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572章

    李青呵呵:“我瞅你不顺眼你是知道的,你小子给我悠着点儿,别逼我捅你透明窟窿。”

    “……”朱祁镇的脸比朱见深还黑,恨恨嘀咕,“真是……服气!”

    “下次嘀咕小声点儿,我都听见了。”

    朱祁镇彻底没了脾气,对李青他是害怕居多,当初,可真是差点儿就一命呜呼了。

    他只好转移话题:“先生,这次回来打算住多久?”

    “不住多久,写完这个我就走了。”李青伸了伸懒腰,“对了,之前存放着的三宝航海图,保存依旧完好吧?”

    朱祁镇点头:“先生交代过的我哪敢怠慢,都做了密封……”

    他忽的意识到了什么,惊诧道:“先生,你这是要出海?”

    “嗯,有这个想法。”李青没有隐瞒。

    朱祁镇不由得忧虑起来,“先生,这可太危险了,大明还不够你玩儿的吗?”

    “我也不全是为了游玩。”李青说道:“尽管朝堂权斗不止,但大明整体上依旧在走上坡路,自太祖立国,迄今百余年间,一直在往上走,这很难得,不过……

    盛极而衰的道理你应该明白,大明不可能一直如此,我这次出去,也是想多了解一下四海小国,以便做到心中有数。”

    朱祁镇沉吟道:“先生是说,一旦不可避免走下坡路,便对外发动战争?”

    “这是下策。”李青摇头,“鞭长莫及,不说打起来艰难,真就打下来用处也不大。”

    “这倒是。”朱祁镇道,“先生是想了解一番,以便做到心中有数是吧?”

    李青点点头:“是这样。”

    “可这也太危险了,”朱祁镇担心,道:“万一你葬身大海可如何是好?”

    “……你就不能盼我点儿好?”

    “不是……这确实危险啊。”朱祁镇无奈。

    李青笑了笑,提笔蘸墨继续书写,“都说了鞭长莫及,我不会走太远。”

    闻言,朱祁镇放松许多。

    国有一老,如有一宝!他可不想李青这个国宝有什么意外。

    “小心点儿,沿着海岸线走。”朱祁镇说。

    李青好笑道:“放心,我且死不了呢。”

    “……也是哈。”

    顿了下,朱祁镇道:“过了年再走吧?”

    “嗯…也成。”李青点头,这次离开所花费的时间定然很久,是该好好做个告别。

    ~

    侯府的生活很是悠闲,却也无聊,李青终究是闲不住的人,过了中秋,他便出了门。

    这时节,正是钱塘观潮的好时候,李青也想在临走前,看看这位故人。

    这次回朝本想先去看看于谦,只是听闻草原局势不稳,他这才火急火燎返京,如今事情办完,不能再拖了。

    再拖……可真就成了遗憾。

    于府门前。

    李青驻足片刻,上前敲响府门。

    府门很快打开,小厮冒出头,“您找谁?”

    “于谦,于老爷在吗?”李青有些紧张,好些年不见了,他真怕小厮来那么一句丧气话。

    幸赖,他担心的事没有发生。

    “大老爷在家,请问您是……?”

    “我是你家于老爷的故友,我姓李。”李青解释,又补了句:“于冕,于公子也在家吧?”

    “于老爷中了武举人,现在京师呢。”小厮自豪的道了句,同时也打消了疑虑,“老爷稍候,容小人禀报大老爷。”

    “去吧。”

    李青挠了挠头,心道:早知于冕中了武举,就跟朱见深……唉,算了,于谦也不喜欢搞这个,顺其自然吧。

    片刻后,小厮去而复返,热情道:“老爷快请进。”

    “嗯。”李青心中不由一沉,明白于谦身体不太好了,不然肯定会亲自来接他。

    走进庭院儿,于谦正在院里的木制轮椅上翘首以盼,见真的是他,激动得便要起身。

    “坐着吧。”李青忙开口阻止,走上前道,“都是老相识了,用不着那些俗套。”

    见轮椅左右没有拐杖,李青便知于谦如今已是行不得路了,不由神色一黯。

    于谦却是欢喜的紧,忙招呼孙子准备酒菜,说要跟李青好好喝一杯。

    “都这样了,还喝呢?”

    于谦却笑着说:“平时不敢饮,就是为了今儿,哪能不饮两杯?”

    李青噎了下,抬手搭上他手腕,精纯真气渡给他。

    不多时,于谦气色就好了不少,体内有股元气稳稳托着,也有了些力气。

    “我还道见不到先生了呢。”于谦庆幸道。

    “是我来晚了。”李青愧然道,“本来这次回朝,我打算先来你这儿看看,只是局势危急,就先返京了。”

    “哎?自然是国事要紧。”于谦摆摆手,继而又紧张起来,“可是……出了大事?”

    “朝堂很好,漠北出了一些问题,不过已经解决了。”李青不想他再操心,很轻松的说,“我你还不相信,哪次不是手到擒来?”

    “哈哈……是,却是如此。”于谦爽朗一笑,笑罢,轻声问:“先生这次离开,

    要许久吧?”

    李青默了下,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要去大明周边邻国看看。”

    于谦最懂李青,闻言便猜了个大概,点头道:“这很有必要,不过先生还是要小心才是。”

    “我会的。”李青笑了笑,问:“于冕中了武举,我在京都没听说,是你不让他打着你的名号?”

    “嗯,他能不能高官厚禄,看他本事,再说……”于谦叹道:“一代人新人换旧人,如今的朝堂,早已不是昔日之朝堂了,况且,我的人缘也不好。”

    李青怔了下,哑然失笑。

    …

    酒菜备齐,两人移步到客堂。

    于谦在经过李青真气加持,被人扶着也能走两步了,但终究是身体机能下滑严重,李青也没办法让他恢复。

    不过,于谦精气神儿却格外好,亦十分健谈。

    “嗬啊~”许久不饮酒的于谦,有些不太适应地咂咂嘴,神情却是十分满足,道,“盼这一口好久了,就等先生呢。”

    李青挤出一丝笑:“稍后,我给你配个药酒方子,实在想喝的时候就喝两杯。”

    “嗯…那敢情好啊!”

    于谦含笑点头。

    他知道,这次见面就是最后一次了,也没了顾忌,频频举杯。

    李青怕他身体遭不住,却又不想破坏他兴致,便时不时搭上他手,为他化解酒力。

    两人谈笑风生,不知不觉间,便已红日偏西。

    李青没有走,在于府住了下来……

    他给于谦配了药酒方子,又改进了他的轮椅,通过改用大轮子,让于谦可以自己活动,也能起到锻炼作用。

    新轮椅做好,于谦立即就换上了,赞不绝口,很是喜欢。

    两人如上次一般,去梨园听戏,去看钱塘潮……

    都知道这是最后一次相聚了,他们很是珍惜。

    一晃,十余日过去。

    天气转冷,于谦也不能时常出去逛了。

    李青虽可以用真气护着他,却并没有这样做,他怕自己走后,于谦难以适应没有真气的日子。

    两人便在家里下下棋,喝喝茶。

    李青也通过针灸,帮于谦调理了下,但效果很有限。

    于谦跟当初马皇后不同,他是岁数太大了,快八十了都,五脏俱衰,真气、针灸,虽有用,却不大。

    又待了数日,于谦主动说:“先生,你去忙吧,天下无不散的筵席,咱们……就走到这儿吧。”

    第131章

    此子类朕否?

    李青看着他那满是沟壑的苍老面庞,不禁想起永乐十九年,那个登进士第的瘦高个儿。

    多快啊……

    “先生去吧,”于谦再次劝说,“别在我这儿浪费时间了,就……到这儿吧。”

    他知道先生时间有很多,但,要做的事也有很多。

    李青沉默了许久,才说了声:“好。”

    ~

    离开钱塘,李青又去看了蓝玉,看了李景隆,最后打着皇帝的名义,去看了老朱……

    忙完这些,才回到永青侯府,继续写着他的大明日记。

    时间过的很快,眨眼进入冬月,金陵飘了雪……

    ~

    京师,皇宫。

    朱见深立于殿门前,望着漫天大雪怔怔出神,怀恩给他披上明黄色大氅,弯着腰,侍候在一旁,内殿传来万饼条的声音……

    “皇上,不进去吗?”

    朱见深轻轻摇头,“准备妥当了吧?”

    “是!”

    “嗯……”朱见深忽然抬高嗓门:“什么?乾清宫遭了灾?”

    “是,大门突然毫无征兆地倾倒,好悬没砸着人。”怀恩也大着声回禀,“奴婢亲自去看了,却并非质量问题,着实……蹊跷。”

    万饼条的声音为之一静,少顷,以周太后为首,皇后、妃嫔几个老牌友走了出来。

    “生了何事啊?”周太后问。

    朱见深道:“母后,乾清宫遭了……门灾。”

    “好端端的怎么遭了门灾?”周太后自那次后,愈发迷信起来,离过年也没多久了,赶在这个时候遭灾,她觉得很不吉利。

    转眼看了怀恩,却发现他欲言又止,一副想言不敢言的模样,顿时撂了脸子。

    冷声道:“内中详情究竟如何,还不快从实说来,胆敢欺瞒皇上,定要你好看!”

    “奴婢不敢。”怀恩忙下跪求饶,一个劲儿瞅朱见深,就是不说。

    周太后见状,明白儿子是有什么事瞒着自己,她不好明着问,只是以询问的目光看着他。

    朱见深幽幽一叹:“许是……上天示警吧!”

    闻听此言,周太后脸色倏地一变,皇后、宸妃几女也上了心。

    “上天为何示警?”周太后眉头微蹙,儿子既这般说,代表着他已经不想隐瞒,她当然要问个清楚。

    皇后几人也看向朱见深,面上紧张,实则好奇。

    “皇上……您就说了吧。”怀恩也添了把火,“这可是我大明朝的大喜事啊!”

    朱见深纠结片刻,叹息点头:“母后,朕其实……有个儿子在宫外,今已六岁末。”

    听到这话,周太后惊愕,皇后神情复杂,宸妃几女亦是五味杂陈。

    好半晌,周太后率先反应过来,道:“既如此,那便速速接进宫吧!想来,乾清宫门灾便是上天给皇上明示了,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皇后收拾好心情,点头道:“母后说的是呢。”

    宸妃摸了摸自己小腹,有些患得患失,这个月癸水已经晚了三天还没来,万一自己怀了呢?

    但眼下这情况,不允许她来反对,便也跟着附和了句。

    朱见深从善如流,道:“接进来容易,不过,这事儿百官并不知情,有些麻烦……”

    “没什么麻烦的,直接下诏就是了。”周太后道,“选个日子,当着他们的面接进来……”

    顿了下,“孩子在哪儿?”

    “在羊房夹道的安乐堂,”朱见深道,“母后想见的话,朕带你去。”

    周太后点头:“也好!”

    …

    半个时辰后,龙辇、凤舆齐出动,大内侍卫尽出,司礼监掌印太监,御马监掌印太监……随行无算,浩浩荡荡地出了皇宫大门。

    如此壮观且反常的大动作,很快,就引起了大轰动……

    神经极度紧张的群臣,唯恐皇帝再搞什么幺蛾子,立即高度关注,遣下人打听情况……

    短短一个时辰,羊房夹道的安乐堂胡同,几乎成了群臣的打卡地。

    奈何,里三层,外三层的厂卫,将整条胡同围的水泄不通,他们近不得前。

    不过,在怀恩的安排下,有碎嘴子的厂卫,将内情捅了出来。

    群臣得知后,顿时精神大振,他们立即敏锐捕捉到了重点。

    大明可能要立太子了!

    历朝历代,皆有争国本、促请立国本的戏码,究其原因便是有了储君,臣子便能提前布局,以延长自己政治生命。

    所以,群臣对储君向来是拥立的,迫切的,于他们而言,越早立下储君,对他们越有利。

    远远望着安乐堂,他们眸光炙热……

    安乐堂内。

    随着皇帝、太后、皇后的到来,不算小的院子人满为患。

    李姑娘是开心的,也是惶恐的,小孩亦是如此,满满的陌生面孔,以及无数人的炽热目光,让他无所适从。

    这些人一脸善意的笑,讨好的笑,恭敬的笑……每个人都很好,好的有些不真实……

    母子俩很局促……

    “孩子,过来。”周太后坐于主座,招了招手。

    小孩长这么大,头一次见这么多人,不由得怯场。

    李姑娘轻轻推了推儿子,小声道:“快去,这是皇奶奶,磕头。”

    小孩挪步上前,跪下磕了个头,“皇奶奶。”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