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210章

    ——东厂查出东西了,有人要倒霉了!

    这是所有人的预感。

    朔风呼呼刮着,饶是群臣穿得很厚,但在这冰天雪地里站得久了,也不免手脚冰冷,牙齿打颤。

    于谦肩膀耸起,脖子略微后仰,随风钻进后脖颈的雪花,很快被他暖化,紧皱的眉头稍稍舒展了些。

    “噗嗤……”

    李青没忍住。

    于谦听到嘲笑,不禁脸上一热,扭头看到李青,微微颔首,算是打招呼了。

    “你很冷吗?”

    “……”于谦满脸黑线:这话问的,就跟你不冷似的……嘶~

    “李尚书,你不冷吗?”于谦惊诧。

    今日的李青没有穿官服,只着一身墨色长袍,内衬白色小衣,衬得他身材颀长,风姿绰约,要多骚包有多骚包,于谦看着都冷。

    如若不是知道李青真实年纪,加上那根镶金的黄花梨拐杖,于谦都怀疑他比自己都年轻。

    六十多岁的人了,耳不聋,眼不花,脑不昏,背不驼……简直离大谱。

    有那么一瞬间,于谦有种强烈的冲动,摘下这位尚书的面具头套,看看他是何方妖孽。

    自己这个二十多岁的人,竟然还比不过六十多岁的老者……于谦苦笑:难怪人常说,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

    随即,他又释然了。

    因为冻成狗的不只是他,还有人冻成了孙子呢。

    李青手持拐杖画着圈儿,“你过来些。”

    于谦照做。

    李青抬手在他身上点了数下,“现在感觉如何?”

    “感觉……不那么冷了。”于谦有些震惊,小声道,“李尚书,这是什么手段?”

    “点穴啊!”李青笑道,“你不知道吧?尚书我呀,是个医生,你们是以文入仕,我是以医入仕。”

    身体涌起的汩汩暖流,不强烈,却也不至于再打冷颤了,于谦心悦诚服:这位尚书可真有本事。

    他突然有些理解,李青为何六十多了,身子骨还如此强健,人家是医道高手。

    ……

    约莫一刻半钟后,东方泛起鱼肚白,一抹朝霞将奉天殿上的琉璃瓦染得金黄,诡异的是,雪还在下。

    没一会儿,十六人抬着的龙辇,四平八稳地驶来,群臣立即正了正站姿,准备迎驾。

    少顷,龙辇在群臣正前方停下,朱棣一身厚厚棉衣棉裤,身上裹着大氅,群臣冻成了狗,他是一点儿也不冷。

    接着,小胖在儿子的搀扶下,吭哧吭哧地下了龙辇。

    本来朱棣已经够‘胖’了,但随着小胖冒出来,朱棣瞬间苗条了许多。

    龙辇后跟着的小太监,抬着宽敞且柔软的椅子,送到朱棣身后位置。

    “臣等参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群臣行礼,嗓门洪亮,动作整齐划一。

    “平身!”

    “谢皇上!”

    群臣起身,扑打官服。

    片刻后,重新趋于平静。

    朱棣扫了眼小林子,后者会意,迈向前几步,尖声唱道:“大理寺李洪,都察院杨清,翰林院刘斐然,锦衣卫陈昶,兵部于谦,御前答话。”

    “臣遵旨。”人群中,四面八方的响起应和。

    李青拉了下于谦,轻声道:“皇上不问你话,不可主动答话。”

    于谦怔了下,点点头。

    俄顷,一行人走到御前。

    朱棣不急着问话,只微微扬了扬下巴。

    小林子一扬拂尘,再次唱道:“宣建安知县,淳安知县,建德知县觐见。”

    半刻钟后,三个知县在大内侍卫的陪送下,来到御前。

    “臣建安知县刘德昌,(淳安知县王元熙,建德知县刘博通)参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七品知县进京面圣,本是一件天大的喜事,但三人脸上不见丝毫欣喜,反而面如土色,惊惧交加。

    群臣静默无言。

    有人脸上平静,心里迫切吃瓜,有人面色坦然,心中惴惴不安。

    朱棣坐直身子,看向三人,“说说吧。”

    “臣有罪!”建安知县刘德昌率先开口,声调悲怆,一脸懊悔,“臣枉为建安父母官,未能保障百姓安宁,致使贼寇盛行,望圣上治罪。”

    罪名已经查实,此刻再辩解可真就是找死了,还不如直接承认来的爽快。

    朱棣笑了,“可知大明律乎?”

    “臣不敢不知。”刘德昌硬着头皮道。

    “知道就好。”朱棣点头,“按大明律,犯了渎职之罪该当如何?”

    刘德昌艰涩道:“回圣上,渎职之罪分实政不修、擅离职守、承办逾期、办事有误……按情节轻重判罚如下:

    罚俸、杖责、改调、降职、降级、削职为民、徒刑、流刑、斩刑。”

    这人对大明律倒是熟记于心,背的分毫不差。

    朱棣听得频频点头,又问:“依你之见,你这罪如何判罚呢?”

    “臣……”刘德昌一咬牙,“先杖责,再削职为民。”

    祸闯得太大,官是铁定做不下去了,反正和贼寇同流合污也把钱赚了,只要能保住一命,下半辈子做个小财主也不错;

    这大明的官,不做也罢……刘德昌心里想着。

    他这话很有水平,杖责让皇帝消气,削职让皇帝给官员树立典型,可谓是煞费苦心。

    见状,淳安、建德两位知县,不得不打消罚俸、改调的念头,心里气得直骂娘:这大明的官你不想做,老子想做啊,老子还没赚够呢。

    朱棣笑了笑,“还算中肯。”

    接着,又看向淳安、建德两位知县,“你们呢?”

    “微臣愿领同罪。”二人一脸悲痛。

    朱棣态度温和,商量着道:“你们觉得打多少合适呢?”

    廷杖一般二十起步,一百封顶!

    当然,只要皇帝愿意,打一千也是可以的。

    三人对视一眼,刘德昌率先回道:“全凭皇上……”

    “朕在问你们。”朱棣脸上有些不喜。

    刘德昌忙道,“那五十廷杖?”

    “可以。”朱棣身体后仰,靠在椅背上,“那就五十廷杖。”

    群臣耳朵竖起,寻思着皇帝接下来会说着实打,还是用心打!

    廷杖的规则,群臣早已摸透,皇上想让一个人死,二十廷杖足以打死,不想让死,一百廷杖下去,歇个半月也就好了。

    满满的都是学问!

    只是让群臣没想到的是,皇帝没下文了,好似就是稀疏平常的廷杖。

    见此情况,有人兴趣缺缺,有人心下放松,都知道皇帝是不打算重罚了。

    于谦眉头一拧,在他看来,这样惩罚实在是太轻了,造成了那么大的乱子,间接害死百姓无算,又岂是一顿板子能赎罪。

    不过想到李青的嘱咐,他暂时隐忍下来,静看后续发展。

    但谁也没注意,东厂提督小林子的站姿,悄悄发生了改变。

    双脚并拢,脚尖闭合,隐隐呈内八字。

    朱棣嘴角泛起玩味:傻家伙,你们都摸透了,老子当然要改规则。

    宫里的廷杖和地方上的打板子,有很大不同。

    板子就是木板,但廷杖却不单单是木杖,宫里行刑的廷杖,皆有栗木制成,比一般的木板要沉很多,顶部呈棒槌状,还裹着一层铁皮。

    这也是二十廷杖能打死人的关键所在!

    今日的廷杖,还有些不一样,铁皮上又额外增加了倒钩。

    这一廷杖下去,便足以打的人血肉模糊,要是收杖的时候再往回一拽……

    ~

    “啊…!”

    “啊呀……!”

    “啊啊啊——!”

    只一廷杖下去,便超出三个知县的忍耐极限,顾不上君前失仪。

    凄厉的惨叫尖锐刺耳,让群臣头皮发麻,鸡皮疙瘩起了一身,朔风吹动雪花拍打在脸上,如坠冰窟。

    朝霞逐渐隐去,太阳被灰蒙蒙的云朵遮住,风雪更大了。

    呼啸声、惨叫声,揉杂在一起,如鬼哭狼嚎一般。

    在场众人脸色发白,身心发寒,就连吃瓜群臣,也是面如土色,更是有人止不住地哆嗦。

    “嗙——!”

    特殊的音节不断响起,介乎于打在皮、骨之间发出的声音很特别,也很渗人。

    “皇上饶命……啊…!”

    “饶……啊——!”

    不到十廷杖,三人已然血肉模糊,隐隐露出背部的森森白骨,肉屑、血沫飞溅,把周围白雪染红,融化。

    朱棣紧了紧大氅,盘坐在椅上,饶有兴趣地看着。

    “皇…皇……啊……”

    惊骇、恐惧、痛苦到极点所发出的声音,令人心颤、胆寒。

    行刑宦官每一杖落下,抬起时都是血肉横飞,那铁皮倒钩上,已挂满了血红细条。

    第126章

    清官和能臣

    “嗙、嗙、嗙……”

    惨叫声消失,只有特殊音节有节奏的响着,三个知县显然气绝人亡,但行刑宦官尽职尽责,还在一丝不苟地行刑。

    雪更大了。

    小雪花不知何时变成了鹅毛大雪,连官员们的乌纱帽翅儿,都染成了白色。

    此情此景,大过年的,真是……艹了。

    ——群臣心声。

    “嗙、嗙、嗙……!”

    一刻钟后,廷杖终于结束,群臣长长舒了口气。

    大雪还在下,很快将三人‘掩埋’小半,醒目的猩红,变为暗红,血腥的场面敛去。

    朱棣兴趣缺缺,抬手挥了挥。

    “拖下去。”小林子尖声吩咐。

    行刑宦官行礼应是,抬死狗似的将三人抬出众人视野。

    唇亡齿寒,群臣脸色难看,心中既怒且惧。

    朱棣换了个更舒服的姿势,懒懒的说:“纵容贼寇祸害百姓,其心可诛,众卿以为然否?”

    静了片刻,群臣先后拱手回道:“皇上圣明!”

    “嗯。”朱棣扫了一侧站立着的官员,“此次查案由东厂主办,你们监督、协同调查,都说说成果。”

    大理寺、都察院、翰林院……朱棣看到谁,谁立刻低头,不知是被刚才的一幕吓着了,还是不怕得罪人,不敢打头阵,亦或说,两者都有。

    朱棣视线最终停留在于谦身上,“可有进展?”

    “有。”于谦嗓音清朗,穿透风雪,直入人心。

    有人腿肚子颤得更厉害了。

    朱棣脸色略微温和:“说。”

    “据查,福.建走私瓷器,大多出自江.西新淦,源头是一个叫金元宝的人。”

    “这名字…真讨喜。”朱棣点头,“继续。”

    “金元宝烧制大量瓷器,在福.建各地都有销售,其中过半都流入了建安县。”于谦继续道,“建.安最大的买家,是一个叫杨大海的人。”

    “金元宝,杨大海,大海上捞金元宝……”朱棣戏谑,“有点儿意思。”

    待朱棣说完俏皮话,于谦接着说道:

    “金元宝烧制的瓷器,大半都卖给了杨大海,杨大海低价出售,甚至都不赚钱,微臣查过,这些瓷器的购买者,皆是老弱妇幼,”

    顿了一下,“微臣大感疑惑,继续暗中调查,发现这老幼把瓷器买回去后,很快就会遇到贼寇劫掠,但贼寇‘心肠很好’,并不为难这些老幼,反而会留下一笔钱;

    后经查实,这些贼寇劫掠的都是自己的家,而抢来的瓷器尽数流往海外,七成销往日本,三成销往朝.鲜,

    微臣向林公公要了几个东厂番役,抓住了个落单的贼寇;

    经过审问得知,卖瓷器赚来的钱,他们老大也只分到三成,七成利润都要交出去。”

    “交哪去?”

    “一个姓杨的老板。”于谦缓了口气,“据那贼寇交代,那位杨老板在京城有人。”

    “谁?”

    “内阁大学士!”

    “内阁的?”朱棣扫了眼好大儿,又看向群臣,“那个……内阁姓杨的出来一下。”

    少顷,杨士奇,杨荣出班,接着走向御前。

    “微臣参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嗯。”朱棣点点头,却不提平身的事儿,转而看向于谦,“说完啦?”

    “还没。”于谦耿直道。

    “那你继续。”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