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我有把握,且把握很大。”李青保证道,“你不用急,我扶持你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收割你。”沈鑫就像溺水之人,抓到了最后一根稻草,尽管知道希望不大,却只能寄期望于上面。
他语气缓和下来,恢复了最初的恭敬:“请大人赐教。”
“你好好计算一下,在五五开的情况下利润几何。”李青道,“我会以此为标准,让皇上以超市场价的标准,来收购你的货;
当然,本官给你机会,你也得中用,要是狮子大开口,亦或玩些折中把戏,那本官就爱莫能助了。”
李青说道:“你尽快算出来,我写信给皇上,阐述其中利害,他大概率会同意。”
顿了下,又说:“失之东墙,得之桑榆;对你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坏事。”
“这还不是坏事?”
“可不嘛。”李青笑着说:“你想,连你都活不下去了,苏杭那些富绅能活得下去?”
沈鑫一怔,继而心中大喜,要是这么看的话,对他来说还真是好事。
到时候根本不用打价格战,他不费吹灰之力,便能一家独大。
现在赚不赚钱已经不太重要了,只要活着,活下去就赢了,不过……
沈鑫迟疑道:“即便如大人所言,我能收购那些产业,但朝廷独占七成,仅靠三成利润,我很难供得起那么大产业啊!
除非朝廷能对我放开限额。”
“这是不可能的。”李青摇头,“比你有能量,有背景的人多了去了,凭什么你就特殊?”
“那这……”沈鑫苦恼道,“这样的话,我也犯不上收购那些产业啊,产业太大,现有利润供不起支出,完全是自己给自己找罪受。”
“不然。”李青笑道,“我们可以一直延续这种模式。”
“什么意思?”
“简单,你依旧用三成限额的商品出口,多余的货有朝廷采购,朝廷会给你一个公道价格,让你有的赚。”李青道,“此外,你好好想想,金陵加上苏杭,乃至整个江浙的三成份额,这其中的利润有多大?”
沈鑫一呆,顶配商业cpu高速运转,片刻后,便是狂喜。
种种条件加起来,真有的赚,且赚的还不少呢。
虽然远无法和之前的情况相比,但能如此,已是不幸中的万幸。
他心理预期足够低,所以很容易就满足了,况且,这其中的利润并不算小。
“大人,皇上真的肯听你之谏言?”
“八九不离十。”李青笑道,“我说了,从一开始,我就不是抱着收割你的目的。”
沈鑫起身撩袍行大礼,扣头道:“大人之恩,草民铭记于心,没齿难忘。”
“呵呵……沈老板请起。”李青扶起他,“好好计算个价格出来便是,没什么可焦虑的。”
“哎。”沈鑫仿佛从地狱来到天堂,整个人都被巨大的幸福感包围,心理亦是感动莫名,“大人,草民……唉,啥话都不说了,中午在府上吃个便饭吧?”
李青知道,他这是想贿赂自己,但这种钱,他不想要。
“算了,时间不等人,你赶紧算出具体数字,我好尽快安排。”李青道,“记着,不要搞猫腻,否则,谁也救不了你。”
沈鑫郑重点头:“大人放心,小人不会为了芝麻丢西瓜。”
“嗯,抓紧时间办吧。”李青拍拍他的肩,转身欲走,沈鑫突然叫道,“大人。”
“嗯?”
“您是我见过,品德最高,最有节操的官员。”沈鑫由衷的说。
李青脸上一热,心道:“估计也就你这么认为了,大人我在官场的名声……不提也罢。”
…
三日后。
沈鑫给了一个出售价格。
李青一番核算,发现并无多大出入,便提笔写信,写到一半又放弃了,这么大的事,单靠一封书信未必奏效,他决定跑一趟。
“干爹你才来几天,这又要走啊?”小家伙儿很不舍。
李青笑道:“干爹还会回来的,最多一个月,到时候给你带礼物。”
“真哒?”
“拉钩。”李青伸出手,跟小家伙儿拉了个钩,朝朱允炆道,“有些事必须得由我亲自跑一趟,一个月后回来。”
“公务要紧。”朱允炆笑了笑,心疼道,“师兄,这些年真是苦了你了。”
李青挠了挠头,“其实也没你想的那么苦,我在京师过得也不错。”
一旁躺椅上的张邋遢,插话道:“你师兄到哪儿都不是吃亏的主,犯不着为他担忧,他且会享受呢。”
李青笑着点头:“师父,弟子走啦?”
“去吧去吧。”
……
李青闲的时候是真闲,这一忙起来,也是风风火火,就他这个赶路强度,一般人根本承受不起。
十日后,京师。
李青将事情简单说了一下,并附上清单。
朱祁镇只瞥了一眼,便直摇头:“你当朕是什么?大款吗?”
“也就先生你了,若换了个人,朕都怀疑他是收了沈鑫好处。”朱祁镇闷声道,“这件事绝不可行。”
他还有一身贷款没还呢,怎么如此撒币?
“皇上,咱们心平气和的好好谈谈可好?”李青道,“我大老远跑回来,难道是为了一个富商?”
朱祁镇平复了下心情,闷闷点头:“来人上茶,先生你且坐吧。”
李青笑笑。
君臣二人落座,气氛缓和了许多。
李青端起茶杯润了润喉,说道:“皇上,民间贸易产业链已经形成,一个沈鑫算不得什么,但要是将沈鑫搞垮了,会有多少人失去活计?”
“可以让他们给朝廷做事啊!”朱祁镇说。
“的确,但这样势必滋生腐败。”李青道,“官欺民,远比富商欺民要恶劣的多,富商欺民且不论有没有用,百姓至少可以报官,官欺民又当如何?”
朱祁镇眉头紧皱,却没反驳。
李青又道:“事实上,百姓一般是不想跟官府打交道的,他们对朝廷敬畏大过信任,朝廷接盘,根本维持不住这么大的市场,
且大量官员涌入其中后,会出现什么后果,皇上心中应该有数才对。”
顿了下,继续说道:“这么做看似朝廷吃了亏,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一来保证了百姓利益,二来保住了产业繁荣,三来……”李青正色道,“我敢保证,沈鑫作坊出品的商品,绝对比朝廷自己的品质要好,且好的不是一点半点。”
“为何?”
“因为他不敢糊弄朝廷,但官员却敢糊弄皇上你。”李青认真道,“承包给富商,比朝廷自己做要好的多,这一点,毋庸置疑。”
第124章
朱貔貅
朱祁镇思考着李青的话,久久不语。
李青没再继续,话已说尽,具体怎么做,还得看朱祁镇本人。
他只能拿主意,最后做决定的只能是朱祁镇。
大殿安静下来,君臣二人都很沉默。
许久,朱祁镇幽幽叹了口气,淡淡道:“从大明江山社稷的立场出发,那个沈鑫,朕迟早会弄了他,你所谓的资本体系,以及全方面工业化,大概率不会发生,朕不允许它成长起来。”
朱祁镇语气笃定:“先生或许觉得朕很自私,但换了任何一位脑子正常的帝王,都不会允许那种情况出现。”
李青默了片刻,问:“皇上还是怕资本倒逼皇权,对吧?”
“不是怕,这是必然的事。”朱祁镇正色道,“人性是贪婪的,世人永远不知足,莫说你所谓的资本,就拿现有的官绅,满朝官员来说吧,他们哪个安于现状?
任他们野蛮生长下去,久而久之,朝廷必定遭不住。”
李青无言以对。
“皇上打算如何做?”
“这次听先生的。”朱祁镇道,“正如你所说,承包给个人利大于弊,朕不会做杀鸡取卵之事;
你大可放心,即便朕将来弄沈鑫,也是建立在不影响百姓,不影响大明各产业的前提下。”
听到朱祁镇的保证,李青心中舒服多了,同时,也有些歉然。
可以说,沈鑫未来下场已经注定。
最终的命运,还是要被收割。
李青沉吟半晌,叹道:“臣有个不情之请。”
“先生请说。”朱祁镇抿了口茶,微微颔首。
“真到了那一天,留他一命吧。”李青道,“毕竟他做的这些事,有利于皇上,有利于大明。”
朱祁镇点头:“这个朕可以答应你,只要不是谋反之类的不赦之罪,朕不杀他。”
李青松了口气,问:“皇上准备批多少钱?”
“批钱?”朱祁镇诧异,“批什么钱?”
“……自然是买货的钱啊!”李青道,“年前,沈鑫不是把账结清了吗,好几百万两银子可都是进了内帑啊!”
“是有这么回事儿。”朱祁镇没否认,“但那些钱是用作不时之需的,不能动。”
李青人都傻了,“就……干抢啊?”
“瞧你这话说的,朕是那么没品的人吗?”朱祁镇瞪了他一眼,哼道:“那个沈鑫能欠朝廷的钱,朝廷就不能欠他钱吗?
俗话说:来而不往非礼也;朕这么做很合乎情理。”
“所以……?”
“赊账!”朱祁镇腰杆一挺,还挺骄傲。
李青都不知该说什么好了,他算是看出来了,进了朱祁镇口袋的钱,想再掏出来难如登天。
这厮就是属貔貅的,只进不出。
“皇上,沈鑫现在资金比较紧张,一点现钱不给,纯靠赊账的话,他……太难了。”李青都替沈鑫头疼。
朱祁镇想了想,道:“这样吧,朕也不是不近人情之人,一部分账用来抵消他海上贸易的税收,如此可缓解他的资金压力。”
“就……还是不掏钱呗?”李青问。
“先生你要理解朕,不是朕抠门,而是朕必须要防患于未然。”朱祁镇正色道,“这次朕在官绅大户身上割肉割的有点狠,他们不会一直这么消停的,朕要留些备用金。”
你这哪是割的有点狠,你割得只剩骨头了……李青无奈道:“皇上,你多少出点儿,远的不说,就这两年我所知道的,内帑至少进账五百万两以上;
内帑比国库有钱,且不是一点半点儿。”李青没好气道,“皇上你也别哭穷,这是人尽皆知的事。”
“唉……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宫里开销也很大啊!”
你可别扯犊子了,宫里花销是大,但远花不了这么多,永乐朝二次削藩后,藩王宗室的用度都削减了大半,且其中一大部分都是国库出,你能花多少?
“你多少出点儿。”李青说。
“没钱呐。”朱祁镇摊了摊手,“宝源局的钱又不能直接花,朕还得往里搭,宫里还有一家子要养,你让朕上哪弄钱去?”
顿了顿,“那就折个中吧,等收购的商品出了海、卖了钱,朕第一时间还账,这总行了吧?”
李青整个给无语住了,揶揄道:“你管这叫折中?”
朱祁镇破罐破摔:“那你要这么想,朕也没办法。”
瞧瞧,这是什么渣男语录?!
~
李青除了一句承诺,什么都没要到。
不过他也没白跑,至少朱祁镇同意了他的策略。
回到金陵,李青第一时间便去沈府。
“什么?赊账?!”
沈鑫险些破防,“大人,皇上坐拥四海,不会这点儿钱都出不起吧?”
“朝廷有朝廷的难处,你理解一下。”李青道,“不会欠你太久,这已经是我为你争取到最大的好处了,做人要知足。”
沈鑫苦笑点头:“道理我懂,只是……朝廷能不能来点实际的啊?”
从一开始,朝廷就没出力气,自始至终都是他冲在前面,然后朝廷坐收渔翁之利。
一直在给他画大饼,从没有给他实质性的好处。
大饼吃多了,也噎得慌的啊!
奈何,沈鑫现在被套牢了,他没的选,只能按李青的方法,跟着皇帝一路走到底,至于最后如何,他自己心里都没底。
沈鑫叹了口气,问道:“大人,朝廷宝船回归后,真的第一时间结清账务?”
“那是自然。”李青点头,“天子一言九鼎,岂会食言而肥?”
“那就好,那就好。”沈鑫心里好受许多,现在的他只能相信朝廷,相信皇帝。
李青笑道:“明日我会带织造局的六公公来,我们商议一下货品交接,顺便规划后续发展方向,你放心,朝廷不会赖账的。”
顿了一下,忍不住点醒一句:“步子不要迈得太大,更不要好高骛远,脚踏实地才是正道。”
沈鑫怔了怔,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草民谨记。”
李青不知道他具体听没听进去,但他已做到能做的极限,至于未来的路沈鑫如何走,他就管不了了。
~
朱府。
师徒俩饮茶看书,张邋遢看的是《永乐大典》,朱允炆看的是账本。
两人晒着太阳,时不时聊上两句,倒也悠闲惬意。
“师父,师弟,我回来了。”
听到李青声音,朱允炆怔了一下,连忙拄着一旁拐杖站起身,张邋遢倒是沉得住气,继续翻阅大典,头也不抬。
“回来就回来呗,瞎嚷嚷什么呀。”张邋遢嘟哝,嘴角却微微翘起。
不多时,李青走来,笑道:“想不到吧,我只用了二十天就回来了。”
“确实出乎预料。”朱允炆笑着点头,“二十日往返南北直隶,就是不吃不喝不睡觉,一般人也难以做到,师兄厉害;
对了,师兄要办的事情办妥当了?”
“算是吧。”李青抱怨道,“皇帝抠门的紧,我使尽浑身解数,才勉强促成。”
“结果是好的就好。”朱允炆笑笑,“师兄陪师父坐会儿,我去交代管家些事情。”
李青瞥见他手里拿着的账本儿,问:“生意上出问题了?”
“那倒不是。”朱允炆摇头解释:“现在民间海上贸易不景气,沈鑫做了调整,开始向内使劲儿,咱们也受到了波及,生意没以前好做了,我也得做出调整。”
李青来了兴趣儿,“怎么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