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4章
那她怎么还会和崔向东,索要这个位子呢?崔向东依旧没急着询问,而是静听她接下来的话。
现在的阿姨,可不是以前那个为了萧家利益,就算计他的那个萧家主了!
“昨晚,你回房后不久,我就接到了东平的电话。”
接下来的半小时内,苑婉芝把她和弟弟的通话内容,以及她自己所想的那些,全都如实的给崔向东,讲解了一遍。
期间。
崔向东始终静静地听着,一言不发。
苑婉芝说完了后,起身走向了酒店那边。
她知道。
在她把所有事都说出来后,崔向东得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好好分析下。
一。
在江东某市混得不如意的苑东平,已经放下了对姐姐的仇恨,想回到她的身边。
二。
苑东平主动要求去盘龙县,既能在苑婉芝的庇护下健康发展,还不用和她同在市里遭人诟病;更能在外甥女萧错的支持下,展开工作。
三。
苑婉芝是要把能力不错的苑东平,当作崔系的骨干来培养!
以上三点,就是苑婉芝表达出的清晰意思。
第1174章
栾瑶走了一步好棋
苑婉芝可算是给崔向东,出了个大大的难题。
昨晚。
如果他没有接到老方的电话,一切都好说。
他已经和老方协商好。
关键是老方已经运作完毕,却忽然换人的话,傻子也知道,她会失信于人。
还有一点,值得崔向东高度关注。
那就是——
“尽管阿姨再三保证,苑东平能力很足,肯定会对崔系忠心耿耿。我也相信阿姨的话,相信她的眼光。可这个苑东平,只是江东的一个正科级招商副局,竟然能远程锁定了盘龙常委副。这里面,没什么猫腻吧?”
崔向东脸色阴晴不定,低声自语。
答应,还是不答应?
崔向东知道,就算自己拒绝,苑婉芝也不会有什么意见。
但她肯定会内心失望,觉得愧对亲弟弟的。
崔向东犹豫了很久,起身踩着石头,快步走过了消息。
一棵大树上,听听正对着一窝鸟蛋傻笑,口水都流了出来。
她肯定想到了烤鸟蛋的美味。
“整天就知道杀生!当心下辈子,投胎做个小杂毛。”
崔向东抬手:“下来,我有事要吩咐你去做。”
被骂了一顿后,听听决定慈悲为怀,放过了那窝鸟蛋,黑色小狸猫那样的,从七八米高的树上灵敏的滑了下来。
“你让白羊她们——”
崔向东回头看了眼,低声吩咐听听:“去江东那边,暗中调查下阿姨的亲弟弟苑东平。他远在江东,竟然精准锁定了盘龙县常委副位子。我怀疑这里面,可能有猫腻。”
他派听听让人去暗中调查苑东平,倒不是说不信任苑婉芝。
而是因为他不信任这个苑东平!
提起正事后。
吊儿郎当的听听,立即端正了态度:“如果这里面真有什么猫腻,就凭你阿姨的智商,难道看不来吗?再说了,就凭你阿姨的能耐,给她亲弟弟安排工作。好像没必要,非得在明知老方运作完毕后,还要去抢那个位子吧?”
“阿姨究竟是怎么想的,我也说不准。”
崔向东摇了摇头:“总之,她的这个要求,我得答应她。”
“行。我马上安排。”
听听从崔向东手里拿过电话,走到了旁边。
“希望那个苑东平,精准锁定盘龙县那边的原因,真如阿姨所说的那样吧。”
崔向东抬头看着天,再次皱起了眉头。
午后两点半。
盘龙县的书记办公室内。
县书记方临瑜,坐在待客区的沙发上。
常务副县长楼宜台,就坐在她的对面,给她汇报工作。
“半个小时前,我接到了云湖县书记栾瑶的电话。”
楼宜台说:“她主动告诉我说,如果我们盘龙县生猪告急的话,她可以给我们平价调来五到八千头,体重40kg左右的生猪。来压制下我们县,当前暴涨的猪肉价格。”
想到栾瑶打来的电话,楼宜台就暗中郁闷。
那个小贱人,竟然从东北那边以平价,采购了足足三万头生猪。
这三万头平价生猪,足够弥补栾瑶当初紧急叫停大养猪计划、所造成的损失。
这也意味着,栾瑶躲过了引咎辞职的灾难。
栾瑶不但躲过了本次灾难,更是主动给楼宜台打电话,豪迈支援五千到八千头平价生猪!
她为什么要这样做?
一。
就是告诉楼宜台:“我知道你这个小贱人,幸灾乐祸的看我热闹。更希望,我能灰溜溜的败走云湖。哎,可老娘偏偏不走。我不但没走,我还把支援盘龙县的功劳,白白送给你这个小贱人。来彰显我的大度,获得陈老的赞赏。”
二。
栾瑶用支援兄弟县市的实际行动,有力证明了她的大局观,可获得上级领导的嘉奖。
三。
更是直接叫板,曾经在云湖大养猪的崔某人:“就算你有十多个大型养猪场,那又怎么样?你能像我这样的大格局,无视自身利益来支援兄弟县市吗?就算你以后也这样做,那也是东施效颦。”
关键是第四——
就算栾瑶把三万头生猪,全都平价输送给盘龙县,也不用担心云湖县的会出现猪肉荒。
因为新区那边,还有差不多二十万头生猪,来强势托底!
用贺兰小朵的支援,来为自己镀金。
用云湖新区的生猪,来给整个云湖县托底。
即便楼宜台看她一万个不顺眼,却也不得不承认,栾瑶玩的这一手,确实漂亮。
“栾书记走的这步棋,还真是高。”
很快也明白怎么回事的方临瑜,赞叹:“可以肯定的是,她的事迹会登报,受到省市领导的嘉奖。不但能消除此前的所有负面影响,还能从中获益匪浅。人才,端的是人才。”
“方书记。”
楼宜台实在不愿意听方临瑜,夸赞栾瑶,干脆的问:“我们盘龙县,接不接受栾书记的大力支援?”
“接受,当然得接受。”
方临瑜笑道:“如果我们不接受,会被盘龙百姓指着脊梁骨骂的。栾书记赚名,我们赚实惠,可谓是两全其美。”
楼宜台——
看在满脸淡然笑意的方临瑜,暗中感慨:“前三婶,才是个不折不扣的人才。可惜,我们楼家以前没重视她们母女两个。”
往事随风,不提了!
“方书记。”
楼宜台端起茶杯喝了口水,岔开了话题:“我听说,您要从金陵调遣谭玉军同志,来接替王青山的位子?”
金陵谭玉军,勉勉强强的算是楼系。
他和方临瑜在金陵的丈夫,是过命的战友,因此和她走的很近。
对于楼宜台能知道这件事,方临瑜并没有感到奇怪。
毕竟已经做好调动准备的谭玉军,怎么着也得和楼家说一句。
楼家知道了,就等于楼宜台也知道了。
“是的,我觉得玉军同志,还是有能力担任常委副这个职务的。”
方临瑜点头:“还请楼副县,到时候多多帮衬他。”
“那是肯定的。”
楼宜台笑道:“其实,我已经给谭玉军打去了电话,对他表示了最衷心的祝贺。我能听得出,他为能来盘龙县和方书记您并肩作战,很是激动和兴奋。”
嗯。
方临瑜嗯了一声时,私人电话嘟嘟的响起。
“方书记,您先忙。我回去和栾书记,协商下接收生猪的大致计划。”
楼宜台识趣的站起来,告辞快步走出了办公室。
等她出门后,方临瑜才拿起电话:“我是方临瑜。”
“方书记,我是崔向东。”
崔向东在那边苦笑了下:“有个事,我想和你协商下。”
第1175章
炒作
什么?
苑婉芝的亲弟弟,远在江东却精准锁定了盘龙县的常委副位子?
搞什么呢?
我都已经让谭玉军做好准备,随时前来盘龙县任职了好吧?
如果我的承诺没做到,以后我还有什么威望可言?
方临瑜听崔向东说完后,顿时皱起了眉头。
不过她也知道,崔向东在给她打这个电话之前,肯定已经仔细考虑过了。
“我是这样想的。”
崔向东说:“盘龙县的那个位子,让给苑东平。因为阿姨的这个要求,我没办法拒绝。其实我觉得,阿姨也肯定察觉出这里面有问题。但出于某些原因,她明知道是个坑,也得往下跳。也许被苑东平狠狠的坑一下,她当年的愧疚才会轻一些。”
方临瑜还是没说话。
“当然,我也不能让你失信于人。”
崔向东继续说:“我会打电话给十七。别忘了,商家还欠我们三个厅级位子。”
方临瑜明白了:“你是说,让商家在先拿出一个县级位子,来抵消一个厅级。”
“嗯。我相信商家,肯定会一口答应的。”
崔向东笑道:“至于因此就抵消一个厅级,也不是多大的事。只要咱们发展势头良好,未来就有资格说,区区一个厅级算什么啊?关键是,为烘托老方你的能耐,你现在就告诉谭玉军同志,做好成为正县级的准备。我相信,他从副处级的常委副,一跃成为正处后,会对你顶礼膜拜的。”
方临瑜——
“娘的,我稀罕谁对我顶礼膜拜吗?”
她骂了句:“我之所以调谭玉军过来,是因为他的工作能力很不错,能给我很大的帮助。”
她虽然骂,心里却舒服了很多。
崔向东这样安排,不但避免了她失信于人,威望受损;而且还会因给谭玉军安排更高的位子,对她更加的感激。
至于商家承诺的三个厅级,就此浪费一个名额,认真说起来,还真不是多大的事。
“行,就这样安排了。我这就给十七打电话,让她那边先做好准备。”
崔向东要结束通话时,方临瑜说:“等等。你那边什么时候,才能拍摄完毕?”
“拍摄很顺利,估计最多两天后就能收工。”
“拍个广告片而已,有必要如此的郑重其事?”
“除了懂得伺候你家老楼之外,你还懂个啥啊?”
“再跟我这样说话,信不信我抽你的嘴?”
老方威胁了一个,开始说正事:“栾瑶那会儿给楼宜台打电话,说是要给盘龙县,调拨五千到八千头平价生猪。”
她把楼宜台说的那些,给崔向东简单说了一遍。
“云湖县的栾书记,还是走了一步好棋的。不过这没什么,只要对老百姓有益的事,我们都得称赞。好了,就这样,我还忙。老方,你跪安吧。”
又胡说八道了一句,崔向东才结束了通话。
“等我看到你后,撕烂你的嘴。”
对着传来忙音的电话威胁了一下,方临瑜走到了窗前。
她相信,崔向东既然对苑东平起了疑心,肯定会在暗中调查他。
这件事,她不用去管。
她要考虑的,则是该怎么和谭玉军说,才能人对她“顶礼膜拜”!
还有就是那个苑东平来到盘龙县后,可能会出什么幺蛾子。
“江东,苑东平,米家。他的忽然出现,会不会和米家有关呢?”
方临瑜双手环抱,眉头皱起,陷入了深思。
又是一个艳阳天——
市妇联的崔主任,终于在耗时整整四天后,帮青山美女市长拍完了广告。
今天的报纸上,也多了一条和市妇联有关的文章。
一位在书法界有着一定名声的老文化人,站在某个角度上,对堂堂的青山市长苑婉芝,竟然代言小天使卫生巾的行为,发动了相当不屑的口诛笔伐。
大意是身为一市之长,不顾自己的身份,就去代言这种产品,简直是在丢整个青山的脸啊。
老文化人更是怀疑,苑婉芝之所以不顾自身身份,抛头露面的代言这种“腌臜”之物,这里面肯定会有着很大的金钱交易;强烈建议省纪委等相关单位,针对她展开调查。
正所谓一石掀起千层浪——
随着老文化人的炮轰苑婉芝,更多各行各业的专家教授,也都在第二天的报纸上,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有支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