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207章

    脱欢没得选,只能同意。

    与瓦剌签订完贸易协议后,李青又单独给阿失贴木儿签订了一份,虽然眼下的兀良哈几乎名存实亡,但态度还是要有的,而且还能给瓦剌敲响警钟:不要打兀良哈主意。

    草原上多一股势力,于大明而言,有利无害。

    势力越多,矛盾也就越多,草原内部不稳定,才是李青想看到的。

    阿失贴木儿感激涕零,前日还是阶下囚的他,摇身一变,又成了部落首领,虽然几乎不入流,但大明承认他的地位啊!

    这可是一道护身符,至少瓦剌就不敢再打他主意。

    协议签完,脱欢忍不住问,“永青侯,关于火器……?”

    “这个啊……”李青笑道,“这就得看你们表现了,不过皇上回去后,会再加大火器生产,火器能否加入贸易行列,不在大明,而在你们。”

    空头支票可以随便开,但签订文件就不成了。

    脱欢有些失望,不过大明的茶叶、铁锅、丝绸、盐巴等物,都是他们迫切需要的,有了这些东西,他们才能快速发展。

    ……

    又是一番场面话后,双方约定好贸易时间,入冬后进行第一批贸易。

    李青本来还想吃也先的席,但草原上的习俗和中原不一样,死人不办酒席,只能悻悻而归。

    ~

    两日后,明军班师。

    这一战歼敌共计近两万,共计收获五千只羊,两千五百头骆驼,八千七百头牦牛,战果斐然。

    不过,草原上的平衡格局被打破,这令李青忧心忡忡。

    鞑靼所表现出来的计谋,让李青都有些毛骨悚然。

    事实上,他对瓦剌能不能扛住鞑靼,并没有太大把握。

    一路上,朱棣也没什么兴致,显然和李青想到一块儿去了。

    ……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天空湛蓝,万里无云,美不胜收。

    朱棣年岁大了,一路乘坐龙辇,不惧风吹日晒,但其他人就没这个待遇了。

    于谦这一趟下来,黑瘦黑瘦的,本就不胖的他,跟个竹竿似的,一副营养不良的样子。

    少了些书卷气,整个人精炼不少。

    这一趟随军出征,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亦或见识,都成长了许多。

    吃了些苦,却也成熟稳重了。

    李青一脸欣然,驱马来到他跟前,递出酒袋,“喝两口解解乏。”

    于谦道了声谢,接过灌了两大口,神情满足,“这一路多亏尚书大人照拂,回去后下官请回来。”

    李青接过酒袋,咧嘴一笑,“好啊!”

    于谦也笑了。

    战马不疾不徐地前行,随着马儿动作,人也一上一下地轻微颠簸着,尽管已经习惯,但于谦还是浑身酸软。

    歪头看了眼李青,于谦发现他好似没有任何不适、疲倦,似乎行军这种小事,根本影响不到他。

    整个人稳如泰山,甚至连身体连轻微的颠簸都没有。

    “怎么了?”

    “没、没什么。”于谦摇头,接着,又忍不住好奇,“李尚书,你真迈入花甲之年了吗?”

    “啊,不像吗?”

    你整日戴着面具,我哪看得出来……于谦挠了挠头,“瞧着李尚书这身子骨……比年轻人还要好呢。”

    李青微微一笑,“本官自幼习武,身子骨向来强健。”

    于谦点点头,没有继续这个话题:“李尚书,回去后下官还继续先前的职务?”

    “嗯。”李青伸了伸懒腰,“先继续监督南民北迁事宜,待到冬季时,你负责监察茶马贸易。”

    于谦有些迟疑,最终拱手称是。

    “你不喜欢?”李青问。

    “不,不是。”于谦略作犹豫,开口询问:“李尚书似乎有意培养下官,且还是往关内外局势方面培养,下官冒昧,敢问尚书何以如此?”

    “你是兵部的人,这不是很正常吗?”李青笑道,“亦或说,你怕苦?”

    “当然不是。”于谦神情肃穆,“入仕为官,为国尽忠,为民效力,实乃本职,何来辛苦之说,只是……”

    他疑惑道:“下官只是新科进士,既非头甲,又无出众能力,为何李尚书如此优待下官?”

    李青沉吟少顷,笑道:“怎么,你对自己没有信心?”

    “也不是,就是……”于谦深吸一口气,“还望李尚书能为下官解惑。”

    这个问题困扰他很久了。

    “关于这个我之前已经解释过了,之所以培养你,是因为你刚入仕,心存正义,没有被官场的乌烟瘴气污染,也非江南世家大族出身。”李青淡淡道,

    “与其纠结这个,不如好好提升自己能力,为国效忠,为民效力,也不枉本官对你的培养,莫要本末倒置。”

    于谦嘴唇蠕动几下,重重点头。

    李青笑眯眯道,“这才对嘛。”

    说着,‘吨吨吨……’又是一通狂饮,看得于谦馋瘾又犯了。

    “给你。”李青十分大方。

    于谦接过,结果只剩小半口。

    ……

    ……

    七月下旬,返回京师。

    李青没有再关心犒赏将士,抚恤事宜,回京的第一件事就是请假。

    朱棣骂骂咧咧,不过还是批了他五天。

    李青这一趟出门的时间并不长,不过百天而已,三女变化不大,但终究是到了年纪,苍老之相加重了少许。

    她们亲自下厨,做了丰盛饭菜,如以往那般,双手架在餐桌上,拖着下巴看着他,叽叽喳喳说个不停。

    李青一边吃着可口饭菜,一边回应着她们……

    吃吃喝喝,说说笑笑,一顿饭从傍晚吃到天色大黑。

    晚上,李青挨个给她们渡了真气,滋养身体的同时,也给她们消除了潜在病症。

    ……

    五日一晃而过,在家躺尸数日的李青终于上朝了。

    不料,上朝第一日,就遇到了大事发生。

    江浙、福.建同时来报:沿海闹起了贼寇,且规模不小,多达数千,沿岸百姓深受其害。

    朱棣闻言大怒,当即就要发兵平乱。

    结果,先是内阁金幼孜、杨荣阻挠,接着,多数南方官员出班劝阻,最后连一向和稀泥的吏部蹇义都说话了。

    理由出奇的一致:都是大明的子民,安抚教化便是了,没必要对子民动刀枪!

    有问题……李青眼睛眯了眯,瞬间想到了之前的唐赛儿‘起义’。

    李青都觉得有问题,更何况是多疑的朱棣。

    朱棣当即召来出征前留的后手——东厂提督小林子,询问详情。

    看到东厂提督进殿,刚才还叫嚣的文官立即哑火了,神情震惊且惶恐。

    他们没想到,东厂的手竟然伸得这么长,连江南都开始插手了。

    朱棣将这些人的神色尽收眼底,冷哼一声,问道:“小林子,江浙、福.建的贼寇到底怎么回事?”

    “启禀皇上,事实上并没有贼寇。”小林子恭敬道,“所谓贼寇作乱,都是民间富绅走私货物出海,闹出的乱子。”

    李青并未露出太多意外之色,海上贸易这么大的利益,江南富绅不可能弃之不顾,数倍甚至十数倍的利润,足以让人藐视一切律法。

    包括天子龙威!

    “仔细说说。”朱棣眸光幽冷,“这些贼寇都是些什么人?”

    小林子有些为难,东厂建立的时间不长,还未完全成长起来,他并没有查到实质性的东西。

    “据传,这些贼寇都是富绅豢养的江湖悍匪,或收买,或合作,甚至……”

    “但说无妨。”

    小林子小声道,“据闻,甚至有汉人假扮倭寇,直接在沿海地方实施劫掠,然后把抢来的东西销往海外。”

    “公公,说话可要讲证据。”吏部侍郎阴阳怪气道,“据传,据闻这样的事儿,不经查实,竟敢直接上达天听?”

    “现在查也不晚。”朱棣冷冷地看了侍郎一眼,淡淡道,“小林子,即可派番役去查,你亲自带队。”

    “奴婢遵旨。”

    “皇上,臣有本奏。”金幼孜出班,“汉人假扮倭寇的话,出自林公公之口,不能让他去查,以免他为证实己言扭曲事实。”

    “臣附议。”翰林学士紧跟着出班,“林公公需避嫌,不若让监察御史去查。”

    朱棣嘴角泛起一抹玩味,“朕若非让他去查呢?”

    “皇上若执意这么做,那结果必定难以服众。”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出班道。

    “呵呵,”朱棣冷笑连连,“要服众是吧?

    成!

    大理寺一个,都察院一个,翰林院一个,锦衣卫一个,你们来监督可还行?”

    都察院右副都御使无言,只得拱手道,“皇上圣明!”

    “皇上,既如此,何不让六部也加入其中?”蹇义出班,“如此以来,才更能服众。”

    这老小子,还他娘想着和稀泥,亦或说,他也牵连其中……朱棣眸光愈发冰冷。

    正欲开口发火,李青出班道,“如要六部出人,臣臣一下就老实了。

    吏部侍郎也不吭气了,老老实实地回了班,整个大殿寂静无声。

    第122章

    朱棣发飙

    兵部衙门后堂。

    李青郑重道:“江浙是个修罗场,你就不要去了,这次你去福.建,此一行,少说,多看,多记。”

    “记?”于谦有些懵,“记什么?”

    “记他们犯罪的证据。”顿了顿,李青又道,“本官再额外给你一个任务。”

    “尚书大人请说。”

    “活着。”

    “活着……”于谦瞳孔骤然一缩,不可置信道,“你的意思是,东厂提督所言都是真的,且,还会有人杀我灭口?”

    由于太过震撼,于谦连敬语都忘用了。

    自当初南民北迁之后,于谦这个都给事中就获得了入殿的权利,今日朝堂上发生的事儿,他都知道,所以才这么失态。

    尽管他对文官的印象已经大打折扣,却还是不敢相信,文官集团敢如此丧心病狂,这简直就是在造反。

    “正常情况下,他们必然不会铤而走险,但真逼急了,杀你一个都给事中还是可以敢的,当初因为织造局,我都差点着了道。”李青语气严肃,“你想不想干出一番事业出来,让百姓生活的更好,让大明更昌盛?”

    “想!”于谦毫不犹豫地点头。

    “活着!”李青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活着,好好活着,唯有活着才有机会施展抱负。”

    其实,李青本来不怎么想让于谦冒这个险,之所以这么做,就是为了让于谦早日认清现实,认清世家出身的文官嘴脸。

    庙堂之凶险,丝毫不亚于战场,若一直保持着‘官场大多皆好人’的固有观念,于谦注定走不长。

    大明战神的事,多半不会发生了,但于谦很可能还会走上绝路。

    因为他把文官想得太好了!

    看待事情也太理想化了!

    此刻,于谦有些三观炸裂,好半晌才回过神来,皱眉道:“只是据传、传闻,不见得他们真就如此。”

    “会不会,到时候你就知道了。”李青没有再说什么,很多事情唯有亲身经历,亲眼看到,才会相信。

    “呼~!”李青吁了口气,叮嘱道:“记着,你的主要任务就是收集罪证,然后活着将罪证送回来。”

    顿了顿,“欲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只要心存正义,适当的和光同尘未尝不可。”

    于谦三观遭受猛烈冲击,呆愣愣地看着李青,良久,缓缓摇头:“即便真如尚书大人所言,下官也绝不会选择和光同尘。”

    他有些不敢置信,一直培养他的上司,竟会暗示他贪污受贿。

    李青叹了口气,教授处世之道:“吃人未必要嘴软,拿人也不一定要手短。”

    于谦眉头皱得更深了,反驳道:“受贿就是受贿,无论做不做事,都是受贿。”

    这可是我的独门秘籍,给你你还不稀罕……李青无奈,“随你吧,反正本官只有一个要求,莫要出头,活着回来。”

    “尚书放心,下官自然是不想死的。”于谦点头,“大人交代的事,下官也必定会办好。”

    “嗯。”李青摆了摆手,“去准备吧,明儿一早随东厂番子出发。”

    “下官告退。”于谦起身拱手,转身离去。

    目送他离开,李青蹙着眉头,权衡让于谦跟去的利弊。

    最终,他释然了。

    于谦虽然原则性太强,但并不迂腐,无论是历史上他的事迹,还是之前在朝堂上驳斥群臣,都证明,于谦并不是死读书,他具备执行能力。

    ……

    桌上的茶早凉了,李青抿了一口便放下了,开始思考大明内部的事儿。

    随着大明一系列国策推行,富绅,尤其是江南富绅的利益,一步步被压缩,甚至被连续剥削后,他们反抗是必然的事儿。

    对此,李青并不感到意外。

    只不过,他本以为群臣反抗会在朱棣死后,没想到现在就开始了。

    “唉…走一步看一步吧。”李青叹了口气,轻声自语:“这权力场就像是个绞肉机,一旦运转开来,绝不会因为某一个人而停下。”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亘古不变!

    便是把百官全都杀了,也改变不了。

    朱元璋杀的还少吗?

    结果呢?

    治标不治本!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