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顿了顿,“你的那支锦衣卫在漠北趟了那么久,很多路线都熟悉,由他们跟着,也省的被元人坑了,虽然这种可能性很小,但谨慎点儿总没错。”李青还能说什么,“臣遵旨。”
“行了,知道你刚纳了小妾,咱也不是不讲情理之人,这次不用你进入漠北,只需在北平统筹大局即可。”
李青迟疑道,“皇上的意思是,可以让我带上家眷?”
“你想屁吃。”朱元璋骂道:“带上小妾你还有心思办差吗?
咱的意思是,你多带带北平布政使,等你的锦衣卫带着他的衙役熟悉完地形,就让他全盘接手,到时候你功劳也立了。”
朱元璋没好气道,“又不是行军打仗,赶路很快的,最多也就大半年。”
李青讪笑道,“臣遵旨。”
回到家,李青将事情简单说了一下,三女得知他又要出公差,难免不舍,却也懂事的支持,像小妻子一样精心为他收拾东西。
老朱很够意思,给了他钦差身份,这一来,他办事就方便多了。
钦差代表的是皇上,北平布政使可以看不惯他,但不能看不惯钦差。
第二日,李青就领着下属,与元人的三位公主、十五位大臣,一起赶往北平。
不幸的是穆卓儿也在其中,幸运的是她并未无理取闹,甚至话都不愿跟他说,李青倒也乐得自在。
二十多天后,一行人顺利赶往北平。
钦差来了北平,自然要去拜望一下燕王,这不是套近乎,而是必要的礼节。
朱棣对他很客气,毕竟上次招降乃儿不花,他的地图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让人备了酒菜,热情招待。
酒席宴间,徐妙云领着儿子过来,特意向李青表达感谢。
徐达康复的消息,已经送至北平,徐妙云开心不已,她身为女儿,父亲顽疾被治愈,自然对施以妙手的医生表达谢意。
李青起身客套一番,这才把目光看向小胖。
一年不见,小胖长高了些,也胖了一些,还是那般可爱。
难得小家伙儿还记得他,且依然亲近,非嚷嚷着上桌,李青自然不会说什么。
但朱棣不高兴了,当下沉着脸就要开骂,紧接着,徐妙云杏眼一瞪,朱棣立即蔫了,屁也不敢放。
尽管徐妙云的动作很隐晦,但李青还是瞧得个清楚,暗道:“老朱家的情种真多啊!”
第133章
劲爆场面
朱元璋、马皇后自不必多说,眼下的朱棣、徐妙云也是情比金坚。
这对父子如此,后面的成化、弘治亦是如此,尤其是弘治,堂堂皇帝竟搞起了一夫一妻制,简直……离大谱。
纵观历史,皇帝一夫一妻者,也仅弘治一人。
就是生了个不着调的儿子!
酒桌上,朱棣望着对面的儿子,不仅跟李青有说有笑,还相互给对方布菜,突然觉得自己是个外人。
“朱高炽!”
小胖吓得一激灵,“咋了父王?”
朱棣脸皮抽了抽,淡淡道:“坐父王这边。”
小胖一脸不情愿,“青哥好不容易来一次,父王你……好吧,孩儿这就过来。”
见老子一脸阴沉,小家伙儿不敢违逆,颠颠儿地坐了过去,但满眼都是李青。
朱棣这个气呀,不禁又想起李青吃人不嘴软的事,当下也没个好脸色,甚至连应承也懒得应承了,一直喝闷酒。
心里盘算着,散了酒席揍儿子。
气氛没了,酒宴自然长不了,李青耐着性子又坐了一刻钟,起身告辞。
朱棣揍子心切,也不做挽留。
李青还没出王府,就听到了小胖的惨叫声,他有些心疼,但老子打儿子天经地义,即便他是钦差,也没理由干涉藩王家事。
第二日,李青召来了负责监视燕王的属下,打听朱棣最近的动向。
“大人,燕王并无任何不良行为,一不扰民,二不逾矩!”锦衣百户如实道。
李青想了想,“他平常都出入哪里?”
“燕王虔诚信佛,常去庆寿寺,有时还会召寺中住持去王府。”锦衣百户道,“但更多的时间都在训练投降大明元军,有时也会去草原上驰骋一番,其他就没什么了。”
李青点头,“行,继续监视,你去忙吧!”
百户拱了拱手,转身离开。
北平是元人进入中原的重要门户,朱棣身为戍边藩王,有些兵权合乎情理,而且这点儿兵也成不了气候。
事实上不仅是朱棣,其他几位藩王同样拥有兵权,李青也不能说什么。
老朱的血族观念很重,对儿子的信任那是实打实的,想想也是,要是连亲儿子都不信,那世上还有可信之人吗?
李青摇了摇头,不再想这些没影的事儿,转而把精力放在了调和汉元矛盾的事上。
这件事要是能做好,对大明的利好,难以估量。
没有了战争,大明可以少死好多人,大明的人口、经济都会得到长足发展。
不止如此,到时候大量元人也将成为汉人,更重要的是,关外的土地,也将成为大明的国土,那是何其之大啊!
虽然老朱恨极了元朝,平日也是一口一个鞑虏,但在政治立场上,他从来都承认元朝的正统性。
在和朱标闲聊时,李青听其说起过老朱的登基诏书,其中有一句话他记得特别清楚《天命真人降生大漠》。
这无异于向全天下宣布,他,朱元璋,承认元朝正统!
所谓王朝正统,就是一个王朝拥有合法性统治的理论。
朱元璋承认元朝正统,是有着深刻的考量,元朝统治了近百年,汉人元人结合者不胜凡举,其数量难以估计,若不承认元朝,那些人如何自处?
这无异于抛弃了相当大一部分人口,甚至会引起大明内乱。
不过,另一个原因才是重中之重,那就是宋朝太小了。
要是效仿韩林儿、刘福通,打着反元复宋的旗号,不承认元朝正统,那大明就只能继承宋朝的疆域,等同于承认宋朝之外,都是元人的疆域。
而一旦那样做了,在这个讲究礼法的时代,即便日后想要开疆拓土,也师出无名。
相比之下,承认元朝正统就划算太多了,不仅可以解决内部矛盾,还能合法继承元朝那超级庞大的疆域。
这个逻辑很好理解,你是正统,我也是正统,你没了,我继承你的,那你的就是我的。
听起来有些流氓,但事儿就是这么个事儿。
承认元朝正统,打,师出有名,和,也更能让元人接受。
老朱这一手,不可谓不高明,他也一直在为全面继承元朝而努力着。
之所以封北元皇帝为顺明王,并对元人仍承认他皇帝身份,并不是老朱大度,而是为了降低元人的抵触心理。
过上数十年,元人汉化了,那时候北元皇帝一家也基本玩完了。
老朱这算盘打的,估计过上数百上千年,后世的史学家都听的到。
李青一连忙活五日,终于把所有预备工作做好。
北平城外,元朝公主、大臣,大明锦衣卫、衙役、官差汇集于此。
李青、北平布政使,为使者团送行。
这次,使者团带了不少东西,都是元人最需要的茶叶、铁锅、盐等物品,跟过年走亲戚似的。
人与人交往,需人情世故,国与国亦不能免俗,拿点好处出来,到时候才好谈判。
场面话说尽,使者团也准备出发,却在这时,一直沉默的穆卓儿越过众人,径直走到李青跟前。
“穆卓儿公主。”李青拱了拱手,心里七上八下,唯恐在这关键时刻,她胡搅一通。
穆卓儿直勾勾地盯着他,望了好一会儿,忽然猛地蹿了上来。
李青本能地抬起手,就要大耳瓜子扇她,但最终还是理智占了上风,硬生生忍了下来,在这个节骨眼上,要是一巴掌乎下去,那使者团也没必要出发了。
罢了罢了,就让她放肆一回吧……李青暗暗调动真气,脸皮绷紧。
却不料,迎接他的并不是响亮的耳光,而是柔软的唇瓣。
李青都懵了,不止是他,所有人都惊呆了,在这个时代,公开场合,尤其是这样的公开场合,这场面简直是……太劲爆了。
一旁的北平布政使,呆呆地看着这一幕,内心大骂:有辱斯文,有辱斯文……!
不过他也知道大局要紧,一直憋着不吭气,但脸色阴沉的几乎要滴出水来。
许久,唇瓣分开,穆卓儿低低道,“李青,我想开了。
她们和你在前,你不愿抛弃她们我能理解,甚至,你们可以一直保持那样的关系,但……
我穆卓儿好歹也是公主,我可以不要面子,我父皇却不能不要,你把给她们的名分收回来,可以吗?”
到底只是个十七八岁的姑娘,尽管理智,尽管骄傲,可面对如洪水猛兽般一样的情感,她仍难以自制。
她想开了,但李青没想通。
他本以为穆卓儿已经放弃,实没想到她会来这么一手。
李青摇头,轻声说着渣男语录:“今日我可以为你休了她们,他日未尝不会为了她人休你!
穆卓儿公主的厚爱李某万分感激,却也无福消受,实在抱歉!”
“你……!”穆卓儿眼眸噙着泪花,“我都如此让步了,你还要我怎样?”
李青满心气苦,却也只能干巴巴道,“你很好,是李某的不是。”
穆卓儿带着哭腔道,“李青你混账。”
说着,一把推开李青,转身就走。
但走了几步,又顿住了,她知道今儿走了,以后两人将再无可能,于是转头泪眼婆娑的望着李青。
她不想放弃,但她又太骄傲了,服了一次软的她,不愿再服第二次。
你服个软,只要你服个软,即便不休她们,我穆卓儿也认了……穆卓儿一脸期待。
李青一脸歉然,拱了拱手。
穆卓儿眼神黯然,继续往使者团走去,可情感最终战胜了理智,她再次回头,内心期盼:李青,只要你喊一声我的名字,我就留下来。
而李青,歉然,拱手。
穆卓儿近乎绝望,径直走进使者团,翻身上马,抖了抖缰绳,却忍不住再次回了头。
这次,李青甚至连看都没再看她,只是朝使者团轻轻挥手。
穆卓儿一脸落寞地回过头,眨了眨眼眸,眨掉了泪花,一双晶亮的眸子,焕发出前所未有的野性色彩。
这一刻,她眸中的那股子野性,便是野生海东青,也逊色三分。
……
第134章
形势大好
望着使者团渐行渐远,李青总算松了口气,终于熬过去了。
他知道,这次之后,穆卓儿绝不会再纠缠他,这件事算是翻篇儿了。
“李钦差!”北平布政使一拂袍袖,冷哼道,“李钦差还真是尽得风流啊!”
李青一滞,见这厮一脸‘我要弹劾你’的模样,索性也懒得再搭理他了,直接转身就走,留布政使一人在风中凌乱。
娘的,弹劾老子的人多了,你算老几?
李青回到钦差行院,平缓了一下心情,取出一颗天师丹服用下去。
这几年他的真气修行一直未曾落下过,加上师父给的天师丹,以及从张天师那儿打劫来的一盒子丹药,他的修行进度,甚至比在山上的时候还要快些。
使者团已经出发,现阶段左右无事,他便一门心思地投入了修行之中。
如今的他,体内真气比之前充盈许多,再服天师丹,也没那么痛苦了。
不过,也如师父所言,这一次的效果和上次差了许多,但依然有效。
天师丹炼化后,他的真气充盈了不少,真气运行更为顺畅,甚至只需稍加引导,不用打坐也能持续修行,这给他带来的好处不可估量。
一连修行十数日,李青彻底消化了天师丹,而后把另外一颗也服下炼化。
这次效果更差,感觉轻微的几乎可以忽略,但随着量变,也给他带来了质变。
现在的他可以做到无时无刻都在修炼,甚至连吃饭、睡觉都是如此。
他终于达到了师父张邋遢的状态,但也只是状态上,修为上可是差远了。
张邋遢都修炼了上百年,他这十几年的真气根本比不了。
两个月后,一支二十人的小队率先返回,锦衣卫、衙役各十人。
北平布政使司衙门。
李青,布政使相对而坐,听着下属禀报。
这次的收获不小,一共找到了五个部落,都接受了大明朝廷的善意,虽然还未到对大明俯首称臣的地步,但敌意大大降低。
双方相谈融洽,大明的官员受到了热情招待。
第一次交涉就能如此,可谓是形势一片大好!
其中一个只有三千人的小部落,更是表示愿意来北平生活,元廷大臣、大明官员正在交涉,但有些事做不了主,需要他们二人拿主意。
“他们的有什么要求?”布政使问。
“回大人,他们想要朝廷给他们提供住所、耕地,并发放耕牛、种子。”
布政使皱了皱眉,其实这个要求并不算过分,人家来了,总不能让人喝西北风吧?
但在官场摸爬滚打这些年,他之所以能安然无恙,就是靠着一手甩锅绝技,能不做决定尽量不做,于是不着痕迹地将锅甩给了李青。
“李大人,你是皇上钦点调和汉元关系的钦差,你看这……?”
李青也混了这么久,自然看得出来对方是在甩锅,但他并未扯皮,直接道:“答应他们。”
随即又道:“他们既然愿意来大明生活,朝廷自然会给予他们汉人一样的待遇,但同样的,他们也得遵守大明的律法,尽大明百姓要尽的义务,比如交税!”
想到真正融合,必须要不偏不倚。
要是让元人低于汉人待遇,那人家肯定不干,但也不能高抬元人,不然势必致其骄狂,同时也会寒了汉人的心。
大家一模一样,什么事儿都没了,还能加强元人的归属感。
“是,钦差大人!”众衙役拱手称是,旋即,都看向锦衣副千户王谦,后者脸色难看,目光躲闪,支吾着不吭声。
布政使瞧出端倪,但并未开口,人是李青手下,他不好逾矩。
“怎么了?”李青皱了皱眉,知道肯定是有不好的消息,“只要是关于调和汉元关系的事情,不用回避布政使。”
“是,卑职遵命。”王谦舔了舔嘴唇,艰涩道,“大人,元人的一个公主失踪了。”
李青一凛,“有没有派人去找?”
“找了,但没找到。”王谦嗫嚅道,“当时是在荒漠地带赶路,不巧遇到大风,漫天黄沙视线极大受阻,但行进速度已经很慢了,可还是失踪了两个元人。”
“另一个是谁?”李青问。
“是元人公主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