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北平布政使暗暗计较一番,道,“这件事可不小啊,锦衣卫这次出动近千人,要是连一个元人公主都找不到,消息传回朝廷,皇上必定雷霆震怒。”“布政使大人。”王谦怒怼,“你派的衙差也不少,怎么就全是锦衣卫的过错呢?”
锦衣卫不受任何部门辖制,加上自家老大不是一般的牛,莫说北平布政使,便是六部的尚书,王谦一样敢怼。
北平布政使脸色一僵,实没想到一个小小的锦衣副千户,竟敢如此和他说话,但他又实在管不了锦衣卫,只得强行挽尊:
“哼,你们锦衣卫在漠北趟了那么久,而衙役人生地不熟,要担责,也是你们锦衣卫担,趟了那么久,连个人都找不到,你们干啥吃的?”
王谦冷哼:“漫天黄沙,风沙过后连个马蹄印都没有留下,你让往哪儿找?”
“借口,都是借口!”北平布政使气得直拍桌子,接着看向李青,抱拳道:“钦差大人,不是本官说话难听,你这手下缺乏管教,而且,此次元人公主失踪,的确是你们锦衣卫的责任。”
李青本来就心烦,又见这厮如此模样,心里更是涌起一股厌恶。
当下也不搭话,起身道,“王谦,随我回钦差行院详谈。”
“是,大人。”
王谦拱了拱手,待李青走在前头,回头朝布政使说了句唇语:你等着!
布政使内心大为震怒,但这次却不敢再硬顶,锦衣卫可是有监察百官之权,虽说自己一直谨小慎微,但被锦衣卫盯上,绝不是一件好事。
他有些后悔刚才的行为,甩锅甩太明显了。
……
“失踪的是穆卓儿?!”李青惊道。
“大,大人,卑职真的尽力了。”王谦心里发虚,毕竟那一吻整个使者团都看见了,把老大相好弄丢了,他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使者团整整停了两日,近千锦衣卫四面八方全力搜查,仍是……仍是未见她的踪迹。”
他说的是实话,他的确尽力了,却也无法掩盖人失踪的事实。
李青沉默良久,缓缓开口:“你觉得她是死是活?”
王谦见他并未大怒,也无大悲神色,稍稍松了口气,小声道:“荒漠迷失,活下来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卑职估摸着……”
抬头又瞧了一眼李青,看他依然镇定,这才道,“她应该是遇到了流沙,被…活埋了。”
李青再次沉默,许久,叹了口气,“我知道了,你休息一日,明儿和衙役出发,尽快将朝廷的政策传达给元人部落。”
“是,卑职遵命。”王谦放下心来,“对了大人,要不要查查这个布政使?”
“暂时不必,大事要紧。”李青也烦这位甩锅小能手,但这个节骨眼儿上,贸然彻查布政使,调和事宜必定受影响。
“卑职明白了。”王谦拱手离去。
李青揉了揉眉心,提笔将穆卓儿失踪的事儿写下,而后让手下加急送往京师。
“死了一个公主,应该不影响大局。”李青轻声自语,“毕竟北元皇帝可不止这一个闺女,配合大明,荣华富贵享用不尽,不配合全家都要遭殃,这个账他绝对算的明白。”
……
大半月后,朱元璋的回信送到李青手里,内容就不多阐述了,含娘量严重超标。
不过正如李青所料,穆卓儿的死,并未影响大局,一切都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两个月后,那支三千人的部落来到北平城内,李青、布政使接待了部落族长,双方吃吃喝喝,事情基本敲定。
接下来就顺利多了,安排住所、发放农具、种子、教授他们耕作技巧。
元人的住处和汉人相近,但并不是混居,毕竟刚开始接触,还需要时间磨合。
老朱是个明白人,知道最初的时候手段要温和,于是给部落族长封了个七品官,由他继续管理部落,但他要听从朝廷调遣;
与之同时,让布政使着人教授他们汉话,以及汉人礼节,为民族融合煞费苦心。
三个月后,又有一个近五千人的部落投入大明怀抱。
一样的流程又走了一遍,一切安好,元人不是洪水猛兽,他们也是人,知道好歹。
在大明不用风刮日晒,也不用担心被大部落劫掠,相比荒凉而又充满危机的草原,这里繁华、富足,好的不是一点点。
李青心满意足,历史的巨轮已经偏移,正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他仰脸望天,轻轻笑了,“若真有大势之说,那这就是大势!”
第135章
岁月如梭
又待了一个月,李青见调和事宜步入正轨,让王谦等属下好好配合衙役,又和北平布政使一番长谈。
布政使自从被王谦威胁后,对李青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毕竟被锦衣卫盯上实在不是一件好事。
不止如此,干活也更加卖力。
李青也知道真要上纲上线的彻查,大明官员没几个干净的,以老朱贪污超五十两上断头台的标准,这厮多半逃脱不了。
在这个充满人情世故的时代,能坚守本心分文不取的官员太少了,只要活干得漂亮,有点小瑕疵也没必要揪着不放。
这位布政使的政绩确实不错,有能力,也无害民之举,就是酷爱甩锅有些烦人,别的也没什么了。
李青敲打了他一番,照例拜访了一下燕王,和小胖做了个告别,而后返回京师。
回到金陵时,已经入秋了,刚好躲过江南最酷热的那段时间。
只休息了一日,老朱就让他继续去御书房,帮着朱标批阅奏疏。
老朱是懂压榨的!
日子再次趋于平静,李青的生活很有规律。
上午和红袖下下棋,听婉灵弹弹琴,享受怜香按摩;下午去皇宫帮着朱标处理一些奏疏。
晚上就忙了,有时和三女共情,有时蓝、李、徐登门,与他们共饮,有时拉上同僚人情世故。
总之,小日子过的很不错。
徐达的背疽被李青治愈后,身体逐渐恢复过来,甚至走路都不佝偻了,身子骨愈发健朗。
李青受邀去魏国公府喝了几次酒,看其模样,再活个十来年也不是不可能。
李景隆彻底摆脱了纨绔形象,兵书从不离身,待人接物,举止雍容。
加上他眉目疏秀,顾盼伟然,除了略逊李青,颜值这方面没一个能打的,对外口碑非常不错,老朱对这个外甥孙也很是喜爱。
不过,老朱对另一个着重培养的人,就有些意见了,蓝玉的义子领着一帮狐朋狗友去酒楼大吃大喝,完事儿后非但不给钱,还把酒楼老板打成重伤,最后更是把人家酒楼砸了。
这事闹得很大,一直憋着劲儿文官集团可算是逮着了,弹劾蓝玉的奏疏铺天盖地。
朱元璋听说后震怒不已,将蓝玉召进宫,连打带骂,好一通训斥。
而后勒令他出资帮人家修缮酒楼,并赔偿酒楼老板医药费、误工费等。
至于蓝玉的那位义子,直接被拉到菜市口剁了。
蓝玉内心愤懑不已,晚上找李青喝酒抱怨。
“皇上也太不讲情面了!”蓝玉闷了碗酒,“我那义子为大明立了那么多功劳,只是打伤了人,又没杀人,酒楼损坏我赔就是了,犯不着杀了他啊!”
李青苦笑摇头,“这次不杀他,下次他就敢杀人,你的其他义子也会更加猖狂。”
顿了顿,“蓝玉,我有句忠告你要不要听?”
“你说吧!”蓝玉闷声道。
“不要再收义子了,如果可以,把现在的义子也给遣散了吧,如若不然,终有一天你会栽在他们身上。”
“那怎么行?他们跟着我出生入死,我蓝玉是那样的人吗?”蓝玉一瞪眼,“上次捕鱼儿海大战你也知道,若不是我的义子们拼死抵挡,又岂会全胜而归?”
李青无言以对,上次的确如此。
蓝玉犹自愤懑,“武将收义子,文臣收门生,都是心照不宣的事儿,大家都在做,皇上为什么非要点我这个功臣呢?”
说到这儿,他更气了,“瞧瞧那个草包李景隆,除了一张巧嘴,和一副好皮囊外,他有啥本事,可皇上却对他赞不绝口,而我呢?
你说句公道话,我的功绩,是他李景隆能比的吗?”
蓝玉很郁闷,他也确实有理由郁闷,那一战功绩有目共睹,可自封公之后,他却备受冷落,反而是屁本事没有的李景隆越混越好,他心理有落差很正常。
李青理解蓝玉的心情,但并不妨碍他看不惯这厮,心说:就你这狂妄劲儿,若不是有太子妻舅这层关系,老朱就算不杀你,也得把赏你的东西全收回来。
蓝玉打仗真的顶,但也真的狂。
李青想了想,“我问你,别人收多少义子?”
“三两个吧!”
“你收多少?”
“……”蓝玉一滞,他的义子可就海了去了,具体数量多少他都算不过来,支吾一阵,闷声道,“昔日皇上也收了很多义子。”
蓝玉这话说的平常,但若是被有心人听了去,这厮绝逼倒血霉。
李青目光一凝,沉声道:“怎么,你要学皇上。”
“我……”蓝玉脸色倏地一变,也顾不上生闷气了,“李青你可不能坑我啊,我是那个意思吗?”
李青苦笑摇头,“你放心,我不会乱说的,可是蓝玉……”
他认真道,“你现在明白皇上为何冷落你了吧?”
“为何……”蓝玉怔了怔,“你的意思是,因为我收了太多义子?”
李青点头,“没有帝王会喜欢一个模仿自己臣子。”
“我…我收义子是为了打仗。”蓝玉总算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连忙解释,“真没有不臣之心啊!”
“所以到现在你依然是凉国公,不然你早就凉凉了。”李青道,“不过,即便抛开这个原因,仅是你的那些义子,打着你凉国公幌子狐假虎威,皇上也会生厌。”
李青叹道:“相识一场,我也不愿见你遭难,言尽于此,至于你听不听,就看你自己了。”
蓝玉无言,沉默许久,起身抱拳一礼,“谢李兄良言相赠!”
……
李青依旧过着悠闲的生活,而蓝玉回去后没多久,就和大量义子解除了关系,只留下不到十个义子,行事也收敛许多,不再那么嚣张。
大明持续利好,北平、大宁、大同等地皆有元人投奔,数量虽不算多,但形势持续利好。
有好消息,自然也有坏消息,毛骧不满现状,欲再次拔高锦衣卫的影响力,将近乎结案的胡惟庸案,再次搬了出来。
一时间,逐渐趋于平静的朝堂,再起波澜。李青劝了几次,但后者听不进去,还说他如今位高爵显,自然无欲无求。
李青无奈,只好劝朱元璋。
不料,朱元璋却道,“标儿太过仁厚,咱不在死前帮他清除这些不法勋贵、悖逆大将、贪官污吏,日后他坐上皇位,将举步维艰。”
李青静默无言。
……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时间总在不经意间溜走,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
洪武二十一年,尽管李青使劲手段,仍是没挽回脱古思帖木儿的生命。
至此,北元彻底终结!
而随着这位皇帝去世,融合事宜也受到了极大阻碍,自洪武二十一年之后,再也没有元人投入大明怀抱。
但大明这几年的付出,也并非作无用功,元人虽然因为自己皇帝的死,对大明产生了疏离感,却也没有进犯大明边疆。
朱元璋厚葬了北元皇帝,而后修订了新政策,如:加大茶马贸易,收购人参、雪莲等药材,收购皮货……
等等措施,大大缓和了双方关系,毕竟劫掠大明,付出的成本也高,有生意可做,他们也不愿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讨生活。
和平对大明带来的利好实在太大了,百姓日益富足,经济越来越好。
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但朝堂上,却是血雨腥风。
官员个个胆战心惊,处理政务的效率也低下许多,朱标的压力更大了,已经有了早衰迹象。
李青不敢怠慢,针灸、药汤、甚至暗暗以真气治疗,好一通忙活,总算是将朱标身体状态扭转过来。
但生理上的病李青能治,心理上的他就无能为力了。
因为朱元璋的杀戮,父子俩经常吵架,但每次都是朱标败北。
李青多次劝谏,但老朱根本听不进去。
甚至还常称:国之储君,若连这点压力都承受不住,那以后也不要当皇帝了。
朱标很刚,也时常回怼过去,称:这太子不当也罢!
结果,换来的却是老朱的一通臭骂。
朱元璋老了,他知道自己时间不多了,儿子是什么人他太清楚了,生怕儿子会因仁慈坏了大事,不在死之前为儿子把路铺得平坦坦,他死了都不闭眼。
这是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可这位父亲,却忽略了他的这份爱有沉重。
朱标根本承受不住,精神压力越来越大。
李青坐不住了,恐吓老朱再这样下去,太子有生命危险。
朱元璋果然上心,把太医院的太医一股脑全请来,给朱标检查身体。
可太医得出的结论,却是太子身体无恙。
于是,李青被打了一顿板子,关了一个月的禁闭。
朱元璋则是继续他的铺路大计,从洪武十八年到洪武二十三年,这短短五年时间,被胡惟庸案牵扯进的功臣有一公、二十侯,连坐、死罪、流放的有上万人。
朝中文臣更是整个换了个遍,找不到一个老面孔。
开国功臣之首,七十七岁高龄的李善长,也未幸免于难,于洪武二十三年被拉上了断头台。
一家七十口,除了长子李祺和他的两个孩子,因为临安公主的缘故得以免死,流放江浦,余者尽皆被杀。
临安进宫哭诉,却被朱元璋狠狠训斥,她想不开,回去后就上吊了,还好被下人及时发现救了回来。
朱标闻讯彻底爆发,直接跟老朱开撕,最后更是上演了全武行。
第136章
朱标不伺候了
“好小子。”朱元璋从地上爬起来,六十多岁的人了,脾气仍不减当年,可身子骨着实跟不上了,“他娘的,再来。”
朱标看着父皇颤颤巍巍,满头白发的苍老模样,心中不由一痛,他长这么大从未如此忤逆过,但他知道,今儿要是退缩了,还会有很多人功臣遭难。
哼道:“再来你也不是对手,我刚才已经让着你了。”
“老子要你让?”朱元璋撸起袖子,气吼吼道,“把劲儿都使出来,让你老子好好瞧瞧。”
说着冲上前,父子俩再次对决。
御书房,五爪金龙、四爪蟒龙扭打在一起,奏疏满天飞。
不像话,太不像话了!
李青实在看不下去,无奈道:“住手!”
“再逼逼老子连你一块揍!”朱元璋恶狠狠道,“一边待着去,这没你说话份儿。”
接着,拉着朱标衣领左右开弓,一阵大逼兜。
朱元璋拳脚功夫的确不俗,但终究是老了,真要打根本不是朱标对手,只是朱标一直在让着父皇。
尽管被气急眼了,尽管爆发了,但道德、理智牢牢束缚着他,不允许他对父皇大打出手,推父皇一个屁股墩儿已经是极限。
“还手,你给老子还手!”朱元璋边抽边吼,“你他娘的还手啊!”
朱标气呀,他太气了。
他一把甩开朱元璋,开始脱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