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175章

    百姓减了赋税,他们家族才是最大受益者,能捞着好处,还能落个为民请愿的好名声,何乐而不为呢。

    李青还来不及说摊丁入亩,大多数文官就率先莽了上去,一个比一个积极,生怕被别人抢了先机。

    “皇上,百姓苦啊……!”

    “如今四海承平,当与百姓休息啊皇上!”

    “望皇上大发慈悲……!”

    一众文官争前恐后,不断促请,个个爱民如子,青天父母官模样。

    更有甚者,痛心疾首,涕泗横流。

    言官一见这架势,当即不干了,这不是抢生意嘛?

    是,我们言官是品卑,但别拿言官不当官员,当俺们是软柿子不成?

    六科给事中,都察院御史,掸了掸衣袖,表示:你们这才哪跟哪,论喷皇帝,你们都是弟弟,瞧俺们的。

    “皇上大兴土木,耗资弥巨,已铸成大错,若再不及时改错,恐悔之晚矣。”吏部给事中率先发难,言辞犀利,毫不留情。

    接着,礼部给事中跟上,“君如舟,民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皇上若不以民为本,必将天下大乱。”

    都察院也立即帮腔,言语更是尖锐:“皇上若再执迷不悟,那我大明与暴元何异?”

    好家伙,不愧是骂官,真带劲儿啊……李青砸吧砸吧嘴,袖手旁观,等待时机成熟。

    他发现好像不用自己背锅,这群文官已经主动接锅了。

    不背锅还有钱赚,这真是一件美事。

    妙极,自己拿钱不办事的人设,依旧稳健。

    天不生言官,大明长如夜!

    言官最容易上头,因为他们品卑,且俸禄低,没有高官厚禄,也就没了弱点,这些人往往好名远胜好利,一旦情绪上来,生死都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喷就完了。

    言官慷慨激昂,吐沫横飞,这一顿喷,把朱棣喷的啥也不是。

    朱棣别说体面了,裤衩子都被喷没了。

    奉天殿乱哄哄的,已经把革新赋税,提升到了大明生死存亡的高度,一副如若不革新,大明国将不国的样子。

    若换平时,朱棣这暴脾气上来,怎么也得找两个典型廷杖,并附上:“用心打!”

    不过,今日的他格外大度。

    都看到了啊,这是你们要改的,可不是朕主动要改……朱棣清了清嗓子:“爱卿言之有理,朕回头好好考虑一番。”

    时机成熟,该我登场了……李青跨前一步,光伟正形象溢于言表,“国家施政,早一日,晚一日,天差地别。”

    他掷地有声,振聋发聩:“请皇上立刻决断!”

    “请皇上立刻决断!”言官紧随其后。

    紧接着,六部官员先后附和,唯有武将默不作声。

    他们不善言辞!

    “国家施政岂可轻易决断?”朱棣戏精附体,怫然不悦,“这件事需从长计议,三思而后行。”

    说罢,一副玩不起,要散朝的样子。

    文官哪里肯干,今儿你不给个说法,还想走?

    缓了口气的言官,再度开喷,火力全开!

    说什么,今儿早朝也得把事儿给定了。

    “你们这是干嘛?”朱棣勃然大怒,“一起逼朕吗?”

    要不是知道你德性,我真就信了……李青面容肃穆,拉上一众文臣,“臣等一心为国,皇上怎可如此?”

    “你……!”朱棣气结,吼道:“必须得革新是吧?”

    “正是!”

    众官员异口同声,声振屋瓦。

    “好!朕同意了!”朱棣咬了咬牙,极力压着欲上扬的嘴角,“李青,你且说说具体策略。”

    “臣遵旨。”李青拱了拱手,“其实很简单,就是去掉丁税,减轻少地、无地的百姓负担,让百姓得以休息。”

    顿了顿,轻描淡写道,“把人丁税的损失摊进耕地,既减轻了百姓负担,又不影响朝廷税收。”

    说着,看向群臣,“诸位同僚以为如何?”

    “此策甚妙!”夏原吉捋着胡须,一脸欣然。

    部分没反应过来的文官也连声附和,并促请朱棣答应下来。

    但大部分文官,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可话都说出去了,还能当场反悔不成?

    脸还要不要了?

    刚才用力过猛,现在他们想收,已经收不回来了,正在他们纠结之时,只能寄期望于武将。

    他们知道,武将大多也购买了大量土地,这项政策推行,武将的利益同样受损。

    谁料,武将却无一人说话。

    不善言辞人设,稳如泰山!

    朱棣扫了一眼群臣,叹道:“既然众卿都认同,为了黎民百姓,朕也只好勉为其难了。”

    皇上,其实您不用勉为其难,三思一下也挺好的……文臣暗暗叫苦,就连部分言官的牛逼劲儿,也荡然无存。

    不过,没一个人反对出声。

    一来,他们刚才吵吵的太厉害了,此时收手颜面无存;二来,没有正当理由反对;更重要的是,一旦反对,传出去名声就毁了。

    还会被百姓戳脊梁骨,遭世人唾骂。

    都是场面人,都要脸,都寄期望于别人出头。

    这些人,都是既要面子,又要里子,典型的又当又立,不过也正因如此,才能顺利颁布。

    朱棣冷着脸起身,一副自己也是受害者模样,哼道:“散朝,众卿若有本奏,留折待阅吧!”

    顿了顿:“李爱卿、夏爱卿、蹇爱卿,去御书房一趟!”

    说罢,不待群臣行礼,气哼哼地离开了。

    朱棣一走,文臣的脸色立即难堪起来,却又无处发泄,这项国策,是他们拼死拼活争取来的,能怪谁呢?

    只能在心里暗骂:这波大意了。

    而此刻,李青一脸光伟正形象,屹立在道德制高点,睥睨群臣:谁敢奈我何?

    不敢,他们还真不敢!

    因为李青代表的是正义,是绝对的政治正确,跟他过不去,纯属自毁前程。

    就连一众言官也不敢弹劾他,至少不敢在这件事上对他弹劾。

    甚至很多文官还装出开心模样,对李青温一顿彩虹屁,表示大明能有李青,社稷幸甚,百姓幸甚。

    虽然,李青知道这些人在沽名钓誉,但,真爽!

    李青团团一礼,再三表示:这都是大家努力的共同结果!

    一阵场面过后,他这才去御书房。

    ~

    御书房。

    朱棣坐在御案前,小口抿着茶,看不出喜怒,小胖静立在一侧。

    蹇义、夏原吉恭敬的站着,神情严峻。

    内阁成员一个不在,无他,那些人不够格,区区五品秘书而已。

    “微臣拜见吾皇……”李青大老远就拿腔作势,待到近前,朱棣的‘免礼’也出了口,就势一收,站在夏原吉旁边。

    朱棣也没心情和李青计较这个,摆了摆手,“都坐吧!”

    三人谢坐。

    小胖也迎来了解放,坐在父皇身边。

    朱棣沉吟片刻,看向夏原吉,“夏爱卿以为如何?”

    他不问李青这个提倡者,不问蹇义这个天官,而是问夏原吉,就是因为他知道,夏原吉肯定会给他一个满意答案。

    朱棣这一手很高明,事实也如他所料。

    “回皇上,臣以为此策甚妙!”夏原吉欣然道,“简化赋税,能极大程度上避免不必要的损耗,既不影响国家财政,还能减轻百姓负担,实乃治世良策!”

    说着,朝李青颔首,以表钦佩。

    李青含笑点头,算作还礼。

    朱棣抿了口茶,问向蹇义,“蹇爱卿可有信心主张推行?”

    第72章

    高煦,你……就藩去吧!

    吏部有考核百官之权,掌握着百官升迁命脉,乃六部之首,尤其是老朱废除宰相制以后,吏部尚书更是有着天官之称。

    蹇义为官清廉,善于处理与同僚朋友的关系,不曾一语伤人。

    属于那种老好人类型,却也能坚守本心,无大功,却也无大过,是典型的文官,很懂得人情世故。

    蹇义本名蹇瑢,洪武十七年参加乡试,中举人;洪武十八年中进士,擢升中书舍人,因为官清正廉明,奏事简明扼要,很合老朱的心意,被赐名蹇义。

    当然,这并不能说蹇义厉害,因为老朱就喜欢给人改名,美其名曰:赐名。

    其实就是抠门儿,说白了就是画饼。

    不过这一套很有用,皇帝的大饼那是相当有市场。

    蹇义真正厉害的地方,是他历经三朝,屹立不倒。

    老朱对文官赏赐极为吝啬,虽然赏识蹇义,却并未对其大行封赏,但小小朱就不一样了,他一上位,就破格提拔蹇义为吏部右侍郎,并授嘉议大夫。

    升迁之快,堪比坐火箭!

    之所以不出名,是因为当时齐方黄三人当政,没他发挥的机会。

    蹇义不赞同几人的国策,却也没有反对,始终独善其身,一直处在政治边缘地带,也正因如此,他才能有今天。

    李青对他印象还可以,蹇义属于那种头脑灵活的读书人,心有正义,却也不会为了正义,招灾引祸。

    不过,这样的人有一点不好,就是做事爱和稀泥。

    “皇上,这项国策施行起来怕是有难度啊!”蹇义一脸为难,本能的又要和稀泥,“不若分为几个阶段,逐步施行,一步一步来,过上了三五十年,便可润物细无声……”

    “这么说来,你没有信心了?”朱棣打断,一脸不悦。

    朱棣确实不高兴,用不了三五十年他就入土了,还搞个屁呀。

    “你能不能干?”

    “食君之禄为君分忧。”蹇义硬着头皮道,“臣定当尽心尽力做事,为皇上排忧解难。”

    朱棣脸色这才好看几分,他不爽蹇义,却也明白这个位置上的人,就得具备这种品质,以便上下调和。

    “百官那儿就交给你了。”朱棣画饼道,“蹇爱卿做事,朕一向放心,待国策顺利实施,朕重重有赏。”

    “臣谢皇上!”蹇义恭声应是。

    恍惚间,他仿佛看到了给自己改名……赐名的太祖皇帝。

    朱棣哈哈一笑,又朝夏原吉道,“颁发只是第一步,并不意味着成功,推行下去才算是国策,此策利国利民,必须尽快实施,你回头拿出个具体章程来。”

    “臣遵旨。”夏原吉恭声道。

    朱棣笑了笑,道:“行了,你们随太子去东宫吧!”

    顿了顿,又道:“汉王不日就藩!”

    接连两句话,让二人欣喜不已,他们明白,自此之后太子地位牢不可破。

    于公于私,他们都希望未来太子登基。

    蹇义欣然道:“皇上遵从礼法,大明必将千秋万代,长盛不衰!”

    “呵呵……”朱棣笑着点头,“且先退下吧!”

    “臣(儿臣)告退。”

    待三人离开,朱棣这才忧虑道:“李青,你有没有想过这项政策的弊端?”

    “弊端?”李青挠了挠头,“还请皇上明言!”

    “人口问题!”朱棣皱眉道,“没有了人丁税,百姓解脱了束缚,定会可劲儿生,人多是好事,但人要是太多……吃什么?”

    “历朝历代,汉人人口都在六千万到八千万之间,算上隐瞒户籍的,兴许鼎盛时期有近万万之数。”朱棣断然道,“但绝不会超过这个数字,一旦人口爆发,而生产跟不上,届时百姓必将更加难过,极易造成大动乱。”

    李青微微点头:“这个臣有想过。”

    “可有解决之法?”

    “有。”李青道,“从海外引进产量高、生命力顽强、好侍弄的新作物。”

    “若没有呢?”

    “那就适时废除呗。”李青摊了摊手。

    朱棣无奈叹了口气,“三宝已经出海一载有余,经过这几次摸索,海上航行速度快上不少,估计七月份就能回来,到时候跟他说一下,碰碰运气吧。”

    “嗯。”李青笑着点头。

    旋即又道:“皇上,是不是该兑现了?”

    “兑现什么?”朱棣装傻充愣,“你说话朕咋听不懂呢?”

    “……”李青早就防着他这招,一脸遗憾道,“对于国策施行,臣本有一计……哎呀,头有些疼,思绪紊乱……”

    朱棣嘴角抽搐,冷哼道,“金子一会儿去户部领赏。”

    “谢皇上。”李青嘿嘿一笑,“突然又想起来了呢。”

    “有屁快放!”

    李青脸皮厚,一点也不生气,“户部掌着户籍,让户部把知县以上官员的户籍,统计在册,而后对其家产、人际关系进行彻查。”

    “这个……”朱棣皱眉道,“大明那么多官,真要查起来不知要耗费多少时间,太耽误事儿了。”

    “不用真查。”李青道,“主要是吓唬人,皇上只需颁布一道诏书:为保证国策推行,凡是阻碍者,亦或地方官推诿,锦衣卫全面彻查当事官员,以及当事官员的亲族,只要耕地多者,皆按损公肥私论处!”

    顿了顿,“给他们一种,谁敢出头,就等着挨枪子儿的感觉。”

    朱棣眼睛一亮,笑骂道,“还得是你啊,你说你……咋就这么阴呢?”

    “……”李青翻了个白眼儿,“你夸我还是损我呢?”

    “夸,夸你呢。”朱棣哈哈大笑。

    “就光夸啊!”李青试探道,“不再赏点儿。”

    朱棣笑声戛然而止,接着,气沉丹田,沉声暴喝:“滚……!”

    ~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