,有几点是其中的紧要……”周开荒指点着前方明军士兵的阵形给邓名讲解。
正说话间听到一声惊呼,接着又传来更多的喊声,邓名看见一个发出惊呼的人手臂笔直地指向自己身后,嘴大张着说不出话。转头看去,却见大营升起一股浓烟,转眼间一团火光腾地升起,直到这时才听见阵阵声音从那里飘来。
“大营失火!”周开荒大叫一声:“留守的混蛋,我们的粮草啊!”
这时喊声越来越响,听上去不光是惊呼而像是厮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