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22章

    秦之恒把几人重新绑好,嘴里重新塞好臭袜子。

    “等着天亮,就去办离婚!”

    于悠找了个口袋,撸下来赵文、赵全、赵美丽戴着的手表,把屋里的收音机也装进去。

    又和秦之恒把缝纫机抬出去,放在自行车上,连夜拉走了。

    于悠问道:“咱们拉去招待所吗?想办法卖掉?”

    秦之恒犹豫了下,说道:“这两样东西用处都不小,直接拉到火车站吧,把缝纫机和自行车都托运走。”

    于悠没想到这个年代已经可以办理托运了,也觉得这个主意好。

    再说,这个年代京都的市里并不大,火车站也不算太远。

    秦之恒推着自行车,于悠在后面扶着缝纫机,两人直奔火车站。

    火车站的售票员早就下班了,东方已经隐隐泛白。

    “再有一两个小时就该上班了,咱还是在这里等等吧。”

    两人一合计,干脆在售票大厅等到了天亮。

    买了当天傍晚的火车票。又凭着火车票把缝纫机、自行车,还有装着收音机和手表的袋子一起办理了托运。

    两人一夜没睡,精神却很亢奋。

    “咱们去接大姐和燕燕,押了赵文去办理离婚手续。”

    赵文很配合,他想快速甩开秦家人。

    秦之初拿着刚发到手里的离婚证,手指仔仔细细摸着上面每一个字,心脏抽痛,蹲下身痛哭出声。

    即便是到了这个时候,秦之初的声音里仍然带着浓浓的压抑。

    这些年的委屈,又岂止是一场哭泣能够诉说的?

    于悠有些破防,眼角跟着湿润了。

    无论是秦之初还是于柔,都是善良勤奋的好女人。

    可她们只是遇人不淑,婚姻里受尽委屈,离婚后还要被这个年代的人看不起。

    不应该是这样的,她们应该有更好的活法儿。

    于悠脑子乱糟糟的,总觉得自已得做点儿什么。一时之间却又理不出头绪。

    秦之恒已经开始和于悠商量接下来的事情。

    “大姐离了婚,按理是可以回娘家的。我带大姐和燕燕去革委会问问,看看能不能把她们的户口迁回咱家。”

    城里是要清理这类户口的,但迁进村里得村里同意接收才行。还一个办法,就是上面直接把人分配过去。

    “行,户粮关系实在过不去的话,开个探亲的介绍信,咱家又不是养不起。”

    秦之恒点头,于悠继续说:“我先去招待所退房,再去医院办出院手续。咱们办完事直接在火车站见吧。”

    他们今天傍晚的车票,要启程回去。一天之内要把事情都办完。

    两人商量好,分头行动起来。

    招待所里,背篓里带来的米面糖,大都被于悠卖掉了。只剩下两条猪肉,和手提篮里的少量吃食。

    天气冷,肉倒是没放坏。

    于悠把肉一并放在篮子里,背上空了的背篓,赶去医院找当初接诊的大夫办出院手续。

    没想到这个大夫办事很严谨,不但已经给开好了伤情证明,还拿去给盖了医院的公章。

    于悠拿出篮子里的肉,感激道。

    “要不是您,我大姑姐母女俩还不知道咋样呢!家里带来肉,无论如何您得收下。”

    整整四斤上好的五花肉,这也太大手笔了。大夫吓了一跳,她和丈夫条件并不算差,可也已经半年没吃过荤腥了。

    “这太贵重了,救人本来就是我的职责,我不能收。”

    于悠解释道:“这是给我大姑姐的夫家带的,如今闹成这个样子。岂不是还要带回去?您收着,就当我们的谢礼了。”

    大夫想到家里的老人孩子馋肉馋的紧,尤其小闺女,前些日子闻到邻居家的肉味儿都馋哭了。

    她们家双职工家庭,票据不少,可这大半年却买不到肉。

    想了想,拉开抽屉,拿出自已攒的一沓子票据。

    “肉我收了,但不能白要你的,这些票据你拿上,算是咱俩换的。”

    说完硬是把票据塞到于悠手里,将人三两下推出了办公室。

    于悠哭笑不得,她是真的想感谢下这个大夫。这个年代的人自有他的可爱。

    轻车简行,于悠看了看手提篮里剩下的挂面、糖和鸡蛋。在病房里溜达了一圈,很快全部卖掉了。

    天色还早,来一趟京都总得给大家买点东西带回去。

    于悠盘点了下手里的钱和票。

    那个大夫给的票很全,有糕点票两斤、饼干票两斤、罐头票两瓶,还有于悠一直想要的糖票四斤。

    她在医院卖东西换了十二块钱和粮票四斤、糕点票两斤、糖票两斤,加上她妈给的七十块钱。

    八十二块钱,加上这些票,够她大买特买一番了。

    于悠直奔供销社而去。

    点心匣子一斤一盒,要了四盒,满是糖粒儿的大黄油饼干一斤一包要了两包。

    桃罐头、鹌鹑蛋罐头各要了一瓶,麦乳精要了两桶。

    想起家里的孩子们,不能亏着他们。又买了什锦糖果一斤,大白兔奶糖三斤。

    除了粮票,把其他票花了个干净,还剩三十一块钱。

    不要票的雪花膏来上十盒,发现有玻璃弹珠一气儿买了二十颗。铅笔、本子、橡皮各来了二十个。

    买完这些,手里就剩下十块钱。

    于悠把背篓装的满满的,这才赶去国营饭店,打算买点吃食带上。

    想的挺好,但她忘了这时候城里粮食紧缺,国营饭店里吃食很少,只买到了白菜馅儿的包子四个。

    将包子塞到篮子里,于悠这才赶去火车站。

    秦之恒带着秦之初和燕燕已经等在那里了。

    看于悠背篓里满满的,秦之恒怕她累到,赶紧接过来背在自已身上。

    秦之初惊讶地说:“咋买了这么多东西,这得多少钱?”

    她娘家不是被下放了,过着艰苦的日子吗?啥时候条件这么好了?

    秦之恒解释道:“悠悠和我岳母两个人做糕点卖给供销社,有点收入。家里日子没之前那么紧张了。”

    秦之初闻言更感激于悠了。

    她大弟这简直是娶了个善良的金娃娃。她娘家人都跟着沾光。

    知恩图报,礼尚往来,秦之初想着以后自已得对于悠更好点,她弟媳妇说啥是啥。

    秦之恒也这么觉得,心里寻思着等开春他多去收点金银古董,也让于悠高兴高兴。

    于悠这边接到了人,还算顺利。她爸妈也在家里忙着采收蔬菜。

    第38章

    卖蒜黄

    “老于,我看后院的那一小棚蒜黄全都熟了。咱家也吃不了,干脆割了卖给供销社吧。”

    “行,这东西就是麻烦些,不能见光,得单独加盖一层茅草。不过能收个四五茬儿。”

    “咱们卖几茬儿,就不盖着茅草了,让他们继续长成小蒜苗过完年自已吃。”

    于远兴奋的围着自留地转圈儿,今天看这个熟了,明天看那个能吃了。心情一直很雀跃。

    “妈,我跟你一起去卖吧。”

    他长这么大,在老于家好事儿都轮不上他,还一次都没去过供销社呢。

    他爸妈现在可疼他们几个孩子了,胆子也跟着大了起来。

    于卫民撸了撸儿子的头发,笑着说。

    “行啊,咱小柔和小远还没咋去过城里呢。咱们一家一起去。”

    于远一蹦三尺高。

    “哎,爸!我去借手推车,咱把菜装上面推去。”

    于卫民和曹秀开始掀茅草和塑料膜,于柔拿了镰刀来割蒜黄。

    “妈,我就不去了吧。往返得半天时间呢,我能编四五个小篮子呢。”

    她每天编十个卖十个,已经攒了三十多块钱了。手里有钱,心中不慌。一门心思想多挣点,也能给家里减轻点负担。

    “去,都去。你也别总闷在家里,今儿咱好好逛逛。”

    这大闺女啥都好,人漂亮、懂事、体贴还勤快,家里被她收拾的整整齐齐的。就是太内向。

    曹秀寻思以后得多带她出门,锻炼锻炼。

    这一个小暖棚一米宽,二十米长,全都割完,用草绳一捆一捆扎起来,得有三百多斤。

    一个小推车根本装不下。于远又出去借了一辆。

    满满两车摞的高高的,盖上茅草席子,推车的人根本看不见前面的路。

    “我和闺女走在前面,给你们带路。”

    出村的路上,曹秀和于柔两人走在前头,后头是两辆手推车。很快引起了人们注意。

    “秀儿,你们这是推得啥啊?干啥去?”

    曹秀看了下来人,这是和原身关系不错的妇人。原来老于家的邻居。

    “她林婶儿,这不,自家自留地里种了点菜,吃不了,想着卖去供销社换点钱。”

    曹秀说着,走到手推车边上,掀开草席,拿了一把蒜黄出来。

    “自家种的,拿回家尝尝。”

    林婶子拿到手里,觉得很稀奇。

    “这是啥?”

    村里人很少出去买菜,林婶子还真没见过蒜黄。

    曹秀笑了笑道:“这是卫民用大蒜种出来的,刚割下来,跟韭菜似的,放不太住,回家炒着吃可香了。”

    林婶子更惊讶了。

    “这咋大冬天的还种出来东西了?”

    曹秀解释道:“家里弄了几个暖棚,你明儿有空过去看看。我们忙着去城里,就先走了。”

    林婶子拿着蒜黄挥了挥手:“行,快去吧。”

    一家四口走后,村里人聚在林婶子周边,都瞅稀罕似的看着这把蒜黄。

    “卫民这也太本事了,这菜鲜嫩的很,两大车得卖多少钱?”

    “是啊,冬天还能种出菜来,咱要不明儿也去瞅瞅?”

    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于卫民家种出了菜,卖给供销社的事儿全村都知道了。

    李永德、赵前进和郭民自然也听到了。

    之前他们只想到了这菜种了能自已吃,可现在于卫民竟然拉去卖钱了。

    这卖了钱不就能换粮吗,这才是真正的吃饱饭啊!

    郭民感慨道:“这卫民叔脑子真是好使啊,竟然把菜卖去了供销社。”

    李永德心里火烧火燎的,蹭地站起来。

    “走,别拖着了,咱挨家挨户走一遍。”

    装满了菜的车不好推,一家四口花了小三个小时才到了城里。

    供销社经理冯旭东亲自接待了他们。

    “婶儿,您说您要卖给我们一批蔬菜?”

    “也不是一批,过几天应该还有别的菜。你们收不收?”家里的韭菜也能长好几茬,也得卖。

    “收!咋能不收呢。”

    现在城里缺菜缺的厉害,白菜萝卜都很少有卖的。

    “婶子,这是,这是蒜黄?”

    他家里条件好,他爸是公社副主任,他妈是公社妇女主任。

    蒜黄下来的时候,虽然本地人少见,但还是偶尔能上他家餐桌的。

    “这东西炒鸡蛋可香了,你们从哪里弄来的?”

    曹秀问道:“别管哪里弄来的,你多少钱能收?”

    冯旭东想了想,说道:“婶子,你也知道,冬天缺菜。再加上这蒜黄稀少,肯定值钱。”

    “但我们这个小县城物价并不高,大白菜也就一分钱一斤。这蒜黄我算您一毛钱一斤,您看行么?”

    他不打算把蒜黄留在这边卖,想着一会儿找车拉去市里,一毛五批发给市里的供销社。

    市里厂子多,有钱人多,那边的供销社也大。两毛钱一斤估计人们得抢着买。

    曹秀痛快道:“行,咋不行呢。”

    这比白菜价格高了十倍,很可以了。

    冯东旭找人来卸车、称重,于柔拎着篮子上前。

    “冯经理,我家这生意多亏了您。我出门时候给您割了点青菜,您拿回去换个口味。”

    冯东旭这才注意到一直在曹秀夫妻后面站着的于柔。

    经过几个月的保养,人长胖了些。皮肤早已褪去了暗黄,莹白的脸上被风吹出两丝粉嫩。

    圆圆的大眼睛黑白分明,两条又粗又长的麻花辫搭在胸前,脸上挂着淡淡的笑容,显得很淑女。

    冯东旭觉得眼前一亮。

    “婶子,这姑娘是?”

    曹秀觉得于柔办事儿细心周到。悠悠来了多少次了,每次都风风火火的,从来不说和冯经理进一步打好关系。

    “这是我大闺女,于柔。你之前收的那些小篮子,都是我大闺女编的。”

    冯东旭夸奖道:“那真是手太巧了。婶子真有福气,闺女们一个比一个出色。”

    于柔被夸得不好意思,脸上的粉团越发红的厉害。整个人更显的娇嫩起来。

    冯东旭忍不住多看了两眼。

    两车蒜黄,一共卖了三十五块钱,收获颇丰。

    曹秀拿着之前郑明朗送来的票,给大闺女和外孙女各自扯了四尺花布。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