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111章

    相信我,我会走给你们看的!

    之后记者又单独带着宋培风,在吴中校门口拍了一会儿,又带着江柠来一中校门口拍了一会儿,还去校园里,他们各自的班级都拍了。

    之前学校采访的部分,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已经拍过了,不需要再拍,剩下的,便是补足江柠家人的采访。

    这也是为什么,他们在年初三年节期间,还能接到电视台领导们电话催促的原因。

    之前江柠、宋培风在集训队还未回来,想去江家村采访,却没有船去的时候,又从吴城一中的老师那里了解到,江柠的父母在外地打工,可能要年底才能回来。

    年底他们放假了,还没开工呢,领导就催他们赶紧去江家村采访:“等节后,人家都走了!”

    现在人出去打工,普遍是初六上班,初五就收拾行李都出去,年初四是他们最后的机会,到了年初五,说不定江爸江妈他们又走了,又采访不到人了。

    一中的校领导们早就等着江爸江妈他们回来,去江柠家里报喜了,可之前,从江爸给一中老师们打的电话中,知道他们要到年底才回来,二是江柠还在冬令营没回来,而且具体是什么情况,京大招生老师那边还没过来联系到学校,现在江爸江妈江柠都回来了,学校在两个记者采访完了后,也带上了他们早已准备好的大红花、奖状、奖学金等一大堆东西,又去江柠店里邀请江柠和江爷爷和记者们一起往江家村去了。

    江爷爷老早就想回去了,他真是憋了一肚子的话想要炫耀,都不能回去,真的是锦衣夜行,可把他憋坏了!

    这次居然能和电视台的记者,还有校领导们一起回去,那这是衣锦还乡啊!

    江爷爷高兴的跟什么似的,可他还是看向江柠。

    江柠最受不得的,便是爷爷这小心翼翼的姿态,他这一辈子都是这样小心翼翼的。

    她当下就收拾了背包,扶着江爷爷,坐着一中承包的小面包车,往水埠镇去了。

    可把吴中的校领导们给眼红坏了。

    吴中面临着和记者们同样的问题,就是,他们能宣传宋培风这个学生,却不能宣传他的父亲,所以像什么大招旗鼓送奖学金这种行为,吴中都做不了。

    一个记者一个摄影师,就这么扛着他们的装备,和一中的孙校长、大小王主任,一起去临河大队去采访。

    孙校长不知道是不是从张主任那里得到了灵感,可以说是将高调进行到底,还想将大红花绑在江柠身前,就这么让她回去,被江柠连连拒绝。

    孙校长被拒绝也不生气,到了水埠镇上,叫王老师去买了烟花爆竹,用个大红袋子装着,一起拎到了车上。

    他们一路绕过了炭山,又绕过了磅秤,又绕过了江小姨所在的乡,绕了个大圈,然后又走了一段非常崎岖颠簸的山路,足足坐了近三个多小时,中间有一处山涧,山涧溪水潺潺,众人只能淌水过去。

    这大冬天的,居然要淌水。

    女记者问江柠:“这么冷的天,你就这么打算淌水过去吗?”

    江柠淡然地说:“都淌习惯了。”

    她要背江爷爷,江爷爷不让,要自己淌水过去,被已经长到一米六几江柠,一把背在了背上,抱着江爷爷瘦长的大腿,一点一点,从清澈,又冰冷刺骨的山涧溪流中淌过去。

    其他没在冬天淌过水的人,都傻眼了,尤其是女记者,她是实在没想到,江柠所在的村子,居然如此的偏远。

    江柠解释说:“这是路没开通,等以后路修到我们大队,就会好走很多,现在我们大队的人出行,基本都是靠船。而且这是冬天,水落而石出,山涧里的水都浅了,平时水流湍急也比这深的多,大概到腰的地方。”

    他们坐船是容易,可回去他们没车没船,这么多人,总不能歇在江家村啊!

    这也是他们选择承包面包车来江家村的原因。

    有路过的人,看到他们面对着山涧,不敢过来,从家里拿了个铁锹出来,还叫了两个人来帮忙挖沙子,说:“你们是第一次来我们这吧?一看就是没经验,你们要在车里放一把铁锹,找个水浅一点的地方,扔几块石头下去,挖点沙子过来,水不就平一点了么?”

    他挖了一会儿,看差不多了,指挥面包车师傅:“好了,开过来吧。”

    面包车师傅看着山涧的水,又看看自己的车轮,是小心翼翼,生怕自己车子被水泡的发动不了,最终还是开过去了。

    江柠淡定的用包里毛巾擦干脚上腿上的水,船上保暖鞋,继续上车。

    从头到尾,摄影师都开着摄影机拍着。

    帮忙填砂石的人,看他们又是扛着摄影机,又是拿着话筒,那个女记者,还把自己画了个大白脸,都纷纷好奇地过来问他们是到哪里去。

    女记者一看这些人问,扛着摄影机的男摄影师,也默契地打开了摄影机,女记者问他们:“请问你们知道我们吴城出了两个清大和京大的高材生吗?”

    这里的很多人,一辈子都没出过水埠镇,又哪里会知道吴城的事?

    闻言都纷纷摇头:“不知道。”

    还有不想被采访的人,面对摄像头转过身摆摆手:“不知道不知道。”

    有听到热闹跑来的年轻人,他们从外地打工回来的,从赌博桌上刚下来,见到有记者,头伸到摄影机前,用他那蹩脚的普通话问记者:“是我们山涧乡的吗?”

    他的普通话,遭到了船上很多他同伴的嘲笑,把他笑的脸涨的通红。

    当地人的风气真的很奇怪,他们自己不说不通话,也看不起,甚至嘲笑所有非水埠镇的外地人,任何口音与他们不一样,试着说普通话的人,都会被当地人用当地一个土话,类似于‘南蛮北侉’这样的形容词来形容,比如说:“嘁,还学侉!”

    “侉子!”

    像小江叔奶奶这种一辈子都改不掉自己原来口音的,村里很多人喊小江叔奶奶,都是直接喊她:“侉子。”有时候喊小江叔爷爷,都会直接喊:“你家侉子婆娘呢?”

    侉子,侉子,在当地人眼中,是一种很贬低别人的话,这导致在农村很多想学普通话,想说普通话的人,在老家,都不敢开口,就怕惹来别人的嘲笑,反倒是他们去外地打工,不论怎么说普通话,都不会有人嘲笑他们。

    当然,他们不学着说普通话,在外地也无法与人沟通。

    女记者笑着说:“是水埠镇的。”

    女记者其实普通话也不标准,用的是吴城普通话,还是带有一些吴城特色口音。

    吴城人讲话一般都用吴城话,这些人见他们用吴城普通话,还以为是市里来的,纷纷打听,他们是不是市里来的,又问他们是到哪里去。

    很快,整个山涧乡的人,都知道临河大队有个女生,是这一届的吴城县县状元,在全国竞赛中,获得金奖,提前被京城大学录取的事了。

    山涧乡,因为在更深的山里,又不像临河大队一样,跟前就是大河,可以通过船只,通往外面。

    这个乡的人,因为地理位置等原因,比外面更封建、更封闭、更重男轻女。

    就江柠所知道的,真是存在的,将刚出生的女婴,放入木盆中,通过山涧的水流,直接冲到下面去的,就有好几起,小时候他们就经常听说,谁谁家的谁谁谁,就是她妈妈在山涧里的木盆中捡的。

    这不是后来大家开玩笑说,你是我充话费送的,一句玩笑话。

    这时候说是从山涧里捡的,那就真是捡的。

    给闺女取名,也都十分简单粗暴,招娣、带娣、盼娣、来娣、引娣、有娣。

    江柠在小学的时候,班里没有见过这样的名字,却在进了初中之后,这些名字她不仅在班里听了个遍,居然还有重名的。

    而能在初中的班级你,被她遇上的,都已经是对女孩子很好的家庭了,这里大部分女孩子,连九年义务教育都没有上过,很多只念了个一二年级,就回家带弟弟妹妹去了。

    计划生育?他们往大山里一躲,别说计生办的了,就是江柠这个从小在山里长大的人,都找不到。

    这个乡的人听到这事的第一反应就是:“不可能!你是不是听错了?是男娃考上大学,你听成女娃了?哪有女娃儿考大学的?”

    “就是!女娃儿考大学做什么?考出来都二十多岁了,还怎么嫁人?二十多岁还没嫁人,以后还能嫁的出去?”

    江柠他们已经开着车远去,车上的老师们都沉默着。

    忽地,孙校长对江柠说:“江柠,等会儿到了你们大队,你就身披红花,我们在你后面上鞭炮,一路簇拥着你回去吧?”

    原本以为江柠会拒绝的孙校长,却见江柠眉眼弯弯,欣然应允:“好的呀!”

    车子都还没到江家村,只到临河大队的范围内,江柠他们一行人就下车了。

    女记者和王老师两人,认真的将大红花给江柠戴上,用大红绸缎绑在胸前,摄影师也拍着,等大红花绑好后,摄影师连忙小跑着,跑到最前面,又打开摄像机。

    江柠搀扶着江爷爷走在最前面,身后是孙校长,大小王主任,女记者,面包车司机,跑到路边点燃了烟花爆竹。

    从丁家村,穿过施家村,终于到了江家村大房。

    路上,全是被烟花爆竹声引出来,站到路边看热闹的人,他们就看着一个女孩子,身戴红花,走在最前,后面两个男人拉着一张巨大的横幅:

    很多因为过年回家,闲着没事就聚集在赌桌上的年轻人们,听到热闹,也都纷纷走出来,看发生了什么事。

    于是每个前来看热闹的人,都看到了这道横幅。

    中途烟花爆竹不够,他们遇到施家村小店的时候,孙校长迈着长腿,买了一袋子回来,鞭炮和烟花像不要钱,一路走,一路放。

    一直走到江家村下面的大队部这里,他们身后,已经浩浩荡荡跟了一群看热闹的大人小孩。

    很多江家村的人都跑下来看热闹,大队部里面的大队书记他们,也从大队部出来,就看到被许许多多的人,簇拥在人群的最中央,身穿红绸大花的女孩,身后被两个主任拉着的横幅。

    孙校长看到他们从大队部出来,气势像□□大佬一般,迈着长腿走到大队书记面前,对他握手说:“你好,你们是临河大队的干部吧?我是吴城一中的校长,我姓孙,我们是来恭贺我校学生江柠考上京城大学的事。对了。”

    他松开大队书记的手,侧身向他介绍女记者:“这是来采访临河大队和江柠同学家人的吴记者。”

    第142章

    142

    那可能是他们永生都忘不掉的画面。

    许许多多因为过年回家,

    还没来得及出去打工的女孩子们,都三三俩俩的从家里,或是家门口的高台上走出来,

    站在自家的防水高台上,

    高高的向下望着,有些直接从高台上走下来,

    围绕在大队部的干部外围看着热闹。

    大队部门口的空地足足有一个晒谷场那么大,后面是整个大房二房的聚居地,那些早早就出去打工,因为过年回家,而特意买了新衣服,

    打扮的光鲜亮丽的女孩子们,站在大队部的后面,

    看着被一大群人簇拥着,站在人群的最中央,

    最前面,身披红绸,胸前戴着大红花,身后由两个老师拉着横幅的女孩。

    此刻仿佛有一束光,打在那个她们熟悉又陌生的女孩的身上,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她的身上,

    呆呆的,

    仿佛不认识她一般。

    她明明距离她们这样近,

    近到从小看着她长大,

    她又仿佛距离她们那样远,

    明明就站在村口,却远的像天上的云,

    她们看得见,却摸不着。

    人群中鸦雀无声。

    吴记者拿着话筒,满脸笑容的走到大队书记的面前:“您好,我是吴城电视台的记者,请问您是临河大队的书记吗?

    ”

    大队书记虽当了十来年书记,却第一次被记者采访,很不自在地重重咳嗽了一声:“我就是,你们这是……”

    “我们是就临河大队江家村江柠同学荣获全国奥林匹克竞赛金奖,被京城大学提前录取一事,想对江柠做个深入的采访,了解她的家乡,她的生长环境,请问您知道江柠同学提前被京城大学录取了吗?”

    大队书记目光复杂的看着江柠,僵硬地点了下头,声音暗哑:“知道。”

    昨天大个子回来,从大队部就开始放最大的震天响,之后一路上,鞭炮、十六响不断,一直放到他自己家门口,还在放,整个三房都惊动了,他又怎会不知道?

    这些天,他一直在家里没出门,也是听闻了这件事,今天他才来的大队部。

    如果没有荷花的那件事,此刻看到这样的场面,他该是有多高兴啊。

    江柠也是他们三房的姑娘,大个子家出了两个大学生,他的两个堂兄弟也是大学生,自家已经有了一个大学生,加上荷花,也是两个,他们两家明明是同族的兄弟姊妹,是可以守望相助的,事情为什么会发展成现在这样?

    可他还是缓缓露出个笑容,看着江柠,亲切地说:“昨天他爸爸回来,放了一下午的烟花爆竹,我们全村都知道了,我们正在大队部讨论,给她发奖学金呢,去年她哥考上大学,我们大队部就给她哥发了奖学金,她考上京城大学,是我们村的荣耀,更是我们大队部的荣耀!”

    说到后面,大队书记越说越流畅,整个人的感觉都回来了,脸上的笑容也越发自然。

    “好的,谢谢大队书记,那能透露一下大队部给江柠同学的奖学金是多少吗?”吴记者好奇地问。

    大队书记侧身:“这是我们临河大队的会计,让许会计和你说吧。”

    在大队部任职的干部们,几乎全部出身临河大队的几个村落。

    许会计是对面许家村的,他温和地笑着说:“去年她哥考上大学时,我们大队部送上了五十块的奖学金,今年她考上京城大学,这还是我们临河大队头一个考上全国顶尖学府的的大学生。”他看了一眼大队书记和大队长,笑着说:“我们大队暂定一百块的奖学金。”

    一百块在这个年代不少了,吴记者笑着点头:“好的,谢谢您。”

    吴记者还想采访围观的其他人,但大家一看到吴记者走过来,顿时吓的作鸟兽散,要么就害羞的说不出话来,一个劲的推着自己身边的女孩子:“你说你说。”

    被采访到的小姑娘胆子大些,但也害羞到不行。

    “请问你知道你们村的江柠考上了京城大学吗?请问你对这件事有什么感想吗?”

    小姑娘看着吴记者,不好意思地捂嘴笑了笑,又放下手:“昨天听到二房的爆竹响,知道是三房的人考上了大学,却不知道考上了哪个大学。感想……”她害羞地摇摇头:“不敢想,不敢想。”

    “嗨呀!人家记者是问你有什么看法!”旁边一个女孩子看不下去。

    因为此地距离大房的聚居地最近,所以周围围着的看热闹的人十有八九都是大房的人。

    江钢琴是最爱看热闹了,爬到自家楼上的平房远远的看着,又跟猴子一样,身手利索的从自家柿子树上跳了下了,借住着院墙,一下子跳到邻居家的高台上,然后像飞檐走壁般,在邻居家的高台上石头栅栏上,飞快的挪动着双脚,又爬过了一颗树,很快就爬上距离大队部最近的一个高台,隔着石头院墙,拼命的对江柠挥手,大喊:“柠柠!柠柠!”

    吴记者一下子就注意到院墙上的黄发小姑娘,小姑娘穿着十分的时髦,头发被染成了稻草黄,却并没有弄别的花里胡哨的大耳环之类,而是将额发全部梳了上去,扎了个高马尾,也是因为这样,将她额头和两颊上红红的青春痘全部暴露了出来。

    这是医生对她的遗嘱,不能用厚刘海去遮青春痘,刘海上的灰尘细菌会让皮肤状态变得更糟糕。

    吴记者走到高台下的石头上,高高的举起手中的话筒:“请问你和江柠是什么关系?对于江柠提前被京大录取的事,怎么看呢?”

    江钢琴深深的弯下了腰,嘴巴凑近话筒大声喊:“我是她的好朋友!柠柠牛笔!”说着举起两个大大的拇指,极其显眼包的爬到院墙上站着喊:“柠柠牛笔!柠柠牛笔!”

    含蓄羞涩的小山村,突然冒出个这么奔放外露的姑娘,吴记者噗嗤一下笑了出来。

    江大伯一家四口,正在大队部前面下方的田地里,测量地基要怎么打,打多深。

    原本看到一行人浩浩荡荡的走过来,还有些没反应过来,甚至埋头工作的他,根本没有看,还是他小儿子看到,连忙叫他两个哥哥:“大哥二哥,快看,是爷爷和柠柠!”

    江红军和江红兵二人,也在低头帮着江大伯测量,听到江军的话,茫然抬头:“爷爷回来了?”

    江军却万分激动:“快看快看,还有记者!”

    江家的水田,因为地势低,作为农田来说,是个非常好的位置,不缺水,但作为宅基地来说,就不太好了,田地里有水,他们测量地基面积都穿着长筒雨靴,长筒雨靴深深的嵌在泥地里,每走一步,都要拽着齐膝深的胶靴口,用力向上拔。

    江大伯抬头时,只看到了围上来的人群,并没有看到江柠和江爷爷。

    江军兴奋地说:“嗨呀,被人给挡住啦,柠柠胸前还缠着大红花!”

    江大伯突然就想到昨天弟弟说的,江柠提前被京大录取了的事,当下也不测量了,带着三个儿子说:“走,看看去!”又对小儿子江军说:“你腿脚快,赶紧去喊你小叔过来。”说着,带着两个字上岸。

    这块水田虽紧邻大队部,但中间隔着沟渠,他要去大队部,还要去与大队部相反的方向绕个圈,过石桥,再转回来。

    等江大伯带着两个儿子过来,吴记者都已经采访完了一圈了。

    江大伯拨开人群,看到人群正中央,穿戴崭新的江爷爷,和搀扶着他,身披红花的江柠,不知为何,江大伯像是看到了电视中,状元归乡的画面。

    去年江柏考上大学,就已经很热闹了,整个三房的人都送来了红包和贺礼,大队部也送了红包,可也没像江柠这样,有这样大的阵仗。

    看她身后因为看热闹而跟过来的丁家村和施家村的人,再看看围在周围的大房二房的人,还有那两个老师拉着的长长的横幅,还有那个身材高大板正梳着老板大背头,穿着一身黑,不苟言笑气势凌人的人,江大伯乍一眼以为这人是电视里放的那种□□老大,结果这人自我介绍说,他是一中的校长。

    江大伯第一次知道,校长还能长得如此孔武有力。

    江大伯站在这些人的面前,望着自己因为测量宅基地,手上、身上在水田里沾的泥点,突然后悔站出来了。

    他应该先回家换身新衣服再出来的,可这时候已经来不及了,他唤江爷爷:“爸,柠柠,你们这是……”

    吴记者马上过来采访江大伯:“请问你是江柠同学的什么人?能给我们做个自我介绍吗?”

    “我……”江大伯紧张地搓了搓手:“我是她大伯。”

    江红军也凑了过来:“我是她大哥!”

    望着跃跃欲试神情激动的江红兵,吴记者顺势将话筒递了过去:“我是她二哥!”

    江红兵笑的跟个二傻子一样,满脸的与有荣焉。

    吴记者一听,居然是江柠的大哥二哥,她之前就听说,江柠有两个哥哥,都是一中的学生,二哥还考到了沪市理工大学,顿时激动地采访:“原来是大哥二哥。”她问江红兵:“听说二哥去年也考上了沪市理工大学,请问在大学的校园生活是怎么样的呢?对于妹妹超越你,提前被京城大学录取,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江红兵一下子涨红了脸,江红军将他拉开,对话筒说:“我们是她堂哥,她另外两个哥哥在寒假做什么勤什么工……”

    “勤工俭学。”

    “对对,勤工俭学,没回来。”

    江大伯也是涨红了脸,看着被江柠搀扶着,走在人群最前面的江爷爷。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