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中军的董卫国则在卫士的簇拥下,急匆匆地向湖边赶去,他的身边都是乱哄哄的人群,这些还没有被明军追上的清军争先恐后地向船队的位置挤去。而这时在湖面上,船只上的清军突然听到背后响起鼓声,他们转过头,惊愕地看到一片打着红旗的快船正向冲过来。这些明军的战船在把步兵运输过来后,就藏在距离此地不远的湖湾后面,通过响箭把进攻的信号传过去后,明军就急忙出发,他们赶到时明军步兵已经顺利打开了营门。
一些船上的清军望了望一片大乱的营地,又看看正急速驶来的明军战船,终于有人顾不得等同伴了,甚至连布政使的死活也不管了,催促着水手赶快松开缆绳,升起风帆逃走。
尽管这些清军船只想逃,但船上的大部分人手也都已经上岸,等水手手忙脚乱地解开缆绳后,明军战船又逼近了不少。而升帆需要的人手同样缺乏,更不用说急需的桨手,情急之下不少哨兵都去操桨,想快一点让船只能够动起来。
其实就是有足够的桨手和操帆手,这些清军的船只也无法和明军的快船相比。江西的水师已经覆灭在九江,轻便一些的漕船也都损失得一干二净,董卫国带来的这些都是笨重不便的大船,这些船只也就能在鄱阳湖和长江里行驶,运河估计都进不去——董卫国本想把漕粮送到南京或是扬州,就算完成任务或是换船继续运输去北京。
这些装满的粮食的大船吃水很沉,任凭心慌意乱的清军用船桨在水里一通乱搅,它们却如同迟缓的蜗牛一般,迟迟无法离开锚地。
“怎么又不动了?”一个急于离开的清军军官望着越来越近的明军战船,已经急得满头大汗,刚才他差不多是第一个叫嚷起来,要水手们抛下陆地上的同伴率先逃走的,但折腾了半天这船却始终没有驶出锚地。
“锚又挂住了!”拼命划了半天水,船却一动不动,终于有人发觉不对,一个水手跑到船帮边瞧了一眼,发出一声绝望的惨叫。
刚才匆匆收起锚后,这船上的几个水手就忙着去挂帆,让哨兵帮忙卷好,很快这些士兵和水手又被喊去划桨,结果没有收好的锚又落入水中,把船重新拴住。
几个桨手闻声跑过来,大家一起用力地拉锚索,但船刚才行驶了一小段,落在湖底的锚可能拖住了太多的水草和岩石,四、五个人一起用力竟然还是拔不起来。
“要把船倒一段再拉。”有经验的水手说道。
“胡说!”军官红着眼跳过来,抽出佩刀就向锚索上斩去。
这条船忙着砍锚索的时候,另外一条船从它的侧面驶过,成为了第一条离开锚地的幸运儿。不过尽管顺利驶离浅水区,这条船的速度依然慢得不像话,上面的清军士兵都发了疯一般地划桨,但船依旧不慌不忙地缓缓前行。由于划桨的士兵不全是水手,所以他们的动作并不一致,也不太会听着号子统一划桨,再加上人手不够,尽管一个个人都使出吃奶的力气,这船依旧是快不起来。
“帆已经都升起来了,没法再快了。”一个水手满脸惶急地说道,向这条船上的军官报告道:“货太多了,要扔!”
远处的明军船只疾驰而来,两者之间的距离仍在继续地拉近,船虽然开起来了,但和刚才原地不动时相比,这距离拉近的速度似乎依旧,至少军官的肉眼看不出其中的分别。
“扔!”军官当机立断,这些粮食虽然重要,但命都要没有了,粮食还有什么用。
一个人下到舱中没有多久,就又探出头来诉苦:“总爷,大包的粮食捆得很紧。”
“割!”军官更无二话,他最后看了一眼那些打着红旗的敌舰,纵身跳下船舱。面前就是小山一般的粮包,军官和部下一起的动手,连砍带锯,把捆着几大包大米上的绳索切断。
“太沉了!”
两个人拼命地想把米包拖上甲板,但才把口袋从粮堆里拖出来的时候,就已经累得气喘吁吁,当初把这些粮食装船时可是用了很多民夫,更不是一时片刻完成的。
又唤来了几个桨手,大家齐心合力,总算把一包米抬上了甲板,正要把这包米往水里推时,一艘明军船只已经驶近,已经能够看到敌船甲板上站着的人影。
“完了。”军官终于绝望了,明军用不了多久就能追上自己,而船舱里的米还多的是,说什么也来不及都推进湖里去了。
回头看了看这一船的粮食,军官终于做出了决定:“降帆,我们投降!”
要是把粮食推进了湖里还没能逃掉,愤怒的明军会怎么处置自己就不好说了,军官下令把刚刚拖上来的米包再塞回舱里去,对周围的士兵悲哀地叫道:“这么一大船粮食,应该能给我们换回一条活路吧?”
“对,对,总爷说的好,我们应该算反正的!”想通了其中的道理后,部下们纷纷附和,七手八脚又把粮食推了回去,把船帆都降下来的时候,清军士兵顺便把绿旗也降了下来,还有个水手掏出块红布,将它升到了桅杆最高处,以示这条船倒戈的决心。
董卫国带着卫兵冲到湖边时,只有一半的船只还留在锚地,大批的清军士兵纷纷脱去衣服,向水中跃去,想游上船只逃生。有些士兵跳入水中后,就开始挣扎呼救,他们情急之下忘记了自己不会游泳。
背后的喊杀声越来越近,很快董卫国就听到四周都传来此起彼伏的劝降声,不死心的董布政使领着卫兵在乱兵里左冲右突,抢上了一个土丘。
向大营的方向望去,董卫国看到那里已经升起了红旗,大批的明军正从四面八方追赶而来,冲在最前的还有一队骑兵,所到之处清军纷纷伏倒,若是还有人继续逃跑或是仍直立不降,就会被他们无情地砍翻。
再看湖面上,董卫国的心彻底变得冰凉,大批明军快船已经开到了水寨附近,最前面的距离这里只有半里之遥,一艘艘都快逾奔马,显然是由训练有素的水手在驾驶。
而那些从锚地逃出去的清军大船,最远的也就是上百米远,而最前的几条船已经降下了船帆,升起了红旗。董卫国看到其后的清军船只也学着领头人的模样,纷纷开始降下船帆,他知道船上的清军士兵都已经明了,他们根本无法逃脱明军的追击,只能希望用船上的粮食换取明军的宽大了。
拥挤在水寨锚地周围的上千清军先后看到了这番景象,那些逃上船的清军士兵在看到明军船只逼近的速度后,也无意催促水手开船了。
“早降!”
明军的呼喊声变得清晰又响亮,董卫国环顾四周,留在岸上的这些清军已经无人还有抵抗的欲望,他们纷纷按照明军的要求,抱头下蹲。虽然此时明军还没有抵达董卫国的土丘,但周围的清军士兵已经有人未雨绸缪,抢先一步蹲在地上了。
“穆……”董卫国看清了敌将的旗号,他身体一晃,右手一松,佩剑就无力地掉落在地面上。
“怎么一遇上我,他就记得侦察了呢?怎么一遇上我,他本事就都来了呢?”董卫国气愤得大叫起来,仰头质问苍天:“他怎么就会欺负我呢?”
此战明军伤亡不到二十,击毙二百多清兵,俘虏了三千多敌兵。战后郑尧君并没有立刻去营地里和同伴欢庆,而是和其他弩手一起在战场上寻找被他们射死的敌兵,每找到一个被自己杀死的敌人后,郑尧君就会掏出匕首,把弩箭从尸体上挖出来。
这些纯铁的弩箭也都是张长庚给的赎城费的一部分,都府目前根本无法提供同样质量的兵器,所以邓名鼓励弩兵自行回收弩箭。
“这一仗有什么可总结的呢?”郑尧君一边寻找着,一边在心里琢磨着,现在明军战后肯定会有总结会,作为一个常备军中士,郑尧君暂时还没资格参加军官会议,不过肯定要在班组讨论会上发言。
去年跟着张煌言前去南京的时候,郑尧君带上了妻子、妹妹,所以他没有选择冒险返回舟山,而是加入了邓名的军队。那时郑尧君虽然是个射手,但不识字、对旗鼓也缺乏了解,可他显然有打仗的天赋,在湖广的几次战斗中脱颖而出,战技也通过军事训练迅速提高,黄州之战后就分到了一把精致的弩机。等到了成都后,也没有丝毫意外地被留在常备军中。
现在郑尧君已经认识近一百个字了,还给自己起了这个正在用的名字,这个识字数已经达到了邓名定下的军官资格标准,如果将来军队扩编,从军士中提拔更多的军官的话,郑尧君有很大的机会。
晚上的班组讨论会上,郑尧君主要就潜伏接近和班组配合进行了发言。后者是郑尧君发言的重点,他觉得明军目前还有不少问题,清扫战场时在好几个敌兵身上发现好几处致命伤,也曾亲眼看到一个重伤的敌兵,只是因为迟迟不肯倒下,就继续受到弩箭打击——明明这个敌兵已经失去战斗力了,但是明军射手却因为紧张情绪下意识地不停攻击,直到他彻底倒地。
郑尧君觉得这可能是因为明军彼此间配合还有问题,而且在紧张的战场上也不是每个人、每时每刻都能准确判断目标的威胁程度——浪费火力无可避免,但如果浪费太严重就不好了。至于怎么改进训练方法,郑尧君暂时没有想法,没有提出任何建议。除了郑尧君以外,还有几个明军射手也提出了类似的报告。
……
穆谭第二天返回九江后就去向邓名报告战果。
“又是董卫国?”邓名吃了一惊:“他不是才走么?”
“没错,有给我们送船送粮食来了。船不好,适合在鄱阳湖里用,但不适合长江,若是提督想进入运河,这些船可真够呛。”穆谭已经检查过所有的船只,他向邓名报告道:“不过粮食不少,足有三十万石呐。”
除了董卫国以外,还有好几百在九江被俘、经过甄别拿了一两银子走人的清军士兵再次落入明军手中,这批有经验的老兵损失并不大,几乎都没伤到一根寒毛。被明军击毙的多是从南昌派来的绿营,这些人没有和明军交战的经历,抵抗最激烈,伤亡极其惨重。
“他们是不是觉得我的银子太好拿了?”邓名眉头皱了起来,这批九江绿营十天前才拿了遣散费,这就又来拿第二份。
穆谭观察着邓名的表情,试探着问道:“是不是不给他们遣散费了?”
“唔,我想想。”邓名琢磨了片刻,问道:“他们都有盔甲吗?”
“有些人有,不过大部分无。”穆谭答道,这些人刚刚被释放,江西巡抚张朝没有立刻补齐他们的装备,只有董卫国的亲信卫队又一次向穆谭交出全套装备。
“连盔甲都没有,太亏了。”邓名的眉头皱得更紧了,不过他最终还是摇了摇头:“还是发遣散费吧,我们连不要的辅兵都给,他们不给也不合适,不过我以后得想个法子,不能老这样。”
“遵命。”
“那个董卫国还是给一两银子放了吧,才过去十几天就又来给我送粮食,真是辛苦他了。”想到三十万石粮食,邓名觉得多发五百两银子也不算什么了:“我本来觉得江西、湖广我们不会老来,没必要建立非常重要人士制度,不过说不定有必要为董布政使特设一个了。”
“董布政使不肯走。”穆谭笑起来:“他想见提督。”
“他见我想干什么?”
“他想贿赂我。”穆谭告诉邓名,昨天捉到董卫国后,对方曾提出给穆谭一笔钱,让他高抬贵手放过这些船只和粮食。
“三十万石的粮食,他说放就放吗?他是三岁小儿吗?”邓名嗤笑了一声。
“哭得和三岁小儿也差不多了。”穆谭告诉邓名,昨天董卫国苦苦哀求放他一马,说若是丢了这些粮食他只有全家上吊了,还向穆谭保证,说他愿意把全部的家产都送给穆谭。
“他的家产值三十万石粮食?”邓名有些惊讶地问道,想行贿明军肯定要用浮财而不是地产,很难想象董卫国一个布政使仓促间能凑出三十万两左右的银子来,估计三万都悬。
“当然不够,董布政使拍着胸脯说有两万银子,也不知道真有假有,他说了一堆结草衔环的誓言,还愿意把他两个没出嫁的女儿送给我。”穆谭笑嘻嘻地说道:“董卫国说,要是不把粮食还他,他这两个女儿也得送宁古塔。”
“哦,那不就是说不值钱嘛,真不会做生意,居然上来就露底牌。”邓名不屑地评价了一句:“比周培公可是差得远了。”
接着邓名就陷入了沉思,穆谭安静地等待着,他知道主帅正在消化刚才他报告的那些内容。
“后来董卫国怎么想起要见我了呢?”过了一会儿,邓名又提出了一个问题。
“卑职告诉他,我确实受贿,但受贿的前提是不能连累到我自己,所以如果他把两万银子和两个女儿都给我,我就帮他在提督面前说话。”穆谭告诉邓名,这个董卫国好像听说过高明瞻行贿一事,而穆谭给他的解释是,他收了高明瞻的贿赂,然后帮高明瞻想出一个能让邓名同意的交换方案来。
“原来如此。”邓名哈哈一笑:“你的方案是什么?”
“是瓷器,江西的瓷器非常不错,延平在内地有商行专门收瓷器,但江西的瓷器很难收到,太远了。提督就算不运出海,在这里收一些,运到湖广也能卖个好价。”
“嗯,确实不错,现在长江航运在我们手里,瓷器运回湖广也可以优先卖给有欠条的人。”邓名琢磨了一会儿,点点头:“那我就见董卫国一面吧,不过人家的两个闺女……”
“卑职明白。”穆谭放声大笑:“提督放心,卑职还没有不知轻重到那个地步。”
说完这件事后,邓名又问起这次的战后总结。
“常备军比那些征召来的士兵强得太多了。”在九江的时候明军军官就有这种感觉,此战更是加深了穆谭的这个影响。
“当然了,一日一操,当然会强得多。”
“卑职认为我们需要更多的常备兵,或是添加更多的军训日。”
“军训一天要付出四斤粮食,还不能从事生产,还要让他们适当休息,不然转天也没法工作了,什么时候等都府有了百万人口再说这事吧。”邓名摇了摇头:“还有什么重要的?”
穆谭报告完毕后,邓名心念一动,对部下说道:“或许我应该成立一支特别的部队,就叫‘特别装备与特殊训练部队’,不过这事倒不用着急,等我们返回都府再详细筹划不迟,先把董布政使请来吧。”
第024章
掠夺
董卫国被明军卫兵领进一张大营,他没有丝毫犹豫地跪倒在地,冲着正前方大喊道:“罪人董卫国,拜见提督大人。”
“董布政司不必客气。”从董卫国侧面传过来一个声音,邓名把他用来谈判的那张长桌子搬了出来,摆在这张帐篷的正中央,董卫国一进门就冲着桌子行大礼,邓名没来得及阻止他:“董布政司请坐。”
董卫国不但不去就座,还在那里不停地谦虚,见对方不吃敬酒,邓名冲着门口的卫兵使了颜色,两个明军士兵同时重重地从鼻子里哼出一身,把腰刀抽了一些出来。见状董卫国马上停止了客套,飞快地窜到邓名手指的地方,老老实实地坐到了椅子上。
“听说董布政司愿意用瓷器交换粮船和粮食?”等董卫国坐定后,邓名问道。
“不错!”不等邓名多说,董卫国就口若悬河地讲起来,先是吹嘘了一番江西瓷器的质量,然后就开始炫耀产量,更拍着胸脯保证无论邓名要多少他都可以双手奉上,只要邓名把粮船还给他就行。
期间邓名侧头去瞧穆谭,后者无奈地苦笑了一下,摇摇头表示他绝对没有特意吓唬这位江西布政使。
“这样不行。”等董卫国发言完毕后,邓名摇摇头,这位仁兄显然是狗急跳墙,打算不管明军提什么要求都一口答应下来,表现和鸦片战争中的那帮家伙没有什么大区别。但邓名手中可没有强大的英法陆军、皇家海军,因此他不能同意与董卫国签订太不公平的条约:“打仗是打仗,生意是生意;打仗讲得是兵不厌诈,而生意必须是童叟无欺。这批粮食是我军打仗缴获来的,船只也是,自然不会白白还给董布政使,可交换的时候,若是董布政司想把粮食要回去,我只要市价三十万两白银的瓷器,船只另算,如果董布政司的瓷器有多的话,多出来的那部分我会花钱买的。”
在这个没有高速公路和铁路的时代,江西瓷器在本地的价值只有武昌、南京的几分之一,邓名指的市价当然是江西的市场。现在长江航道在邓名控制中,之前他本以为没有机会染指陶瓷交易,所以根据武昌方面的要求,对运输陶瓷等江西土产的上行货船不问不闻,如果今天顺利与董卫国达成交易的话,邓名就要换一张面孔对陶瓷商人说话了。
“怎么敢要提督出钱?”董卫国以为邓名不相信他的诚意,急忙赌咒发誓:“下官一定竭尽所能,把每一个瓷盘子都给提督找来。”
“不行!”在这个问题上邓名非常坚决,没有丝毫的讨价还价余地:“董布政司送来的瓷器、或是其他江西土产,都必须按照南昌的市价计算,折算成白银后按照一石粮一两银子的价格交易,如果董布政司一定要白送给我,那这笔生意不做也罢。”
邓名的口气斩钉截铁,没有一丝一毫的回旋余地,董卫国听得愣住了,良久后脸上渐渐浮现出因此完全不能理解而产生的惶恐之色。
“董布政司心中或许疑惑,为何我不要白来的东西?”遇到周培公那种精打细算、说起话来九假一真的家伙,邓名要据理力争与他争夺利益,但碰上董卫国这种完全不知道讨价还价、为了度过眼前难关完全不考虑以后的人,邓名就不得不反过来替他考虑。
董卫国迅速地点点头,显然他根本想不通邓名为何要手下留情。
“实话实说,我根本没有夺取江西的力量,就连派兵常驻九江这件事,对我来说都是一桩沉重的负担,需要耗费我大量的粮草和军饷。”本来邓名对攻打九江没有太大的兴趣,除去粮饷外,战略上也不允许他分兵驻防距离基地遥远的江西九江,而且邓名还担心攻破城市会给城内的百姓带来灾祸——无法驻守就意味着最终还是要放弃,而清兵收复失地时对屠城是没有什么心理负担的。但邓名发现九江有重建的江西水师,而水师对明军是具有很大威胁的,既然如此邓名也管不了什么九江百姓了,先把九江打下来将江西水师再一次摧毁再说。
“明人眼前不说暗话,瓷器生意有很大的赚头,我希望将这个买卖长期进行下去,而要想把这个生意长期做下去,就不能光我占便宜、让董布政司吃亏,这样肯定是没法长久的……”邓名明明白白地告诉董卫国,只要对方愿意做他的生意伙伴,那邓名就会竭尽所能地保证他能从合作中受益,邓名又把他的双赢理论向董卫国推销了一遍。
双赢模式给董卫国的震动比周培公还要大,周培公不但反应快、脑筋活,而且对邓名也有一定的了解,但董卫国已经很多年没有和他人进行过地位平等的交易了。对于上官董卫国就是阿谀奉承加忍气吞声、对于下属就是仗势欺人,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处事态度就是董卫国生活的全部,每次与人见面前董卫国会先衡量双方的势力强弱、地位高下,然后从中选择一种态度。
“打仗是你死我活,没有什么情面可讲。”邓名见董卫国脸上表情变换,知道他一时绕不过来这个圈子,就进一步说明道:“但做生意就完全不同了,董布政使不要认为是我在施舍东西给你,我无论给董布政使什么好处,都是为了自己方便——就好比保住董布政使的身家性命吧,这对我也是很重要的,因为若是换了其他的一个人来当这个江西布政使,就未必肯卖瓷器给我了——既然董布政司肯卖瓷器给我,那我为了自己的利益也要全力保住董布政使的权位。”
邓名都说得这么明白了,董卫国哪里还能不明白,对方已经表明态度,只要董卫国一天还在给邓名走私瓷器,那邓名就会一天给他方便。但如果董卫国将来反悔,他与邓名的关系就会再一次恢复到你死我活的关系上来。
“提督的意思,下官明白了。”
“明白就好,所以董布政使尽管安心讨价还价,我想董布政使要用到钱的地方应该很多吧,要是董布政使想从这生意里赚一些钱,我认为是完全应该的。”邓名又问道:“就是不知道,董布政使说话算不算数呢?江西张巡抚对此是个什么态度?”
“巡抚大人还不知道,不过他应该会赞同下官的意思。”董卫国急忙答道,他记得张朝说过,这次水师要是出了什么麻烦,那江西就一条船也没有了——就是把董卫国宰了,张朝也没法挽回局面,将来蒋国柱和张长庚无论遇到什么麻烦,张朝都会是替罪那好,就请董布政使回南昌与张巡抚商量一声,只要按南昌的市价卖给我瓷器,什么粮食、船只都好办,我在九江还有些漕船,也可以便宜卖给张巡抚和董布政使。”邓名口中的漕船都是他上次从董卫国手里抢来的:“贵朝廷惩罚太严厉了,我认为实在有些过于严苛了。”
吸取明朝的教训,清廷对文官采用更严厉的问责制,只要丢失了驻地就是死路一条。这当然大大刺激了地方官员的抵抗欲望,反正弃城逃跑也是思路一条,还不如拼死抵抗到最后,至少能给家人争取个宽大处理;另一方面,就是官员为了逃避责任甘愿行贿,当初李定国咄咄逼人的时候,大批清廷候选官员倾尽家产,向吏部行贿以免去广西、湖南上任,这种情况一直到洪承畴上任后才有所改观。
“九江并非董布政使的信地。”邓名缓缓说道,理论上董卫国的办公地点也在南昌,不过最近几年江西布政使为了监督漕运常呆在九江,几乎把这里当作了驻地,这也是为什么董卫国丢失九江后感到首级有可能不保。如果朝廷较真就是死路一条,如果朝廷看他顺眼想放董卫国一马也不是没有正当理由——这也是董卫国一心要从事这场军事冒险的原因,他想讨北京欢心:“不过丢了九江还有有些不好看,以前董布政司和我没有生意往来,轮不到关心董布政使死活,但现在既然董布政司是我的生意伙伴了,我看九江还是还给您好了。”
虽然邓名没有挑明,但董卫国很清楚对方的意思,他再次大声保证道:“提督放心,下官回南昌后一定能说服巡抚大人,不然就不活着回来见提督。”如果说服不了张朝,也确实不用活了。
“好,那我就静候佳音了。”邓名下令送给董卫国一条快船,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九江也可以安全地还给江西绿营,不必担心这里的百姓遭到屠城厄运。
……
穆谭很完美地歼灭了清军,在董卫国返回南昌前,江西巡抚张朝甚至没有得到战败的消息。
听董卫国汇报完后,张朝先是惊得说不出话来,过了很长时间才恢复了问话能力:“邓名这个人如何?”
“龙凤之表,心怀有天下之志。”董卫国毫不犹豫地答道,他告诉张朝邓名身材高大,看上去很有英雄气概。
“天下之志?”张朝怀疑地问道:“听说他对那些流寇很看重。”
“这不过是人尽其用罢了,大人您想想,若是一般的流寇,肯定会拼命地敲诈勒索,绝对不会主动说什么折算银两,平卖平买,为什么?因为流寇今日不知明日事,若是这次不要,那他们可能就永远拿不到了;而邓名不做这种鼠目寸光的事,就是因为他志向远大,而且对自己有信心,不怕我们反悔。”董卫国给顶头上司分析起来,对邓名的气量推崇备至:“听说成都民不到十万,兵马不过万余,邓名称得上是势力孤单,但他敢顺流而下到江西来,不纵兵掠夺、不裹挟民众,不贪图眼前小利,这是英雄气象啊。”
“嗯,可你也说道他势力孤单,他自己都承认无法在九江久留,或许我们不需要和他交易,就能夺回九江了”张朝犹豫着说道,接着他说出了他真正担心的地方:“邓名要是言而无信那又该怎么办哪?”
“是,但邓名敢自曝其短,就说明他不怕;再说九江能不能及时夺回?能不能顺利夺回,依旧是未知之数,只要和邓名达成交易,我们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拿回九江,完成今年的漕运。”董卫国无论如何也要说服张朝,拼命地为邓名说好话:“以小官之见,我们可以一批批地送瓷器去,送到一批,邓名就要发几条漕船去扬州;我们的水手登上船,开进长江后,再发第二批瓷器给他。”
“此计倒是可行。”张朝想了一会儿,缓缓点了点头,对用武力收复九江他也没有丝毫信心,但若是被朝廷知道江西绿营一再大败,那他这个江西巡抚也差不多做到头了:“就是不知道邓名肯不肯如约把九江还给我们啊,这毕竟是个要地。”
“这事下官觉得也可以谈。”董卫国一路上反复思索邓名的双赢理论,发觉这对弱小的明军来说,似乎是最优的策略——反正无论换那个官员上任,江西都不可能改换门庭,脱离清廷投靠遥远的南明;不用说江西,湖广作为四川的邻居,都不会自取灭亡地倒戈,既然如此,若是地方官肯与明军交易、走私,秘密达成停火协议,那确实是明军获得的最好待遇。想通这点后,董卫国把自己放在邓名的位置上考虑了一下,发现只要自己肯和邓名交易,那对方确实需要全力保住自己:“邓名连武昌都打不下来,重庆都还在李总督的手里,他哪里有余力在九江这里闲逛?反正也是要放弃的,只要我们条件合适,他没有道理不还给我们啊。”
……
很快邓名就听说南昌出事了,江西巡抚破获一桩私通明军的重大案件,好几个陶瓷商行被指认是邓名的暗线,为明军打探江西的情报,同时还帮邓名收货贩卖。对巡抚衙门查抄了这几个瓷器商人家产一事,江西的官场和缙绅都没有太大的惊奇:这几个商人可能真的私通明军了,也可能就是江西巡抚单纯为了凑军费,商贾这种肥猪养着不就是为了救急用的么?
但董卫国押送着第一批瓷器抵达后,邓名痛快地把几条漕船和头一批粮食换给了他。见到邓名重诺守言,董卫国脸上有喜有忧。
见状邓名就好心地问他有什么心事,董卫国经不住邓名再三询问,就告诉他瓷器数量有限,未必能满足邓名所需。
为了满足邓名的需要,张朝打算给陶瓷商人都扣上一个“私通明军”的罪名,把他们都抄家,把他们家产、儿女都卖光后,换来的金银也可以用来购买土产提供给邓名。这种事情放在民间是谋财害命,但官府做起来那叫手腕高明,朝廷根本不会为商人的死活皱一皱眉头。
不过急切之间未必能抄出来这么多东西,而且听说南昌一再查抄瓷行后,所有的人都会知道江西巡抚是在聚敛,商人只会能多远就有多远地逃离南昌。陶瓷和盐不一样,不是完全的官营专卖,这虽然导致瓷商普遍缺乏背景,方便江西巡抚衙门屠灭,但也导致财产分散,让张朝聚敛起来有些费事。
邓名很快就想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而且他立刻也有了一个能与江西巡抚衙门双赢的办法,只是这个办法会让江西的商人、制陶老板和瓷工大输特输……如同之前在九江一样,虽然邓名担心百姓的安危,但如果明军因此受到威胁,他的取舍还是很明确的。
“依我看,江西的问题就是没有实行瓷器统购统销,只要宣布江西陶瓷暂时实行专卖,所有问题就都解决了呗。”邓名终于还是把他的办法拿出来了。
“什么叫统购统销?”
“就是所有瓷器都由官府统一购买,然后统一销售……”邓名伸手指了一下自己的鼻子:“销售给我。”
“这……”董卫国愣了一下。
“商贾不事生产,不能为这世间添一针一线、一砖一瓦。”邓名知道自古以来,无数中国人就深信商业是不能创造社会财富的:“巡抚和布政使就是实行统购统销,对百姓也没有丝毫损害,只是把商人巧取豪夺走的民脂民膏拿回来罢了。”
邓名以为董卫国是担心此举害民,但他完全是高看了对方,董卫国一听就意识到其中会有大利,只是他需要考虑这件事的可行性,首先就是一个名目。
“这还不容易?”邓名为董卫国排忧解难道:“就说长江江匪猖獗,为了剿灭江匪,确保江西一境平安,必须要把江西的瓷器暂时收归官营。”
“江匪?”董卫国难以置信地问道。
“对,江匪。”邓名伸手指了指自己的鼻头,面上毫无愧色:“于民无害,镇压奸商,还不耽误朝廷的漕运,难道有人会反对吗?”
“嗯,提督说得没错。”董卫国觉得此事完全可行,唯一的问题是他和江西巡抚张朝都没有经营过陶瓷生意,而经营一门生意显然比抢劫商人的家产要麻烦多了。
“这更容易了,巡抚和布政使可以把官营的专卖权交给南昌的知名缙绅,他们有人脉,肯定能把瓷器采购上来,只要没有其他商人哄抬价格,瓷器的收价应该能低廉不少,而我这里保证不降收购价;如果张巡抚能够保证没有其他人从事陶瓷生意的话,我还可以给涨一些价钱。缙绅肯定会挣一些,但读书人就是有钱也会拿去让子弟读书,考科举,这是为国培养栋梁人才啊。”邓名虽然学着这个时代人的论调,把商业活动形容得一文不值,没有任何积极意义,但他知道一旦实行专卖,对江西陶瓷的制造和行销都会造成难以预料的恶劣后果。只是现在对邓名来说,江西实在是太远了,而且在可见的一段时间里,江西仍将是南明的敌人,江西的商业越发达,就会向清廷提供越多的财富。而通过对江西陶瓷业的掠夺,成都和南昌官场都可以收获巨大利益——因此这协议一定会达成。
“提督说得太好了!”董卫国激动地表示赞同,现在他觉得此事不但可行,而且会对他和张朝都大有好处,专卖的利润不但大,而且还可以用来收买一批缙绅同盟军:“提督的双赢之理,今日下官终于是彻底明白了。”
第025章
捷报
这次董卫国从南昌出发时,敲锣打鼓闹得震天响,省城尽人皆知布政使大人为国无暇谋身,亲自押送今岁的漕粮前去扬州。江西巡抚张朝更是亲自送到码头上,还给临行的董卫国敬了三杯酒,祝他旗开得胜,击溃盘踞在九江一带的水匪,把朝廷急需的宝贵粮食成功护送入长江。
“这是什么酒?壮行酒呗,还是一去不返的那种。”
码头上张朝和董卫国慷慨豪迈,好一副肝胆相照的感人场面,但下面旁观的缙绅和百姓都不看好董卫国此行,还有不少在窃窃私语说着风凉话。本来鄱阳湖水师就是长江清军水师中最弱的一支,根本无法和武昌、南京的船队相比,在过去的八个月里还被邓名歼灭过两次。听说董布政使是孤身一人从九江逃回的,伤还没养好就带着一批新招募水手、驾驶着民船(南昌人都不知道这些船都是董布政司刚要回来的)去和邓名交战,怎么看都是去自寻死路的。
董卫国船队中装着最后一批给邓名的货物,各种瓷器都被装在稻草包中,化妆成大包的粮食安静地躺在船舱中。
这些船只的赎金也不少,邓名又不愿意接受金银,只要各种可以在外地售高价的江西土产,仓促间南昌很难凑齐这么多东西,因此除了货物外,南昌还用一些技术人员冲抵货物。就比如那些被抄家的瓷器商人吧,他们家中都有不少的掌柜、帐房、学徒伙计,这些人不少都认字,就算是才入行没有多久的学徒至少也会打算盘。
其中的掌柜、帐房,还有那些替走南闯北运销货物的管事,都属于知情不报同谋,他们的东家因为私通虁东贼斩立决,这些商行的核心份子也在大牢里等着秋后处斩。邓名向董卫国询问此案的善后问题时,得知抄没的几家商行中,这种技术人员有不少后,顿时就起了要人的心思。对于江西来说,认识几个字不算什么,他们肯定都不通经书,至于打算盘那种贱业更不必提。但在邓名眼里这些人可是宝,于是就表示他想接受这批死缓犯,并愿意花钱买这些人的命。
这些人对董卫国来说真是如同蝼蚁一般,既然邓名愿意买,他也没有不卖的理由。邓名开价五十两一条命,这本是为了和董卫国讨价还价而故意压低的,但没想到董卫国根本没还价的意思,一口就答应了下来——现在江西布政使还没有和邓名讲价钱的觉悟。
回到南昌后,董卫国向张朝报告此事后,两人转眼就达成了一致:邓名不要肯花五十两买命么?标准就是要懂算学,若是能认识几个字、看得了账本那当然更好。
这个太好办了!张朝当即授意刑名师爷,把抓来的哪怕学徒工也统统定成斩监候——本来这帮小工也就是打一顿,顺眼的哄出去、不顺眼发配充军的命运,但现在既然一个能卖邓名五十两银子,那就都别走了。
在张朝制造通敌口供的同时,董卫国也没有闲着,他唤来手下官吏,询问了一下南昌城中各个商行的规模,根据他们掌柜、帐房、学徒的数量,迅速地列出一份新的“私通虁东贼”的名单,然后速发官兵,把这些商人统统抓起来杀头,手下尽数判为死缓,然后和抄来的东西一起卖给邓名。
虽然张朝和董卫国没有和邓名讨价还价的胆量,但作为江西的第一、第二把手,十几家商人的生死,几百掌柜、帐房还有学徒的命运,他们根本不会放在眼里。
一口气给邓名送去了数百算学人才时,董卫国还担心对方不肯认账,交代押送的军官说,若是邓名觉得学徒没什么用,那也不要争论免得惹邓名不快,乖乖地领回
来然后往鄱阳湖里一沉就好了。这些人南昌这里都会给安上病死狱中或是越狱被杀的名目,从户籍上一笔注销,将来若是有几个从邓名手里逃脱也不怕,地方官府肯定会以冒名顶替的罪名把他们弄死,或是给他们定一个诈死潜逃的罪名,发还原籍处理。不管是不是江西官府都一样,没有人会为了几个贱民去得罪江西巡抚的,就是正和张朝争斗不休的蒋国柱遇到这种事都不会例外,因为官场的争斗是有底线的,无论官员之间斗得怎么凶,大家都默认的规矩不会有人胆敢去破坏。
不过邓名很好说话,见到有这么多懂得算读的人后显得很高兴,那些董卫国担心邓名看不上眼的学徒也没有引起对方的丝毫不满,愿意为每个人付五十两银子。
前期的几批船只已经离开九江,随着与邓名不断顺利交易,董卫国的胆子也越来越大,最近两批货物运到后南昌并没有要求明军立刻交换粮船,而是暂时替他么保管,等董布政司带着最后的赎金抵达后一起交付给清军。
这一路董卫国走得好不张扬,每到一处必定索要鲜肉、茶叶,连例行的见面礼也没有忘记,不通内情的地方缙绅惊讶之余,对董布政司也不由得佩服起来:“古之名将,泰山崩于眼前而面色不变。布政使大人帅孤军往讨强贼巨寇,但该收的礼一文都不少,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名将风范了吧?”
大摇大摆地开进九江后,董卫国派出心腹与穆谭取得联系,开始进行校验、交易。拿回粮食和漕船后,董卫国亲率水师向九江杀去,在看到鄱阳湖口那密密麻麻的明军船只时,饶是胆大的董卫国都不禁有些紧张起来,突然间非常担心明军会失言、毁诺,打他一个措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