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400章

    第164章

    于谦发飙

    “建文?”朱祁镇呆了呆,他当然知道,“建文…不是早在靖难时就死了吗?难道……”

    李青高深莫测一笑,“到金陵你就知道了。”

    接着,看向张邋遢,“师父,你刚出来,京师的状况知道吗?”

    “知道的不多,只知道鞑靼寇边。”张邋遢说,“不过朝廷早有准备,我从京师来时,还没听说破关的事儿,想来问题不算太大。”

    “还没破关?”李青心中一喜:看来事情并没他想的那么严重。

    旋即,他又紧张起来。

    这次鞑靼可谓是破釜沉舟,完全豁出去了,那时没破关,不代表现在还未破关。

    他看向张邋遢,欲言又止。

    “怎么,想去京师?”张邋遢看出他的想法。

    李青讪讪点头:“这是大事,等忙完了这阵儿,我也就放松下来了,一朝天子一朝臣,想来我以后能清闲许久。”

    “就知道你放不下。”张邋遢叹了口气,“进了关你就去吧。”

    “哎,谢师父。”李青保证道,“师父放心,弟子一定会保护好自己……”

    “呸,这话可不能乱说,很容易出事。”张邋遢没好气道,“对了,那些赝品我放你家了,你回去金陵的时候,记得换上真品。”

    “什么赝品真品啊?”朱祁镇刚才不好意思插话,听到这段,才插了一句。

    “道儿上的事少打听。”李青没搭理他,并赏了他一巴掌。

    朱祁镇理亏,也不好说他,“先生,尘埃落定后,记得抽空跟小钱说一下,让她心里有个数。”

    “放心,忘不了。”李青揶揄,“你倒还是个情种,要不给你封个大明第一深情啊?”

    “……”

    ~

    王命旗牌在手,李青又身着大明的官服,被血渍污化的官服已经洗涤干净,能清晰辨认出来。

    守城将士见他只驾着一辆马车,远处无伏兵出现,便放他进了城。

    李青向守军打听情况:“城上的守军怎么就这么点儿,石总兵呢?”

    “回大人,石总兵在得知宣府告急,第一时间就带着大军回援京师了。”那守城的将官见他认识自家总兵,态度更恭敬了些。

    连带着本想检查马车的念头,也给打消了。

    这小子倒是听劝……李青点点头:“知道了,你们好好守着。”

    “是,大人。”

    ~

    进城后不久,李青便告别张邋遢,同时要过了那柄超大号的大刀。

    豁,不下百斤重。

    这要是耍起来,还不是切菜剁瓜,简直是作弊神器。

    不过,一般人即便想作弊,也没这个实力。

    …

    京师。

    虽不是朝会时间,但所有人都聚集在这儿,积极商讨着对策,说是商讨,实则说的都是废话。

    鞑靼已然破关已经传回,三两日便能攻来,敌人都快到脸上了,这些人却还是一个个之乎者也,实在令人气愤。

    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还真没冤枉他们。

    朱祁钰也急,他现在是皇帝,自然急。

    说实话,皇帝的快乐他是一点儿也没享受到,但皇帝的重担,他却一点没少扛。

    还是那种大厦将倾的重担。

    见这些人说不出个所以然,朱祁钰抬手下压,示意群臣安静,然,一点效果都没有,压根儿没人在意。

    他们是真急了,之前碍于颜面不好说出的话,此刻也搬了出来。

    回南直隶的主张,再次被搬上台面。

    十余万铁骑呼啸而来,这些个养尊处优的高官能不怕吗?

    尤其是在朱祁镇被俘的前提下。

    反正去了南直隶,他们依旧能继续做官,依旧作威作福,且还是在极富庶的地方作威作福。

    朱祁钰一压再压,见始终没人鸟他,再好的脾气也忍不了了。

    ‘嘭——’玉石纸镇被摔得粉碎,朱祁钰吼道,“你们还有没有把朕放在眼里,若不认朕这个皇帝,你们自己说去吧,朕还不伺候了呢。”

    他没有帝王威势,也没有帝王权势,只能以这种近乎耍赖的方式,逼群臣妥协。

    这样很上不了台面,但朱祁钰只能如此。

    群臣这才齐齐拜倒,象征性的说道:“臣等知罪。”

    朱祁钰提着的心稍稍放下些,他真不知群臣要是依旧不鸟他,他应该怎么做。

    他这个皇帝当的确实窝囊,这不能怪他,毕竟他刚上来,且还是被强顶上来的,后宫、东宫又都不是他的人。

    他又能如何?

    不过,即便毫无权势威信,朱祁钰也不能做出迁都之举。

    因为他现在是皇帝!

    朱棣、朱高炽、朱瞻基,三代帝王都葬在北.京,迁都就是背弃祖宗。

    父亲、爷爷、太爷爷就在居庸关那儿埋着呢,祖坟不能不要!

    朱棣迁都,完全就是豁出去了,毕竟他都造反了。

    但后世之君,还真没谁有他这个魄力。

    朱祁钰看向于谦,沉着脸说:“于爱卿以为诸卿所请如何?”

    于谦知道朱祁钰顶不住了,索性走到大跨步走到金瓜武士跟前抢过金瓜,恶狠狠道:

    “主张南迁者,当诛!”

    于谦也是文官,但他身子骨还行,一是年轻,毕竟才五十一岁,这个年龄在众大佬之中算是年轻的了。

    二是他随军出征数次,也主持剿过倭寇,还有下乡做巡抚的履历,此时那股子狠劲儿拿出来,还挺有威慑力。

    “谁再说迁都?”

    于谦持着金瓜,大有‘你敢说迁都,我就敢捶你’的架势。

    群臣愤懑又无奈,如今于谦的地位权势,他们还真不敢叫板,只能愤愤瞪着金瓜武士。

    ——你他娘吃饭的家伙都看不住是吧?

    金瓜武士心里苦,但他没法说。

    朱祁钰沉声道:“国难当头,谁再怯懦言退,朕绝不轻饶,京师是国本,万不可弃!”

    群臣缄口不语。

    这时,站殿将军匆匆进来,跪地奏道:“启禀皇上,大同总兵石亨来报,他已率大军驰援京师,明日清晨即可赶赴京师。”

    “哦?”朱祁钰大为惊喜,“好,好啊!”

    终于听到了个好消息,他趁热打铁,“诸位爱卿,我京师城高墙厚,又有京军数万,还有驰援的援兵,定能守下京师。”

    群臣闻言,心中也有了底,不复方才慌乱。

    却在这时,翰林侍讲学士徐程,出班道:“皇上三思啊,岂不闻东汉末年,董卓进京?”

    哎…呀!

    于谦咬碎了牙,这他娘援兵好不容易来了,你给整这出?

    这和东汉那会儿能一样吗?

    他梗着脖子上前,就要一锤子结果了徐程,真的,于谦从未如此恼恨过一个人。

    于谦眼睛都红了,众人还真怵得慌,连个拦的都没有。

    徐程脸都绿了,一边往后退,一边找补:“皇上,臣的意思是…得找一个信得过的人,统一调度,并给予带兵之权,以防不测。”

    见于谦还要追杀,他高呼道:“臣举荐于尚书,于尚书是兵部尚书,他来带兵,众望所归啊皇上。”

    这话深得朱祁钰之心,别人他信不过,他就信于谦。

    虽说大明和东汉末年完全不是一码事儿,但预防一下总没有坏处,忙道:“于爱卿上前听封。”

    于谦一滞,回头道:“皇上,三思啊!”

    话音刚落,群臣训练有素的拜倒,不管是跟于谦统一战线的王直、杨洪,还跟于谦不对付的文官集团,统一口径:

    “臣附议!”

    徐程弱弱道:“既是众望所归,于尚书就别谦让了,难道于尚书不肯为国效力?”

    朱祁钰也道:“于爱卿切莫推辞。”

    “皇上……”

    “于谦听封!”朱祁钰打断道,“朕封你柱国大将军,统筹全局,抵御鞑靼期间所有人都归你管。”

    他是真没人用,遇到个忠心又有能力的人,自然往死里用。

    于谦却明白其中利害,这一来,就等于把文官掌军摆到台面上了,影响深远。

    不等于谦拒绝,朱祁钰快步走下玉阶,来到他跟前,沉声道:

    “国难当头,任何事都要让步,于爱卿还不接旨。”

    “臣……”于谦满心无力,“接旨。”

    第165章

    他们破釜沉舟,我们也破釜沉舟!

    于谦终究还是接下了重任。

    如果可以,他绝对不接,但问题是现在没人扛得住,也没人想扛。

    朱祁钰扛起的是皇帝的责任,但总不能让一个数月前还是逍遥王的他,去指挥大规模作战吧?

    于谦接下重担,所有人都满意了,朱祁钰可以松口气了,群臣也达到了目的,可谓是皆大欢喜。

    唯有于谦苦楚,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不过有朱祁钰那句‘国难当头,任何事都要让步’,他说不出拒绝的话。

    唉,但愿事后可以补救吧……于谦在心中暗叹。

    ~

    次日清晨。

    石亨率军赶至京师。

    作为大同总兵官,石亨绝不是只会打仗的莽汉,他将大军驻守在城外,仅带着十余亲卫进城。

    这个节骨眼儿上,不经请示就带近一万五千将士进城,着实有些惹眼,越是关键时刻,越是要谨慎。

    他这次来是立功的,可不是找不痛快的。

    石亨没有去皇宫,他跟朱祁钰实在不熟,便直接去了兵部衙门。

    大同离京师并不远,石亨有心往上爬,自然对京师的局势关心,知道于谦跟朱祁钰的关系十分密切。

    兵部衙门后堂。

    两人落座,于谦直入主题:

    “你这次带来了多少人?”

    “一万五。”石亨技巧性的邀功,“都是步卒,下官怕来得晚,这回是真真豁出命去了,将士们这趟着实辛苦。”

    “辛苦了。”于谦给予正面肯定,“稍后本官会向皇上请奏,犒赏一下将士们。”

    不管石亨是什么心理,人家急匆匆跑回来是为解国难,武将有建功立业之心,向来都是褒义,不能寒了人心。

    石亨矜持的说:“食君之禄为君分忧,鞑子进攻的是宣府方向,从关外赶去无异于肉包子砸狗,从关内又怕不赶趟;

    京师是国本,所以下官第一时间就率军赶来,所幸没来晚。”

    于谦点头,欣然道:“石总兵如此果断,真可谓是及时的很啊!”

    一万五兵源已经很多了,有了这些人的加入,于谦信心更足。

    这是在大明,且还是京师,只要能坚持住,不被一波猝死,鞑靼根本赢不了。

    石亨讪讪道:“其实,这也是李七品…咳咳,李都给事中的建议。“

    他倒不是君子,而是当时李青说这话时好多人听到,他怕事后走漏,索性敞亮些。

    “不管怎么说,石总兵能及时赶到,就是大功一件。”于谦依旧肯定石亨,心里却在暗暗叹息:先生啊,你难道真殉国了吗?

    说实在的,于谦心里也慌,能不慌吗?

    这一仗要是输了,可就全完了,这么大的压力换谁都慌。

    “鞑靼最快明日上午,最慢后天傍晚,应该就能兵临城下。”于谦沉声道,“我们不能有侥幸心理,必须做最坏的打算,你即刻就出城带大军进来。”

    “下官遵命。”石亨恭声道,起身走了两步,又回头问道:“敢问于尚书,京师驻军……”

    “他们已经在九门驻扎,你应该看到了才对。”于谦有些诧异。

    石亨讪笑道:“下官的意思是,京师现在有多少人啊?”

    “不少。”于谦故作轻松道,“算上你带来的这些,都十好几万了。”

    于谦没说谎,但又说谎了。

    这些人中有近一半是屯田兵,当然,屯田兵也是兵,他们也是会操练的,但他们基本上没作战经验,真正能打仗的,也就六七万。

    算上石亨带来的这些,也不够九万。

    但人数的确有十好几万,战力方面有水分,兵源数量却是实打实的。

    石亨不明就里,惊喜道:“兵源竟来的这么快?”

    “啊,本官提前做了部署,”于谦说道,“后续咱们的援兵会越来越多。”

    后半句是实话,因为调兵令已经发出去了,但山高路远,啥时候能到就不一定了。

    不过山.东的援兵应该用不多久,估摸着快则五日,满则七日便能赶来。

    石亨心中稍安,谨慎的问:“有十几万啊?”

    “大概在十六万上下。”于谦给了个准确数字,“粮草军械早已就位,你把人带进城,我这就去跟皇上为大军邀赏。”

    将士们这次要拼命了,虽还没打,却也得先奖赏一波,可以有效鼓舞士气。

    十六万打十万,且还是守城,按理说明军占优,但账不是这么算的,鞑靼都是骑兵,可以快速改变攻击侧重。

    京师有九座门户,可选择的余地太多了。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