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江姑父和三个堂哥目前都接了水埠镇新街建房的活,活没干完人也走不开。最终没办法,还是江爷爷陪江柏去的沪市。
有江爷爷在,江柏心底就有了主心骨,而且他可能还要反过来照顾江爷爷的缘故,这使得他不知不觉就立了起来,带着江爷爷坐车到沪市,再去他学籍所在的高中。
不知道是不是在沪市买了房子的缘故,哪怕这个房子还没下来,他也没有见过房产证,江柏还是莫名的对这个城市有了一点说不出来的归属感,也不像过去那么害怕离开吴城。
这个城市依然陌生,人也陌生,可只要想到爷爷在身边,不久后,妹妹、爷爷、童金刚,都会来这里,他并不是一个人,他心里就没有了彷徨和不安。
江爷爷不能进学校,就等在学校门口的门卫处。
江柏找到班主任领取了他的高考志愿表,按照他之前和妹妹商量过的,在第一志愿上,填了沪市理工大学。
沪市第一梯队的学校基本是不用想,江柏之前两年落下了太多,哪怕有这一年的进步,最后一次三模已经进了年级前百名,第一梯队的学校肯定是没戏的。
江柠让他第一志愿试试华东理工,可江柏内心始终不够自信,他不想像江松那样冒险,他想求稳一点。
江松当初就是太过自信,学校填的太好,直接就没考上大学,又不愿复读。
在江柏心中,自己只要能考上大学,有大学读就很好了。
这在这个年代是非常常见的选择,因为这种先填志愿后高考的政策,这个年代甚至有高考状元没进双一流,反而选了很普通学校的事情,都是怕自己在高考中发挥不好,反而没大学读,求稳的结果。
这个政策当然有好处有坏处,坏处是,给很多原本可以进入很好学校的学子们,留下了一生的遗憾;好处是,优质生源并没有集中在最顶尖的那些学校,而是让很多不那么出名的学校,也分到了一些很优质的生源。
不是每个家庭,都有能力让他们复读,也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复读的。
江柏自己根本就不想复读,也没有机会复读。
江爸是在忙了一天之后,晚上睡在床上,才突然想起来,问江妈:“爱莲,柏子是不是要到高考了?”
他每天三点多就起床去买菜,回来还要熬汤,焖煮米饭,只能在江妈洗菜备菜的时候,才能在床上躺着睡个回笼觉,到九点半,他就要起床继续烧菜,准备中午的盒饭,下午也没的休息,去准备晚上的盒饭,每天晚上都要卖到八九点钟才回去。
日复一日。
在这样的忙碌中,他也忘记了江柏高考是哪天。
家里洗洗涮涮的事,都是江妈做的,出去卖盒饭也是夫妻俩一起,江妈累了一天,听到江爸的话,没好气地说:“这我哪知道?”
“你去年不是去给松子陪读了一段时间吗?去年松子是哪天高考的?”
事关江松,江妈倒是记得很清楚:“七月七号。”
江爸一惊,“那柏子下个月就要高考了呀!”他坐起身:“这一忙就把这事忙忘记了,要不你明天回去一趟,等柏子高考完了再回来。”
实在是卖盒饭太赚钱了,别看这东西利润微薄,可架不住火车站每天来来往往的人多啊,他做的菜好吃,又有免费的骨头汤送,那些舍不得买水买汤的,吃过盒饭就在他这舀一大碗骨头汤喝,他每天生意都很好,赚的比他过去在工地上干活多多了。
他现在满脑子都是挣了钱年底回去就可以建楼房了,确实是把江柏要高考的事情给忘了。
江妈困的不行,说:“行了,这坐火车回去一趟要三四天,就为了照顾他一个月,他也不是小孩子了,这么大的人来,连照顾自己都不会?再说不是有老头子在吗?”
江爸不放心,第二天卖完中午的盒饭后,打电话到大队部,问江大伯娘。
等了一会儿,他才又打电话回去,这回是江大伯娘接的,跟他说,江柏去沪市了。
江大伯娘唠唠叨叨地说:“柏子高考这么大的事,你们怎么说也要回来个人吧?之前你们在外面打工,一听江松要高考,两人都留在家里,一个都没出去,去照顾江松,现在柏子高考,你们至少也要回来一个人吧?都是儿子,你们这么区别对待,当心以后柏子怨你们。”
江爸心里也有些愧疚:“我们来深市找松子一直没找到,现在在这边卖盒饭,每天天不亮就起,晚上九十点钟才睡,都忙糊涂了,要不是突然想起来,我都忘了这事。”他问:“怎么现在就高考了?不是还有一个月吗?”
江大伯娘叹气:“之前爸回来,想让我去沪市照顾柏子几天,可我这辈子,连吴城都没去过,去过最远的地方也就是我的娘家,我哪里敢去沪市照顾他?。”她娘家虽然在邻县,却是农村山里的,她每次回娘家都要翻山越岭。
而且家里还有江奶奶在,她大儿媳又怀孕了,她如果走了,家里就只剩下江奶奶和一个孕妇在家,她也不放心。
江爸听着却疑惑地问江大伯娘:“柏子去沪市做什么?”
江大伯娘说:“我也不懂,好像是柏子要去沪市高考吧?”
江爸挂了电话,怎么也想不通,江柏要去沪市做什么,难道是高考已经结束,柏子考上了沪市那边的学校?
可考上沪市那边的学校,直接到学校报名就行了,也不需要他嫂子去沪市照顾的。
而且,他再没常识,自己也是参加过高考的,又经历了去年江松的高考,现在这个时间,高考应该还没开始,更别说大学录取通知书了。
他实在是想不通,江柏为什么要去沪市参加高考,会不会是他嫂子听错了?
这也有可能,嫂子毕竟是没有读过书的农村妇人,一辈子都没去过城里,不了解这些,听错了大概也是有的。
大概是他爸喊嫂子去吴城帮忙照顾江柏几天,嫂子不懂,听成了沪市?
第103章
103
江柏填了志愿后,
又领了准考证,留了江爷爷店铺的地址,向班主任打听附近租房的事。
班主任说:“你的考场在十中,
你最好是去十中附近去租个房子,
你要去的话最好早点去,不管是住招待所还是租房子,
迟了可能就没房了。”他知道江柏是外地学生,对沪市不熟,又仔细的和他说了从这里到十中要坐的公交车路线。
江柏拿了自己的准考证等物出来,接了江爷爷,又坐了公交车往十中走。
到了十中附近,
江柏又要去打听租房的事,被江爷爷拉着去住了十中附近的招待所。
来这里考试的,
大多都是本地的学生,不需要住招待所,
所以此时招待所还有空房间。
江爷爷他们来沪市的时候,江柠给江爷爷塞了一千块钱,跟他说,如果不好租房,就带江柏先住招待所:“这段时间可以说是二哥一生中最重要的几天,
如果考上大学,
人生都会和此前完全不同,
他考试要紧,
这个时候就不要省这几百块钱了。”
江柠今年的春夏装,
赚翻了,
每天生意有多好,江爷爷是知道的。
别人家一件衣服要卖二三十,
她都九块九、十二块九甩卖,衣服就跟不要钱似的,吴城的人现在都知道她店里的衣服是江南制衣厂倒闭了,卖不出去的,清仓大甩卖。
你问为什么去年就倒闭了,今年还有衣服卖?那去年年底倒闭的,春夏装衣服冬天卖不出去,不就积累到今年春天了吗?
于是只要是想买衣服的吴城人,都往江柠店铺里跑。
江柠的店铺都没有名字,可人家都称呼她的店铺为:江南制衣厂。
只要问去哪儿买衣服,人家就回:“我去江南制衣厂!”
尤其是不舍得买衣服的穷学生们,他们之前衣服穿得破旧,听闻江柠店铺里衣服这么便宜,多多少少也给自己整一件。
王咏叔叔厂里积压的春装,干脆一起给她寄过来了。
不过今年的新款要比老款贵一点,不能再像之前那样当库存称斤的卖给她,那也比吴城别的店的衣服便宜啊。
江爷爷每天卖衣服的卖的都笑的合不拢嘴,所以对于江柠给他的一千块钱,他不光接了,还把去年江柠给他发的一千二的工资也带过来了。
江柠之所以给江爷爷,没有给江柏,就是因为江柏太抠。
她怕这钱给了江柏,江柏也舍不得住招待所,反倒是江爷爷,在他心里,当然是小孙子考大学更重要了,加上现在不缺钱,他也就舍得花。
他掏出钱来,一张一张细细的数了,才对招待所前台的员工说:“先住一天,后面如果还要,再补可以吗?”
前台说:“可以的,要在退房前来提前说,不然房间就可能给别人了。”
江爷爷颤颤巍巍的点头:“行。”
江爷爷现在才六十来岁,按道理来说,年龄并不算很老,可他少年与青年时亏空太过,让他看起来格外苍老。
江柏还想出去找房子,江爷爷对江柏说:“你先去复习吧,我去找房子。”
在不缺钱的情况下,江爷爷比江柏大方多了,在江柠小时候,江爷爷只要手里有钱,就给她买油条。
那时候人哪里舍得花钱买油条啊,别说女孩子了,男孩子都没有油条吃。
全村所有的小女孩中,只有她和江钢琴两个人小时候吃过油条。
大孙女说了,要找安静一点,环境好一点的房子。
可江柏根本不放心江爷爷一个人走,看书也不在乎这么一时半会儿了。
可惜江柏和江爷爷实在是低估了语言不通这个障碍,住在十中附近的,基本上全部都是沪市本地人,说的全都是沪市本地话,江爷爷听不懂他们说的话,他们也听不懂江爷爷的乡下土话,两边说话,完全就是鸡同鸭讲,完全不通。
江柏也听不懂他们说的沪市话,他自己说的是吴城普通话,什么叫吴城普通话呢?就是ZCS这样的平翘舌不分,eneng这样的前鼻音后鼻音不分,nl也不分,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普通话。
两个人讲了半天,也听不懂后,江爷爷只好劝他歇了租房子的心思,到招待所前台这,又补了三天的房费。
进了招待所房间,江柏还在庆幸:“幸好我和柠柠没转到沪市这边来读高中。”
只和沪市本地人沟通了这么一会儿,他都觉得心累,要是每天上课,身边的老师同学也说的是沪市话的话,那他真的要崩溃了。
之前和沪市高中的老师虽然说的是普通话,却也不是标准的普通话,而是和江柏一样,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普通话,有些语言习惯并不是那么好改的,他们说话的时候,也时不时的夹杂着几个方言的词,江柏也听不懂,沪市老师听江柏说话,口音也别扭,有时候几个词,几个字,他完全听的一头雾水,偏偏江柏一无所觉。
江爸江妈那边还以为江柏要一个月后才高考呢,完全不知道,江柏此时已经走入了沪市的考场。
考完试的江柏,一分钟都不带多停留的,当天晚上就带着江爷爷回了吴城。
他们虽然高考结束了,但高三宿舍还是能住的,并不是马上就要求他们搬出来。
江柏他们回到吴城时,已经夜里八点多了,他们只简单的吃了点东西,江爷爷回了铺子睡觉,江柏回了宿舍。
宿舍的人见他居然回来了,还好奇的问他:“江柏,你不是去沪市了吗?怎么回来了?”
他们以为江柏以后都待在沪市不回来了呢。
他们这些常年关在学校,连沪市都没有去过的学生,不知道沪市现在是买房送蓝印户口,所以也不知道江柏怎么就把学籍转到沪市去了,去沪市参加高考了,都以为江柏以后就留在沪市了,对江柏的感觉很微妙。
一方面,江柏说起来确确实实是他们同窗了三年的同学,一方面,江柏在学籍上,和他们又不是同学。
江柏神色冷淡地说:“考完了就回来了啊。”
高中三年,他一直都是这样的神色,对谁都不苟言笑,就连对童金刚,也是这样的表情,所以寝室里的室友们都习惯了。
“沪市的试卷难不难啊?”他们都好奇的问江柏,然后又说起了填志愿的事。
寝室里的其他人相互之间都已经知道他们分别报考了哪个学校,唯独江柏的志愿是在沪市高中填的,他们还不知道。
这也没什么好保密的,江柏说:“第一志愿填了沪市理工大学。”
其他人也都说了自己报的学校,几乎全部都是和江柏一样,往低了报。
第二天寝室就有人收拾东西回去了,整个宿舍楼都空了一半。
还有一半是舍不得回家两趟路费的,应该一周后,就有□□发下来,大家可以通过答案来评估自己考了多少分,能不能考上他们填的大学,如果没考上,想要继续复读的,也要准备了。
江柏第二天一早,就来到江爷爷的铺子里,尽职尽责的打工。
至于别人担心紧张的高考分数问题,他倒是轻松的很,考上了就读,考不上就给妹妹的店打工。
因为忙于高考,他已经好些天没来店里了。
江爷爷并不是一个讲究的人,有客人来了买衣服他就卖,没人来买衣服,他就自己坐在摇椅上,或看电视,或捧着个紫砂壶,眯着眼摇摇晃晃的喝茶,如果有人试衣服把衣服弄乱了,他也不在意,等到他起身了,再去收拾不迟,收拾的也不仔细。
江柏是一点杂乱都受不了的人。
在寝室里是没办法,他只能把自己床铺的一亩三分地收拾干净整齐,别人的床铺鞋子袜子只要不扔到他床铺这里来的,他都管不着。
他一到铺子里,就各种收拾,看的江爷爷都忍不住笑呵呵说:“你跟柠柠性子真是完全长反了。”
江柠和江爷爷一样,两个人都是能不动就不动,可他和江柠能忍得住不收拾,江柏忍不住,他必须要把店里打扫的干干净净,衣服整理的整整齐齐,看着才舒服。
是个一刻钟都闲不下来的人。
童金刚就拿着篮球来到江柠的铺子里,本来以为铺子应该没人的,没想到铺子竟然开了门,江柏在店里,他高兴的怪叫了一声,篮球拍的啪啪响,高声喊着:“柏子,走,打篮球去了!”
“不去。”江柏现在只对赚钱感兴趣,哪里愿意去打篮球?
可童金刚是个撒娇怪啊。
他凑到江柏身边,不停的拉着他撒娇:“去嘛去嘛去嘛~我们都好久没打过球了,天天刷卷子复习,好不容易高考结束了,你就陪我去嘛~”
看的江爷爷都忍不住说:“柏子,考试结束了,玩去吧~”
江柏犹豫了一下,童金刚就拦起他的肩膀,推着他往外走:“走走走,打球去喽~!”
门卫大爷认识他们两个,知道他是一中刚高考结束的高三生,见他们高考结束了,还往学校里去,也没拦着他们,笑呵呵的说:“都考的怎么样啊?有没有信心考上理想的学校啊?”
童金刚那晒的黢黑的脸上笑着露出一口大白牙,篮球在地面上拍着发出砰砰的撞击声,自信地说:“那肯定有啊!”
沪市几个有名大学的体育专业,包括沪市体育大学,他一个都没敢报,第一志愿填了沪市应用技术大学的体育专业。
去年这个学校的体育专业四百多分,他估计自己的分数考这个学校应该没问题。
门卫让他俩登记过后就放行了:“去吧,高考结束了,你们也放松下。”
因为是早上,高一高二的早读课才结束,很多学生都去食堂吃饭,篮球场上已经有人在打球,都是高考完等着对答案的高三生,还有几个高三毕业班的老师也在这里打球。
童金刚和江柏很快就融入进去。
高考结束,高一高二的学生也快到了期末考试的时候了,除却期末考试,马上七月份即将来临的IMO的比赛也快开始,一中今年高二年级参加的奥数竞赛,依然是全军覆没,在竞赛中表现平平,高二年级的学生主要精力还是在学习上。
因为没有出成绩,学校也没有就这件事做什么宣传,安安静静的,倒是吴中,在之前省里竞赛成绩出来后,就赶紧让招生办的人去下面做宣传,拼命拉踩一中,争取把一中踩下去,争夺更优质的生源。
不得不说,之前孙校长和张主任的宣传策略产生了效果。
今年下面学校的老师,在面对学生的选择时,由于一中宣传的是一中的联考成绩压过了吴中,全县前十里有六个都是一中的,吴中的宣传策略是今年又在竞赛中获得了什么样的成绩,导致老师们在介绍这两个吴城的老牌重点高中时,是这样介绍的:“吴中我就不必说了,重点中的重点,今年的竞赛成绩相当亮眼,想要走竞赛路子的,就选吴中。”
“一中这两年的高考成绩是越来越好了,甚至有压过吴中的趋势,这两个学校都是吴城最好的两个重点,被哪个录取都是半只脚跨进大学门槛了,就看你们自己选。”
于是,完全不知道啥是竞赛的小镇中学尖子生们,想了想,很多都在第一志愿上,选择了一中。
当然,吴中一哥的名头,也让一些尖子生们,习惯性的还是选择吴中,可以说,今年两个学校在生源这件事上,是打了个平分秋色。
能有这样的效果,一中的孙校长和张主任已经很满意了,但是该拉的学生他们还是拉,除了已经报名他们学校的尖子生外,全县排名前十的学生,用奖学金吸引这一条也不能少,反正多拉几个尖子生就多拉几个。
另外,今年的竞赛报名也开始了,一中这边,除了章文学、程玉凤他们,江柠的名字也被计老师报了上去。
校内已经没什么好比的,竞赛班的学生已经是他们学校成绩最好的前二十名学生,剩下的就是和县里其它学校比,说是其它学校,实际上能打的也就吴中。
他们从吴城全县的所有参加竞赛的学生当中,挑选成绩最好的二十位学生,再去市里比赛。
第104章
104
虽然实际上老师们都知道,
会去参加竞赛的,也就竞赛班的二十位学生了,但明面上大家还是要走个流程的,
高一年级除了一班二班外,
其他班的数理化三科的老师挑出四个单科成绩最好的学生,去参加竞赛考试进行选拔。
三班选出的是江柠、徐秀丽、沈锡荣等人,
平行班总共选出了三十二个人,两个重点班只要是想参加的,都可以参加这次选拔考试。
考试是在周六举行的,别的学生周五晚上就可以回去了,参加考试的学生不能回去,
对此徐秀丽十分烦恼:“我又不是竞赛班的?为什么我也要考试?明天我都不能带菜过来了。”
徐秀丽是个典型的妈宝女,对家人十分依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