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40章

    江枝此时一身村妇打扮,默默站在一边观察村里情况。

    村里修建有三个医棚,再加上灶房茅坑和宿舍,占的了村里一半面积。

    拆除了村里好几家残墙,其中就包括江枝家的老屋基。

    面积虽然大,但这些房舍都是临时搭建。

    木板为墙、油布搭顶,人在里面的居住条件并不算好。

    当然比起来周围散乱的流民窝棚还是规整得多。

    此时还没有到中午,十几个伤兵坐在外面的厚木板凳的阴凉处,一个个包头裹脚东倒西歪,都是有伤在身。

    他们算轻伤,更重的还在医棚里躺着,忙碌的医兵拿着马桶尿盆进出,都是照顾那些起不了身的重号。

    张军头显然还有其他事,没有闲功夫跟小满爷多应酬,口头的客气一过,就又提药材:“老人家,你们在山上住着,若是方便,以后就多送药材下来。”

    小满爷此时也放松下来:“要得嘛!只要军爷看得起,我们多走几步就是!”

    按照跟许东的事先商量,这次药材需要跟医棚换盐油和一包针线。

    这些都是医棚有寻常物资,根本就不是难事,张军头大手一挥就让管后勤的小兵搬东西。

    十斤盐,十斤白面,十斤白米,三斤油,另外就是一包糖和两个军用针线包。

    张军头道:“这些是军需里拨出来的,暂时只给你们这些。

    以后你们想要什么,可以用药材,或者用山货来换!”

    这是说以后还可以来交换。

    看起来多,其实算来江枝是亏了,这些药若按照以前的价格卖去药铺,能买到更多东西。

    当然,现在的江枝也不盼望赚钱,什么都比不上粮食重要,更比不上安全重要。

    跟下面的人搞好关系,只要能换到基本物资,自己就可以宅死在山上。

    拿到盐油,又到村里堆放废墟的角落里刨出几口没有破损的小坛子,用随身带的绳子五花大绑。

    张军头也大方,叫一个小兵从医棚拿一个装菜的大竹筐,让江枝他们把那些坛子放里面方便带走。

    又是收获满满,这次江枝和小满爷没再停留。

    两人忽视村里那些流民羡慕嫉妒还有害怕的目光,把所有东西装进背篓,背着抬着就出村上山。

    小满就等在半山上,他能看见村里情况,等着江婶子和自家爷一出来,赶紧过来接。

    看到不光是背篓装满,还抬一个大筐,顿时乐得笑起来:“爷,婶子!里面那些人没有为难你们吗?”

    他听过许东在山上的问话,知道要是没药材,流民被打这事会被追究。

    还以为下山来会被刁难,没想到真的换到东西了!

    江枝一边把自己背篓里的东西分一些给他背,一边道:“现在还好说话,以后就难说了。”

    现在是医棚需要药材,等到新军的物资供应调整过来,医棚还会不会这样爽快交换就难说了。

    小满听得点头,的确如此。

    小满爷想起那些流民的眼神,小声道:“昨天那些流民吃亏,以后肯定还会上来,小满,你以后腿脚勤快点,每天把山上查看几次。

    再到几个路口下套子,让流民不敢随便上山。”

    “好,爷你放心,我明天就做!”小满拍胸脯保证。

    他最喜欢干这事,以前怕引人注意只敢把陷阱下在自己家附近,现在他想山中到处都有,来一个套一个,来两个套一双……

    比起空手下山,三人这时就走得慢了。

    不仅需要搀扶小满爷,还得背重物,腾出手还要搬抬东西。

    这一路只能走走停停,小满和江枝两人来回倒腾着往上走。

    后面,不远不近还跟着一些流民。

    小满也不怕,将磨得雪亮的柴刀挂在腰上,还耀武扬威的展示出来。

    李老实和络腮胡几人如今躺在窝棚里起不来,山上这户人家不好惹的话也在流民中传开。

    村边有医棚的军士在,那些人只敢远远看着,跟一阵就悻悻停住不敢走进树林。

    好在才走一小半路,徐二瑞就来接人,有他背着小满爷赶路省了一大半事,几人终于在天黑前赶回老云崖。

    换来盐油,终于解决了最迫在眉睫的事,有这些东西,两家人再待一年都无碍。

    在崖下的棚里,江枝用手捻起一撮赤砂糖放在妮妮嘴里,妮妮很久很久没有尝到糖的味道,喜得眼睛眯成缝。

    虽然说在3000年前的西周就有淀粉水解制糖,《齐民要术》中也有制取麦芽糖的详细介绍。

    战国时期的楚国地区就大量种植甘蔗,榨取汁液熬煮“柘浆”食用。

    而冰糖则是唐大历年间由四川遂宁糖匠发明,取名糖霜。

    (“遂宁”地名始于东晋,东晋十六国并存,遂宁属于十六国的成汉国,各国诸侯连年征战,民众苦不堪言。资料来源网络)

    糖不是稀罕物,但是重要的战略物品,一直不容易购买,现在医棚给一包糖,真是让大家开心。

    十斤盐也是好东西,江枝也没想到张军头这样大方。

    不过想到周边几个县里有盐井源源不断产盐,还有新军里需要用盐水消毒洗伤口,使用起来就宽松了。

    十斤盐给小满奶分了一半,虽然分作两家人,可这些天动不动就在崖下吃饭,也就给他们多分点。

    江枝还想分油,被小满爷挡住:“那些草药虽然有小满在采,还是亏得你教他才认识,盐我们要了,油你留着。”

    这几个月里,两家人互相帮助不分彼此,可自己家里人多,还老老小小不干活,小满爷不愿意老占便宜。

    江枝也不勉强,但糖还是分了一些:“这糖对孩子老人都好,你们都吃一些。”

    风波终于过去,压在老云崖上两家人心中的石头也被掀开,新的日子即将来临。

    第84章

    香薷草

    虽然现在并不能完全放松警惕,还得防着流民上山,但也只是一些小偷小摸。

    若流民人少上山江枝等人不怕,为一口吃的,单是几小时的山路已经让人丧失斗志。

    人多了就是匪,不等聚集满十个,医棚的军兵第一时间就会铲除掉。

    清晨,朝霞满天,云雾缭绕间,大公鸡拍打着翅膀飞上树杈。

    先习惯性的东瞧西看,见今天没人发现自己的企图,赶紧伸长脖子:“喔喔……喔!”

    一口气喊得荡气回肠,终于把憋在胸中的气畅快淋漓的吐出来。

    只可惜乐极生悲,这憋屈太久没有打鸣,连叫两声,大公鸡气竭头晕,一头就从树上跌落,半天没缓过劲来,吓得母鸡们“咯咯”叫着慌成一团。

    旁边,六月出壳,已经换上扁羽的小鸡在鸡妈妈带领下闷头刨食。

    对它们来说,打鸣还很早,现在要紧的是先抢到草籽和虫子。

    如今已经是八月底,山坡上的高粱可以收割了。

    一簇簇高粱穗子割下来挂在屋檐下,火红火红的。

    高粱杆被小满爷细心收起来,他要编一些生活用品。

    地里的辣椒也该采收。

    之前因为盐不够,也没有多的坛子,辣椒全部晒了干辣椒,辣椒酱什么的都没有做。

    现在,两家人开始用黄豆做豆豉,晒豆瓣酱,简单做点调料。

    家里的事自有春凤和小满奶操持,江枝又在找药了。

    这次下山在村里刨坛子时,她无意中听到旁边几个医兵在抱怨聊天。

    说因为伤员人多,秋老虎的天气也热,前些天总有人嫌闷,跑到外面的石板上睡觉,受寒后个个腹泻不止,可把他们这些端屎端尿打杂的人累坏了。

    许医官也气得不行,说本来药材紧缺还这样折腾,再看见有人在外面睡觉就不给药。

    江枝上一次给许东的药是特别准备过,里面多是用于跌打损伤的药草,用于杂病的不多,尤其是医兵们说的受凉腹泻病症。

    受凉腹泻,通俗一点就是胃肠性感冒,此病最是麻烦,头痛发热,身痛无汗,上吐下泻,浑身水肿。

    古人所言为夏日贪凉,睡卧湿地所致。

    换到现代就是吹空调、吃冷饮出现的感冒腹泻,寒湿交杂,反复发作难以治愈。

    百病自有百草,一矛就有一盾,道边小草就是克星。

    如今正值初秋,是香薷的开花期,也是此药的采收期,江枝慢慢顺着向阳的林间山坡寻找。

    在满山深绿、浅绿各种绿之间,香薷紫色的花穗很是引人注目。

    香薷又叫水荆芥,山苏子,香草,气味芳香,花叶跟紫苏极其相似,分布也是极广。

    小草看似柔和美丽,药性却是猛烈,功用发汗解表,利水消肿,被喻为“夏月麻黄”。

    在宋代,香薷饮是火爆一时的中药饮剂。

    《红楼梦》等29回中,黛玉随贾母去青虚观打醮,正值暑令,空气秽浊回家中暑,喝的就是香薷饮。

    夏季煮一碗香薷水能消除病痛,遗憾的是此药性猛,多饮会发汗过多,并不能像金银花当茶喝。

    江枝把山坡上看见的香薷连根拔起,只需要清洗干净,切成段阴干或者晒干就可以入药。

    此时,小野猪就跟在她脚边拱泥土,寻找下面的草根虫子。

    五花肉本来就是野猪,特别喜欢在外面寻吃食。

    每天吃饱肚子再回家,等再把带有盐味的洗锅水菜渣喝进肚子,它就懒洋洋睡大觉,好吃好喝长得飞快。

    明明是身上还带着花边条纹的小猪,已经比同龄小野猪大一倍,不能再抱了。

    原本小猪出生十几天就要做“阉割”手术,佩奇救下时已经错过最佳时间,不得不放弃这想法。

    而且,江枝是取名后才知道它居然是个公的。

    可随口一说的“佩奇”已经取了,还是就这样喊着。

    反正小野猪每天都是被妮妮打扮得花枝招展,头上身上的毛毛全用彩线绑了小辫。

    长着男儿身,内是女娇娥也未尝不可。

    只有江枝每天看小野猪就这样憨吃傻长感觉难受,想当美女一身肥肉可不行,于是给小野猪用麻布做了两个袋子。

    出门就给它像马鞍一样横放脊背上,每次背一两棵草回家。

    人没吃闲饭的,鸡没吃闲饭的,猪也不能。

    虽然小野猪还是宝宝,有雇佣童工的嫌疑,但爱劳动的好习惯需要从小养成。

    多背两次,小野猪对自己的背袋很是喜欢,一出门就得绑上,当然绑上就必须带出门。

    小野猪特别喜欢跟着“妈妈”出门干活。

    此时,见江枝扯了草药,它哼哼着过来要装袋。

    江枝把香薷的嫩叶掐给它:“佩奇,来,吃一片除口臭,不长蛀牙!”

    现在小野猪表现好江枝就亲昵叫佩奇,闯祸就是大喊五花肉。

    得到夸奖,小野猪张嘴吧唧一口吃下,小尾巴还甩了甩,对这味道很是满意。

    江枝也掐一片香薷叶子衔在嘴里慢慢嚼碎,等出了味儿再吐出残渣。

    在这里刷牙不方便,用这个清新口气也挺好,也是香薷的一项技能。

    香薷草一长就是一大片,江枝很快就割好一大筐,一筐自己背,再给小野猪的袋子也分别装好两株。

    于是在明媚的阳光下,一人一猪,一前一后,一摇一晃回家去。

    此时小满也割了一大捆黄荆叶回家。

    家里要想发豆豉,就先得将黄豆发出霉。

    小满奶将清洗干净的黄豆煮到软烂,再放到阳光下晒一天。

    等到晚上,将均匀拌上面粉的熟黄豆装进小篓,放进铺着草的大筐里,上面还要盖上一层厚厚的黄荆叶。

    依靠鲜黄荆叶堆积发热带来的温度,五天后,黄豆长出黄色的霉菌,抓散晾晒,喷上姜汁,这就是黄豆豉。

    若在辣椒酱里放入豆豉,味道会更好一些。

    接下来的日子里,剁细的辣椒酱拌上花椒,放入豆豉开始日晒夜露的过程。

    缸口蒙上一层纱布隔去灰尘杂物,经过持续一个月的反复搅拌,翻缸,还有三到五个月的储存发酵,方出精品。

    只有这样吸纳了天地灵气的辣椒酱,才能做出当地最有特色的美味。

    从第一次交换药材,才过五天,江枝又将自己晒好的香薷草连同其他药也送下山。

    这一次,是徐二瑞送她到的村外。

    进入村子,让守兵验过脸卡,江枝熟门熟路找到医官许东。

    第85章

    山上的识字班

    看着又是整齐干净的草药,还有新鲜的香薷草,许东很是开心:“江大嫂,你这些药来得正是时候,真是帮我大忙了。”

    江枝笑笑:“许医官还缺啥药,我看山上能不能找到?你也知道,这里的山上药也不多。”

    山上多的是草药,但许东需要的是入了药典的中药,这些普通山上就难寻几样。

    许东道:“我这缺的药就多了,能找到的都要。

    不如我给写一个单子,下次你照上面的找好送来。”

    郎中就没有嫌弃自己药物品种多的时候,尤其是现在,天天去催,从军需后勤过来的药还是缺这缺那,补不齐。

    药不齐不成方,伤员可不管这些,受痛就要骂人,不光是伺候人的医兵要挨骂,就连许东也被这些浑人骂过。

    “单子?”江枝愣了一下,眼前却是一亮。

    原身是个大字不识的农妇,自己到这半年,还没有见过笔墨,更没有见过文字。

    若是能借机学会识字就好了!

    “许医官,我不识字,你能不能把每种药分开写一张,再跟每种药放在一起。

    这样我识得药,就记得住字,以后再写单子就方便了!”江枝把一个聪明村妇的智慧表现得淋漓尽致。

    许东刚才说写单子也有些后悔,眼前这个靠家人传下来认药的妇人,怎么可能会识字,就是学也学不会。

    但只要写成一份一份的药名,对照着一样一样的草药记,那就简单了!

    不用自己教,以后还方便,许东有什么不愿意的。

    他说干就干,找来之前那些旧布袋子,先在每袋里面装一份药做标记,再放上一张写着药名的草纸。

    江枝看着许东笔下的字,心里翻江倒海,好嘛!都是繁体字,个个认识。

    想来也正常,自己当初看的可是中文书,里面写汉字才正常。

    许东一口气写了十来张:“这些药山上应该有,你找到晒干,医棚若是要用,会派人来取。

    这字你能认就认,不能认就照着袋子里面的药材找。”

    想到这些山普通,许东就只写了常用的,什么紫苏,艾草、麦冬,狗脊……

    “暂时就这些,能找到多少就多少!”许东没能将药材全寄托在一个山民身上。

    江枝大喜,这些东西她早就收集着有,以后只需要慢慢送来就是。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