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199章

    提前公布出来,就给那些人准备的时间了,士绅在地方上影响力不容小觑,百姓淳朴,很容易被他们煽动;

    让他们摸不准具体情况,到时候施行国策,能轻松不少。”

    于谦默默点头,这么好的国策,居然不能上下一心的推行,反而要偷偷摸摸,让他内心五味杂陈。

    同时,他也对那些身居高位却不作为,甚至拖后腿的官员颇为恼火。

    当官不为民做主,简直枉读圣贤书!

    ……

    数日后,六部郎中、都察院御史、六科都给事中、锦衣卫、东厂,十数艘中型舰船沿着运河南下。

    千里跋涉,若靠双腿行走,迁徙过程中不知会死伤多少百姓,用船就不存在这种问题了,而且还能大大提高迁徙速度。

    京官出动后,李青、朱棣、小胖几人开始规划迁徙地点。

    经过商讨,决定先从河.北入手,圈定的地点也都是离城镇百里内,离原住民村落五十里内的区域。

    不至于让百姓和城镇严重脱钩,又能一定程度上,保持他们的独立性,让他们安心耕作。

    南民北迁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需要数年乃至十数年的规划,一点点进行,在此过程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细水长流才是正确的方式。

    万事开头难,但李青相信,只要迁徙的百姓尝到甜头,后续施行将会轻松很多,甚至百姓会自发迁徙。

    晋唐宋元时,百姓迁徙是为了活下去,如今百姓迁徙是为了活得更好。

    李青有时也会想,这算不算改变了历史。

    来大明这么久,他好像没什么改变,却又好像改变了许多。

    他没能阻止朱允炆上位,没能阻止靖难之役,没能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

    但…他又好像改变了。

    捕鱼儿海一战,擒了北元皇帝,让大明和北元有了一段时间的蜜月期,边关安宁了挺长一段时间;

    靖难之役有了他的谋划,少死了很多人;

    杀了马哈木,致使瓦剌元气大伤;

    土豆、玉米提前出现,并在他的推波助澜下迅速推广,从根本上解决了百姓温饱的问题。

    还有摊丁入亩,还有南民北迁……

    看似没有改变历史,却又实实在在的改变了。

    未来如何他不知道,但至少现在的大明,正在一点点越来越好。

    面对数千万黎民百姓,数以万计的既得利益者,官员勾心斗角,拉帮结派……如此复杂的局势,个人力量实在太渺小了。

    躺椅上,李青怔怔出神,不禁又想起了道衍,想起了老和尚的国运论。

    ——王朝国祚不过三百年!

    或许吧,或许到时候大明会亡,但在此过程中,却可以让百姓过得更好……李青心中涌起一种无力感。

    旋即,他眼神又坚定下来,“它可以亡,但只能亡在汉人手里,他娘的,真到那时候,先宰了野猪皮再说。”

    ~

    “先生喝茶。”婉灵递上清茶,笑意盈盈。

    佳人青春不再,最小的婉灵也有了白发。

    李青抬手接过茶杯,抿了口,温和道,“今儿怎么这么开心啊?”

    “先生忘啦,今儿咱搬家呢。”婉灵笑嘻嘻道,“东西都准备好了,午饭后咱们就搬过去吧?”

    李青哑然失笑,摇头道:“我竟把这茬给忘了。”

    伸了伸懒腰,起身道:“让下人搬吧,去叫上红袖、怜香,今儿中午下馆子,吃完饭直接回新家。”

    “嗯,好。”婉灵笑着点头,“妾去叫两位姐姐。”

    ……

    酒楼小搓一顿,一家人来到新永青侯府。

    新家比金陵的小上一些,但建筑风格并未改变,极大程度上还原了金陵的侯府。

    新家新气象,李青给下人们发了个红包,并招收了些下人,前后院各提拔了个管家,让三女少操心。

    让她们安心享受生活。

    ~

    日子一天天过着,李青担心的事情并未发生,南民北迁国策,进行的很顺利。

    秋去冬来,第一批迁徙的百姓在河.北各地落了脚,人数不算太多,共五万余人。

    朝廷发钱发粮,让百姓更有动力开垦荒地,并保证,不管开出多少荒地,朝廷都会提供相应的种子、农具、耕牛,全部免费。

    来年春天就是播种的季节了,百姓们干劲儿满满,开垦出的耕地越多,他们占得便宜就越大。

    耕地不仅归自己所有,而且还免税三年,这么好的事儿,百姓自然不愿错过。

    当然,这里的发放耕牛并不是把耕牛送给百姓,而是开荒期间供百姓使用。

    农耕社会,耕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岂能白白送人。

    但能这样,百姓就感激涕零了。

    河.北在天子脚下,没几个官员敢玩花样儿,又有东厂番子、锦衣卫、监督御史、都给事中看着,国策落实的很到位。

    河.北开荒热盛行,耕牛、犁具、耧、耙、锄、镢等器具,朝廷大量供应。

    为了提高开荒效率,百姓们自发组队,三五人一组,捡石头的捡石头,锄草的锄草,犁地的犁地……

    千百年来百姓过得一直苦,他们早已习惯,他们不怕吃苦,就怕没吃苦的机会。

    相比吃苦,他们更怕挨饿。

    尤其是这些迁徙来的百姓,他们都是没有耕地的人,对耕地有着无与伦比的渴望。

    有了耕地就有了根儿,日子也有盼头。

    他们很知足,十分珍惜这次机会,没有人闹事,更没有人喊苦喊累。

    冬天来了,下雪了,他们就挖个窑洞,铺上干草,在窑洞里暂时安家。

    日子过得将就,他们却一点也不在乎。

    冬天万物萧索,但河.北这里却是生机勃勃,他们扶犁耕地,他们汗洒如雨。

    开荒很苦,但他们心里甜……

    李青抽空来看过,百姓脸上那种洋溢着对未来的憧憬,让他备受触动。

    ……

    第110章

    皇上不想给儿孙留个盛世江山?

    “噼里啪啦……”

    木炭燃得正旺,炭盆红彤彤的,外面鹅毛大雪,屋内却温暖如春,火锅汤汁‘咕噜噜’翻涌,肉片上下浮动,鲜香四溢。

    “真是绝了。”朱瞻基吃的满嘴流油,抹了把额头上的汗,问道,“青伯,前段时间听说你去看百姓开荒,他们还好吧?”

    李青饮了口温酒,叹道:“大雪天还要开荒,你说呢?”

    朱瞻基咂吧咂吧嘴,伸出的筷子收了回去,皱眉道,“记得皇爷爷下过谕令,不得强制百姓开荒,是谁这么大胆,为了政绩不顾百姓死活?”

    “倒也没人强制,他们是自发开荒。”李青摇头苦笑,“百姓苦怕了,为了不让儿孙受苦,只能自己多受些苦。”

    “这样啊!”朱瞻基食欲下降许多,“过了这个年,年后开春种上粮食,下半年他们就会好过了。”

    李青笑着点头,提壶斟了杯酒,朱瞻基正欲接过,下一刻就进了李青嘴里。

    “啧~好酒。”李青放下酒杯,“反正离得也不远,有空你可以去看看,迁徙后百姓真正的生活,不能光听别人说,庙堂上,那群人一向报喜不报忧,百姓到底过得如何,还需自己看。”

    朱瞻基点点头,“我抽空去一趟。”

    顿了顿,讨好道:“青伯,过了年,皇爷爷准备北伐鞑靼灭了阿鲁台,到时候他肯定带上你,你能不能……给他说说,带上我啊?”

    “你自己不会跟他说吗?”李青夹菜,继续吃喝。

    朱瞻基气苦道,“我说了,但他不想带我。”

    “为啥啊?”

    “还不是上次……”朱瞻基讪讪道,“上次打瓦剌,我孤军深入惹着他了。”

    “那你活该!”李青幸灾乐祸。

    朱瞻基一脸怏怏不乐,继续讨好:“青伯你看你,咱们都是自己人,就帮帮我呗,当初不懂事,不知战场利害,这次我保证稳扎稳打。”

    巴拉巴拉……

    李青被吵的头疼,“成吧,不过……你也不好意思让青伯白帮忙吧?”

    “……”朱瞻基满脸黑线,从怀里掏出两锭金元宝,不算多,但二十两是有的。

    李青笑眯眯收下,一句话就得了二十两黄金,这钱挣得真轻松。

    “先说好,你爷爷要是不答应,我可不退钱。”李青补了一句。

    “你……”朱瞻基气结,“把金子给我。”

    “吃到嘴里的东西还能吐出来?”李青翻了个白眼儿,“那你把吃进去的肉还给我。”

    “我才吃多些,你这锅是金子做的,还是肉是金子做的?”朱瞻基破防,知道这金子多半是打了水漂,毕竟青伯人品,有目共睹。

    李青嗤笑道,“谁让你吃的?”

    “明明是你先前欠我的。”朱瞻基大吼。

    “那你还吃不吃?”

    朱瞻基:“……”

    ~

    “皇上,关于北伐,我有话要说。”

    御书房,李青开门见山。

    “是替瞻基说话吗?”朱棣问。

    李青摇头。

    “那是……你不愿意去?”

    “可以不去?”李青眼睛一亮。

    朱棣脸一板,哼道:“想得倒挺美,俸禄白拿的啊?”

    “……好吧!”李青叹了口气,认真道:“我是想说北伐的时间,最好定在春季后,三月下旬最好。”

    “为何啊?”

    “省钱。”李青笑道,“春季后正是水草丰美之时,大军出征可以节省很大一笔开支,南民北迁国策持续进行下,也是笔不小的开支,日子得算着过不是?”

    朱棣想了想,点头答应。

    “这次定要给鞑靼迎头一击,娘的,才十余年功夫,他们就又敢打大明主意了,得让他们长个记性了。”

    李青撇了撇嘴,“其实,没必要出动那么多军队。”

    “你懂个屁,鼠目寸光,朕带兵可不只是打仗。”朱棣骂骂咧咧。

    不过骂归骂,朱棣也不是没头脑之人,仔细算了算,道:“这次带二十万!”

    尽管明军补给线经过改良,也只能堪堪达到两个后勤兵,供给一个作战兵,二十万大军,能作战者,也仅有六万人,确实不算多。

    若想让二十万大军同时作战,除非用当年捕鱼儿海那一招,全员携带物资进军,但那样实在太慢了,不符合朱棣的作战理论。

    朱棣道,“春季后出兵的话,那倒是不急了,先让将士们好好过个年,等年后再开始调军。”

    顿了顿,他一脸狐疑,“你小子该不会是为了在家过年吧?”

    “哪呀?”李青一脸正气,“臣是为了大明,为了江山社稷,为了……”

    “行了行了,你可闭嘴吧。”朱棣没好气地摆了摆手,“你认为这次出兵,是带上瞻基好,还是不带好?”

    “带有带的好处,不带有不带的好处。”李青摊了摊手,“一切全凭皇上做主。”

    “放屁都没味儿,要你何用?”朱棣骂道。

    李青懒得跟这糟老头子一般见识,问道:“皇上,要不我负责后勤补给吧?”

    朱棣吼道:“必须上前线。”

    “我都六十多了。”

    “老子也六十多了。”朱棣冷哼道,“朕就烦你偷懒,再讨价还价,信不信老子把你的俸禄全扣光?”

    “……”李青无奈,“那后勤补给谁负责?”

    “张辅!”朱棣道。

    李青摸了摸鼻子,再也找不出其他借口。

    朱棣难得见这厮吃瘪,不由开怀大笑,“还是让瞻基去吧,这次你负责为他保驾护航。”

    ……

    聊了会儿北伐事宜,李青又把话题引向了百姓迁徙上面。

    “南民北迁不能只迁来河.北,相比之下,辽东地区更适合开垦。”李青道,“那里有着广袤且肥沃的黑土地,无论是永乐米,还是永乐豆,都能种植,且亩产定然犹胜江南;

    若是将那里整个开发出来,那北方的粮食产量绝不比南方少。”

    李青自信道,“苏湖熟,天下足,以后辽东熟,亦可天下足!”

    朱棣听得悠然神往,但多少还是有些犹豫,“不过…迁去辽东水运不通,而且,那里太荒僻了,不太好办啊!”

    “辽东有驻军,可以让他们先建设一下。”李青建议道,“比如先建一些小村落,不用太大,一个村数十户就成。”

    “然后呢?”

    “然后打宣传啊!”李青笑道,“头一波来辽东的人分配房子,但…必须得是十六岁到三十岁之间的年轻人;

    只要有人落了户,形成村落,后面的就好办了;

    只需一年,他们有了粮,自会主动大力建设,动员亲人、朋友过来,渐渐地,荒凉的辽东便会不再荒凉。”

    朱棣皱眉道,“这得多少钱粮往里砸啊?”

    李青揶揄:“打仗不怕花钱,建设大明就怕花钱啦?”

    顿了顿,“再说了,随着永乐米、永乐豆的种植,大明未来根本不缺粮食,而且,随着大量荒地的开垦,用不几年花出去的钱,就能全部收回来,以后可就是净赚了。”

    李青画饼道:“想想看,届时大明的人口、赋税,直线飙升,那将是怎样一番场景,皇上难道不想给儿孙留一个盛世江山?

    一旦做成,千秋万世之后,后继之君提到皇上你,哪个不竖大拇指?”

    朱棣心动了。

    ……

    过年了,除夕这天,雪下得好大。

    鹅毛大雪下起来没完没了,从早上一直下到临近傍晚。

    院子里铺着厚厚一层积雪,树枝宛若冰雕,根根晶莹,银装素裹。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