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7章

    只是孟昭话落,沈江霖却扬起笑脸道:“孟先生,我虽不舍,但想必明年我们马上就会在京城再聚!”

    这话说的委婉,但是孟昭心里一片熨帖,也将刚刚在侯府门外的难堪不快给一扫而空了。

    今年秋闱,只有中了举人,才会继续不远千里地北上准备明年的春闱。沈江霖这话预示着他定能中举。

    两人一追一赶,已经走到了一家茶馆门口,沈江霖干脆邀请孟昭进去喝一杯茶再走。

    一路跟着沈江霖的小厮知节看了一眼这家茶馆,又摸了摸刚刚临出门前王嬷嬷给他的三两银子,想着还好二少爷不是挑了什么贵的地方,否则这三两银子可不够消遣的。

    沈江霖今日出来逛,也没说要买什么,只将这个月的月银都带了出来。

    孟昭手头更不宽裕,京城中的茶铺几百家,各种档次的都有,有些高档之地,一杯清茶二两银子,是他连门的不敢进的地方,幸好自己这个学生算是体谅他,眼前这家看门面应该点壶茶费不了多少大钱。

    拮据的师徒二人进了茶馆,要了一壶清茶、一碟花生和一盘糕点,对坐着吃了起来。

    孟昭心里苦闷,自己此番一路北上游学,是按照自家师傅所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只有看遍了世间百态、了解了各方态势,开阔了眼界,做起文章来才能下笔如有神助。

    师傅看重他这个弟子,长恨自己没有更多的教学给他,耽误了孟昭这个天才般的人物。

    孟昭却并不觉得师傅有任何对不起自己的地方,只是此番游学,确实经历了不少,以往写出来的文章,花团锦簇有余却有些浮于表面,而现在却是扎实了不少。

    只如今,却不想在回程的时候出了这么大的纰漏,就算是想要抄书挣些润笔费,这一没时间,二不可在一处久留,一下子对此次能否顺利赶上秋闱没了底气。

    罢了罢了,今日就再叮嘱沈江霖这个学生几句,喝一杯茶,了了这段师徒之情,明天就退了租的房子出发,一路上走一步看一步,实在若是没赶上秋闱,那也只能再等三年,一切都是天意。

    孟昭想到这里,吐出了一口浊气,端起茶盏正要喝茶,便听沈江霖道:“孟先生若是想见家父,若不然学生代为引荐?”

    第17章

    儿子坑爹

    孟昭对荣安侯府的最后那点怨气也散了。

    谁家没有一点破事,侯府家大业大,奴仆成百上千,主家一时失察让钱二那等人做了门房也是有的。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他读了这么多年圣贤书,又何必与这般小人一般见识?

    “江霖,你我不过十来日师徒,担不得你这般为我费心筹划,我,我这确实,哎,也是难以启齿。”

    孟昭如今不过十九岁,虽然聪慧善机变,并没有文人的自作清高与迂腐作派,否则他今日也不会听了张文山的话,主动来荣安侯府拜访了,但是在十岁的沈江霖面前,孟昭还是觉得有些张不开口。

    沈江霖面上闪过一丝伤心,心中却对孟昭愈加满意。

    今日幸亏是他碰到了,若是放任钱二继续得罪孟昭,恐怕此孟昭就要变成书中的孟大人了。

    一开始沈江霖没有将孟昭和书中的孟大人对上,那本书中有一位孟大人和赵家走的比较近,虽然只是书中三言两语的交代,但是能被作者着重提及的朝堂人物必然有其份量。

    书中曾描绘孟大人刚刚年过三十,是朝堂的后起之秀,手腕强硬,作风廉洁,不喜荣安侯府的作风,在赵家的运作下,参了荣安侯府一本,这才掀起了清算荣安侯府的浪潮。

    这位孟大人,可是主导沈家流放事件的导火索啊!

    书中描写以男女主感情进度为主,复仇沈家为辅,朝堂动态只是点缀。

    回归现实,这些朝堂动态才是沈江霖要在一字一句中寻找的真正有用信息。

    年仅三十,姓孟,后起之秀,对沈家有着敌视的态度。

    一个入了官场的人,是不会轻易给自己树敌的,沈家确实对内不算严谨,但据沈江霖了解,也不是什么胡作非为的人家,朝堂上那么多家勋贵,那位孟大人不去参一本,非要逮着沈家去搞?

    沈江霖在今日见到钱二驱赶孟昭的那一瞬,书中情节自动映入脑海中,直觉将他与那位孟大人联系到了一起。

    这世间从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恨,沈家倒台在十年之后,十年后孟昭正好三十岁左右,若是此番秋闱一帆风顺,明年登科及第,便能入朝为官,若是孟昭依旧只是一介秀才,就是心中对沈家再怨恨,也只能暗自忍耐。

    可若是有朝一日孟昭大权在握,会不会想到今日之辱?眼见沈家墙倒众人推的时候,会不会也就顺势而为了一下?

    当然,也有可能是沈江霖过于敏感,猜错了,但是那又如何?沈江霖自觉看人不会错,孟昭一个十九岁的秀才,难道就不值得沈家投资了么?

    根据沈江霖的投资经验,只有在一家公司规模还很小的时候就强势介入,拿到一大部分股权,才能在它经历A轮、B轮、C轮融资的时候成功套现,甚至情况更好的,耐心持股到上市,一飞冲天,回报以几百倍计。

    孟昭本就是庐州府人,是沈家的祖籍所在之地,沈家宗族中没有人才,难道还不能向外投资?继续敝帚自珍从来不是出路。

    沈江霖决定出手,就不能落空。

    “孟先生,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作为学生,照理不该说先生的不是,但是我以往在张先生门下读书,实在提不起读书的兴趣,孟先生虽然只教了我短短十余日,但是讲课妙趣横生、旁征博引,让我心向往之,是我学习一道真正的引路人。如今师傅有事,弟子服其劳,错否?”

    沈江霖容貌出众,虽只有十岁,但是讲话有理有据,气度卓尔不凡,让孟昭下意识地就将他放在了和自己平等位置对话,听完沈江霖如此推心置腹的一番话,孟昭确确实实地感动了。

    尤其是沈江霖将他抬的这么高,对他评价这么好,他就更不想在沈江霖面前落了面子,便将自己的难处放在了一边,好生劝解道:“张先生才学是有的,只是为人古板教条了一些,若是可以,最好还是让令尊再请高明,我也只是小才,若有名师指点,以江霖你的资质,想来以后定能金榜题名!”

    以孟昭和张文山的关系,孟昭原本不应该说任何张文山的不是,但沈江霖对他一番赤诚,他难免心有所动,再加上沈江霖确实是他平生之仅见的美玉良才,若是一般学童,由张先生启蒙教学也是足够了,可是以沈江霖的资质,就是师从名家也是应当。

    要知道,伯乐不常有,而万中无一的千里马其实也是罕见的。

    沈江霖将自己说的那般好,可是看看他一样教了那么多时日的沈家族学中的其他子弟,可有任何变化不曾?因着孟昭年轻手软,反而这帮学童更加调皮坐不住,心思更不在学业上了。

    反而还不如张先生在的时候学的好!

    “孟先生,您的话弟子谨记在心,还请您以后就是离开了京城,也别忘了常与学生信件往来,指点学生的功课。学生也想拜得名师,只是家父似乎并不关心我的学业,若是孟先生能临走之前,拜会一下家父,帮学生美言几句,或许还能增加几分信服力。”

    “还请先生助我。”沈江霖跳下了椅子,站在孟昭面前,恭恭敬敬行了一礼,孟昭连忙站起来去扶。

    “江霖,你真是羞煞我了,我只是比你痴长九岁,担不得你如此重礼,以后无论我去哪里,都会将路上的所见所闻写信与你,你有任何课业上的难处,也都可以书信与我,我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只是先生这一身份我已卸任,不如以后我们就平辈相交如何?”

    孟昭的眼眶有些发红,强拉着沈江霖坐下,心潮澎湃不已。

    在外头游学两年,走过了许多弯弯曲曲的路,见过了很多形形色色的人,知道了除了家人先生外,外头大部分的人,别说掏心掏肺地帮你了,就是不害作弄你,已经是大恩大德了。

    一腔热血被浇了半冷,人情冷暖只有自己知晓,从傻头傻脑的乡间书生,到如今可以基本上做到宠辱不惊,算是见过一点市面的人,今日却被一位侯府少爷真正感动到了。

    沈江霖定然是已经知晓他为何要见沈侯爷,也知道他内心的无奈和挣扎,他想要为自己引荐,可是自己为了面子却断然不肯,沈江霖却又找了一个让自己替他在沈侯爷面前美言几句的理由,要帮他完成求见沈侯爷的愿望。

    面子里子都给自己照顾到了,扶着他帮着他走下这个台阶。

    明明是比自己小了九岁的小少年,却将自己的顾虑都考虑到了,若他还拿着老师的架子,实在是太让他惭愧了。

    他当不得沈江霖那一声“先生”。

    沈江霖却是从善如流,立马打蛇上棍:“那我便称你为孟大哥吧!孟大哥,你能否作一篇文章或作两首诗,其实家父很敬重读书人,若能提前有个准备,想来能更一帆风顺一些。”

    一声“孟大哥”,让两人之间的距离更拉近了许多。

    孟昭心中一动,他没想到沈江霖不仅仅对他尊重有加,处处照顾他的心情和自尊,还在人情世故上十分熟稔。

    如今像他们这种寒门子弟拜求高门,自然是拿着文章诗赋去求教最是体面,孟昭其实已经有了一番准备,但是沈江霖才多大?竟是洞悉世情至此?

    这世间天才是罕见,但是天才也易折,因为天才总是容易恃才傲物,如沈江霖般在人情世故上也如此通透者,实在是难得一见。

    看来古人言祸福相依诚不欺我,遭此坎坷却能认识沈江霖,是他之幸。

    孟昭不再拿乔,直接从怀里掏出一叠纸,给沈江霖递了过去。

    沈江霖看完之后,从中挑了两篇留下,又叮嘱了一番孟昭:“家父生于沈家鼎盛之时,喜好风雅,不爱世俗之见,届时孟大哥见了便知。”

    话说的委婉,但是孟昭是什么人?闻弦歌而知雅意,又看沈江霖留下的两篇文章都是自己做的最花团锦簇的那一类,立马就明白沈侯爷内里是个什么样的人了。

    这是沈江霖这么多日潜心观察、旁敲侧击的结果,自然不会有假。

    既然要助孟昭一臂之力,那就不能是简单的给他引荐给沈锐,定然要让沈锐狠狠出一次血,这样人家才能真正的感恩戴德。

    儿子坑爹嘛,古来有之,尤其是沈锐这种“爹”,沈江霖坑起来一点都不手软。

    第18章

    父子交锋

    日暮四合,北风渐紧。

    星星点点的雪珠子又从天上撒了下来,刚一落到泥地上被人一踩,就化为了雨水,虽是小雪,但这样的天格外冻人。

    见雪下了起来,外面大街上的人都往家赶,唯恐这雪越下越大。

    沈锐和太常寺的几个同僚今日约了一起去听戏,这是新年之后的首聚,沈锐作为太常寺上官,自然是要做东的。

    “小梨园”内包场,跟着几个戏子饶有兴致地唱作念打了一番,又有当红的小旦应邀作陪,底下人一顿恭维,言说到底还是沈大人的面子大,请的动名旦杜无言,一行人又是喝酒又是作诗,从一早上闹到日落时分,看着天色不好,这才堪堪分开家去。

    沈锐一肚子的酒水,哪里还用的下晚膳,半倚靠在暖阁的卧榻上,等着下人端驱寒醒酒汤过来。

    一杯暖汤下肚,沈锐通体舒坦,半眯着眼睛手指在膝盖上有节奏地点着,回味着今日杜无言所唱的曲调。

    只可惜如今杜无言是整个京城都炙手可热的曲艺大家,原本今年过年沈锐是想请杜无言到府里唱两曲,热闹一下,但是如今侯府日渐势微,杜家班婉拒了他这边,去了别家,一直到今日才排出空来作陪。

    想到这里,沈锐的手指微微一顿,心中渐升一股烦扰,刚站起身来想去叶姨娘房里纾解一下,就听到外边仆人禀告,二少爷求见。

    儿子要见老子,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可是沈锐心中却闪过一丝纳罕,同时还有着一点自己都没察觉到的不耐烦。

    很快沈锐就让沈江霖进来了。

    沈江霖一进暖阁,就带进来了一身冷意,沈锐示意沈江霖就站在帘子边说话。

    “晚膳用过了?最近在族学里可有淘气?”沈锐坐在暖坑上,问底下站的笔直的儿子,言语平平,仿佛只是例行公事的垂询,而非真正的关心。

    沈江霖的“清风苑”实在偏僻,到主院来要走一段时间,出自己院门的时候还未下雪,没想到走到一半就下了起来,身上兔毛披风难免不沾染一点雪珠子,站在暖阁中,雪珠子遇热一化,从鬓发间流到脖颈里,冰的人一个哆嗦。

    此时还未到正式晚饭的点,自从上次和大厨房闹得不甚开心后,大厨房都是“秉公”办事,该怎样就怎样,时间上是不能提前或者是挪后的,每日就是照着菜单子做好当日饭菜,油水少些,味道“清淡”些,任谁再去看,都挑不出任何差错来。

    所以,沈江霖是空着肚子过来的。

    顶风冒雪、饥寒交迫的过来拜会“亲爹”,得到的就是让他站的远点,别把寒气带给沈锐的嫌弃。

    沈江霖心中冷笑,面上却如往常一般恭敬中带着拘谨。

    沈江霖让身边的小厮知节在门房那边留了个心眼,钱二生怕沈江霖将今日的事情捅出去让他老子娘知道了,所以一看到沈锐回府了,就给知节送去了消息。

    沈江霖这才掐着点过来了。

    等再晚一些,恐怕沈锐就要去叶姨娘房中了,到时候他再要去求见,就是于理不合,什么事情也别想办成了。

    看着舒舒服服坐在暖坑上,身上只着轻薄的石青缂丝狐腋褂的沈锐,沈江霖眼中闪过一丝不易让人发现的嘲讽。

    那狐腋褂只取那白狐的一点腋下皮毛经过绣娘的巧手所制成,哪怕如此寒冬,在烧着炕的暖阁中,穿上这个也足矣。

    沈锐手边的炕几上放着一套斗彩花蝶纹茶具,里面上浮着袅袅茶香,光这一套茶具拿到市面上去卖,也得上百两,更遑论用的茶叶还是贡茶安溪铁观音。

    侯府的奢靡,哪怕是从现代而来、从来没有为钱发愁过的沈江霖看去,也是让人咋舌的。

    若论沈江霖对这个沈家,心中最看不惯的,并非一开始结下梁子的魏氏,也不是被书中女主虐成渣的沈江云,而是这位面前的沈侯爷。

    沈江霖学习哲学,一向认为看一件事,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在沈江霖看来,未来沈家的倒台,沈锐要负九成的责任。

    作为沈家的一家之主,他外不能顶天立地,挑起沈家家族的大梁,内不能整顿好家宅宗族让所有人团结一致,不说开疆扩土、官居一品,就是守住沈家的基业也没做到。

    虽然书中是将沈家的流放之因归结到沈江云身上,可是十年后沈家家主还是沈锐,沈江云哪怕再纨绔,在大是大非上,他插不上话,没有决定权的。

    若是沈锐够强大,别说区区一个赵家,就是皇帝想对沈家直接下手,还得掂量掂量会不会被反噬!

    沈家祖上三代基业,沈家高祖从死人堆里将开国皇帝背出来的从龙之功,就被沈锐轻轻巧巧地全部葬送了。

    做人如此失败,沈江霖如何能看得起他?

    但凡沈锐出息些,他沈江霖也能做过富贵闲人了。

    只是此刻,哪怕心中不爽沈锐这个“爹”,也只能先虚与委蛇。

    “回父亲大人,儿子最近学业勤勉,不曾懈怠。”

    沈锐无可无不可地“嗯”了一声,并不满意沈江霖的回答:“学海无涯,人外有人,可不要自以为是,自卖自夸。”

    沈锐觉得自己已经很给这个庶子面子了,他哪里不知道沈江霖的学业情况,此子根本就不是那块读书料子,如今最好木讷些、勤谨些,不要给他在外头闯祸,和一些狐朋狗友聚在一起,就算是不给侯府添乱了。

    至于沈江霖说的什么“学业勤勉、不曾懈怠”,他是一个字都不信的。

    当然,他也不曾有闲情逸致抽问一下沈江霖的学业,应证一下他的话。

    沈锐习惯于对儿子指点江山的态度,不会在意自己的言语会对沈江霖造成什么影响,好在沈江霖并非原主,对沈锐的话,亦是“无动于衷”。

    “那你现在过来是何事?”庶子向来不亲近自己,很少单独过来,所以沈锐心中也有点好奇。

    “回禀父亲,儿子的代课之师孟先生不日将要辞行南下科考,儿子想在府内设宴款待,还望父亲准许。”

    沈锐当下就要驳回。

    族学里张先生病了,请了一个张先生的世侄代课的事情,沈锐早已经知晓。

    这事小的不能再小,沈锐当时只是听了一耳朵,根本没往心里去。

    只知道那人也是个秀才,想着不知道哪里来的乡野秀才,不过教一教几个族里的蒙童,应该是够用了的,况且不过几日的事情,有何放在心上的?

    竟没想到,平时自己这个不声不响的庶子,对这临时的先生却意外重视。

    不过这尊师重道是好事,侯府也不差这一星半点。

    心里一思量,到嘴边的话转了一圈就变成了:“设宴款待可以,只是不要放在府内了,我明日叫你母亲到账上给你支十两银子,你到外面办上一桌席面,叫上同窗,一起送一送那位先生,可不许吃酒,知道么?”

    这“不许吃酒”四个字,已经是沈锐对沈江霖全部的关心和爱护了。

    沈江霖当然知道,若是将人请进侯府,一个十岁小儿宴请先生算作什么?当然要有沈锐出来作陪了。

    但是沈锐内心看不上孟昭,自然不想大动干戈,所以就拿银子打发人。

    若是沈江霖只是想要钱,十两也不算少了,在外头可以叫一桌上等席面,若是将银子收下,凑上自己的月例三两,再送一些东西给孟昭,也能解了孟昭的燃眉之急。

    只是这样,还不够。

    沈江霖面上故作为难,有些忐忑道:“父亲,孟先生不比寻常人,乃庐州府庐江县小三元魁首,为人洒脱恣意,品性高洁,学生已经请过他一回上外头给他践行,但是孟先生说不想让我等学子破费,拒不接受。儿子想着,是不是以侯府之名再请一次,以示郑重?”

    沈江霖说完还小心翼翼看了沈锐一眼,说话声音越说越小,显得很不自信。

    沈锐见不得沈江霖这幅上不得台面的样子。

    这幺儿模样长得虽好,但是性格内向、说话总是喜欢吞吞吐吐的,一点都没有男子的磊落气概,让沈锐看不上眼。

    心中只能感叹,到底是个姨娘生的,徐姨娘什么出身?魏氏什么出身?生出来的儿子和云哥儿比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不过今天这话倒是有理有据的。

    庐州府庐江县人?这不就是沈家的祖籍所在之地?

    小三元魁首?也就是说县试、府试、院试都是第一名?

    虽然小三元各地年年都有不少,再加上庐江县算不得什么科举大县,但能有这样的成绩,已经算是不容易。

    而且马上还要南下参加举人科考,犹记得这个先生年纪好似不大。

    沈锐心中有了计较,略微思索了一番,才慷慨道:“既如此,便明日晚间请你先生来府上赴宴吧。”

    在沈江霖“拐弯抹角”地帮孟昭秀了一下肌肉后,沈锐果然松了口。

    沈江霖如释重负,连连应是,然后准备告退。

    刚转身的一刹那,沈江霖从袖口边拽出两张纸飘了出来,沈江霖忙惊慌去捡,却被沈锐眼尖看到了,直接喝住:“什么东西,慌里慌张的?呈上来给我。”

    沈江霖只能将纸张捡了起来,小心翼翼地递给了沈锐:“父亲,是孟先生赠我的离别诗文。”

    沈锐原以为是沈江霖在学堂里的课业或者是胡乱写的文字,他其他都不怕,就怕这个儿子闯祸,看他那么小心紧张的样子,心里就狐疑起来。

    如今听沈江霖这么一解释,入目的又是一笔好字,自然而然地就看了起来。

    等看完之后,沈锐大叫了三声“好”,一拍身边的炕几道:“用词典雅,诗文秀丽,不愧是庐州府的小三元,确实有大才!”

    这是孟昭后面又根据沈江霖的提示,重新给沈锐“量身定制”的诗赋和文章,字字句句写到了沈锐的心坎里,尤其读到那一句“关山千里同月夜,杨柳一枝赠他乡”时,简直是拍案叫绝,比他们今日在小梨园里联的诗句都要好,这些人可都好些是正儿八经的进士出身啊!

    沈锐好风雅,常常以自己袭爵不能继续参加科考为憾,府中养了好几个门人清客,闲暇时就联诗作对,泛舟湖上,以孤云居士自称,很有些自怜自哀之意,总觉得若自己不袭爵,一路科考的话,说不得能入翰林进内阁了。

    如今上不上,下不下,世人皆以为自己是袭爵才得来的官位,皇上也不曾重用他,实在让他这么多年都有些郁郁不得志之感。

    孟昭的诗入了沈锐的眼,而孟昭的文章更是仿佛如他自己所作一般,将他这么些年隐入心中的怀才不遇、寄情于山水的无奈写得那般透彻,让沈锐心中直呼“知己”!

    沈锐恨不能今日就将孟昭请入府中,两人把酒言欢,一吐心中郁气。

    看完了这两张纸,沈锐直接将它们扣下了,起身走到侧面的书房里,取来一张空白梅花笺,写下了邀约,盖上了自己的私印,然后拿给了沈江霖,语气郑重道:“明日将这份请帖务必带给到你们孟先生,让他定要赴约,切记!”

    沈江霖仿佛有些摸不着头脑似的,接过梅花笺,毕恭毕敬地应了“是”,这才退后几步离开了。

    沈江霖直接将梅花笺放在了胸口拍了拍,明日能“化缘”到多少银子,就看孟昭自己的表现了。

    第19章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