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488章

    “呼~总算是没让我失望。”李青长长松了口气,这对大明来说,无疑是个好的结果。

    瓦剌赢,大明便可不用出兵了。

    至于于谦说的风险,李青并不是很在意。

    他轻笑道:“是有失控风险,但不是瓦剌做大,进而统一蒙古的风险;而是瓦剌做大后,又失去了鞑靼强敌,从而被反噬的风险。”

    于谦怔了怔,皱眉道:“所以……先生的意思是,持续援助瓦剌?”

    “不错。”

    “这太冒险了啊,且百官必定阻挠。”于谦眉头皱的更深了,“现在的瓦剌,已经有尾大之势,再持续援助……皇上都未必同意。”

    李青却道:“这些年双方争斗不断,但几乎都是瓦剌赢,鞑靼输,可瓦剌统一草原了吗?”

    “这……”于谦语塞。

    李青继续道:“鞑靼屡次被瓦剌重创,但用不几年就能卷土重来,这说明什么?”

    “说明……什么?”

    “说明鞑靼可以失败无数次,但瓦剌只能失败一次,一次就能要了瓦剌的命。”李青道,“瓦剌终究是外来户,本地人天然排斥,即便是已经投靠瓦剌的草原部落,也不过是为了口饭吃,毫无忠诚可言。”

    李青语气坚决:“瓦剌还得扶,必须得扶!”

    第16章

    心花怒放

    于谦轻叹:“理儿是这么个理儿,但先生又如何能保证……唉,关键是在绝大多数人的认知中,瓦剌已不可再扶持了啊!”

    李青却道:“真理往往被少数人掌握!”

    于谦张了张嘴,终是没说出反驳之语,这么多年了,李青每次决策,都没有出现过失误。

    “皇上知道这件事了吗?”李青问。

    “啊,早朝时,我已向皇上报备。”

    “他怎么说?”

    于谦苦笑:“皇上是想出兵,趁着双方大战,来个黄雀在后,但除了石亨等少数武将,尽皆反对,皇上便也没再强求,只是说静观其变。”

    “不能静观其变了,瓦剌大胜之后,便是大乱。”李青道,“瓦剌的体量太大,内部失控的风险太大,朝廷必须要给予帮助。”

    “可问题是……”

    “有问题解决便是,援助瓦剌的宗旨不能变。”李青道,“走,我们进宫。”

    ~

    御书房。

    朱见深正在审阅奏疏,其实每本奏疏上都有批注意见,他的工作强度并不算很大,比当年的朱元璋、朱标,要轻松太多了。

    坦白说,内阁还是有很强的正向作用的,至少目前来说如此。

    朱见深也习惯了生活节奏,公务虽然繁杂,却并不算十分繁重,闲暇之余还能跟贞儿腻歪一下;

    晚上在后宫留宿,吴氏、王氏、柏氏她们也是可人的紧,小日子挺滋润,又有权力加持,每天心情都很好。

    前提情况是,不想那些糟心事。

    这时,站殿小太监走上前,“皇上,永青侯、于尚书求见。”

    “嗯…宣。”朱见深提起朱笔,写下‘照准’二字,拿起另一本奏疏,继续忙碌,可没看几眼,眉头就拧了起来,在批注意见上打了个大大的叉。

    嘴上骂骂咧咧:“还想着涨俸禄呢,现在你们俸禄早已超越太祖定的数额,且明里暗里那么多灰色收入,还不知足……”

    “臣李青,拜见吾皇万岁……”

    “免礼。”朱见深随口说着,放下奏疏抬起头,这才发现李青二人才刚进大殿。

    于谦有些无语,不过沾了李青的光,他倒也不用行礼了。

    朱见深已经习惯了,且他现在对李青比较忌惮,倒是没怎么生气:“两位爱卿联袂而来,所为何事啊?”

    “皇上,草原局势急转直下,当此时也,需尽快援助瓦剌。”李青开门见山。

    朱见深愣了愣,诧异道:“李卿,于卿没告诉你详情吗?”

    “臣已知详情,但援助瓦剌很有必要。”李青认真道,“一直以来,瓦剌内部都矛盾不断,之所以没崩,是因为大明的援助,以及鞑靼的虎视眈眈;

    如今瓦剌虽占尽优势,然,战胜之后的内部矛盾,也会接踵而至。”

    朱见深放下朱笔,皱眉道:“万一瓦剌趁机做大,继而一统草原,又该当如何?”

    不让朕出兵,还要朕花钱援助……朱见深火大,这也就是李青了,换个人他都要骂人了。

    李青却道:“瓦剌统一不了草原,大明从宣宗时期,就对他们进行援助,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们统一草原了吗?

    一次都没有!

    他们打赢了许多次,但始终统一不了草原,皇上可知为何?”

    朱见深哼道:“烂泥扶不上墙,那就更没援助必要了。”

    “……”李青苦笑:“瓦剌不是草原本地人,这才是关键。”

    顿了顿,搬出朱见深爷爷,“昔年宣宗皇帝可是把前元的玉玺都给了瓦剌,皇上以为,若瓦剌真有可能成事,宣宗皇帝会这么做?”

    朱见深一滞,且不说对不对,那是他爷爷,他还能反驳不成?

    “内帑没钱了,国库也空虚……”朱见深突然想起了什么,“宣德朝的事儿,你怎么知道?”

    “听太上皇说的。”李青说道,接着,又把朱见深老爹搬出来:“正统年间,太上皇也一直在贯彻扶持瓦剌的宗旨,通过帮弱对强的策略,让草原始终处于内战,从而间接使得我大明不受侵扰。”

    李青发出灵魂拷问:“皇上以为,宣宗、太上皇,他们都做错了?”

    “……朕可没这么说。”朱见深黑着脸道,“但现在的问题是,咱大明也不富裕,且以前他们做不大,不代表以后他们也是一样;

    万一他们做大,那岂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不会的,肯定不会。”李青笃定。

    “为何?”

    李青道:“一来,瓦剌手里拿着元廷玉玺,这物件对草原大部落有着致命吸引力;

    二来,瓦剌不是成吉思汗后裔,且连草原本地人都不是,人数也远远逊色草原部落;

    在这种种条件限制下,瓦剌永远统一不了草原。”

    朱见深皱了皱眉,狐疑道:“那若是瓦剌将玉玺交出去呢?”

    “不会!”李青摇头,“瓦剌一旦交出去,不管落在谁手里,都能立即拉起一支庞大队伍,草原一盘散沙,瓦剌都疲于应对,要是拧成一股绳,那他们离灭亡也没多远了。”

    朱见深笑笑,这个道理他自然明白,只是想捉弄一下李青,小小出口恶气。

    “你说的有一定道理,但是……”朱见深一摊手:“没钱啊!”

    李青:“……”

    朱见深道:“若是用贸易援助,朕也不是不能接受,但他们这一打仗,物资全都自己消耗了,大明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总不能白给他们吧?”

    不待李青说话,朱见深连忙补充道:“借,也是不行的,他们所需太多了,大概率还不起。”

    说一千,道一万,朱见深还是不想援助,因为这其中的确有风险,哪怕李青说的很有道理。

    就目前而言,瓦剌的纸面数据太夸张了!

    李青说的很透彻,朱见深也明白其中利害,但他不能不考虑决策失误后,给大明带来的损失。

    谁也不能保证,事态会按李青的剧本发展。

    未知的事,总是充满不确定性。

    朱见深话锋一转,语气缓和下来:“朕知道,爱卿也是一心为国,并无私心,但朕身为一国之君,要权衡利弊啊!

    朕体谅你,你也得体谅朕啊!”

    朱见深说的真心,李青也并没有生气。

    李青知道朱见深并不是在针对他,而是真的出于权衡利弊。

    无奈,李青只好提出折中之法。

    “那若是不用钱呢?”

    朱见深苦笑:“这其实并不只是钱的事,而是如今瓦剌真的太强了,爱卿你分析的很有道理,但这终究不是事实;

    你又如何断定,昔日统一不了草原的瓦剌,如今依旧不能呢?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何况过了这么多年?

    这…终究只是你一人之猜想,并不能证明什么,至少在朕看来,事情的两面性都有可能发生,那朕何以耗资弥巨呢?”

    李青哑然失笑,点头道:“皇上所言极是,不小看对手,乃上位者必备品质。”

    顿了顿,又道:“那如果……这个援助,也有利于大明呢?”

    “哦?怎么说?”

    李青吁了口气,道:“战后,瓦剌内部矛盾必然爆发,这点毋庸置疑,大明可以帮他们减轻矛盾,比如:去接收瓦剌难以管控的草原部落。”

    于谦眼前一亮,立即明白李青深意,赞道:“妙啊!甚妙!皇上,此策可行。”

    朱见深迟疑道:“这的确是个不错办法,可问题是……瓦剌愿意吗?”

    “肯定愿意。”李青道,“随着壮大,瓦剌已经支撑不起那么多人的口粮了,留着那些不稳定因素,反而是个祸害。”

    “嗯……”朱见深突然想到了什么,笑道,“那如果是这样……还是得往草原出兵,不然那么多人,怎么带回来?”

    李青点头:“是得出兵,但不是打仗。”

    不打仗也行,朕只要出兵……朱见深呵呵笑道:“那就这么说定了,明儿早朝爱卿也来,这么大的事,朕也不好一言而定。”

    终于,可以借着由头培养自己势力了。

    朱见深心花怒放!

    头一次,看李青这么顺眼……

    ~

    出了宫,于谦欣然道:“先生这个法子,比直接援助要更好,也更能获得百官支持。”

    李青却是摇头:“并不然,其实最优解,依然是财力物力援助瓦剌,非我小看瓦剌,他们是真把握不住,这只是折中之法罢了。”

    于谦却不这么认为,他不好反驳,只是安慰道:“这样已是极好,既能一定程度上减轻瓦剌负担,还能利好大明,可谓是一举两得;

    先生若真执着于大力援助,皇上不会同意,百官也不会同意,便是李贤也要唱反调了,且国库的确不富裕,

    难以施行的策略,又有什么好可惜的呢?”

    李青轻叹:“暂时先这样吧,不过…后续若瓦剌真顶不住,那我可不管谁同意不同意了。”

    于谦听他这么说,立即紧张起来:“先生还是稳妥一些为好,当今皇上威势未成,百官也还未归心,而且……”

    李青轻轻摆手,说道:“大明利益高于一切!”

    “那也不能胡来啊!”于谦急了。

    “放心,我不会胡来。”李青笑着说。

    只是,这笑容落在于谦眼里,却觉得头皮发麻。

    第17章

    博弈

    次日,李青上朝。

    不止是他,不常上朝的石亨也来了。

    大殿之上,李青掰开揉碎阐述利害,又表示可以只出兵,不打仗;极大程度上堵住了不少人的嘴。

    石亨、于谦没的说,自然是站队李青,李贤在听到不打仗之语后,压力顿减,也站李青一边。

    文官集团难受,但并非不能接受,毕竟……又不打仗。

    军功是实实在在的,他们无法昧着良心说瞎话,但去草原接人可算不得军功,可转圜的余地极大。

    当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大明无法置之不理,他们也不傻,真要是不管不顾,让草原统一了,那大明边关将永无宁日。

    到了那时,不管他们愿不愿意,武将起势都再无法遏制。

    敌人犯边,总不能不让军队出击吧?

    综合考虑,如今这种做法,对他们的损失最小。

    这一次,没有再激烈争论,几乎没有怎么商讨,就彻底定了下来。

    朱见深也头一次,觉得下面这些人,似乎没那么讨厌了。

    …

    御书房。

    朱见深是乐嗨了,这次总算能名正言顺的培养自己势力了,至少开了这个口子,就有了运作空间。

    石亨老了,石彪也不年轻了,且二人都是先帝的功臣,朱见深无论出于哪种心思,都不想培养二人。

    他要培养的是年轻一代,忠于自己的年轻将领。

    至此,朱见深总算是打响了收拢权力的第一战。

    但很快,他就又陷入了纠结。

    培养谁呢?

    军中关系盘根错节,复杂程度比之朝堂不遑多让,有多少人沾亲带故,又有多少人有能力,值得培养……实在有待商榷。

    查,也能查出来,但耗费的时间太久了,现实情况根本不支持。

    朱见深也怕拖久了,后面再想做,群臣又会以其他理由推诿拒绝,好不容易得来的机会,他不想就这么错过。

    有什么人,是可以绝对信任,并且一心忠于朕呢……朱见深陷入沉思。

    突然,朱见深眼睛一亮:“有了。”

    他老丈人,吴俊!

    这人肯定会忠于他,因为吴俊是国丈,不出意外的话,以后的太子就是吴俊大外孙,这种关系最值得信任,不然古往今来,联姻也不会这么有市场。

    当然,防止外戚做大也很有必要。

    但朱见深并不觉得有什么,因为他还年轻,且也足够自信,在自己成长起来后,有能力驾驭,甚至寻找平替。

    当务之急,是先掌权!

    没有实权在手,朱见深心里总不踏实,何况金陵还有个太上皇。

    老爹的存在,让他危机感愈发浓郁。

    朱见深吁了口气,自语道:“属于皇帝的权力,朕早晚要一点点拿回来,这天下……是朕的天下!”

    “来人……!”

    ~

    次日,吴俊领将军印,全面负责后续接引草原部落的消息,不胫而走。

    一时间,群臣哗然,反对声无数。

    有眼红的,也有真心怕外戚做大的,总之,反对者不胜凡举,言官更是找存在感,直接开喷。

    称皇帝假公济私,让一个小小的前指挥使,来做这样的大事,实在儿戏。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