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江枝摇头:李老实这狗仗人势的架势,真是跟那打架溜边边,最是声音大的泰迪一模一样。后面的人不敢过来,江枝几人也不停留,背上篓子,顶着大簸箕,抱着木箱继续回家。
接下来的路,原本还问东问西的田贵不再说话了,只是看向二瑞小满的眼神变得崇拜又畏惧。
此时的梨花镇,王家也不安静,王小菊的两个嫂子面色不渝的盯着她:“小妹,你说实话,徐家怎么你了?”
王小菊很是不自然的瘪嘴:“他们欺负我,我哥替我出气又怎么了!”
王家大嫂黑着脸:“爹现在身体不好,你当女儿要伺候他就踏实伺候,别给家里招事。”
换成以前,王家生意做着,有几个正当壮年的男人,她还从来没有想过怕招事。
可现在不一样,没钱没生意,住在镇上连一把菜都要花钱买,日子过得艰难。
王二嫂子抱着孩子也是阴阳怪气:“你跟妹夫回来住就住,可别再说什么帮我们干活,谁家敢使唤姑奶奶!”
让小姑子回娘家的确是两个哥哥让回的,那也是她说徐家都欺负她,在婆家待不住。
王家要她回来,一则老王身体不好,二则要修整房子需要人手。
妹夫徐根宝就是不要钱的长工,还能多一个妹妹干活。
可这个妹妹不是个吃苦的,天天带着孩子白吃白喝,那孩子也是娇惯得很,一个月过去,两个舅母就不答应了。
王小菊满腹委屈,她也知道自己就这样两手空空住在娘家久了,两个嫂子已经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
就想在集市上捡点便宜,谁知道小满的他们会带着江婆子来,白挨一巴掌,现在还被嫂子怼。
不过,只要哥哥们去找到江婆子,就能找回场子来。
她还不知道,她两个哥哥此时正狼狈的往回逃。
而且回来两人看起来没什么伤,却是神情不对。
虽然没有对她指责,但要她不许再给家里找麻烦,以后少到集市上露面。
王小菊不清楚发生了什么,现在住在娘家,也不敢多问,只夜里跟徐根宝睡觉时才抱怨两个嫂子对自己不好。
徐根宝白天干活累得不行,听她抱怨忍不住就骂:“够了!你这个懒婆娘,不是说以前在娘家怎么得宠的,两个嫂子从来不让你干活。
现在你说什么说,不好我们就回村里去。”
说完,翻身睡觉,对王小菊再也不理。
“你……你敢骂我?”王小菊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成亲几年,王小菊还是第一次被丈夫骂。
想着对自己百依百顺的丈夫敢跟自己顶嘴,王小菊对着徐根宝就开始撕扯起来:“你也欺负我!你们全部都欺负我!”
她哪里能回村,回去怎么在婆婆妯娌面前抬头,一腔怒火只能冲着徐根宝发泄。
旁边睡得正香的孩子被吵醒,顿时吓得哇哇大哭。
夫妻俩现在住在岳父家,也不敢真的闹。
徐根宝气得咬牙,翻身起床出门生闷气,住了一个月,他感觉比在家累十倍,还不敢说出来。
第二日,王小菊肿着眼起床,第一次给一大家子做饭。
再说江枝等人回到村里,李老实依然住在医棚,他信誓旦旦说一定能管好修水沟的事,肯定不让人偷工减料。
上山后,知道小满带去的东西都卖完,小满爷和徐大柱都很是开心。
“爷,今天还全靠婶子帮忙卖的,没想到能卖到一百文,还有木箱。”
小满喜滋滋拿出一串铜钱。
搬家上山没有带什么家具,木箱已经给奶放东西,那个大簸箕也交给江婶子晒东西。
小满爷眯着眼抽烟杆,许久才咂咂嘴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一年在春,日子好过啰!”
钱多钱少已经不重要,能看见一条大道就是好事。
一进入二月,出太阳的时间渐渐多起来,而且只要有阳光,天气就格外暖和。
要想种早玉米,只要气温到10度就开始育种。
江枝现在那几十亩边角地已经平整好,需要的还是搓粪球。
这里面的农活徐二瑞已经说过,让其他人帮忙做,等收粮后再付工钱,不用现在操心人工。
在路上,田贵也说过想帮江嫂子家种地。
他们这些外来户不是想租地就能租的。
随着时间过去,陆续还有原村人在返回,大年三十又回来两户。
刚开始还能按地契认地,后来就有些乱。
几户在翻地时,偷偷占了一些没回来人家的好地,反正没人闹到跟前,张军头也睁只眼闭只眼。
能留给外来户的好地不多,为了裹腹,他们只能自己想办法。
江枝那里的地没人抢,田贵想到自己家孩子多,马上又要添人口,还是得想办法多收些粮食。
现在江嫂子这里要人干活,他就自告奋勇荐工。
时间推了又推,盼了又盼,官府终于派人把年前就该送到的种子送来了。
每家一捧高粱,一捧玉米,一把黄豆,再就是一小撮芝麻,一把棉籽。
数量虽然少,有总比没有好。
想要多的种子,就只能朝官府借,张军头又要火冒三丈的代办这琐事。
他的奖励还没有动静,战事还在打,看样子军方是没有精力管这些事了。
挖出水沟,几块地也平整连在一起,江枝开始早玉米的育种。
第154章
种紫花地丁
提前育苗的行为在徐家村引起轰动,再怎么苞米都要在五月才播种,还没有见现在种,而且还弄苗床。
徐根有自己是个干农活的庄稼汉,此时他也不怕江婆子很凶,追着问为什么要提前育苗,而且还有什么苗床?
江枝也不瞒他。
大家都饿肚子,只一户人家有粮食是保不住的,被人连抢带捡就要嚯嚯完,还是要让周围人都有饭吃。
不过,她也只是点到为止,误一季庄稼就是一年温饱,责任重大,自己不承担后果。
那种带不动的猪队友少来。
“地里提前育苗可以防备缺苗补种,也不会占地。现在地里还种着菜,以后也可以种麦子!”
徐家村的人以前习惯直接播种,每次种子在地里被老鼠或者鸟雀吃了就得再补种,反复几次。
生长时间不一样,一块地到收获时,通常都是老中青三代同堂,拖拖拉拉到入冬,把后面的庄稼都误了。
徐根有和田贵听到有道理,他们觉得要这样做才对,只是现在种子不够,还需要自己买。
这一次育苗没有再喊人搓粪球。
沤好的粪水拌土和成稀泥,再摊开抹平,江枝用竹刀划出均匀大小的块状。
然后田贵、徐根有、小满和徐二瑞几人就蹲在粪土块旁边,将种子按进稀泥块里。
每按好一块面积,就及时用细碎的干泥土盖在苗床上表面。
因为没有地膜覆盖升温,只能用枯草再盖一层。
每天早上太阳出来就拉开晒,等太阳落山再盖上。
这些活虽然繁琐,但田贵和徐根有做得很认真负责。
这些农活也吸引到那些徐家人来看。
“二瑞他娘,你这是又在装精装怪干啥?”
有同辈的看得莫名其妙,只当是江婆子以前那些怪异举动。
“我这是育苗,以后直接就能种地里!你可以试试!”
“呵!我活一辈子还没有见过这样弄的,直接放粪堆里,烧根啥也不是!”那人瘪瘪嘴走了。
江婆子一向跟人不对付,现在还装好人要自己也种,会有这样好的心?
粮种金贵,自己舍不得浪费。
江枝也“呵”一声:“有些人眼睛瞎,脑子笨,就是丢进粪坑都找不到屎吃,活该挨饿!”
那人气得跑开了,这个江婆子真是个浑人,说话还是那样不中听。
村里的地有徐二瑞管理,山上也到了一年春天。
其实有小满爷和春凤,那几亩地打理得很好,根本不用江枝关心。
趁着午后阳光正好,江枝提着一个小篓子到了之前几个伤兵住的窝棚附近。
去年经历过山火,那些因为没有翻动,烧得板结硬化的地面就没有长出多少野草,此时还光秃秃黑糊糊一片。
但这里有野猪佩奇的粪堆,和晒太阳玩沙土的游乐场,只要被野猪拱过的地方,破开的泥土就长出嫩叶。
旁边,小野猪造的大粪堆,现在也被春凤搬空,只有个大坑。
家里有一头能造粪的猪和十几只鸡,再加上兔子,地里的粪肥是足够了。
江枝走前面,后面佩奇紧跟着。
看到野猪翻得蓬松的泥土,江枝一乐:这可省事了,只是以后野猪不能再来这里滚土。
随手就挠又开始翻土的野猪:“佩奇,这片被我征用了,你得另外换一片地方,答应不?”
佩奇被挠得翻白眼:嗯、嗯、嗯!
“好,一言为定!佩奇真是好样的!”江枝满意的拍拍猪头。
有猪开荒就是方便,江枝先用锄头将那一片泥土挖松,里面的石头也不需要捡,这里被火烧过留下山灰,又有猪尿腌过早就变得肥沃。
小篓子里的种子早拌好细土,抓一把均匀撒进泥土里,再随便覆盖上。
这些是紫花地丁的种子,是去年六月采药时收集的。
章县令说要制药片,自然少不了提前种植草药。
紫花地丁是野草,也是常用中药材,虽然说满山满谷都是,但还是需要一簇一簇的挖,远比不上种植方便。
现在江枝就将种子播下,算是野生种植,以后采集起来便利,还不影响药效。
而且等到紫花地丁开花时,这里将是一片盛景。
将紫花地丁种子撒了一大片,又将其他几种草药也放进石缝中,还有一些艾草根也种好,这才带着野猪离开。
二月过去,三月转眼就到来,又是草长莺飞的季节。
徐二瑞管的早玉米已经从苗床长出来了。
一般情况五月播种的苞米一个月能长20-40厘米高,现在气温不够,勉强有十多厘米,但叶片肥厚,很是健壮。
“娘,我们可以起垄移栽了吗?”徐二瑞还没有见过起垄套种,也不会做。
江枝亲自带人挖地起垄。
“打红薯箱”是一个累活,以前在收完麦子站在玉米丛再挖,真是又热又闷,玉米叶还要割肉。
现在就简单了,江枝用早做好尺寸的木棒丈量每垄距离,然后就是徐二瑞,小满几人将挖松的土收拢堆成排,形成垄沟。
而玉米就种在垄堆高处中间,套种的红薯将种在垄堆两侧,这样防止夏天雨水过多发生水涝。
红薯属于耐旱怕涝的旱性作物,所以它是怕水淹的,而且长时间浸泡在水里,还有可能会被淹死。
以前徐家村的种植都是平地种红薯,红薯扎不下根长不了藤,每年还会被泡上几次。
现在有松软的厚土,又能避开水淹,红薯藤也可以延伸开,产量只会高不会低。
此时,田坎边已经蹲着一排看热闹的人,看着足有二十厘米高的垄沟,每个人都陷入沉思。
他们都是种庄稼的,有些事不看不知道,一看就明白,而更多好奇还在江枝身上。
“江婶子,你又是从哪里学来的这些?为啥以前没有做过?”一个男人用奇怪的眼神看着江枝。
此话一出,立即引来所有人目光,每个人都想知道这方法是从哪里来的。
这人江枝认得,徐长寿讹地时,这个男人打了跳出来当好人的皮氏一巴掌,还说自己也想占长庚伯土地。
大家都是一个村子的,房挨房,地挨地,不说完全没有秘密可言,只是谁家锅勺响都能听到。
江婆子在村里更不是个能低调的人,有什么事早就嚷出来了,肯定不会藏到现在。
面对十几双怀疑的目光,江枝胸有成竹,她早就知道会有这样一天。
第155章
春种
徐二瑞可以接受自己,毕竟这具身体就是亲娘,单凭血脉压制,他不信也得信。
别人可不会这样听话。
“怎么的,徐根生,你算老几!
你爹娘都不会啥事全给你说,我有什么东西还需要跟你个龟孙交代!
你既然那么喜欢搂根刨底的问,怎么不先把你爹娘用什么法生出你的问清楚。
你要学就看,不学就滚!”
这些人的询问并不是真正对技术感兴趣,只是好奇心驱使,想知道江婆子的八卦底。
一个人好奇,两个人好奇,每一个都会好奇,现在只是开始,一问开就是绵绵不绝。
一拳打得百拳开,最好的防卫就是攻击。
原身就是个不给人留颜面的,张口就能骂,抬手就能打,自然是不按套路出牌。
江婆子一发飙,徐根生顿时被骂得脸通红:“江婶子,我只是问一句,你不说就算了,哎呀还说得这样难听!”
本村的几户徐家人都同情的看着他:大家都不去招惹江婆子,只管在旁边看她怎么作精作怪就是,要你嘴贱多话,挨骂都活该!
旁边那些外来户更是老实待着,别人的地皮还没有踩熟,自然没有问话权力。
在一众嬉笑目光中,江枝神色自若的指挥地里的人干活。
二瑞和小满只管干活,这些话他们去年已经问过了。
田坎上有人待不住,也跟着下地来挖几锄,量一下宽窄,比一下高低。
有人嘲笑:江婆子真是个怪人,球莫明堂、白用功,好好的地翻得烂糟糟的,干活连走路都走不稳!
说这话的是徐家村本地人,大家都知根知底,以前种庄稼的方法都一样的,现在江婆子又是在发癫。
但不是人人都这样想,参与进来更多的还是那些流民外来户。
从李老实那里,他们知道帮忙干活以后能分得一些粮食当报酬,于是纷纷扛着锄头过来了。
反正现在闲着也是闲着,多做一点事,分几斤苞米面,以后煮的粥也能稠一些。
也有一部分是报恩,他们跟本地人不同,他们不知道江婆子以前是什么样,只想到年前生存最难时,是江枝教大家煮青冈子。
吃水不忘挖井人!
虽然青冈粉吃多了就拉不出来,必须掺和着各种菜,吃得胃肠像水洗过一样滴点油水都没有。
也总好过挨饿,而且现在家家户户都还吃着青冈糊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