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74章

    于悠很快跟大家分享了这个消息。

    “国家现在外汇储备量有限,正在建设农副产品出口基地。建好后,就需要大量的农副产品。”

    “咱们几个月后会有蘑菇、猪肉、鸡鸭,公社分配后,多余的大豆玉米还能榨油。这些都可以卖!”

    于卫民:“趁着现在,去拿下一部分订单。等到出口基地开始使用了。正好无缝衔接,把咱们的产品卖过去。”

    于悠:“爸,之恒打听到了,最近的港口是津港。坐火车的话,当天就能到了。”

    于卫民问冯彬和杨泽山:“那行,那咱就去津港谈订单,你们俩想不像一起去?”

    冯彬……亲家这说走就走的作风他有点儿不适应。

    “我也没干过销售,就不去了吧。”

    杨泽山:“还是你们父女俩去吧,不行把你女婿也带上。年轻人敞得开,不像咱们脸皮薄。”

    得,又是俩怵头出门的!

    第129章

    坐火车去津港(求五星好评)

    于卫民:“那行,那就叫上之恒,我们三个跑一趟。”

    从山南县到津市和京市的距离基本上差不多。

    三人开了介绍信,秦之恒不知道通过什么途径,买到了卧铺票。

    这就不得不说一下这个年代买票难了。买票不但要出示介绍信或者工作证,想买卧铺也不是那么简单。

    硬卧一般都是单位托关系找人才能买到。

    软卧则是必须达到一个级别才允许买。

    当然,在这个并不富裕的年代,很多人都是能省则省。买个坐票坚持一下就到站了。

    但秦之恒却是知道自已媳妇儿和老丈人一家,虽然表面上大大咧咧的,对生活品质却是要求不低的。

    就看家里特意盘的火炕,还有吃的用的就知道了。

    秦之恒托人买到的就是硬卧,不用去硬座那边挤着,累了还能躺一躺。

    他们这个隔断里,四个床铺,他们买到了两个下铺,一个上铺,还剩一个上铺。

    三人刚安顿好,另一个上铺的人也上了火车。

    是个中年男人,身边还有一个年轻人。

    年轻人见于卫民坐在一个下铺上,于悠和秦之恒坐在一个下铺上。

    对于悠两口子说道:“二位,我们领导腰不太好,爬上爬下不方便。能不能给我们领导换一个铺位?”

    小杨作为大领导的警卫员,觉得自已有点办事不力。

    他们大领导裴正业才出公差回来,谁想到软卧那边一个铺位都没有了。硬卧也只剩下一个上铺了。

    偏偏裴市长这个人不愿意亮明身份,直接买了票就上火车了。

    于悠见这人态度诚恳,中年那人也比较文雅的样子。也没抻着,痛快道:“行,那就换换。”

    两人径直跑于卫民床位上坐着去了。

    裴正业反应过来笑道:“你们三人是一起的?”

    于悠回道:“叔,这是我爸,这是我对象。”

    原来是一家三口,这就更奇怪了,舍得买三张卧铺票的人可没几个。

    “你这几天也辛苦了,先去你的位置上休息休息。”裴正业把年轻人打发走,这才闲话道:“你们这是去哪儿啊?”

    于卫民:“我们去津市。兄弟,我叫于卫民,你贵姓?”

    裴正业笑道:“我叫裴正业,巧了不是,我也是去津市。你们这是去干嘛?”

    这年代户籍管理非常严格,人口流动几乎为零,没事儿一般不出远门。

    于卫民:“想去港口看看

    。”

    裴正业明显更感兴趣了,毕竟普通人没事儿谁去港口转悠啊。

    “方便问一下你们去港口干嘛吗?”

    于卫民:“这不是听说津市正在扩建港口。公社里有些农副产品,想看看能不能出口。顺便替国家赚点外汇回来。”

    裴正业……啥时候下面公社的人这么有见识了?连国家现在缺少外汇都知道。

    还有,他们兴建港口的事情也才刚开始半个月,消息这么快就传出去了?

    小杨正好打了热水过来,觉得于卫民在说大话。

    “现在老百姓们自给自足就不错了,大家都吃不饱,你们公社能有什么农副产品?”

    秦之恒:“小兄弟,每个公社情况不一样,事情不能一概而论。”

    裴正业也斥责道:“小杨,别乱说话。卫民兄弟,这孩子年轻说话没个轻重,你们别介意。”

    于卫民:“这有什么?我们公社本来就不一样,今年搞了集体经济,能提供的东西可不少。”

    裴正业:“哪都有什么?”

    于卫民:“有鱼、生猪、鸡鸭、还有大豆油,蘑菇。”

    小杨又憋不住了:“叔,这可是出口,少了的话还不够装货的,村里养的那点东西怕是不够。”

    一个村养上十来头猪,就想着出口,搞笑来的吗?

    于卫民……这小子是有点儿轴。算了,让这小子长长见识!

    他们这是集体经济,就拿猪来说,一家养两头猪那也几百头了。

    “一年五万斤鱼,四百来头猪,两千只鸡鸭,蘑菇的话也少不了,豆油的量倒是没准儿,就看我们能剩下多少豆子了。”

    这下不光小杨,就连裴正业都震惊了。

    裴正业:“你说真的?一个公社每年能出这么多东西?”

    于卫民老神在在指了指自已:“别的公社可能不行,但我们公社却是没啥问题的。”

    于悠……她爸还嘚瑟上了。

    裴正业正为津港出口的事儿犯愁呢。实在是现在没有余量出口。

    这要是把本该供给供销社、肉联厂的物资弄来出口。那就是在老百姓嘴里抢饭吃。

    裴正业说道:“那我给你们指上一条明路。津港那边的货,都是通过津市食品进出口公司。”

    于卫民:“这可是个重要消息,果然本地人更了解这些。”

    没想到做个火车还遇上了个懂行的。

    几人说着就到了饭点儿,小杨去打饭了。于悠开始从背包里往外倒腾东西。

    一罐头瓶子她妈做的肉酱,八个白面饼子,一个铝制饭盒里装了满满的茶叶蛋。还有一饭盒蒜辣黄瓜条。

    于悠在床铺上铺了张报纸,把东西一一打开放好。

    裴正业……

    眼睛总是不住往那边儿瞅。

    食材虽然好,但自已也不是吃不上,主要是这味道,太特么香了。

    瞬间觉得手里的盒饭不香了!

    小杨也馋的吞了吞口水。没天理!这三人出个门带的也太齐全了,怎么比领导吃的还好?

    于卫民见状招呼两人:“过来一起吃,我媳妇儿烙的饼个儿大,足够吃了。”

    是真的大,曹秀觉得正在火车上一个一个拿着吃费事儿,烙的都是脸盘一样大小的,一个管饱。

    裴正业想拒绝,可人已经走了过去。

    肉酱咸香特别下饭,酸辣黄瓜条十分爽口,茶叶蛋带着一股子奇异的肉香味儿。

    这几年吃得好,于卫民、秦之恒、于悠肚子里早就不缺油水了,一人吃了一个就饱了。

    剩下五个饼子,全都进了裴正业和小杨的嘴里。

    这还不止,两人还各吃了两个茶叶蛋。把七十年代人的饭量完美的演绎了出来。

    第130章

    框架协议(求五星好评)

    裴正业颇为不好意思。

    平时忙工作,工作餐也是草草吃几口。他已经很久没有这么畅快淋漓的吃过一顿了。

    现在他更觉得这几人是真的来谈生意了。

    就这点吃食,也能看出不凡来了。在大家普遍以弄熟吃饱就行的状态下,这么注重食物的口味,本身就是难见的。

    吃人嘴短,免不了要行个方便。

    裴正业直接写了个条子,交给于卫民。

    “我和津市食品进出口总公司的老总有点私交,拿着这个找他,兴许能助你们一臂之力。”

    “当然,事情成与不成的还在你们自已去谈。”

    于卫民开始胡思乱想。

    怎么觉得眼前这人身份不一般?这是拿到了传说中的“条子”?

    于悠转了转眼珠子:“叔,您和津市运输队的人熟吗?”

    裴正业放声笑了起来。

    看这三个人的表情,显然已经猜到他有些身份,但三人并没有直接问出口。

    这姑娘脑瓜更是转的快,这是连后面货物的运输都想到了。

    “熟,怎么不熟?”

    裴正业直接又写了个条子。本身这件事就是互惠互利的事儿,他推动一下也没什么。

    京市实验医学研究所。

    收发室的人正在打扫卫生,发现了这封滞留的信件。

    收发室的刘大爷:“这个写信的也真是,收件人没写清楚也就罢了,连寄件人也没写清楚,退都退不回去。”

    大家都不会私拆别人的信件,一直放着也不是个事儿。

    门卫说道:“基础医学组组长好几个,要不要问问谁有山南县的亲戚?”

    刘大爷:“行,一会儿我给他们送去,让他们自已做决定。”

    庞明、张惠、牛元清、傅正业四个研究组长还在日常焦头烂额中。

    这封信送来正好醒醒脑子,但他们都不认识山南县的人。

    庞明提议道:“反正现在只有咱们四个组长,咱们一起打开,看看里面内容就知道是谁的了。”

    说着,庞明就撕开了信封。

    一沓子信纸上,反正面都是密密麻麻娟秀的小楷,十分齐整。

    庞明:“呼吸剂,拟肾上腺素药品分析,这,这……”

    张惠:“催产素、止血针,天哪!我没看错吧?”

    牛元清:“镇静剂、抗过敏药成分研究……”

    傅正业:“彩超机、x光机、呼吸机构造……”

    除了这些,这封信里面没有提到任何其余的话,寄件人是谁更是不清楚。

    可现在有时间去纠结这些吗?没有!

    四人如获至宝一般,很快就按照各自负责的领域瓜分了资料。把信封珍藏在了抽屉里。

    整个基础医学组迅速召开了各个小组会议,陷入一种痴狂的研究状态。

    国家的医学怕是要迈出一大步了!

    ……

    津市食品进出口总公司总经理办公室。

    下了火车,于卫民带着闺女和女婿先去津港港口转了一圈。

    不同于内陆地区的平静,这里正在紧张的动工。果然,73年,全国开始了第一次建港热。

    确认了的确有需求,三人很顺利的来到了津市食品进出口总公司。

    于卫民掏出裴正业的纸条儿,门卫直接把他们领到了黄齐的办公室。

    于卫民……这条子还真好使!

    黄齐倒是十分客气:“几位是来谈卖农副产品的?你们手里有什么?”

    于卫民:“一年大概五万斤鱼,四百来头猪,两千只鸡鸭,还有蘑菇,豆油。”

    黄齐委婉道:“猪和鸡鸭、豆油没问题,但是鱼和蘑菇不行,出口商品主要的难度在装卸和存放。我们走海运,路上的时间特别长。”

    这是一直没解决的问题,所以现在他们主要接的单子都是粮食和白酒比较多。

    剩下不耐放的,都是就近出口,利润就没那么大了。再一个半路东西坏了,他们还得付搞得违约金。

    现在港口扩建,对出口商品的需求量增多,他压力也很大。

    毕竟国家要靠着出口农副产品这些赚取外汇储备,才能换回钢材、机械设备等急需的物资。

    于悠:“那我们要是把这些东西做成能够长期存放的物资,是不是价格会高出很多?”

    黄齐:“那当然。罐头和生猪出口价格本来就是天壤地别。”

    于悠:“那鱼做成风干鱼、蘑菇晒干是不是就行了?”

    黄齐眼前一亮:“要是能做出来的话我们能高价收购。”

    凭着曹秀的手艺,教会村里人做这些,这倒是不难。

    于卫民大忽悠上阵了。

    “黄总,既然如此的话,咱们可以先把协议签了,等到下半年,我们那边就陆续出货了。鱼、猪、鸡、鸭、风干鱼、干蘑菇、豆油。”

    黄齐疑惑道:“可你们这具体数量都没有,怎么签?”

    于卫民内心嘿嘿一笑,不让你按了手印,到时候反悔咋办?咱就讲究个没有后顾之忧!

    “黄总,我们可以签框架协议啊!具体的数量不用写。”

    黄齐:“什么是框架协议?”

    于卫民解释道:“就是确定主要内容的合同,比如津市食品进出口总公司五年内要以市价收购我们所有的农副产品,数量可以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具体的交易数据,等到我们出货的时候,在框架合同的基础上再添加附加协议来结算。”

    “同样,我们也不能卖往别处。这样对双方都有个约束力。”

    “我一个大老粗都知道要签这个才保险,您一个老总一定也知道,落在纸面上比口头上好得多。”

    黄齐……谢谢,受教了!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