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803章

    来到奉天殿,群臣已然到齐,新君登基大典后的第一次临朝,没人敢不给面子,哪怕有个头疼发热,也都强忍着来‘打卡通勤’。

    朱厚照登上玉阶,伴随着‘吾皇万岁……’在龙椅上坐了,淡淡道:

    “众卿平身。”

    “谢皇上!”群臣起身,各自回班站好。

    朱厚照吁了口气,问:“众卿可有本奏?”

    “臣有本奏。”吏部尚书马文升出班,“新君登基大赦天下,这是惯例,还请皇上早日颁发大赦诏书。”

    “臣附议。”

    “臣等附议。”

    …

    朱厚照冷漠看着群臣,许久,才呼出一口气,道:“准奏!依照惯例大赦天下。”

    “皇上圣明!”群臣松了口气。

    小皇帝还是理智的,不乱来,这让他们感到一丝慰藉。

    这说明小皇帝还是依仗他们的,并未有撕破脸的心思。

    第一次试探得到了正向反馈,气氛随之缓和下来,群臣也还以正向反馈,态度上更加恭敬。

    李东阳出班,奏道:“禀皇上,杨一清上疏,延绥一带的边防修缮到了收尾阶段,款项却已告罄……”

    “还差多少?”

    “奏疏上说,折算成银子的话需约一万八千两,若是分钱粮拨给,则需要……”李东阳拱手道,“奏疏臣已票拟,还请皇上定夺。”

    说着,从袖中取出奏疏呈上。

    朱厚照接过站班太监转呈上来的奏疏,打开看了一遍,道:

    “运送钱粮颇为费时,不若换成宝钞吧,快的话还能赶上过年呢。”

    李东阳赶紧拱手道:“皇上,如此怕是不妥啊!”

    “哪里不妥?”朱厚照皱眉,“宝钞就不是钱了吗?”

    他确是出自一番好意,想尽快把钱发放到士卒手中,让他们过个好年。

    李东阳却道:“士卒整日劳作、忙于建设,宝钞易磨损,且也不方便花销,士卒们更喜欢银两。”

    “宝钞易磨损朕能理解,可不方便花销是何道理?”朱厚照拧眉,“难道还有人敢不认大明宝钞不成?”

    “这个……”李东阳讪讪,“此中缘由倒说来话长了,皇上若想了解,下了朝臣再作解释。”

    朱厚照沉吟了下,缓缓点头。

    李东阳退下,接着,户部尚书出班,奏道:“皇上,已有数省赋税数额递送进京,其中,山..东,河..南两省皆有部分县遭遇旱灾,仰望皇上圣德予以减免部分。”

    朱厚照深吸了口气,道:“奏疏呈上来。”

    “是。”户部尚书取出袖中奏疏,双手呈上。

    朱厚照却是只匆匆看了一眼,便又放下了,道:“下了朝朕会批复。”

    “皇上圣明。”户部尚书说了句套话,暗叹一声,缓步回班。

    …

    辰时初,散了朝。

    群臣有序离开奉天殿,步履轻松,今日之早朝比他们预想的还要和谐不少,新君还是较为稳重的,不再如之前那般浑身带刺。

    想来,未来君臣相处不会太僵。

    其实,他们也不想搞事,新君如果能维持弘治的执政理念,他们亦会向对弘治那般对新御书房。

    朱厚照展开奏疏,认真。

    一边,李东阳静候。

    好一会儿,朱厚照放下手中奏疏,问:“李卿可否说说,为何大明宝钞不方便花销?”

    李东阳拱了拱手,道:“延绥跟关外相邻,那地界儿……充斥着形形色色的人,关外蛮族亦常活跃在城下……皇上不要误会,蛮族不是来挑衅大明,只是做生意,他们的皮货物美价廉,在苦寒之地,将士们也非常需要这些东西,双方互通有无,都得到了实惠……”

    听完解释,朱厚照心中疑惑解开,问:“朕记得,茶马贸易是可以用大明宝钞结算的啊!”

    “是这样,可这只是局限于官方,私下……”李东阳忙道,“皇上,边关苦寒,将士辛苦,有些事实不宜上纲上线啊,若一刀切断私下买卖,恐……”

    “朕知晓利害。”朱厚照抬手下压,示意他稍安勿躁,“你继续说。”

    “是。”李东阳稍稍放松下来,“关外蛮族对宝钞的接受程度并不强,更喜欢用白银交易,连银票都不好使;

    当然了,宝钞也能交易,只是要付出高于白银的价钱才行,若皇上以同等价值的宝钞拨款,将士们会很吃亏,心中难免有些许怨言。”

    顿了顿,李东阳提醒道:“太上皇,宪宗皇帝,中宗皇帝都明言过宝钞不得滥印,除了以旧换新保证市场流通性,每年超发不得高于二十万两的宝钞,如若财政不紧张,最好不要超发,弘治一朝就没超发一贯钞……”

    “五个橘子嘛,朕记事时就听皇爷爷说过了。”朱厚照打断他,有些不满,“李卿心忧国事的态度朕很欣慰,可把朕当任嘛不懂的少年……朕却不喜。”

    “是,臣记下了。”李东阳恭声称是,态度端正。

    朱厚照笑笑,对他的感官好了不少,招手道:“赐座。”

    一旁侍候着的张永忙搬来椅子,“李大人,请。”

    “谢皇上。”李东阳谢坐,心中轻松,就怕新君对他这样的老臣防备心太强,以至于无法沟通。

    只要保持理性沟通,别说什么新君都天然排斥,那朝局就不会有大动荡。

    现在看,新君并未如自己想的那般小心眼儿。

    虽仍有戒备心,却非听不得忠言。

    “皇上有暇可常去内阁指导臣等三人。”李东阳谦虚的说。

    朱厚照自然听得出弦外之音,含笑道:“谈不上指点,朕初登大宝,政务上的事还需向几位大学士讨教呢。”

    一朝天子一朝臣,这只是个笼统的说法,事实上,任何一位皇帝登基,都不可能把所有臣子换个遍。

    这不现实!

    既然内阁有主动靠拢之意,他自不会拒之门外。

    不过,朱厚照也不会因此就掏心掏肺,他还需考验、观察一段时间。

    “李卿与杨一清私交如何?”朱厚照抿了口茶,目光移向奏疏,装若无意的问了句。

    “君子之交淡如水。”李东阳说,继而又补了句,“臣确欣赏杨总督。”

    朱厚照愣了下,诧异地抬起头,不想他这么坦诚,一时间竟不知该如何继续话题。

    李东阳坦然笑道:“为臣者,当以忠,君明则臣直,故臣敢知无不言。”

    朱厚照也笑了:“你这马屁拍的……嗯…,读书人就是不一样。”

    “……臣发乎真心。”李东阳道。

    “嗯嗯,朕相信。”朱厚照点头,心情舒缓不少。

    情况比他预想的好很多,至少不是所有人都是‘敌人’。

    两岁就被册立太子的朱厚照,从小接受的就是帝王教育,他熟读经史,帝王权术亦是没落下,深谙制衡之道,更知分而治之的妙用。

    “李卿对朕无需顾忌,有言但言无妨。”朱厚照笑道,“宰相肚里能撑船,何况朕这个一国之就如这宝钞、银两问题,若非李卿言明其中隐秘,朕还不知呢。”朱厚照笑着说,“这种态度很好,要保持下去,有言当谏。”

    “食君之禄为君分忧,进谏皇上是臣子的本分,只要皇上莫嫌烦就好。”李东阳含笑点头。

    “不烦,不烦……”朱厚照爽朗一笑,接着,晃了晃手中奏疏,叹道:“山..东、河..南似乎旱灾很频繁啊!”

    李东阳明白话中意味,沉吟了下,正色道:“皇上,山河四省多旱灾,这是数朝的实情了,江南地区倒是好很多。”

    似乎是怕这番说辞,不易取信于人,李东阳又道:

    “地方官儿或有私心,却绝不敢欺君,毕竟……是否有灾一查便知,这种事想隐瞒也隐瞒不了。”

    “嗯…,这倒也是。”朱厚照缓缓点头,拧眉道,“朕观历史……汉唐时期可未有此情况啊,莫非我大明独有?”

    第5章

    小皇帝果然要搞事

    这话李东阳岂敢乱说,只得道:“尚书有云……”

    “别整这个了。”朱厚照没好气道,“方才还君明则臣直,这会儿朕就不明了?”

    “……皇上恕罪。”李东阳告罪,沉吟了下,道:“那臣就知无不言了。”

    “这才对嘛。”

    李东阳斟酌了措辞,道:“诗经有载,汉初时,山河四省冬日几乎不结冰,小麦一年两熟,甚至三熟;武帝能打出中原王朝的威武霸气,除了本身能力强,粮食丰收也是关键;

    到了汉末三国时期,温暖气候彻底不复存在了……

    隋唐时期,温暖气候再次归来……其实,眼下这般并非大明独有。”

    简单阐述了下史载,李东阳问:“皇上可听过晏子使楚的典故?”

    “自是听过。”

    “晏子使楚时曾说过一句名言:生淮南为橘,生淮北为枳;”李东阳道,“晏子虽是反讽楚王,却也符合当时情况,而唐汉时期,北方却能生橘。”

    顿了顿,“从结果来看,气候寒冷会导致大旱。”

    朱厚照缓缓点头:“李大学士真是博学啊!”

    “哪里,皇上谬赞了。”李东阳矜持道。

    “呵呵……博学就是博学嘛,这些朕就知之不详。”

    李东阳笑道:“皇上胸中装的是天下,细枝末节处难免有所疏漏,臣不言,皇上他日也会得悉。”

    朱厚照蹙起眉头,问:“我大明人口乃历史之最,如若一直这般,当如何是好?”

    “这个……”李东阳迟疑了下,道:“臣以为,不甚打紧。”

    “哦?何也?”

    “仅凭永乐豆、宣德薯,这两种高产作物,便足以弥补不足。”李东阳道,“昔年三宝太监出海远洋……”

    似乎觉得如此大功,理应按到帝王身上,他改口道:“仰仗太宗雄才大略,我大明完全不必为粮食发愁,今灾患虽频,却远不至于大规模闹饥荒,亦不会危及江山根本。”

    “可若人口一直增加呢?”朱厚照皱眉,“如今工商业发达,可也侵占了许多农田啊,商业的利润远大于农耕,到那时,若强迫地主富绅改种粮食,他们肯吗?”

    “呃…,这个……”李东阳无言。

    这些他还真没往深处想过。

    不过,他却明白了皇帝的意思,惊道:“莫非皇上欲打压工商业发展?”

    “民以食为天!”朱厚照这般说。

    李东阳沉默少顷,继而坚决道:“皇上,此事万万不可,大明在海上通商这条路走了许久,上到商绅,下到百姓都德惠其中,如若强行中断会出大事的。”

    “呵呵……朕也没说要一步到位,慢慢来嘛。”朱厚照道,“李爱卿可愿支持朕?”

    李东阳不知如何作答,直到这时,他才后知后觉的明白小皇帝的真实目的。

    在庙堂待了这么多年,李东阳对政治的理解不说登峰造极,亦不远矣,自然明白小皇帝打压工商业的根本,还是为打压盘根错节的官绅势力,以巩固皇权。

    工商业大兴表面看一片大好,却会实实在在的威胁到皇权。

    于帝王而言,百姓穷点不怕,百姓苦点也没什么,只要能填饱肚子就不会造反,可日益膨胀的官绅则会严重冲击皇权。

    这一点,身在局中的李东阳自然明白。

    可他更知道,若是强行改变这种发展模式,会牵动很多人的利益,这些……具有大能量的人。

    “皇上,如今商税的贡献越来越大,才是大明财政收入的大头。”李东阳道,“今府库充盈,海商功不可没啊!”

    “爱卿无须激动,朕只是怕商业造成粮食危机,让百姓饿肚子,并非是要对商业搞一刀切。”朱厚照轻笑道,“好了,朕要忙公务了,爱卿也去忙吧。”

    诚然,工商业的高速发展让他这个皇帝有种危机感,不过,朱厚照也明白,在未来很久很久,都不会危及到皇权根本。

    如今,他不过是释放一个信号罢了。

    朱厚照想看看这一石头下去,能砸出多大水花。

    可这些,李东阳哪里知道,以小皇帝的往昔表现,大刀阔斧的搞改革并非不可能。

    “皇上三思,今大明一片祥和,实不宜大动干戈啊!”李东阳苦口婆心,“说起来,开海通商还是太宗创的先河呢,大明能有今日也多赖……”

    “李爱卿且去忙吧。”朱厚照打断他,他最反感别人拿祖宗压他。

    李东阳还欲再言。

    朱厚照却抢先道:“退下吧!”

    “……臣,告退。”李东阳颓然行礼,之前的轻松不复存在,且更为沉重。

    小皇帝果然要搞事!

    李东阳明白,今日君臣这番奏对一直都是小皇帝在主导,自己从始至终都在被牵着鼻子走。

    ‘新君能力素质确优于弘治帝,然,未必是好事啊!’

    李东阳抬头望天,心中忧虑。

    这都不能称之为上来就开战了,简直……直接刨祖坟。

    士绅官僚们会答应吗?肯答应吗?

    断然不会!

    一想到会出现的局面,饶是宦海半生的李东阳,也不禁惊出一身冷汗。

    他深刻明白,溅起的绝不是水花,而是滔天巨浪!

    ~

    “张永啊。”

    “奴婢在。”

    朱厚照批阅奏疏,一边问:“想不想有个差事做?”

    “若能为皇上分忧,奴婢肝脑涂地,在所不辞!”张永纳头便拜,激动的面孔涨红。

    “呵呵……不用你肝脑涂地。”朱厚照失笑,“先起来。”

    “是。”张永爬起来,心情激动,满怀期待。

    朱厚照放下朱笔,沉吟道:“你去延绥一趟,帮朕看一下边防建设,接触一下杨一清这个人。”

    “是,奴婢遵旨。”张永谄笑道,“皇上这是要掌控杨总督,进而掌控陕甘边军啊!”

    朱厚照脸色一沉,淡淡道:“你知道你跟刘瑾差在哪儿吗?”

    “奴婢失言,奴婢多嘴。”张永绝不笨,立即意识到自己说了不该说的话,猛抽自己大嘴巴。

    他倒不是别有用心,只是跟小皇帝太熟了,对小皇帝的敬畏,一时间还未完全从‘太子’转变成‘皇帝’,说话就随意了点。

    不怪他如此,前几日蹴鞠,小皇帝还跟个孩子似的,与他这个奴婢打成一片,今日却……太割裂了。

    这一刻,张永才体会到伴君如伴虎。

    同时,对小皇帝的敬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张永在心里暗暗警醒自己:皇上可以跟你打成一片,可皇上就是皇上,万不能再犯此等低级错误了!

    “好了。”朱厚照摆摆手,道:“好好做事,朕亏待不了你。”

    “是是,皇上放心,奴婢定不负所望。”张永按下忐忑心情,郑重表示。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