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收下了漕运总督的“大礼”后,蒋国柱和梁化凤上蹿下跳,以惊人的效率,在短短几个时辰就拼凑出了一支援兵开赴扬州。蒋国柱一直把统帅援军的梁化凤送出南京城外,分手前,蒋国柱私下对梁化凤低声说道:“到了扬州,要让总督明白,能救扬州的不是我,也不是梁提督你,而是——”
现在蒋国柱的心态极其类似后世的传销人员,发展下线是他生命唯一有意义的事。
“你们想把老子扔下喂老虎吗?好!”受漕运总督的启发,蒋国柱灵机一动想出了捆绑战略,他心中恨恨地想着:“我就和你们死死绑在一起,你们不拖着老子跑,那大家都别想跑,一起留下喂邓老虎!”
蒋国柱没有明言谁才是扬州的救星,只是抿着嘴,把手指朝着西边长江上游方向指了一下。
梁化凤心领神会:“巡抚大人放心,末将一定办得妥帖。”
虽然蒋国柱没有用语言说出来,但通过手这么一指的一个简单动作,就让梁化凤完全领悟了他的捆绑战略——不是说我们通邓么?好,要通大家一起通,谁也别想不湿了手,到时候要死一块死,要活一块儿活。
目送着梁化凤远去,蒋国柱心中仍是忧虑得很:“一个总督,一个巡抚,这分量还不太够啊。嗯,还有江西,张朝和董卫国肯定也通邓了,那就是一个总督,两个巡抚,一个布政使,十几个知府。”
蒋国柱眉头紧锁,朝着西方极目远眺,突然,又有一个灵感猛地生出来,在那一刹那,蒋国柱感到自己深邃的目光好像刺破了千山万水,一直射到了武昌:“不对!胡总督被邓名刺杀一事,也未必是真的,就好像郎总督也不是真的叛变了,这事得查!”
心脏剧烈地跳动着,蒋国柱被自己迸发出来的灵感刺激得全身发抖:“等我当上了总督,那就是三个总督,一群巡抚,不计其数的知府、知县。还有重庆那边也难保没有什么花头,也得派得力人去转转……这就是四个总督了。来吧,不就是通邓嘛,这还算事吗?这不叫事啊……可惜闽浙总督不靠着长江,邓名没有海船去不了,得想想办法,让他也通一把邓。”
第036章
施琅
北京。
漕运总督和江宁巡抚联名上书,称池州等地的官员中了邓名的计,现在川贼已经直逼江宁、扬州,舟山寇也绕过苏州直扑镇江——这是南京周围的清廷官员首次称邓名所部为川贼而不是虁东贼,他们已经开始将两者分开视之。
对顺治来说,事情恢复了正常,江南官员虽然反应有些迟钝,但最终还是识破了邓名的计谋。发现这个事实后顺治有些苦恼,这证明他在智谋水平上并不比邓名强——如果不是更差的话,一开始顺治和那些江南官员一样没能识破邓名的计谋。
“都是这些无能的蠢货,牵连朝廷。”作为皇帝,顺治每天都享受着臣子们的奉承,所谓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是真理,皇上(主子)圣明这种话听得多了,当事人也就信以为真了,视之为放之于全宇宙而皆准的真理。因此顺治才有“智谋不及邓名”这种念头冒出,就迅速地被自己否认了,因为这和他心目中的宇宙真理是相违背的。
既然深信自己乃是圣贤,那顺治现在就只能从江南官员身上找原因,如果没有他们的误导,那即使隔着千里之遥,顺治也绝不会在智力交锋上落在下风。找到了罪魁祸首后,顺治就琢磨着将来等邓名走了,就把着帮连累皇帝丢脸的官员们都办了——虽然不久前顺治还没有惩治他们的心思,但人心是会变化的,这些小官不值得顺治去认真权衡利弊——他们让皇帝不痛快了,不办他们怎么能出得了这一口恶气?
接着顺治又感慨起邓名的好运气来,他身为一国之君,一举一动关乎天下,不能轻易离开紫禁城以免天下亿万官员、百姓惶恐不安,所以只好眼睁睁地看着邓名去欺负他手下这群不长进的笨蛋奴才——要不是重任在肩,顺治早想亲自前去江南,把邓名这个狡诈的家伙生擒活捉了。
对于自己的军略,顺治比智计还要有自信,据臣子们说,比起他去世的祖父努尔哈赤、父亲皇太极,顺治或许要差上那么一点点,但差距也小到了可以认为不存在的地步。至于那个狼心狗肺的多尔衮,要是真刀实枪的干,顺治绝对能一个打他十个。一开始顺治还有些不信,因为在他亲政前从来没有人这么对他说过,但后来不由得他不信,因为不但索尼、鳌拜都这么说,连那些两白旗的家伙们也都持有相同的看法。直到多尔衮去世、顺治亲政后,两白旗的大臣们才经常来拜见皇帝,等他们对顺治的了解多起来之后,都崇拜他崇拜得不行,说本来在他们眼里多尔衮跟神差不多,等见了顺治后才明白泰山和土丘的差距,和皇上一比那多尔衮和废物也差不多了。
不仅八旗的人这么说,汉人也都有同感,就比如那个不得好死的洪承畴吧,顺治亲政后常常来拜见皇帝,每次顺治一谈起军事方略和设想,洪承畴就会立刻震撼莫名,崇拜地望着皇帝,眼睛里都快蹦出星星来了。
不光满汉大臣有这种共识,连桀骜不驯的流寇也无法否认顺治是个千古罕见的军事奇才,就比如那个南朝投降过来的孙可望吧,张献忠的义子,赫赫有名的西贼四大头目之一。以前索尼、鳌拜、洪承畴谈起此人时,都是一副神色郑重、如临大敌的模样,闹得顺治也曾因为他是个英雄人物。
可一见面后顺治才知道对方和自己的差距到底有大,那场奏对上顺治听孙可望诉说他与李定国、刘文秀对垒交战时,随口说了一、两句自己对战斗的看法。那孙可望当场就愣住了,然后突然扑倒在地,抱头痛哭起来,说什么若是找想到这个办法,那分分秒秒就能把李定国和刘文秀宰了。
旁听的还有索尼、鳌拜以及大批满汉大将,孙可望情难自禁地哭出声时,这些人也在片刻的错愕后,纷纷赞叹起皇帝的奇思妙想来。这种场面顺治并不是第一次遇到,以前他在军事上的随便一个闪念,就能让洪承畴、吴三桂他们惊得目瞪口呆,连呼皇上圣明——最开始顺治还奇怪为何这么简单的点子手下人都会想不出来,一些事后顺治自己都觉得有漏洞的办法会被这些名臣大将视为天衣无缝的战略。但最后顺治终于明白了,这就是天子和凡人的差距,就是所谓的天壤之别、高处不胜寒。
更难得的是,顺治的军事才能完全是出于天授,这点甚至连他的祖父、父亲都比不上他,幼年登基以来,顺治从来没有指挥过一场战斗,甚至没有目睹、旁观过一次战斗,但他的方略就能让纵横沙场几十年的老将自叹不如。
“要不是因为朕身负天下之重,朕就去江南会会你了,也不用尽看这些无能之辈给朕气受。”顺治有些无可奈何地合上漕运总督和江宁巡抚送来的奏章,默默地幻想了一会儿自己下江南,痛打邓名一顿的场面,也让那些无用的官员好好看看,皇帝是如何在眨眼之间就把这个猖狂的家伙打得屁滚尿流的。
只可惜顺治没有分身之术,无法不履行他镇守京师的重任,所以还是只能看着邓名肆意欺负那些凡人官员。
“不知道邓名到底会落脚何处。”顺治沉吟着,一时难以决断,他刚刚下令拨出一大笔钱粮送去西安,准备交给李国英用来招募士兵。但不想邓名居然不老老实实呆在成都,等着王师准备充足后前去剿灭,反倒要跳出来到江南捣乱。
如果邓名的目的是江宁的话,那顺治就没有必继续给四川拨款了,而应该用在江南,若是凡人蒋国柱辜负了天子的厚望的话,那就该用这笔钱扩充山东、河南绿营的实力,然后夺回江宁。
即使是天子,一时也有些迟疑不定,经过长期的思考后,顺治决定继续向川陕拨款,虽然数目要少一些但川陕绿营必须要尽快重建:“邓名应该拿不下江宁,蒋国柱手中还有不少兵马,江宁又那么坚固。而且达素很快就能剿灭厦门郑逆,到时候大军回师,舟山贼轻松就能剿灭,江南的危局也就解决了。”
既然江南的问题肯定可以解决,那邓名势必还要逃窜回四川去,要想一劳永逸地消灭这个祸患,还是需要强大的川陕绿营。顺治做出了最后的决定,他望着地图上福建的位置,口中喃喃自语:“达素,不要让朕失望啊。”
在顺治看来,得到北京全力支持的达素,应该很快就能剿灭郑成功了——之前郑成功能闹得那么凶,只是因为顺治没有花心思在他身上。一两月内,达素就应该可以调头向东,把实力比郑成功要弱小很多的舟山抹平。然后达素沿着长江向西,最终与李国英在重庆回师,把邓名困死在越来越小的牢笼里——如果达素两个月后还没有把郑成功、张煌言统统消灭,那顺治对他就太失望了。
……
泉州是征南大将军达素的驻地,今年来长江以南的物资源源不断地汇聚到这里,同时各路绿营精锐也源源不断地抵达。
如今福建已经有陆军二十万,其中披甲超过六万,战斗力最强的是达素带来的禁卫八旗一部、河南、山东绿营精锐,以及从福建耿继茂、广东尚可喜那里征召来的几千藩王卫兵——这些都加起来,大约有骑兵披甲一万二千,步兵披甲两万八千,这些都集中在达素身边,是他打算用来实施厦门登陆作战的部队。
剩下的两万披甲,将负责防守福建漫长的海岸,以防郑成功效法流寇,抛弃厦门又开始在沿海地区流窜。
为了把这从全国抽调来的四万精锐步骑送过厦门海峡,顺治同样还为达素征召了全天下最有战斗力的水师,现在停靠在泉州外的清廷水师甚至还有山东登州的战舰;无论是来自两广、还是浙江、山东,被抽调来泉州的都是海船大舰,由最有名的水师军官指挥。现在泉州港集中的清军大舰就有一千多艘,水兵一万余人,规模还在蒙古灭宋的崖山一战之上。
和崖山一战相同,满清也启用汉人作为水师统帅,这次跟随达素前来福建的有黄梧、施琅二人。
黄梧本是郑成功海澄守将,曾和另一人因为怯战被郑功成问罪,根据郑成功的规矩,会给部下一次机会,所以另一将被处死,而黄梧被勒令戴罪立功。郑成功大将余新就曾遇到和黄梧一样的情况,从此每战都拼死向前,积功成为郑成功前锋大将,和甘辉并称延平郡王左膀右臂。而黄梧则不同,他没有和清军死战不退的决心,便献城给清廷——海澄是郑成功经营多年的坚固据点,黄梧的背叛给郑成功带来惨重损失。
施琅少年时因为族叔施福的关系投入郑芝龙军中,清军南下后他们叔侄二人是坚定的主降派,为此曾和还是监生的郑成功发生过激烈争吵,最后郑芝龙不顾郑成功劝说,带着施琅等人向满清投降。投降后,施琅使出吃奶的力气帮助清军攻打南明,参与了对张家玉、陈子壮的剿杀,并在其中多立战功,在普遍避战的闽军中,施琅卖力的表现可谓独树一帜。后来随着郑成功的不断劝说,大批原闽军纷纷反正,重新投入明军旗下,但施琅依旧坚定不移地站在清军一边积极向永历朝廷发起进攻。
李成栋反正后,两广的清军纷纷响应,重新加入明军序列,只有施琅仍心如铁石,虽然已经成为孤军仍一心效忠满清,带着万余军马奋力突围。在李成栋的围追堵截下,施琅的部下不断减少,最后只剩数百人时,施琅仍拒绝投降明军,突破闽军层层拦截到潮州意图夺船返回清军控制区,结果被郑成功堵住。
走投无路的施琅投降郑成功后,就开始专心致志地劝说郑成功与其他派系的闽军内讧,从郑联到郝尚久,郑成功所有与南明不同派系的军队的冲突中,无一例外都有施琅的谋划、教唆和参与。而在郑成功与清军交战时,施琅则绝不同行,不但用托梦来劝阻郑成功,跟在三军中散播凶兆言论,最终被忍无可忍的郑成功免去部分职务。
矛盾最终爆发是因为郑军大将曾德的举报,当时郑成功出外与清军作战,施琅帐下的将领曾德是坚定的主战派,也是郑成功派在施琅军中的心腹,他突然自施琅军营中逃归郑府,称亲清派施琅图谋不轨。得知此事后,施琅出动军队强攻郑成功的府地,击败郑成功留在家的卫队,冲入郑府将曾德抓住杀害。急忙返回的郑成功收押了施琅的父、兄,勒令施琅投降,施琅闻讯潜逃去满清统治区,郑成功将其族人处死。
施琅手下大将刘国轩在施琅潜逃后,向郑成功赌咒发誓说他不知此事,得到了郑成功的宽恕,但从此不再给他军权。在邓名的前世,刘国轩后取得了郑经的信任,此人在三藩之乱的表现和施琅有异曲同工之妙,一味劝说郑经与耿精忠、尚之信内讧,而且作战极为英勇,但与清兵交战时就能临阵脱逃。郑经死后,刘国轩支持冯锡范火并大公子,从而得到了冯锡范的信任,掌握了澎湖的兵权。施琅闻讯当即前来攻打,澎湖经过郑成功、郑经父子的经营,有坚固的水营和大量的火炮,当施琅前军抵达时,刘国轩不顾全军将领的要求,拒绝出去攻打兵力薄弱的清军前锋,理由是有这样坚固的炮台和水营,没有必要和施琅打海战;等施琅全军抵达,兵力超过明军后,刘国轩强令明郑水师放弃坚固的炮台出海去强攻严阵以待的施琅部,见水师战败、数万将士牺牲后刘国轩立刻带着留守部队把澎湖炮台和营地献给施琅投降,这直接导致了明郑的覆灭——刘国轩在战后被清廷授予实缺总兵。
这次由达素负责的对郑成功剿杀战中,黄梧和施琅各有工作范围,前者负责领着亲兵清剿郑成功在福建的密探——之前黄梧是海澄守将,郑成功部署在大陆上的情报系统他都有所了解;而施琅则负责指挥水师作战,他以前曾是厦门水师的指挥官,对郑成功的水营布置了如指掌,至于厦门的潮汐时间、各处的浅滩、暗流施琅也有胸有成竹。
在这次对郑成功的围剿上,黄梧和施琅倒是有不同的意见,黄梧偏向于缓攻,认为只要把大军驻扎在厦门对岸,就能威慑郑成功让他不敢带着主力远离根本——在黄梧看来,郑成功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威胁整个东南沿海,只要不然郑成功发挥出这个长处,那么郑成功就得呆在厦门这个弹丸之地和满清拼消耗——这胜负显然一目了然。
但黄梧的消耗战思路并不符合达素和施琅的愿望,达素麾下是禁旅八旗、绿营精锐和五省水师,这么豪华的阵容和强大的兵力,让达素充满了必胜的信心,若是采用黄梧的消耗政策还不知道要和郑成功耗到什么时候去。施琅同样不同意这个意见,因为正是因为施琅支持主动进攻,才有机会执掌五省水师,若是黄梧的缓攻战略成立,那清廷就没有必要立刻授予施琅这样的大权了。
而且从兵力对比上看,郑成功的战船大约有五百五百艘,清军的水师拥有二比一的优势,而且清军的战舰都是从全国抽调来的大船,而郑成功大小都有,细算起来,清军的水师力量是郑成功的三倍以上——无论郑成功如何善于经营海贸,他一人之力还是难以与全国的造船能力相比。
从战术上看,郑成功不但需要与清军主力交战,还需要防备清军的四万披甲登陆,而反观清军一方,只要能让大批陆军完成登陆、或是水战击败郑军主力都可以宣告胜利——就算阻止了满清主力立刻登陆,只要让清军取得了厦门附近的完全制海权,郑成功也只有灭亡一途了。
因此施琅坚决主张立刻决战,立刻解决郑成功问题,施琅充满信心地对清廷和达素保证,凭借这样巨大的水师优势、再针对郑成功首尾难顾的弱点出击,只需要付出很小的代价就能取得全胜。然后五省水师东返,抹平舟山明军反抗势力也是易如反掌之事。
在达素的支持下,顺治朝廷否决了黄梧的缓攻战略,采用了施琅的急攻之策。
在邓名的前世,施琅一样是以三、四倍的水师力量发起了对郑成功的战略决战,同时进行登陆和海战,意图毕其功于一役,结果一战就败光了从山东到广东的全部
清廷水师,使得满清数千里海岸线上都是有海无防。这也导致清廷对施琅彻底丧失了信心,此后再也不肯交给他任何兵权,直到得知施琅一手提拔的刘国轩得到郑明重用,执掌澎湖军务后,施琅才得脱离闲职,得到再次统领水师的机会。
第037章
立碑
泉州,征南大将军的行营内战将云集,达素本人高踞中央的首座,他的面前挂着一张巨大的厦门地图。站在这张地图盘的正是施琅,正代表主帅向在场的清军众将讲解本次进攻的具体的部署。
“海寇不服王化,袭扰东南,理应讨伐,上解圣天子之忧,下安沿海黎庶之苦。”施琅铿锵有力地开始了他的发言,首先是形势介绍:“郑逆去年窥视江宁,被梁提督打得溃不成军,手下悍将也有不少被活捉,后来虽然被郎贼放走了几个,但他的披甲损失过万。郑逆敢战的披甲党羽本来也就只有三万左右,江宁一战就去了他四成到一半,而且还是最凶悍的那一部分,就算这大半年来他训练新兵,战力也远不能同之前相比。而我军会聚南北精锐,更有禁旅八旗,还在梁提督去年手下的实力十倍之上。”
说实话,施琅也不明白郑成功的战斗力为何下降得这么快,和他以前在厦门时的印象完全不同,对此他和黄梧商议了几次,最后认为只能是郑成功刚愎自用、胡作非为,导致军队战斗力一落千丈。
“只要我军踏上厦门,郑逆便注定覆灭,这点想必郑逆也是心知肚明。郑逆凶顽,势必要孤注一掷,和王师在决战,因此大帅决定分兵三路,让郑逆首尾不能相顾。”施琅指点着地图,开始讲述各路清军的行动路线和目标,这套计划完全是出自他的设想,并得到了达素的首肯。
地图上的厦门岛,看上去有点像是个大头在上的鸭蛋,被大陆三面环绕,位于厦门东南方向的是小金门岛。达素的主力从泉州出发,通过小金门与北面大陆之间的海域进攻厦门东岸;两广水师和耿藩的部队会出现在小金门岛同西面大陆之间的海域上,攻击厦门岛南岸。这两路是此次清军攻击厦门的主力部队,而施琅设想的海战决战地点就在金门附近。
“郑逆很清楚无论大帅从泉州而来,一定会通过金门北部海域,既然登上厦门东岸他就会受到灭顶之灾,那么郑逆肯定会倾其所有前来堵截。当他与我军在金门北面对峙时,两广水师就会把耿藩的部队送上南岸,然后从背后攻打郑逆,两军前后夹击把郑逆全歼于此。”清军的水师拥有绝对优势,即使只计算船只数量也是郑成功的两倍以上,如果从船只战斗力来算,以两广水师为主的南路清军水师实力大约与明军水师实力相当,而达素这一路大约是郑成功的两倍左右。
“还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郑逆心存侥幸,打算先击退两广水师,然后再与我军交战。”在施琅看来,若他处于郑成功的位置,可能会想先击破较为弱小的南路清军水师,然后再与北面的清军水师主力拼死一搏,虽然船只实力不差,但水手的素质、海战的默契程度毫无疑问是郑军远占上风,因此施琅对此也有防备:“两广水师不会与我们主力同时出发,而是在南方待机,不给郑逆各个击破的机会。等大帅带着主力逼近厦门东岸时,他也只有回师与我们交战一途,若是他敢不回师的话,我们就先把部队放下,然后南进与两广水师夹击他。”
施琅认为自己的计划完美无缺,郑成功无论如何腾挪都会陷入清军水师的两面夹击中,而且也无法阻止清军登陆。
“还有第三路,从高崎登陆。”施琅指着地图上厦门岛的北部,这里距离大陆最近,清军的集结地点就是邓名前世的集美中学和华侨大学地区。这一路清军并没有安排水师,只有一些渡船,它们将会把五千清军披甲快速送上厦门岛。
不少清军将领都对此有疑问,没有战舰配合就可能被郑军拦截于海上。
“因为我们没有在高崎对面部署战舰,所以郑逆一定会麻痹大意,完全想不到我们居然会强渡高崎。”施琅微微一笑,这是他计划中的一支奇兵,就算东、南两路进展不像计划中那样一帆风顺,从高崎登陆的清军也会给郑成功以致命一击:“当郑逆的水师和大批党羽在东南顽抗王师的时候。我军的奇兵会出现他们背后,与东南登陆的部队夹击郑逆在陆地上的防线,轻易就能击溃他们。看到陆上全军崩溃后,海上的郑逆也无法顽抗下去了。”
“可是……”虽然大家都承认这个计划看上去不错,郑成功见到北面没有清军水师也确实可能掉以轻心,但只要在高崎留下少量的战舰和不多的守卫部队,就能阻止完全没有战舰保护的清军登陆。
“不错,郑逆肯定也会这么想。”施琅哈哈笑道,正如这些清军将领所说,郑成功即使东南同时面对巨大压力,也不会在高崎这个距离大陆最近的地方一条船不留,也可能会放几百、甚至上千的兵力:“郑逆确实有在高崎布置兵力的打算,他布置的兵力是十条战舰,一千披甲。”
听到施琅如此准确地说出明军的兵力数字后,大营内一下子安静下来,脑筋比较快的那些都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
“负责防守高崎的是陈鹏,他已经向大帅输诚。”施琅笑着对众人说道:“当王师逼近厦门东岸、南岸时,陈鹏就会把十条战舰全部开到同安交给我们。只有拿到了高崎的这十条战舰,用它们侦察清楚附近海域后,确定没有其他郑逆战舰隐藏后,我们才会开始强渡海峡。”
没有了战舰,就算陈鹏想反悔也没有办法阻拦清军,此举能够保证他是真心实意的投降,这样清军就能通过高崎快速进入厦门岛腹地,狠狠地打击在明军东南两条陆地防线的脊背上。
至此清军将领们都没有了任何疑问,就是黄梧都对这个计划心悦诚服,他自问也无法提出比施琅更完美的战术计划,此时在清军将领们眼中,郑成功已经与死人无异。
众将纷纷向达素道贺,而施琅退后一步,面带微笑地默立。此时施琅心中的感情十分复杂,虽然满面笑容,但他却十分嫉妒位于正中的达素,因为这一切本都是他的计划,这是堪比蒙元灭宋的一役,而施琅自信这会比崖山一战赢得更轻松、更辉煌,但剿灭郑成功的荣誉却毫无疑问地会落在达素身上。
“若是郑成功听我的话……”嫉妒之余,施琅不禁又感到十分遗憾,他对郑成功非常痛恨,但这并不是因为郑成功杀了他的父亲和哥哥——那有不是他老婆、儿子,不错,郑成功连他老婆、儿子也杀了,但老婆没了可以再娶、儿子没了可以再生,要是施琅在乎他们就不会背叛郑成功投奔清廷了。
施琅最痛恨郑成功的是因为他不肯听自己的良言相劝,领着闽军向清廷投降。遇到郑成功之后,施琅就察觉到对方与永历的隔阂,对南明朝廷心怀忧虑。
在施琅的劝说下,郑成功火并郑联,虽然郑成功因此确立了在福建明军中无可争议的地位,但对清廷来说也是非常好的消息——这导致福建明军实力大减、人心惶惶,甚至还有不少郑联的部下投奔清廷。至少在郑成功完成内部整合前,清廷不必担忧来自福建的袭击,可以集中一切力量于江西战场。
但清廷挫败了李成栋的反攻,并再次攻击广东时,施琅又一次劝说郑成功发起对永历部队的内讧行动,这次的对象是郝尚久。李成栋反正后,命令郝尚久奉命镇压广东境内仍效忠满清的敌人,施琅当然是最明显的部队,上万部队被郝尚久攻灭,最后只剩下几百人,若不是遇到郑成功。坚决不肯追随李成栋反正、对清廷赤胆忠心的施琅说不定就横死路边了。清军重新向广东发起进攻时,郝尚久依旧打着永历旗帜,并没有因为李成栋败亡而停止抵抗。郑成功采用了施琅的计策,偷袭了正在前线抵抗的郝尚久的大本营潮州,走投无路的郝尚久只好再次向清军投降。
依靠着诸如此类的功绩,施琅在郑成功集团中的地位节节上升,爬到了郑成功副手的位置上。施琅本人也为此而得意,他很清楚这些不仅有功于郑成功,更有功于清廷。若是郑成功早早投降清廷,那施琅作为郑成功集团的第二号人物,在清军中的地位无疑会比现在高得多,而且还多半可以作为主帅去剿灭舟山的张煌言,这岂不是要比做达素的参谋好得太多了?
施琅能够成功,靠得并不仅是他的口舌之利,归根结底还是因为郑成功心中的不安,和对永历天子根深蒂固的不信任。如果郑成功自身没有问题,那施琅也不可能连连得手,就好像即使有一个人口才十倍胜于施琅,也不可能说服岳飞不去打金兀术而去火并韩世忠。
“不听我金玉良言,郑成功你是害人害己啊。”心中的恨意铺天盖地、绵绵不绝,施琅脸上虽然微笑不变,但却不由地偷偷攥紧了拳头,郑成功虽然并非岳王,但也不是张弘范,这导致施琅美梦成空:“你想给明朝殉葬吗?那我就亲手成全了你!”
……
“这是什么?”邓名突然率兵抵达南京城下,蒋国柱当机立断闭门不出,把周边的地区统统放弃给了明军,在城前明军发现了一处大工程。
“禀告提督,这是蒋国柱在给梁化凤立功德碑。”明军俘虏了一批工匠,据他们供称,蒋国柱打算在此勒石立碑,纪念去年梁化凤率三千水手大破郑成功十万兵的丰功伟绩。
这个工程已经基本告成,周围的雕栏亭榭早已经完工,连用来立碑的上好石材也都已经雕琢好,就等着往上面刻歌功颂德的文章了。这篇文章实际也已经写好,是蒋国柱和梁化凤重金请问文人写的,题目就叫《壮猷记》。
“当真有趣,这碑我帮他刻了吧。”见蒋国柱万事俱备,就差最后一个石碑了,邓名就决定帮他一个忙。
仓促之间邓名也找不到才子文人帮忙写文章,他本人文才有限更是写不出来,略一沉思,邓名就把内容口述给几个碑匠:“汉将军名偕四千壮士,擒贼酋郎廷佐及其三万党羽于此。”
把这块碑竖在蒋国柱的纪念园里后,邓名见石碑还有富裕,意犹未尽就下令就再雕刻一块立在江边,上书“临国公灭满清苏松、江西水师于此。”
全歼清军水师那一仗也有邓名的参与,具体计谋也是他出的,不过邓名觉得已经有一块石碑上有自己的名字了,就没有把自己的功绩往第二块上写。再说邓名也知道清廷断然不会放着这两块石碑不管,他也就是恶心一下蒋国柱而已。除了这两块石碑外,邓名下令把其他的碑材都丢进江里,如果蒋国柱还想找同样的好材料,那他就要再辛苦一番了。
做完了这些事后,邓名也不在南京多做停留,而是带着兵马继续东进,直奔镇江府而去。前不久邓名已经得到消息,张煌言、马逢知带着兵马通过苏州府,已经快到镇江了。
同时邓名还得知,蒋国柱把镇江的兵马都调回南京,现在镇江已经是一座空城,既然邓名并没有攻打南京的计划,那他就选择镇江作为与张煌言回师的地点——周围没有清军,明军可以比较从容地安营扎寨,商议下一步的行动。
蒋国柱不得不给扬州派去五千披甲后,南京城的兵力就变得更薄弱了,邓名抵达时城中只有两万清军披甲,全部都是刚招募的新兵,其中还有不少是府县招募的。蒋国柱对他们的战斗力和装备都没有丝毫的信心,发现邓名抵达后二话不说就开始堵城门,累死累活地忙了一天后,总算是把十三座城门都堵了个水泄不通,这时邓名也刻好了碑,带着军队向下游而去。
挑选了五十个“死士”,把他们从城楼上吊下去侦察了一番,蒋国柱在确认邓名离开后,又开始指挥士兵把塞在城门洞里的砖土刨出来。折腾了大半天后,算是把两座城门又掏开了。
很快派出城的探马就报告邓名临走前在城外竖起了两块高大的石碑,闻讯蒋国柱带着卫队亲自出城探察,发现自己好不容易寻来的巨大石碑果然被刻上了字,用来嘲笑自己,而几块小石碑也无影无踪,据工匠说它们好像都被邓名推到江里去了。
蒋国柱盯着那块巨大的石碑看了一会儿,冷哼了一声,把手一挥:“去看看江边那一面。”
“遵命。”标营卫士答道,接着又主动询问道:“巡抚大人,卑职是不是让人立刻把这块碑砸了?”
“等本官回来再说。”蒋国柱摇了摇头,还追加了一句:“不许擅自动手。”
到了江边后,蒋国柱围着那块碑转了两圈,发现上面确实只有李来亨而没有邓名,就指着那石碑骂道:“什么临国公,明明就是兴山贼寇!当真恬不知耻,快给本官砸了!”
随着蒋国柱一声令下,士兵们就一拥而上,抡起铁锤三下五除二地把那块邓名给李来亨立的碑敲成了碎块,然后把这些碎石一股脑地投入了长江。
“巡抚大人,那邓名的碑?”砸了李来亨的功德碑后,标营卫士再次问起前事。
“先留着。”蒋国柱一挥袖子,匆匆返回了南京,立刻把此事写成奏章,上报给北京,称南京官吏缙绅见到此碑后,无不切齿痛恨,士兵更有流涕者。蒋国柱称邓名弄巧成拙,立碑不但没有丝毫损害江宁官兵士气,反倒激起了士民将士的同仇敌忾。因此蒋国柱建议先将这块石碑予以保留,等邓名伏诛后再处置不迟。同时蒋国柱还告诉朝廷,他打算传檄两江,若是有人能擒杀邓名,那就奖给他与这块石碑同重的白银,为他立同样一块巨大的石碑。重赏加扬名天下,蒋国柱断定这定能激发壮士杀贼报国之情。
“若是朝廷不同意,那就不是我砸的了,我只是奉命行事罢了。”蒋国柱写好奏章送出去后,又派了一些人去保护那石碑,不许闲杂人等去破坏——这人手都是现成的,本来是他打算用来保护原先想立的那块功德碑的。
第二天蒋国柱又去石碑旁转悠了一圈,邓名因为认为这块碑不会长寿所以也没有费力气往碑亭里摆,而是大模大样地竖在郎廷佐摆流水席的原址。
“风吹日晒,说不定会有所损毁,要是被邓名误会,以为是我蓄意破坏就不好了。”蒋国柱观察了一番,觉得依旧有隐患,就下令召集工匠给这个石碑盖一个遮风挡雨的碑亭。
不过蒋国柱当然不能让人发现他的真实目的是保护石碑,所以他还为这个碑亭亲手书写匾额:
知耻近乎勇!
第038章
迎敌
鼓浪屿,日光岩。
鼓浪屿位于厦门岛西南位置,距离厦门岛只有千米之遥,正对着古浪鼓的就是厦门港,也是郑军水师的停泊地——这里是一处深水良港,沉重的海船停泊于此也不担心因为潮汐起落而搁浅。
郑成功的延平郡王府在厦门岛上,他平时都在其中处理公务,但操练水师时总会来到鼓浪屿,登上日光岩的演练台。日光岩是鼓浪屿这个小岛上的一座山峰,山体几乎就是一块巨岩,没有什么树木,日光从苍穹上洒下,将整个山体照射得闪闪发亮。位于日光岩的顶峰,可以将包括厦门港在内的鼓浪屿周围海域一览无遗。平时郑成功就会在日光岩上的水师操台训练部队,战前这也会是他的指挥部。
相比邓名的前世,这次陪伴在郑成功身旁的,还有甘辉、余新等人。
“虏丑大举驶出泉州港,正向金门驶来,看起来明天一早就会向我发起进攻。”郑成功的表情看上去仿佛完全不似大战在即,显得十分轻松,对左右说道:“两广水师和耿贼的兵马也已经到了,统帅是吴六奇。”
吴六奇曾受永历委任,执掌广东水师,清兵进攻广东时吴六奇帅兵倒戈,受到清廷嘉奖,以后一贯以镇压两广义师为己任,官运亨通,现在已经是提督两广水师的总兵。郑成功攻打南京时,吴六奇趁机指挥兵马攻击南澳一代的明军,这次又响应达素、施琅的号召,统帅两广水师赶赴厦门参战。
“吴贼不堪一击。”甘辉跃跃欲试,向郑成功请战道:“末将愿帅战舰二十艘,为大王逐退此贼。”
“不可,吴贼不是你的对手,但十分狡猾,他遇挫后必定退兵,多半不会和你死战到底。”郑成功摇摇头,否决了甘辉的请战,他遥指着东面金门方向的海域:“除了两广虏丑,还有达素统帅的水师,虽然他们海战不是我们的对手,但人多势众,若是把他们打痛了,让他们缩回泉州坚守不出,终究还是件麻烦事。”
此番清廷集合五省水师于福建,声势之大令郑成功也有些忌惮,远不像他表面上看上去的那么镇静。
“若是上千艘敌舰都藏在泉州不出来,我们也就什么都干不了了,莫要忘了,邓提督不但让我们骚扰东南,还要本藩收复台湾。”郑成功现在越来越感到他需要台湾这个安全的后方基地,他本来选择厦门为基地,放弃福建沿海地区,就是为了能够集中兵力打击在清军海防的薄弱环节上,而不需要为了防守大片陆上领土而分散兵力。但之前清军就曾利用郑成功水师外出偷袭过一次厦门,给郑成功造成了严重的损失;这次清军在福建集中兵力后,郑军立刻又被牢牢地钉在了厦门岛上,不但水师主力完全不敢外出,连厦门岛内正常的屯垦也受到了极大影响。
“等我们拿下了台湾,就不会想现在这样束手缚脚了。”郑成功轻声说道,厦门终究还是距离大陆太近,清军朝发夕至,郑成功全部的家底和郑军的家属都在其上,一旦受到威胁郑军就会被牢牢牵制住。若是把家属和百姓都转移去台湾,那么厦门就从后勤基地变成一个前哨据点,清军即使再在泉州大规模集结,也不会如今日这般形成攻郑成功之必救的局面;而且留守郑军只要坚守堡垒等待支援就可以了,不必在岛上处处设防,防守的压力也会小很多。
但现在的问题是,只要清军主力还呆在泉州,郑成功就无法开始对台湾的进攻,只能被动地与清军展开对峙——或是主动出击泉州,与在炮台和水营保护下的清军水师交战,设法将其歼灭在泉州。
“我军以一岛敌天下,小胜即是大败,若是只能打退虏丑,击沉他们十几、二十条船,消灭几百、上千个鞑子,那中兴大业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完成?”郑成功问周围的将领们道,他的问题让所有的部下都无言以对。
因此郑成功不能满足于小胜利,他定下的目标就是在厦门这里消灭清廷的五省水师,重创达素带来的南北绿营精锐。
“本藩心意已决,这次要放鞑虏上岸。”南京一仗战败后,郑成功的精兵从三万多减少到不足两万,这点清廷肯定也很清楚:“鞑子此番带来的甲兵超过四万,肯定会认为只要能登陆就能获胜,也肯定会因此而断定本藩会全力阻击于他们于海上。”
郑成功下令甘辉、余新各自带兵负责把守厦门东岸和南岸,他剩下的一万多陆战精兵多半都部署在这两个方向上:“你二人扼守险要,不让登陆的鞑子能够顺利进攻,本藩亲自统帅水师,等消灭了虏丑的水师后,这些登陆的鞑子不足为虑。”
放清军上岸的目的有二,首先就是为了拖住清军的水师,郑成功担心若是对方见海战不利,就会主动撤退,那样就有回到原先的局面上——大批的清军呆在泉州,导致郑成功不得不坐镇厦门与其对峙。而如果清军已经大批登陆,达素就很难在形势不利的时候当机立断下令撤军,而是不得不硬着头皮和郑成功战斗到底,同时这也是为了让清军心存侥幸,认为他们只要能在海上多拖一会儿,已经登陆的清军就能把厦门拿下。
甘辉、余新二人大声领命。
接着郑成功又向郑泰下令:“你带本部兵马,前去金门驻守。”
“遵命。”郑泰大声答道。
“若是见到达素大军从北面通过,切勿上前邀击。”郑成功叮嘱道,他告诉郑泰,金门一代明军的任务就是监视而已:“同样,吴六奇若是统帅两广水师从金门西面过来,你也不要去干扰他。在金门耐心等待,等见到我的信号后再冲出来,与我前后夹击虏丑的水师。”
郑泰接令,带着本部兵马离开鼓浪屿,向金门开去。
目送郑泰所部离开后,郑成功把剩下的部将都叫道身边,这些将领将与郑成功一起,在厦门的明军水师主力中作战。
“施琅并非有勇无谋之辈,也绝对不是什么自大之人,本藩的厉害他更不是不晓得,要是他肯和本藩堂堂一战,那才是怪事。不过就像本藩刚才说的,施琅多半也会认为一旦让虏丑登陆就大势已定,他一定会认为本藩会全军出动,拦截他于金门海域。若是本藩所料不差的话,施琅多半会用想利用本藩急于拦截他,仗着兵多船多摆出分头登陆的架势,想迫使本藩分兵拦截——哼哼,等本藩水师分散后,他就会用鞑虏的泉州水师和两广水师夹击本藩。”郑成功分析了一番敌人可能的策略,众将听完后都是脸色凝重,觉得若是施琅真用这样的策略,那确实相当不好对付。
“所以本藩才会决心放鞑虏登陆。”这就是郑成功战略的第二个目的,虽然清军中有施琅、黄梧这样的降将,但总体说来清军水师对厦门周围的水文地理并不是太熟悉,一旦进行登陆就必然会发生一些混乱,有一些船只也可能因为潮汐、水流的问题而偏移、搁浅:“我军的水师主力就呆在厦门港这里不动,鞑虏四面登陆时,为了保护兵丁不遭到我们的突袭就会分散他们的战舰。而迟迟看不到我军的主力,鞑虏也会心中不安,继续向港口这里开过来,想探察我们的虚实。”
位于厦门岛西南的厦门港隐蔽在鼓浪屿和本岛之间,清军需要绕过厦门岛南岸才能逼近港口,清军在运动的时候,郑成功可以在日光岩上把对方的阵型、部署看个清清楚楚,而清军对明军的阵型则会是一无所知。
“刨去运输部队,掩护船只的那些,向这里——”郑成功指了指脚下,继续对众将说道:“攻过来的鞑子已经被削弱了不少,而且绕过来的时候他们会是一条长蛇阵,被我们迎头痛击的时候,施琅的旗舰视线还会受到厦门岛的阻碍,看不清前面的战况。”
郑成功的战略就是将计就计,他断定施琅会想以登陆为威胁,迫使明军处处分兵拦截,然后通过两面夹击来打垮郑成功亲自统帅的水师主力;而郑成功的应对之策就是不理会施琅的威胁,让他的登陆行为不但无法分散明军水师的兵力,反倒导致清军水师力量的分散,而且也不给对方夹击自己的机会。
“等虏丑绕过厦门南岸,被我们迎头痛击的时候,我就会发信号给金门,这时郑泰从虏丑的背后冲出来,定要让虏丑无路可逃!”
说完了全部的战略计划后,郑成功略一停顿,又望向周瑞、陈尧策这两人,二将是郑成功的水师部将,作战勇敢,郑成功常常会把艰巨的任务交给他们。
见延平郡王看过来,二人都一挺胸膛,等着郑成功下令。但这次郑成功却犹豫了一会儿,才缓缓地说道:“若是能够在退潮时分发起攻击,对我军当然是最有利不过……”
退潮的时候,大量的海水从厦门海周围涌向深海方向,鼓浪屿于厦门之间的海峡洋流会变得很急。在郑成功预案里,明军会呆在厦门港附近,等清军绕过厦门南岸,向北攻击港口和明军水师时才发起反击,这时若是有自北向南的急速洋流,当然对明军会非常有利,而且根据郑成功的经验,一般那个时候还会有比较强的北风,这对明军水师来说更是如虎添翼。
“不过施琅对厦门周围的水文很熟悉,他一定不会等到落潮时分才来攻打厦门港。”明军的有利就是清军的不幸,若是清军在绕过厦门南岸时,突然遭到顺风顺水的明军突袭,而本方还要在洋流里挣扎着调整队形,局面肯定会变得非常糟糕。若没有施琅在达素边上,郑成功还能盼望清军自动犯下这种失误,但现在显然不可能,施琅一定会竭力避免。
“施琅一定会在涨潮时发起对厦门港的进攻,这时海水是由南向北流的,鼓浪屿这里的水速比其他地方还要快得多,逆流不利于我军布阵,更不利于我军追击。”农历初一的子、午时是厦门的落潮开始,卯时和酉时是涨潮的开始,以后每天顺延半个多时辰,今天是七月九日,变成卯时开始涨潮,鼓浪屿、厦门港的洋流从南向北越来越急,到午时停止,随着落潮又变成从北向南,明天这个起落时间还会再向后推迟半个时辰。
郑成功估计施琅会在黎明时分发起攻击,那时太阳在东面,若是明军迎击清军的话,太阳在清军背后,明军的前方,对明军显然会比较不利。
既然郑成功决定不前去拦截清军水师,那施琅显然可以长驱直入,早早就越过厦门岛南岸向鼓浪屿逼近,不幸的是,从辰时到未时,鼓浪屿周围的洋流都是对明军不利而对清军有利的从南向北。
“我军的攻击将在未时后发起,此时太阳也已经转到了西方,在我军的背后,从未时一直到落日,都会是我军杀贼的好时机。”郑成功平静地叙述着这个显而易见的事实。
虽然延平郡王没有说,但所有的人都很明白,在未时之前,无论水文还是日光,都会对施琅有利。
“大王放心,末将一定奋勇杀贼,绝不让施贼靠近鼓浪屿。”周瑞挺直胸膛,慷慨激昂地对郑成功保证道。
陈尧策虽然没有说话,但也抿着嘴,重重地向郑成功点了点头。
“在未时之前,本藩不会给你们二人派出任何援兵。”郑成功轻叹了一声,为了争取胜利,有时他不得不付出一些牺牲,这次周瑞和陈尧策就是他必须要付出的代价。
“大王放心。”周瑞再次拍着胸脯,掷地有声地保证道:“施贼便是有三头六臂,也休想在末将前冲过。”
“本藩……”郑成功琢磨了一下,给二人下了最后的判决书:“只能给你们二十条战舰。”
“十条便足矣。”周瑞放声笑道:“大王未免也太看清末将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