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174章

    朱棣脸上露出一丝自得,欣然道:“再过几年就能完工了,运河也到了收尾阶段,以后大明的京都就在这北平了,千秋万世,永垂不朽。”

    “千秋万世,永垂不朽!”李青附和,朱棣这话倒也没错,北平自他之后,还真就成了华夏的京都。

    朱棣这一举动,造就了后世的繁华大都市。

    而北平,也的确符合做京都的条件,左环苍海,右拥太行,内跨中原,外控朔漠,只是眼下还比较荒凉。

    毕竟在这时代,北平是苦寒之地,气候寒冷,且环境不好,每年都会来几场沙尘暴,生产力、经济也低下,远比不上金陵。

    朱棣对紫禁城的建造很满意,轻笑道:“等迁了都,朕也享享清福。”

    “皇上,到时候迁都只怕是困难重重啊!”李青叹道,“文臣武将的家,几乎都在南方,让他们大老远地来北边,定然心中不愿。”

    朱棣点头:“这个朕也有所预料,但迁都势在必行,再说了,北平除了冷点儿,其他也挺好啊!”

    “……”李青苦笑道,“皇上你在这儿习惯了,当然觉得好,但百官却不这么想,他们肯定更喜欢富庶的金陵。”

    “这个可以从长计议,迁都还得个几年呢。”朱棣摆了摆手,叹道,“你上午说的那些话,朕觉得有一定道理,以后,朕会收着些,不过……”

    朱棣冷哼道:“天子就要有天子的威严,朕绝不会惯着他们。”

    李青点头,就朱棣这脾气,能收敛些就谢天谢地了,毕竟老四和小小朱,根本就不是一类人,让他礼贤下士,简直痴心妄想。

    真要那般,也并非好事。

    只要朱棣能收着些,加上小胖调和,就能极大程度的平息祸患。

    又聊了会儿,李青问道,“皇上,你打算在这儿住多久?”

    朱棣想了想,“马上就过年了,元宵节后再回金陵吧!”

    伸了伸懒腰,朱棣又道,“其实朕在这儿住的挺舒服的。”

    你是舒服了,小胖可够累的……李青翻了个白眼儿,“皇上,汉王是不是该就藩了呢?”

    尽管朱棣已经削了朱高煦两卫,并重新定了就藩地,但朱高煦一日不就藩,朝堂就不会真正平静。

    朱棣沉吟半晌,轻轻点头,讪讪道:“李青啊,你说…高煦会不会恨朕?”

    这还用说吗?肯定恨死你了……李青拱手道,“汉王心胸豁达,不会记恨皇上的,再说了,哪有儿子怪罪父亲的,皇上你多心了。”

    朱棣心虚笑笑,脸上隐隐浮现一抹愧疚之意。

    嘀咕道,“这孩子就是心眼儿直,听不得场面话。”

    李青:“……”

    第70章

    皇上,得加钱!

    接下来的几日,李青除了照常给徐妙云诊治,大多时间都在紫禁城闲逛。

    年关期间,加上大雪下个不停,工匠们大多都放了假,皇宫冷清许多,逛起来更为得趣儿,经过不懈努力,总算是把皇宫逛了遍。

    除夕夜守岁,太监送来了瓜果点心,外面冰天雪地,屋里炭盆儿红红火火,四人围着炭盆儿,磕着瓜子儿聊着天,欢声笑语不断。

    接着,烟花声四起,四人来到院里,欣赏绚丽的烟花绽放,年味儿十足。

    这年过的,比在家还热闹。

    大年初一,李青拉着媳妇儿,给朱棣两口子拜年,薅帝后羊毛。

    四个人加起来,得了近百两金豆子,快顶得上李青这个兵部尚书一年的俸禄了。

    其实李青很有钱,他虽是侯爵,但俸禄直逼国公,再加上如今兵部尚书正二品的俸禄,以及这些年的额外收入,正常花销,足够他用上数百年。

    即便以后退休了,日子也不会差。

    听曲儿、下棋、堆雪人……愉快轻松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不知不觉间,就过了元宵节。

    吃过汤圆,李青一家随着皇帝仪仗,返往京师。

    ……

    回到金陵时,已经出了正月。

    李青在家休息了一日,照常上朝打卡。

    朱棣临朝后,对文臣的态度转变了些,不再摆着一张臭脸,对吏部尚书蹇义,户部尚书夏原吉等几位实干人才,偶尔夸奖几句,肯定了几人的政绩。

    这一转变,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君臣之间的隔阂。

    与此同时,朱棣也削减了很多工匠,减少了朝廷开支,还减轻了百姓的徭役,鼓励发展农耕。

    一系列举措下来,极大减轻了百姓负担。

    现如今关外平静,运河基本疏通,朱棣开始着重发展经济。

    帝王的意志,尤其是像朱棣这样有实权的帝王,尤为重要。

    徭役的减轻,加上清丈田亩的政策,让百姓得以喘息,顿时好过不少,日子总算是有了奔头。

    朱棣在大政方针上面,目光长远,在他的举措,以及小胖的斡旋下,执行的有条不紊,大明欣欣向荣,虽然目前国库依旧空虚,但过上两年便能扭转这种颓势。

    爷俩相互配合,简直无敌。

    眼见君臣关系缓和,李青找到小胖,将自己的想法给他说了一下。

    “士绅官差一体交税纳粮?”小胖都傻眼了,愣怔好一会儿,才道:“青哥,这话你没给父皇说吧?”

    李青摇头:“这不是先给你说说嘛。”

    顿了顿,“看你这意思,好像不太赞同这一方针啊!”

    “当然不赞同。”小胖翻了个白眼儿,“青哥你这可真是个馊主意。”

    李青挠了挠头,“为何啊?”

    “士绅官差不种地,虽然他们大多都有很多耕地,但真正种地的还是百姓,亦或说,佃户。”小胖道,“羊毛出在羊身上,士绅官差交税纳粮,到最后,还是落在佃户身上,这个政策虽能提高税收,苦的却是百姓,弊大于利。”

    李青砸吧砸吧嘴,无可辩驳,“那摊丁入亩呢?”

    “啥意思?”

    “就是把所有赋税都摊进田税里。”李青道,“百姓不用再按人头收税,而是根据耕地田亩来收税。”

    “这个好啊!”小胖精神大振,随即又皱起眉头,“不过……这样一来,对官绅的冲击太大了,父皇应该能执行,但…很可能会人在政在,人亡……政治也消亡了。”

    他轻叹道:“青哥你要知道,官绅可包括勋贵啊!”

    李青点头:“这个我知道,但不妨一试,哪怕以后真如你所言,以后会政策消亡,但在施行期间,也能极大程度上使国力更加鼎盛。”

    顿了顿,“其实,你也太小看自己了,虽然武将跟你不亲近,但他们跟太孙亲近啊!”

    “瞻基……”小胖缓缓点头,脸上露出欣慰笑意,“嗯,可以一试。”

    “不过,还是要中和一下,给他们保留一些特权。”小胖一双小眼睛,充满智慧,“毕竟千百年下来,他们一直享有特权,贸然全部取消,政策施行必定会有极大阻力。”

    李青也赞同这种方式,主要是朱棣在富绅身上刮了太多油水,多少得给人留点儿情面,不然,真给逼急了,又是一场动乱。

    “几成?”

    “七成吧!”

    “七成的话……那就定在九成。”李青道,“给他们一些讨价还价的机会。”

    小胖怔了一下,随即大点其头,“青哥说的是。”

    两人又商议了下细节,最终敲定了一个二人都满意的方案。

    “青哥,这个政策……我不能提。”小胖不好意思道,“我的人设不能崩了。”

    “我明白。”李青含笑点头,“得罪人的事儿我来做。”

    这个策略要是由小胖提出来,那他以后可真就举步维艰了,李青倒不在乎这个。

    正所谓,虱子多了不痒,债多了不愁,他得罪的人多了,不差这一回。

    这项政策也就朱棣在位时能执行,因为小胖搂不住,朱瞻基估计也够呛,错过了朱棣,可能再也没有机会推行。

    ……

    出了东宫,李青直接去了御书房。

    朱棣正在理政,不过御案上的奏疏并不多,因为大多都在小胖那儿。

    老四只管大事儿,中小事儿一概不管。

    “来啦?”

    “来了。”

    “有事?”

    “有事。”

    朱棣放下奏疏,“说吧!”

    李青点头,把和小胖敲定的方案,详细阐述了一遍。

    “皇上,这项国策若是能推行,定能让大明迈向一个新高度。”

    朱棣眉头紧皱,权衡了一遍利弊,点头道:“确实是项不错的国策,不过……”

    他苦笑摇头:“算了,等不到弊端出现,这项政策就会被废除。”

    顿了一下,“李青啊,你说朕死后,那群文臣会如何写朕?”

    李青想了想,如实道:“皇上的功绩,无法掩盖,可能会在劳民伤财,亦或得位……咳咳,在上面做文章吧!”

    随即,又安抚道:“其实,皇上不用担心这个,太子、太孙都已成人,他们不敢抹黑你。”

    “他们不敢,士绅可敢,有些谣言传着传着就有人信,甚至到最后会成为……真相。”朱棣骂道:“娘的,老子从没贪图享乐,死了还要受一群狗日的编排。”

    李青哑然失笑,“公道自在人心。”

    “话是这样说,不过…谁不想落个好名声?”朱棣哼道,“食君之禄为君分忧,你就不想着为朕分忧?”

    李青挠了挠头,“皇上的意思是……?”

    “这样,明儿你奏请,然后朕反对,你再奏请,如是者三四次,朕勉强同意。”

    “……皇上,你良心不会痛吗?”李青满脸黑线。

    朱棣脸上一热,哼道:“朕给你发俸禄,你替朕吸引一下火力怎么了?

    再说了,不是你说让朕和文臣缓解关系吗?”

    “我……”

    “好了!”朱棣打断道,“你也不想朕再跟文臣闹僵吧?”

    李青真是服了,憋了半天,憋出一句:“皇上,得加钱!”

    “你……!”这下,换朱棣恼了,“你竟然跟朕要钱?”

    这有什么,我跟你爹都要过……李青翻了个白眼儿,“我不能白干!”

    “你他娘真是个混账……!”朱棣鼻子差点没气歪,他就没听说过,臣子明目张胆跟皇帝要钱的事儿,骂道:“朕是不是给你脸了?”

    “皇上,这回得罪的可是满朝文武啊!”李青道,“你多少得意思一下吧。”

    接着,又保证道:“皇上你放心,这回我破例一次,拿钱办事儿,绝对让你面子里子都有。”

    这话不说还好,一说朱棣不禁又想起陈年往事。

    ——那些年在李青手里吃的亏!

    不由更是气不打一处来,破防道:“李青你大爷,我@#¥%*……”

    “皇上你看你,都过去多少年了,你就不能大度一点儿嘛。”李青讪讪道,“你不提我都忘了。

    再说了,我都破例了,皇上你还想怎样?”

    “你……”朱棣气得差点掀桌子,却又拿李青毫无办法,不说李青的功劳和才干,光是媳妇儿主治大夫这个身份,就让他发作不得。

    朱棣骂道:“朕是君,你是臣,大明皇帝贿赂臣子,后世人知道还不得笑掉大牙?”

    李青隐约记得,明朝好像还真有皇帝贿赂大臣的,但具体是谁他给忘了。

    当然,这话他自不会说,于是道:“这怎么叫贿赂呢,这是皇上体恤臣子,赏的。”

    “皇后不是赏了你三个小妾诰命夫人吗?”

    李青脸上一热,轻咳道,“一码归一码,其实臣也并非嗜钱如命,而是想看看皇上心里有没有臣,赏赐看着给就成,五百两黄金不嫌少,一千两黄金不嫌多……”

    “你咋不去抢?”

    朱棣又是一阵口吐芬芳,最后实在没了脾气,“五十两黄金,爱要不要。”

    随即又道:“事后结账,你小子有前科,朕不放心你。”

    李青有些不高兴,“皇上这不是侮辱臣的人品吗?”

    “你可别扯了。”朱棣骂道,“你他娘要是有人品,世人皆君子。”

    第71章

    天不生言官,大明长如夜

    翌日,奉天殿。

    李青掐着点儿来到早朝,站在文臣队伍中,他现在是兵部尚书,属于文官体系。

    文官们看到他,不着痕迹地退后几步,就连自家的左右侍郎,也离他稍远了些。

    麻蛋,老子人缘就这么差吗……李青郁闷想着。

    半刻钟后,朱棣一身团龙袍进入大殿。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卿平身。”

    朱棣满脸含笑,态度温和,人设严重崩塌!

    群臣见他如此,心里顿时‘咯噔’一下,事出反常必有妖,他们隐隐觉着,皇帝这是憋着坏呢,个个打起精神。

    “诸位爱卿,可有本奏啊!?”朱棣笑眯眯的,笑的群臣心里发毛,一时间竟无人敢说话。

    偌大的奉天殿寂静无声,落针可闻。

    眼见场子冷下来,朱棣很不满的瞪了李青一眼。

    李青摸了摸鼻子,心情也挺郁闷,拿钱办事从不是他的做事风格,这回算是破了例,更气人的是钱还没给呢。

    “皇上,臣有本奏!”

    “准奏!”朱棣脸色多云转晴。

    李青出班,拱手道,“皇上,现在田亩清丈进行的如火如荼,臣建议,可借此机会推行新政,革新赋税制度。”

    他侃侃而谈,“诸位,如今大明鼎盛,但百姓的生活并不好,尤其是……目前大明正在大力建设,百姓的担子更重……”

    武将不善言辞,文臣却有不少附和,因为他们发现,李尚书这是在点皇上。

    不管谁喷皇帝,他们文臣都会帮帮场子,这是文官的老传统了。

    文官都有个固有观念,忠言必须刺耳,敢骂皇帝者,不论目的如何,但那颗心是赤诚的。

    正所谓:武死战,文死谏!

    若是因喷皇帝而死,那是死得其所,还能博得一个美名,这也是历朝皇帝挨骂的原因。

    自唐以后,汉人皇帝就没有不挨骂的。

    而且,李青打的是减轻赋税的名号,这正合文臣心意。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