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0章
她在宫里待了这么久,深知这座人人羡慕的皇宫,究竟有多可怕。太子是储君,绝不会有错,人们只会认为是她勾引太子,即便有知道真相的,为了政治正确,也不会为她一个小小宫女说话。
如今这情况,已是不幸中的万幸。
“大人,都谁知道我来了这儿?”
“只有你我,皇上知道。”李青道,“要不你改个称呼吧,虽然可能性不大,但改个名字更保险。”
贞儿点头:“大人是读书人,帮忙起一个吧?”
李青想了想,“要不就叫小婉吧,你本姓万,万和婉同音,也算是有个念想儿。”
“小婉谢大人赐名!”贞儿大声说道,下跪磕头,惹得周围人侧目。
李青不禁好笑,贞儿的目的他又岂会不知,但他并未说什么,反而配合着让她利用了一把。
……
皇宫,御书房。
朱祁钰叹道:“又要劳苦先生了,这次辽东之事结束,回来好好休息休息,朕给你放个长假。”
“那就先谢过皇上了。”李青笑着点头,看朱祁钰神情憔悴,劝道:“皇上要爱惜龙体,国事重要,身体亦重要。”
朱祁钰轻轻笑道:“坐在这个位置,岂敢爱惜身体?”
他轻叹道:“朕没有雄才大略,也不够聪明,唯有通过勤政弥补不足,列祖列宗的江山,岂敢不认真对待?”
李青温声道:“也要尽量兼顾,没有一个好体魄,如何勤政?”
“朕明白。”朱祁钰笑着点头,“耕牛、农具,朕已经让户部安排了,大致五月份就能运往辽东。”
李青点头:“耕地、房屋,是拴住人心的上上之选,有了这两样东西,融合进度定会加快很多。”
朱祁钰笑呵呵道:“先生不日就要出发,朕这会儿也不忙,喝一杯吧,就当为先生饯行。”
“那可得多喝两杯。”李青也笑了,他对朱祁钰的感观极好。
要比对朱瞻基、朱祁镇的观感好多了,那爷俩不对他脾气。
第51章
与君论道
酒菜上齐,二人相对而坐,举杯共饮,谈笑风生。
两人很少如此对坐而饮,朱祁钰今天难得有闲,加上辽东进展不错,一向习惯紧皱的眉头,也舒展开来。
朱祁钰轻笑道:“先生,你对朝局,乃至整个大明的理解,非常人能及,朕想向你请教一些问题。”
“皇上请讲。”李青放下筷子,含笑点头。
朱祁钰想了想,道:“所谓天下大势,作何解?”
“……皇上这个问题,太过笼统了。”
“细枝末节的东西,朕已知晓,反而是这些看似笼统,却蕴含大道的东西,朕理解不透彻,认知也不够。”朱祁钰道,
“朕笼统的问,先生笼统的教便是。”
被他这么一说,李青也忽的意识到,这的确是朱祁钰的硬伤。
坦白说,单论政治才能,朱祁钰是迄今为止的所有大明帝王中,最差的一个。
顶多也就是和朱允炆打个平手的样子!
老朱、老四就不说了,小胖父子俩,朱祁钰也远远不及。
即便是朱祁镇,政治才能、手腕,也远超朱祁钰一大截。
基于此,李青便直接摒弃了大而空,改从实际出发。
当然,这不能怪朱祁钰,他根本没接受过帝王教育,他是硬生生被逼上来的。
李青沉吟片刻,道:“老子曰: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益有余。”
说到这儿,李青不禁心悦诚服,赞道:“老子这短短两句,便道尽了大道,大势!”
你这也太笼统了吧……朱祁钰强忍着翻白眼儿的冲动,抿了口酒,道:“这两句话和天下大势有关系吗?”
“当然有关系。”
李青微微一笑,“皇上稍安勿躁,听我慢慢道来。”
朱祁钰压下心中急躁,颔首道:“先生请讲。”
“嗯……”李青思考少顷,指着汤汁翻涌的火锅,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就拿这火锅来说吧,它热气沸腾,而它之外却远达不到它的温度,它的热量有余,便会源源不断地流向热量不足的一方,
这便是: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朱祁钰缓缓点头,这句话的大意他也知道,但被李青这么一说,立即形象具体起来。
李青继续道:“它会不断流逝热能,直到和周围一样,达到一个平衡点才会停止,但它要是停了,咱们还能吃火锅吗?”
“不能。”朱祁钰摇头,他更迷糊了,不明白李青为何说这些没营养的废话。
李青却好似对火锅,有着极为浓厚的爱好,笑道:“这火锅如此美味,若是吃不到岂不可惜?”
“……”朱祁钰苦笑不得。
李青又问:“敢问皇上,想要继续一直吃下去,应当如何?”
朱祁钰翻了个白眼儿,“加汤,加炭!”
“对了!”李青一击掌,“就当如此。”
“先生,朕称不上聪明,却也不傻好不?”朱祁钰没好气道,“你这是把朕当傻子啊!”
“皇上莫急,认真听下去,慢慢品,你会有收获的。”李青示意朱祁钰稍安勿躁,继续道,“人之道,损不足,而益有余;
人之道跟天之道截然相反,皇上可知为何?”
“因为……”朱祁钰被问住了,试探道,“人定胜天?”
“……”李青摸了摸鼻子,直接公布答案:“因为人凌驾于万物之上,是天底下最聪明的存在,所以谁都不愿意奉行: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李青指着汤汁翻涌,鲜香四溢的火锅,道:
“若奉行天之道,那这火锅很快就吃不下去了,若想继续吃下去,便要逆天而行,加汤、加炭。”
朱祁钰有些明白了,但还不够透彻,“先生继续。”
李青点头:“人之道,损不足而益有余,大概意思是,资源会从少的一方,倾斜到多的一方,这和天之道截然相反,且行为逻辑也有着本质区别。”
“先生快请说。”朱祁钰隐隐意识到干货要来了,身体前倾,神情认真。
“天之道,是万物发展规律,人之道,并不是自然规律……说白了,就是人为的掠夺。”李青道,“损不足,而益有余;准确说,是有余的人在掠夺不足的人。”
李青道:“最直观的例子,便是土地兼并!
历朝历代都有这一现象,任何帝王都无法避免,是他们不想做吗?
不,是他们做不到,因为这是人性!”
说得口渴,李青提起茶壶给自己倒了一杯,润了润嗓子,这才继续说道:
“有句很贴切的俗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淤泥;虾米吃不了小鱼,小鱼吃不了大鱼,所以历来掠夺,都是自上而下,而非自下而上。”
朱祁钰提起茶壶给李青续杯,迟疑道:“可朕看来……这并不绝对。”
“的确,因为人不是鱼。”李青点头,“有余者为保持可长久掠夺,通常不会做竭泽而渔之事;
到了一定程度时,他们会把目标放在同体量的有余者,甚至比他们体量大的多的有余者;
可他们很难斗过和自己实力一样的人,更不可能斗过比他们强很多的人,所以,他们选择了联手,合起伙儿来,拧成一股绳后,他们的实力便会直线飙升;
一群地主联手,能干掉一个大地主;一群官员联合起来,能抵抗皇权,所有官员、地主联合起来,能干掉皇权!”
李青缓了口气,道:“具体表现:地主剥削佃户,却也会给佃户一口饭吃;历朝历代的官员士绅,很多都会相互勾连抵抗皇权掠夺,甚至掠夺皇权;
人之道,损不足而益有余;当官绅体量到了一定火候,有余者便不再是皇权;
所以历朝历代,都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其实皇帝也想独治,但无一例外,都做不到。”
朱祁钰怔怔道:“朕剥削他们了?”
“立场不同,无法评判。”李青叹道:“国家需要官员,需要军队,来维持国家运转,保卫国家安全;这些都需要资源,所以需要向下收取资源;
官绅也需要资源,来维持他们的体面、生活质量,所以他们也需要向下收取资源;
百姓当然也需要资源,来维持他们最基本的生存,但他们这些小虾米太弱小了,只能从泥土里刨食儿。”
李青夹了口菜,道:“人肠胃中的食物随着消化,会逐渐减少,所以需要吃东西,身上的温度也会受气温影响,逐渐流失,所以需要穿衣御寒;人想活下去,只能不断索取资源。”
“就像这火锅,想要一直保持沸腾,就要加汤、加炭,否则它就会停下来,而人一旦停下来,就意味着死亡。”李青道,“皇上,现在你明白这两句话的意思了吧?”
朱祁钰倚在椅背上,眼眸微眯,轻声自语:“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益有余;两句话看似描述对象不同,阐述观点相反,却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
说到这儿,他不禁露出和李青方才一样的神情,心悦诚服的赞道:
“老子,真乃神人也!”
说罢,黯然不语。
~
李青这一番话,犹如给一个近视眼的人,戴上了近视眼镜。
朱祁钰终是看清了,看清了本质。
不幸的是,他看到的不是美好,而是清晰的丑陋!
看得越清楚,理解越透彻,他无力感越强。
难啊!
他看向李青,却见李青那深邃的眼眸,也透着一股深深的无力感,更有一种难以表述的疲倦。
太难了啊!
……
第52章
为帝者,常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
许久,朱祁钰叹了口气,问:“先生可有抑制之法?”
他没有说根治,因为他现在已经明白,不可能根治!
“分而治之。”李青说。
“具体点儿呢?”
李青想了想,道:“擒贼先擒王,只要把控好上层建筑,大明这座高楼便不会倒塌,但要想把控好,就得给这些人好处。”
“给他们好处?”朱祁钰皱眉,“他们的好处还不够多吗?”
李青怔了下,苦笑道:“皇上以为,天下之大害者,何也?”
“贪官污吏,为富不仁之士绅。”朱祁钰秒答。
“嗯~不对!”李青摇头。
朱祁钰疑惑道:“那是谁?”
李青看着朱祁钰,默然不语。
“是朕?”朱祁钰惊诧,同时,生出一股怒气,“朕兢兢业业,为的什么?还不是大明江山社稷,天下万民?”
“皇上息怒,我不是说你,我说的是……皇帝!”李青道,“天下有很多地主,皇帝便是最大的一个。”
“你……!”朱祁钰真的有些生气了。
“皇上莫气,我不是针对你,只是为了让你明白,这其中的问题所在。”李青示意朱祁钰稍安勿躁,继续道:“为帝王者,常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
在皇帝的认知里,全天下都是他的,因此,他希望官员克己奉公,清正廉洁;他希望百姓本本分分不造反,有了收成足额交税;
但……这本身就不公,这也是一种自私行为,不是吗?”
“朕……”朱祁钰哑口无言,他还真不好反驳。
李青这话着实大逆不道,却也事实,大明最大的地主,恰恰就是他们老朱家。
太祖杀贪官污吏,可谓是历史之最,可结果呢?
人是没少杀,但贪官污吏仍是络绎不绝,其根本原因就是在此。
常言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无私奉献的人是有,但终究只是一小撮,更多的人都是极端利己者,如此去看,就连我也是如此……朱祁钰心中的无力感更浓。
“所以啊,皇上不能以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天下人。”李青见他听进去了,继续道,“而我之所以说,稳住上层建筑,便能稳住大明的高楼,是因为百姓朴实;
千百年来,他们已经被剥削习惯,只要有饭吃,有衣穿,他们便不会造反;
但有能力,且不满现状的人则不然,皇上让他们难过,他们就敢造你的反。”李青道,“举例来说,一群受压迫的底层百姓,通常不会造反,但这些人中,要是有陈胜、吴广呢?”
朱祁钰呆了呆,胸中怒气渐渐平息,开始反思。
若是秦王朝笼络住陈胜、吴广这一类人,还会走向覆灭吗?
“所以啊,得给人好处。”李青道,“汉朝开通了武将上升渠道,所以有了强汉;
唐朝开通文人士子上升渠道,所以有了盛唐;
就如三年一次的科举,时至今日,大明早已不缺官员,甚至官僚机构已经臃肿,但科举能停吗?
皇上,我这样说,你明白了吧?”
“朕…明白了。”朱祁钰颓然苦笑,“朕都明白了。”
……
李青本不打算跟朱祁钰说这些,至少暂时没这个打算。
但朱祁钰主动问了,李青又考虑到他在朝堂待很久了,未来也要离开一段时间。
今天正好趁着机会,让朱祁钰明白这残忍的真相,不至于以后自己离开,朱祁钰手举无措。
朱祁钰长舒一口气,不再想这些太悲观的事情,问道:“辽东方面,先生具体怎么安排?”
“让那些部落首领带领族人搞大开荒,开垦出的耕地,只需足额交税,具体划分让他们自己来。”李青笑道,“这也算是上升渠道了,有了上升的空间,那些部落首领便会安定下来,且还会干劲儿十足。”
朱祁钰皱眉道:“以后呢?”
“以后随着融合,那些个部落首领威望会越来越低,很难再成气候。”李青眯着眼道,“到那时,朝廷便可轻松重新分配资源,比如,提升些有些能力者,给其少许好处;
这样非但不会引起动乱,反而会深得民心。”
朱祁钰缓缓点头,欣然赞道:“先生大才!”
“呵呵……”李青笑笑,继而认真道:“为帝者,一举一动都牵扯甚大,最忌急躁,还请皇上牢记。”
“嗯,朕明白。”朱祁钰吁了口气,惊叹道:“先生一席话,让朕醍醐灌顶;今日先生字字珠玑,朕获益良多。”
何止是获益良多,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大门。
于今时今日,他才真正明白做皇帝有多难,做一个好皇帝,更是难上加难!
他不禁想起历史上的那些昏君,真是他们不想做明君吗?
未必!
或许只是无能为力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