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自私、贪婪,是人的劣根。李青没有能力改变,他只是想尽可能让百姓过得更好些,仅此而已。
至于朝堂……李青摇头。
茶已凉透,李青一饮而尽,准备回家喝个小酒,缓解一下糟糕的心情。
不料刚出后堂,就遇到了神色匆匆的朱瞻基。
“怎么了?”
“皇爷爷要治我爹的罪。”
“我当是什么呢。”李青失笑道,“走,你要没事儿,来我府上喝酒。”
朱瞻基哪还有心情喝酒,焦急道:“皇爷爷要废了我爹,让二叔回来呢。”
“……这你也信?”李青有些好笑,“亏你这么聪明,皇上若真想让你二叔接位,又岂会隔代培养你?”
“哎呀,这次不一样。”当局者迷,朱瞻基是真怕老爹太子之位不保,“皇爷爷把这次贼寇作乱的事,都赖在我爹头上了,
就在刚才,东厂千户禀报:现在唐赛儿叛乱,成了唐赛儿起义,在民间,唐赛儿起义成了山.东百姓,反抗皇爷爷暴政的英雄行为,
不止如此,就连三大殿纵火案,也成了太祖皇帝发雷霆之怒,引来天罚劈三大殿,且三大殿都烧成了灰,传得有板有眼……”
朱瞻基急道:“爷爷是真火了,责问我爹是怎么监国的,骂的那叫一个难听,你还是去看看吧!”
李青无奈点头,显然,这就是南方文官的计谋,目的很明确,就是恶心朱棣。
但……的确够恶心人,朱棣暴怒也在情理之中。
总得有人背锅,而作为监国的太子难辞其咎。
文臣之所以敢这么干,是因为朱棣隔代培养朱瞻基,这说明太子之位稳如泰山,所以他们没有顾忌。
而朱棣之所以拿胖儿开刀,也是为了让文官集团明白,太子之位并非牢不可破,你们要是再作,老子就换太子。
说到底都是心理博弈,只有好圣孙当真了。
……
“朕让你监国,你就监出这个熊样?
江浙、福.建为何贼寇作乱?
唐赛儿叛乱,怎么就成了反抗朕暴政的起义?
还有三大殿……”
刚到乾清宫门口,朱棣破口大骂的声音就传了出来,期间还伴随着拳打脚踢,摔东西的声音,叮铃咣当,好不热闹。
“父皇,儿臣精力都放在了百姓迁徙的大事上,实在是……分身乏术啊!”小胖委屈的声音响起。
接着,便是朱棣的破口大骂:“分身乏术你还监什么国,何不去做你的逍遥王?
朕让你监国,你让天下人骂朕,你怎么不让他们骂你?”
叮铃咣当……
朱瞻基弯腰拍了拍跪在地上的小黄门,“去通禀皇上,永青侯求见。”
小黄门满脸不情愿,“皇太孙,皇上他正在气头上,要不您和侯爷还是……”
“再磨叽我现在就剁了你。”朱瞻基眼一瞪,小黄门瞬间没了脾气,颤巍巍地去通禀了。
少顷,朱棣骂骂咧咧地吼道:“滚进来吧!”
李青摸了摸鼻子,抬步迈向大殿。
笔墨纸砚、花瓶果盘……满目疮痍,惨不忍睹。
小胖蹲跪在地上,从背后望去,就跟受了委屈的大熊猫似的,吭哧吭哧地喘着粗气,一抖一抖的。
“你吭哧什么?”朱棣骂道:“是不是不服?”
“不是,儿臣跪得难受。”小胖抹了把额头上的汗,如实说道。
他这个体格实在经不起长时间下跪,倒不是膝盖疼,而是窝憋得慌。
“微臣(孙儿)参见吾皇万岁。”
朱棣斜睨了二人一眼,重新坐回椅上,“起来吧。”
“谢皇上(父皇)。”
沾了二人的光,小胖总算是不用再跪了。
朱棣看向李青,“何事?”
李青一指朱瞻基,“皇太孙让我来劝架。”
朱瞻基:Σ(⊙▽⊙
a“啊哈哈……皇爷爷息怒哈,孙儿是怕您气坏了身子。”
“呵,到底隔着一辈儿呢。”朱棣冷哼,“这孙子白疼了啊!”
“不不不,不白疼。”朱瞻基连忙表白,“孙儿怎么会有坏心思呢,孙儿是心疼爷爷。”
隔辈儿亲,隔辈儿亲,不管孙子亲不亲,爷爷是真亲。
听了孙子的话,朱棣脸色多云转晴。
他并非不明事理,知道好大儿也不容易,顺势收了火气。
“去把朕亲征期间,你处理的折子送来。”
“是是是,儿臣这就去准备。”小胖如蒙大赦,也顾不上和李青亲热,吭哧吭哧地去了。
李青叹道:“皇上你这是何必呢,太子他也不容易……”
“朕就容易?”朱棣刚消下去的火,噌地一下又上来了,“朕都六十多了,还不远千里地去打仗,为的什么?
为的让天下人骂朕?!”
“……”李青挠了挠头,赔了个不是,赶紧转移话题:“皇上,这次贼寇作乱,若查有实据,真如东厂提督所言,该当如何?”
“还能如何,该抓的抓,该杀的杀,该流放的流放,该抄家的抄家。”朱棣满脸杀机地冷笑,“不想过了嘛,那就都别过了。”
第123章
老朱家的传统手艺
李青眉头微皱,“皇上,这样下去恐怕要出事,百姓迁徙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真逼急了他们……”
“今日朕退一步,他日就要退十步、百步。”朱棣打断李青,“只要朕在位一天,就绝不会让他们闹腾起来。”
李青默然,朱棣说得不无道理,但连续的高压逼迫下,换来的必然是激烈反抗。
届时,反噬之猛烈,怕是难以抵挡。
现在朱棣还活着,他们忍耐不住了,要是死了呢?
江南士大夫对朱棣的痛恨,可比对朱元璋多多了,双方俨然到了撕破脸皮的地步。
从建织造局、到下西洋、再到迁都;还有田亩清丈、摊丁入亩,以及南民北迁的国策施行,国家、百姓获益甚大。
但国家和平头百姓得益了,士绅的利益却是严重缩水。
——世家大族已经忍耐到了极限!
李青想劝朱棣稍微温和点儿,却又不知从何劝起。
现在双方好似拔河比赛,谁先妥协必定输的一塌糊涂,既是比赛,定有输赢,一直死命坚持下去的后果,只会是‘绳子’断裂,两败俱伤。
“皇上,不若让民间也自由通商?”李青试探道。
“胡扯!”朱棣断然摇头,“你信不信,一旦开放海禁,江南富绅必定大举改稻为桑,届时,粮食必然大幅度缩水,流民遍野。”
“那个…我说两句。”朱瞻基开口。
两人转头,看向他。
朱瞻基清了清嗓子,讪讪道:“我认为啊,堵不如疏,与其一味的禁海,不若直接开放海禁,这一来,富绅是赚了钱,但百姓也能从中落得好处;
如丝绸、瓷器、香料、家具……都需要工人,不管种桑还是种稻,富绅自己是不种地的,都是由佃户、长工来种,
即便改成了种桑,百姓一样有活计,不至于丢了生计。”
“哈哈……说的好,以后不要再说了。”朱棣一脸嘲讽,“我问你,粮食怎么解决?真以为南民北迁这点儿人,就能改变大明格局啦?
苏湖熟,天下足!
江南天下粮仓的地位,又岂是轻易被撼动的?”
“可以的。”小胖吭哧吭哧地走来,身后跟着四个小黄门,抬着两口大箱子。
朱棣视线转移,看向好大儿,阴阳怪气道:
“哦?是吗?”
小胖硬着头皮点头,小黄门放下存放奏疏的箱子,麻溜儿地退了出去。
“说说看!”
朱棣斜倚在椅上,饶有兴趣地盯着好大儿。
小胖知道老爹的尿性,别看老子一脸和气,但自己只要有一句话说不好,马上就是狂风骤雨。
“父皇,永乐豆种植大获成功,一季亩产高达五百斤。”小胖没有废话,直接拿事实说事儿,“永乐米亩产也不比小麦少,山河数省小麦收获后,可以摒弃大豆,改种永乐米,粮食产量大大增加,再加上辽东开发……”
小胖算了算,认真道:“只要南民北迁国策持续进行,大力开垦荒地,最迟五年,大明粮仓的重心,便会转移到北方。”
“五年,五年……”朱棣脸上露出一抹苦涩,他还撑得到五年吗?
这次亲征,他愈发感到力有不逮,甚至连骑马都有心无力,怕是看不到那天了。
“说的好啊!”朱棣唏嘘。
朱瞻基还道是爷爷发火的前兆,连忙扭头看向老爹:“以后不要再说了。”
小胖:?
李青:??
朱棣:???
大殿静了片刻,朱棣、小胖异口同声:“滚出去!”
“……好嘞好嘞。”朱瞻基麻溜儿滴滚了。
朱棣放下二郎腿,身子前倾,表情认真起来,“即便真如你所言,五年后可以实现粮仓转移,可眼下怎么办?
朕并非一定要大开杀戒,但若不杀,富绅势必变本加厉,有恃无恐。”
“可若大开杀戒,南民北迁定会受阻,甚至搁置。”小胖持不同意见。
朱棣冷哼,“不开杀戒,南民北迁一样会受阻,且不杀后果更严重,政治上的事儿你还嫩点儿。”
这波,李青站朱棣!
他也觉得在原则性的大事上,绝不能退让。
你退,他就进!
小胖坚持道:“父皇,我们现在最缺的就是时间,熬过这几年,固有格局便能打破。”
“熬?怎么熬?”朱棣冷哼,“眼下都敢公然违抗大明律法,甚至汉人扮做倭寇劫掠百姓,你让朕如何容忍?”
小胖张了张嘴,无言以对。
于是看向李青,“李卿,你可有良策?”
朱棣也顺着好大儿的目光看了过来,道:“还有计没?”
李青沉吟道:“皇上说的不错,在这样的大事上,绝不能妥协,若东厂提督所言属实,一定要严办、速办,绝不姑息。”
见小胖面露焦急,李青语气一缓,“不过,太子所言也很有道理,大明现在最缺的就是时间,熬过这阵儿,便能改制革新,若熬不过去,则继续恶性循环,
基于此,南民北迁国策,绝不能停!”
“少和稀泥。”朱棣没好气道,“不然送你去和蹇义作伴。”
“……”李青满脸黑线,“臣的意思是,贼寇走私一事上绝不姑息,但为了南民北迁的国策,能够一直施行下去,可以在其他地方略微妥协。”
“比如呢?”
“开放海禁!”李青道,“其实皇太孙说的没错,开海十分有必要。”
利益垄断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朱棣在位时能勉强压制,但他若崩了,下西洋国策肯定会被推翻。
有钱大家赚,让世家百官得到些利益,才能将国策落实好。
有宋一朝,海上贸易都集中士大夫手中,而到了明朝,朱元璋一刀切,直接禁了海洋贸易;朱棣更狠,来了个利益垄断,为了自己在海上赚的盆满钵满,把这些世家的过半利益来源都掐断了。
丝绸是官办的织造局在做,茶叶朝廷专营,瓷器官窑在做……
自己吃肉,不让人喝一点汤,实在有些说不过去。
吃独食者,自古没有好下场!
李青正色道:“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
海洋贸易利益之大,众所周知,世家大族为了利益,豢养草莽,甚至扮做倭寇劫掠沿海百姓,并不稀奇;
如若一直禁下去,海寇将除之不尽,杀之不绝!”
朱棣眉头紧锁,消化着李青的话,许久,他轻轻点头:“有道理!”
“父皇英明。”小胖连忙跟上马屁,欣然道,“如此一来,大明定可迈上一个新台阶,父皇圣明啊。”
“且慢圣明。”朱棣斜睨了他一眼,“海禁可以开,但要在天下粮仓转移之后,贸然开海弊大于利,必须要在保证百姓口粮的前提下,才能开海。”
李青拱手道:“皇上英明,自打摊丁入亩的国策施行后,人口增长速度就快了许多,百姓需要的粮食也随之增多;
若是为了利益,让百姓饿肚子,人口减少,则成了本末倒置。”
朱棣点头。
小胖也赞同李青观点,不过……
“父皇,如此以来,问题又回到了原点,如何保障南民北迁的持续进行呢?”
朱棣皱眉,望向李青,“还有计没?”
“有!”李青果断点头。
“什么?”
李青微微一笑:“画饼!”
“可以先把风声放出去,给官绅一个念想,这样一来,不仅处理贼寇的副作用会消弭无形,而且还能保证不会有人在南民北迁的国策上,从中作梗。”李青笑道,“这一计如何?”
“不赖!”朱棣持肯定态度。
画饼可是老朱家的传统手艺,老朱玩得贼溜,老四也是手拿把掐。
这事儿对朱棣来说,就如吃饭喝茶一样轻松。
有了预定方案,朱棣总算是有了笑脸,小胖放松下来,大殿中的火药味儿,顷刻间荡然无存,俨然又是父慈子孝。
趁着老四开心,李青趁机道:“皇上,这次查案事了,能否给于谦升个职?”
“不能。”朱棣摇头。
“为何?”
“他太冒尖了。”朱棣道,“这人还需要多沉淀沉淀,他是个人才,也正是如此,才需要多磨砺磨砺,至少朕不会给他升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