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不是我,我不戴这么幼稚的东西。”朱高炽气坏了,眼泪吧嗒吧嗒地往下掉,“我这就喊父王过来,你偷偷潜入王府肯定有不可告人的目的,你等着,我就不信父王让你戴你还敢不戴。”
“哎,别走啊。”李青有些慌,“有话好说。”
虽然很滑稽,但他的确被这个小胖墩儿拿捏了。
朱高炽回头,气鼓鼓的瞪着他。
李青无奈叹了口气,痛心疾首道,“你既然把我当朋友,又为什么要让我为难呢?”
“谁让你不认我的。”小家伙儿伤心坏了。
“我…我有苦衷啊!”李青拉着小胖墩儿坐下,“我来这儿是刺探元人情报的,不能暴露身份,不然皇上会砍了我的脑袋。
我来王府是为了看看戏班子里,有没有藏着元人,相处这么久,我可曾打听过王府的事?我是什么人你还不知道?”
“是…是这样啊!”朱高炽缓缓点头,有些不理解道,“我又不是元人,你干嘛不能认我?”
“多一个人知道,我脑袋就多一分危险。”李青道,“我告诉了你,你再告诉其他人,万一被隐藏的坏人知道咋办?”
李青惨兮兮道,“我现在为了你,可是豁出命了,作为朋友,你得为我保守秘密啊。”
“你放心,我绝对不往外说。”小家伙很感动,拍着胸脯保证:“父王、母妃、三宝我都不告诉。”
顿了顿,嘿嘿笑道,“这是咱俩的小秘密,就咱俩知道,多刺激啊!”
倒也不用说的跟偷..情似的……李青点头,“好朋友,讲义气。”
第91章
这个监军蛮不错
打发走小胖墩儿,李青无聊的想着:算了,燕王知道便知道吧,反正监视他是老朱的旨意,他知道也不能如何。
翻了个身,呼呼大睡。
翌日。
李青早早起床,饭吃了一半儿,朱棣就匆匆赶了过来。
“是本王来早了。”
“是下官起晚了。”李青拍了拍手,“公务要紧,我们出发吧!”
朱棣从怀里取出一张信纸,“李先生先看看这个,确定无误后,咱们再去衙门调度。”
李青接过一看,好家伙,伙食方面:稻米十万石,小麦三万石,猪八千头,羊五千只……
器械方面:箭矢五万发、炮弹五千颗,铅弹一万发……林林总总加起来,折合宝钞三百五十余万两。
这还不算军饷,以及战后抚恤。
古代打仗竟这么烧钱吗?
朱棣见他面露异色,笑问道:“李先生可有异议?”
李青缓缓摇头,这些事后都是要上报朝廷的,朱棣敢这么做,就证明合乎情理。
不过他有些奇怪,“王爷,咱们大明士兵的伙食…这么好的吗?”
“士兵伙食好坏,是分时候的。”朱棣耐心解释,“当初天下大乱,父皇他们起义时,只要有口吃的就成,现在不一样了,天下大定,民心思安,战士们去拼命,要是吃的还不如在家好,哪还有斗志可言?”
李青点头,“谢王爷解惑。”
“那咱们……?”
“哦,王爷请。”
……
北平是军事重地,这里有兵工厂,军械库、粮仓,调度起来很轻松。
李青突然发现他这个监军权力还真不小,竟然还要他一同签字画押,没有他的署名,光朱棣一个人,调不动任何东西。
也不知是监军本就如此,还是老朱给他的特殊照顾。
不过这也从侧面证明,明朝藩王的权力确实不大。
朱棣作为戍边藩王,的确有武装,但只有三个护卫,这里一个护卫不是指一个人,而是三千人至一万九千人。
理论上,一个藩王最高能拥有五万七千人。
但具体有多少,不是藩王说了算,而是朝廷说了算,因为护卫的俸禄是朝廷发的。
朱棣由于面向北元,地理位置特殊,级别比其他人高些,但三卫加在一起,也只有两万四千人。
不过一般常规作战,不会用到藩王护卫。
护卫的职责是保障藩王安全,准确的说,他们是王府保镖,并不是正规军。
是朱元璋怕儿子们受欺负,花钱给儿子雇的保镖。
但有时候也会被征用,朱棣的三卫就经常被征用,有时候他自己手痒了,也会领着三卫去草原上逛逛。
不过这次有明确目标,精准路线,朱元璋恐错失良机,这才全部用的精锐骑兵。
李青跟着朱棣忙活了几天,对明朝军事也有了浅显的了解,至少知道了调粮找谁,调火器找谁……
同时,他对朱棣也有了些了解。
朱棣是一个很喜欢打仗的人,除了有立功心理,他对打仗本身,也有着狂热的偏爱。
这些天,他走路都带风,好似有用不完的精力。
一连忙了四五日,军需事宜总算告一段落。
其实李青这个监军,压根没起到多大作用,意见一个不提,就是签签字,画画押。都是朱棣在忙,但他不以为耻。
不懂瞎指挥才可耻,他准备继续发扬这种精神。
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来做,不懂绝不装懂,这是李青的行事准则。
古人如何打仗,他是一窍不通。
电视剧上的那一套,他可不敢胡乱拿来套用,战场上,瞎指挥会死人的。
老朱让他来镀金,可不是让他指挥战斗的,打仗交给国公、藩王,他跟着喝喝汤就成。
忙活完军需,李青又咸鱼下来,和小胖墩儿打得火热。
小胖墩儿确实义气,真就谁也没说,为李青守住了秘密。
……
五日后,宋国公冯胜率大军赶来。
李青、朱棣一起将老国公迎进王府。
“哎呀,年纪到底是大了,这仗还没打呢,一路行军就受不了了。”冯胜刚一落座,就摆明了态度。
这个段位的人,行事都讲究一个‘稳’字,圣意如此明显,他自不会抢朱棣风头。
“殿下有何妙策,不妨说说。”
“老国公当面,朱棣何敢班门弄斧?”
“哎?殿下莫要谦虚。”冯胜笑道,“殿下经常和元人作战,对他们的熟悉程度比我强多了,我的那些套路已经过时了。”
朱棣见老家伙不说,只得道,“那晚辈就献丑了,说的不对之处,还请国公指正。”
沉吟少顷,他缓缓开口:
“此次作战与以往不同,我们有精准的目标和途径,且做足了准备,在我看来,只需做到以下两点便可,
一是快,迟则生变,元人与我汉人不一样,他们没有固定的住处,都是哪里的草涨势好,他们去哪儿。
二是隐秘性要做好,如今的元人已是惊弓之鸟,方圆附近必定遍布密探,而且他们还有海东青这种天然眼线,五万人马想在草原完全隐藏太难了。
我的意见是,距离目标五百里时,改为夜间行军,再近些时,马蹄裹布将暴露的风险将至最低。”
“殿下高见。”冯胜点头,“如此甚为妥当。”
朱棣矜持笑笑,“都是些浅显的兵法常识,国公谬赞了。”
顿了顿,见冯胜也没个战术补充,便看向李青,“李监军可有高见?”
李青拱手,“殿下高见,如此甚为妥当。”
冯胜瞥了眼李青,这才想起本次出征还有个监军,不过他并不在意,朝朱棣道:“殿下,可否说说对敌之策?”
朱棣点头,“本次我方占尽优势,胜只能算及格,必须要大胜才算得上圆满。”
“所以……?”
“围而不打,进行招安!”朱棣目光湛湛。
“嘶~!”
冯胜原本古井无波的脸色终于变了,“殿下,这样太冒险了啊!”
“国公放心。”朱棣解释道,“肯定是以赢为战略目标,招安只是一个策略,并不是非要执行。”
“嗯。”冯胜这才放下心来,眼神难掩赞赏,“殿下敢打敢拼,却又不失谨慎,如此甚为妥当。”
朱棣谦虚一笑,随即又认真道:“只要我军行动隐秘,在敌军警觉前形成包围之势,招安未必就行不通。”
接着,他看向李青,“李监军可赞同本王的策略?”
“殿下敢打敢拼,却又不失谨慎,如此甚为妥当。”李青拱手道。
冯胜没好气的瞪了一眼李青,旋即又是一乐。
这个监军…还蛮不错。
至少,比不懂装懂,还瞎逼逼的监军强多了。
确定了战术、战略方针,接着就是规划行军路线了。
李青跟个哑巴似的,一言不发只喝茶,要么就剥橘子吃,大半天下来,两盘水果被他炫的干净。
最后,朱棣起身,定了调子:“大军休整一晚,明日出发!”
……
晚上,李青收拾好床铺,刚准备睡觉,门就被推开了。
小胖墩儿抱着枕头,笑嘻嘻地走了进来。
李青诧异道,“你不会是想跟我睡吧?”
“明儿你就要和父王去打仗了,我想跟你聊聊天儿。”小胖墩儿满脸担忧,“你可不能战死了啊!”
“我谢谢你啊!”李青翻了个白眼,掀开被子,“入秋了,外面凉,进来说话。”
“哎,好嘞。”
“对了小胖,你来我这儿,王爷王妃知道吗?”李青问。
“没事儿,我平时都是和三宝一起睡的,今晚我骗他说和父王一起睡,他总不能去敲父王母妃的门吧?”
李青好笑道:“你可真是个小机灵鬼。”
“那是…哎呀,你别捏我呀。”
“小胖,你这肉咋长的啊?”
“还能咋长,都是一口一口吃出来的。”
……
第92章
你拿这个考验监军?
大军出征。
五万人马连成一排,绵延数里,行军十分安静,除了马儿偶尔的鼻息声,以及‘嗒嗒嗒’的马蹄声,再无其它。
李青扭头望了眼身后的大军,战士们没有想象中满脸战意,以及必胜的决心,所有人脸上都异常严肃。
这不是演习,更不是演戏。
仗一旦打起来,谁也不敢保证自己可以活下来。
回过头,李青轻轻叹了口气,拿起袖中的鸡腿儿啃了起来。
这是临行前,小胖偷偷塞给他的,还有两个拳头大的橘子。
大军虽都是骑兵,但和李青事先预想万马奔腾的场面不同,行军速度并算不快,战马不疾不徐的走着,速度和奥运竞走差不多,一个时辰也就行个四十里左右。
加上埋锅造饭,士兵睡觉时间,一天下来行不了多远。
五日后,才正式进入广袤草原。
青草绿意盎然,视野极具开阔,一股风来,草浪连成一片,煞是好看,连心情都变好了。
马蹄踏过,青草弯下了腰,很快又昂起头来,接着再被踩下去,但用不了多久,它们会再次昂首挺胸。
这是大自然赋予它们的顽强生命力。
秋天行军,气候最是宜人,但李青仍感觉严重不适。
白天秋老虎毒辣,晚上又特别的冷,整日在马背上颠簸,骨头都有种要散架的感觉。
暮色降临,朱棣下发全军休整军令。
将士们埋锅造饭、安营扎寨、喂马的喂马、方便的方便。
李青也是才知道,行军打仗排泄竟有严格规定,可不是想撒就撒,想拉就拉,必须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事后还要进行统一掩埋。
倒不是为了环保,而是隐藏踪迹。
一路下来,仗还没打,李青就倍感疲倦,浑身刺挠。
营帐内。
宋国公冯胜坐于帅座,朱棣坐于他的左手位,二人规划进军路线,李青静静地听着,看着,吃着,一言不发。
“还有大约一千二百里路,就到目标附近了。”朱棣指着沙盘,目光湛湛,“国公,要不要进行分兵,以包围之势进军?”
冯胜抿了口茶,盯着沙盘望眉头微皱,“此处的确最适合分兵,但…殿下,能招安固然好,不过,咱可不能打着招安目的去打一仗啊!”
“不费一兵一卒是上策,可要是出了纰漏……”冯胜严肃道,“我方占尽优势,若再有差池,如何向皇上交代?”
老家伙知道朱棣想立大功,但他不一样,到了他这一步,已经是进无可进,万事只求一个‘稳’字。
必胜的一仗,要是让敌军突围跑了,那乐子就大了。
朱棣是皇子,顶多被训斥一顿,受些不痛不痒的惩罚,他就不一样了,搞不好这个国公都保不住。
谨慎了一辈子,老了老了,他可不想阴沟翻船。
他是这支大军的主帅,出了事他第一个顶黑锅,实在不愿铤而走险。
冯胜生怕朱棣立功心切,连忙劝道:“殿下,皇上对你寄予厚望,万不可让他失望啊!”
他这话意思很明显,皇上摆明了想培养你,你老老实实的打完这一仗,好处少不了你的,可别整出幺蛾子。
朱棣自然也明白,但如此大好机会,他不想只交出一份及格答卷。
不过,冯胜到底是大军主帅,虽说自己才是主角,但也不好公然违抗主帅。
朱棣有些不甘心,将目光看向李青,“李监军,你有什么高见?”
李青咽下口中的食物,不理会朱老四连打眼色,开口道:“下官以为,国公言之有理。”
老朱意思很明确,就是让他来镀金的,打赢了这一仗,老四吃肉他喝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