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蒋氏知道,钟涛平生最是疼爱这个女儿,她一连给钟涛生了三个儿子,只得了这么个女儿,六年前钟涛送她们母子几人入京,只留下女儿在辽东,实在舍不得分开。后头女儿大了,要择婿了,只能放她回来,结果在武将门庭里找来找去,也没找到个称心如意的,不是嫌这个人说话难听,就是骂那个人不堪大用,蒋氏也是好奇,怎么女儿就偏看上了沈江云?难道还是看中了人家的相貌?
钟扶黎听到母亲发问,振振有词道:“这个沈江云手无缚鸡之力,只是一个文弱书生罢了,他今儿说了,以后绝不纳妾,若是遵守诺言,我们自是好好过日子,若是敢骗我,”
钟扶黎冷“哼”了一声,“那我的九节鞭,也不是吃素的!”
蒋氏被气的一个倒仰,直接将手中喝空了的茶杯往钟扶黎那边掷去:“你可闭嘴吧你,就你这样的,我估摸着人家沈家不一定敢来娶你!说不定和之前几个人家一样,吓都被你吓死了。”
钟扶黎直接单手接住茶杯,轻松往小案上一放,笑嘻嘻地转到蒋氏身后,给她娘揉肩:“娘,消消气,今儿个女儿问过那姓沈的了,他说对女儿很是满意呢!”
蒋氏见多了京中闺秀,她这个女儿桀骜不驯,蒋氏就怕她在规矩多的文官家里受不了,所以专程在武官家中找,可是京中的武官家中,许多人家同样也不认同女儿的作派。
当时钟涛写信给她,让她看看荣安侯府如何的时候,蒋氏是不乐意的。
荣安侯府早就不是当年了,一家子男人都是读书人,今天看那魏氏就看的出来,家中规矩是极重的,就算荣安侯府的老夫人喜欢女儿又如何?那老夫人都多少岁数了,又能护得住女儿几年?
罢了罢了,多想无益,还不知道荣安侯府会不会来提前呢。
结果,还没出三日,荣安侯府就带了媒人上门提亲,不仅带了聘书,还带了礼单供给蒋氏过目,蒋氏一打开礼单,看了一眼上面的聘金数额和聘礼件数,一连翻了几页,才把长长的聘礼单子看完。
诚意可谓是十足。
魏氏本不满意钟扶黎这个儿媳妇,在她心里,能配的上沈江云的儿媳妇,自然是知书达理、秀外慧中的,就像之前那个赵家姑娘一样。
可是钟扶黎完全是另外一种女孩的模样,这样的女孩儿,魏氏可以说,也算是自己平生之仅见了。
见着外男也不害羞,说话做事大大咧咧,一点女儿家的矜持都没有,听说也没怎么读过女四书,从小在塞外长大,京中的规矩礼仪更是只能看个大面,细的根本不能瞧,回去她就和沈锐抱怨上了。
但是沈锐只说了一句话,就让魏氏闭嘴了。
“你是要娶个能以后帮扶到儿子的儿媳妇儿,还是找一个什么都没用的花瓶留在府里陪你这个婆婆吃茶看戏、立规矩伺候你?”
魏氏被噎到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聘礼是早就准备好的了,因着钟家比赵家门第更高一点,沈锐还发话,给钟家的聘礼单子要再加一成,忙的魏氏连夜又开库房清点,再选一些东西添入到单子里,忙了整整三天,忙完了才带着儿子上门提亲。
蒋氏想到女儿的性子,终是有些不放心,拉着魏氏的手坐下来:“魏家妹子,你们家有诚心来提亲,我这心里别提有多开心了,只是我家女儿不比别家,想来魏妹妹是有些知道的,她素来心思单纯、嫉恶如仇,说什么话都是直来直去,从不会耍什么心眼,又最烦争风吃醋之事,若是嫁到你们荣安侯府,可千万别太过为难了她。若实在是看不上她,我也是丑话说在前头,此事就此作罢也不是不可。”
蒋氏说着说着就流下了眼泪,她哪里看不出来魏氏有些不喜欢女儿?这只有儿子喜欢有什么用,男人都是往外边跑的,内宅里婆婆就是天。
可是在京城的高门大户里,又有几个婆婆能喜欢上像她女儿这样性子的儿媳妇?
蒋氏这话,既心酸又想护着女儿。
可怜天下父母心。
魏氏终究是个心软的人,闻言脸上的表情软了下来,拿出帕子来替蒋氏掩了眼角,真心诚意道:“放心吧,我不是那等爱刁难人的婆婆,只要钟姑娘尊敬我,我定也尊重她,他们小两口如何过,是他们的事情,只要他们过得好,早日给我生个大胖孙子让我带着,我管他们去呢?”
这话说的沈江云俊脸一红,更说的蒋氏先是一愣,然后也撑不住笑了,附和道:“是啊,都是天魔星,扰的人不清净,谁还懒怠管他们了?”
钟扶黎就立在屏风后头,听到这话,展颜一笑,瞧吧,她果然没看错人。
沈江云的婚事就这样快速地敲定了下来,两人的婚事定在明年年底,因着后年翻不出好日子了,沈锐干脆拍板,直接定明年,也尽来得及了。
等到沈江云婚事都定下来了,沈江霖才知道,原来这位未来的嫂嫂,居然就是救过他们的那位侠女,实在是感叹,缘分乃是天定,他们这算是三见定终身吗?
这本书里的情节已经越来越偏离了,他大哥终于和赵安宁斩断了尘缘,如今还和钟扶黎定下了亲事,想到钟扶黎恐怖如斯的战斗力,沈江霖是真的替他大哥庆幸,还好他早早就给沈江云洗脑过,老婆只要一个好的真理,否则就他大哥这细胳膊细腿的,不够吃钟扶黎一拳头的。
如今渣爹不整幺蛾子,魏氏忙于内宅治理,几个姨娘因为渣爹开始“修身养性”了,反而关系融洽了不少,大哥眼看着就要成家立业走上正轨,沈氏宗族中后起之秀也渐渐成了一股力量,比之他刚刚来到这个世界时,到处乱糟糟的景象不知道好了多少。
一个家族的实力,就是这样一点点慢慢凝固起来的,可以靠一个人来带领,但是绝对靠不了一个人撑起所有。
个人的生命会消亡,但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力是旺盛的,是可以绵延不绝的。
这迥异于现代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理论,但是却在这个时代,大行其道。
八月二十八,距离乡试放榜的时间还只有两天了,但是贡院里的阅卷房内,几道声音却是争论不休。
“这份卷子,写的文章鞭辟入里,几位考官都给到了上等评语,如何当不得此次的第一名?”刘甫之据理力争,他阅完了几百份卷子,看来看去他手中荐上去的第一份卷子,就该得第一,其他同考官所荐的卷子他也看过了,虽然另有一份卷子同样出彩,但是和他认为得第一的卷子比,还是差了些许火候。
国子监方祭酒比刘甫之还急,指着他手中的卷子道:“此人写的文章,用词用典都别具一格,行文之老道,实属罕见,若这样的人当不得魁首,我这个国子监祭酒,不当也罢!”
国子监祭酒就是国子监的最高长官,照理是官方所办最高学府的负责人,对于科考成绩裁定方面,是有一定的权威性的,但是刘甫之根本不服气。
他那份卷子,虽然写的确实花团锦簇,也有一些自己的道理和看法,单论文章是没有错处的,但是太过保守了一些,没有他那份来的出彩。
他们在争论的,是第一场乡试卷子的名次,第一场是重中之重,只要剩下两场不出大错,基本上就是此届乡试的解元了,所以刘甫之和方祭酒两个人谁都不愿意退让一步。
秦之况被他们两个吵得有些受不了了,但是他也不能直接强硬行事,毕竟他是第一次当主考官,官位也不算高,没得得罪了同僚,以后在官面上不好说话。
他心中一动,站起来劝和:“好了好了,两位不要再吵了,反正我们这里有十二名考官,既然如此,我们十二人都将这两份考卷阅一遍,然后投票决定,哪份卷子能得七票以上,哪份卷子就做魁首,这样可还行?”
一连批了大半个月的卷子,其实所有人都很劳累了,但是解元的选出还是重中之重,万一评的不对,可是所有人都要吃挂落的。
所以众人打起精神来,开始一个人一个人地传阅起两份卷子来。
等到众人都看完了,准备投票的时候,刘甫之又站起来说了一句话:“我知道每个人评判都有每个人的标准,文采样式、选词措辞都有个人的偏好,但是大家都别忘了一件事,我们是在给朝廷,给圣上遴选人才。”
秦之况肃了脸色,对着刘甫之沉声道:“开科取士,本就是为了朝廷遴选英才,我们自然是要将朝廷摆在第一要义的,如何会将个人情感凌驾于朝廷利益之上,刘大人,你多虑了。”
其他人纷纷应是,只有方祭酒,脸色铁青。
这话是冲着他说的。
他选的那份卷子,就是时务方面略逊一筹,但是文辞精妙,字字珠玑,这刘甫之着实可恶,用这招来压他,只是这话太正确了,正确到方祭酒根本说不出什么辩驳的话,哪怕脸色铁青,也要说一声“本该如此”。
为了以示公平,不得跟票,秦之况给每个人发了一张纸条,让他们写“刘”或者是“方“,刘就是刘甫之选的那份卷子,方就是方祭酒的那份卷子。
等到所有人都写完之后,交到秦之况那里,大家一起打开纸条,各自数了一下票数,写“刘”字的有七票,写“方”字的只有五票。
显然是刘甫之赢了。
刘甫之选出来的这份卷子,是当之无愧的第一,是众位考官决策后的结果,谁也再说不出来反对的话。
刘甫之脸上的喜色一晃而过,众人渐渐散去坐回自己的位置上,还需要将另外两场的卷子再次进行排名,但是所有人都知道,刘甫之选的那个考生,定是此届的解元无疑,毕竟虽然卷子是誊抄过的朱卷,但是文人的眼何其毒辣,一个人的字形会变,但是一个人的文风是不会变的,另外两场之中,此位考生也统统在三甲之列,既然第一场已经定了他为魁首,其他两场也就顺理成章了。
见方祭酒脸上仍旧有不忿之色,刘甫之走过去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用只有两人才能听到的声音,低声道:“方大人,如果你刚刚真的将我的话放在心里,你此刻应该高兴才是。你想想,若这两份卷子是奏折,圣上更想要看到的是你手里这份文采飞扬但是没有什么新意也解决不了问题的奏折,还是我手里那份?”
方祭酒神色一凛,目光在刘甫之脸上停顿了片刻,这才拱了拱手道:“受教了,刘大人。”
当今圣上手腕强硬、作风果决,立志要成一代明君,这样的皇帝,要的是能臣干吏,而不是仅仅会写文章的词臣。
名次既已定下,接下来就是拆弥封,在红榜上将每一个被录取的考生的名字写上去,三千六百四十名考生,最终只取八十人,这还是因为北直隶乃文人辈出之地,因为竞争激烈,已经是放宽了一些录取人数了,有些贫瘠之地,举人的录取率连百分之一都不到。
举人的含金量,可见一斑。
当朝廷派出的报喜仪仗队,直接往荣安侯府而去的时候,“沈江霖”这个名字,再一次在京城中沸腾了!
年仅十三岁的解元公,大周朝立国百年,从未有过!
更让人津津乐道的是,解元公的大哥沈江云,同样也中了举人,两人竟是同榜,荣安侯府内一下子出了两个举人,风头一时无两。
其实,当刘甫之自己解开那份第一的弥封,看清楚上面考生的姓名、年龄、籍贯的时候,就连他自己都是懵的。
年十三?
不是三十?
刘甫之当时看了好几遍,这才确定了下来。
甚至,刘甫之都有一时的悔意,这解元实在是太年轻了,风头太劲,又是自己一力推举的,会不会到时候自己受到什么不好的牵连?
但是名次已经定下,再去更改,所有人都拉不下这个脸,尤其是看到沈江霖墨卷上的那一笔字,更是说不出什么要改的话了。
沈江霖就这样成了这届乡试的解元,力压群雄,勇摘第一。
外头许多人打听到荣安侯府的大公子已经和钟家定了亲,有人便把目光放到了沈江霖身上,可是沈、谢两家早就定下了婚约,沈锐只能让魏氏都推了。
蒋氏心底也庆幸,他们在还没放榜前就定下了儿女亲家,否则恐怕事情有变;而谢识玄知道消息后,更是畅快地大笑了三声——果然是他看中的后生。
别人是榜下捉婿,而他早就慧眼识珠,将人收入囊下了!
听闻京城中出了一个十三岁的解元,王安将此事当作新鲜事讲给了永嘉帝听。
“陛下,也就是在您的英明治理下,才能出英才,显盛世啊!您听听,十三岁的解元公,就是民间唱戏的都不敢这么编排啊!”万安显然是很擅长讨好永嘉帝的,哪怕是英明神武的帝王,也拒绝不了如此夸赞。
永嘉帝心底微微有些自得,同时也对这个十三岁的解元产生了好奇:“听说他是沈锐的庶子?朕竟不知道这歹竹还能出好笋来,你吩咐下去,将那解元的卷子让人呈上来,朕可要好好的看一看。”
第67章
离开京城
皇帝要看此次沈解元的卷子,
秦之况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简直惊出了一身的冷汗!
瞬间万般思绪在脑海中闪过,心中揣测了许多,
实在不知道这个事情到底是喜是忧,
但不管他如何去想,还是要把封存的墨卷给翻了出来,
索性沈江霖的卷子就在第一份,秦之况恭敬地交给了王安,看着王安离去的背影,
秦之况提起来的心如何也落不下去了。
乡试惊动了皇帝,
甚至要让皇帝亲自看过解元的卷子,这也是破天荒头一遭了。
祸福难料啊!
秦之况满腹忐忑,
他却不知道,
永嘉帝看了这份卷子后,竟是沉默了良久。
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两篇时文。
这两篇时文的题目,应该是那些考官们基于如今朝堂中最棘手的问题,抛出来作为了乡试的题目,当然,
若是不了解目前朝廷动向的考生,
或许会从其他角度去答题,
这也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沈江霖每一道题都直面鞑靼侵袭劫掠之事的本质,
且不顾题目的暗示,
完完全全站立在了主战派。
沈江霖出自荣安侯府,自有血脉传承,
这倒也不算什么奇怪的事情。
而且少年血气方刚,就是朝堂之中几个年轻官员,
也有冲动行事的,“主战”不算什么了不得的事情。
唯一让人惊奇的是,沈江霖的“战法”和其他人完全不一样。
他要怀柔而战。
如何怀柔,他也给出了准确的三大方针:
1.开放互市,大量倾销大周的产品到蒙古各部,关键性的盐铁物资,只能用上等战马交易,将从互市上得到的金钱用于针对蒙古骑兵的军队打造上去。
2.扶持一个比鞑靼部落稍弱势的部落,一山不容二虎,两虎相斗,必有一伤,敌伤之际,正是大周畜养之时。
3.将大量大周朝的书籍译成蒙古文,以文化侵袭对方,将文化渗入到蒙古各部的民众中去,宣扬大周蒙古一家亲的观点,让敌方从民众内部瓦解对大周朝的敌意,从而进一步削弱他们的战意。
不仅仅思路明确,文章用词精准,直接拿出来,便可以是一道奏折。
关键是言之有物,言之可行,甚至思路方面虽有些古怪,但是细细想来,却是很有一番道理。
“善!大善!”永嘉帝抚掌而叹,都想叫人去宫外传唤沈江霖觐见。
他实在是太好奇了,什么样子的十三岁少年郎,可以写出这样的文章,老辣到像是已经浸淫官场几十年的人,才能使出去的奇诡手段。
但是永嘉帝还是收回了自己快要到口的命令,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想来这位少年解元已经是在京城名噪一时了,如果他这个时候把他传唤进宫,于名气上或许能达到鼎盛,但是终究对少年人来讲,不是太好的事情。
什么事情,都是过犹不及。
永嘉帝惜才且爱才,他想着,还是等到明年会试的时候,定是能看到这位少年解元的。
沈江霖并不知道自己已经在最高统治者心中挂上了号,他此刻正在心中考虑着一件重要的事情。
沈江霖不负唐公望所望,果然考中了解元,让唐公望惊喜至极,钟氏同样为这个孩子感到高兴,做了一大桌菜,三个人一起庆贺了一番。
只是在钟氏退出去厨房看菜的时候,唐公望问沈江霖接下来的打算。
沈江霖说准备继续好好温习功课,等待来年的春闱。
唐公望默了一番,喝了一盏酒,放下酒杯后,才徐徐叹了一口气道:“江霖,你有没有觉得,你在读书上很是着急?”
沈江霖被说的愣了一下,一时也不知道该说什么。
“你如此少年英才,十三岁中了解元,难道你是奔着十四岁就中状元去?”
唐公望深深地看入了沈江霖的眼睛,少年人瞳仁漆黑,眼白清澈分明,万事万物在他眼中,仿佛都能看的明明白白。
他恍惚地想,是否自己像沈江霖这般年纪的时候,也是有这么一双眼?
不,他那个时候心性不定,经常贪玩,村头巷尾到处溜达,那个时候家中尚且有几个银子,成天除了读书识字,就是无忧无虑地玩耍,哪里就像沈江霖这般早慧懂事了?
只是太早慧了,难免也让人心疼。
“好,姑且江霖你天赋卓绝,力压天下读书人,十四岁成状元,创史无前例的连中六元之举,可是中了状元成了进士之后,就要授官,你难道就这样一头扎入宦海沉浮之中?”
以十四岁的年纪,和一帮心比锅底还黑的老帮菜斗,斗不斗的过再两说,可是这大好年华、青春年少,就要全部投入到明争暗斗之中?
“江霖,你到底在急什么?怕什么?”
唐公望幽幽低问,明明声音放的很轻,但是听在沈江霖耳朵里,却宛若惊雷!
他在急什么?怕什么?
他急赵家宛如毒蛇一般暗中窥伺,他怕沈家行差踏错,重蹈覆辙,他要迅速成长起来,以求自保之力,而如今他更是有了牵扯,不仅仅是想自保,更想要保全更多的人。
那个总是笑着喊他“二弟”,全心全意信赖他的大哥沈江云;那个有些唠叨有些短视的生母徐姨娘;那两个对他悉心照料、将他视为未来依仗的姐姐;还有族学中的众位沈氏男儿,已经在他的影响下,发奋图强、力争上游的学生……
上辈子的沈江霖亲缘疏浅,除了小姨一家,他几乎没有亲人,可就算是小姨一家,他也觉得自己是格格不入的,他们有他们的工作事业和家庭,他只是一个清醒的旁观者,从来都是融入不进去的。
然后这辈子,莫名拥有了这么多的“家人”,沈江霖从一开始的排斥嫌弃,到如今一点点地承认,这般变化,竟是在他都不知不觉间就达成了。
而现在,师父问他在怕什么,急什么?
他曾经是个惫懒的性格,万事不管,只求逍遥自在,养花弄草、下棋观鸟,可是他有多久没有做过这些了?急切的功利之心,将这些都淹没在了日复一日的学业之中,他已经许久没有放松过自己的心了。
那些急切想要改变未来的心情,那些毫无安全感的漂泊无定,那些想要掌握权力、掌握自由的渴望,让他从一个原本的闲散之人,变成了如今这般模样。
唐公望看到了沈江霖的沉默和挣扎,他不知道这个少年心里究竟在想些什么,是不是天才总是太过多思多虑,是常人所不能触碰的思想境界,但是唐公望作为沈江霖的师父,他不希望他的徒儿是被束缚住的。
唐公望轻轻摸了摸沈江霖的脑袋,自从沈江霖日渐长大后,如今个子都快追上自己了,唐公望已经很少摸沈江霖的脑袋了,眼看着他从一个还有些婴儿肥、唇红齿白的小小少年郎,变成了如今这般初具成人面貌的少年,师徒二人在朝夕相处中,不是父子,胜似父子。
“江霖,不管你急什么,怕什么,你心里要永远记着,你是我唐公望的徒儿,只要为师活在这个世上一天,就能护着你一天,就算我走了,你两个大哥也都能护着你,你根本无须担忧任何事,做你自己尽可以。”
唐公望称自己的两个儿子为沈江霖的大哥。
沈江霖一向是个内敛之人,他很少有情感外泄的时候,只是此时此刻,他的双眸渐渐泛红,喉头之间仿佛堵了一块巨石,哽咽到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他微微低下头,享受着唐公望宽厚的手掌一点点在他头顶的轻抚,好似这样便可以带走他一直以来深埋在心底的焦虑。
一个男人似乎成年之后,就不该有泪,那是软弱的象征,是无能的表现,是不坚毅、不勇敢的懦夫,可是此刻,沈江霖便想,我就哭一会儿吧,反正如今还只是个十三岁的孩子,哭一会儿,又如何呢?
沈江霖的泪水一点一滴落在了膝上,儒衫的下袍被润湿了,泪水模糊了他的视线,可是他却觉得心里陡然一松。
钟氏端着菜进来的时候,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副场景,连忙快走几步,将盘子放到了桌上,然后用有些粗糙的手捧起沈江霖的脸,一看果然是哭了,顿时朝着唐公望骂道:“好端端的,都中了解元了,你这个死老头子,又说他什么了?”
“没事,没事,有师娘在呢!谁也别想欺负我们霖哥儿!”
钟氏搂着沈江霖,给他夹菜,又给他倒了一杯酸梅汁汤,钟氏知道沈江霖爱喝,虽过了夏,但是此时天气尚暖,还能喝几回,哄着沈江霖道:“霖哥儿,快尝尝,师娘的手艺有没有退了?”
一边对着沈江霖温声细语,一边双目一凝,冲着唐公望狠狠瞪了一眼,虽然钟氏没说话,但是和她生活了一辈子的唐公望哪里不明白钟氏的意思:大好的日子,你何必招他!
唐公望委屈地摸了摸鼻子,继续喝酒不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