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56章

    她前世生活简朴的很,房子也只有两室,但越是住过小房子,越是明白收纳的重要性。

    她尤其讨厌所有的东西都堆积在外面,看的杂乱,恨不能家里所有的墙上,都打上柜子,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塞到柜子里去。

    她也不要现在的衣柜,跟钱经理说,所有的柜子都要顶天立地室的。

    书房要整面墙的书柜。

    “这里,最好是能有整面墙的落地窗。”这样采光才好。

    刚收到《大宋》第二册出版书尾款的江柠此时正是财大气粗的时候。

    考虑到江爷爷上下楼不便,江柠很想装个电梯的,听的钱经理咂舌,他还是第一次听说在家里装电梯的,就两层楼,这都爬不动吗?

    她这房子因为是买在十二月一号之前,是没有公摊面积的,实际面积和买的面积一样都是156平,如果隔成两层,出去楼梯和走廊占据的面积,最后的总面积估计将近三百平,考虑到这房子只有她和江爷爷两个人住,不需要太大,客厅就和钱经理他们的样板房一样,选择了六米二高,这样人住着没有那么压抑,这样总面积大概就只有两百六七平左右。

    书房和她的卧室,衣帽间都选择放在楼上,楼下是江爷爷房间,客房,厨房,洗手间,储藏室等。

    因为只有两个人住,房间主打就是一个大,客厅很高很大,卧室很大,厨房也很大。

    之后就是柜子多,主打就是一个眼睛能够看得到的东西,能塞的,通通都塞入柜子里。

    钱经理现在全家人挤在一个三十八平的房子里,对于家中东西有多杂乱,他是深有体会的。

    原本他还想装成样板房的模样,毕竟是大老板特意请国外的人设计的,完全就是现在最流行的欧式装修,可听完江柠的描述后,他还是对江柠的装修风格,狠狠的心动住了。

    他决定了,大方向的装修风格上,还是按照大老板请的设计师装修的那样装,可细节方面,他自己家想按照江柠说的装。

    “打柜子这块你交给我,我包你满意!”自从他成了这个小区的销售经理后,他小舅子所在的沙发厂也倒闭了。

    他小舅子失业后,没事情做,就自己拉了木料回来,自己打衣柜。

    可惜沪市房屋紧张,他小舅子拉的木料都堆在院子里,院子狭小,东西都没地方放,但如果像江柠这样,不买柜子,直接打柜子的话,在隔层隔好,简单的装修好后,就可以让他小舅子过来量尺寸,将木料直接送到他们工地来,这样也不用担心他小舅子打的柜子都没地搁了,要是有其他客户要装修房屋打柜子的,也可以一起承包给他小舅子。

    钱经理大致估算了一下装修费用,和江柠签了装修合同后,江柠也打了一部分钱给了钱经理。

    她当然不会全给,后面的尾款,要等她验收完装修质量后,才能给。

    钱经理对她的事很上心。

    当然上心了,因为周边的房子都是买房送蓝印户口,房子都卖的很快,他们这个小区,因为是公寓房,卖给外地人都卖不动,只能卖给在本地有户口,自家住房却很小的本地人,可本地失业的人不敢买房,买房也不愿意到沪东来买,有工作的人都等着单位分房,也不愿意来买。

    哪怕有了外国人设计的样板房,目前卖出去的房屋数量寥寥无几。

    就连之前在他这一连买下两套房,以为她不在乎什么蓝印户口的江柠,现在都跟他打听送蓝印户口的房子了。

    可见送蓝印户口的房子有多好卖。

    那些外地人,根本就不是奔着房子来的,纯粹是奔着户口来的。

    钱经理便想着,将江柠和自己的房子装修好后,到时候如果有客户过来看房,除了样板房外,他自己的房子,和江柠的房子,也可以拍下照片,给客户们看看,花一层房子的钱,直接得两层房子的面积。

    客户看到实际装修出来的房子,应该会好卖一点。

    因他自己卖房,也认识和他一样卖房的人,钱经理很快就给江柠推荐了一个小区。

    现在的沪东,说小区的配置什么的,都是啥都没有,江柠只能按位置买,反正这一片是未来的繁华中心地段,只要确定开发商靠谱,附近的房子都可以买。

    商品房的价格要比公寓价格贵上不少,单价从一千多每平到三千多每平米不等,按照均价两千一平来算,两百平的房子才四十万,以目前江柠存折里的钱,她在附近看了看,直接挑了面积最大的别墅买。

    是的,《大宋》的第二册也上市了,在《包青天》下映的前几天。

    江柠也收到了《大宋》第二册后续稿费,现在存折里丰厚的很。

    另一边,李昂也一直在关注《包青天》的事,他每期都看,现在终于快到大结局,他也怕《包青天》的完结,会影响《武侠》的销量。

    不光是他有这样的担心,鲍主编同样有,他们都是经历过,杂志在库房堆积如山,卖不出去的窘境。

    他打电话到广市给鲍主编:“跟印刷厂那边的人说,首印量降到两百万,看看市场反馈,市场反映如果还和之前一样,再慢慢加印。”

    鲍主编和他一样的意思,现在李昂在津市坐镇,主打北方市场,广市这边只有她能拿主意。

    事实上他们的市场预估是正确的,《包青天》的下映还是让《武侠》杂志的销量出现了下滑,但好在,他们把北方市场开辟出来了,盘子大了,对杂志社的影响就没那么大了。

    现在他们就希望,柠萌的《大宋》,不要那么快完结,他们目前还没找到接替《大宋》这样影响力能直接带动杂志销量的现象级作品,要是《大宋》完结,说不定杂志销量还要再降,这也让稳定了市场的李昂主任,着急的头发头发。

    省城某电视台,《包青天》下映后,电视台换了一部他们从港岛那边买的新的电视剧,但不知是不是选电视剧没选好,这部电视剧的收视率远不如《包青天》,台里的收视率迅速回落,在吃到了《包青天》带给他们电视台巨大的收视红利后,台里的人对于收视率下跌如此之快,有些着急。

    台长办公室内,李台长急的一直在来回踱步,拨打了一个电话:“那边还有什么电视剧?《香帅传奇》呢?之前不是跟你讲买《香帅传奇》吗?版权被苹果台买去了?”

    《香帅传奇》是今年刚拍的剧,先在港岛那边播出,等李台长想买这部电视剧的内地播放版权时,已经被另外一家电视台先买走了,他就只能换另外一个电视剧。

    再这么下去,他们台的收视率要被别的台抢光了。

    他又重新按下一个号码:“小秦?你上次说的那什么《包青天》第二部,写的怎么样了?出来几个案子了?”

    他们台一直想拍一个自制剧,今年别的台就搞了两个自制剧,收视率都高的很,尤其是沪市电视台的自制剧沪语剧《情债》,直接创下了百分之四十三的高收视率,版权卖到手软,全国各大电视台都纷纷配音播放这部剧,看的李台长也很眼热,也想拍一部属于他们自己台做的剧。

    只是之前一直没有想好拍什么,现在他们买的这部电视剧收视率这么差,李台长就有些坐不住了,趁着《包青天》热度还在,他想赶快把《包青天》第二部搞出来,到时候可以边拍边播。

    被叫小秦的青年,很快去了楼上的台长办公室,手里拿着两本书。

    第75章

    75

    “咦?出书了?”李台长有些意外,

    接过小秦递过来的两本书:“出来几个案子了?”

    杂志出来后,他也翻过两回,但李台长实在太忙了,

    后面很多情节并没有看过,

    要不是剧情实在写的精彩,他都不记得这篇作品了,

    没想到如今居然出版了书。

    “书放我这,我先看看。”并不是每本书,都适合改编的,尤其是这本书的主角还不是包拯,他需要借《包青天》的热度,

    拍成《包青天》的第二部

    ,那么主角就要改编成包拯和展昭他们,

    这就要看这部作品适不适合改编了。

    没想到他看着看着,就看到了晚上,

    完全停不下来,一直到把最后一个案子看完,他才后知后觉,“没了?这还没写完啊?”

    直到这书的最后的页面上,看到《武侠》的广告,

    知道这篇文还在杂志《武侠》上连载,

    这才看了看时间,

    电视台的很多同事都已经下班,

    整个电视台只剩下极少数的人还在连夜加班剪辑作品,

    这一层办公楼只剩下他的办公室灯还亮着。

    他抬腕看看时间,

    拿着这两本书,快速的下楼,

    看下面的报刊亭还有没有开着的。

    冬季的夜里寒风刺骨,今岁又是寒冬,报刊亭的老板吃不消今年冬季的寒冷,早早就关了门,收摊回家。

    李台长找了一圈没有找到后续内容,此时被寒风一吹,也从《大宋》的情节中走出来,这才抬头望了望已经洋洋洒洒往地面上飘雪的夜空,反应过来,只有这两册《大宋》就已经够了,后续连载内容他已经不需要多看,就已经可以确定,《大宋》的版权可买。

    这个年代的人,都是个非常有行动力的人,事情做的好坏不重要,重要的是想到就去做。

    李台长次日来到电视台,就叫了小秦去联系出版社。

    小秦是电视台的工作人员,目前还没有自己的节目,属于电视台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得到李台长安排下来的任务,作为《大宋》忠实粉丝的小秦,立刻积极的跑去和出版社联系江柠。

    她知道《大宋》是先在《武侠》上连载,后来出版了出版书,而且出版社和《武侠》杂志明显上合作关系,《武侠》杂志上不停的在推出版书,出版书上的末页上也有说《大宋》在《武侠》上连载,知道这两家杂志社与出版社很可能是兄弟单位,联系哪一个都能有江柠的联系方式。

    她也说了她想和柠萌老师买影视版权的事。

    出版社那边一听,有电视台先要买这本书的影视版权,要拍成电视剧,大为惊喜。

    《大宋》的影视版权虽不是他们出版社代理的,可这本书要是真的能上映,那对实体书的销量那是能大大提高的,十分积极的将江柠的责编王咏的联系方式给了电视台小秦,并向小秦大力推荐他们出版社出版的其它书籍。

    可惜,小秦所在的电视台经费有限,目前也只够筹备拍一部电视剧的钱,不论是从热度还是她个人喜爱度上,她都会选择《大宋》,对其它作品半点兴趣都没有,可嘴里却说着:“行行行,你回头把书寄到我们台里,如果有合适合作的,我们会跟你联系。”

    出版社那边也就试试看,能有更多合作最好,没有更深的合作,也不过就是寄了几本书过去而已。

    和小秦这边挂了电话之后,出版社这边突然想到,柠萌这边应该是放寒假了,之前大概是柠萌学校进入到期末考试期,学习十分紧张,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想要联系江柠,想让江柠签些签名书,给他们寄过去,都联系不上江柠,想到她那边应该是放假了,找到下面编辑说:“柠萌那边应该放寒假了,那之前准备好的五千张签名页给江柠寄过去,让她签好再寄过来。

    第二册

    的上映,因为赶着《包青天》下映的最后几天,又赶上江柠期末考试,就没来得及准备签名书,但在印刷的时候,留下了五千本尚未印刷,只等江柠签了五千张签名页后,将签名页插入扉页中,再定制一些精美书签,做成《大宋》出版书的典藏版。

    王咏没想到居然有电视台来买《大宋》的影视版权,高兴的差点没跳起来,还没来得及联系江柠,就先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李昂。

    李昂远在津市,现在坐镇津市开辟北方市场,听到这个好消息,饶是他久经风雨,此时也不由为这个好消息心狠狠一跳,深深的吸了口气,沉着冷静地说:“《大宋》的影视版权虽长柠萌一个人的手中,可这事对我们杂志社也是个大好事,最好能让柠萌多写一些,不要急着完结。”

    这对柠萌和他们杂志社,是双赢的事。

    《包青天》的下映让他们杂志社的杂志销量跟着下降,却还在可控范围内,当下最要紧的,就是在《大宋》已经连载了近四十万字后,找到接替《大宋》能代替《大宋》重新稳住《武侠》销量的现象级作品。

    可现象级作品之所以被称之为现象级,就是因为它的稀少,每出现一篇,都能直接带动杂志社销量,甚至在出版,影视等各方面,都能带来现象级热度,比如金庸和古龙名下的所有作品。

    可出现这样一个现象级作品,甚至像金庸,古龙先生这样的现象级作者,有多难,也是可遇不可求的。

    如果《大宋》能够被拍成电视剧上映,以《大宋》现在的读者体量,《大宋》的电视剧收视率就不会太差,《大宋》电视剧的收视率,同样会带动出版书和杂志的销量。

    这真的是,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李昂比江柠还要更加积极的推动这事。

    王咏得到李昂那边的指令后,也立即联系江柠。

    他和江柠的联系,主要还是靠邮箱,江柠基本每周都要用邮箱给他投稿,还有一种联系方式是王老师办公室号码。

    在了解到一中在男女关系这一块管理之严格后,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王咏平时没有必要的事,都不会打这个电话,平时两人有什么事,他都直接给江柠发邮件,除非像上次联考那样,整整半个月都不放一天假,不然到了周末,她总会按时看消息,及时给他回复。

    可今天见江柠的邮件始终没有回复,焦急的他,直接把电话打到王老师办公室。

    王老师寒假之后,就不需要每天在办公室坐班,但办公室依然还有英语组的高三老师在,接了电话之后才知道是找江柠的。

    办公室的高三英语老师是知道江柠的,王老师整天拐弯抹角的炫耀他们三班的江柠,他们就是像不知道也难。

    一听对面是个年轻男人的声音,高三的英语老师立即警觉起来,问他:“你是哪位?”

    王咏知道江柠并不想让太多人知道她靠写挣钱的事,他从私心上来说,也不想让人知道江柠现实中的真实身份,他知道她的班主任王老师是知道江柠在靠投稿挣稿费的事,便说:“我是江柠表哥。”

    高三英语老师知道,电话能直接打到老师办公室内,敢通过班主任来找一个学生,大概率不会是什么复杂的社会关系,只疑惑地问:“她放寒假了你不知道吗?”

    “知道,但我只有王老师办公室的电话可以联系她,她在校门口开了家服装店,可以帮我叫一下江柠吗?”

    高三英语老师,见他对江柠这么了解,便也打消了怀疑,说:“现在上课不方便,回头我见到王老师,会替你转达。”

    王咏在办公室左等右等等不到回信,不由有些着急。

    他在吴城待了几个月,对江柠的行动轨迹有一些了解,知道她去沪市买了房,沪市那边杂志社负责人还特意打电话过来问过江柠真实身份,给江柠开过收入证明,学校这边找不到江柠,他由打电话到沪市《武侠》杂志社分社,找到钱主编,问钱主编江柠在不在沪市。

    钱主编又打电话给钱经理,这才知道,柠萌在买了两套房后没半年,居然又来沪市买房了,买的还是别墅!

    他知道江柠的《大宋》的两本出版书销量非常好,这段时间靠着《大宋》,出版社和他们《武侠》杂志社,可谓是赚的盆满钵满,短时间内,只要不决策失误,就不用担心发不下去工资和杂志社撤销问题,作为《大宋》的作者,柠萌的两册书稿费也非常高,但没想到高到这种程度,直接来沪市买别墅了。

    这让钱主编不由深深地沉默了。

    他也不酸,他们杂志社能出一个这样现象级的作品,说他们杂志社之福,连带着连他都避开了下岗的风险。

    王咏辗转在钱经理那里找到江柠,这才和江柠说了,有电视台想要买她这部作品的影视版权的事,问她的意见,想不想卖。

    江柠的回答没有超出王咏的预料:“卖呀,当然卖!”

    她这段时间店铺里赚的钱,《武侠》发过来的稿费,及大头《大宋》两册书的稿费,在买别墅时,除去余留下两套公寓房每个月要还的三百块钱的高额房贷和别墅每个月要还的两百块钱高额房贷,剩下的一下子全花了出去,现在有影视版权收入,她当然卖呀,不卖等着砸手里吗?

    对于江柠来说,第一部

    作品,卖多少钱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拍出来,只要你第一本作品拍出来了,后面再想卖影视版权就容易了。

    王咏从江柠这边得到确切答案后,将电视台那边的联系方式给了江柠,问她:“需要我过来帮你一起看合同吗?”

    这样的出版合同也好,影视版权合同也好,江柠前世签的可不少,合同里有哪些陷阱,哪些需要天进去的必要条款,江柠说不定比王咏还要清楚,自是拒绝了他。

    为和江柠谈过签约合同的责编,王咏也是知道她的聪明和成熟的,对于江柠和电视台那边的谈合作的事并不担心。

    电视台那边的人很快接到江柠的电话,饶是李台长心理早已有了《大宋》作者是女人的预期,但实在没有想到,电话里传过来的声音,实在年轻的过份,年轻到这个声音还透着还没变声期的柔嫩小奶音。

    江柠是年底生人,这个时候她满打满算也就刚满十四周岁没多久,翻过年虚岁也才十六岁,此时她的声音正处于幼女与少女转换期,只是她声音清冷沉稳,让李台长以为江柠只是声音显小。

    这样的人,他们电视台就有好几个配音演员,可以变换出这样柔嫩的小奶音,倒也不惊奇。

    他只是在看过电话话筒后,又重新将话筒放到耳边,不确定地问:“柠萌?”

    “对,我是柠萌,我听我在《武侠》的责编说,你们想买《大宋》的电视剧版权?”电话那头传来的语气是完全不同于她声音的沉稳。

    此时的影视版权的划分还没有那么细,听江柠说电视剧版权,李台长顿了一下,说:“对,我们看了你的《大宋》,认为你这部作品里的案子很适合改编为《包青天》第二部

    ,想买下你这部作品的电视剧版权和改编权,不知你这边愿不愿意。”

    江柠原本以为是要直接拍《大宋》,没想到是改编。

    江柠没有过多犹豫,“可以改编,但在电视剧片头必须注明,电视剧改编自柠萌的《我在大宋挡捕头的那些年》,另外,《大宋》电视剧版权授权只有五年,签完合同五年内没有拍摄计划没有立项的,合约到期后,我有权将电视剧合同重新转卖。”

    李台长没想到柠萌对影视版权这一块这么熟悉,连买了版权后,电视剧拍摄要立项都知道,“没问题。”他说道,他就怕柠萌坚持要用《大宋》作为电视剧名,这样他想蹭《包青天》热度的盘算就打空。

    只要江柠愿意授权改编成《包青天》,不过是在片头注明改编作品而已,对他并不是什么大事。

    之后就是谈版权费的事。

    这时候的影视版权费,还不如她的出版费用高,可对于电视台来说,他给的版权费用已经非常高了。

    目前电视台的收入全部都靠给商家打广告,一部自制剧的拍摄的前期投入,除了需要买版权外,还需要联系原《包青天》剧组的导演和演员,拍摄场地,服道化等等,都需要钱。

    此时内地的演员演出价格很低,但《包青天》剧组的演员目前正是当红的时候,尤其是演展昭和包拯的演员的演出费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这边谈好后,李台长那边很快敲定下合同,知道江柠现在在沪市,让给他推荐《大宋》的小秦带着合同来来找江柠,同时对于导演和剧组,演员那边也去联系上了。

    电视台当初买《包青天》的内地播放权,他们是有这个剧组和演员的联系方式的。

    《包青天》虽然才上映完,但这部剧是更早就拍完的,电视剧里的演员也都接了别的工作,现在听说《包青天》要拍第二部

    ,吃到《包》红利的演员们也都表示,在完成自己手上工作后,愿意继续去拍第二部。

    说是第二部

    ,其实是不准确的,应该说是第三部才对。

    《包青天》最开始只有四十六集,是在《包》上映后,收视率急速上升,一下子火了,这才有了后面补拍的二百多集。

    现在《包青天》愿剧组的演员们,也不过是和之前一样,在完成手上的工作后,继续去补拍罢了。

    编剧那边,李台长也迅速找到了原《包青天》的编剧,买下《包青天》的各种版权,请原编剧对《大宋》里面的案子进行改编。

    原编剧之前为《包》写了两百多集的剧本,整个人都快被榨干了,cpu都要被烧坏了,原本听说又要喊他写《包》的剧本,他心里是严厉拒绝的,如果他真的还能写的出来,为什么不趁着热度,再写两百集?

    这不实在是写不出来了吗?

    可听李台长这边说,有现成的案子,出自现在内地非常火的一本书,销售量两百万本级别的,原编剧一听也惊讶了,实在他们港岛人数有限,十万的销售量就已经是很火的作品了,两百万销售量,即使在内地,应该也是现象级作品,至少案情,逻辑这些问题不大,直接改编这样有着现有案子的作品,对cpu早就烧过头,实在榨不出一点汁水来的原编剧来说,倒是轻松了很多倍,表示想先看一下这部作品的实体书,再看看是否适合改编。

    其实内心已经同意接了。

    李台长也不止找了他一人,他们电视台本身就有编剧,还是当年上山下乡的知青,因为是个散文写的好,被调回城中,九二年,华国正式由过去的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导致大量的厂子倒闭,大量的工人失业,当时就有许多工人围堵在一家机械厂门口,堵住机械厂厂长,责问他:“我家三代都是工人,我们都是工人阶级,你凭什么说开除我们,就开除我们?”

    这件事做当时引起了非常大的轰动,他们电视台的编剧,就这件事,改编了一个剧本,由他们台里的主持人演记者,去采访台里另一位演机械厂厂长的中年男同志,机械厂厂长便在采访中,就如今的市场环境和国家政策,以及他不得不裁员,不得不进行改革,不然整个厂子都要倒闭,更多的人将面临失业的事,在采访中说了。

    这段被他们台编剧编出来的视频采访,因为涉及到国家政策,没敢擅自播出,而是送到了上面,并得到了大领导的亲自批复,在《人报》上发表,大领导亲自鼎力支持机械厂厂长,而当天晚上央视的八点黄金档,就播放了这段采访。

    这使得他们台原本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编剧,一下子成为了他们台的总编剧,现在都是直接和宣传部及大领导对接,李台长想要请动他来当改编《大宋》的编剧,那还是有些困难的。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