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时间便在波澜不惊中,一晃便又是月末。二月末的北方,天气乍暖还寒,冬衣是万不可脱下的,一早一晚依旧寒凉彻骨,只正午时分天气放晴,草长莺飞之际,方可感受到那春日即将来临的勃发之意。
明灿灿的日光懒洋洋地洒在沈氏族学学生的课桌上,大家整颗心都已经有些抑制不住了,有人盘算着明日不上学要去哪里玩,有人则被暖呼呼的日光晒得昏昏欲睡,尤其是被张先生抑扬顿挫的讲书声那么一催眠,恨不能下一刻就能趴在书桌上,好好睡一觉。
“好了,今日的课就上到这里。”张文山这话刚一落下,所有人都精神了,瞌睡也不打了,思绪也拉回来了,就等着张先生说一句“散学”。
但是,张先生未曾说“散学”二字,而是重新站回了书案前,拿起一个册子宣布道:“接下来为师给你们出几道题目,你们拿出纸笔,且记录下来作答。记住,不可交头接耳,不可偷看他人答案,倘若被我看到了,以后这族学便不用来了!”
张先生说到后两句的时候,声音一凛,学子们一片哀嚎,没想到今日还要考校,这若是考的不好,后日回来,少不得又是一顿骂,说不得还要打手心!
众人心中叫苦不迭,但是师命不可违,只能铺陈开宣纸,提笔蘸墨,聆听张先生的出题。
“所谓诚其意者,勿自欺也。继续往后默写到此谓知本。”张先生念完,便开始四处巡视,看大家的默写情况。
这是《大学》里比较长的一个段落,考验的是学生背诵的熟练程度,并没有掐头去尾,只要用心背过,就完全可以默写下来。
大部分学生提笔就写,还有些人抓耳挠腮,挤出来几个字,写写又停停,口中念念有词,却怎么也想不起后一句是什么。
沈江霖将该段落仔细默写完后,便听张先生又开始抽默《论语》中的句子,这些都难不到沈江霖,可谓是手到擒来。
最近这一个月张先生教完《大学》就开始粗讲《论语》,若是连最基础的背诵默写都不能完成的话,那实在是半点没用心。
默写之后又是释义,这要比默写难度大一点,毕竟一个只要死记硬背,另一个则是需要理解了,况且张文山本身在课堂上做出的释义就让这些学子有时候难以领会,所以这一回,更多人开始眉头紧锁,不知道该如何下笔了。
沈江霖写满了满满一页纸,小心放到一边晾干,然后继续听张文山道:“接下来用春耕为题作一首限韵试帖诗,限时一炷香的时间,写完的可以先交卷。”
最近张文山是有开始教学写试帖诗,可是这“春耕”实在不好写啊!
这些族学学子虽说家境有参差,但是他们都是自小在京城长大,哪里见过几次春耕?就是偶尔去过一两次郊外,那也是去外面疯玩的,既无观察也无想法,如何下笔?
愁煞人也!
张文山把题目说完之后,就默不作声地坐回了自己的圈椅内,看着这些自己带了不少时日的学生,心中暗暗叹息一声。
这次的考校如此猝不及防,其实本非他意,而是侯府管事来找过他,言说目前族学中多有滥用充数之辈,让他清退一批,以儆效尤。
张文山一边有些自责这么些年教出来的学生唯有一个是考中了秀才,成了廪生的,但是至今也没得中举人,另一方面也是埋怨底下的学生不用功,很少能拿的出手的。
这一场考校,待他批阅过后,排名最末的十五名学生,以后恐怕就不能再来族学上学了。
张文山事先没有提起,就是希望这些学生能放松心情好好考,可是看他们作诗这费劲样,估计这说与不说都没什么差别。
这样悯农的诗赋在科考中是最平常的,若是这也写不好,那确实没必要再继续读下去了。
沈江霖不知张先生心中所想,蹙眉想了一会儿,然后才提笔在纸上写出了自己的答案,答完之后等答题纸全部晾干后,检查无错漏处便上交了。
张文山等到沈江霖走后,才暗暗琢磨起来:这沈江霖最近一段时间课业进步很大,原本以为侯府是准备另请高明了,可是都等了一个多月了,还是没有任何消息,难道是他想错了?
根本不会被清退的学生第一个交卷,他担忧的那些人却是迟迟无法答题交卷,这还真是让人一言难尽啊!
张文山心里头装着事情,一目十行地看过沈江霖工整的默写和释义,点了点头——这段时间着实是下了功夫了。
等他翻过这一张答卷,看向那首春耕诗的时候,张文山的目光被钉在那张纸上,移不开了。
第24章
退学风波
只见那张纸上,
端端正正地写着题目《春耕》,然后便是沈江霖写下的诗句:
勤农披曦光,
耕地开荒忙。
风吹千亩浪,
汗滴满衣裳。
明明只有二十个字,
但是张文山却在心里默默读了好几遍,仿佛透过这首诗,
他眼前真的浮现出一个农民在早晨天还蒙蒙亮的时候就出发,勤勤恳恳耕地开荒,种下成千上万亩的麦地,
随着春风摇曳如海浪,
诗人们看到的是天下昌平、风景如画,却无人注意到这些勤农们早就“汗滴满衣裳”了。
明明是很质朴的用词,
但是就是给人构建了一幅可以想象的到的画面,
不管是用词的准确性,还是想要表达的意义,都是上乘。
甚至很容易就让人联想到那句有名的“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便是放到科考的时候写这首诗,恐怕县尊大人也得给个上等。
这可很不像他能教出来的学生啊!
张文山一向觉得自己在写文章上还算不错,但是写诗,
尤其是限韵限题材的试帖诗,
只能说是勉强写出个符合题目要求的诗作,
想要追求多高的立意、追求语言的清新脱俗,
那他写了一辈子的试帖诗,
也只不过偶得一两首精妙之作。
沈江霖的诗,清新自然、浑然天成。
而要注意的是,
他今年才十岁,没有外出游历过,
从小锦衣玉食,估计连稻和麦都可能分不清楚,但是却能凭借想象,写出这样一首诗,这样的共情能力、思维敏捷程度,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沈江霖走后,并不知道张先生的感慨万千,他写这首诗的时候其实也觉得有点难度,既要限词限韵,又要规定主题,就和那些八股文一样,都是带着镣铐起舞。
不过他腹内诗书何止三百首,祖国的大好河山早就游览过一遍,为了探寻心中的哲学奥义,他还曾在乡间农家小院住了半年有余,那段时间他和村中普通的农民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打坐冥想,每日思考。
虽然他没有学过作诗,但沈江霖自有他的心思细腻以及独特的思考方式,同时他还有着非比常人的对世界的领悟能力,再加上上辈子广阔辽远的见识,或许和那种天才诗人无法相媲美,但是用着这个身体写出来这篇《春耕》,实在是给了张文山不小的震撼。
张文山等到收齐答卷后,看着那帮猴儿一窝蜂散了,心中摇了摇头——或许读书进学不是每个人的追求,不来继续听课,对有些人来讲,反而会是解脱?
可悲可叹!这世上总有庸碌之人,心思不在读圣贤书上。
等到他将卷子一张张批改完,最后点出了十五份最末名的卷子后,张文山思索了一会儿,然后将卷子按照名次依次排好,沈江霖的答题卷赫然在最上层。
张文山将答题卷子整理好后,第二日一早就去了荣安侯府。
管事郑全福接待了他。
“张先生,快往里面请!”
郑全福带着张文山往侯府里头走,此刻日头正好,微风习习,两人走过外仪门,又经过抄手游廊,抄手游廊檐下隔段距离挂着一只鸟笼,里面都是一些珍稀品种,在精致的鸟笼中扑腾清鸣,自有仆人每日精心喂养伺候。
张文山隔着院墙往里头望了一眼,不远处假山流水、亭台楼阁、辉煌大气,仿似人间仙境。
张文山久不来侯府,每来一次,心底都要感叹一回,钟鸣鼎食之家,莫过于此了。
“张先生在此稍后片刻,容我通传一声便回。”郑全福将张文山带到了前外书房后头的一个耳房内,命人沏茶上点心,礼数十分周全。
张文山摆手笑道:“劳烦大管事了。”
张文山等到郑全福走后,一个人在耳房内焦灼地走了几步,马上要面见沈侯爷,张文山心中还是有些忐忑的,况且他还有自己的一番小心思。
沈锐此刻正在外书房内和几个清客聊着朝廷最近预备颁布的商户纳入良籍之策,沈锐对此十分不赞同,狠狠拍着案几怒斥:“我大周朝向来以农为本,重农抑商,商人奸猾无底线,怎可不加以限制?朝堂之上衮衮诸公恐怕许多人都被那些商人给收买了,才会有这样的奏疏敬上!”
沈锐评说的尖锐,清瘦的脸庞上满是愤怒之意,坐在搭着流云金线暗纹银红椅搭圈椅内,身着缎面水貂内里氅衣,饶是一幅指点江山、大言不惭之状,也够有气势和派头。
底下陪坐的几个清客纷纷点头应是,哪怕其中名唤蔡格之人,自己就是小商户出身,此刻也是跟着一起附和,仿佛他根本就没有当商户的爹娘似的,同仇敌忾地比任何人都真心。
当然,在场的也都没有笨人,沈侯爷一向不太论朝堂上的事情,他一个太常寺的官,专管礼乐祭祀,这些事情怎么也轮不到沈侯爷置喙,为什么今日沈侯爷如此激动,还不是因为这政策动了沈侯爷的财路。
大周百姓分为农户、军户、匠户等,这些都属于良籍,大周朝建立之处,高祖皇帝便曾昭告天下,凡是良籍之民,皆可通过科考做官。
除了这些良籍,还有一些是被纳入贱籍者,例如奴仆、娼妓、胥吏、乞丐、乐户、九姓渔户等,这些都属于贱籍。
这些贱籍之民,则是没有科考的权力,永远低人一等的。
而商户,就是在良籍和贱籍之中游走的一类人。
从大周朝开国以来,商户虽没有被纳入贱籍,但是也被剥夺了科考资格,当时朝堂士大夫认为,必须贯彻落实重农抑商之策,让经历了多年战乱的天下百姓休养生息,商人牟利手段颇多,既然已得钱财利益,就不能在权力上继续给他们添砖加瓦。
然而时移世易,大周朝创立到如今已有百年,商户的积累也非同寻常,有了钱就想有权,这是人生而有之的贪欲,商户们亟需朝堂上有他们的人为他们发声呐喊。
于是早前便有许多商户依附达官贵人,每年给上奉养,将自己家族中出色小辈从商户中摘取出来,通过当官者的手段运作,成为良籍者,共同参加科考。
这样的行为,上下都有收益,于是就形成了一条产业链,可谓是民不举官不究。
可随着商户出身的子弟在朝堂上讲话越来越有分量,终于这些人还是图穷匕见了——请求朝廷撤销对商户不许科考的裁定,从今以后商户直接可以报名参加科举考试。
这对于荣安侯府这种老牌勋贵来讲,可不就是要割了他们的肉了?
荣安侯府如今沈锐当家,家中排场花销奢靡,但是沈家早就无人在中枢要职当差,唯有沈锐一人支撑着门庭,当着四品太常寺卿的官。
可是太常寺是个闲散衙门,根本无油水可捞,沈锐要想凭借着当官的那点俸禄维持着侯府往常一般的开销,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可以说,荣安侯府之所以还能如此体面,少不了那些商户私下里的供养。
沈锐听着底下清客妙语连珠地嘲讽朝堂、又一条条说明为什么不适合在这个时候提出商户归良籍之举,简直就是说到了他的心坎上,沈锐都恨不能现在就写个酣畅淋漓的奏疏出来呈给当今,让圣上裁夺。
正讨论激烈之时,郑全福走了进来,轻声禀告了张文山求见之意。
沈锐这几日琢磨的都是刚刚所论之事,族学那边说要清退一批人的事情是他上次看了府内账簿后想到的,想着这么些年来,族学之中不曾有中举者,沈锐看着经年累积下来花出去的银子,顿时就有些不痛快了,直接让郑全福和张先生说了自己的想法。
没想到张文山还主动来求见自己请求裁夺。
若是往常,沈锐会给个面子见一见,只是今日他心思全然不在此上,抬起眼皮看向郑全福无所谓道:“你看过便是。”
然后便扭过头,接着和清客们讨论起来,这奏疏该如何去写之事。
郑全福见沈锐如此繁忙,不敢再扰,领命退下了。
张文山见郑全福回来了,连忙站起身来迎,便听郑全福道:“侯爷今日事忙,若是张先生为了清退族学学子一事而来,侯爷说让我看过便是。”
张文山顿时心头一梗,他没想到沈侯爷对此事如此轻忽,竟是就叫一个管事的裁夺。
尤显得他这几日的反复思量很是可笑了一些。
只是这毕竟是沈家族学,沈侯爷说了算。
张文山纵使心中再不情愿,也只能打开包袱皮,将那一叠卷子呈给郑全福。
郑全福只认得一些常用字,平日里看个账册,点个花名册,写写契书没问题,但是要让他看这些文章诗赋,他是看不懂的,接过之后,直接问道:“怎么这么厚一叠?哪些是最末十五名?”
竟是看也未看第一名沈江霖的答题卷子。
张文山心头憋屈,也不再指出沈江霖作的那首诗的高明之处讨得沈侯爷的欢心。
原本他是想过让沈侯爷第一眼就看到自家孩子的卷子,自己再称颂一番,想来侯爷必定能心情大好。
这样一来,他可以展示给沈侯爷看,自己是尽了心力的,二来也是想等着沈侯爷高兴之时,提出少清退一些人。
他这次批下来的最末十五人中,有几个孩子年纪尚小,本身就只学了两年未满,尚且看不出来,就这样清退出去,实在有些于心不忍。
倘若也像沈江霖似的,要三年后才能显山露水呢?
沈侯爷这般想的清退办法,着实有些武断了。
可如今连真佛都没见到,那就更别论其他了。
张文山点出十五张答题卷,用手指点了点,示意郑全福,就是这些了。
郑全福压根没看答题卷上的内容,只是一页页翻过去看名字,见上头点出来的孩子名字都是一些不太会惹事的人家,放心地将这些名字记了下来,笑道:“名字我已经记下,这次就麻烦张先生了。”
和来时的客气不同,张文山这次板着面孔,如同平时教授学生时候似的,摆出一幅清高的架子,从郑全福手中拿回所有的答题纸,整理了一番,然后仔细地放回了包袱皮上扎好,不咸不淡道:“有劳了。”
郑全福胖乎乎的脸上堆满了笑,不以为忤,仍旧好声好气地将人送出去侯府,等到看着张文山穿着旧儒服的清瘦身影走近了巷子里,突然脸色一变,往地上啐了一口浓痰,讥笑道:“穷酸秀才,傲什么?”
翌日,沈江霖如往常一般进入族学,每次他到族学的时间都是不早不晚,今日也是如此。
只是等到上课的敲钟声响起,沈江霖才发觉到了不对劲之处——十来张书案后没了人影。
张先生已经开始讲课,底下学生今日都听得格外认真,除了他之外,好像所有人都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应该是不像请假,就是请假了也不会一次请假这么多人。
沈江霖心头疑惑,不过因着今日要学新的内容,沈江霖只能先把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去。
张先生今日明显兴致不高,讲学完之后没有留时间答疑就走了,往常这个时候学堂里的学生们早就一窝蜂地冲出去了,今日却有好几个人期期艾艾地挤在一起,朝着沈江霖的方向挤眉弄眼。
沈江霖做事仔细,将今日里用过的书籍课本以及笔墨砚台收纳好,整齐地放进书袋里,正要准备起身离开,却见沈万吉带头,五六个学生向着他围过来。
“给霖二叔见礼。”几个人对着沈江霖毕恭毕敬地行礼。
这几人中,沈万吉确实比沈江霖低一个辈分,叫“二叔”是对的,其他几人中,有小辈有平辈,如今却都跟着沈万吉混叫着“霖二叔”。
这些人一向与他井水不犯河水,很少与他主动搭话。
想来是无事不登三宝殿,与今日许多人没来上课有关。
果然,沈江霖便听沈万吉哀求:“霖二叔,昨日先生挨家挨户说了,要清退一批课业不好的学生,我家幼弟也在名单中,可是他才上了两年多学啊!我们昨日哀求了先生许久,先生只说这是侯府的意思,他做不得主。”
沈万吉小心翼翼地觑了沈江霖一眼,继续道:“霖二叔,我们都是一家子骨肉,您能不能帮帮我们,求一求侯爷?侄儿给您行礼了!”
说着一揖到底,心头忐忑不已。
其他几人见状,连忙跟着一起行礼,等着沈江霖的答复。
虽然他们不在被清退的名单上,依旧可以来族中上学,但是家中有其他兄弟被清退了出来,如今家人将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希望他们能求得二少爷的怜悯,帮着到侯爷夫人面前说两句好话,说不得就又能回来上课了。
侯府门第太高,一般些许小事,他们也是不敢求上跟前去的,这被族学清退,对侯府来讲可能是芝麻粒大小的事情,可是对他们来讲简直就是晴天霹雳。
原本对他们这些沈氏宗族子弟来说,进族学读书到十六七岁,然后再出来,有天赋的去尝试科考,没天赋的就去侯府下头的产业里谋个差事做做,一年到头好歹有个进项,若是人聪明又精干的,说不得还能做个管事或是账房,都是一条出路。
可现在,有些被清退出去的学生中,只有一个是十六的,剩下的都是十岁到十二岁之间的,先不说其中有没有科考天赋的,这个年纪的孩子常年在学堂里读着书,肩不能抗、手不能提,派出去办事,就是人家敢收,他们也不敢放啊!
可若白养在家里几年,这谁家能经得起这般耗?
这沈家族学是从高祖那一辈就传下来的,怎么就到了现在,想起来要把功课不好的学生给清退了呢?
大家心中腹诽、不解、埋怨,甚至有人在家哭天抢地,譬如沈万吉的娘,昨日就想冲到侯府去,讨个说法。
还是被他爹给按住了,怕她说错话得罪人,到时候大儿子还读不读书了?
沈万吉的娘这才消停了些,只是今日他出门前,是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把沈江霖给说动了,帮着他们说理去。
他娘说:“你们不是同窗都好几年了么?霖兄弟才十岁孩子,你多说几句好话,说的可怜些,这人心都是肉长的,小孩又好哄一些,咱们够不上侯府门第,没法去说理,霖兄弟是侯府二少爷,还不能去帮咱们说一说了?”
在沈万吉的娘孙氏看来,侯府就是拔一根汗毛,也比他们的腰粗,何必为了这点花销与他们纠缠?哄好了霖兄弟,侯爷夫人手指头里漏点出来,也就尽够的了。
他娘说的轻巧,沈万吉心头苦笑——他和霖二叔,可一点都不熟。
两人同窗三年,拢共加起来,还没说过超过十句话呢。
况且,小孩好哄?沈万吉直起身来的时候看到沈江霖丝毫不为所动的表情,着实感觉霖二叔一点都不好哄啊!
沈江霖沉默半晌,并未搭腔,此事他不欲去管。
沈江霖早就有些对族学内的松弛学习氛围看不惯许久了。
沈江霖对生活上是松弛的,他愿意在闲暇的时候去做一些别人认为非常无聊的事情,可以一个人对着一棵树、一朵花观赏半日,可以独自一个人从深夜开始爬山一直到天亮,只为了看一眼朝阳的升起,可以看一本佛经入迷,在寺庙参禅冥思;但是对于学习他一向是认真的,严谨的,可以丝毫不客气的说,从他作为学生开始,他从没考过第二这个名次。
天赋使然,勤奋努力亦不可缺。
所以面对大部分人漫不经心上学的态度,沈江霖实在是无法苟同。
如今他这个渣爹居然想起了“末位淘汰制度”,倒是让他有些刮目相看了,事实上也确实有点效果,今日课堂上的纪律和态度就好了很多。
若是因此能给大家长个记性,能对治学带着严谨之态,清退一部分人,沈江霖觉得这并非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