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352章

    “这个本官没办法允诺你。”李青摇头,“不过就目前而言,你的发展空间很大。”

    沈鑫还欲在说些什么,见一个小太监趾高气昂地走进来,便闭了嘴。

    “李大人。”小太监喜气盈盈地上前,“咱家有礼了。”

    “公公客气。”李青起身道,“是皇上让公公来的?”

    小太监点头:“正是,皇上说了,让大人你即刻回京见驾。”

    “宫里出……”李青忽的止住,朝沈鑫道,“沈老板且回吧。”

    “呃…是。”沈鑫讪讪起身,不安道,“李钦差若是走了……”

    “放心,还有六公公,刘公公他们,又有数千番子,和近千名锦衣卫在,没人敢对你动手。”李青摆了摆手,“你好好做生意,好好交税,不会有任何危险。”

    “那草民告退。”

    待沈鑫离去,李青这才问:“京师出了什么事?”

    小太监将所知道的给李青说了一遍。

    李青听后,眉头紧皱:连王振都敢往死里整,会不会……

    第91章

    开导

    就目前这情况,那群人显然已经彻底豁出去了。

    他们敢光明正大的谋杀,司礼监掌印太监的王振,对自己这个七品都给事中还有什么好顾忌的?

    李青有自知之明,那些人可谓是恨他入骨。

    解决不了问题,解决提出问题的人,简单粗暴且有效。

    李青心道:“要不……全埋了?”

    转念一想,又放弃了。

    非他心善,而是那么做除了让朝局更乱之外,毫无意义。

    那些人可以解决他这个‘有问题’的人,他却不能解决那些‘有问题’的人。

    因为那些有问题的人太多了,即便全解决了,下面上来的人一样有问题,他只能解决问题本身。

    “大人,大人……”

    “啊?哦。”李青问:“皇上很急吗?”

    “很急。”小太监点头,“船都准备好了,请大人随咱家即刻回京面圣。”

    李青眉头微皱:“要不我们走陆路吧?”

    他觉着水路可能会遭遇埋伏,陆路千万条,即便对方想埋伏,遇上的几率也微乎其微。

    “陆路太耽搁时间了,还是走水路吧。”小太监道,“耽误了大事,皇上可不会轻饶咱家,还请大人理解。”

    李青无奈,直言道:“公公,他们连掌印太监都敢下杀手,你觉得他们会不会……?”

    小太监一呆,旋即摇头道:“这个大人尽可放心,咱家可是带了上百名锦衣卫,何况你我都是钦差,但凡脑子正常点儿,万不会对我们动手。”

    人都这么说了,李青也不好再劝。

    反正他又没什么可怕的,即便真有人埋伏,他也可保自己无恙。

    “成,给我一个时辰时间,我去安排一下。”

    小太监勉为其难,“那大人可得快点儿。”

    “放心。”

    ~

    李青跟小六子、刘公公交代了一番,又去和师父、朱允炆、李景隆告别,回来后,便和传旨太监返京。

    水路快捷舒适,一路也相安无事。

    十余日后,李青一行人无惊无险地抵达京师,没出现任何意外。

    种种迹象表明,是李青多想了。

    李青没有回家,直接随太监进宫见朱祁镇。

    …

    “微臣李青,拜见吾皇万岁……”刚进乾清宫,李青便大着嗓门儿拿腔作势。

    果如所料,还没撩袍,便听到了小皇帝的“免礼”。

    “先生一路辛苦。”朱祁镇迎上前,亲热道,“先生请坐,来人,上茶。”

    李青也不客气,一屁股坐在椅上,朝朱祁镇道,“皇上这么急着召我回来,可是有京中有大事?”

    “是有些事。”朱祁镇点点头,“先不急说这个,金陵如何了?”

    “效果很好,明年仅金陵一地,就能贡献商税一百余万两,过两年稳定后,每年的商税都能稳定在两百万两以上。”李青说,“要是苏杭也纳入其中,这三个地方,每年的商税不会低于五百万两。”

    “这么高?”朱祁镇震惊。

    李青笑着点头:“事实上,自海上贸易下放民间后,商税一直很可观,只是都被富绅偷逃掉了。”

    朱祁镇缓缓点头,旋即又道:“不过也不能被利益冲昏了头脑,一旦让其做大,祸患同样不小。”

    “皇上所虑极是。”李青暗叹:果然,在朱祁镇眼中,皇权永远是在第一位,看来彻底的工业化,怕是不太可能了,只能半工业化。

    其实也不能说朱祁镇错,资本太强大,不仅会倒逼皇权,还会剥削百姓,这个道理李青明白。

    他只是想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尽可能地让大明繁荣起来。

    李青明知故问:“皇上,群臣又逼宫了?”

    “何止是逼宫啊,都要造反了。”朱祁镇气不打一处来,却又无可奈何,“先生,你说这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李青抿了口茶,说道:“只能靠时间磨,将他们的心性一点点磨下去,直到他们适应为止。”

    顿了顿,“其实也没什么可烦忧的,太祖、太宗实录,我都有看过,他们也是这么过来的,不止我大明,历朝历代君臣和睦的例子都不多,

    皇上你不是个例!”

    “先生也没有办法?”朱祁镇有些失望。

    李青苦笑道:“这能有什么办法,君臣立场不同,追求的也不同,当然和睦不起来;

    皇帝追求的是帝王的权势利益,臣子追求的是个人的权势利益,这本就是矛盾的。”

    李青放心下茶杯,感慨道:“在他们眼中,皇帝就该礼贤下士,与他们共治天下,放权给他们,最好呢,不要有自己的想法,让大家一起拿主意;

    在皇上你眼中,他们就是给你打工的人,你给他们俸禄,他们好好做事,不要有别的想法,

    最好呢,两袖清风,一心为公,不贪污受贿,不结党营私,不做出不利江山社稷之事。”

    李青身子前倾,问:“皇上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朱祁镇沉默半晌,缓缓点头:“确实如此。”

    “所以啊,不要觉得心累,事实上,但凡是有所作为的君王,就没有轻松的。”李青抿了口茶,打趣道:“做皇帝,哪有不累的啊?”

    朱祁镇嘴角牵起一抹笑意,郁闷的心情突然开朗起来。

    :是啊,称孤道寡的人,哪有不累啊!

    阴霾的心情一扫而空,朱祁镇笑道:“先生这么一说,朕心里舒服多了。”

    李青笑了笑,悠闲抿着茶,等着朱祁镇展开话题。

    朱祁镇说道:“就目前而言,我们占据绝对上风,从他们以蛮力整王振来看,他们已经没有别的办法了。”

    “确实。”李青颔首,“不过皇上也莫要大意,这并不能代表他们永远没办法,还是要谨慎些。”

    “这个自然。”朱祁镇点头,“朕倒没什么,主要是担心先生。”

    “皇上是担心他们会像对付王振那样,对付我?”

    “嗯。”朱祁镇皱眉道:“他们现在人都被朕禁足在家办公,但总不能一直如此,朝会还是要继续的。”

    李青笑道:“没事儿,我再回金陵便是,正好那里还有一堆事,皇上你不必挂怀。”

    “先生难道就一直这么逃避下去?”朱祁镇揶揄,他不想让李青走,金陵虽然重要,但京师更重要。

    尽管眼下他已经稳占上风,但他还是想将李青留在身边。

    这样他会踏实许多。

    朱祁镇知道这是一种依赖,对帝王来说,不是个好习惯,但他却控制不住这样想。

    在他十三岁的时候,李青就入朝帮他拨乱反正,这些年过去,他对李青的感情已经超越君臣。

    加上李青是先帝留给他的人才,朱祁镇内心已经将李青视作亲人、长辈一般。

    当然,理智上,他还是将李青视作臣子,但理智很多时候压制不住情感。

    情感,是不讲道理的。

    “问题是我留在这儿也没多大用啊!”李青摊了摊手,“现在朝局皇上你占据绝对优势,至少现在他们已经没招了。”

    顿了顿,“最差的情况,不过是故技重施搞动乱,但这种可能性不大,毕竟在出其不意的情况下,他们都失败了。”

    “草原局势不好。”朱祁镇说。

    李青一怔,眉头皱了起来:“这…怎么说?”

    朱祁镇将那日于谦说的话,复述给李青听。

    李青的眉头越皱越深,最后凝结成一个‘川’字。

    “皇上,打算怎么做?”

    “朕想让张辅去走一遭,打着代朕巡视边军的名义。”朱祁镇说。

    李青摇头:“这样只是在做无用功。”

    “张辅能力还是很强的,他去绝对出不了问题。”

    “这个我知道,但边军不会不打自招,我的意思是……”李青沉吟道:“想要知道边军如何,直接问瓦剌反而更直接高效;

    边军有没有向鞑靼走私,作为鞑靼对手的瓦剌,肯定最是清楚。”

    朱祁镇眼眸一亮,“先生说的对啊,嗯…好,朕稍后就让人去瓦剌,让伯颜帖木儿亲自来一趟。”

    “让他打着朝贡的名义来,这样更合乎情理。”李青补充。

    “好,那就依先生所言。”

    …

    第92章

    朱祁镇,镇不住

    出了宫,李青去了兵部衙门。

    由于他这个兵部都给事中,在衙门待着的时间屈指可数,导致衙役对他都没什么印象。

    还问他找谁。

    李青尴尬地亮明身份,然后打了个卡,便回去了。

    傍晚。

    于谦带着酒菜登门,询问了一下金陵的进展,又向李青说了下京师近况,二人边吃边喝边聊。

    “先生,毛驴明儿我给你送来吧?”

    “不用,你先养着吧。”李青说,“它在我这儿不安全。”

    于谦怔了怔,好笑道:“不至于,他们还犯不上跟一头驴置气。”

    “防患于未然嘛。”李青笑笑,“你多费费心。”

    “这倒没什么。”于谦不在意地摆摆手,“其实朝局虽然很僵,但也趋于稳定,他们这所谓对抗,事实上并不能改变什么。”

    “是啊,我待在这儿,就是在浪费时间。”李青苦笑,“只可惜皇上不让我回金陵啊。”

    于谦沉吟道:“其实皇上对先生搞的这个并不怎么赞同,甚至有些排斥。”

    “你觉得呢?”李青问。

    于谦放下酒杯,沉吟着说:“短期看,利大于弊;长期看,弊大于利;历来都没有纯粹的商人,商人做大后都会往官僚体系靠拢,即便商人不主动,官员也会到找上门。”

    李青对此赞同:“是啊,权钱难分家,最终殊途同归。”

    “那先生为何还要这么做?”于谦不解。

    “正如你所说,至少现在利大于弊不是吗?”李青笑道,“放心吧,我能将其捧起来,就能将其踩下去,绝不会让其失控。”

    顿了顿,“我现在最担心的是草原上的局势,瓦剌现在具体的情况你知道吗?”

    “两大部落争斗不是一年两年了,但几乎每次都是瓦剌吃亏。”于谦叹道:“尽管朝廷不遗余力地援助,但瓦剌却从未在鞑靼手里讨到便宜。”

    “所以你怀疑有人向鞑靼走私火器?”李青问。

    于谦沉声道:“不能说是怀疑,几乎是事实。”

    “这我知道,但现在还不是对军队动手的时候。”李青道,“对军队不能用对文官集团那一套,需用怀柔手段。”

    于谦叹了口气,轻轻点头:“先生,你说皇上能像太宗、宣宗那样,牢牢掌控军队吗?”

    “很难。”李青摇头,“政治土壤不一样,太宗一场靖难之役,不仅有了一支忠心耿耿的军队,还取得了老牌军队的认可;

    至于宣宗…他的底子太厚了!

    武有太宗从小培养,少年时期就泡在军队,又有数次征伐漠北的履历,文有仁宗栽培,老师是智近乎妖的道衍老和尚;当今皇帝哪里比的了啊?”

    “可当今皇上有先生你啊!”于谦说。

    “……”李青翻了个白眼儿,“你是有多看得起我啊!”

    于谦沉默少顷,问:“若是让皇上御驾亲征,亲自带兵打上几仗,会不会好很多?”

    “不行,坚决不行。”李青断然拒绝。

    开玩笑,不说历史覆辙,单论眼下局势,一旦亲征,朝局就得乱起来。

    后方不稳,亲个屁的征啊!

    朱瞻基那会儿亲征,是因为他镇得满朝官员,朱祁镇……镇不住。

    可惜了这个名儿

    “于谦你记着,万不能让皇上亲征,这是关乎整个大明的大事件。”李青语气前所未有的严肃。

    于谦不解李青为何如此说,毕竟太宗、宣宗都亲征过,且还不止一次,怎么到当今皇帝这儿,就不行了呢。

    “先生,能说说为什么吗?”

    “后方不稳。”

    “那要是后方稳住了呢?”

    “后方永远稳不住。”李青严肃道。

    于谦觉得李青太武断了,但见他满脸郑重之色,只好作罢。

    “先生既然回来了,可有具体打算?”于谦岔开话题。

    李青轻松笑道:“能做的,都做差不多了,就混吃等死呗。”

    “……就没有计划?”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