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496章

    “没有。”

    “那没事了。”李青又躺了回去,慵懒道:“没事儿让我上朝做甚?”

    朱见深气结:“好啊,你这么玩儿是吧?”

    “你看,又急。”李青撇了撇嘴,“草原那边儿来信了吗?”

    “昂,前天来信说,大致八月中旬或九月初赶回来。”朱见深道,“这次收获颇丰,预计投靠大明的人口在五万人以上,朕已让兵部又拨了一批粮食,以防饿着人。”

    李青微微颔首,又问:“瓦剌情况如何?”

    “你……你先起来。”朱见深看不惯李青这副姿态,往那儿一瘫,跟大爷似的。

    这场面,倒像是他在汇报工作,听李青吩咐。

    真的是……分不清大小王是吧?朱见深气得不行。

    李青坐起身,道:“说说吧。”

    “……瓦剌赢了,鞑靼输了。”

    “就这么简单?”李青皱眉,“信件呢?”

    “在宫里,你若想知道详情,明儿早朝后朕给你看。”朱见深无奈中带着央求,“差不多行了,该上朝干活儿了。”

    “你让我干什么?”李青好笑道,“你真遇到事,我肯定帮忙,不过……就别那么在意仪式感了。”

    “于谦没走的时候,你可不是这么说的。”朱见深深吸一口气,淡淡道:“朕在兵部给你寻摸了个差事。”

    “兵部尚书?”

    第28章

    感动

    “不错!”朱见深点头:“这样,你就可以领两份俸禄了,怎么样,朕够意思吧?”

    李青以一种看傻子的目光看着他,“你不会以为,我是靠俸禄吃饭吧?”

    “不,不然呢?”

    “……实话告诉你,我不缺钱。”李青语气淡淡,逼格极高,“我上朝纯粹是为国为民,除此之外,别无所求。”

    朱见深:“……”

    你看我信不?

    “两份儿俸禄,年底红包也是双份。”朱见深加码。

    李青叹了口气,道:“皇上,真不是我懒,而是我担任兵部尚书,就等同于直接和文官集团开战。”

    “你怕了?”

    “不是怕不怕的问题,”李青摇头,“我问你,兵部尚书是不是文官体系?你有没有想过,我赢了,受益的也将是文官?”

    朱见深一滞,还真是这么个理儿。

    可他又实在不甘心。

    “那你就这么一直躺着?”朱见深愤懑道,“当初你说朕同意于谦还乡,就多做些事,你这不是耍无赖吗?”

    “干啊,我没说不干啊!”李青好笑道,“干不干活,和上不上朝并无绝对关系,就比如……武举,我一个计策,就帮皇上减轻了多少压力?”

    “……好,那你再来一计,朕就不追究你言而无信的事了。”朱见深说。

    李青想了想,道:“倒还真有,我的建议是,将投靠草原部落全部在关外住下,让他们给咱大明养马。”

    “这么敷衍是吧?”朱见深自问涵养极好,但每次遇到李青,总是冷静不下来。

    “先帝临终时,朕放出豪言,他做不到的事,朕帮他完成,可按你这么搞,以后还会有草原部落来投靠大明吗?”朱见深气道,“朕算是看出来了,你这厮就是个混子。”

    李青没有生气,却很是无语。

    “皇上,我问你,这么多人涌进大明,你如何安排?”

    “辽东!”

    “辽东是大,但能住人的地方却有限,你如何分配?亦或说,就让他们住在一个区域?”李青道,“你有无想过,这么多人,又这么集中,一旦他们为恶,会造成多么大的祸患?”

    朱见深闷声道:“可按你的方法,那大明也不要收编草原了。”

    “将草原纳入大明版图,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李青吁了口气,道:“历代中原王朝祸患多来自北方,你觉得那么多君王,就没想过将北方纳入版图?”

    朱见深无力反驳,沉默下来。

    李青见他冷静下来,这才继续道:“草原人口太多了,大明的财力也有限,没办法养得起那么多人,真要所有人都来,你如何办?”

    “朕……”朱见深说不出来了。

    “所以啊,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自力更生。”李青说,“上赶着不是买卖,待遇太好,只会让他们有恃无恐,当然,也不能过于苛待,朝廷可以附加一些条件……对了,这些于谦没给你说吗?”

    朱见深想了想,道:“好像说了,但朕……没听进去。”

    他还是想收草原,问:“就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能有什么办法?”李青翻了个白眼儿,“双方积怨这么久,没有足够的时间积累,根本做不到同化。”

    顿了顿,“其实你也不用太担心,草原生活条件恶劣,只要大明给予他们一定的保护,不让他们遭受劫掠,就让他们感恩戴德了;

    他们也不至于进不来大明,就怨恨大明,他们养马,大明出钱买也就是了。”

    李青笑了笑,“就算真闹出了乱子,也无甚打紧,皇上不是想重整武备吗?”

    朱见深眼前一亮,“对啊,他们闹起来也不怕,正好可以拿来练手,且距离又不远,打起来花费也会小很多。”

    “嗯…”李青说教,“凡事谋而后动,遇事不慌,且先三思,你是皇帝,不应该如此急躁。”

    朱见深心中不忿,却也接受。

    其实他平时不这样,主要是李青说话太遭人恨了,一个控制不住,就容易急躁。

    “朕到底是君,你多少给点儿面子。”朱见深哼哼着说。

    李青笑笑:“臣遵旨。”

    难得李青说好听话,朱见深脸色缓和许多。

    他走到李青对面坐下,看着有些欠揍的李青,不自禁又想起方才李青睡着时的模样。

    “朕对你的往事知道一些,你在金陵认了个干儿子是吧?”

    “嗯。”

    朱见深不解:“你怎么……不成个家啊!”

    李青也不知该如何解释,只好道:“其实……我是个道士。”

    “……道士去怡情楼?”朱见深满脸黑线,“且,道士也不全都是出家人,娶妻生子也是有的,比如龙虎山。”

    李青轻叹:“我这样的人,不适合成家。”

    朱见深呆了呆,旋即,双眸流露出浓浓感动:唉…也是,他做了那么多讨人厌的事,很难保证不被人报复,终究是为了大明啊!

    他对李青的怨气极大程度消弭,这样一个人,根本讨厌不起来。

    李青则是一脸怪异:不是,你感动个什么劲儿,我不成家,貌似跟你没啥关系吧?

    “皇上,你这是……?”

    “没什么。”朱见深摇了摇头,问道:“你那干儿子还孝顺吗?”

    “挺孝顺的。”李青有些纳闷儿,“皇上你问这干嘛?”

    “……没看出来吗,朕这是在关心你。”

    “……谢谢了。”

    两人各自无语了一阵儿,朱见深问:“太上皇可还好?”

    “挺好的。”李青道,“金陵富庶繁华,气候也比顺天好许多,他都胖了不少。”

    “他真不想回来吗?”

    李青笑着点头:“至少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他都不会回来,不过等他老了还是会回来的,落叶归根嘛。”

    “嗯……”朱见深微微点头,放松的同时,也不免一阵唏嘘,“其实…朕也挺想念父皇的,他日你若回金陵,替朕向他问好。”

    “首先,你得放我假才行。”李青想了想,道:“要不这样,等石亨回来,忙完草原部落的事后,你给我放个假?”

    朱见深不答应,不拒绝,只是说:“到时候看情况。”

    …

    接下来,两人聊起朝局,期间,李青说了不少干货,朱见深受益良多。

    同时,他信心也更足了。

    “先生,如今大明处处勃勃生机,你以为…想更上一个台阶,应该从何处下手?”朱见深请教。

    李青毫不犹豫的说:“商!”

    朱见深皱了皱眉:“商贾好利奸诈,只怕……”

    “哎?皇上着相了,士农工商那一套早就不适用了。”李青道,“直白的说,国家想要繁荣,靠的是什么?”

    “钱?”

    “对,却也不全对。”李青解释道,“准确说,是钱的流动性,倘若皇上有一座金山,但就是放着不花,那这座金山没有任何价值,但若花出去,就能做很多很多的事……”

    老朱家的人不懂经济,李青费了好大劲儿,才让朱见深稍微理解了些。

    “钱能产生巨大的源动力,有了钱,便能调动百姓的积极性,民间生产力。”李青道,“海上通商没开启前,大明各行业并不出色,物价普遍较贵;

    但随着海商兴起,大明物价……看似上涨了,但那是因为宝钞超发的缘故,实际上,百姓都买的起了。”

    李青说道:“但商业的发达,有让农业停滞吗?

    并没有!

    大明没有因此荒废土地,商业对农业的冲击很小,诚然,不少地主富户改稻为桑,但在永乐米、永乐豆、宣德薯这些高产作物的加持下,也没有出现食物危机。”

    “所以……皇上明白了吗?”

    “明白了,”朱见深沉声道:“商贾很有钱,得宰他们一顿。”

    李青:“……”

    “好啦,给你说笑呢。”朱见深点点头,“你的意思是,经济就好比一条大河,必须要流动起来才能造就繁荣,

    而商贾的存在,能将流动的速度加快,是这么个意思吧?”

    “皇上英明。”李青微笑颔首。

    朱见深沉吟道:“这个朕后续会着重发展,但前提是,得先掌握实权,有话语权才能办事。”

    “嗯,我相信皇上能做到。”李青笑着说。

    朱见深见李青不上套,只好打明牌:“所以,你还是不上朝是吗?”

    李青反问:“皇上靠自己的手段掌权,才更能让人信服,不是吗?”

    “……行吧。”朱见深知道勉强不得,索性也不计较了,直接道出底线:“朕体谅你,但你也得体谅朕,待石亨回来,安置草原部落的事,你来做。”

    “嗯,好。”李青爽快答应。

    朱见深起身道:“也别整日闷在家里,出去走走,你这样容易闷出毛病,

    要不……朕赐你俩美人,省得你一个人久了,患上痴傻症。”

    李青哭笑不得:“皇上美意心领了,不过真不用。”

    “是不用,还是没用?”

    朱见深说了句俏皮话,扭头就走,步履极快,生怕李青追上去揍他。

    他被李青呛了好多次,今儿也算是小小报了仇,心情一下就美丽起来了。

    朱见深哼着小曲儿,走路带风。

    李青懒得跟这兔崽子计较,不过经他那么一说,李青也觉得是该走动一下了,有些日子没去看,中宗实录修撰进度了呢。

    第29章

    编撰,可不是胡编

    翰林院。

    李东阳下笔如飞,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铺满整个书案,错落有致,看起来赏心悦目。

    突然察觉光线变暗,李东阳疑惑地抬起头,待看清来人,忙放下笔,起身行礼:

    “学生见过永青侯。”

    “少礼少礼。”李青笑呵呵道,“有些日子没来了,写到哪儿了啊?”

    “回侯爷,现在编撰到景泰三年了。”李东阳道,“书案上这些,都是刚写下的手稿,还未精炼提纯,侯爷不妨先过目,看是否有不妥之处。”

    “嗯…好。”李青走上前,扶着御案,逐字逐句审阅……

    一刻钟后,他抬起头,问:“你这些信息都是从哪儿得来的,出处呢?”

    “一部分来自先帝起居官,更多的是从景泰年间的奏疏,以及先帝施政举措的存档,还有……”

    李青抬手打断,“我的意思是……你的原文在哪儿?”

    “在隔壁,由刘编撰他们负责查找,然后学生归纳汇总。”李东阳解释。

    “你都不用……照着抄吗?”

    “这只是初稿,还要反复确认,然后再一步步精炼。”李东阳解释道,“之前侯爷看到的都是最终定稿,书案这些只能算是草稿,还有很多道查验步骤呢;

    对了,景泰二年已定稿,侯爷要不要过目?”

    “这个不急。”李青道,“你先去把出处原文拿过来我看看。”

    “是,永青侯稍等。”

    李东阳一揖,匆匆去了。

    不多时,他便抱着一大摞书进来,足有三十余本。

    李东阳将书放在一旁茶桌上,打开一本翻到某一页,走上前道:“侯爷请看,手稿第27~38行,就来自这里。”

    李青接过书,与手稿一一比对,一字不差。

    “你都背诵下来了?”

    “看过一遍,也就记住了。”李东阳很自然的说。

    “……”李青道,“你把手稿出处原文都找出来,我来比对。”

    他就还不信了。

    李东阳拱手称是,一一找出原文,让李青比对。

    …

    小半时辰后,李青舒了口气,五千余字的手稿,竟没找出一个错别字,实属罕见。

    这记性,简直无敌了……李青惊叹,却也有些不解,“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为何不比对着照抄呢?”

    “永青侯有所不知,这些书籍很多都是秘而不宣的,借阅有着严格的时间限制,其中有很多都是孤本,除非遭到损坏,内务府才会刊印新的……”李东阳迟疑着说,“毕竟这是……不能大范围传播。”

    “刘修撰他们先找出重点,而后学生看一遍熟记于心,他们再继续找……最后再进行排版、归纳、汇总;这样可以节省大量时间。”李东阳道出缘由。

    “这样啊!”李青恍然。

    一直以来,他关注的都是国家大事,对这些细枝末节的东西还真不了解。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